有一种内观法门,在座的可能有人参加过。修内观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在十天当中,每个人一句话都不要说,都向内观照,这就是内观。经过十天的禁语,第一个感觉就是觉得自己很清净。在台湾有许多道场,经常举行禅三、禅七、禅一。禅一就是一天的活动,禅三就是三天的活动,禅七就是七天的活动。我们处在一个很忙碌的社会,能够有七天的假期不容易,三天的假期会有,所以社会上很多高层管理人士都很乐意参加禅三的活动。 禅三期间,也是要禁语,一句话都不说。我有一个弟子,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他跟我介绍,他到台湾去参加禅三活动,三天当中大家一句话都不说,那种感受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呢?禅堂内禅堂外,功夫完全打成一片,没有杂用心的地方,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照顾自己、管理自己。他也给我建议过多次,希望在柏林寺也为这些高层人士举办禅三活动。我们利用国庆长假来共修,鉴于湖北寺院集体共修的机会比较少,加上平常训练不够,所以要求不是很严,比较自由一点。当然自由有自由的好处,严格也有严格的好处。但是从修行的要求来说,还是严格一点比较好,太松了,很难形成一种修行的氛围,很难使人的心专注、安静下来。我希望从明天开始,还有三天的时间,前来参加共修的朋友,专心一意的用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中,大家都能有一点感受,这样就可以建立起自我管理的信心。自我管理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要求、有感受。光要求还不够,要求往往是被动的,还要自己有感受。有了感受以后就会有受用,有了受用就会更加有信心坚持自我管理,坚持修行。 今后三天的要求就是两条。一条要求是整齐一点,听到打板赶快到共修场所来,要做到整齐,有止静有开静。止静以后,任何人不要推开门。止静以后你要坐,你就在门外坐;要回去,那你就回去休息。第二条是安静。包括在共修场所和起居场所,都要保持安静。能够做到禁语那就更好,最少也要低声说话。你能够低声说话,自然心态柔和,不会表现出急躁不安。在这里,我特别对我们湖北人不满。不管在哪个地方,只要有湖北人在,声音最大的一定是我们湖北人。这很奇怪。所以我们在座的老乡,要特别注意训练自己低声轻语,让心态柔和下来。本来在语音方面男女有别,男人的声音往往很洪亮,妇女的声音比较柔和,但在我们湖北似乎相反,我们这些女居士老太婆声音特别大,自己往往又不注意。寺院,它应该是一个很安静的环境,必须让各方面都能够适合修行的需要。每个人都要养成这种自觉。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不要看成小事,而是一件很大的事。声音的大小,声音是否柔和,直接反映每个人的心境,所谓言为心声。 昨天我们讲了“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也讲了今天要给大家讲如何管理此心。刚才讲的这一段话,也是从管理此心开始。管理此心怎么样下手?离不开身口意三业。我们的身体会乱动,我们的口会乱说,我们的心会乱想。所谓胡作非为,就是讲的我们的身;胡言乱语,就是讲的我们的口;胡思乱想,就是讲的我们的心。中国的语言非常丰富,这三句话就把我们染污的身口意三业描绘得淋漓尽致。怎么管理呢?身不要胡作非为,口不要胡言乱语,心不要胡思乱想。这三不,就是管理此心最实在最直接的下手功夫。 管理好我们的心,管理好身口意三业,就是要行十善止十恶。大家听我这么一讲,可能会说:我以为你会有什么深奥的道理说出来,说来说去还是很浅!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最浅的地方就是最深奥的地方,最深奥的地方必须是由浅入深。从另一方面讲,深与浅都在同一个点上,就看你怎么样用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一切诸佛之法,无非就是这三句话。“是诸佛教”,这三句话是一切诸佛共同的教诫,所以叫做“诸佛通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话,也就是止十恶修十善。这十条教诫,可深可浅。从浅方面来说,它是人天胜因;从深的方面来说,它是成佛作祖的起点,也是成佛作祖的终点,它是发菩提心的基础,也是发菩提心的内容。你只能从浅的方面理解,只是因为认识上还没有达到那种水平。 十善或者十恶,佛教有一个常用的说法,叫做“身三、口四、意三”。身三,从行为方面,在十善十恶上面有三条,就是杀盗淫;行杀盗淫就是行为上的三种恶,不杀不盗不淫就是行为上的三种善。在语言方面,导致我们身心陷入到负面状态,甚至于在立身处世上,由于语言的不正当,会造成很糟糕的人际关系,恶名流布。口四就是语言方面的四项内容。从恶的方面来说,就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就是“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挑拨是非。对着张三说李四不好,对着王五说赵六不好,一个舌头有两种作用,所以叫两舌。恶口就是骂人。举手投足、开口吐语、起心动念,都是当下的。所以要管理好我们的心,管理我们的三业,必须从当下做起。不从当下做起,一切都会落空。人生的修养,不是一件神秘的事,不是一件遥远的事。人生的修养很实在,人生的修养很现实。我们以这样的标准,反思一下自己的心心念念,看看我们的修养功夫如何?举手投足之间,我们是否能观照得到?开口吐语之间,我们是否有觉知?举心动念之间,我们是否知道每一个心念落在何处?是落在善法上,还是落在恶法上,还是落在无记上?这样地来反观内照,修行的功夫就很容易进步,也完全可以操作。往往讲得很玄,操作起来很困难。如果从身口意三业,然后联系到止十恶修十善,这样地管理自己,这样地修行,操作起来现现成成。所以修行不要求玄,在平常日用中,最容易把握,也最不容易把握。之所以有难易之别,就看我们对此事有没有决心,有没有信心,想不想修行,想不想管理好自己。这件事就这么简单。 要想心心念念管好自己,也有一些方法,让我们的心有所依托,有所寄托,而且办法很多,我们每个学佛的人也都在用这些办法。但是往往在用这些办法的时候,我们使这些方法与实际的生活脱节了,有了距离。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办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如果不明白为什么要念,不明白要达到什么目的,就会使念阿弥陀佛与日常生活脱节。念阿弥陀佛怎么样成为往生的资粮呢?那一定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念阿弥陀佛,实现止恶修善的目的,然后才成就往生的资粮。但是呢,我们念佛的时候,往往没有结合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来念阿弥陀佛,念佛归念佛,妄想归妄想,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达不到“念佛、念心、心念佛”的效果。念心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每一声佛号从自心流出,然后又回归到自心,这样不但能够达到三业清净的目的,而且能够很快地清除妄念,明心见性,开发智慧。如果不能够从自心出发,回归自心,失去了观照,念佛的作用就很小。 修行最容易出现的偏差,就是只求有功德,不求明心见性。从佛法来讲,开悟是学佛最根本的要求。如果这个要求都不能达到,更高的要求就无从谈起。开悟,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都叫做见道。见到什么道呢?见到自己要走的那条路,所以叫见道。懂得修行的法门,是见道的第一个意思。道为能通,通到涅槃彼岸。见道的第二个意思,就是见到了真理。真理是什么呢?真理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见道就是见法,见法就是见真理,见到了真理就是见到了佛。这是见道的第二个意思。见道的第三个意思,就是修行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具备了再往更高要求更高境界迈进的基础。所以说见道简单地说,就是见到了修行的必由之路;见到了真理;修行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见道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见道难不难呢?佛陀在世的时候,许多弟子因为看见佛的形相,见道了;有的听到佛说苦集灭道,他也见道了;有的见到佛行住坐卧的威仪,他也能见道。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能够见到佛的人,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见道很容易。见道是在一刹那间,是一个很短暂的飞跃,不是一个过程。见道以后的修道,才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见道没有完成管理此心的任务,只是知道怎么样管理此心,要真正管理好此心,要在修道的过程中完成。从小乘的修行来说,见道是初果,修道是二果和三果,四果阿罗汉才是无学道。也就是说,见道只有一个阶段,修道有两个到三个阶段。从大乘来说,要求更严格。见道是初地,修道是初地到八地。 管理此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关键是要知道怎样管理此心。要知道怎样管理此心,必须要开悟。不开悟,说能够管理此心,那是不现实的话。我这样一说,在座的很多人可能对修行完全失去信心。哎呀,老天爷!我哪一天能够开悟?我开不了悟,所做的一切不都白瞎了吗?也不要着急。 渐修可以顿悟。我们先渐修,然后可以顿悟。当然也有先顿悟再渐修的。渐修顿悟,悟后真修;顿悟渐修,也是悟后真修。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开悟做准备,包括念阿弥陀佛的人在内。我们每天晚上做晚课,说念佛往生西方,往生西方以后还是要开悟,不开悟不行。开悟是学佛的最低要求,也是一个普遍要求。大家要建立起对开悟的信心和志向,修行才真正地有目标。管理此心也是要达到开悟,开悟以后再来管理此心就更加有效果。希望大家对开悟有信心,对管理此心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