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净界法师| -> 为什么想要修行的时候业障就来了 -> 正文阅读 |
[佛经]为什么想要修行的时候业障就来了 |
其他法师|净界法师| |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以下无著菩萨就根据“薄伽梵”,这“薄伽梵”就是世尊,世尊在“《阿毗达磨大乘经》”当中,讲了一个“伽陀”(偈颂)。这个偈颂在唯识学是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是相当有名气的一个偈颂,很多的论典都喜欢引用这个偈颂。 这个偈颂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说明我们有情众生的一个因相,因地的相貌。 第二个“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是有情众生的一个果相,它所招感的果报。 我们先看因相。“无始”,就是我们众生的造因,是没有开始的。就是它什么时候开始造业的呢?没有开始的。这无量劫来我们造了很多的业力,这个业力当造完以后,就变成了一种“界”,这个“界”就是种子,一种潜伏的功能,它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它存在。 这种功能、这种界,当它遇到环境刺激的时候,它就变成“一切法”,这个“一切法”是一个现行,可能是一个杂染的现行、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现行。这样子的因相,包括: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在活动时候,又熏习了另一类的种子。 这就是唯识学所说的:有情众生的业力之所以展转增胜,来自于种子跟现行的展转熏习──种现互熏。这个种现互熏,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力量,它有一个依止处、它有一个依止处。 比如说我们的因相(分析我们造业的力量,其实有二种:一种是杂染的因相,一种是清净的因相。),你今天去拜一部《八十八佛》,这个《八十八佛》如果你从来没有拜过,那你没有这种功能,所以你刚开始拜会很困难。刚开始,不能拜要它拜,你仰仗对《八十八佛》清净的信心,你相信它有灭除罪障的功能,强迫自己去拜。每一拜都很虔诚的归依把它拜完,这个时候你的心中就产生一种“界”,一种功能。 这种功能当遇到了因缘的刺激,它又会再表现出来,你又很想要去拜这《八十八佛》。你很想拜的时候,又产生了一个强大功能,这样子就产生了一种清净的展转力量,在你的生命当中生起。 反过来,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生起一种贪欲,贪欲的烦恼它现起的时候,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随顺,第二个你对治。假设你随顺它,这样子也是一样“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它让你随顺了以后,它每随顺一次的现行,你就又增加一种杂染的功能。 所以说在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当中,我们会有二种的力量:一种是杂染的力量,一种是清净的力量。这二种力量都有一个依止处,有一个所知依的自体,都是先保存在这个依止处里面。等到这样的一个业力成熟的时候,依止处就会把这个业力释放出来。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由于有所知依这样一种保存业力的功能,所以“由此”,这个“此”就是所知依的自体,因为有它的保存,所以才有六道轮回痛苦的果报,也才有不生不灭涅槃安乐的果报出现。如果没有所知依的自体,从因到果是不能建立的,没办法建立的。 这个偈颂就讲到有情众生,不管你因地的造作、果报的变现,都有一个所知依的自体,来作一个保存,来当作一个依止。 我们也可以从二个角度来观察这个偈颂:第一个、从生灭门,从它的作用,就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从生灭门来看这个偈颂,你可以看得出来,就像《楞严经》说的:它是一种所谓的三种相续。 《楞严经》在有情众生的生命相续,提出三种相续:第一个、果报是相续的。就是说因为我们有一个依止处,所以我们果报不会断灭。就是你今生死亡以后,你来生一定还会有一个果报的相续,这个果报不会断灭的。那果报为什么相续呢?因为你有业力的相续,因为你不断的造业,你不断的保存业力,所以第二个是业力的相续。业力之所以能够相续的储存,是来自于你心识的相续,就是现前一念心识的相续。 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有情众生的生命相续,有果报的相续、业力的相续跟心识的相续。 不过《楞严经》的意思是说:因果不管是果报、业力,都是由心识来主导。所以你心念改变,你的业力就改变,果报就改变。 我们去看修行者,如果这个人是特别的勇猛精进,就是说他的心念本来是非常放逸的,突然间勇猛精进,他就很容易业障现前。 就是说他这个心识的等流性,本来是趋向三恶道的方向,突然间改变方向了,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相应的杂染力量,一定会先把它逼出来。所以你愈精进,魔障就会愈多,就是这样。当然你要撑得过去,那又是海阔天空。 放逸也是这样,你以前很认真的持戒,你的生命是趋向于安乐的,突然间你破戒了,所以有人说“破戒和尚福报大”。因为你一开始在转变方向的时候,你的善业也会先逼出来。当然有些人的修行是渐进式的,他从杂染变成清净,他是慢慢来的,那这个业障就不容易那么明显。那你是突然间的,那这个业障就容易表现出来,因为你的生命、心识产生很大方向的扭转。 所以你内心的业力,一定要先释放出来,因为它跟你的方向不相应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因果都有一个保存处,这个保存处就是我们一念相续的心识,来摄持我们的业力、来变现我们果报,这个是从生灭门来说。 第二个、我们也可以从真如门。真如门就是“无始”,这个地方是一个重点。就是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造业的功能?善恶的功能啊?在经典上说是没有开始的。 比如说:上帝赐给你一个好的功能、或者大梵天赐给你一个好的功能,这样子就是有始,有个开始。佛陀认为:我们生命的原点是没有开始的;如果你一定要说有开始,那只好说是我空、法空的真如圆成实性。 所以这个地方的“无始”,我们在读这个偈颂的时候,要把这个味道──它所蕴藏的那种真如的味道,要把它读出来。 这个偈颂就是说明:我们有情众生生命当中的生灭变化,基本上是有一个根源,有这个根源来掌控着我们生命的变化的。这个就是“证为所知依体”,这个“所知依体”,是存在的,这个因缘法的依止处是存在的。 这个所知依存在,怎么知道这个所知依就是阿赖耶呢?我们看论文: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我们先把这个文作一个消释。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一种“摄藏诸法”的功能,这个功能叫做“一切种子识”。这个“摄”就是摄受,“藏”是含藏。摄受跟含藏的意思,下文会解释,它有它不同的意思。 我们能够摄受跟含藏诸法的功能,这个“一切种子识”呢,它的名称叫“阿赖耶”,所以阿赖耶的意思叫做藏,或者讲摄藏。这个阿赖耶识的内涵,“胜者我开示”,我只有对于具足大乘善根的众生,才加以开示的。 因为以小乘的根性,他的对立性很重;对立性很重,你讲阿赖耶识,他就会产生自性执,反而产生修道的障碍。所以只有对这种大乘善根,能够接受非空非有中道实相的人,佛陀才开示阿赖耶识的名称。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犯罪心理学,它专门研究一个人他怎么会犯罪?像美国最近有一个小学生,他才七八岁,他跟弟弟吵架的时候,到抽屉拿枪,把他弟弟打死了。这件事情,震惊整个美国心理的这些专家,说:诶,他才七八岁,他内心当中,没有杀人的经验,也就是说他没有杀人的功能,他这个杀人的意识形态是怎么生起的?这没办法解释的。 因为在心理学它只看得到今生嘛!但是我们在佛法当中是讲:“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其实他以前就有这种功能,功能是累积的、储存的。 比如说:我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要持这个非时食戒,我觉得好像有点困难。就是我刚开始内心的功能,对于饥饿的抗拒,这个功能比较薄弱。所以我觉得每一天的持午,时间在晚上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特别难过。 但是慢慢的,诶!这功能增加了。而且经过几次的断食,我现在可以三天不吃饭,没有饿的感觉,而且体力也不太会下降。 这表示说:我们内心的功能,的确可以经过我们的训练而增加的,这是可以改变的,就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就是说你所有造作的功能,都可以保存下来,所以你才有办法进步的。如果功能不能累积,那诸行无常,这个法做完就消失了,我们每一次都要从零开始,那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的。 比如说我们打佛七也是这样。诸位你想想看,你第一天在打佛七的时候,你心中要启动佛号的时候,是多么困难!你心中的妄想抗拒你的佛号,所以你刚开始是强迫的: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但是慢慢的,经过你佛号不断的种现相熏以后,到了第三天第四天,你觉得你的佛号,能够念个十分钟十五分钟的相续,是非常轻松容易。就是说我们内心善恶的功能,的确是可以累积的,可以去栽培的。 从菩萨戒的角度,就特别强调我们内心的功能。所以诸位还记得吗?诸位所受的菩萨戒的戒体,所谓的三聚净戒──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戒体,都是约着内心功能安立的。 比如说摄律仪戒,摄律仪戒戒体的安立,它不在于你今天能够减少做什么错事,你说:诶,你也没有做什么错事。但是你内心当中,跟染污境界接触的时候,你没有防非止恶的功能,你就没有这个戒体。你之所以不造恶,只是缘缺不生,这样子不能安立为戒体。 修善也是这样,你内心当中有禅定跟智慧的功能;摄众生戒,你有大悲的功能。 所以在菩萨戒就是说:你今生的生命──你出生以后到你的死亡,这个过程当中,检查你是不是进步,它不在于你造作什么事情;它看你今天死亡的时候,跟你出生的时候,你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功能是不是增加了?这种功能增加了,你今生的生命就值得了。它看你的过程,不是看你的结果。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大乘佛法很重视你内心的功能,因为你有这种功能,你就有因缘能够生起善法,这个善法是属于枝末,这种内在的功能才是根本。 所以“由摄藏诸法”,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确有一种摄藏染净诸法的功能,这个功能叫做“一切种子识”,或者叫“阿赖耶”。这种功能,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它,所以才能够产生整个生命的流转,也可以产生生命的还灭。 这个地方,是证得阿赖耶识的名称;前面的二科都是引圣教量,来证明所知依自体的存在,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这以下“释名”,就是依止这个义理,从义理上的判断,来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首先我们先解释这个“所藏义”。“所藏”这个“所”,就是一种被动性的;“能”是主动的。 在“一切”的“有生”,这个“生”,就是有生有灭的有为法;有为法当中,特别指的是“杂染法”,有漏的“杂染法”。这个地方有漏的“杂染法”,是指前七转识的现行法,依止自我意识所带动的前六识的活动。 前七识的现行法呢,“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前七识的现行法,相对于第八识的“摄藏”来说,第八识它是一个“果性”。因为前七识是能熏习,就是说你在造业的时候,前七识它能够释放讯息,如果你造的是有漏的善、或者有漏的恶,都会释放一种讯息出来。这个摄藏识──阿赖耶识,它就是一种受熏,它接受你的讯息,所以它是一个果性。 身为一个受熏的摄藏识,它毕竟是无记的,这个地方要注意。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受熏,因为它本身是无记性的。如果它是善的,它就不能够接受恶的熏习;如果它是恶的,就不能接受善的熏习。 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阿赖耶识它有受熏的功能,这叫所藏。它有摄受一切的善恶功能讯息的功能,所以这个地方的“摄藏”,它偏重在这个摄,它能够摄受前七转识所释放的讯息。 第二个“能藏义”。“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它不但是把这个功能摄受,它还能够保存,这个地方的“能藏”是约持种。它对“于彼”,“于彼”这个“彼”指的是它的种子,这前七转识它熏习以后,所留下来的种子,它能够把它“摄藏为因性故”,这个“因”有招感果报的功能,所以叫做“阿赖耶识”。 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内心当中阿赖耶它的因相──受熏、持种。第一个、它接受杂染法的熏习;第二个、它把这个熏习所留下这些残余的功能,尽未来际的保存下去,使令它不失不亡;即使死亡现前,也不能破坏这个功能,它会贯穿死亡,带到来生去。 所以一个人的功能,不管善的功能、好的功能,它都是逐渐逐渐形成的,不可能说它没有这样的熏习,就有这种功能,不可能。 当然你今生的努力也会使它改变。我们说过:“种现相熏”它是一种循环,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 假设你对你内心有某一种不好的功能,比如说:贪欲、瞋恚、高慢、嫉妒,你想要破坏它,你要把“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种相续性中断。就是说当它种子起现行的时候,你要对治它、抗拒它,不要让它产生“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起现行”,你要中断它的一种相续力量。你要是随顺它,它就是不断的增长,因为它有受熏跟持种的功能。 这个地方是从它的因相,来证明我们内心当中有受熏、持种的功能,所以叫能藏、所藏。这以下从果相,约这个执藏,这是说它会释放果报。 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这个颠倒的“有情”众生,对于“摄藏此识”,这个第八识的摄藏识,它把内心的业力释放成果报的时候,它的速度是非常的快速,行相是非常的微细。所以我们会误认为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它是不生不灭的,是一个恒常不变异的“自我”,使令我们第七意识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所以叫做“阿赖耶”。 阿赖耶识,它身为因果的一个依止处,它保存业力、释放果报的过程当中,被第七意识产生的自我意识给执取,这个就是所谓的阿赖耶。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是不明白什么叫所知依,我们今天如果不把因果的根源加以探讨,我们习惯性的思考会认为:我今天去拜佛,是我来拜佛;是谁去持戒?是我来持戒;我去造善业,也是由我去得果报。 这样子的思考,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你这样子的业力,因为自我意识的执取,这个业力就是在三界里面得杂染果报,这个业力,它升不上去了。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警告所有的修净土者,就是:你不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善业!你想:诶,我今天造很多善业啊。你每想一次,便增长你一次三界的力量。你一定要把你的善业:唉!我没有造善业。把所有的善业,回向净土,我不可得,要把你的善业升华。 如果你一天到晚想着你造很多的善业啊,刚好就是这句话啦:“摄藏此识为自我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摄藏很多的善业,以后也是由这个我去得果报。 所以你修善业,修善业本身没有错,问题是:你不要一直认为有一个我在造善业。这样子的话,对于你临终正念是障道的。因为你每一次这样的思考,都产生一个反方向的力量,就是在三界得果报的力量。到临终的时候,你的归依弥陀是正念,但是你平常也累积很多的功能,这样子善恶就开始抵抗,为你临终构成障碍。 你说“愿我临终无障碍”,那你平常的时候就不要去创造这种的障碍力量,你不能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再来化解。 所以蕅益大师在《楞严文句》上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阿赖耶识它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我们本来就应该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阿赖耶、来破坏阿赖耶,结果你把阿赖耶当作自我意识,“无量劫来生死本”,结果“痴人认作本来人”。 这个地方是解释“摄藏此识为自我故”,这个颠倒的众生,以阿赖耶识为自我,就产生在三界当中一个强大的流转力量。所以我们应该要回向,把所有的善业回向,不要让这个善业跟自我合在一起。就是谁造善业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业嘛,我一念的菩提心去造业,也是由菩提心得果报;不要说是“我”去造善业,不要有这样的思考。 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摄藏”,我们把它复习一下。“摄藏”有二层意思:“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就是在我们生命当中,有一种摄藏因地的功能,摄藏“种现相熏”的一个因地的功能;第二个“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等到这个业力成熟的时候,这个摄藏又会变现果报。这个地方是作一个总标,把“所知依”作一个总标。这以下“阿赖耶识异门”,就把这个“摄藏义”从因到果之间的变化,详细的说明,讲得愈来愈微细。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翻成中文就是“执持”,执持名号的执持。佛陀在“《解深密经》”当中,曾经很明确的说明: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执持的心识,这个心识是非常的“深”沉而微“细”的。不要说是凡夫的禅定,就是阿罗汉的九次第定,都不够发觉它的存在。 身为一个“阿陀那”,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一切种子如瀑流”,它能够执持我们所有善恶的功能,这个种子在内心当中,它不是寂静状态的,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不断的刹那刹那的生灭流动。 “瀑流”这句话,在《成唯识论》它提出二个相貌:第一个是恒,它是恒常相续的。这个种子,假设你没有对治,它是不会失掉的;它不表现出来,但是它潜伏在你的内心深处,它相续的。 第二个功能是转,它前后的变异。因为它不断的释放出来,你有时候随顺、有时候对治,所以它的功能在内心当中,也就不断的增减。所以我们内心当中的种子,它是一个生灭门,就是它不断的生、灭、垢、净、增、减。这样子就好像是水流一样,不断在心中流动变化,随着这个境界风的吹,你遇到染污的因缘,增长了杂染的功能;你来到三宝里面听经闻法,就加强你善的功能。所以我们内心的功能,其实是每天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变化的。 这样子的一个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佛陀对于凡夫跟愚痴的二乘种姓,不加以开演。为什么呢?因为害怕他执为我。因为二乘人的根性,他的思想是对立的,他不是有,就是空,他很难接受中道的。既然这样子的话,佛陀只好为他说明,无常、无我的道理,趋向偏空涅槃就好。这个地方是说明“阿陀那识”的存在。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怎么知道所知依的自体,又可以称为“阿陀那识”呢?又可以称为执持识呢?它除了是有摄藏义,所知依又可以当作执持义,这个执持义是怎么安立的?它提出这个问,这以下回答: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 “执持”这句话,在本论当中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是“执受”义,这个“受”是感受的受;第二个是“执取”义,“取”就是取着的取。这个执受跟执取合起来就是执持。 我们从它生起的次第,先解释什么叫执取,执取就是下面这一段。什么叫“执取”义呢?“一切自体取所依故”。这个“自体”就是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自体,就是它五蕴色心的自体。这个五蕴的色心自体,为什么叫“取所依故”呢?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取所依”就是说:在十二因缘当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个识到名色的过程,就是由阿陀那识这个执取,来扮演这个角色,使令我们从这个识而变成名色。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前六识都停止活动了,这个时候就只有一个所知依,就是第八识,或者阿陀那识现前。阿陀那识它有很多的种子,就像瀑流一样,在那个地方生灭变化。这当中会有一群成熟的业力,它会表现出来,来主导我们的心识,去跟父母遗体相结合。 就是阿陀那识当中的业力,有一群是成熟的,这个成熟的业力,会引导我们的心识、或者讲推动我们的心识,去投胎,投入到父母遗体当中去。当阿陀那识进入到父母遗体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执取,就是“一切自体取所依故”。 这样子讲,等于是一个有情众生新生命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之所以能够开始,是由阿陀那来主导的。刚开始的时候,这个色心诸法是由父母的遗传基因,但是慢慢的“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他能够增长广大,他能够活活泼泼的生存在世间。就是阿陀那不但是去执取这个遗体,它还把这个遗体慢慢慢慢的把它执受,使令它不失掉,它不会死亡。 这个有色根,什么叫有色根?这六根当中,前面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它是由四大所成的,叫有色根;第六意根,非四大所成,叫无色根。 它能够执持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使令它慢慢的增长广大。这个就是阿陀那识的功能,就是它引导你的心识去投胎,然后把这样的一个胞胎,慢慢慢慢的把它执受,使令它增长广大。 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我们先解释这个执取义,看下面那一段。“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在我们生命的相续当中“正结生时”,这个“正结生时”就是我们在受胎的时候,或者说是投胎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有情众生的生命,是果报相续的。你死亡以后,它又会有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就是所谓的“相续正结生时”。 这个时候,阿陀那扮演什么角色呢?“取彼生故,执受自体。”它能够在他内心当中,成熟业力的推动,“取彼生故”。这个“生”就是父母遗体,它能够引导我们去跟父母遗体相结合,而产生一个色心的自体,就是名色。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变化当中,阿陀那是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 这样的一个父母遗体,经过阿陀那的执受,它会慢慢的广大,我们看前面那一段:“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慢慢慢慢的长大,阿陀那又把这样的根身执受。它能够执受,它也不断的释放业力,使令它不失不坏,尽其生命相续的转生。 所以有人说:一个人以四十岁为中间点,就是你四十岁以前的相貌,多少带点遗传;但四十岁以后的相貌,就跟你业力有关系。因为你这个阿陀那它……,当然刚开始你有这样的色身,是阿陀那这个心识去跟你父母遗体和合,所以你一定会带有你父母遗体,这个是很正常的;但是随着年纪的长大,因为你阿陀那本身也有业力,它本身不断的释放业力,这业力也会主导色法不断的变化。所以四十岁以后,你就不能再怪你父母亲,把你生得好不好;因为这阿陀那已经慢慢在主导这个色法,不断的变化。 我们看前面的阿赖耶,它只是很粗分的讲到摄藏,它摄藏业力,变现果报。这个业力怎么变现果报,它没有讲出来,但是阿陀那讲出来。就是在内心深处当中,有一群业力来主导我们去投胎;投胎以后又不断的去滋润这个色法,使令它“无有失坏,尽寿随转”,慢慢的增长广大。 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前面的阿赖耶叫摄藏;这个地方就是执持,有执取义跟执受义。不过这个地方“阿陀那”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净土宗很重视临命终,你平常千念万念,就是求得临终正念。所以这个临命终对净土宗来说,可以说是判定一个人成功失败的标准。 所以我平常跟烦恼很多次的作战,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但这都还不算成功失败。真正的成功失败,是临终那一个最后的大决战──真妄交攻的大决战。成功了,永做闲汉,“拚个今生,永做闲汉”,从此以后解脱这些苦恼的三界;失败的话,你再来一次,就这样子。 这个地方的成功失败,我们净土宗很习惯说:临终有随业往生,有随念往生,是不是。你这个人如果正念没有现前,就随业往生。其实这个随业往生,跟心念也是有关系的。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临终的时候,是由成熟的业力来主导你的心识(阿陀那识)去投胎。什么样的业力叫成熟呢?这个地方是个问题。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你要是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去忆念某一个事情,这件事情的业力就容易成熟。 就是说:你平常在用功的时候,你稍微检查一下你这个阿陀那识的功能。当然检查是第六意识,就是说你第六意识当中:有些事情是挥之不去,它经常会出现,哪些事情你总是放不下?这件事情好像你一定要把它做了以后,你才满意了。这样子,这个念头对你就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危机了。就是说临终的时候,它就会对你的生命产生主导。 你不断的去忆念某一件事情,你就很容易碰触到这一部分的业力,使令它成熟。当然你要是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弥陀,这个时候阿陀那识就不是跟父母遗体结合,而是跟阿弥陀佛的功德结合。 所以说我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跟所有修净土宗的人互相勉励:我们修净土宗的人,往往是偏重修善,不重视断恶,就是你只要念佛就好。其实你念佛是培养往生净土的一个正面力量;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负面的力量,你要尽量排除。 如果你只是栽培正面的力量,你也栽培负面的力量,而负面的力量是熟境界,往生的力量是生疏的境界,临终可能你就跳不过去了。 所以你不能够说很多事情,临终再请人家来开导我。其实一个修行人,你平常检查你就知道──足以引导你内心业力的是哪些心念?当它出现的时候,你不能够说:啊!转念念佛,把它转掉。因为即使你把它转掉,那个功能还是在啊! 只是它变成潜伏!你要能够很彻底的放下,就一定要修观,说服你自己这个东西是虚妄相、是苦恼相,这个念头就永远不再生起了,这个负面的力量就会消失掉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跟净土宗的学者,互相勉励!念佛是培养正面的力量;但是你也要尽量消除一些负面的力量,就是这个阿陀那的势力。它今天会引导我们在三界里面执取,这种力量要尽量把它破坏掉。 你说临终无障碍,其实你自己占百分之九十;外境的刺激,其实那只是增上缘。所以这个地方阿陀那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今天从业力会变成果报,就是“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就是我们自己要去投胎的,不是别人强迫我们去投胎的。 这个地方的所知依体,讲到阿陀那的执持义,把业力变成果报的过程,讲得更加的清楚了。 净界法师 《摄大乘论》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