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的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可见佛法修持要从“礼敬”二字起步。“礼敬”既是我们学佛的基础,也是学习做人的起点。在每次身业礼佛,口业赞佛,意业念佛的过程中,随着身体的上下起伏,折伏内心中无始劫来坚固如高山的“我慢”。印光大师亦云:“佛法实益从恭敬中来,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因此,“礼敬”一门不做好,先不妄谈出世法的利益,便是世间的种种利益也得不到,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 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虽然我们礼拜的对境是庄严的佛像,殊不知正是礼敬自己本具的自性庄严,我们自性原本不计人我,平等包容;却因无明而妄计人我,起惑造罪。礼佛是福慧增长的最好方法。作为一位皈依三宝的弟子,我们念念要靠三宝来救拔自己身、口、意三业之罪。经云,“若此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如果不拜佛,何以表达自己由衷的皈依之情,又如何能罪灭恒沙呢? 净土宗的行人专礼阿弥陀佛、专赞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令我们这些苦恼的生死凡夫成就离苦得乐,直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之苦。我们信愿往生的行人,怎能不对救拔自己的慈父每天恭敬礼拜?世间的古代贤人,尚且对父母日行礼拜,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父母生养我们一世的肉身,恩德尚且浩荡如大海,何况阿弥陀佛要救拔我们生生世世的慧命,恩德更加无量无边,非言词所能表述。我们净业行人强调“真信切愿”,倘若往生的愿望确实很真切,对通身仰仗的阿弥陀佛慈父,凭借他的愿力,了生脱死,往生极乐世界,岂能有一日不生感恩之情?岂能一日不行礼敬? 佛法修行人可以在家中的佛堂,或在寺院,每天抽出时间礼佛。如家中未设佛堂,也可面向西方,口称佛号行礼敬。礼拜表达了我们对佛陀诚挚的敬意。其拜佛的宗旨,套用一位出家法师的话说便是“宁可少,不可草”。我们拜佛追求的不是数量,也并非所谓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是内心的“恭敬心”是否日日增长。 礼敬的对象是“佛”,用来礼敬的是心,不单纯是身体运动,因此数量多少不是重点,随多随少皆可随喜赞叹。因此,口称佛、身礼佛、意念佛,尽可能专注地意念佛陀的功德,倘若心起散乱,行人可多思维人身难得、生命无常、轮回的过患、礼佛因缘的稀有殊胜,尽可能将心用佛号摄受住,并且坚持下去。 修行最怕暴冷暴热,一阵子勇猛精进,一阵子懈怠懒惰,很难起到效果。好比“水滴石穿”的道理,坚硬的石头靠我们用榔头猛砸几下,是无济于事的,但最柔软的水,因为不间断地滴注,却可以将坚硬的石头滴穿。我们的修行亦复如是,无始劫来的各种习气,靠精进几天是无法动摇它,只能靠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念佛、拜佛,才能令它日消月殒,直至最终磨灭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