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智谕法师| ->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 -> 正文阅读 |
[佛经]智谕法师《佛七讲话》 |
其他法师|智谕法师| |
第一天 万缘放下单提佛号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要和大家讲的是,如何打好这次佛七。 要想打好佛七,必须万缘放下,至诚恳切单提一句阿弥陀佛佛号。 不过要想提起佛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念佛时,你必须经常用功观照,使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出来。如果在念佛心中,还想其他的事情,还杂有其他的妄想,那便不是单提一句佛号了。 你心中若想其他的事情,杂有其他的妄想,那便是种下娑婆因,娑婆因也就是苦因。如果你能放下这一切,而能单提一句阿弥陀佛佛号,那便种下西方因,西方因也就是乐因。 所以大家若能万缘放下,至诚恳切单提一声佛号,现前当来,必得离苦得乐。唯有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才能救我们脱离娑婆之苦。 为甚么说娑婆的一切皆是苦呢?因为娑婆的一切,皆是无常的,无常故苦。生是无常,老病死是无常,故生老病死皆是苦。爱别离是无常,乃至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是无常,所以皆是苦。 你不要认为你有很好的职业,很美满的家庭,很丰富的财产,很美好的年华,甚至很理想的希望。因为这一切都是无常,所以必然的结果,你的职业将失掉,你的家庭将离散,你的财产将为别人所有,你的年华将消逝。甚至你的希望,将因无常而实现,也必将在无常中而逝去。 所以娑婆的一切,没有那一点是靠得住的,都是无常的,都是苦的。如果你能看破这些,才能万缘放下。 或者有人会说,你这种看法是消极的。其实他错了,如果能看破无常的人,才是真积极。看不破无常的人,才是消极呢。 怎么知道呢?因为看破无常,不是让你消极退缩。而是要你心地清净,不生贪著。如果你对世间一切,只管成其事功,而不生自私贪著心,那是崇高的道德。所以是最积极的。如果你看不破无常苦,而对世间一切产生自私贪著,势必损人利己,无功德可言。所以是最消极的。 譬如说,你如果看破无常苦,不生自私贪著心,对父母必然孝,对国家民族必然忠,对朋友必然信义,夫妻之间,必然敬爱如宾。如果夫妻之间,互起自私贪著心,势必造成两种情形,第一种是重欲而不重义。第二种是各怀各的想法,同床异梦。 所以如果能看破无常苦,不自私贪著,才能仰承佛旨,慈悲一切。 相反地你若看不破无常苦,而产生自私贪著心,势必不忠、不孝、不仁、不爱、不信、不义。乃至不能与人和睦相处。为甚么呢?因为与人相争嘛。 简单说一句吧,如果看不破无常苦而生自私贪著心,礼义廉耻,四维八德,势将皆无。看不破无常苦,而生自私贪著心的人,四维八德被他一扫而光,能说是积极吗?看破无常苦,而不起自私贪著心,四维八德皆得成就,能说是消极吗? 所以认为‘无常苦是消极的看法’,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他不知道无常苦的真义,在使众生放下。放下甚么呢?放下自私贪著心。所以佛依世谛说无常苦,依第一义谛说空无我。 大家知道自私贪著的病根在那里吗?他的病根,在于有‘我’。一切的苦,都是从‘我’而出。 有‘我’,就执著「我所’。所谓‘我所’,便是‘我的’。贪著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天下都是我的。于是放不下,由于放不下,苦便产生了。 ‘我’和‘我的’,从那儿起的呢?从我们贪著有‘身’,执著身见而来的。 你们可知道,你这个身,是业报身,是六道身。正因为自私贪著而有。有了这个身,就有冷苦热苦,饥饿苦,苦苦,坏苦,行苦等一切苦。 所以佛法要我们看破,看破甚么呢?看破一切世间法无常苦。看破以后,自然便不自私贪著。不贪著叫做放下。放下甚么呢?放下业报身心我执。你认为的‘我’,是六道正报。你认为‘我的’,是六道依报。大家放下吧!放下六道中五阴身心,放下六道中的依报。这样万缘放下,才能单提一声佛号。 放下以后,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莲华化生,实在说,就是法身。所以他不受苦,也不分别乐,称为极乐。 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得大自在。所以学佛人有一句话,看破,放下,自在。 所以怎么才能单提佛号呢?必须要看破放下。怎样才能看破放下呢?必须要知道无常苦。这样才能厌离娑婆苦,欣往西方乐,提起念佛心了。如能往生西方莲华化生,便可得大自在。 可是大家要知道,要想得莲华化生,便一定要放下你现在的六道业报身心,六道的正报与依报。 所以印光大师,教人念佛要放下。放不下就是地狱,因为它是六道嘛。放得下就是极乐。 所以我们念佛策励自己,一定要有一种想法,就是,如果我放不下这个六道身心,就要下地狱了。这种苦,唯有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我。这样,你一定能至诚恳切提起佛号了。 各位!放下吧!不要再生贪著。世间人都常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何况我们学道的人呢?所谓无求,就是放得下。 大家明白了这种道理,再不要受一般人的欺骗,说‘学佛是消极的’。希望大家,这七天中,要万缘放下,至诚恳切,单提一声佛号。 第二天 清净心除烦恼至诚心起佛号 昨天和大家讲万缘放下来念佛。今天要和大家讲‘清净心除妄想除烦恼,至诚心起佛号。’ 妄想也名烦恼,约因叫妄想,约果名烦恼。 除去烦恼以后,心才得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念一声是一声。 大家静坐的时候,可以起起观照,看你这声佛号,是不是从清清净净心中起来的。恐怕大家从清净心中起的佛号,三声两声都没有。如果你真能从清净心中,单起一声阿弥陀佛佛号,如果能维持二十分钟,你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用。 大家回家以后,也能这样用功修行,保证你念佛有进步。 所谓愿同念佛人,往生极乐国,便是指清净心中,至诚起佛号的那种行人。 现在我们回头讲,烦恼究竟有那几种?凡夫有凡夫的烦恼,圣人也有他微细的烦恼。我们不谈圣人的烦恼,现在来谈谈凡夫的烦恼。 凡夫起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从习气上起的。一种是从现前起的。 现前起的,就是对当前环境而起的烦恼。这种烦恼又叫做正使。 习气的烦恼,往往你不感觉。譬如你念佛静坐,稍微有一点静意的时候,偶而有一种悲哀的感觉,或是烦躁的感觉,这都是习气的烦恼。心不静时,它不容易现。譬如看电影听戏,很热闹,心情不宁静时,它不容易现。宁静时它便容易现了。 白天现时比较少。其实是白天现时,你不容易观察出来而已。夜晚现时,比较明显。最怕你夜静更深睡醒一觉,这种习气烦恼一起,你就别想再睡了。 这种习气烦恼,连圣人也有,不过微细而已。这种烦恼,在我们五个钝使里面,所以圣人也难免。像胜鬘经中说,阿罗汉的烦恼,如人掌剑来刺。纵然被刺的危险已除,可是他余悸犹存。比方说流氓要打我们,虽然警察已经把流氓捉起来,可是我们心中还害怕,那就是习气烦恼。 究竟习气烦恼和现前烦恼有甚么不同呢?举例说吧,当风吹树摇,幌来幌去,那叫作现前。等风停了以后,还有一种余势,使树幌来幌去,那叫作习气。 再说现前烦恼,是对境而起的。譬如看这件事不对,那件事很如意。看这个人顺心,那个人不遂心。这都是现前烦恼。 再像你刚找到一件新工作,起初感觉很有兴趣。但是工作久了,又感觉厌倦劳累。乃至喜新厌旧,都属于现前的烦恼。 详细分析起来,习气烦恼,也是从现前烦恼来的。习气烦恼,不过是现前烦恼种下的种子而已。 这两种烦恼,都是从业而生。习气烦恼的根是无明,他的起处有四个。现前烦恼的根也是无明,起处有六个。这四个和六个,解说太多了,我们不能细讲。仅仅可以告诉大家,习气烦恼最重要的一个起处是‘贪’。现前烦恼最重要的起处是‘身见’。我昨天叫大家万缘放下,就是放下贪欲和身见。真能放下,就得自在,得往生了。真能放下贪欲和身见,才能真正念佛。要不然,念佛仅是修舌根。 念佛法门,与其他法门不同。其他法门,直说放下这两个烦恼,而无方便。所以凡夫很难办到。而念佛法门,便方便多了。如果你能放下这两个烦恼,自然能至诚念佛。相反地,你若能至诚念佛,自然也能放下这两个烦恼。 所以清净心除烦恼,固能至诚心起佛号,而至诚心起佛号,也能清净心除烦恼。所以大家可以办得到啊。 我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念佛。安逸的时候,固可清清净净地念佛,可是当你起大烦恼大悲痛的时候,或是亲人亡故了,或是遇到很大的困难,如果你能至诚恳切念佛,烦恼悲痛自然减轻消除。不相信,你可试一试。 清净心除烦恼是自力修。至诚心起佛号是他力修。念佛法门,就贵在自他二力成就。 回头再来讲,怎么才能作到这一步呢?要想作到这一步,平时就要放下我人之想,是非之想,好恶之想。好是我喜欢,恶是我讨厌。 但是要你放下我人、是非、好恶,并不是要你不辨我人是非好恶。而是要你虽然明辨我人,却不随我人转,不因我人起烦恼。不为境转,不生烦恼,才能一心念佛。然而怎么才能不随境转,不生烦恼呢?只要你于我人不起憎爱二心,便可不随境转,不生烦恼了。也就是说,于我人不起憎爱二心,便可一心念佛了。 放下是非也是一样。不是要你不辨是非,而是要你虽明辨是非,却于是非不起憎爱二心。 好恶是人之常情,对于清净的东西,人人都喜欢,对于污秽的东西,人人都讨厌。可是只要你对净秽不起憎爱二心,就可以放下好恶之见了。 这样放下一切,放下憎爱心,不取相分别,你才能至诚心起佛号啊! 以这种至诚的念佛心,对待我人不起憎爱,对待是非不起憎爱,对待好恶不起憎爱。那就叫清净心除烦恼了。 禅宗说这种修行法门,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菩萨便叫不变(念佛一心)随缘(不生烦恼),随缘不变。 我们修念佛法门,也是一样。一天二六时,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作到‘一心念佛,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一心念佛。’ 我们念佛要念到,以此念佛心,对我人是非好恶,乃至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起憎爱二心。以此不起憎爱之心,才能一心念佛。 憎爱二念存在于心中,定落三涂六道。如果一天二六时中,总是佛号在心,命终定生佛前。 修净土的念佛人,对这种境界,另有个名称。不叫‘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也不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叫甚么呢?它叫‘念佛心打成一片’。 希望大家用功念佛,一定要念到念佛心打成一片。那样一定可得往生。 第三天 六根清净一心念佛 这支香又要和大家讲几句话,希望大家静心地注意听。 说来说去,念佛法门总是要对治烦恼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对治烦恼,这样才能往生。 不管甚么烦恼来,总是尽量地念阿弥陀佛,用一声佛号系心。这样,任何烦恼都会慢慢地消逝。 经上说,其他的三昧,只能对治一种烦恼。对治贪的,不能对治嗔。对治嗔的,不能对治贪。唯有念佛三昧,能对治一切烦恼,一切罪障。 如果你把佛号念得纯熟,念得好像铜墙铁壁一样,便不会被任何烦恼所破,而能破尽一切烦恼。能破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破,好比金刚一样。所以念佛三昧,又叫作金刚三昧。 它的功用,和般若的功用相同,所以又叫作般若波罗蜜。 所以各位有烦恼的时候,尽管一心念佛。不管甚么烦恼,都会被消灭的。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方法最方便,就是老太太也会,小孩子也会。所以比金刚三昧,般若波罗蜜,方便得多了。 不过烦恼来时,你要至诚恳切念佛才行。如果念佛不诚不切,不但破不了烦恼,势将被烦恼所转。 至诚念佛时,人家骂,我听不到,心空空的。人家给不好样子看,我看不见,心空空的。所谓装聋装瞎。 虽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弥陀佛始终不离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离心叫不空法。空乎心,可以转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 有些人不明这种道理,偏偏要空法不空心。不知道不空心,则我见生。但空法,则三宝灭。有人说‘我不需要念西方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佛。’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就是空法不空心,完全是颠倒执著。 你说‘不念佛,心就是佛。’那么我也可以说‘你不念饿鬼,心就是饿鬼。不念畜生,心就是畜生。’这种说法,是拨无因果的。他不知道心净则佛土净。心若念恶,则地狱饿鬼畜生相现。心若念善,则人天相现。所以心若念佛,自然佛土现。如果说‘不念佛,心就是佛。不念地狱,心就是地狱。乃至不念人天,心就是人天。’那么法界缘起,势被破尽,三世因果皆归断灭。 所以心要是不空,就增长我见。要是但但的空法,轻者落入无记,重者堕入断灭。彻底说起来,空法的人,也是‘我见’作祟。如果不起我见,必不见于空,也不见于不空。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空一样。也可说和一面镜子一样。你骂你打,镜子都能照出来。你走了以后,镜子里一点影相不留,还是清清净净的。这叫作大圆镜智。 你不要认为人家骂,你听不到,人家作脸色你看不见,就是傻瓜。要知道,那正是智慧者呀。 如果人家骂,你也相骂,人家作脸色,你也摆样子,那叫识心造业。那样你会被业所系,受苦的。你把苦因当作适意,岂不是傻瓜吗? 所以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空一样。甚么都能包容,而任何甚么都不能染污他。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佛心。念佛人的心,要以这种境界为标的。 大家看到太虚空吗?劫末的时候,大火烧到初禅天,虽然太虚空容纳了这样大的火,却一点没被烧著。大水淹到二禅天,太虚空容纳了这样大的水,但他一丝没被湿著。大风吹垮了须弥山,一直吹坏到三禅天,太虚空容纳了大风,却丝毫没被吹动摇。 要是念佛人也念到这种地步,苦来容苦,乐来容乐,如意不如意来皆能容纳,却不被其所动,就和太虚空一样了。 这种境界,老祖师有一句话,就是‘把一句佛号,念到风吹不透雨打不湿。’ 这种境界太高了,这是所谓‘用大圆镜智导发境智’。不是凡夫所能办到的。不过凡夫也可从浅近处修学,怎么修学呢?就是不看外境,不听外境,不为外境所转,装聋装瞎,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对了。 为甚么说这种境界太高了?因念‘阿弥陀佛’是‘境’,也名为‘法’。我们能念佛的‘念’,叫作‘智’,也叫作‘心’。约心和法来说,便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种道理,因为今天时间不多,暂且不谈。我们今天谈谈境和智。 我们能念佛的那一念,叫作智。所念的阿弥陀佛,称之为境。佛本是无,心念故有。心本是无,佛起才有。所以我们的念佛‘心’,是阿弥陀佛佛号所起的,如佛不起心,此心必是杀盗淫等恶缘所起,那就不叫佛心了。 同时佛也不是独立的,因为心念才有。如果心不念佛,外面的境,必现其他各种业道。所以心不孤起,佛缘起心,佛不孤起,心缘起佛。因为这种道理,我们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绝无不往生的道理。 心念佛,称之为智境;佛起心,称之为境智。可是当我们用智去照境的时候,也正是境起智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正是阿弥陀佛起我们这一念的时候。 阿弥陀佛起我们的这一念,叫作‘境智’。我们至诚恳切念佛,必能引发境智。如果引发境智,那便是阿弥陀佛与我的念佛心,起相应了。相感则通,佛与我心相应,才能往生净土。 阿弥陀佛怎么和我相应呢?如果得到相应,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了。我们可以现前见佛,也可以定中见佛,或梦中见佛,或临命终时见佛,或命终以后生到西方见佛。这都叫作修成功念佛三昧。 所以我们要修成念佛三昧,也就是要求启发这种境智。十方世界的众生,可以用四种智导发这种境智。 第一辈的众生,就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用此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如文殊、龙树等)。这辈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定生常寂光土。随其大悲心愿,也生到实报庄严土。他们是以大圆镜智,导发境智,所以说太高了,不是凡夫所能办到的。 第二辈众生,在十方世界他们的国土中,以平等性智,导发境智往生西方。他们生到西方,生在实报庄严土,也可分证寂光。(无时间解说,只可从略)。 第三辈众生,于十方世界,以妙观察智导发境智,往生西方。他们生到方便圣居土。(我们也从略) 第四辈众生,就是我们大家了。一切愚痴凡夫,甚而言之五逆十恶。只要真心念佛,至诚恳切,皆可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我们是怎么导发境智的?我们是以成所作智导发境智,往生西方。 甚么是成所作智呢?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这个五根,仅仅成其所作的功德,不掺杂分别心和邪念。 譬如见色,只分清楚红的黄的,没有憎爱二心。分别色不起憎爱二心,叫作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这样,你的眼识,便转名成所作智。所以念佛人,就要装瞎,见一切色不生憎爱二心。耳鼻舌身,也如此。 所以眼耳鼻舌身,遇境不起憎爱二心,就转识心而为成所作智了。这种成所作智,虽然凡夫能够修习,但其功德与大圆镜智是相同的。 这是我们念佛,用功的要紧处,大家应特别注意。 这七天一定要五根清净,用成所作智导发境智,定可往生。 讲起来似乎很深,但是作起来却很容易。你眼睛不乱看嘛;耳朵不乱听,只听佛号嘛;鼻子不乱嗅,只闻旃檀香嘛;嘴巴不乱说话,只念佛号嘛;身子不乱起其他触念嘛。这还办不到吗? 这样念去,叫作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慢说七天如此,定得往生。就是一天如此,也得往生。阿弥陀经不是告诉我们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吗? 不要说你一天如此定得往生,甚至十念如此也得往生。别说十念,就是三念如此,也得往生。别说三念,就是一念如此,也得往生。 不过所谓一念,是指临命终时,最后一念而言。不是我们现在这一念。因为临命终时最后那一念,再没有后念了,所以能往生。如果还有后念,便要随著后念走了。所以我们现在纵然念出清净的一念,可是下面又起后念,后念一起,便又随著后念走了,所以不得往生。 所以成所作智导发境智,就是要你守护五根,不使它落入五欲。这样才能导发境智,导发境智便可蒙佛加被,往生极乐。 如果你的五根起了五欲,那只有留在娑婆受苦了。如果五根不落入五欲,那便是转识成智。我们念佛念到这种地步,往生西方极乐,就没问题了。便可生到凡圣同居土中。 初果以前的圣人,和我们一样都生在凡圣同居土。二果圣人也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是三果圣人,功德力小的,也是生到凡圣同居土。功德力高的,便可生到方便圣居土了。 可是我们虽然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可参与常寂光土。为甚么呢?因为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嘛。正因为你装聋装瞎的时候,不是和大圆镜智的空心,有一分相似吗? 所以你不要认为装聋装瞎是傻瓜,那正是大智慧者呢。既然装袭装瞎和大圆镜智都有一分相似,其余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就不用说了。 希望大家,把五根收摄起来,莫使他落入五欲,一心念佛。以成所作智,导发境智。你这样用功念去,一定可把一句佛号念到风吹不透雨打不湿。如果你念不到,那只怪你没有诚愿,自打闲岔,不怪别人。 现在大家用功念佛。 第四天 信愿念佛 今天要和大家讲,念佛要具三种心。这是出于观无量寿佛经。第一是直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回向发愿心。这三个心合起来讲,都不出于信愿二字。 信是信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愿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愿见阿弥陀佛。再加上念佛叫作‘行’,这便是信愿行三资粮。 如果念佛而没有信愿,那是白念。往生与否,看你信愿有无。往生品位高下,看你念佛工夫的深浅。 直心就是质直心,就是至诚恳切心。这个心不弯不曲,没有虚没有假。所以我们念佛时,要经常起观照。坚持地照顾那一声佛号,务必使它发自于心,出之于口。也就是口与心一致,心口相应。如果口念佛,心不知跑到何处去了,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的口和自己的心都不相应,又怎能和阿弥陀佛相应呢? 如果你口念佛,心也念佛,心口如一,定蒙阿弥陀佛加被。 第二个是深心,甚么是深心呢?善导大师说,深心就是信心。如果你要求生天,那个不深。如果要求成二乘圣人,那个心不深。唯有要求成佛,要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才是深深之心呢。 所以我们的念佛心,一定要求生到西方,见到弥陀。如果不生西方不见弥陀,此心此愿誓不罢休。这样念佛,定能得到成就。 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甚么是回向心呢?就是把我们一切功德,统通回向西方,愿生西方。所谓回向,就是把你的愿力注向西方。 现在我们顺便把回向解释解释,要不然大家不清楚。要知道,一切功德从回向生。善导大师说,回向发愿心,就是菩提心。 譬如说你赚了钱,愿养自己的父母,那是把功德回向给父母。或者赚了钱,愿养妻子儿女,那是把功德回向妻子儿女。或者帮助贫苦的人啦穷亲友啦,那是把功德回向他们。或者供养三宝,那是把功德回向三宝。如果谁都不管,只顾自己吃好的穿好的,虽然是消耗福报,但是勉强还算回向自己。最可怜有些人,赚钱统通锁到箱子里,连自己都不舍得用,那便一点功德没有了。所以有回向便有功德,不回向便没功德。 我们把一切功德,回向愿生西方。就是给讨饭的一块钱,你也发愿回向西方。愿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为三宝扫扫地、作作事,也默默发愿,愿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凡有回向,皆愿生西方。不回向人天、二乘,乃至菩萨。决定心愿生西方,愿见弥陀。仗此一念,定得往生。 所以说念佛一定往生,要是不往生,那是怪你没有真信切愿。如果真信切愿,必定往生。 为甚么呢?因为佛以心而有,心以佛而立。要论心的话,全佛都是心。要论佛的话,全心都是佛。全佛都是心,所以心外无佛。全心都是佛,所以佛外无心。也就是说佛不异心,心不异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二不别,不可偏求。由于这个道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心中之佛。我的念佛心,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中之心。 佛是法界佛,心也是法界心。所念的佛,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能念的心,也横遍竖穷不可思议。所以心与佛,不二不别。约佛而言,是我的心佛。约心而言,是我的佛心。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佛人,就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 如果妄起分别,妄生思议,向心外求佛,或向佛外求心,那都是魔。 怎样才能念到这种地步呢?就是直心不曲,深心不退,回向发愿,一心念佛。念到天地唯有一声佛号,便成功了。 偏偏有些不正见的人,于不思议中妄生思议。他们执著说:‘我们不必念西方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都是假的呀,我们自己性中本具有佛嘛。’ 他们不知道性中不仅具有佛,实在是‘性具十法界’。心念天,就具天法界。心念人,就具人法界。乃至心念地狱,便具地狱法界。所以心念佛,便具佛法界。 法界须借因缘起。如果说不念佛,性就具佛法界,或者不念地狱,性就具地狱法界,那是破坏缘起。既破缘起,就破了法界,归于断灭。 还有人说:‘唉呀,不必念阿弥陀佛。我们心就是佛,你念阿弥陀佛,是向心外求佛呀。’ 那么我们要问:‘你说我念佛是心外求佛,你不念佛,岂不是佛外求心吗?’ 如果向佛外求心,也就反射出‘心外有佛’。如果心外无佛,又怎么能离佛而求心呢? 如果说心外无佛,那也就是说佛外无心。因为心佛不相外嘛。 所以心与佛不二不别,不可以凡情见妄生分别。此法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说有说无,都是我见。如果离开我见,便不见有,也不见无了。 既然全心是佛,就不可说‘有’心,因为全心是佛嘛。既然全佛是心,就不可说‘无’心,因为全佛是心嘛。 既然全心是佛,就不可说‘无’佛,因为全心是佛嘛。既然全佛是心,就不可说‘有’佛,因为全佛是心嘛。 所以念佛法门,最为圆顿,不可思议。正如般若经所说‘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是于有无所有,于无也无所有。不可得,是不可得于有,也不可得于无。 因为这个原因,念佛三昧,又名般若波罗蜜,也叫作金刚三昧。 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发大心,深入净土法门,宏扬净土法门。 全佛是心的时候,谓之佛知。全心是佛的时候,谓之佛见。而佛知佛见,都不可思议。为甚么呢?因为心与佛都是相待缘起,无所有,不可得嘛。 有些‘我见’的人,偏偏要以思议心,于佛知佛见中,另立自己的‘我知我见’。这么一来,他就妄见‘有佛无佛,有心无心。’了。 正应了楞严经所说的:‘知见立知,皆无明本。知见无知,斯为涅槃。’了。 我们讲得太深了,这么高这么深的净土法门,我们凡夫怎么修呢?告诉你,只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就能办到。 所谓成年人走路,能跑能跳。我们凡夫犹如小孩子,小孩子走路,必须扶著墙。我们要扶甚么呢?我们要仗一句阿弥陀佛的扶持才行。 不要怕这么深的道理,你只要万缘放下,不计我人是非好恶,至诚恳切,清清楚楚念阿弥陀佛,这么深的道理,也不出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呀。 这就是所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只要你以信愿心去念佛,心念佛,心就是佛。等有一天你念到心开见自性佛,这些道理不但明白,并且可以都证到了。 现在大家至诚恳切念佛,求阿弥陀佛加被吧! 第五天 关闭六窗 今天我们要讲,念佛人一定要闭六窗。这样才能净念相继,净念相继才能得念佛三昧。 所谓六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不但是净土法门须闭这六窗,其他法门也一样要闭这六窗。不过其他法门是以自力闭六窗,而净土法门是以念佛心闭六窗。 眼耳鼻舌身意六窗,可分成两部分来说。眼耳鼻舌身意五根为一部分,意根单独为一部分。 所谓闭六窗,不是要你眼不看,耳不听,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而是要你,虽然看听嗅尝触,但是意根却不失正念。所以诃梨跋摩尊者说,非是不看,而是正念现前。 甚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佛念。眼看色要佛念现前,耳听声乃至意念法都要佛念现前,那便是闭六窗了。所以念佛心一起,便可摄住六窗。 如果仅闭眼塞耳,而不起正念,势将心更乱,妄想更多。所以瞎子聋子的念头,动得更厉害。 起正念,是从意根下手,凡夫作起来不很容易。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眼不可邪观,要看就看佛像。否则便应垂帘低目。耳不可乱听,只听佛号。鼻舌身意也如此。不相信大家可以试一试,真能这样,你的心不久便可定下来。所以目不邪观,耳不邪听,鼻不邪嗅,口不杂话,身不邪触,意不邪念,便可正念现前了。 摄六根的方法,最好是用念佛心。一声佛号,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如此念念相续,自然不起憎爱二心。于是眼于色不起憎爱,耳于声不起憎爱,乃至于鼻于香,舌于味,身于触,意于法,都不起憎爱,这样六窗便闭住了。 如果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都不起憎爱二心,这便叫作成所作智。如果眼耳鼻舌身都起憎爱,那便是五根落入五欲了。 所以佛在经上说:‘汝等比丘,当好护根。莫令五根,入于五欲。’ 所谓五欲,就是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而所谓贪,便是起憎爱二心。 当时比丘护根之法,多是自力。我们现在以念佛心护根,是以自他二力。 五欲是属于现前的,对境马上就起。是属五利使所摄。这五种使,对境就起,所以称之为利。五种利使便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时间不够,不能和大家细讲。 五欲对境就起,但是起过了就灭。譬如眼对色便起憎爱,但是色没有了,憎爱也就随著灭了。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皆是如此。所以五欲属于‘作’法。遇境便起作用。 既然五欲属于作法,而作法不能常作,如果常作,便是不起作了。譬如遇到红色,眼便起作用见红色。红色没有了,红色之见也就随著灭了。如果红色之见,不管对境不对境,常存著红色之见,势必不能起作,再见别的颜色了。所以作法是有起有灭的。而五欲便是有起有灭。所以称之为成所作智。 但是五欲既是有起有灭,然而法灭了,怎么能再起‘作’?如果法灭了,还能再起作,应该人死了还能够再活。所以这是不合道理的。但是五欲灭了,明明能够再起作用嘛,这是甚么原因呢? 因为五欲入于第六意识叫作五盖,五盖是隐藏在钝使里头。所谓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盖是五欲的根。它是属于‘无作’法。所以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就是说,它是隐藏在第八识里。等到五根对外境,他便支使五根起作用了。所以五欲虽灭,它却不灭。因为五盖的原因,所以五欲灭了,还能再起‘作’。 五盖在第八识中盖住真如法性,所以称之为盖。五种盖是甚么呢?是贪欲盖,嗔恚盖,掉悔盖,疑盖,和睡眠盖。 第一贪欲盖。五根贪五尘,时过境迁,贪欲便灭了。贪欲虽灭,但是贪欲盖没灭。于是再遇新的因缘,五根还可再贪五尘,一贪再贪,不休不止。 第二嗔恚盖。五根对五尘起嗔恚,时过境迁,嗔恚欲便灭了。但是因为嗔恚盖的力量,嗔恚欲灭了以后,还可再起嗔恚。 第三掉悔盖。掉是掉散,悔是因为掉散而生热恼。五根对五尘,容易掉散。但是时过境迁,掉散便灭了。旧的掉散灭了,新的掉散又起。但是旧的掉散灭了,灭法不能再生。所以新的掉散,绝不是从旧的掉散来的。那么它是从何处来的呢?是从掉悔盖中来的。 第四疑盖。对正法不信叫疑。对境则疑生,境过则疑灭。因为疑盖的关系,所以对新境时,可以再疑。 第五睡眠盖。本来睡足以后,便可睡意全消。但是由于睡眠盖的关系,可以再起睡意。所以说睡眠是无明。 所以五盖是五欲的根。修行人一定要除五盖,好像剪草一定要除根。净土法门,便是以念佛心除五欲和五盖。 念佛心清清净净便是‘定’。心清净便不起憎爱,那便是慧。要想念佛心清净,就须持戒。闭六窗便是持戒。这样便叫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念佛心,可得成所作智。 大家在社会里,学点技能,学点世间学问,那叫世智辩聪。如果了解点出世道理,但是一点定力不修,只顾舌根谈论,实际上无丝毫受用,那叫狂慧。 狂是狂乱的意思,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佛说有慧无定是狂慧,有定无慧是外道。 如果起观照,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叫智慧。但是这种智慧,称为干慧。就是说其中没得定水,也就是说没有定力。 但是大家要明白,难道说这四种观慧当中,一点定功没有吗?有是有,但是很少。因为太少了,所以说没有。 譬如我们吃菜,炒菜的时候,放的盐太少。我们会说‘菜里没有盐嘛’。不是没有盐,因为盐太少了。 再譬如雨太小了,只落几个小雨点儿,我们说没有雨。不是没雨,只因小雨不称之为雨而已。所以少有定,不得谓定。 以念佛心发的智慧便大了,因为它是定慧具足的。念佛心清净,称之为定。心清净必无憎爱二心,这称之为慧。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说定时,慧全是定。说慧时,定全是慧。这叫作净念相继。慧在定时曰净念,定在慧时曰相继。 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怎么摄六根呢?用念佛心。六根一摄,自然净念相继。 念佛心怎样摄六根呢?现在我们来试试看。大家一起念阿弥陀佛。 当你念佛的时候,必须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念得字字分明。同时再入之于耳,还之于心。要听得清清楚楚。现在大家一起念:‘阿弥陀佛。’ 相信你念得清楚,舌根就摄了。听得清楚,耳根一定也摄了。心里的佛号,清楚明白,意根也摄了。至于眼鼻身三根,一定也都摄了。为甚么呢?因为有目如不见,有鼻如不嗅,有身若不触。这不是以念佛心都摄六根吗? 以念佛心都摄六根,便是净念相继。因一念摄,则一念净,念念摄,则念念净。如果念念如此,你就得到念佛三昧的法味了。 大家应该彻底认识念佛法门,如果能以念佛心摄六根,使净念相继,便可纵贯四智,横彻四土。 四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四土便是凡圣同居土、方便圣居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为甚么横彻四土呢,因为阿弥陀经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谓善人,是大菩萨,上善人是等觉菩萨。而等觉菩萨居住常寂光土。是知往生彼国,便可横彻四土。 像这种甚深微妙法门,释迦世尊以大悲心说出。可说是方便中之大方便,圆顿中之最圆顿。竟然有人不相信,不相信不要紧,还加毁谤。你说能不令人痛心流涕吗? 所以我们应该以念佛心关闭六窗,以成所作智直指佛心。如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定能往生净土。 第六天 唯有念佛法门是正修行路 今天要和大家讲‘八万四千法门,唯有念佛法门是正修行路。’ 有人说‘我不念佛,我参禅。’或者说‘我不念佛,我学密。’ 他不知道参禅是佛法,修密也是佛法。如果离开佛,参禅修密,就成外道了。 所以佛说的十念法门,第一就是念佛,接下来才是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三藏十二部,仅管浩瀚如海,但是一个‘佛’字,就都包括尽了。 善导和尚也讲,‘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门一项是正行。’因为佛为‘体’,其他修行法,都是‘门’。不过要借八万四千法‘门’,证入‘佛体’罢了。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也无三。’所以世尊不是要众生以人天为究竟,也不以二乘为究竟。是要度一切众生皆成佛。所以一切修行,皆以成佛为主,皆以念佛为正行。 不管参禅、礼拜、修密、学显,如果离开‘佛’,就都成外道了。因为外道一样要参禅礼拜嘛。 所以你只要学佛,不管甚么法门,一定先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要不然,就不是修佛道。 律宗甚至害怕仅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太笼统,恐怕众生弄不清误入外道。所以三归以后,一定还要说‘如来至真等正觉为我世尊’。由此可见念佛的重要了。 观经说,心念佛,心就是佛。这是多么圆顿究竟的法门啊。不假方便,不须渐次,一句阿弥陀佛,直指佛心。 大家千万不要舍正路不走,走偏差的路。也不要听别人乱讲,自己没有主张,朝秦暮楚改修其他法门。 提到念佛法门,是修念佛三昧。所谓念佛三昧,本来十方佛皆可念。为方便缘起之故,佛经上把念佛三昧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行三昧,一种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是专持一佛名号,也就是说专信一佛,专愿生一佛国土,专持一佛名号。所谓不取相貌,专念佛名。我们信阿弥陀佛,愿见阿弥陀佛,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便是修一行三昧。念一佛名号,与念十方佛功德等无有异。 一相三昧,是于十方佛中,专观想一佛。或观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观佛智慧身。(经上对一相三昧,还有多相三昧。) 不管你修一行三昧持名念佛,或是修一相三昧观想佛相,都要专念一佛,否则便不成一行一相三昧了。 你不要以为念一佛的功德小,要知道诸佛皆是法界身,所以念一佛的功德,同于念十方佛的功德。 那么,为甚么我们要专念阿弥陀佛呢?这同出于观无量寿佛经。观经中先说一相三昧,于第十六观说出持名的一行三昧。 第十六观中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这个‘念’字,是观想的意思)。彼人苦逼,不遑念(观想)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便是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了。 世尊为甚么专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呢?不但世尊称叹,六方诸佛无不称叹,乃至十方诸佛无不称叹。因阿弥陀佛,悲心深广,四十八愿,愿愿与十方众生相应。 例如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所以世尊教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教我们至心信乐,愿求往生。这就是‘求水寻源’的办法。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如此发,我们便如此求,一定可以感应道交,蒙佛加被。 为甚么念佛三昧,只讲有持名的一行三昧,和观想的一相三昧呢?这是因为世尊在经上讲过。世尊说,十方诸佛度众生,有四种方便。一、是以说法的方便度众生。像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这是以口业度众生。 二、是以神通变化为方便而度众生。所谓示现十方,八相成道。这是佛以意业度众生。 三、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方便度众生。也就是以相好光明度众生。这是佛以身业度众生。 四、是以名号度众生。所以称念佛名,就可蒙佛加被。这是佛以功德力度众生。 这是十方诸佛度化众生的方便。 可是前两种方便──说法与神变,是佛念众生。佛为能念,众生为所念。但是众生却不能以说法和神变念佛。而后边两种方便──观想和持名是众生念佛的方便。众生为能念,诸佛为所念。可以说是给众生的方便。所以念佛三昧,有一行一相两种。 可是这两种方便,一行的持名,又比一相的观想方便。因为观想必须心清净才能修,心散乱就观不起来。所以上根利智的人才能修习。而持名法门,可在散乱中修。所谓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不但能度上上根人,同时也能度一切烦恼的众生。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譬如参禅,便只能接引上根人。因为他们是念法身佛,从第一义谛入。所以六祖说‘神秀的禅,接引上根人。我的禅,接引上上根人。’所以妙则妙矣,只是少于方便。 而念佛法门是念佛功德,是从中谛入。上收利根,下收钝根,收尽上中下三根。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虽说念佛是正行,但是也要助行帮助。我们总括起来说,助行方面,不外除结使、修功德两项。 现在时间不够,只能大略说了。所谓除结使,就是诸恶不作。所谓修功德,就是众善奉行。 怎么除结使呢?除结使可按三个步骤修。 第一、要勇猛精进,以念佛力调柔其心。就是念佛一心,尽量对我人是非好恶不生憎爱。久久用功,你的心便可渐渐调柔了。起初你的心不听你约束,你尽管用一句佛号系住它。所谓‘欲制野象,先驱入栏。’久久用功,狂心便逐渐调伏了。 第二、继续精进,断除烦恼。妄想是烦恼根,所以要想断烦恼,必须先除妄想。这样烦恼分分断,心便分分清净。 第三、断结使及离思。最后就斩草除根了,把结使断尽。这时继续念佛精进,渐渐便可得事一心理一心了。 为甚么要离‘思’?因为‘思’能令心造作意业。甚么是思呢?说浅显些,所谓思便是起心动念。一念才起,便是生死流了,所以要离它。 还有一种法和思最亲近,就是‘想’。想是取相分别。本来一切法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想偏偏要取那些妄相,所以又叫作妄想。所以思是起心动念,想是取相分别。 有时思在想前,有时思在想后。如果先起心动念,以后才取相分别,那么思便在想前了。如果先取相分别,然后才动念头,起心动念,那么思便在想后了。我们的心,就是被它两个束缚住了,不得解脱。如果脱离它两个的束缚,那么心便得解脱了。 但是怎么才能离开它们的束缚呢?以念佛心呀,念佛心清净,对我人是非好恶不生憎爱二心,便离开它们的束缚了。 至于修积功德,方便也很多。如果略说,便有二项。 一、礼敬三宝供养三宝。因为三宝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离开三宝,便没有一切功德可言。所以说‘冥冥闇夜中,三宝为灯烛。茫茫苦海内,三宝为舟航。’所以礼敬三宝供养三宝,是无上的功德。 二、广度众生。三宝的功德,在于广度众生。若不度众生,便无三宝功德可言了。 礼敬三宝供养三宝,和广度众生加起来,便是‘一大事因缘’。所以广说便有无量的功德,如果略说,无量功德皆不出一大事因缘。 讲的太多了,现在大家用功念佛。 第七天 愿生西方愿见弥陀 今天是佛七最后一天,大家念佛的时间宝贵,所以我今天要少讲几句。 今天要讲的是:‘我们念佛,最要紧的是以“愿”为主。’ 我们要发甚么愿呢?我们要发‘愿生西方,愿见弥陀。’的愿。如果大家有这样坚决的愿,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但是有愿,一定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如果只有愿,而不念佛修行,这个愿便不能实现。如果只念佛,不发愿不求生,也不能往生。 必须以愿导行,以行助愿,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说‘有愿无行,其愿必孤。有行无愿,其行必虚。’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资粮是信愿行,而三资粮当中,以愿为主。 妙□大师说‘念佛三昧,一言以尽之,愿也。’所以信不过是启发愿的,念佛的行,不过是完成这个愿的。要想往生净土,有愿则生,无愿不生。如果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别的,怪你没有愿心。所以有愿必成,无愿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一切成功,都从愿心开始。要是没有愿心,任何事情都没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军队被清朝打垮了。有一个军官,是在军队里作一个小头目。他小的时候,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出家人。 那个出家人,威仪非常庄严。小孩看了,不知不觉起一种敬慕感。心说‘将来我一定出家当和尚。’ 所以说佛以三十二相度化众生。比丘也是一样,一定要有庄严的威仪,这也是度众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连,就是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以此因缘,便发心依佛出家了。 当时小孩对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过庙门口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阵。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时看见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没有一点轻慢心。 到他作了军人,走进庙里,一定要脱帽致敬。这种恭敬心,就是从那个比丘种下来的。 军队被打散以后,他一个人逃到深山里。吃没吃的,喝没喝的,逼得走投无路。 他看见有一所小小庙宇,便走进去恭恭敬敬地拜佛。 庙里只有一位出家人,见他进到庙里,便笑笑说:‘你来啦。’ 他点点头。不知怎么,他忽然问出家人说:‘师父!我出家可以吧?’实际上他是走投无路,被逼得生出出家的念头。 出家人笑笑说:‘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 就这样,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后,夜里在深山里,庙里又只有他们两个人,冷冷清清,非常凄凉。 他独自走到院子里,天上月亮正圆。他看著月亮,叹气说:‘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这时他师父早已站在他后面,说道:‘你不要怪呀,当初你发愿出家,今天怎么又后悔呢?’ 他回头看看师父,说:‘我几时发愿出家来?’ 他不知道,师父已经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说:‘当初你某年某月,在甚么地方,看见一个比丘很庄严,你不是发下愿要出家的吗?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满你的愿呀。’ 他一下想起来了,赶紧跪了下来。 你们看,那个小孩,不经意地发愿,结果都能满愿。何况我们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么不能满愿? 所以大家佛七以后,回到家中,往生的愿心,一定要不放不舍。恭敬三宝,至诚念佛,保证各位一定得往生。 愿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超过业力。我们求往生,便是要以愿力超过业力。 我们留在娑婆,轮转六道,就是让业力拖住了。可见这个业力多么大了。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你的神通力这么大,有没有比你神通力还大的?’ 佛回答他说:‘有啊,业力就比神通力大。再过一年,我就要入涅槃了。’ 可见业力是很大的。但是愿力比业力还要大。为甚么呢?因为愿力是业力之始,业力实在是愿力的增上呀。 我们求往生的愿,是净愿。净愿若起,染业则止,所以净愿可以超过染业,这样就得往生了。 但是这种净愿,必须相继不断。如果净愿一断,染业又生。如果净愿始终不停,染业也就始终不起了。 同时你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愿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自然可以得到感应道交了。 你要是留心,便可发现,净土各经,乃至赞偈,发愿文等,没有不是充满了愿心和愿力的。 譬如大回向的文,一开头便是‘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我们作大回向时,要充满了求生的愿才行。 如果不以愿心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过是种远因罢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啊。如果念佛同时有发愿心,那便如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必得往生了。 如果广说其愿,像普贤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专礼阿弥陀佛。礼阿弥陀佛也就是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专称阿弥陀佛。因为称阿弥陀佛,也就是称赞诸如来。为甚么呢?因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嘛。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弃众生不管,自己求往生。应该留在娑婆度众生才对呀。’ 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两种,一种获得无生忍,便有能力度众生。一种未得无生忍,便没能力度众生。何况我们具缚凡夫呢? 你说留在娑婆度众生,先问你破无明断烦恼了没有?因为不破无明,就不得无生忍,不得无生忍就不能度众生。所以声闻缘觉都不敢入生死度众生,就是怕掉进来,出不去。因为他们未破无明,未证无生。所以自疾不疗,能疗他疾,无有是处。 如果你破了无明,证了无生,那你是大菩萨,没话讲。如果你亦是个具缚凡夫,烦恼具足,和其他人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那么众生也能度你呀。 你具足烦恼,一切外道也具足烦恼,大家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当然一切外道皆能度众生。 如果一切凡外皆能度众生,那么要佛出世作甚么? 再说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吗?如果有把握不失人身,那是证到解脱知见的人,是得到大自在的人。如果没有把握保住人身,万一掉到地狱里去,怎么能度众生呢? 所以还是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无生忍,再来娑婆度生,才是对的。所以说‘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奉劝大家,至诚念佛,发愿求生西方,获得无生法忍,再来娑婆维持。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