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李恒钺《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 正文阅读 |
[佛经]李恒钺《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
其他法师| |
前言 今天来讲此题的目的,是以学科学的头脑来观察分析及解释佛理,进而使诸位能因之对佛学作进一步的研究,理解,然后信受奉行。首先应明了佛,学佛,佛法和佛教。 佛是明了(觉悟)及体验(验证)世上真理,因而成为世上人格最高超最圆满最伟大的人。任何人其有上述的条件,均得名之为佛,其在世间的生活自与常人无异,同样经过生老病死的自然阶段。 佛学是成佛之理论,佛法是实行此理论以求成佛的方法。总括佛学和佛法谓之佛教。 释迦牟尼(释尊)是一个佛,他创此教纯为利益世人,希望世上每人均成佛,造成最完美的世界。此种伟大的教义与精神,此种无上的利益,为何目前反不为世人所乐于接受呢?兹特推究其原因,更进而阐释佛教之真谛。 一、一般人为什么不研究佛学—佛理 不接受佛理的原因很多,要而言之,不外不信和误释。分述于次: 一、一 不信-知道的不深切 一、一、一 表面上一切迷信的行为不可解 佛教之特点,是尚理论而不迷信。然为了修习上的方便,也有表面‘似乎极迷信’的行为,如密宗持咒等。其真正意义在用咒力(他力)引起自己的定力,而发挥妙用。倘不研究其内在的原因,自然不能了解其真意。 一、一、二 说佛法的人,不用现代的治学方法与用语,因而不易接受,致认为迷信。 很多的人,对佛理不明白,或对所谓‘迷信’行为有所怀疑,就询于僧侣或教徒;他们里面,或有不通达近代治学方法的人,其对佛理的解释,自亦难以现代语言思想来作表达的工具。其结果将引起‘迷信’,与‘不了解’的结果以致不易使人接受。 一、一、三 经文难解 曾受现代教育而虚心求解的人,对佛理既怀疑,又不能从一般僧侣或居士(在家学佛的人)处获得满意解答,不得不求诸佛经。岂知经文深奥难懂,非深通古文者,不易求解。又因佛经是记载释尊昔日四十九年内,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所解释关于佛理的意义与事实,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因地而教;加以佛经展转印传,文字的错误日久可能发生,为求永久保持佛的真理计,不得不多说不同的经,多写不同的论。但此并非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只一个,而说法不同,入手不同,观点不同。设有失传者或错误者,由其他经典不难对证,因此或可不失真理。故经论至今凡数千卷,各种经典的说法有时不同,用意也不同,若不总览多卷,势不能得其真意。如此数千卷,究应先由何卷入手,选阅那几卷,即或已选出,真意能否领悟,也成问题。使有心人徒呼奈何。盖有知识的人,无法盲目接受一种理论。 一、二 一般人对佛教的误解 一、二、一 某种宗派仅流传佛法的一部份 经典既如上述为记载某一定环境一定对象的文章,著重点不同,理解者自难免有感到不完全之处。但佛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又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是则世间的真理本来如是,也永远如是,与佛的说法与否,或与人的是否接受佛法,根本无关。释尊不过启发说明世间有真理和如何能达到求真理的途径。以各人环境不同,观点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资质不同,虽真理则一,而势不能不‘殊途’,方能使各样的人‘同归’。盖佛愿任何人均能趋向真理,不愿有一部份人,因受求真理之方法的限制而失此良机。各宗各派的成立,乃基于此理。各种宗派,因对象的不同,内容悬殊,冲突自属意料中的事。而本意原理—真理,固不变异。于是一部份人误解佛法的表面自相矛盾,甚至不知究何所云,究何所事。实则因其自身观点不对,而致误解佛法;又或所遇见的宗派,只能代表佛法的某一面。如目前冲突最烈的重自力重他力两派,就是一例: 一、二、一、一 重自力派 重自力派如禅宗,轻外表而重内心,曰:‘修证在一心’,谓学佛不艰难,人人皆可成就,‘只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一、二、一、二 重他力派 重他力派如净土宗,不但信仰释尊,而且信仰佛所说的经,推行佛法的人,及佛所口述的其他境界佛国。对神奇之事亦所深信,如西方极乐世界及无量寿佛等,因而有许多形式的修持,希望获得弥陀的摄受而往生。 以上两法虽异,而最终目的则相同,只可说其方法及出发点不同。兹举一例譬喻之: 设在苗栗有一乡人驾牛车而问我如何方能去台北。答曰:‘驾车沿公路北驶,经三日可达。’另一火车司机问时,则答:‘开足马力向前,三小时即达。’另一飞机师来问,则答:‘必需持罗盘定向正北,飞二十分钟即达。’另一步行者来问,则必答:‘由此沿公路北上,遇小路莫入,遇来人则问,不可懈怠,恒心精进,终有达到的时候。’ 以上例言,去台北则一,为使人人可去台北,不得不说不同的答语。飞机师不得笑牛车的走法不对,火车司机亦不得笑步行的为非法,是因为各人处境不同,工具不同的缘故。从此点看来,不可误解佛教各宗派的片面说法为不合理,也不可窥某一宗的理论而误解之为佛法全貌。 一、二、二 以其他迷信附会佛法 一、二、二、一 保佑说 中国自古来即有神教,信神控制人生一切,故求其保佑。其实即使真有神来主宰一切,则此‘神’决不能因某人的求佑与否而决定它主宰的方针;换言之,大问题决于既定因缘,求也无益。又有人以‘神’既有求必应,则偶尔或永远作些坏事,一求以了之;则‘神’岂不非徒无益而反有害。如此幼稚而迷信的保佑说,硬附会而加之于佛,很容易使人对佛误解。 一、二、二、二 求福说 有信神者以佛为神而向之求福,致被人误认为迷信;实则真正佛教徒决不向佛求福,而是明佛法的真理之一—因缘法。因是前因,缘是助缘,因缘成熟,就有果报。认清世上任何事都依因果律发展,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善事造善因,自可能逢善报得善果,(须知种子没有顺缘,不发芽的也有。)这是极合乎科学逻辑的事,眼光放远即能推见而深信无疑。反之若作恶事造恶业,虽每日念佛求福,其结果必积为恶果无疑,与求佛无关。故以求福为佛教的‘迷信’行为,实是附会之误。佛徒只造善因而自然可得善果。不必‘求佛’而望‘福’。然而佛教也有祈祷,那是造内心因缘的一种,与持戒行善相辅而行的。 一、二、三 人的问题 一般误以宏法或学佛的人即代表完善而无可批评之佛,又以为只要是学佛者,即可无过,亦即几等于佛。殊不知和尚与学佛者的程度深浅,各人不同,譬如幼稚园儿童叫学生,家庭私塾的人叫学生,中学大学的人也叫学生,研究终身的人亦未始不能称学生,其程度何能一概而论。因而由于宏法者或学佛者自身学识和修养的不同,亦可能招致误会。分述于次: 一、二、三、一 学识 宏扬佛法者,有时未能因人施教,所讲道理,未能以现代思想语句表示,或不能为人所赞同,致使人对佛教发生误解。 一、二、三、二 修养 宏扬佛法的僧侣居士们,有时其行为不足以为一般人的表率,或言行不能一致,或修持工夫不够,人遂误会佛法为不足崇信,实则我们应‘依法不依人’。所谓人的行为和表现,都是因缘关系的表现。往日造何因,目前现何果;今日种何因,他日现何果。佛门弟子,目前所表现于诸君眼前的行为,实为其过去因(宿业,环境,训练,教育等)的表现(果)。我们只能于明了佛理后,努力种好因,以避未来的恶果。过去的恶因,终应显现,只能造逆缘使他缓成熟或不成熟。彼佛门弟子一心向佛,虽努力求善,只能断言其未来可能好;过去因所表现之果的好否,殊不足以判断其为信佛的结果;更不能误会学佛者个人的好坏即代表整个佛法。 一、二、四 太艰深不能研究 以为佛学深奥,大智者始能问津,我们不敢过问。—有一部份人谓大智者大学者尚不敢过问佛学,何况‘我’。殊不知此也是极大误解的一种。盖常人一看佛经多至数千卷,自起畏难之意。实则佛理不多,任读几种,就可以通达,在乎人有无深究的心。佛经之所以达数千卷,即在使任何人均有学习的机会,任何人都可选出几种合他口味的。俗言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最纯朴的乡妪,最敏慧的学者各有其门而入,绝非难事。以一乡妪而需阅读数千卷则难,用其诚心与恒心体证则易。以一敏慧学者,阅览数千卷则易,然欲其先不求理而作种种仪式专心体证则难。换言之,所谓难者,是因为选择的方法不对,非佛法本身的难易。再试想富贵如历代君王,多学如哲人硕士,浅学如不识字的六祖(禅宗第六代祖,生于唐,名惠能),学佛而能精通者不乏其例,近代中外学佛者更何啻亿万;可见学佛决不会太难。 一、二、五 误认为消极的,不适于我们的环境 误认佛教是消极厌世的,故不屑于研究或信行。—又有一部份人认为学佛的最后目标为逃避现实,遁入深山,不理世事,悲观厌世,几等于无业游民,寄生于社会,于世无补,有为者不屑于问津。岂知这也是极大错误之点。相反的,真正的佛教徒为利益大众,扶危救困,岂止是尽力而为,乃至牺牲应得的利益,放弃应享的权利,甚至牺牲一己的性命而不惜;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的,比比皆是。然佛徒的救世救人舍己利人的行为,并不也决不以之宣传示人。世人未之深察,岂能因少数和尚入深山作其学佛的功课之一种,或误以其他宗教的行为(或有消极的思想与行为)为佛教,而硬说佛教是消极的。 佛教中心思想为大乘学说,简要说来即追求佛理,而发最大同情心(大悲),使同胞同类亦自迷津中觉悟,追求真理;发最大牺牲心(无我),以服务同种同类。其结果达到个人体证真理,全人类体证真理的目的。并且佛教徒持戒的真义就是不损害他人,且利益他人,这还不算积极吗? 一、二、六 神异问题不能解释 有些人误解,是因为佛教里有些神通表现,不能解释,而认为无稽。其实是他们对这些神通现象,没有深切的认识而已。后当论之。 二、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佛学 二、一 研究的目的—需要 我们研究佛学的主要目的,是生活上的需要;因为佛理直接影响‘生活’的真义。我们生活之中,人人所厌的是痛苦,人人所需求的是快乐;而佛的最终目的,确实是要给人减去痛苦,更进一步的造成内心永恒真正的快乐,因此我们需要他。在消极方面,他给我们除去其他任何方法所不能减去的痛苦,积极方面提高我们内心的境界,达到真正永远的其他任何方法所求不到的快乐。试分述如下: 二、二 我们的痛苦 二、二、一 痛苦的痛苦 二、二、一、一 病苦 病苦分肉体上与精神上的,肉体上的苦自不必说,精神上的痛苦是时时刻刻出现的。普遍对之唯一的办法为以时间战胜,除此以外别无他法。然漫长的时间的折磨,本不易忍受,而设或有新的病苦,又将如之何呢? 二、二、一、二 老苦 老来齿摇发落,体力衰退,不能享受人间乐趣,而死的阴影无时不在追随中,虚此绝望之境,能无心灰意懒? 二、二、一、三 死苦 死时身体之苦自不易忍受;而一切世间万物,一旦抛弃,更感凄然不舍。 二、二、一、四 不如意苦 不如意苦有下列三种: 二、二、一、四、一 希望不遂—即求不得苦 世上任何美好的事物,世人均无不全力以求,换言之,即人人有欲望,此种欲望如求而不得,必致苦闷。 二、二、一、四、二 爱者别离 所喜爱的人物或事故,因环境变迁的关系,一旦不得不赋别,必生苦恼。 二、二、一、四、三 憎者相会 愈不愿遭遇之事,偏偏遭遇,愈怕坏的环境,结果环境每况愈下,无时无刻不在相逼;畏惧厌憎之人,偏偏狭路相逢,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种种都是苦。 二、二、二 快乐的痛苦 二、二、二、一 快乐不常苦 快乐自不能算苦,但世间没有一个永恒的快乐,所谓‘好景不常’。快乐既不能保持永恒,则丧失时即感觉苦恼。快乐愈大,失掉时愈苦。所以爱人遽尔决别时,常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叹。又如中了奖券,几万拿到手的时候,高兴得很,其乐无比。但设或一旦为匪人抢去或遗失,则其悲愤的痛苦,真是笔墨不可形容的。实际呢,他并未较一般人损失更大,不过仍和未得奖前之财富一样。意外之财的丧失,何必痛苦如此呢。这种种都说明了快乐的不常,不能永恒保持,确为绝大痛苦。 二、二、二、二 习惯则无乐的苦 上面说快乐不能永恒是苦,再进一步看,即使快乐的事情是可以永恒保持的,是否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仍成问题。譬如说乡佬偶尔有机会进城来坐坐汽车,住住洋房,吃吃大菜,其乐实似登仙,不可言喻。但反观每日坐汽车,住洋房,吃大菜的美国人士,他们处之如常,并不觉其乐。此无他,习惯使然的关系。设使乡人如此享受卅年,则亦必不以其为如何快乐的事,故世间一切的快乐,为刺激的比较有感觉;一旦习以为常,则索然无味,而更思另一刺激的快乐。故此比较的快乐,刺激的快乐,为流动的,变易的,仍不能算是永恒不灭的。反之佛门不生不灭无求无贪的真理,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快乐。 二、二、二、三 不苦不乐的痛苦—无常 一部份的人,强调人生本来不苦,或不苦不乐,无需佛法,这也是有语病的。如对现实的苦不感其苦,除深明真理者外,则等于无感觉,决无其事。若谓有可乐的事而不乐,甚而至于也不愿求乐,则是无欲望,消极,自亦非正常。故所谓不苦不乐者,实无有其事,是远离事实的空论。实在说,世事时刻变化,纵有好景,也不能常,所谓世事无常。而且死的阴影,逐渐接近,想起来那里有快乐。 二、三 解脱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 解脱痛苦的方法,有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但都是不彻底的,暂时的。惟有佛法,才是彻底的,究竟的。说明如下: 二、三、一 物质方面 自然科学的发达,可以改善生活的水准;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改善团体的安全,增进团体的幸福。但能否解决痛苦呢? 除痛苦,增享受—人的欲望无止境,不能满足欲望叫作苦。但如前言,新欲望习惯之后,有更新的欲望生出;如此下去,欲望愈来愈多,水涨船高,岂是科学所能赶得及的。所以这种以自然科学提高生活水准或满足欲望来解决痛苦,是暂时的,局部的,有限制的,有止境的。 社会科学,以团体力量来生产,来节制,增高生活水准,来统制防止利益冲突的痛苦,这只能当团体力量存在时可局部达到目的。设或力量一薄弱,或团体瓦解,或被其他团体侵犯,则一切的一切,亦归于无有,生活水准降得较前更低,痛苦愈甚。这种暂时的局部的解决痛苦的办法,是不彻底的。 二、三、二 精神方面 心理上的—有用精神心理的方法来解决痛苦增进快乐的,如心理上的鼓励自慰等。阿Q的精神,催眠术的利用等,也有暂时解苦增乐的功用。然而骗人自骗的方法,是不彻底之法,而事实上亦只属于暂时的,此等自骗的力量一旦消失过去,仍旧恢复以前的痛苦。所以暂时的忘苦增乐,是不彻底的方法,不足取的。 二、三、三 佛法——真正解脱痛苦增进快乐的方法 佛法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根本用另一种超世间的眼光来看世间一切现象。明其理穷其究竟,因而感觉世事的不常不永恒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所谓因缘生,缘起,凡是因缘生的东西,都是虚妄不实,和合而成,或时刻变坏的,流转的,不可把握的,叫作自性空,或无自性,或无我,就是没有固定自性的意思。我们将此理观察清楚,就可以不固执,不随著流转。取消了这些执著流转的心念,便可将心念证入(体会到)真实境内而得到真如,真常,极快乐,极安静,极平稳,极坦然,无挂无碍,自由自在,消除一切烦恼,痛苦,恐怖,得到最大解脱的崇高内心境界,这就叫作出世,或超世间。明此真理,更进而体证此超世间的理。一经体证得到以后,则对世间之万事万物不去执著认真,自生自灭,不动我心了。惟其如此,则烦恼的解除是可能的,成就的,根本的,彻底的,究竟的,所发生的内心的真快乐,也是永恒的。至于此种佛理之详细情形,及如何可达到体证之道,以后当可略略说到。 二、四 我们从那几点感觉到佛法的需要 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生于世上,决不愿糊涂下去,而想清楚明了。我们感到有些切身问题不能解决,假如佛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问题是: 二、四、一 人生问题 人活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想不明白的地方很多,如下: 二、四、一、一 苦乐问题 人生为什么有苦乐?怎么样可以离苦得乐? 二、四、一、二 行为问题 我们应如何处理事? 二、四、一、三 目的问题 我们活著到底为什么? 二、四、二 宇宙问题 宇宙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各种现象怎么来的?有因缘没有?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分看其他方面和佛法对它的解释,而考虑那种解释正确。 三、一般哲学对各种问题之解释和我们认为解释的不满意 一般研究宇宙各种现象及其本身等等的问题,理论甚多,选其要者,不外下列四种,然均有缺点而不足代表真理。兹分述于次: 三、一 唯物论 认为世界一切,均为实在的物质的活动。惟有真实的物质,故有一切活动,形成世上一切变动。唯物论只能解释宇宙现象的一部;因日月星辰的移动,动植物界应时的生灭,俱有一不可否认的法则,何物能为其主宰?生灵生命的创造,能力的转变,又如何能由物质解释?用唯物论来解释精神作用,是困难的。故以唯物论解释宇宙一切,似不足够。 三、二 唯心论 此派主张世界一切俱由心所现出,亦即心的活动,精神支配一切。但物质的存在亦系事实,精神决不能造物质。故唯心论亦不足以解释宇宙的究竟。 三、三 二元论 以上所举之唯物论与唯心论均为一元论。又有一派学论,主张二元论,认为精神物质并存。主张灵魂说,谓人有灵魂。另有神主宰一切,唯神可以控制世界。但神灵学亦有缺点,第一,神灵本身如何而来,如何而终,无法解答。第二,灵魂既可转变,肉体可消灭,则我们应知已往灵魂所经历的事,现在事实上却不能,而且精神又不能离开肉体而独立活动,故灵魂说亦无法成立。 三、四 自然论 认为一切事物,皆自然而然,不加解释。 以上四种学说都有缺点,均只能解释一部份的宇宙现象。能令人满意的学说,只有佛理。盖佛理即真理,真理决无二种。兹述于次: 四、佛的解释—一元二面论—唯识论—和我们对它的评判 四、一 理论 佛是以人生为中心来考察世界的。佛认为宇宙现象的真理本是固有的,佛之学说只是把它说出来。佛说宇宙一切现象皆由于一种能之表现,此种能之表现有二面,或即二种方式出现,所谓二面,即动的与静的。动的一面是世间一切现象,静的一面是一切现象的消失或一切现象的本来面目,故可称为一元二面论。此种‘能’与平常所谓的能不同,平常的能是物质的,可分的,可变的,而佛所谓的‘能’为不可分的,不能变的,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甚至无法以世俗的文字语言方法来表达,仅能用微妙的心情来体会体证它。 此种根本‘能’的出现亦为动的,亦为静的,是一种东西而有两面表现,遂产生世间一切现象和它的本来面目,此种‘能’无法以科学方法说明它,因科学方法尚太幼稚不能领悟其境界。动静是一种能的两种表现,譬如波和水,又如佛像和铸像的金质。 一件事物或心理状况都有两面表现。从现象的一面看去,它是动的,有实在感的,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如幻的。但从本体的一面看去,它是静的,空的,没有固定性的,不变的,不生不灭的,常恒的,寂静的,它具有两个方面,所以只看见一面或认真一面便错了。也不是单这面,也不是单那面,也是这面也是那面也不偏于任何一面。两面都看通了便是了解中道。了解了一切事物的真相,实相,真实,真如,如实,换句话说就是真理;明白真理可以得到解脱。将动的一面认作真实而执著它便是凡夫。 将来科学发达或终有以科学方法证明的一天,目前只能以哲学方法讨论它。以哲学的方法说,对宇宙的现象别的学说既均不能彻底说明,均有漏洞,仅佛理尚无法被证明有缺点,依哲学辩证法,既无更佳理论超出佛理,而又不能举出其错误,则佛理在‘新理论’未出现前,应为正确的理论。 四、二 应用 自释尊降世以来迄今二千五百余年,中外古今,信者岂能以亿万计。其中上自君王,下至平民,智如圣哲,愚如庸俗。应有尽有,俱尽一生之力,以追求体验。若无何可证,或行之无用,天下宁有是理?即就现世而言,佛徒当以亿论,内中决不可能全是愚蠢无知之士。亦不可能牺牲了人世间种种享受而去热心布教救人,而且西洋的哲学家科学家正在努力追求佛学。即此一点已可说明佛理已为众人体证而证明成立,证明其实在性,这是最适合于科学的证明了。 凡是修持的人,都可以在内心有深浅不同的体验,所谓‘自知自觉自作证’。一步一步的修证上去,一直证到涅槃,就是最高圆满的境界。 由以上的理论,佛理生出一切佛法,一切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我们从寻求真理得来的结果,自然是理信不是迷信。 五、佛教是什么 五、一 佛教的内容 五、一、一 理论—佛学—解—解释世界的真理 五、一、一、一 世间 世间就是对一般世间现象的解释与应付。 五、一、一、一、一 因缘 佛说世间万事都是依照因缘定律演变前进的。现在科学界论到世界上一切的事物,承认有因果律的,也有偶然的。但佛说一切的事物的显现异动,决无偶然,一律是因果律所操纵的,只不过有的是简单的因生出的果,有的是极复杂的因生出的果而已。简单的因如想由桌上将茶杯移至另一地方是因,而茶杯就被移动了是果。复杂的因如某学者偶尔有一理想的学说,因而写书去发表,宣传,其间经过多少复杂的因素,终致世界文化受莫大影响。这个果是极复杂的因所造成的,决不是偶然的。一般科学所认为偶然的事,只是科学尚不能分析其复杂综错的因缘而已,但决不能说是无因。所以佛说世间一切法既皆合因果律,于是推知世界的目前一切现象,均由于因缘而演成,目前的事物为因,也能缘起以后的即将到来的一切事物的果,如此往前推到无始,往后推到无终,都脱不了‘因缘生灭’ 五、一、一、一、二 进取(造因缘)学佛的人心目中的因果和对应 以前讲过事事是依因缘而向前推进,所以有因有缘便能有果,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学佛的人,决不求神保佑自己,或多照顾自己,但是莫不自己造福,以谋自保。为什么呢?因为学佛的人明了世事是循因果律前进的,一切现象都有它的复杂因缘,受各种关系影响,决不是偶然的。因为谁都要善果,所以学佛的人不愿造恶因,而愿造善因,造善因即所以自己求福。又因为恶果的来临是既往恶因的缘故,无法逃避的,只好一面安心忍受,一面造逆缘,使恶果不成熟或慢点成熟,所以说凡人怕恶果,学佛的人怕恶因。 学佛的人对于社会国家环境的态度,因造诣不同而有差别。大悲心,戒律,便是佛教徒处世的态度与方法。佛法是一个最利人也利己的方法,但学佛的人决不能只求利己,那是一定不成功的。但因程度不同,程度低的只能为‘利己’而‘利人’。程度高一点的事事‘利人’,自然而然的收获了‘利己’。所以说学佛是以‘舍己利人’为动机,而得到‘人己双利’的结果,学佛的人最反对的是‘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程度最高的因为自己解除了烦恼不受痛苦的影响,所以事事要‘舍己利人’,梁惠王不肯杀牛作祭祀,孟子说这是恻隐之心,佛说这是‘悲心’。这种‘恻隐悲心’,是人人皆有的,但不是人人都能发挥的。这种悲心愈训练愈大,愈发挥愈广。如果把悲心发挥到无时间无地域无对象的程度,这就是佛的大悲。所以佛是最提倡发大悲心。惟其有大悲心,才能真的‘舍己利人’,惟其有大悲心,才能爱人爱社会爱和平。这种大悲心的发起是自然的,非强迫性的,不经过功利考虑的,所以说学佛的目的是‘利他’,只有‘利他’,决不求‘自利’。至于结果自然带来了‘自利’的果,那是自然的定律,不是学佛人故意处心所期求的。正是因为利人而适所以成自利,才知佛法是真理,是有效的,成功的,值得人人去学习的方法。 方才讲过,悲心既是愈训练愈高,又因为佛以‘利人’为第一;而在一个团体之中大家利害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佛在当时制定出应守的条律,就是戒律。要求学佛的人先遵守此戒,这样不犯戒律到一定的时候,所作所为就自然而然是‘利人’‘爱人’的,是不‘侵犯人’的,大悲心也发扬够程度了。这就是佛教戒律初立时的动机。当然社会环境,时时更变,即印度二千五百年前的时候所定的戒律,是否完全适合于现在我们的社会环境,自然是一大问题。因之对戒律应该可以权衡轻重,酌量情形的。例如佛有好生之德是戒杀的,但是假如有人仅因少数人的利益要杀去多数人的生命,则佛徒为救多数生命为维持正义,而又没有其他方法防止的时候,有杀人以救人的必要。不过他的杀人是大悲心的发展,是牺牲自己的。(杀任何人害任何生命在学佛的人的本心上都是不忍的。)换句话说动机还是利人的。 须要认识的是戒律的原则,就是利益他人和不损害他人,能作得到的便算持戒了。 上面说明了戒律的用意,再回过来说学佛的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观念。佛以大悲心利人为作任何事的动机,只问其因不畏其果。因为动机对,结果也必定是对的。所以学佛的人‘为人’‘作事’的唯一共同的目标,最简单最明了最积极,就是‘利人’。所有一切的事在‘利人’的原则下佛徒是不畏任何难阻勇往直前的。因此下一个结语,就是作世界上一切的最好的事,最正当的事,佛徒是较任何人为积极的。 五、一、一、二 出世 出世就是不受世事的缠绕而解脱烦恼。 五、一、一、二、一 苦恼与解脱 在解脱烦恼除去痛苦的方面看,佛法是出世的,因为世间一切事物的表现,都是无固定性的,都是时刻变异。也可以说都是不实在的,虚妄的。对这些虚妄的现象,学佛的人不重视它,不执著它,而解脱它,不受它所带来的烦恼。所以说在这方面是出世的。佛因为透澈了烦恼之所由来—由于把世间虚幻的现象误为真实—所以不起烦恼,更也就不能被烦恼所影响,就这叫解脱。例如一块糖被人家抢去了,这对一个小孩子是最痛心的事,可能哭两个小时;而对成年人则一笑置之。一块糖被抢是同一回事为什么发生不同的反应呢?这就是因为对‘一块糖’的看法不同罢了。小孩认为‘一块糖’是要紧的东西,失去了自然会生起烦恼。成年人知道‘一块糖’不过如此而不认真,所以失去了也不苦恼。同理世间日常所能引起的忧、怒、悲、恐的事,凡人受了就是苦恼,而在佛看来太不值得。不能引起佛的烦恼的缘故,就是佛已经明了世间的种种都如幻影,转瞬消逝,另一方面有了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了,体会了,超世间的真快乐—真如本性,相形之下世俗所引起的不安就太不足道,因此解脱世俗的烦恼。 五、一、一、二、二 缘起与性空—空有之理 前面说过世事是循缘起法往前进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换句话说世上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没有固定性,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动下去的。所以佛说世事自性皆空’。‘空’不是指没有的空,而是指没有固定性,永久性,不变化性说的。 由于看清楚了世事是依缘起法进行的,而没有固定性,即‘性空’的;所以对之也不著相,执著、认真、而发生烦恼。真正内心的解脱烦恼,在这一方面。学佛的人既具有与世俗不同的正确认识,所以也可以说是出世的。 同时单从心理上说,一切执著,烦恼,都是缘起的,因而这种心理现象也是性空的。看穿了这一点,取消了执著,扫尽了烦恼,所剩下的便是一种性空的,不动的,不变的,不流转的心情。证入这种心情的便是证入自性空,或叫毕竟空、真空、真如、涅槃。这种心情不同一般的‘有’,也可以叫作胜义有,妙有。那是一件事的两样说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世间的一切临时假相,感觉真实的是凡夫,感觉假相的是圣者。 五、一、一、二、三 三法印与一法印—中道—真如(平等自由的心境) 为辨别是不是佛法,小乘用三法印,大乘用一法印来印证(验证)。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于‘诸法无我’下加‘诸受是苦’(见二、二我们的痛苦)而成四法印。是说明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不永久的,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固定性的,一切遭遇都是痛苦的,惟有解脱烦恼证入涅槃才是寂静的,不流转的,不苦的。 大乘的一法印便是真如实相,也叫妙真如性;就是不受烦恼所染污的清净,永恒,快乐,实在,自由。这种境地也可以叫真空或毕竟空,也可以叫妙有或胜义有,也可以叫中道,因为它是不偏于妄有,又不偏于虚无的。 五、一、一、二、四 成就—涅槃 这就是解脱烦恼证入真如后的内心境界。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感觉到自我和环境是实在的便是凡夫。感觉到自我和环境是临时性的便是佛。 五、一、一、二、五 到达究竟与全体究竟—积极 个人证到涅槃,便是到达了究竟,而拿到人间至上的真、善、美。但这还不算至善至美,必须使人人都到达这种境界,方算全体究竟。你看这种精神如何积极? 五、一、二 方法—佛法—修持—行 佛法不是尚空谈的事,而是要实行的。学佛的目的是求得真理,解脱烦恼,单单明了‘为什么要学佛’是没有用的。佛法需要体证需要实行。体证和实行的方法有多种,前面讲过因人而异因境而异。方法之所以需要这样多—俗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希望任何样的人,任何时候和环境,都不致失去这成佛的机会。至于这八万四千法门的目的和成就都是一样的。现在把最著名的‘四谛’‘六度’法提出解释。 五、一、二、一 四谛 所谓四谛,是苦、集、灭、道,四个真理(谛)的意思。首先让我们考察世事是‘苦’的,前面已经讲过。然后想苦的来由因为‘集’。集是会集,就是说种种因缘的集合,种种烦恼的集合,种种贪欲的集合,而生‘苦’。次步既知苦的原因,当然要除苦。除去苦就是‘灭’。灭是灭去苦。怎样才能灭去苦,必定要行‘道’。道就是修持的正当方法,所谓‘道’有八正道—正见(见解),正思维(正志),正语,正业(行为),正命(合情合理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正勤),正念,正定(思想力集中)。 五、一、二、二 六度 度是修持从此而到佛地的意思。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五、一、二、二、一 布施 就是待人好的意思。布施有三种:‘财施’,是以财物救济人家。‘法施’,是以方法解除人的急难和痛苦。‘无畏施’,是给人家以勇气,鼓励安慰的意思。世间最大的布施是传布佛法,使人成佛。 五、一、二、二、二 持戒 戒是约束学佛人身心的规矩,修身进德,并不作一切能妨害他人的事,就叫作持戒,如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等。 五、一、二、二、三 忍辱 不能忍辱,就有争执。争执就发生忿怒,小而使内心境界降低,大则影响他人,失去‘利人’的原则。 五、一、二、二、四 精进 佛法既是重修持的,所以必需精进努力,懒惰不精进的人,是无法体证佛法的。所以佛经上说,释尊教比丘半夜都要起来修持练功夫,不可以贪睡而浪费时间。 五、一、二、二、五 禅定 这是专心一念的意思。平常人往往不能专心想一件事,总有杂念掺入。练习禅定之后,思想可以集中。思想集中,才能有力量,才能生大智慧,才能体悟真理。为了训练禅定,必须要下功夫,并且有一定易于成就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平素很易被人误会的‘迷信行为’,如礼佛、打坐、持咒、念佛、作观想等。神定可由静坐生,可由祈祷生,可由信仰崇拜生。禅定可生幻像可产生心力。佛教就是利用这种心力使正见(知识)成为大智慧(感情体验) 五、一、二、二、六 智慧 这里所讲的智慧,是叫人要以智慧领导其他五度;也就是说不能乱修,不能无目的或目的不正的修持。必定要先明佛理,欲明所以修持的原因及修证的目的,则非智慧不为功。有智慧领导,定力才是有用,而不错的定力,才可以发生根本大智慧(般若)而体证到真如。就由这一个修持学佛的方法看,可见佛教是最理智的教。不是世人误会的‘迷信’的教,而是最科学的宗教。大智慧是由定力产生的由正确知识而成为正确感情(体验)的状态。一种不执著自我与环境实在的大自由大自在境界。 五、一、二、三 方法多门应机而度 其他方法很多,总离不了以上各种原则。因为人的根基不同,嗜好不同,为适应特殊情形起见,常有特殊的方法,所以也叫方便或善巧方便。 五、一、三 学佛的最后成果—证 上面讲了修持实行的方法,现在介绍学佛的成果,也就是学佛最后所达到的境界。 五、一、三、一 阿罗汉 前面说过学佛是希望解脱烦恼和痛苦。真正修持到了任何痛苦烦恼都看穿不执著不认真不以为痛苦和烦恼的时候,破除我执得到绝对自由自主的精神生活,就是体证了‘涅槃寂静’,这就是阿罗汉果。 五、一、三、二 佛 修证了阿罗汉果的人叫阿罗汉。他与事无争,这种境界为俗人所万难作到的。拿俗人同他比固然是天壤之别,然而他同佛比就显得不究竟,不彻底,不够圆满;因为佛不但自证真理解脱烦恼,同时证到自他一如,而得同体大悲,也要使大家都证得真理解脱烦恼才止,不但破除我执而且破除法执,所以佛的境界就高多了,伟大多了,所以说佛果是圆满伟大无比的;是达到了真善美的极点。 学佛的人立志上求佛果下度众生称为菩萨;所以菩萨的等第甚众,彼此之间程度境界的相差也很大。但一心学佛而更设法使大家达到目的是不变的。因之不管是初发心向佛的菩萨,或是已经成佛而又自愿降低境界以便度人的菩萨,先有一个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大众,使大众得解脱。菩萨最后是可以成佛的。 五、二 现在中国佛教的分宗 佛教的目的既如前述,为世间任何样的人都去学习佛理,都有学习的可能,各人因环境的不同,受世间训练的不同,思想观念能力亦因不同,所以学习佛理的方法自然也应当不同。为适应这种需要起见,佛教才渐渐分了宗派。各宗派的方法不同,理解不同,但真理和成果是一种,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现在中国佛教均属大乘,分为八宗。其中禅、(又叫宗门)净、律、密四宗偏重修持。法性、法相、天台、贤首、四宗偏重理论推解,叫作教门。简略说明于下: 五、二、一 禅宗 佛教分显密二教。除密宗外,皆属显教。显教又分为二:一曰教,二曰禅。教是依据佛说的经典以立教;禅则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一切经典,皆用以阐明真理;而真正的佛理,非文字所能表达,故是经论之外,直以佛祖的心印为单传,又称教外别传。又名佛心宗。禅宗以顿悟成佛为目标。 五、二、二 净土宗 又叫莲宗,念佛宗,深信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名阿弥陀。常观想他念他的名号,愿生佛国。一心至诚,信愿行其足,命终后可以生往极乐世界的。在那个世界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 五、二、二 律宗 又叫南山宗。遵守奉行释迦佛从前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行为、思想、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轨可证佛果。 五、二、四 密宗 又叫真言宗。注重仪式,观想(专想某种事物而见所想的幻像)结印(即俗所谓的掏诀),持咒(即俗所谓念咒),以为是佛自证自觉的真法真理。使身,语,意,三密(神秘的力量)相应。受三密的加持(外力的影响)定力充分可以感觉到即身成佛。 五、二、五 法性宗 也名三论宗,中观宗,性宗。因为主要的理论根据三部论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或加大智度论,名四论宗。要点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空’就是不固定不实在的意思:因之也叫‘空宗’。这宗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本性。从智慧入手以求大智慧。大智慧,印度语名‘般若’,所以也叫‘般若宗’。 五、二、六 法相宗 也叫慈恩宗,相宗,这宗根据很有名的佛学论说‘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所以也名唯识宗。主张世界各种事物的变异生灭,完全是‘识’所感得。有识才能认识一切,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依教理显示世间一切事物的真象,就是法相。晓得了一切事物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证入佛智。因本宗说依他起有,故又名有宗。 五、二、七 天台宗 陈隋间智者大师(名智顗)居天台,建立此宗。本宗以法华经为主,以大智度论,解释一宗的法门。以涅槃经扶持法华。以大品般若立三观法。 本宗说一心具万法。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 本宗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三谛是空谛,假谛,中谛。世间现象的因缘法是假谛。万法虽因因缘生,但它的本体是自性空,这便是空谛。万法又空又假,所以叫作中谛。因此一切法又空又假又中,便叫作三谛圆融。 本宗讲修持要断三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用一心三观,观即空即假即中来断惑。 本宗主张唯一佛乘。二乘声闻缘觉都是一种方便。佛的本意是以都登佛乘而成佛为究竟的。 五、二、八 贤首宗 此宗为唐杜顺和尚所创,贤首国师所发扬,所以有此名。又因为根据华严经,也叫作华严宗。主旨在明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其所重则在依果显行,从行证果。论一切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互不相碍互相融入。修法界观,以高度平等的眼光,体察万事万物。这种心情证入一真法界而得佛智。 以上八宗是大乘。大乘共同的精神是了解真理,体证真理,而同时更著重设法使得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体证真理。这最后的目的—每个人都成佛,都体证真理—是大乘专有的精神。 五、三 锡缅小乘佛教 小乘是大乘学者给他的命名,修小乘著重在本身证到真理;修苦、集、灭、道、四谛法,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而解脱烦恼证入涅槃寂静。 小乘佛法以阿含经—佛最初说的原始经典—为根据。小乘在中国久已失传,现在盛行于锡兰、缅甸、泰,并已经向西洋推广。很多初学的不明了为何有大乘小乘的区别,以为真理只是一个,不应有大小乘之分。实则大乘包括小乘在内。小乘学者得到阿罗汉果就止住不进,认为本身已得到真理,已经解除痛苦,说已是学佛的最终目的。殊不知佛法是周遍世间的,是圆通的,本性是自他一如的。个人的解脱是片面的,孤独的,不究竟的。要想成为无上的,最圆满的,最大无比的解脱—佛果—必须所有的人都得到解脱。譬如说一个团体中,单单的只有其中一个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其余俱都是愚痴的,恶性的,设或这个人不去劝说感化其他的人,只管自己成圣便了,这个团体永不会弄好的。因为这团体的不好,这个成圣的人就不能独善或永善。因之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圣。小乘大乘的思想也是如此的。所以说小乘是大乘佛法的一部份。现在的小乘佛教保持著原始佛教的面目。 同时小乘只看到解脱烦恼消极的那一面,大乘却要证入极乐、圆满、真实、积极的那一面。得到了两面才认识了整个的本体。小乘只我破我执,大乘破我法二执。 五、四 神通 这件事为近代事事重科学时代最不易懂,最难令人置信的。也是佛学被人误会最深的地方。我们对它如发生疑惑,第一应当求科学上的回答,证明其是否存在。在目前科学的境界上看,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它。当然没有法子证明它有,但是也没有方法证明它绝对没有。既然如此就只得另想方法证明了。第二应当试用佛法来体证。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即成佛的,但是些许的异境或异相应当不难证到的。假使能稍有体证,神通一事就不难推知其为禅定深时应有的现象。 而且我们的潜意识有神妙的力量,一般人都不会运用,一旦能运用了,自然可以说是神通。神通是炼炼定力而使潜意识产生妙用来影响环境。 六、怎样研究与实行 六、一 理 上面讲了很多,让大家明了为什么不能轻视佛教,为什么一定要研究佛理。现在来谈谈研究佛教的方法。方法虽多,最要紧的是去理解佛法,明了佛法的真实义。并且明了之后,还要细细的思考它的理论正确不正确,对这个世界有没有需要或需要到何程度。 六、一、一 多听多看—闻—闻所成慧—知识 六、一、一、一 经论 整个佛学的思想,理论行持方法都包括在经论当中。全部经论有数千卷之多,叫做大藏经。经论虽然多,但是专讲理论的只有一部份。最初研究佛学的,只需要看讲理论的经论,因此想到复兴佛教所应做的工作有以下数点,不妨也来谈谈。 六、一、一、一、一 整理大藏 因为大藏经多至数千卷,很不容易读完,为适合初学者的方便,是应当将它选录一番的。譬如将经论讲理的词句章篇选出。再将各派的理论分选开来归类合订,于是现代研究佛学的人,只要有讲任何派理论的经论一本在手,就不愁不能把握佛理的真谛了。因为讲佛理的途径也多,一条路通,条条路通。从前学佛是但凭师傅讲,或已有成就的人的训示。再或者是大文豪不在乎,一目十行,总读大藏,自然明了。除此以外要从阅读大藏中明了佛理,反有越看越不懂的苦处。 六、一、一、一、二 编译语体经论 经论不但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且还别具风格。当中掺杂不少专门名词,让一般有心的人无力看懂。尤其现在提倡语体文时代,慢慢的读文言文的程度就减退了。这是佛教前途的暗礁,所以我们必需要将选择出来的,或必需流通的,甚或将整个大藏经论,统统译成语体。这样,佛教才能普遍化,才能发挥其对世界的功能。再者中文或日文大藏,因为文字风格的关系,常常不能将它的真意义表现出来。在文言文里,一句经文可以译成完全相反的意思,这也是佛法流通的障碍。所以最好从印度梵文巴利文中直接译成语体经,如果因为文字的关系办不到,那么应当从英法德等外国文中或藏文中翻译,以避免失真而误解佛理。 六、一、一、一、三 写有系统的文章 其次应当用我们现代的思想,用合乎科学的论调,将佛理宏扬推广,解说与分析,使现代的人能有机会接受佛理。所以应当将佛理作有系统的著作,这种著作比翻译的语体经论还要容易懂,所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宏扬工作。 六、一、一、二 开示 其次研究佛法之方法,是多听,多听名僧高士佛法宏论,演讲。因为这些谈论都是他们消化了整个佛理经过多少年实习—行持—而发出来的,可以说是经验之谈。同有经验的人谈论,总是有益的;所谓‘聆君一夕语,胜读十年书’。由于上面的两种方法,多听,多看,多听有经验的人宏论,多看容易懂的经论(如选录语体经文等),佛法不应是很难懂的学问。懂得了佛的理论的时候,就具有闻所成慧,换句话说,就是其有佛理的知识。又叫正见。 六、一、二 思考研究—思所成慧—见解—思 知道了佛理之后必须考察它是否合于真理,是否是世间最好的真理。加入自己思想,看法,加入其他哲理宗教思想与之比较,看看佛教是否合乎我们的最大的需要。看看它对世界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中,是必需要彻底,要客观,要以纯为真理而去研究的精神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存有偏见,这样思考研究之后,有问题随时询问名僧大德。等到所有的疑问解释尽了之后,最后的断语也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对佛法不但明了,而且有极大的兴趣,有极大的敬仰,就是思所成慧。有了正确的见解,破除了一切疑惑,这种获知真理的快乐心情,美妙愉快是不可形容的。正见加上正定,才能化为般若。 六、二 事 六、二、一 信—理信,正信— 学佛的方法很多,大抵分由信仰入手和由理解入手两种,两种都能学成佛。若能够无条件的信仰或很自然的起了崇敬心,即从信入手去学佛。但这不是一般现代人士,尤其是知识份子所能做到的。那么其次是由理解入手了。理解之后所得到的信,才是理信、正信,不是迷信。有了信心才有生定力的力量,定力是改变环境的因素。信仰崇拜也是修定的方法。 六、二、二 实行—修持—修—实验—证(体验)行—信入或理入以后的进取— 怎样明佛理已经讲过。明理之后,很自然的便是实行,修持。所行的方法便是佛法。由行而得证,就是得到了体验。这是由信入或理入以后的自然进取现象。现在来谈怎样去学佛。 研究佛法是多闻多思,但是从前说过,单明白佛理而不实行,是不能体悟到佛的真境界的,所以学佛一定要实行。实行学佛就是修持。因此要多修,修的方法不外乎行为的修养和心理训练两种: 六、二、二、一 行为的修养—戒— 是对人的行为,前面说过佛教的目的是救大众脱离痛苦共成佛道,佛教行为的动机是‘利人’的。所谓利人就是先不妨害他人,再进而帮助他人成全他人。所谓戒律就是‘利人’的行为的标准。只要行为遵守戒律的话,就自然而然的‘利人’了。所以仔细说来,戒律以合乎‘利人’‘利大众’的原则为标准。在当初释尊住世时,也曾因各人的环境和需要而分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等。 戒也是‘利己’的行为,因为体证佛的境界,前已一再说过不是世俗的智慧所能了解的;必须要先修持,修持然后去杂念,去了杂念之后专心于一,方能发生‘慧’,这个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大智慧,完全没有世俗杂念的智慧。由这个慧才能得到领悟的。怎样才能去杂念专心于一呢?方法很多,但无论何法一定要能放得下心,看得开事,无丝毫牵挂在心。怎样才能心内没有牵挂呢?就是要不亏待人。不亏待人就必须要持戒了。所以戒行是约束学佛人身心帮助学佛的人修道,体证真如本性的一个必经要道,这岂不也是‘利己’的行为。持戒的人不但要止恶,还要行善,包括布施。忍辱,和精进。 六、二、二、二 心理的训练—定—修所成慧—体验— 定就是扫除杂念集中思想于一点的现象。大的定力在一般无修持的人是办不到的。有的人所谓头脑清楚,办事灵利,就是些微定力的表现。定既是净除杂念集中精神思想的表现,所以不一定佛教有之,凡一切修持的他道他教都也可以有的。不过佛教以之为体证佛慧的工具罢了。训练定力就叫修定。 再者,定力的训练是被看作有迷信色彩的。但如前所言,如果事先说明了这是训练的方法,就不再引为惊奇了。 定除了由行持(如持戒)等得来,还可以由信仰崇拜得来。信得愈深,定力也愈强。这就是方才说过学佛也可由信仰而成的。所谓信仰生力量,现在将各种不同的修持方法简略介绍如下: 六、二、二、二、一 禅定 六、二、二、二、一、一 参悟—禅宗 禅宗不著重任何仪式,只主张直接修心。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训练达到净除杂念停止心机和妄想,专心于一的境地的方法都可以。最出名的方法是参话头,所谓参话头是永远想念推考一句一般人认为无意义的话,譬如说‘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念佛是谁’等时常想得个答案,而总是不能得个解答。久而久之专心想念答案,其他任何杂念自然也没有,也就清净了。慢慢就把思考力停止了,因此而能得到极大的定力。由极大的定力而忽然悟得真理舍弃我执,生出根本大智慧,体证真如境界。 六、二、二、二、一、二 止观 止是止住杂念定心一处,观是想念一定的景象。观有二:一是事观专想一件事,一是理观专想真理,主要是思维‘正见’,结果可以由正定而发正慧。教下各宗如性宗修般若观,中观,相宗修唯识观,台宗修一心三观,贤首宗修法界观,密宗修三密相应也要作观想,都为的是由定而发慧。 六、二、二、二、二 念佛—净土宗 这一宗所用修持的方法是专心念佛名号,口中念心中也念,或心中想,使得不能再想到旁的杂事。久之无日不念,无时无刻不念、走也念、坐也念、食也念、睡也念、结果整年整日的念,就整年整日的没有杂念。这种除去杂念的方法是最简单最易行持,也特具成效的。所以现在的时代这宗也特别发达。念佛也是可以得定,一心不乱依愿可生西方。在西方极乐世界继续修行成佛。定是心力,心力足,愿才能满。 六、二、二、二、三 加持—三密相应—密宗— 这一宗所用的方法最重仪式,最神秘。它主张三密相应,所谓三密,是身、语、意三密。就是说,手做手势,(手印)口念咒,心中作观想。这三者,如果做到之后,自然也没有空间去生杂念而得到禅定了。 六、二、二、二、四 其他各种法门 其他修持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原则上没有一样不是先求净除妄念专心于一的。这种清净杂念,专心于一就是定力。有定力之后加上正见就能够发大的智慧而体证;不过要注意,有正见正信领导的正定才能生正慧,否则便是邪定不能发正慧。发生足够的定力之后,就可发生修所成慧了。 六、二、二、三 学佛的成就 由定加正见而生的大智慧,就是学佛的成就。这种智慧不是世俗的智慧,又叫作根本慧,究竟慧。不可以言喻。所以突然显现的时候有人比它做爆发,或者将它叫作‘悟’,为一种心的感觉。由世俗的心情达到这种大‘悟’的成就,要经过许许多多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小爆发小‘悟’。到得这种大悟之后,可以算得到了成就。大悟到脱离一切烦恼束缚,得到大自在大自由大无碍。这种最高的境界,是无法形容的,所以叫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自利利他功德圆满,达到佛陀无上的正遍觉时,才算无上的成就。佛的觉境,惟佛与佛乃能究竟。是常的,乐的,固定的,清净的,大慈的,大悲的,欢喜的,施舍的,博爱的,自由的,平等的,积极的,救世的,天下为公的。 后言 以上是简单将佛理介绍给没有接触佛法的人。关于佛教的内容,限于时间,不能详细说明。想要深入的人请看佛法概论一类的书籍。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