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份很清净的本性,这也是佛陀所说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被社会不良环境所污染……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心念来支配时间。有心利用时间,就会将分分秒秒运用得很踏实;若不用心支配时间,任凭时日空过,就无法精进。因此,“心念”会运转时日,也会使人空过时光。 △ 学佛,就要学得一念“心专”——用心在当下所从事的每一件事上;心若不专,即使整日工作、应酬、从事娱乐休闲活动,看似忙碌,其实都是在空过时日。普贤菩萨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日子一直消逝,生命也随之日减。减去了寿命的时间,就少了服务人群、成就功德的机会;无法造福,便只能“消福”! △ 佛说在六道之中,除了人道以外,就没有机缘可造福。譬如天堂时日虽长,却是人人享乐,没有造福的机会。所以,我们应把握时间,投入有意义的工作。 △ 同样是生活,人却有不同的情况与环境:有些人要穿没得穿,肚子饿了没饭吃,为日常所需疲于应付,怎有多余的时间去造福?有些人则是生活不虞匮乏,每日奔忙于各种应酬,却也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是,更有一些真正知足的人,很踏实地求知、求学,每一分、每一秒都运用的很得当。同样都是人,过日子的心态却不同,这些差别也是由“心”起。 △ 台湾有一大群“爱心”人士——“爱心”就是爱自己的心,把我们自己的心顾好;时时心存善念,即是日日在造福,这就是修行。 △ 有人以为,以东西布施于人就是有爱心;其实,那只是付出行动去帮助人。事实上,应该要感恩让我们帮助的人,因为他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的心——使心不起恶念,照顾自己的心,时时发挥善的功能。所以说,“爱心”不是给人物质,而是经由别人启发出自己的智慧和慈心;若无示现苦相的众生,只看经文、诵些句读,是很难启发人心的大悲、大愿。 △ 慈济有许多志工,不惜付出时间、金钱投入服务的工作,他们感激示现苦相的病患,让他们举手投足都能发挥菩萨愿力。他们做得很欢喜,欢喜心就是菩萨的心、觉悟的心,这都是起自于“爱心”。所以说,发出爱心就是造福的人,也是为自己修福的智慧者。 △ 有些人付出关怀后,就计较“我是为你而做、为你付出的”,这样心中反而会常起烦恼;不知道“帮助别人,受益的是自己”,这叫做“愚福”。 △ 此外,有所求而发出的爱心,修得的仅是“人天”之福。我们学佛者,要用智慧造福,体会爱心的真义,觉悟“付出爱心”就是在修行;时时刻刻关照爱心,不要因为贪爱、瞋恨、愚痴而起心动念。有机会付出,要心存感激、不要想收回,这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净之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