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圣严法师| -> 圣严法师:四众佛子共勉语 -> 正文阅读

[佛经]圣严法师:四众佛子共勉语

圣严法师|
这二十句共勉语,并没有前后一定的连贯关系与次第,不过,开头二句:‘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与最后二句:‘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是当中最重要的。
熟读背诵这二十句,并了解其中的涵义,不但可自勉自励,也可勉励他人。如果每位信众都能了解这些理念,而且广为传播,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信佛学法敬僧 三宝万世明灯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知恩报恩为先 利人便是利己
尽心尽力第一 不争你我多少
慈悲没有敌人 智慧不起烦恼
忙人时间最多 勤劳健康最好
为了广种福田 哪怕任怨任劳
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乐
时时心有法喜 念念不离禅悦
处处观音菩萨 声声阿弥陀佛
◎信佛学法敬僧
‘佛’,是觉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彻大悟、自觉又能觉他、圆满彻底觉悟的圣者,尊称为‘佛宝’。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释迦世尊是佛教的教主,二千六百年前,诞生于现在位于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毗罗卫国,为预备继承王位的太子,他因为看到世界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以及弱肉强食的种种现象,体会到众生的愚痴、人类的苦恼,因此放弃了王宫的奢华生活而出家修行,希望求得解救世间苦难的道理和方法。
经过六年的修行之后,终于在摩竭陀国的菩提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悟道。为了纪念释迦成道,后人就将这种树称之为菩提树,‘菩提’是觉悟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在悟道以后说,如果所有的众生都照着佛所修行的方法和道理去修行,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并说,在这个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还有许多的佛,如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未来有许多众生会成佛,乃至所有的众生都可能成佛。为了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我们要信佛学佛。
‘法’,是指佛所体悟到的人生宇宙的道理,和佛所经验到的离苦的方法。这些道理和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如何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所以被尊称为‘法宝’。
佛出现世间,是应化人间,为人间带来了法宝。用法宝来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让我们有修行的方法并懂得修行的道理,使我们从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难和苦恼中得到解脱。因此佛教的教义就是要教大家学法,向谁学呢?要向僧学。
‘僧’,是指释迦世尊住世时代所度化的比丘僧、比丘尼僧。他们自己修行佛法,同时也教人修持佛法,是住持佛教的僧团,被敬称为‘僧宝’。出家僧众是住持佛法的中心,代表佛教的离欲精神及解脱精神。众生的苦恼都是由于放不下、离不开种种贪欲而产生;出家的形象和生活就是一种离欲及解脱的象征。出家僧的生活方式、生活型态最接近佛的本怀,因此佛教以出家僧作为住持佛教的中心。
学佛就是修学佛法的生活方式、实践僧众的生活理念,我们能听到佛法、修学佛法,正常情况下,也要靠僧宝来传授,所以要敬僧。
◎三宝万世明灯
‘三宝’,就是佛、法、僧。只要三宝住世,人类就有光明,人类就能得到救济,就有未来的希望,所以三宝是万世的明灯。
正信的佛教必须具足三宝,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却不信法、不信僧,那就等于是拜神、拜天,只是求佛加持、保护、给我们幸福,却不知修行的方法和道理,会被人视为盲从的迷信。
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就等于是一种学问知识的研究,并不算是佛教徒;等于只是在图书馆里,把书一本一本的看完,虽知道书上的知识,但没有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等于光点菜不饱,数他财物不富。
如果只相信僧中的某一个人,而不信佛也不学法,那就像崇拜英雄一样,也像认义父母、认大哥一般。对佛教而言,如果只是崇拜、皈信某一个师父而说自己是佛教徒,便不是正信。正信的佛教徒是依僧宝而来信佛、学法。
修行佛法的目的是在增长智慧、自利利他。所以三宝具足的重要性之于佛教徒,正如鼎有三足,缺一不可。
◎提升人的品质
人的品质,就是人的品格、品德、气质。气质是可以改变的,有的人小时候土头土脑、傻里傻气地不懂事,年纪渐长,经过教育的熏陶及社会的历练,气质就变好了。改变人的气质,就是提升人的品质。
如果学佛以后跟学佛以前相较,人品气质没有改善,言行举止没有检点,思想观念没有提升,便是枉费学了佛。学佛以后,应该以佛法的威仪、礼仪、行仪来自利利人,不应该再有自伤伤人、自害害人的行为。身口如此,心念也应如此。
身为佛教徒,就要对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所有的人类,乃至一切的众生,负起责任。我们有权利生存在世间,更有义务和责任来帮助世间、改善世间。
如果成为佛教徒以后,有人看到你便说:‘几年不见,怎么你的性格和气质好像和过去不一样了,这一定是有道理的,为什么?’
这时候你应该告诉对方:‘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原因,只因为我皈依了三宝,做人应当先学会自利利他的。’
所谓自利利他,例如要提升人的品质,应先从自己开始,进而再帮助他人提升他人的品质,自利又利他。
又,与人相处之时,要想自利,应先利他,这之间是有互相关联的。在家里,如果对自己的家人态度改善,家里的人也会受到你的影响而有所改善。自己能和颜悦色,处处以礼相待,时时关怀他人,以成全别人作为成全自己的心态来处理事务,周围的人也都会受到影响。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慈悲,开发内心的智慧,健全自己,协助他人,为全体而顾大局,敦品励学,奉献自己而尽心尽力,温厚谦恭。
但是成为佛教徒,并不是叫我们做乡愿、做烂好人、做傻瓜,佛法的目的是在利益众生,而真正地利他,是要使得顽者廉而懦者立,感谢恩人,宽恕仇人;学习贤人,救济苦人;调伏狂人,感化恶人;慰勉失意的人,关怀受难的人;把懈怠的人劝导成精勤的人,使凶狠的人转变为慈悲的人。用种种恰到好处的方式来帮助他人,使得在我们环境里共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利益。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人,也才是真正品质高尚的人。
◎建设人间净土
要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成净土,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最重要的是先从个人做起。首先自己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才有希望人人都不会做自损损人的事;一个人影响十个人,十个人影响百千个人,才可能使环境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悲智双运的菩萨。纵使不成为三宝弟子,也希望他们都能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相信因果就不致于杀人、放火、为非作歹、为社会制造不安。因果观念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改过迁善,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在,再接再厉地开创明天。相信因果的人增多,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光明、更安定、更和谐,人间净土便开始实现。
有一位警官曾告诉我,在他执行公务时,发生过一件事:几十个滋事的人拿着木棍要打他,他高声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些要打他的人一听到念佛声,都愣住了,他便趁机跑掉、安全脱困。他说:‘阿弥陀佛真有用!替我解围、救了命。’又有一次,他在北投大度路取缔青少年玩命的飙车,有许多看热闹的群众挡着他的路,并且要掀翻他的警车,这时候他又拿出法宝,大声唱念:‘阿弥陀佛!让让路。阿弥陀佛!请让一让。’结果那些本来要拦住他、打他的人都自动让开了。
我们如果能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忘先念阿弥陀佛,必定可以万事如意。其实,那正是在提醒我们自己:佛是救苦救难的;念佛的人,应当要心存慈悲,帮助他人、原谅他人、尊重他人,千万不要得理不饶人地一意孤行。
此外,‘墙倒众人推’的心理不能有。他已经倒了,或快要倒了,应该留他一条生路,还要推他做什么?但是这个社会上雪中送炭的人少,锦上添花的人多;井底捞人的人少,落井下石的人多,所以不是净土,而是浊世或尘世。我们要多做雪中送炭、墙倒扶墙、井底捞人的工作,并且宁为幕后的英雄,不做表面的好人。一般人都只知道指责他人、要求他人,而舍不得检讨自己、付出自己;很多人都希望站在人前,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叹,而不喜欢推举贤者、赞叹好人,这样的话,净土就不容易出现。我们要让他人站到前面去,成就仁人贤者、赞叹好人好事,如果多数人都能如此做,我们这个世界便能渐渐地成为净土了。
由此可知,建设人间净土,要从每一个人自己建起,就在平凡和失败中,奋力向上,一边建立自己,同时也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影响家人,进一步再推广到自己的工作环境,以及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让他们能够得到佛法的滋润,体会佛法对于人间无尽的用处,也来认同佛教、修学佛法,让他们接受佛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便是推广人间净土、建设人间净土的最好方法。
◎知恩报恩为先
一般凡夫,多多少少都会恩将仇报、过河拆桥。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却把他当仇人看,对方不帮我们忙还好,帮了忙之后反而更糟糕,认为没有帮够、没有帮好。
因此有人对我说:‘师父!我们帮了别人的忙,人家反而对我不好,真的是引狼入室,怎么办?’
我说:‘这很平常,我们自己也许也是如此,只是未曾自觉自省罢了。对方报不报恩,不必放在心上,帮助人就是帮助人,没有条件,尽其在我就好。对于别人恩将仇报,就把它当成是前世欠了他的果报。施恩于人的时候,目的即已达成,能够不计较恩将仇报,便能福至心宁了。’
可是,如果是自己受了别人的恩,那就一定要知恩、报恩。恩从那里来?从四面八方来。从小到大,到老死,我们都在接受各种人的帮助与协助,父母、师长、朋友、亲戚、同事,以及所有直接、间接与我们产生种种关系的人,都是我们的恩人。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告诉我:‘师父!人人都可报父母恩,我没有恩可报,因为从小父母就把我送给别人领养,我还要报父母什么恩呢?’
我告诉他:‘生身父母虽然没有养育你,对你还是有恩。因为母亲怀胎十月,而父亲与你的关系也是过去无量劫以来结的缘,所以从过去世来看,父母对你都有恩。我们要饮水思源。这个身体得自于父母,是父母就是父母,要知恩报恩。’此外,只要有人曾经给我们一碗饭、一杯水、一张车票,乃至于仅是一个动作、一句话,帮我们解决了问题,也都该心存感谢,感谢他对我们的布施。
报恩,可以有下列两种方式:
(一)直接报恩:谁对你有恩,就报答施恩的人。对父母尽孝养,对师长尽恭敬,对国家尽忠诚,对社会尽责任,对家人尽义务,对友人尽道义,对众生尽关怀……这些都是直接报恩。
(二)间接报恩:别人培养你、护持你、帮你的忙,都是希望你能够有成就,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众生。你也以同样的方式培养人、护持人、帮助人,不为自求回馈,但为报答恩人,便是间接报恩。例如出家人要报施主的恩,就是好好修行帮助众生,以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报施主的恩。施主布施给僧尼,僧尼若拿金钱还给施主,那就不是报恩了。
佛教徒的报恩观念就是:得到了恩,先回报给对我们有恩的人,要念念不忘地想着他、怀念他;在适当的时候要表扬他、赞叹他,这是念恩。念了恩之后,更要好好地努力修行来帮助众生,利益人群。人家如何帮助我,我也要如此助人,而且要付出更多来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影响世人,这就是报恩。
◎利人便是利己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一定是烦恼重重。如果事事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做任何事都只想到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一定是烦恼很多、非常自私的人;对一个非常自私的人,要他没有烦恼是很难的。
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放大、放宽,个人是极其渺小的,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与我们的关系密切,从时间上说,跟漫长的历史相关,跟整个世界,乃至无尽的宇宙、所有的一切人、一切众生都息息相关。例如中东发生战争,伊拉克入侵、占领科威特,看起来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地方发生了战争,但是整个世界都受到影响。
因此,若从宇宙看个人,便无法自大,若从个人看宇宙,便不能不负责任。我曾听到有人说:‘我这样微小的一个人,在天地间看起来像芝麻般大,做好做坏,无关紧要。’像这种念头是不可以有的。
佛经里记载着一个故事:有一座山林失火了,火势蔓延整座山,这时候有一只鸟,很慈悲地想着:‘经过这一场大火的延烧,山上所有的动物、众生都会被烧死,实在很可怜!’因此它想去救火,它飞到大海里把身上的羽毛打湿,沾着水再飞回山林,把水抖下去救火。用羽毛沾水救山林的大火,比起‘杯水车薪’,还要无济于事。可是它化不可能为可能,它一次次地飞,终于感动了帝释天。
天神说:‘这只鸟真伟大!有这么大的慈悲心!这些众生本来都将死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救火,这只鸟最后一定会死掉,为了要救这只鸟,山林的火一定要熄掉。’
结果,雷声大作,浓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森林的大火一下子就被浇熄了。天神救了这只鸟,这只鸟也救了整片山林。这只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行菩萨道时的一个阶段,是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他很慈悲,一心为救众生,所以最后能够完成佛果。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有这种信心,要尽其可能地做利他的事,要一点、半点地做好事,力量大就多做,力量小就少做,不要以为人微言轻,或抱持与其少做不如不做的念头,好事就是好事,不应有大小之分。点点滴滴地做,就会做出大事来。而且别忘了,一个人做好事,还能影响他人做好事,当下没有,未来一定会有。
有钱有力的人当然可以像天神一样,下一场倾盆大雨去救整座山的火,没钱少力的人也可以学那只鸟救整座山。山上的众生尚未成佛,那只鸟却最先成佛;释迦牟尼佛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只是想到如何去帮助众生?如何使众生脱离苦海?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因此利人就是利己,利了人才能真正可靠的利己,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当你把家里的人照顾好、安顿好之后,每一次回家,还有人会跟你吵架吗?家和万事兴,自己也得到幸福,这不等于是利己吗?如果你是个自私鬼,把家里儿女的零用钱拿去买酒喝、太太的买菜钱拿去赌博,回家时,家里的人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呢?所以若想真正利己,最好先利人。利人一定更能够利己,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尽心尽力第一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人的力量有大有小;人的智慧有深有浅;人的才华有智有愚;人的动作有快有慢,这些不同的人来做相同的事,虽然不能表现出同样的成绩,但是只要尽心尽力,就可以成就同样的功德。我常说:‘聪明和身体好的人,应该要为那些头脑笨、身体差的人做奴隶、做仆人;不做奴隶、仆人,至少也要为他们服务。能者多劳,仁者多忙,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就是专门来照顾人的;也有更多的人就是来让你帮助和照顾的。’一般人是既被人照顾又在照顾人,我们要想办法尽自己的心力、体力、智力和财力来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位富可敌国的大富翁名叫须达,他从一位太子手上买下一座铺满金砖的园林,布施给佛及佛的弟子们作为修道弘法的道场,这个功德确实很大。另外有一位以乞食维生的贫女,发愿要供佛,但是她不知道该供养什么?有人教她用她乞食的破碗讨些灯油,在晚上佛陀说法的时候拿去点灯照明道场,她照着做之后,佛就赞她的功德最大。
由此可知力量大的人,若能有心做好事,有愿护持三宝,福被人间,可被视为修行菩萨道的大德。另外有一些人,力量虽小,却也有心向善,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是悲心的菩萨,发愿示现卑贱、残障或者低能的身分来到人间帮助人们。当然,对这些人而言,以那样的形貌示现,是很残酷的,但也更加显出他们的伟大。为什么他要以这个样子来帮助人?因为他有这样的缺陷,才可以激发更多人产生同情心、产生因果报应的警惕心,希望人们改过迁善,影响大家共做好人、同做好事。因此,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能做好人,人人都该做善事,不论体力的强弱、心力的大小、智力的高低、财力的贫富、权力的有无、地位的贵贱,都当尽心尽力地修善积福。
◎不争你我多少
凡夫的习性,往往爱跟他人比长论短,争多争少。其实从佛法的观点看,表面的长短多少是不重要的,但问自己尽心尽力了没有。佛经中记载,有一位菩萨为度一个众生,上天下地无量生死,最后终于成就佛道。另一位菩萨在天上天下度了无量众生,结果也成佛道。从数量的多少而言,此二位菩萨,形同天壤,以功德而言,却是相等。
劝募会员在劝募时,找到一位护持会员,未料却被另一位劝募会员拉走了;或者辛辛苦苦劝到一个人皈信三宝,结果被别人带着去护持别的道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请大家心里不要难过,而且要满心欢喜,因为同样是在护持三宝。只要尽力做,不必计较钱多钱少、人多人少。彼此之间不要争功劳、抢地盘,大家是为行善积德、护持佛法而来,如果争论多少,反而会引起你我的烦恼,岂不是愚痴可笑?法鼓山内部的劝募会员应当如此,对外和其他的团体互动时也是一样,这是大家应该一致遵守的信念。
身为佛教徒、身为法鼓山的劝募会员,只要尽心尽力去做,成绩如何,不必放在心上,也不必期望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只要自己知道就好。这笔帐永远会记在你的功德簿上,谁也捡不走、抹不掉,善业、恶业,永远都是跟着你的,因此不能争、也不必争,只要尽心尽力就好。
◎慈悲没有敌人
可怜人、同情人、原谅人、爱护人、关怀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现。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无敌,无敌就是心中没有敌人,没有过去的宿仇,也没有现在的怨家,更不制造未来的对头。所以不是仗权势而称无敌,也不是凭财力而称无敌,更不是靠武力打败一切人而称无敌,乃是以慈悲心照顾、原谅一切人。慈悲心愈大就愈能够感化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免于受人批评,即使佛陀也不例外。纵然未得罪过人,却无法不让人讨厌、不让人仇视;就算你不跟人斗,人家也会找着你斗,你不跟人争,人家也会跟你竞争。但你不必介意人家如何,自己心中要没有敌人。
例如在我们的农禅寺里有一位人人称许的好人,大家都说他好,师父也常称赞他好,这时候,可能就会有一、两人觉得有一点酸溜溜的,会想:‘他好,难道我就不好?师父老是说他好,为什么师父不曾说过我呢?’这样的人,心中就有了敌人。有敌,就是有比较的对象;敌是敌对,敌对不一定是怨家,就像女孩子嫉妒别人长得漂亮、穿得美丽,这不就是和对方作对了?如果不是嫉妒,而是见贤思齐,那就是慈悲心。
如何用慈悲?要常常往相反的方向说、往相反的方向看、往相反的方向解释。例如有人无缘无故地瞪你一眼,你心里一定毛毛的,此时,你应该要用相反的方向来解释、来体会:‘他瞪我一眼,可能是我的脸长得不太好看;或者我今天有什么不对劲,他提醒了我,我要感谢他。’‘人家的表情就是我的镜子’,见他面目可憎,多半是因为自己的面目大概也不太好,至少我的样子让他生气、我的气质让他讨厌,所以他才会瞪我一眼。
此外你也要想:他虽然是在瞪我,可能不是生我的气,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不开心?他这时候应该受到关怀。所以不要‘以眼还眼’,应该避开他,或者替他念一句阿弥陀佛,愿他能够心里平安,这样就是慈悲心。否则,一旦生起对立心,你就离开慈悲心;若能为他设想,原谅他、可怜他、关怀他,就能转敌对心成慈悲心了。
如果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在你面前出现,你的心里一定会毛毛的,这时要想:‘他已经不讲理了,生气了,我应该讲理、不要生气,否则气上加气更麻烦。’因此不论任何时间,只要我们能用一种相反的念头来转变对人、事、物的看法,这就是慈悲心。
但是当我们还是凡夫的阶段,要想做到完全心中无敌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时时想到慈悲心,至少就不会老是生气了。
◎智慧不起烦恼
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智慧是头脑冷静,是理智、理性。人的烦恼都是从情绪、情感产生,尤其碰到感情问题一定会有烦恼,必须用理智、理性来处理,烦恼才会减少。
曾经有一位女孩来找我,非常痛苦地哭着说,她认识一位男孩,交往了七年,二人在一起彼此都很痛苦,生不如死。可是分开又会互相思念,她想离开他,可是男孩子威胁她,没有她的话,他会去死。但她认为,如果她真的离开他,他并不会去死,如果二人继续缠在一起,倒有可能二人都累死。我要她用理智来思考衡量,过了一段时间,她想通了,便破涕为笑。
很多问题都应该以客观的理性来处理,要以权衡轻重的智慧去分析。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就到神前丢筊杯,这不是究竟的方法,如果用智慧、理智来处理,问题根本不会存在。犯了法要坐牢,可以委请律师设法减轻罪刑,但是应该坐的牢还是要去,那就没有烦恼了;有病的人要去看医生,也可以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有人在医生宣布医药无效的状况下,因为念了阿弥陀佛、念了观世音菩萨而奇迹式的复原,这种例子很多。
佛法的智慧,是指无私无我的观察力、抉择力、判断力,不论遇到任何状况,都只有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为自身的利害得失设想。由于凡事不为自己的私利求,所以不会为自己招致烦恼。
佛法的智慧,是因洞察世事无常,所以知道没有一事一物能够永恒不变;凡夫因为不解世事无常,所以把暂时的身心世界,当作小我大我,争人我、争多少、争内外、争对错,以致惹生许多的烦恼。
其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没有智慧的人,不用理智、不用理性处理事情的人,若知佛法,情况就会改善。佛法是讲因果及因缘的,懂得因果,凡事不会怨尤;懂得因缘,凡事不会强求,哪还会烦恼什么?
◎忙人时间最多
在座的居士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还能够安排时间来听佛法、学打坐、念佛、拜忏、参加法鼓山的护法工作,可见忙人时间最多。我认识一位家庭主妇,很少来共修,我问她原因,她表示每天都忙得很辛苦。问她忙些什么?原来她要照顾她的先生,每天忙个早晚两餐、做做家事,就觉得忙得不得了,可见闲人时间最少。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节省时间,不要拖泥带水地浪费时间。有人漱口要花二十分钟,一天漱上五次,就要耗掉一百分钟,这是很不经济的做事方法。
我有一位出家的朋友,他每天早上都要洗头,他真是本事大,一次次地洗,洗到盆里没有一点头皮屑才算洗净,每天至少花掉半个小时。
我问他:‘你有这么多时间洗头吗?’
他说:‘不!我在修行,我心平气和地把我的头洗到干净为止,我的心也洗得干干净净。’
我很佩服他,但是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洗头,所以我每次只要一、两分钟;诸位在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时,也要学着安排顺序,精简时间,就能够很快地把许多事情处理完毕。时间太多的人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就把时间耗磨了。
一些身居高位,或者经营大事业的人,每天要处理许多事,他们怎么应付呢?我曾问过一位大人物,他是怎么应付那么多公事的?他说:‘君逸臣劳,做主管的不需要忙,不必动笔,只要动嘴。我的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一遇到事情,我就告诉属下们处理的原则,不需要我自己动手。而且我一通电话可以处理很多事、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有的人不会处理事情,本来一通电话就可以解决的事,他却要打上二十通电话,讲了又讲,事情却未必得到解决。’所以他说:‘我做这个官,事情虽然很多,但是并不太忙。’
我问:‘你有时间打坐吗?’
他说:‘有啊!我每天早晚都打坐。’
我认识一些工作非常忙碌的人,他们都有时间打坐。他们那么忙,哪有时间呢?有!特别忙的人一定有时间;不忙的人反而没有时间,为什么?因为宝贵生命、珍惜时间,就会善用时间;不知生命可贵、不懂时间无价,就不会争取时间。
◎勤劳健康最好
身体虽然重要,心理健康尤其重要,所以健康应该是指身心正常,少病少恼,活得积极而又愉快自得。
在今天台湾的佛教界,有好几位大德都是身体很不好的,像印顺长老,今(2004)年已届百岁高龄,但他从年轻到老,健康状况总是不好,他的学识之深广、着作之等身,在佛教史上堪称罕见。他看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的着作,那么有学问,应该是最忙的人,而他却老是在害病。
又如印顺长老的弟子证严法师,她也常常身体不适,她的徒弟们很为她担心,她却平安的活了下来,每天不停地在忙。因为她充满悲愿,愿心无穷,所以健康状况并不会构成问题。
我的徒弟也经常担心我的健康,他们说:‘师父一天到晚早起晚睡,吃得少、工作多、谈话也多,如果师父一旦圆寂,我们法鼓山谁来承担?谁又能把法鼓山建起来?’徒弟们的这份孝心,我很感谢。
我的身体状况很差,这是事实,但是诸位不要担心,我自己知道身体为什么差,我也会找时间休息,我相信我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偶而生了病也没关系。其实诸位也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不是师父,要等修到师父的程度,再来勤劳奉献,这是错误的想法。就是因为还没有修好,所以更要勤劳,勤劳以后就会健康,因为不勤劳才会害病。因此我劝诸位,每当害病之时,要告诉自己:‘因为你这家伙偷懒,才有时间害病!’诸位只要发起勤劳的精进心,诸佛菩萨、护法龙天、一切善神,都会为你加持,使得你的心力帮助你的体力。
这并不是叫大家不准生病,生病是正常的事,但是生病以后,心里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没办法了,什么事都不能做。要保持心理健康,相信自己还可以做一点事。如果真的病倒,真的什么事情都不能做,至少还能做一件事──念佛。嘴巴念不动时还可用心念,只要心里在念佛,也算是勤劳。
◎为了广种福田
‘广种福田’的意思是多结人缘。福田有两类共四种:两类分别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包括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悲田包括穷人、病人。
穷人有物质的及精神的两种,病人也有身病及心病两种。不论是生活的穷或精神的苦,对众生的一切急难,若能给予救助,都是种悲田。
要广种福田,就要把任何一个人都当成是我们服务、帮助的对象。不论是悲田、敬田,我们都要有田就种,随时随地助人离苦、予人得乐。
给人物质的帮助,可以使人离苦得乐于一时;助人信佛学佛、修持,可以使人离苦得乐于永远。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方,遇到任何一个人,我们都不要错过广种福田、予人为善、予人为乐的因缘;目前已经遇到的因缘,要先做、早做、快做;尚未出现的,要想办法促成因缘的成熟。
◎哪怕任怨任劳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忍辱负重。
对待别人好,对方不一定会感谢你,得到的回馈很可能是恩将仇报,但是念头要马上转过来,念这二句话:‘为了广种福田,哪怕任怨任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别人如何反应不必计较,也不要怕;只要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劝他行善,劝他培福,等于鼓励人家以出钱、出力、出时间的方法,在他们自己的功德田里,种下一本万利的功德。所以不必顾虑,也不要在乎不礼貌的反应,如果心里还是在乎的话,就把这两句话‘为了广种福田,哪怕任怨任劳’当咒语来念。念一遍不灵,再念第二、第三遍,多念几遍以后,你心里的闷气就会不消自消了。
佛法告诉我们,学佛的人,要以慈悲为父,智慧为母,精进为铠甲,忍辱为披衣。谁能有忍,谁就有福,大忍得大福,小忍得小福,不忍便无福。
◎布施的人有福
为了保障未来的安全幸福,我们不能没有储蓄的习惯。凡是懂得储蓄的人,便会考虑哪一家银行的哪一种办法,才是信用最好、利率最高的。以佛法来说,储蓄可分为有限及无限、暂时及永久的两大类。存于个人的银行户头,是有限而暂时的;存在社会,是无限而永久的;存于三宝则是无限永久而无尽的。因为个人的银行存款,只有你个人及少数人可以提用;社会存款则可大至全世界,久至地球毁灭时;存于三宝却可大至十方的无量世界,久至无尽的未来三世。我们的生命是分段的,故在这三种存款的帐户中,我们都应当及时储蓄。
布施,是度众生最好的方法,也是修行菩萨道的基础方法,更是无尽藏的存款方法。布施可以分成财施、无畏施、法施三种。
(一)财布施:财有内外两类:1.若以一切动产、不动产等身体的附属财物做布施,这是外财施;2.若以做义工,以体力、智力、技术、知能乃至用身体生命来布施,这叫作内财施。
(二)无畏施:协助别人,让人获得无威胁、无恐怖的自由,叫作无畏施。学佛的人能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便可给他人五种安全感,例如持杀戒的人,能施予人不被杀害的无畏,因此五戒又被称为五大布施。
(三)法施:布施之中以法施为最上乘。凡是以自己所了解的佛法教化众生,即是行法布施,但是像四圣谛、八正道等,这些佛法的道理较深奥,诸位不懂没有关系,只要懂得因果的道理,把因果的道理告诉人,就是法布施。或是只要知道:‘布施的人有福’、‘慈悲没有敌人’,把这些话告诉别人,也算是法施。如果都说不出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念了佛以后,有难可避难,有灾可消灾,有愿可以成愿。
◎行善的人快乐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人,也就会在时时处处感到最幸福。
看到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解决了困难,你便会有一种安慰。例如曾在马路上救了一个差点被汽车撞到的小孩,以后你再看着他长大,一直到他成年,再看到他,你都会感觉很高兴、很满足,他能活到那么大,因为是你救了他。
又比方你曾牵着一位老人家过马路,以后当你再看到这位老人家,你的心里都会很高兴,你会想到自己曾经牵着他的手过马路,自己曾做了一件好事。
如果你经常做好事,心里就不会有坏念头,不会有烦恼。常常成人之美,就不会计算人家,做了好事也不会计较,见到任何人心里都会很欢喜。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行善的人一定快乐,身为佛教徒,更应该多行善、多帮助别人。
◎时时心有法喜
《法华经》中把凡夫世界形容为火宅,把佛法形容为出离火宅的交通工具。我们在信仰佛教、听闻佛法以前,常常被烦恼火烧得焦头烂额,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闯,失魂落魄,不知何处是归宿。听到佛法,信了佛教以后,才能免于烦恼火的煎迫,就像得到船票,登上渡船,航向清凉的安乐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庆幸,常常感到欢喜。
中国的儒家圣贤孔子曾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表示一个人当他已经知道归宿在何处的时候,便可以放心、安心了。更何况佛法能给我们修行的道理、步骤、方向、方法和目的,不论是谁,都能学会、都能做到,所以,当你遇到佛法之后,怎可能不喜悦呢?
能够修行佛法,应该感到难得;没离开佛法,信的是佛法、修的是佛法,应该感觉到很高兴、很欢喜。就像彩券的特奖难中,而你遇到佛法,便等于中了奖,而且已经兑现。哪怕仅仅只懂一句佛法,都已是富甲天下。
无量众生之中,得到人身的极少;人类之中见闻佛法、修学佛法的人数不多,而我们正是这些极少数中的幸运者。佛说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佛说佛法难闻,我们已经听闻;一般人对于佛法不容易闻信起修,我们已经在修行,至少已经知道修福、修慧,已经懂得慈悲与智慧的道理;已经会念这二十句话,心里应该高兴,时时刻刻生起欢喜心;见到任何人时,能以佛法和大家结缘,尤其值得欢喜。
◎念念不离禅悦
禅悦是指心念的安定、平衡、平静、和平。
透过闻法、念佛、礼佛等修行的方法,能使人心中渐渐减少恐慌、忧愁、悔恨、骄狂、疑虑、贪欲、嗔忿等烦恼现象,这就是一种禅悦。此外,诸位如果能够常常想到‘四众佛子共勉语’这二十句话,心里也会自然而然地安定、平静、稳定下来,这也是禅悦。
不是老僧入定、盘腿一坐几小时才算禅悦,只要心不混乱、心不波动,便是一种禅悦。
禅悦并不是狂喜,而是身无负累、心无牵挂。这样的体验有一秒钟,便得一秒钟的禅悦;若能经常处在平静、稳定、安定的状态,就是念念不离禅悦了。
只要大家能够时常念着这二十句‘四众佛子共勉语’,就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体验初浅的禅悦,并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处处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哪里?在心里。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当有苦难,只要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观音菩萨就会来,事实上观音菩萨根本没有离开过。
遇到任何困难、有任何问题,例如在生死交关的情况下、遇到大的灾难时,或生病严重到没有办法医治,或是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时,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就把问题交给观音菩萨,勤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会帮助我们。所以要常念观音菩萨,同时也要劝人念。
◎声声阿弥陀佛
我经常鼓励居士们要常说:‘师兄、师姊,对不起。’‘阿弥陀佛,谢谢你。’见了面彼此称呼师兄、师姊,不管是要说什么或打招呼,都先念一句:‘阿弥陀佛!’讲完话也念一声:‘阿弥陀佛!’认识的人如此,不认识的人也如此,随时随地不离阿弥陀佛,这样就会皆大欢喜。
不论发生任何事──急事、难事、祸事、凶事、喜事,都不要忘了常念观音菩萨,或念阿弥陀佛。曾经有一位护法女居士,在某个深夜,身坐家中遇劫,来了五个强盗,她突然想起我曾经劝她要常念观音菩萨,于是她在被绑之时便大声地念,结果强盗要绑她,怎么绑都绑不起来,最后她家里只损失了现钞,一家老少四人都平平安安的。因此大家要记住:急难的时候,没人救你的时候,要念观音菩萨或阿弥陀佛。急时念,定有感应;平时念,保你安全;劝人念,广结善缘。
◎结语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把以上的二十句话背诵下来,能够背出来一定有用,那会使你们左右逢源,无往不利。熟背过之后,还得反覆温习它们的涵义,才能够得心应手地随时运用。当有人埋怨、指责你的时候、跟你计长较短的时候、或是在忙得头晕脑胀、或者信念动摇的时候,请你要好好运用这二十句话。
我在心里,永远为你们祝福。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7  更:2021-08-18 20:30:0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