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圣严法师| -> 圣严法师《人的三世因果观》 -> 正文阅读 |
[佛经]圣严法师《人的三世因果观》 |
圣严法师|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乃说明十二因缘的流转和还灭也是离不了空性。 从无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个阶段,显示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过程,这是佛法里很重要的理论和观念。佛法讲众生,是包括 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而十二缘则是专从人的立场来看。因为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只有人才能信佛学佛,才能得解脱自在。 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属于过去到现世的主体,故跨越过去世与现在世,乃至未来世。‘名色’到‘有’属于现在世,最后的‘生’和‘老死’属于未来世。‘老死’以后又再‘生’,‘生’一定又从‘无明、行、识’流转不已。 ‘无明’为生死的根本,它从无始以来就有,不是上帝给的,也不是因为自己曾经做了什么坏事。众生一开始就是众生,唯其本质可以成佛。如金矿里的金子,本来是夹杂在矿石之中,只要将石头洗链,金子就会显现,无明如矿中之石,故有无明就不是佛,而是烦恼的众生。何谓烦恼呢?烦恼就是由贪欲、嗔恚、愚痴所衍生的种种心理现象;再由这些心理现象,表现种种的身心行为,造作种种的善恶诸业,这叫作‘行’。 当一期生命结束了,生前的种种善恶诸业便积聚成一股很强的力量,让他去感受果报,而投为新一期的生命主体。这个生命主体叫作‘识’,和五蕴中的识蕴是同一个东西。当人在转世投胎的刹那,他的‘识’加入父精母血(即受精卵)而成为‘名色’;‘名’是指识,‘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后,一、两个月之间,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即慢慢形成,这称为‘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 当胎儿出生之后,他的六根就与外界的六尘接触,这就是‘触’。触之后会产生苦或乐的感‘受’,于是喜欢的就想追求,不喜欢的就想摆脱,这些一并叫作‘爱’。当‘爱’的心理活动付诸行为,成为事实,便叫作‘取’。在追求或摆脱的过程,不免又造作了种种的善业和恶业,于是,便又有了未来受生受死的果报之身的因,这叫作‘有’。 所以‘有’与前面讲过的‘识’,是一样的性质,所不同的,‘识’指的是今生投胎受报的因,‘有’指的是来世投胎受报的因,如此而已。于是,凭着这个‘有’,来世又去受‘生’,然后‘老死’,就这样,三世因果生死流转的关系,像一根链条,老死以后又生,生以后又老死……永无止期。 从小乘的观点看,十二因缘流转,就是生死不已;十二因缘的还灭,就是了脱生死,不在生死之中,进入涅槃。生死怎么来的?其根本是因‘无明’而生,有生就有老,有老就有死;若没有‘无明’,就不会生,不生,也就没有老、死,所以小乘要断无明了生死。 然而,大乘菩萨则有更深彻的智慧观照。如前所述,既然现前的诸法都是空是假,则十二因缘所呈现三世流转的生命现象,亦不离五蕴诸法的生灭,所以当然也是空的、假的,生死的根本无明既是空的假的,就不必去断无明;而从无明以下的行、识、名色到有、生、老死,也都一一是空是假,故也不需去了生死。 换言之,当一位大乘菩萨彻见十二因缘的流转相是空的,那么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跟着不存在了。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句中的‘尽’,是还灭的意思。因此,对大乘菩萨而言,‘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悟空性之后,既不恋生死,也不厌生死,不被生死所缚,自在于生死之中。 经文接着说:‘无苦集灭道’,这是指明三世因果的流转生死与生死的还灭,也是离不了空性。‘苦集灭道’叫四圣谛,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苦’,生命的现象就如苦海,有三类八种,这在前面讲‘度一切苦厄’的时候说过了。‘集’是指苦的原因,人因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烦恼,而驱使身口意去造作各种善恶业,由此善恶诸业积‘集’招感各种苦的果报。一边接受苦的报应,一边又造下新的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如果不想再受苦,就要修‘道’。在修道过程中,渐渐地不再造苦因,终究才能‘灭’苦。 由此可知,集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为灭之因,灭是道之果。集与苦为世间因果,道与灭是出世间因果。 我们学佛就是要断除苦因以达到不受苦的目的。‘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前面说集是苦因,然而流转生死的众生为什么会不断地在造苦因呢?要找出根本原因来对治它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流转生死的众生不断造作苦因的根源,是来自于无始以来的贪欲、嗔恚和愚痴的无明烦恼。例如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拼命贪求,患得患失而不择手段;娶了太太生不出儿子,就想再找一个太太来生;恐怕一个儿子不孝顺,再生一个才安心。贪得无厌的同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树立了许多怨家仇人,逞凶斗狠,报怨复仇,你来我往;再如对事情缺乏正确清楚的认识或判断等等,便使行为上造作杀、盗、淫等身业,嘴巴则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口业。 所以不断造业受苦的根本原因来自无明烦恼,也就是没有智慧!那么如何去开发智慧呢?必须修三无漏学和六度。三无漏学是解脱道的根本,而六度是菩萨道的基础,也是三无漏学的开展。 三无漏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戒与定是为了得无漏慧,有了无漏慧,才能断除生死恶业,即不再造生死的苦因。 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是戒的范围。从菩萨的立场看,有能力布施而不布施,应该忍耐而不肯忍耐,可以用功而不用功,能舍而不舍,该做而不做等等都是犯戒。至于如何持戒清净,那就要有禅定的功夫。修行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礼佛、拜忏、诵经、打坐、念佛、持咒……等等。 心安定才能真正持戒,才愿发布施的心;心越安定,烦恼越少,智慧越增长,最后就能得解脱。所以,解脱来自禅定和智慧之力。由持戒而离苦得乐,习禅定而得禅悦,修智慧而得法喜。诸位看,这有多好!能修戒定慧的人实在太幸福了。 依智慧而得自在,依三无漏学而得解脱,固然不错,但是一个修行人如果心里这么想:‘哦!我已经得解脱了。’‘我已经有大智慧了。’或‘我已经成为大菩萨了。’那就有问题了。在空慧的观照之下,根本是无苦、无集、无灭、无道的,这样才会不离生死而不受生死的束缚,才是真正的大自在。所以小乘说 :‘苦集灭道’,大乘菩萨则说:‘无苦集灭道’。 经文接着说:‘无智亦无得’,这就更有意思了。有人一定会问:既然说没有智慧可得,那就没有可以证悟的目标了;没有目标,我来修行做什么?在前面的经文里,各位已经知道了诸法是空,既然是空,那么能观照的智,和所证得的理,当然也是空,也就是无可执着。因此,‘无智’才是真智慧、究竟的智慧。 ‘无得’,是说没有什么可以得到。有人说修行可得功德,修行可得智慧,修行可证道果,又说什么四果、五果,乃至七果、八果,如果有果可证,就是一种执着了。现在外边有人标榜自己已证三果、四果,说自己是圣人,这种人有大问题;把证悟当作一样事实去执着,有一点宗教的体验就生狂慧,是骄慢心。 所以遵守《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的话来修行才是最正确安全的。我们中国的老子不也说了吗?‘大智若愚。’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