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济群法师| -> 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 正文阅读

[佛经]有情生命的四个阶段

济群法师|
生命是无尽的延续。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转递的呢?如何从过去转到今生、又从今生抵达来生?佛教告诉我们,有情生命的延续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一、生有
生有,不是指我们从母胎落地时的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的刹那。当男女以爱染心交合,中阴身便在精卵结合时介入,形成一期生命最初的开始。至此,结束了中阴身的生涯,佛教称之为生有。关于生有,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
1、成胎的条件
胎儿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因缘呢?《瑜伽师地论》谈到了四种要素。
(1)父母与子女具有业缘。父母想要得到孩子,首先须有感子的业缘。假如父母在这期生命中没有生子的业力,或是生理有问题,或是没有中阴身去投胎等等,自然就无法受孕。
父母与子女多是因为宿债而形成亲属关系。俗话说,“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父母做牛做马地哺育儿女成人,可有些儿女非但不能承欢膝下,还要使父母终日操心受气。当然,也有不少子女从小便能为父母分忧,长大后更尽心报答养育之恩。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正是那句俗语的真实写照。同时,感情及愿望也是构成血缘关系的重要原因。如朋友间患难与共,夫妇间恩爱有加,乃至父母对子女的无我之爱及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恋等等,因为这份深厚的情感而希望永远在一起,这种愿望也是构成业缘的重要因缘。
组织一个家庭,往往讲究门当户对,中阴身投胎时也有这种讲究。《大宝积经》曰:“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贱,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贱,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可见,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形成,在福德方面也有相应要求。
(2)父母在生理上没有缺陷。若父母生理有缺陷,不能形成受精卵,自然无法孕育胎儿;或受精卵虽形成,但母体生育器官不正常,不能为受精卵提供生长空间;或父母遗传基因有问题,导致流产或死胎。这些都影响到有情的投胎受生。
(3)父母以爱染心发生交合。有情的投胎,是在男女交合时出现的。中阴身在爱染心的驱动下,缘男女交合境而趣向母胎中。又因为交合流出的精卵,阿赖耶识执此为我有,构成一期生命的最初胚胎。
(4)中阴身的介入。现代医学认为:只要有生命的遗传基因,就能构成胎儿。这在佛教看来是不对的,遗传基因仅仅属于物质因素;而有情生命的形成还必须有中阴身的介入,进一步说就是识的参与。现代人认为生命根源乃遗传基因,因此在解释生命现象时,多归结到遗传。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但那主要限于形体的相似。事实上,子女与父母在性格、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上往往差异很大。原因就在于,每一个生命都是带着自己过去生中的生命信息前来受胎的。
2、投胎时的情形
有情投胎时是怎样的情形呢?《瑜伽师地论》对这个问题有着详细的说明。
投胎发生在男女发生交合时。当中阴身看见父母交合的情景时,在染污心的支配下,生起颠倒之想,不认为是父母在交合,而觉得是自己在交合。若投生为女,便对父亲产生贪爱,希望母亲远去;若投生为男,便对母亲产生贪爱,希望父亲离去。渐渐不见父母形像,只见男女生殖器官,在业力推动下趣向男女根门,中阴身消失,投胎程序完成,从而进入生有状态。也正因为如此,佛法以淫欲为生死的根本。
生有中的有情,由于阿赖耶识对遗传基因的强烈执持,安危与共。假如遗传基因坏了,或胎儿受到破坏,或有情因业力而走到生命尽头,即寿限已至,阿赖耶识就只有离开,生命便会在母胎中夭折。
有情投胎时,因福报不同,所见到的景象也不尽相同。若投胎者的福报极少,将生于下贱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杂乱的音声,同时看见自己走入阴暗的丛林中;若投胎者的福报很大,将生于尊贵之家,投胎时会听到种种美妙的音声,同时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当然这些都是幻境,随有情福德不同,所现幻境也各异。
二、本有
本有,是从投胎之后的第一刹那开始,直到死亡前的一刹那,即我们今生的整个过程。关于人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涉及生存的基本问题。作为有情生命,依赖什么力量得以生存及延续呢?佛经中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食”这一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所谓“民以食为天”。而佛教所说的“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食,资益、增长义。也就是说,凡对色身具有资益增长作用,皆可称之为食。因此,佛教所说的“食”,并不限于三餐饮食。在佛经中,将“食”归纳为四种:
1、段食
即一日三餐的饮食,如米饭、面条等,需要分段而食。因为我们不能把三餐饭一次性解决,也不能没完没了地连着吃,必须吃过之后,间隔几小时再吃,所以称为段食。段食是指有益身体的食物,毒品、毒药等损害身体的物品,皆不能称为食。
段食,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对修道也有帮助。有些人修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辟谷,以为是十分了不起的功夫。其实很多动物都有这种功能,如乌龟、蛇到了冬眠期,往山洞里一躲就是几个月乃至几年。假如以辟谷为功夫,人只怕比起乌龟还差得远,可我们却未见过哪只乌龟开智慧、断烦恼了。
在修道过程中,饮食往往也能起到推动道业成就的作用。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麦,并未因此而悟道。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极端苦行,欣然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从而恢复了体力与精神。结果短短四十九天之后,就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觉悟。试想,假如佛陀坚持无益苦行,最终能悟道吗?
2、触食
触,是一种心理状态。佛经说:“三和生触”。三和,即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当三者和合于一处,便产生六触。触产生于根尘识的结合,同时又令根识再接触尘境。
“触”为何也称为食呢?因为它与有情的生存关系非常密切。触以六尘为食,即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触又分可意触与不可意触,完全取决于所食境界的好坏。当我们面对顺境时,如看到久别的亲人、听到悦耳赞叹、闻到花朵的芳香、吃到可口的食物、接触舒适的环境、或遇上意外的惊喜等等,这些都属于可意触。
可意触能使我们生起愉悦、欢喜的感受,有益身心健康,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甚至有些患上不治之症的病人,由于自己心情开朗,善于调节情绪,最后使疾病好转乃至治愈。相反,有些人由于工作紧张或感情受挫,终日处在忧郁苦闷、焦虑不安之中,从而引发生理上的种种疾病,这就是不可意触所带来的影响。
3、思食
思,即意愿,也就是生存的愿望。有情生活在世间,求生的愿望非常重要。人类为了生存,才会不断地工作、操劳。而一切动物也都在为生存而奔忙,不论空中的飞鸟,陆地的禽兽,或是海中的游鱼,都在想方设法的谋求生存之道。因为这种生存的愿望,有情才会获得生存的动力。
对生的渴望是资养有情生存的重要力量。时常有些濒临死亡的人,为了能见到远方亲人一面或达成某个心愿,会奇迹般地以意志支撑起危在旦夕的生命。而对于一个缺乏生存动力的人来说,维持生命也成了极大的痛苦,甚而自寻短见。造成自杀的原因很多,世人往往以感情、事业或财富为精神支柱,一旦感情受挫或事业破产,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而那些比较有思想的哲学家、艺术家,虽然对人生有所思考,却无法找到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最后也会选择自杀作为归宿。
4、识食
识食,是执持有情生命体的精神源泉。我能在台上讲座,在座的能在下面听讲,也是因为有识在执持着。假如离开识的执持,便是死人了。自中阴身投胎之后,识一直执持着有情的生命体,直到寿终正寝。当此期生命宣告结束后,识又将带着业力,去完成下一期的生命组合。
四食执持着我们现有的生命。其中,思食与识食更推动有情未来生命的延续。思食之思,既是生存的愿望,也是造业的心理因素。有情在思心所的作用下,造作善恶之业,并形成业力,继续影响未来生命。
生存的意欲,使有情贪著现实人生,畏惧死亡的断灭。因而产生强烈的后有爱,不断贪著下一期生命。在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存的意欲将推动识再去投生。下期生命结束,又推动再下一期生命。在获得解脱之前,将周而复始地延续到尽未来际。
生存的意欲,也造成了有情生命的繁衍。尽管生命会无尽地延续下去,但在常人的感觉中,养儿育女才是使血脉延续的可靠保障,这就促使有情不断繁殖后代。人类有这种需求,动物同样有这种需求,这也是后有爱的表现方式。
生命的无尽延续,除了思心所的推动,还必须有识的执持。识作为生命形式的核心力量,带着有情的全部生命信息,从一生转向另一生,从一道迈向另一道,构成生生不已的轮回。因此,识既执持现有生命形式令不败坏,也相续未来舍生受生。
三、死有
死有,指有情一期生命形式死亡的那一刹那。医学对死亡的判断是:瞳孔放大、脑干反应能力消失、脑波无起伏、呼吸停顿等,以上几项连续出现6个小时而毫无变化。而佛教认为:死亡是寿、暖、识的解体。有情生命由寿、暖、识三法组成,一旦寿命结束,识体离开,体温消失,一期生命便宣告死亡。死亡是人生大事,也是有情生命的重要转折。那么,佛教对死亡是如何看待的呢?
1、死有多种
生死无常,有生则必有死。但有情因为业力不同,死亡也有不同的因缘。《大毗婆沙论》将死亡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有财而寿尽之死。财代表着福报,有情的生存需要福报来滋养,福报有如银行存款。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存款皆有限量,有些人懂得如何惜福,更懂得在消耗的同时不断培福,这样的人即使到寿尽时,福报不曾享用完。
二是有寿而财尽之死。虽然寿命还未结束,而福报却已提前挥霍一空。就象那些年轻时骄奢淫侈、挥金如土的人,只知支取不知积蓄,老来便在穷困潦倒中死去。福报是支撑生命的拐杖,倘若寿限未至而福报享尽,生命也会提前结束。
三是财寿具尽之死,即今生的福报和寿命都已耗尽。
四是财与寿命都未尽,然遇恶缘而死于非命。这种死亡方式又称横死,《药师经》说到九种横死:一是生病未能及时治疗,或因误诊等医疗事故造成死亡;二是触犯国家法律,被判处死刑;三是荒淫无度,被鬼神吸干精气;四是被虎、狼之类的恶兽咬死;五是从悬崖峭壁上失足摔死;六是被火烧死;七是落水溺死;八是被毒药毒死;九是饥渴而死。这九种情况比较特殊,都不是寿终正寝,而是因某种特别强大的业力因缘致死。读诵《药师经》并修习药师法门,可以避免横死。
2、死时的状态
前面讲到“生命的轮回”这部分时,引用了不少《死后见闻》中的资料,那是美国人穆迪博士对150多位死而复生之人进行的关于死亡经验的调查研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死亡有许多不同的境况。
《显扬圣教论》告诉我们:人在死亡时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些属于善心死,临终回忆起一生的善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起自身的善心,在祥和的心态中死去。而有些则属于恶心死,临终时回忆起一生的恶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自身的恶念,在嗔恨心中死去。还有些属于无记心死,临终时的心念非善非恶。
在善心、恶心、或无记心之后,正要死亡的那一刹那,都将进入无记心的状态。在我们将要死亡时,意识还比较清醒,或在善心中,或在恶心中,或在无记心中。但在死亡的临界点上,则处于无知觉的状态。有如最深沉的睡眠,一觉醒来后,生命就转入另一种状态,也就是中阴时期了。
死时的心态不同,经历与所见景象也大不相同。带着善心走向死亡,就会有喜悦、安乐的感觉,见到种种美妙境界,听到种种动听音乐。带着嗔心走向死亡,则会有痛苦、不安的感觉,见到种种恐怖景象,听到种种嘈杂之声。而无记心死的人,既无快乐也无恐怖。
3、临终之念与死后去向
有情在临命终时带着什么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生命的去处。临终时生起善心,忆念平生所做善事,善业现前,会生于人道、天道、乃至佛国净土等善处。临终生起恶心,忆念自己平生所作之恶,不善业现前,则会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
临终之念对于未来生命去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些人虽然一生都在行善,但临终因为某种违缘生起嗔恶心,使识田中的不善业现前,结果堕落于三恶道中,功亏一匮。而有些人虽然一生都没做过几件好事,但临终时因有善知识的引导,能够如理作意,使善业现前,最后也能生于善处。或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现在行善或作恶又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的。我们平时的行为,就是为临终之念奠定基础的。在通常情况下,平日行善积德之人,临终自然会生起善念,为恶亦尔。而且,尽管由于某种特殊因缘而导致了意外,善恶业依然是存在的,将来还会继续受报。
《楞严经》则根据临终时“想与情”的不同心态,阐述来生去向。“想”是指理性、求真、向上的能力;“情”则是感官、物欲、向下的需求。临终时的心态是情抑或是想,决定了未来生命的升堕。这也就是《楞严经》中说的:“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临终时的心态是纯想,就能生于天道或佛国净土;纯情,则将堕落于三恶道。经中又曰:“想情均等为人”,也就是说,若想与情各半,则生于人道中。
4、死后去向考察
死后将到哪里去?我们无从向死者询问。世间的人,除了得道高僧,通常也是无法知晓的。不过,佛经中告诉了我们一些考察的方法。《俱舍论》说:“死有两种:一曰顿死;一曰渐死。”顿死,是意识和生命活动在色身迅速消失,于一瞬间死去。渐死,是指意识和生命活动逐渐消失,色身渐渐败坏,意识慢慢离开。
有情的死亡,就是识和暖的离开。当识和暖渐渐离开身体,色身也就随之败坏。对于趣向不同法界的有情来说,识离开色身的处所也不相同。所谓“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是从识离开色身的不同部位,来考察死者未来生命的去向。
有些人死时识从头顶离开,那是成贤成圣、生于佛国净土;有些人死时识从眼睛离开,则生于天道;有些人死时识从心口离开,则生于人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腹部离开,则生于饿鬼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膝盖离开,则堕于畜生道;有些人死时识从脚板离开,则堕于地狱道。
那么,如何判断识离开的部位呢?在识离开生命体的过程中,色身的体温将逐渐降低,乃至全身冰凉,唯有识的最后出口处保留一点余温,那便是识离开之处。
四、中有
中有,又称中阴身,是此期生命结束到下期生命开始之间的过渡阶段。当我们此期生命结束后,就进入中阴的阶段。中阴身的出现,与前期生命的结束几乎是同一时间。经曰:“如秤两头,高低同时”。秤有头尾两端,高低总是在同一时间出现,不分先后。
或许有人会问:色身的出现需要十月怀胎,中阴身为何那么快就产生呢?那是因为,我们现有的色身属于胎生,而中阴身则属于化生,不需要借助任何物质基础,能无中生有。在许多死而复生者的回忆中,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听到医生宣布自己死亡,然后另一生命体从色身飘出,浮游于半空,发现自己的色身躺在床上,亲人们正在伤心地哭泣,等等。这一色身中飘出的生命体,就是中阴身。
中阴身的相貌与本有时的形相一样,本有为人,所现中阴身也是人;本有为畜生,所现中阴身也是畜生。但中阴身的形体又不似本有的形体那么笨拙,中阴身是轻盈、透明的。中阴身是光明体,可因为每个生命体的素质不同,中阴身所发出的光明也有很大差异。有些人罪业深重,中阴身便是漆黑一团,有如黑光;有些人善业深厚,中阴身则清明剔透,发出白色的光明。
一般人看不见中阴身,唯有具备天眼通者才能看到。但中阴身本身,却具备了天眼通及其它各种神通,可以望见遥远的世界,可以穿越铜墙铁壁,行动无比疾速。不论是天空、海洋或山林、石缝,只要有生命的地方,都是中阴身可以抵达的。当中阴身发现了投胎的处所,不论有多远,就能在一念间抵达,并完成受胎。
中阴身是以香气作为饮食的。不同福报的中阴身,所吸收的香气也不同。其中福德好的,吃上等香,没有福报的,吃下等香。
中阴身通常维持七天,在七天之内就要找到投生处所。假如找不到,这一中阴身就会死去,另一中阴身再接着出现。如此,一直可以经历七个七日。也就是说,中阴身这一阶段最长能维持四十九天,之后就进入下期生命形式,即本有阶段。根据中阴身投胎的原理,我们若是要为死去的亲属做功德,最好在四十九天之内。超过这个期限,虽然也有功德,但作用已经不那么大了。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有情生命的转递,经历了从生有到本有、从本有到死有、从死有到中有、再从中有到生有的过程。没有了生脱死之前,有情还将依循这一规律周而复始地轮回,甚至由不得自己作主。在无尽的生命洪流中,从此生过渡到下一生,从这一道转向另一道。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已。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6  更:2021-08-18 20:05:4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