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第1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1]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一讲) 各位同学,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请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又是周一,面向我们闻思讲堂、大觉世间正法学堂所有的同修们,并到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课程。因为此前闻思讲堂在周三,正法学堂在周一,现在在线上还有一个直播法,大家也都在听《观经四帖疏》。那我们就把这两个学法因缘调至一致到周一,以后开始学习。 总的学习内容还是《印光法师文钞》,一方面也相续了闻思讲堂的老课程,对《印祖文钞》的讲解;另一方面,正法学堂刚刚讲完《净土或问》,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跟大家在这里先明了一下。 今天我们再开始新的学习征程,闻法功德,特别是里边有一些老的因缘、老弟子、老听法众,这个法缘一结大概有近十年的时光了。听闻佛法,因为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出现,不管是一直以来比较勇猛精进的,或者在途中偶尔有个小闪失,乃至因为更多的世缘迫使我们有些遗忘,反正种种诸如此类的,都必须用法来把它继续,来把它捡回来。 所以我们现在来讲,我个人觉得,最保本的就是我们这几个微信群里边,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具体的课程,比较实在。所以希望大家还是继续发心,依旧这样不动声色,然后内心相续的发心,一起来听闻有关于净土法门,祖师爷们的开示。 今天我们讲《印祖文钞》中的一篇叫《净土决疑论》,相信大家在我们义工菩萨的预告中,也有一些了解了,它收在《印光法师文钞》的正篇中。 关于这篇论文,大家要知道,印光法师当时在写的时候,还没有名满教内外,是他与这个菩提心引发而成的,也可以说是自力的功德已经得到了。因为当时他的法席还没有开,法席虽然没有开,但是龙天护法在运作,让他度生的因缘就要呼之欲出了。因为印光法师在法雨寺阅藏闭关韬养的功德已经成了气候,所以当时有几篇非常重要的论文,比如我们学过的《宗教不宜混滥论》;另外还有一个《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包括这篇《净土决疑论》;都在这个时期,也就是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写完的。 我们有的也知道,民国年间是一个佛教的回温期,出现了很多的高僧,乃至居士大德。其中有一位叫高鹤年居士,在当时来说是很有影响的护法。护法一般来说很有钱,习惯上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认知。实际上护法最难的,不是光有财力或者人脉关系,乃至他会动用一些影响力来制造一些弘化的因缘,这都不是最难的。护法最难的是具足佛法的正信、正眼、正知见,如果你没有这个的话,前面的东西有时候会害事的。 高鹤年居士他是有佛法正见的人,这点非常的起作用,所以他在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的时候,来到普陀山的法雨寺(我现在也在普陀山,真的是因缘便是如此)来参拜当时的印光法师。在告别的时候,他把老和尚的几篇论文给请走了,请走以后就刊发在当时上海的一个佛教杂志《佛学丛报》上。这几篇论文发表后一下子引发了大众的目光,说‘还有这样的人天眼目’。所以当时一时之际,像传老也赞叹说:“法幢高揭,慧日初露。”要露出来了,这也可以说是众生的福报吧。 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蒙文钞开示,也肇始于当时,一个是人的因缘,高鹤年居士;另一个是事的因缘,就是这个《佛学丛报》;第三个当时弘化地点的因缘,也是很有名的上海滩。所以大家都眼前一亮,看了以后非常的法喜充满,于是这个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才开始了他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的实际行动。 我们先说说印祖,已经数次对印祖的讲解赞不绝口了,莲宗十三祖、大势至菩萨再来、道圣德隆、文字三昧,总之说起印祖无一不是高山仰止的。那我们今天换个角度吧,因为中国人总是喜欢盖棺定论,歌功颂德,反正是一个精神领袖,一个大成就者嘛,他在这个水月光中又一场,这样的一个弘化因缘已经演完了,已经完美的谢幕了,大家就不去挑刺。因为跟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环境,没有什么同步的交涉,所以大家尽情歌颂就好了。 那我们今天想把他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和尚来看看。从刚开始甚至是诽谤佛法的,后来回心出家为僧的年轻人,一路的修学,证得解脱之道,往生之道。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心思带进来,为什么要说这个法呢?大家也要知道,印祖说了净土法门,在咱们这儿五浊恶世所有的境缘,所有生活的情状,全部都是阐扬净土和劝大家赶紧往生。 假如印祖生活在当下,就是我们现在生活所处的时代,纵然他还是如此的行履,我想呀,也许还是觉得他老人家一无是处。说白了如果印祖现世还活着,也不一定能够讨好。为什么说这个话呢?就是需要我们反思现在所谓的行者吧,或者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家众生的共业,和这种人性的劣性,为什么说五浊情状愈演愈烈。 印祖那会儿一开始他不接受众生皈依,也比较特立独行,好多人要见他,他还说:‘见面不如闻名,不要来了’。有的人也要给他寄个东西,或者寄个贺卡,他说:‘不要,这么远的路程费这些心思干嘛,有什么好寄的。’那这样的性格在我们现在看来,又说他很固执,不慈悲。他当时去上海受邀法会的时候,先写信给邀请会,把怎么住、怎么吃都交代清楚,什么时候一碗面,什么时候几个馒头,不能多炒菜,不能专车接、专车送,如果专车来了,他扭头就走,先把这些都写的清清楚楚。 要是身处在我们现在环境来看的话,哎呀,又觉得不给大家机会,不给众生培福,不恒顺众生,一定就这样。当时印祖跟一个身份比较重要的人士一块儿吃饭的时候,对方剩了一点饭菜,他即刻不客气当场就说:‘你有多大的福报,敢这么浪费。’甚至当时民国年间所谓的元首还送他一块赞颂他的匾,他轻轻的就放到二楼,根本就没有挂在客厅,惹眼处,那要是现在的话可不是这样。 所以这样的一个老和尚,不讲情面,那现在人看的话,他就不善人情世故呗,又要说他不圆融,多少人劝师父们要圆融是要害死人的。特别他有一个弟子叫马契西,非要给他做传,赞叹他是菩萨再来。印祖一封又一封的写信给他,说你如果再不把这个传给我毁掉,咱们从此绝交。那现在看的话不顾师徒情深,师父太过分了。 所以跟大家讲,印祖要是在现在,我估计也很难当十三祖,就是一个倔老和尚。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福薄,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现在的情形,能够听闻讲解《印祖文钞》真的已经算是不赖了。佛都说了,于此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甚难,说此难信之法。所以我们今天把他当一个老和尚来讲,老和尚是既苦又孤的,特别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其实印祖一辈子也很苦,眼睛的毛病很严重,后来给别人写信校对稍微辛苦一点儿,整个眼睛就肿的发红,看不见,全凭念佛念好的。但是后来法务太多了,又老犯,疼。出家的时候还被哥哥给找回去,费尽了周折。 而且跟大家讲,就算当时住在普陀山的法雨寺,我们从文钞中来看的话,印祖当时道业成就,阅藏差别智也开了,开始弘化。可是后来不相应又走了,离开法雨寺,原因是当时寺院里大家推选一个住持,印祖不赞赏他,在知见上或者在行履上有分歧,他不相应就走了。当然也是因为他的因缘要出现在灵岩山,可是从相上显现的这老和尚他就这样。当时上海护国法会时候,见的人说话说多了,整个口都烂掉了,说明他身体也不是很好。日本人还非要给他送《藏经》,大家想想,老和尚当时得顶着多大的压力拒绝,不要。 我们现在在文钞中老看到他说:‘我要去闭关啦,大概年后总在什么地方’。实际上那会儿他是准备去香港闭关,但为什么后来没去成呢?当然也是慈悲,因为度化的因缘在江浙沪,更主要的是供养他闭关(香港)找地的弟子,据说是个做酒买卖的,是酤酒的。印祖就说:‘除非你不做酒的生意,我才去,你做酒的生意,那我不去’。由于这个原因没有成行。 和大家说了这么多,这大成就者一样都是苦,都是不顺。那我们想想他老人家在阅藏时,在闭关中,又对治了自己多少的烦恼习气,面对自己毫不留情,我们只是不知道而已。那天我在发微信还说:‘老和尚们都是苦哈哈、孤零零的,十分不顺,但是法喜充满着这么渐行渐深过来的,背后修证的功夫为什么能够深不见底呢,因为确确实实烦恼有多深重,菩提就有多高广。’ 我们讲《净土决疑论》,参考的也是传印长老的一个注释本子,传印长老那会儿出家的时候,大家要知道,啥都没带,就背着一套《印祖文钞》,心一横出家为僧了。这就是高僧大德,有这么一招就已经具足了这种功德。这是我们了解一下《净土决疑论》的作者和注释者,传老的注释我们是参考一下,大家也众所周知,在此就不多讲。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还是依照以往讲一下《净土决疑论》这个论的题目。我们一直在讲净土,大家也都说要往生净土,相信净土。但是我们有没有细思量过,为什么有净土,怎么出现的净土?何以故我们要往生净土?最直接的表达相对染土而言,极乐世界也是相对娑婆世界而言,一切的染净,实际上真的都是为众生心所现而成的,这是一个铁定的真理。所以说净土,就是心净则国土净;染土,就是因为土染,所以我们心染。从染到净的跨越,超凡入圣,转染成净,就称之为“度”。所以说净土,有的大德也在这样念了嘛,曾经正确的叫做“净度”。据说这是一种正确的说法,那我们现在因为学久了,习惯了,净土就净土。 咱们现在说一千道一万的净土,具体指的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国土。虽然有无量的诸佛净土,但是因为我们处在娑婆,它跟极乐世界有一个天然的因缘关系,这个大家一定要牢记,一定要有这个承担精神,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它是有天然的因缘的。既然可以进行凡圣的成功转化,那就可以就近往生,圆满佛果。所以讲净土从法上而言,它是这样的一个方便;这样的一个国土,是从依报上而言;这样的一个莲池海会三圣的圣境,是从正报而言;这样的一个清净无染法界,是从心地上而言;所有的这些一言以称就叫净土,净度,《净土决疑论》。 我们接受度化,受度的根本法是什么呢?就是通达,对吧。能够在理论上沟通无碍,能够在操作上成功到达。那说了这么久,都知道需要一个信法,信心,相信。但是现实中相对于信,我们的问题就是有疑。大家今天在此,我们各自也扪心,对净土真一点儿怀疑都没有吗?肯定有的呀,如果没有你现在就在极乐世界了。那有的人怀疑,我们自己还能扪心反观得到;有的人怀疑或者巨大的这种障碍,这种特别坚厚的烦恼呢,他自己还观不到。所以有时候这种怀疑心呀,一个是我们能主动地有认知;一个完全被动,就是不经意之间,可能它潜藏在那里;这些都是障道的因缘,障往生。 所以印祖在这里,他就在此造这个论,以决断众疑,让众生决定生信,故名《净土决疑论》。“决”一个是叫断除的意思,断除疑惑。烦恼覆盖着,我们显现出来这种障碍,断除不了。无明顿起,我们回归不到这个本有的故乡,所以断除疑惑,就是要我们走出这个误区,要回到本位,断除疑惑,要我们圆满生信;这个“决”还有圆满的意思;一个是断除,另外一个是圆满,断除疑惑,圆满信心。 但是大家要知道,断疑自然就生信。这个信心也不是我们刻意的把它制造加工信出来的,你深信的同时,疑惑就断了。你断疑的同时,信心就生了,不必还要多此一举。所以这个决疑论的“决”,不论你断疑下手或者生信、起步,两头占着一头,就能得这个两头的功德。所以,这里的决疑也包含着决信的同等内容,决疑、决信,《净土决疑论》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净土决信论》。 我们讲到疑,此前也跟大家讲过《净土十疑论》、《净土惑问》里面也都有这些法义,疑有各种各样的。比如有两种,一个是他不能够生起信相,完全不感兴趣,不能够跟净土有这个殊胜的法缘。但是最麻烦是什么呢?虽然信而不深,太浅。特别是我们在因缘中肯定也会碰到这些,你信的很浅,其实他的疑惑就很深,好像不追究,不讨论,反正他也不反对,似乎在信。但是只要仔细一想,他就疑虑重重,过不了。 另外一种,就是自以为信吧,一旦有这个世缘的阻碍,或者理论上不通了,他心里就像没有主心骨了一样,自己在那儿捣鼓、摇摆,这都属于信而不深,没笃定。 再另外说两种,比如在事相上迷了,那么就会昧理,这种怀疑。比如说十万亿佛土能到吗?仔细一想宇宙这么大,我们现在又通过望远镜、显微镜制造出来好多宏观、微观的世界,这十万亿佛土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到这个星、那个星都不知道要几亿光年。那我们实实在在,地球上活灵灵的生活成这样,难道净土就在十万亿国土外,这个星球也罢或者宇宙,它的相状真有这么好吗?真能到吗?既然同在一个宇宙,怎么会就有染净之别呢?难道他们不也是一个星球上的生物而已吗?这就叫迷事昧理,就是不知道唯心所现的根本法,一味地追求世相上的推敲。 另外有一种就是执理废事的疑,说是唯心所现,但是他不知道一切所现的现象,都是这个心性本身,他会不到这上面来。这个心性具足,就抛开现前的事来操作,那等于说事相上要去行持这个信愿的动力和念佛深功德,所以这样的话,就不能够彻底承担和相应这个殊胜的法门。当时印祖就开了法眼,看到这个此情此景,生了大慈悯心了,才造这部论典,决疑起信,可以说代佛宣扬、纠偏、匡正之《净土决疑论》。 我们此前也给大家讲过这个论的意思,我们也学经律论三藏,说白了,论典绝不是议论纷纷,再说一遍,它就是让我们熄灭下来自己怀疑的念头和理论上的推敲,生决定的信心,这就叫论典。 以上算是对《净土决疑论》名题字面上的讲解。这部论,传老在解释的时候也是从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显体就是这部论典它是契理的,它跟佛说的步调是一致的,根本道理完全是吻合的,是一部功德的船筏。就是原料是一模一样,但是印祖依他的因缘和技巧,特别制造了这么一个船筏,可以让我们到解脱之岸,借文字来诠释佛陀的真理,借文字来阐述真理,真理也是文字的表达,所以他相应的这部论的体,释名显体也是跟佛法一个体。 那么这个论的宗旨是以信、愿、行,还是老生常谈为宗旨义趣。他的力用,让我们断疑生信为作用,它属于大乘法、菩萨法、属于圆顿教。我们从几个方面,大家还是依照老的模式来了解一下。 下面开始,我们进入到正文来讲解吧。从正文的讲解来讲,开场白就告诉大家,净土法门契机契理的巨大优势。契机来讲,我们常说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叫万病总治的阿伽陀药,什么根机都契。契理的话,十方诸佛所赞,千经万论所指,许多成就者所证,也就是人家真的都往生了。前面总的一部分话,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第一句话是用药做了一个比喻。那想到药,在佛教里面,大家到了大殿三生佛,一定会有药师佛,《药师经》也读过,我们也讲佛法是药。因为我们在人世间有生病这种现象,所以才有治病用药这个法门,这也是个法门。各种病就会有无数的药,如果你四大不调,总是病,那么就要调停四大,这就是药的功效,所以不论什么药,从治病来定药的优良。我们身体四大不调的时候,用的是物质的药。可是我们心的四大不调的时候用的是法药,什么叫心的四大不调呢?贪嗔痴具足,信解行证起不来,这就要用法药。 所以一开始说:“药无贵贱,愈病者良”。第二句紧接着:“法无优劣,契机则妙。”不管是良药也罢,妙法也罢,不在贵贱、优劣上定好坏,要对症契机。 其实开口就这样的一句比喻,实际上是非常生活化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药的贵贱下意识的来定药的好坏。现在只要条件好一点的子女,父母生病了,全部都上好药,进口药,药效很大的。有些家长给小孩看病,也总是直接就用贵的。不是曾经有句话‘不求对着,只求贵的。’真是如此。 我自己那会儿应该是燃香疤吧,溃烂了,在法源寺住着,就近的某医院包扎了好几次,每次用的都是英国进口的纱布,疗伤的药水,我记得一次包扎就要一千八百多。后来那个护士看我大概是出家人,她也生起一种恻隐之心吧,第二次过了第三次时候,她说:‘算了,我给你换一个药吧。’花了十一块多,效果比前面还好。你看就是这样。 所以修法也同样如此,我们多少的精力被用做舍本逐末,甚至用在攀比、嫉妒、是非中了,说这个经书法宝,那个传承法门,相互攻击,而不得上道入门。为什么?根本的要点,就是修法不对机,与吃药不对症,一个道理。 所以在佛法中,佛陀当时都是观机设教,他应缘来度化,不会乱投药,他一定能够收到成效。所以我们现在看经典,是结集出来的经典,用这些文字把当时的现场临摹出来,用文字这样表达这个情境,然后我们现在不断的靠近,这样的一种相应,就是相入相摄吧。 可是当时在现场听佛讲法的,一听就信,就证,现证圣人,一听就证。我们现在因为自己的根性不够了,一听说,这个可能吗?老听到经文里边末尾,这个当机者马上就入圣位,入不退转,无生法忍。我跟大家讲,这是可能的。就如同我们现在有时候善根有一点的人,他一听法马上就茅塞顿开,相应了。大家要知道,人家当时他的烦恼薄到什么程度,一听法,就这个法的加被,一念思维起来就相应,这个烦恼无明马上就顿落了,当时事实情景就是这样。 所以印祖说:“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 他直接锁定“则皆可证道”。不是说皆可生信心,皆可培植善根,皆可种未来得度之种,不是。曾经的听法众“皆可证道”,我们这里要明确,佛在世的时候是如此。 但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我们都知道正法有五百年,乃至到了像法时代,只有佛的遗教,这个遗教通指的是十二部教,不是指的《遗教三经》。人们通过思维修行还能够获得果证,就是还能够实现解脱,这里指的“在昔之时”就是在曾经。 那我们这里做一个理解,“在昔之时”一方面是指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为什么说“知识如林”,常随弟子都千二百五十人,走哪儿跟哪儿,乌央乌央的一千多号人呀。而且都是善知识,几乎都是圣僧,“如林”就是成群结队的都是阿罗汉,都是菩萨僧。里面有多闻第一、教化第一、神通第一等等诸如此类的,反正让人一去亲近就能够得真实利益,为什么?他们有实证的功夫。人家都现证了,现量见到了。 我们现在看某些经典,真的感觉到如此的炫丽离奇,不能理解和不能感受触摸,为什么?人家那会儿同步都看到了。比如佛带着阿难上天去了,这还不算太玄的;有时候又带着弟子到他方国土里边,去礼拜另外国土里面的佛,在那儿讲法。这是佛和他的弟子们当时都现证、现见的,所以在他们来讲他们的世界就那样呢。所以这里讲到“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 当然我们还要提醒一下,尽管如此,他们还看不到净土法门。就这些亲近的弟子们,问都不知道,还有一个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有这么一个得度方法。但是这也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么多实证的圣僧、罗汉,这是指“在昔之时”。 第二个印祖更为确切表达的意思是,法水东流传到东土以后,进入像法时期。那么在像法时期,虽然修证中已经差了好多了,就是证果的人很少了,跳出生死三界的很少。可是开悟的大有人在,为什么这里特别说开悟的人大有人在,就算“知识如林”呢?因为开悟的人他给别人分享佛法,不会误导众生,不会祸害大家,他怎么说都能带着大家上道。 甚至也有很多乘愿再来的菩萨,那会儿我们学佛的行者,大家还有福报,亲眼目睹常随其学,比如各个宗门的大祖师开宗立派。 我们现在回忆过去,仰望这些大的巨匠,尊师们、大禅师、大圣僧,都有这样的功德。 所以那个时候,不仅是刚开始的翻译时期,后来的兴盛时期,乃至宗派相继建立的时期,都可以说是“知识如林”,善知识很多呀,一群一群的就叫知识如林。 什么叫知识?至少有这样的功德,一个是他自己就是利根,他对佛法已经有天然的悟性;另外一个行持上,他也可以做人天的表率、师范;甚至偶尔还可以露一露神通,可以摄这个难调的众生;乃至他的法缘殊胜,广结法缘、圣缘。当然全部具足了更好,只要占着一头,就算善知识了,对于我们现在来讲更是如此。“知识如林”特别是以前的丛林道场里面,大家都是一心向道。那么必然会有这种大祖师,要么是主法和尚,或者是默默无闻隐在其中,反正他就是这样来成就大众的法身慧命。 所以这里说:“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就是随着这些过来人,他们的修学体系特色,他修学成就了,把自己擅长的来时路这样施设出来,让大家一样在这个道路、这个轨迹上也淌过去,到“家”。这不就是领众修学,这就是“知识如林”,这是这一句话(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 。 头一个是用药来做一个比喻,我们再看下一句,下面就明了我们现在这个时机不妙。大家要知道印祖生活还是上个世纪,那时候民国年间。说实在的,人家那个时候的时代、根机、情状,要比我们现在要强的多。那个时代上世纪还有点敬畏之心,大家对礼仪、传统还是有感觉的。 我们现在这个情况,根本不知道什么传统、优良的文化、做人的道德,根本不知道,觉得不应该,甚至不买账。后来因为思潮一吹,这个西风(西方的文化),印祖常说‘欧风东渐’,欧洲文化入侵,我们整个百多年,也真是不好的学来了,好的又没相应。 所以:“即今之世,人根陋劣”。就是学佛入道根性没有保障。什么叫“人根陋劣”?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障深福浅。唱的时候都会唱:‘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你这个智慧明了不了,就是因为障;因为造的业,那么这个业没有尽,你得受报,业障导致受报就报障。造业的时候是贪的烦恼多,报的时候又是嗔烦恼多,总归在因缘果报的流水线上的时候,一直伴随着愚痴的烦恼,所以我们说障深嘛。 怎么讲福浅呢?现在不管是世间福报和出世间福报,确实是都太浅了。世间的福报就说我们物资的受用吧,不管是吃的、穿的,越来越陋劣。吃的大家有目共睹,食品都知道饮苦食毒。 穿的现在好像是款式、设计呀,在这些方面摆弄的更多了。告诉大家,我们僧衣现在也是这样。僧衣没有什么款,就颜色给你调配,可是实际上很多心术不正的商家,做的这个布料太差。记得我那会儿在五台山磕完头了,出汗很多,也不知道我们同行的法师行的什么法,他说‘我们的衣服老旧,衣服破的一路磨得不能再穿了,算了烧掉吧,也算消业。’ 我当时记得一个破短褂,袖子磨损,那就烧掉算了吧,烧着烧着最后烧出来一团就跟沥青一样,铺柏油马路那个柏油。你说多可怕呀!说明这衣服都是化工原料做的。棉的、麻的、纯的我们都没福报受用,越来越劣了。吃穿用度,甚至包括人的情感。大家要知道情感投入,它也是一种福报,现在多少人有真心呢,下意识的是先想自己,还是先想别人呢。世间的福报就很典型,稍微分析一下。 那出世间的福报更少了,我们天天喊着口号:‘三宝,三宝,不以三宝为宝嘛。’不知道何许时也,佛教、僧人的形象越来越残缺,明清小说里边的那些和尚都是坏蛋,不堪,失去了本来面貌。 像这里说:“人根陋劣,知识希少”,当然一方面是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善知识,根本的表现其实并非没有,而是我们认不出来。为什么说末法时期圣人隐没了,隐没是什么意思?他一直在,我们视而不见,福报不够支撑不了你能够亲近这样的法缘,认识到他的内德,没办法。而且特别是信心不足,就不能够观功嘛,只喜欢观过。 现在我们观过心已经成了一个常态了,大家知道所谓的善知识,有时候善知识的业习中,那我们到了末法时期情状了,他也有他的业习,也有一些习气是混在他的功德中的呀。你不能够抛开取舍,那么全盘否定,就没有具德的善知识,所以说“知识希少”。 当然这一个同步的出现的状况就是恶知识居多,太多了。一方面我们就喜欢这个玄妙,迎合这些邪门外道的多;再一个他们也不必考虑传扬正法,就只要当下能够控制人心,让你入教、入伙就行了;第三个方面也有一些所谓的“居士”,并不是真正的“居士”。一开始也很虔诚,甚至精进的学法,后来他大概过去世也结了一些因缘吧,种了一些种子,结果他因缘一下子展开了,还有点人脉,所有的人用敬仰之心来跟他接触,一开始还觉得不好意思,慢慢的开始觉得在道了,久久迷失了,就把自己当一个教主。 前段时间好像一个视频,转的很火,有一个年轻导游他带了三四个人,在寺庙里给大家讲,他讲的确实是特别溜。(我这自以为讲的溜,也觉得人家这个口才更利。)他当时就讲到:‘佛就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结合现实生活中,说的可好了。当时我还挺欣赏,不管他的身份,更方便的跟这些游客接触。唉呦!阿弥陀佛!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在某一个视频看,完全变了,神态也变了,眼光也变了,已经坐到法座上,旁边挂着另外宗派的一个大的成就者,众所周知的,然后说是代他,他坐在主位正位法座上开始收皈依弟子。而且明显感觉到他整体的相貌、气场,已经开始要完蛋了,邪门了。 现在都是这种人也出来,然后还有一些人愚痴的也认可,不懂得受三宝之法。所以魔头太多了,大家也没有择法眼。心灵法门就不用说了,到现在还有人问我墓林僧,前些年的一个邪师,还跟他有缘,还非常的痴迷。 今天也说点越份的话吧,为什么说现在的状态:“人根陋劣。知识希少”呢,大家要知道,纵然有,有的善知识看上去也比较陋劣。为什么?因为时代就是陋劣的,他没有全分的善知识给我们看、展现。所以刚才讲到了观功,为什么呢?他也有好多习气重、特别重,不如法。 讲到这里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比我们吃苹果,现在问题是新鲜的苹果没有了,只有蔫儿了的苹果,皮上蔫儿了一点儿,那你吃不吃呢;甚至蔫儿的都没有,有烂了口的苹果,烂了口你只能把烂的这块给它切掉、去掉、挖掉,把剩下那一半儿吃了,那总还有苹果的营养,总比不吃强,虽然它烂掉了,它毕竟还是个苹果。是烂了的苹果。这就是我们讲到的“人根陋劣”,这是大家一起劣,“知识希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报、依报、人心共业里边,只有唯有只能就能靠这个横超法。所以:“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说到这儿再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但是能说明问题。比如我们女众生孩子,曾经的年代大家都是顺顺畅畅的生出来,要是剖腹产的话,已经很麻烦了。现在呢,顺产这回事几乎已经没了,几乎没了,产不出来了,那怎么办?生不出来全等死嘛,没办法,只能剖腹产还能活。这就叫“若舍净土,则莫有解脱”决定是这样子。虽然简单粗暴,好像不适合的比喻,但是它说明的问题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来学修净土,他入道就容易,修持也容易,而且大靠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特别是不负其他法门,他是总持的。你舍净土真的不如取净土,皆在其中。如果我们舍净土了,那么其他的几乎是不能圆满的,这也不是说的过分话。 印祖常说:‘菩萨舍此法门,不能够圆成佛果,不能够度化众生。’我们心相应进来了以后,你修着修着,身心彻底的跟净土同步,你才发现真是如此,欲罢不能。你净土有了,那么其他的也会显现的。实际上,我不晓得有的人会有没有这样的相应啊,就是你净土有了,你修其他的也行,其他的也显现的就是净土的修法,这就叫随修。 前面讲的说“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是随修一法皆不出净土,净土没有,那就等于你弄一个破的网,看上去一直在撒网,但是不断的撒,依然捞不着东西,就是这意思。所以说:“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今天我们大概从印祖老和尚,然后这个论题,前面的这两句,可以说是总明净土法门的契机、契理,内容上跟大家做一个了解和分享,那么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法的就听到这里,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 1234567891011下一页 |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1]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