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净土文摘 -> 正文阅读 |
[佛经]净土文摘 |
其他法师| |
念佛加行 修净土法门的,除念沸外,应该做到二种“加行”:(一)不要妄想。对眼前一切境界,都要看作是空的,不可执着它想念它。因为我们到世间来受生,都是由于妄想所成,所以妄想是生死根本,不可不知。(二)耐冷淡。世人造业,都是由于耐不得冷淡,要在名利热闹场中去生活。要知,既想做个出世圣贤,怎么可以同世俗人一般,贪逐五欲呢?这不但修不成佛,就是阎罗老子他不是瞎子,也不会轻易放过你的。那末,为什么有妄想呢?就是因为耐不得冷淡,过不惯平淡朴素的生活。所以说,这是大病根。如果先除去这二种病,心内自然寂静,智慧自然光明,于佛法修持,就能得到迅速成就了。 学佛法,因地要真。求了生死,求生西方,这是正因;求世俗果报,这是邪因。求持咒灵验,求神通,求特殊功能,也是邪因。 有人问,日课应该怎样规定呢?这非常简单,只要努力念佛就是了。四字六字都可以,能盘膝坐念最好,如果有多余时间,可念《普贤行愿品》。如果经济生活不宽裕,可以随便做一些工作,所谓“治生产业,不碍圆宗”。为了生活而生产,是并不妨碍修圆融的佛法的,但不能犯十恶业;过去的不正确的知见,必须彻底扫除干净,一心念佛,也不要求义理解会。(刘洙沅居土《佛法要领》节录现代语译意) 往生净土怎样行持 修习净土法门,应该实行信、愿、行三件要事。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临终往生极乐世界是决定无疑的。而其中“行”更重要。在处理日常公私事务中,不论闲忙顺逆,内心应不忘记佛,并时刻想念极乐世界。比如世俗的人有紧要关切的事牵挂在心上,虽然经历着谈话、行动、坐卧等种种活动,但那件事总是宛然在心头,密密忆念着,念佛的心也应该这样。如果偶然忘失,就应立即摄收过来,忘了又想,再忘再想,使得久久成为习惯,经常在记忆之中。《楞严经》说:“假使众生的心时常想念着佛,那末,现在或者将来必定能见到佛。因为念念在忆想着佛,就和佛相距不远,可以不必另外有什么方便,自然能开悟明心了。” 能这样系心于佛,也可以随时止息恶念,因为当你要作恶的时候,由于心里在想佛,恶行就作不成了,即使随着恶念而作恶的时候,心情也会柔和些,这犹如身有香气,自然离臭了。 还有,当你发觉心里稍微在起恶念时,立刻想起佛来,由于佛力的作用,恶念自然会消失。这就象一个人在遇难时,求强有力者来相助,一定可以得到免脱的。 念佛的人,若见到别人在受苦的时候,应该以念佛心怜惜他,愿他离苦。就是作法官的。当判刑时,也要以念佛心,怜悯罪犯,愿他能够离苦。虽然按照国法应当处罚,但在心里可私自祝愿:“我为了执行国法,必须判你的罪,可这不是我的本心,愿我能生到净土去,然后一定来救济你。” 在经历一切境界中,不管是善是恶,必须心里忆佛,并作出善良的誓愿。普贤愿王说:“愿我作一切恶都不成就,若作善业都能和合成办。”含义也是这样。如果能相续不断念佛在心,就能办成一切净因功德。(慈云忏主《净土决疑论》) 摄心为戒 一句佛名,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当每次逆境来的时候,心生烦恼,当即绕着圈子,步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了数周之后,就会觉得心地清凉,热恼自然消除。有时事多,心里烦扰,夜半更深不能入睡,也可专称佛号。经过片刻之后,就会心身安定,容易睡着,没有颠倒梦想。当写经时,一笔一句佛号,能使精神不散,妄念不起,时间写得久了,也不会觉得辛苦。如果能相信这一念佛法门,专心称念,没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从生起了。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念佛正是收摄散乱心的最好方法。因为这是以念佛的正念,止息攀缘的妄念。倘若遇到妄心攀住色尘的缘就专念阿弥陀佛,净念不断,妄心就自然不会随着色尘而转,摄归到念佛的正念中去了。攀着声尘、香尘……等缘,也都可用念佛的方法。这样,自然不至于破戒作恶了。 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一切念头当然不会起来,意业就能清净,各种戒律自然都具备而不犯了。要知,身口二业,都是从意业所起,意业不想作杀、盗、淫,不想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业和口业自然不会去犯戒。所以念佛是净业法门,一念佛名,能净三业。这不是念佛具备了一切戒学的明证吗?(《圆瑛法汇》节要现代语译意) 三大要 对于年老的人,生前应办好三件要事: 第一、少说话,多念佛。要做的事,快快做成,应吩咐的事,早早吩咐。不要留恋人间富贵,不要羡慕天上快乐。关于做好事,办福利事业,劝化人起信学佛,应随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去做。但主要应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念佛求生西方见佛闻法上面去。 第二、立定主意,不听他人的闲言语,随着他人口头转,跟着他人脚跟走。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敷衍。年老了,光阴有限,切勿空过。对于佛法有疑问的地方,应随时向善知识请问明白,不可含糊自误。 第三、时时反问自己:阿弥陀佛在心头吗?佛像在眼中吗?行住坐卧都在念佛吗?不论闲忙,总在念佛吗?凡所做的佛法世法中的善业,如举办慈善福利事业,诵经、念佛、持咒、礼忏!静坐等功德,都要作如下的回向:现在家属平安、将来庄严净土,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心不颠倒,蒙佛接引。(文觉大师遗著现代语译意) 信 愿 持 名 要想速脱轮回的苦,没有比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更好的了。要想决定生到极乐世界去,最好是以“信”为前导,以“愿”作为鞭策。信得坚决,愿得真切,就是散心念佛,也能必然往生;如若信不真,愿不猛,就是能达到一心不乱,也是不能往生的。 什么是信呢?一、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二、信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三、信六方诸佛的赞叹。对于这些不能相信,那真是不可救药了。所以应该首先深信,不起疑惑。 什么是愿呢?无论在什么时候,应该厌恶娑婆生死的苦,羡慕净土菩提的乐。所作的任何事情,不管是善是恶,都要回向求生。所作善事,固然要回向净土;就是作了恶事,也要在至诫忏悔以后,发愿求生极乐。除此之外,更没有第二志愿。 信愿既然具备了,然后必须切实去行持。要以念佛为正行,改恶修善为助行。随着功夫的浅深,分为九品和四土。修行到了哪一品、哪一土,只须自已检察,不必去问旁人。 当深情切愿念佛,而念的时候:心多散乱的,就是下品下生;散乱逐渐减少的,就是下品中生;不会散乱的,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的,就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逐渐先断见惑、思惑和尘沙惑,并能伏断无明的,就是上三品生。所以信愿持名念佛,依照功力浅深,能分别进入九品,是确实不会错的。 还有,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的,所到的是凡圣同居净土;没有了见、思惑以后往生的,所到的是方便有余净土: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的,所到的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了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的,所到的是常寂光净土。所以持名能净四土,也是确实不会错的。 为什么持名能断无明呢?因为所持的佛号,无论对已开悟的,或者还没有开悟的来说,都是一境的真、俗、中三谛。能持的念心,无论对已通达的,或者还没通达的来说,都是一心的空、假、中三观。只因为众生妄想执著,以情识见解作分别,所以不能契合圆常的真理,要知道,能持的心,就是始觉,所持的佛,就是本觉。就在直下持去,能持的心以外没有佛,所持的佛以外没有心,能所是统一的,是不二的。这样,始觉合于本觉,叫做究竟觉。 念佛法门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所贵的,只在于信得真,守得稳,一直念下去,或者昼夜十万,或者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则。在一日中,出声一炷香,默持念一炷香,接着,再一炷香一炷香念下去,循环不断,决定以一心不乱为预期目标,尽这一生,誓不改变。在这样用功之下,如果不能往生的话,三世诸佛就成为诳语者了。 得到了往生之后,就永不会再退转,种种法门都会显现在目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到教下人讲经说法,就想遍读经论,寻章摘句;遇到宗门下禅客,又想参研问答;遇到修密人,又想持咒求速效求神通。这样,就会头头不了,账账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了,三藏十二部最高最微妙的教理,都在里面了,向上机关也在里面了,六度万行、三聚净戒也在里面了。 为什么说,六度万行也在里面了呢?因为真能念佛,不再起贪嗔痴,就是大持戒;不计人我是非,就是大忍辱;不稍间断夹杂,就是大精进;不再妄攀缘,就是大禅定;不为其他歧路所惑,就是大智慧。 修学的人,应该随时自己检点:若是身心世界还没有放下,贪嗔痴还在现起,是非人我还时刻挂在胸怀,间断夹杂还没有除尽,妄想驰逐还没有消灭,种种歧路还能惑乱意志,那就不能算是真念佛。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最初下手必须用数珠,将数字记得分明,并且要规定课程。规定以后,决不减缺。久久纯熟,就会不念而自念。然后,计数也好,不计数也好。若是初心修学的人,念佛没有根底,就说好听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触自在,那总是因为信不深、行不力。纵使你能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也都是生死岸边的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蕅益大师《灵峰宗论》摘要译意) 死心念佛 修净土法门,必须切实用功,应该死心念佛。古人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要把念人情恩爱名利是非的心,转换过来念佛。比如作贼的人,只有把贼心死下去,才能一心作正人。这样,直念到没有能念的我和所念的佛。到了能所双忘,也就没有身心世界了。 杂念一起就成障碍,因此,要用念佛的念,加以清除,要像铁扫帚一样扫去一切杂念。杂念虽多,不出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先应以铁扫帚扫粗念,然后再扫细念;虽一时扫不完,也须逐渐减少,务必全部扫清,方见太平。 修持的时候,要自己仔细检察:念佛能不能扫去自己的恩爱牵缠、名利污染?若是扫不了,须生大惭愧,更加发愤精进,更深信、更切愿、更力行、一定要得到实际受用,一定要达到一心不乱。要想一心不乱,还须要一心不乱地去念。(慈舟大师法汇节要现代语译意) 无后心念佛 承你问我,念佛从什么地方下手。昙鸾法师有“无后心和无间心”的话,是值得你参考的。来信中说:“光阴易移,早办前程”等的话。这些话看来没有错 可是已犯了“无后心”的诫语了。要知道,人命在呼吸间,怎么可以存这种后心,以为还有时间可作准备呢?无论千念万念,只应该用当前一念(佛念),作为往生正因。因为前念已过,后念还未到来,当前一念极为重要,必须紧紧抓住。这样,心就不会缘虑过去,预计将来,而能专注当念的一句,这也就是所谓“一心”,有了这心就什么时候都可往生了。久久纯熟,当前一念也自然脱落,便进入到理一心了。如能这样往生,品位一定是很高的。至于无间心呢,也就是无后心的纯一境界。因为没有后心,就能念念没有间断,纯净一片了;而念念没有间断,也就没有后心可产生了。 来信说:“求生净土,必须发菩提心,修六度行。这不是很难吗?”其实,这也不难。因为信净土法门的,发愿自度度人,使大家共同证得佛果,这就是菩提心,专修念佛,看到世间一切财物,没有一件可爱乐的,不起贪吝的想念,就和布施度相应了;专修念佛,当逆境现前时,不生嗔恚的心,就和忍辱度相应了;专修念佛,心不散乱,就和禅定度相应了;专修念佛,不受世间愚迷的习俗所惑,就和般若度相应了。专修念佛,念念在佛,不起恶念,就和戒度相应了。专修念佛,不间不断,就和精进度相应了。如果能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增进,便成菩萨妙行了。(杨仁山居士遗集节要现代语译意) 念佛应防魔 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故发生,这都是由于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是魔所现,就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贪着喜爱的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对修持不会有丝毫的利益,又何况多数境界未必都是胜境啊! 假使对佛法有涵养的人,没有躁妄心,见到了各种境界,不加理采,如同没有见到的一样,不生欢喜贪着,或恐怖惊疑的心情。那末,不要说是胜境的出现对他有益,就是出现魔境也是有益的。为什么呢?因为不为魔转,就能顺利上进了。 急躁情绪是修法的一大障碍。急于求成,非但不能称心如愿,还将成为障道因缘。如果不急不躁老实念去,到了功夫成熟,自会得到应有的成果。古人说:“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辛勤耕耘,不必去问收获迟早或数量多少。 出现黑影,并不是佛菩萨的影,也不是怨家对头的影。因为佛菩萨现身,必然是明了的,可以见到面目和身体;怨家会现出可怖畏的面相,所以黑影可能是宿生有缘的孤魂,希望仗修行者念佛诵经的力量,得以超生到善道里去的。因此,当于课诵回向以后,专作回向,使他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样才不负他现影一番的苦衷。 念佛必须至诚,但由于至诚恳切,有时会心中悲痛起来,这是善根发现的相状,但决不可经常这样,否则,必然会著“悲魔”。如果遇到适意的事,也不可过分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 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分,以致心火上升,这样,可能发生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所以必须调定适中。 闭目念佛容易昏沉,若是不会很好用心,或者会有魔境出现。偶或出现魔境,当思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唯心所现,即时提起正念,张开双目,正视现实,魔境即便消失,这时,可继续闭目念佛。 念佛时,头上假使有物在抚摩或牵制等情况,这是念佛时心往上想,以致心火上升了。发现有这种情况时,应将眼皮下垂,心向下想,那末,心便沉潜,不再浮动,火就不会上升了。切不可认为这是念佛的功夫,也不可恐惧,以为这是魔境。只要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花上坐着或立着,一心想着所坐或所立的莲花,自然可以去除这些毛病了。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脚底下,这样,心火头火都可以不生了。 见佛很不容易,在没有得到一心以前,断不可有见佛的思想。等到得了一心,那时,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要见佛就立即可以见到佛,不见佛,对修证佛果也无影响了。如要急于想见到佛,以致心念纷飞,想见佛的念头固结在心中,就成了修行的大病,时间久了,多生怨家会趁这躁妄情想,现作佛身,来企图报复宿怨。由于自己心中没有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此魔入心肺,着魔发狂,虽有活佛在前,也没有救药了。 因此,只要念佛能一心,又何必预计见佛不见佛呢?一心之后,就会自己知道是非邪正。不见,固然能功夫上进,见了,更加能息心专修,决不会发生误会,只有向前胜进之益了。(印光大师文钞节要现代语译意) 痛念无常 用心真切 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真是象石火电光,一眨眼,便过去了。因此,应该趁现在未老未病之前,抖擞精神,把世事看清淡些,能得一日光景,就念一日的佛名;能得一时的工夫,就修一时的净业,不管它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的车旅费已预先备办好了,我的前程已经稳当有把握了。 世网中人,若是能够痛念无常,用心真切的,他虽在苦乐逆顺、静闹闹忙,公私事务纷繁,迎宾待客,八面应酬交扰中,和他念佛还是两不相妨。假使有的人,念佛功夫较浅,力量稍弱,而世缘又较重,但也必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可一日放过。再如有人繁忙到了极点,没有片刻空闲,但在每日早晨必须十念,积累日久,也有一定的功德。 念佛以外,或诵经礼拜,或忏悔发愿;种种结缘作福,随力布施,修众多善的功德,作为助行。所有极微小的善。都要回向西方。如果能这样无间断地用功,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必然增高品位。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或加礼拜忏悔,这正合善导大师“专修无间”的教导。专修无间是: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掺杂其它礼拜;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念其他名号;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掺杂其他想念。当贪嗔痴来间杂的时候,应随犯随忏,不要等到隔日隔夜,一定要使心念常在清净之中。(元。天如大师净土或问节要。现代语译意) 念佛心的勘验 紫柏大师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 “合眼睡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 “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这样做了二、三十次以后,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断了。世上有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尽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临终,却是没有用处。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睡梦中不曾有念佛的念头。要知道,人活着如觉,人死了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的人,临死自然心不散乱,一心往生了。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认出来,大抵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末,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可喜可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撤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我的舌根必然破烂。”(《紫柏老人集》节要。现代语译意) 念佛方法 念佛有各种方法,如高声念、默念、金刚持念等等,可以随各人自由选择,以能对治昏散,身心安适为准则。 高声念佛觉得太费力,默念又容易昏沉,这时可用金刚持法。那就是绵绵密密。声从唇齿间轻微出来,但又不可执定,觉费力时不妨默持,觉昏沉时不妨高声。如今念佛的人,只是手打木鱼,随口叫喊,所以得不到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比如一人浓睡,一人叫唤他说:“XX,X x!”他就立即醒觉了。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是为了治杂念。有的人为什么治不了呢?那是因为他念佛不亲切。当杂念起来的时候,应该立即用力加工念,便字字句句精一不二,这样,杂念自然平息下去了。 念念念佛,再没有其他杂念,这叫做一心。一心念佛,又—心修其他种种法门,这是二心。到了没有杂念的程度,还只得到事一心。现在学佛的人,就是事一心还不能得到,更谈不上理一心了。所以念佛的人,必须守志不二,不要因为三昧难成,而随意改修其他法门。 新学佛法的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越觉得闲思妄想沸腾起来,于是说,这是念佛功夫不能摄心。他不知道,无量劫来的生死根由,怎么能立即断除呢?而且万念纷飞的时候,正是做功夫的时节,应该提起正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功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又应知道,能觉知妄念多的,亏他这句佛号,如果在不念佛时,虽然妄念如潮翻腾,刹那不停,又怎能觉察到呢? 对老年人来说,七十古来稀,百年能有几?面临这一暮景,正应该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然象一场戏,有什么真实呢?只宜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将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的家乡。我现在专心念佛,日后必然往生西方,这是多么可欣慰啊,应该发大欢喜,不生烦恼。倘或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即刻拨转心头,把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同时,回光返照,往心里想一想:“我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人,怎么可和世人一般见识?”于是回嗔作喜,一心念佛。这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哩。 疾病的原由、大多是从杀生中来,所以应该偏重于放生。当放生的时候,请僧人代忏,与内心自忏,所有功德是有很大差距的。在亲自忏悔时,必须把心胸扫荡一空,所有事务放置一旁,于空心中单念一句,“阿弥陀佛”。这里所谓“念”,不必开口动舌,只要默默用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不相间隔。如果有痛苦,要稍为忍耐,一心想念经中的话:“至心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请人代忏,那有这样至诚恳切呢?所以功德是大不相同的。(莲池大师《云栖法汇》节要。现代语译意) 怎样居家修行 在家学佛,不必有庄严的形相,拘谨的仪表,重要的是,在于真实修行。因此,作为在家居士,诵经礼佛,随众行道,不一定要穿僧衣海青,可以用常备服装念佛诵经;好静的人,不必敲鱼击鼓,可以安坐寂默念佛;怕事的人,不必成群结队朝山进香、参与法会,可以闭门自修念佛;识字的人,不必定要入寺听经,可以自阅经论,依照佛陀和祖师的教导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为来生拜忏诵经寄库,不如多作善事修福念佛;许愿保平安,不如悔过自新念佛;阅读外道(不属于内学的)书籍,学习外道理论,不如一字不识念佛;自己一知半解,对人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神异境界,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在家的佛弟子们,如果能这样不专重事相,而重视内修的,凡是端正自心,灭除恶念,这样念佛,可以号称善人;收摄心念,除去散乱,这样念佛,可以称为贤人;悟明心性,断除惑业,这样念佛,可以称作圣人。(莲池大师《云栖法汇》现代语译意) 出生死法 佛所说的修行出生死法,有很多方便法门,但其中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直捷简要。佛经里说:“若净佛土,当净自心。”现在修行净业,必须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因为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恶业,是三恶道的苦因。 持戒先须三业清净,三业清净了,那心也自然清净了。为什么呢?如果身不杀、盗、淫,身业就清净了;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就清净了;意不贪、嗔、痴,意业就清净了。这样,十恶永断,三业冰清玉洁,心地不就清净了吗? 在这清净心中,要厌恶娑婆的苦,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树立起念佛的正行。念佛要为生死心切,先断一般不必要的外缘俗务,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十二时中,行住坐卧,饮食起居,酬酢应对,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昏沉、不散乱,置心一处,并没有其他的想念。这样用心,久久纯熟,以至梦中也不忘失。做到寤寐一如,使功夫绵绵密密,打成一片,这正是得力的时候了!若是念至一心不乱,那末,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会被生死所拘留,就会感得阿弥陀佛放光接引。这就是必定往生西方的效验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起心动念,都是妄想。那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招来恶果;现在把妄想的心,转为念佛。那就念念成为净土的因,所以是乐果。若是念佛心心不断,妄想消灭,心光发露,智慧现前,这就成为佛的法身了。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假使不知生死根株所在,毕竟向什么地方去了呢?古人说:“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由此可知,爱乃是生死的根株。自从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去一身。又受到一身,都是爱欲在流转,因此,现在我们发心念佛,就是要念念断这爱根。 很多学佛人在家念佛,日常眼见儿女子孙、家务财产,没有一件不爱,没有一事、没有一念,不为亲属家庭打算,这就是所谓“生死活计”。这样,虽正在念佛,可是心中的爱根不曾一念放得下,佛尽管在念,爱尽管在增长,生死又什么时候能了呢? 我们应该在儿女之情现前的时候,回光返照,看一看这一声佛号,果能敌得这爱吗?果能断得这爱吗?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因为爱是多生以来习惯了熟练了的。念佛则是才发心,很生疏,还不切实,因此不得力。如果目前的爱境控制不得,那末,当临终时,就会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自己作不得主张。 因此,奉劝念佛的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如若能下坚强决心,努力做去,那末,念念就是出生死的时候了。古人说:“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果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而不能出离生死的话,诸佛都将成为妄语者了。(憨山大师《梦游集》节要现代语译意) 信真愿切行纯 持名念佛,必须信真诚、愿切实、行纯一。先须放下胡思乱想的一切杂念,然后单提正念,将四字名号牢牢系缚在心上。不必长时间用高声,高声恐伤元气,引起喉痛等疾病,只要在昏昏欲睡时,用高声以破昏沉就是了。也不要长用低声,低声恐易昏沉。总之,要自己审察,很好调节。当思虑起时,总觉心不归一。这时应收来正念,默默持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这叫做“口耳相传,自他不隔,”最易入手,也最易纯熟,久久自然成为念佛三昧了。《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说:“象人们学射箭一样,学习久了,自然巧妙。到后来,虽然不十分用心,也能箭箭中的。”单提正念,久久纯熟,不想成念佛三昧,三昧也会自然现前了。(谛闲法师语录现代语译意) 念 佛 三 昧 念佛三昧的境相,只有到了一定程度,亲自证到,才能了了分明,这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说明的。至于修学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的:当念佛的时候,要一面念,一面反观自心,专注一处,不要让它向外奔驰,念念照管住心源,心心符合于佛体(心体)。把自己能念的心,反过来念自己所念的心;把自己能观的心,反过来观自己所观的心。(比如灯发出的光,还照自己的灯。)边念边观,边观边念。一定要使整个的念就是观,念以外没有观;整个的观就是念,观以外没有念。这样,观和念虽已融和在—起”,但还没有达到根源。这时,应更进一步,向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这二句是深切地不断地体会和觉照的意思。“体究”与宗门的“参究”不同。)越究越切,愈提愈亲,等用力到了极点功夫炉火纯青,忽然根和念一起脱落,便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那时正所谓“独有灵光辉耀,六根和六尘全部脱落。这样,就露出真常之体,便不再被语言文字所转,知道心性原来是没有染污的,本来是圆满成就的,只要离开妄念,就是如如不动的佛性现前了。” 工夫到了这一阶段,念佛已经有了相当成就,正好着力向上。现在虽没有脱离娑婆,但已经常参与诸佛的海会了。到了临终,必然能上品往生,顿时证到佛乘。(印光大师文钞节要现代语译意) 往生净土决疑 修习净土法门,应该实行信、愿、行三件要事,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临终往生极乐世界是决定无疑的。关于“信”的问题,前面已经谈过了,现在从“行”方面来说。修净土的,在处理日常公私事务中,不论闲忙顺逆,内心应不忘记佛,并时刻想念极乐世界。比如世俗的人,有紧要关切的事牵挂在心上,虽然经历着谈话、行动、坐卧等种种活动,但那件要事,总是宛然在心头,密密忆念着,念佛的心也应该这样。如果偶然忘失,就应立即摄收过来,忘了又想,再忘再想,使得久久成为习惯,经常在记忆之中。《楞严经》说:“假使众生的心,时常想念着佛,那末,现在或者将来,必定能见到佛。因为念念在忆想着佛,就和佛相距不远,可以不必另外有什么方便,自然能开悟明心了。” 能这样系心于佛,也可以随时止息恶念。因为当你要作恶的时候,由于心里在想佛,恶行就作不成了。即使随着恶念而作恶的时候,心情也会比较软和,这犹如身有香气自然离臭了。 还有,当你发觉心里稍微在起恶念时,立刻想起佛来,由于佛力的作用,恶念自然消失,这就象一个人在遇难时,求强有力者来相助,一定可以得到免脱的。 再从“愿”方面来说:念佛的人,若是见到别人在受苦的时候,应该以念佛心怜惜他,愿他离苦。就是作法官的,当判刑时,也要以念佛心,怜悯罪犯,愿他能够离苦。虽然按照国法,应当处罚,但在心里可私自祝愿:“我为了执行国法,必须判你的罪,可这不是我的本心,愿我能生到净土去,然后一定来救济你。” 在经历的一切境界中,不管是善是恶,必须心里忆佛,并作出善良的誓愿。普贤愿王说:“愿我作一切恶都不成就,若作善业都能和合成办。”含义也是这样。如果能相续不断念佛在心,就能办成一切净因功德。(慈云忏主往生净土决疑节要现代语译意) 修 净 须 知 修净土法门的,在一心念佛的时候,急速不得,疑畏不得,放松不得,矜喜不得。这四句包含着八种意义,应分四层来看,一层深入一层。现在一层层分析说明如下: 第一层:急速不得。急就是焦急,遽就是匆遽。在初用功时,往往都有这一现象,急于求成,恨不能立即得到灵感、神通,或一些什么效益。要知道,我们生活在大地上的凡夫,从无量劫来,所造的罪业,所有的妄想,真要比恒河里的沙还多呢。要将这些罪业和妄想清除掉,那又谈何容易。若是不知道这一道理,一味想求得速效,是会欲速则不达的。有的人见到效果不快,于是产生焦急情绪,不知焦急是退悔的根,实是学道的大忌。所以说,急不得。 还有,初发心的人,慕道心很切,恨不得将所有教理,在一日之中就融会贯通,将所有功德,在一个早晨全部做完。今天看到这部经很为稀有,就急切地想诵完它,明日听说某一咒不可思议,又急忙去持诵它。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不是够得到?和自己所修的法门是不是有夹杂?结果,导致终日忙忙碌碌,没有从容自得的情趣。由于头绪纷歧,虽然化了不少劳力,可是收效却很少。 还有,每当做功课之前,应该先静坐片刻,将游思杂念打扫打扫,然后再用功,那末,心就比较干净;若是刚做完一事,就匆匆进佛堂,作功课,这就会心头乱糟糟,一时安定不下来。所以说,遽不得。 第二层:疑畏不得。疑是忧疑,畏是怖畏。这是用功在渐进时所有的现象。在没有念佛之前,自己觉得心中没有杂念,念佛之后,反觉妄想很多。等到用功越长久、越加紧,那妄念也随着愈来愈多。于是产生忱疑。这是什么道理呢?实不知,在没有念佛用功时,妄念原来是多得不可计数的,只因你自已不觉得吧了。现在能觉知它非常之多,正是你的心已渐入宁静的境界,于是才能察觉到。比如日间处身在闹市中,虽然车来马往噪声很大,但不觉其闹;可是在夜深人静时,就是虫鸣鼠跳,也会嫌其烦扰。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错误地生起忱疑的心,一定会阻碍修道的进步。所以说,疑不得。 功力日渐增进,或一日之间妄念很少,忽而明日又妄念很多,甚至怎么排遣也不肯去。这时不可强行抑制。只有极力提起正念,或高声念,或追顶念,或跪念,或拜念。时间稍久,妄念敌不过正念,就会逐渐退去。有时念佛念得很好可是妄想会突然生起,就象是从天外飞来,甚至会是穷凶极恶的妄念,为生平所没有想到过的。这时切不可恐怖,须知这是多生以前曾经作过这种事,在八识田里留下的种子,现在幸亏得佛力冥熏,将它逼出。这时应向佛前痛切忏悔,哀求加护,使以前所造的罪业根本拔除。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因此生畏怯心,这就会妨碍功德。 还有,功夫加紧的时候,或忽觉眼前的山河大地以及自身空无所有。这也不必畏惧,只要极力念佛,求佛摄受,把空境置之度外,不予理采就是了。否则也会障碍修道进程,所以说,畏不得。 第三层:放松不得。放是放任,松是松弛。这是对用功渐纯时说的。念佛到了纯熟的时候,一句佛号冲口即出,本是好事,但如果认为已到了无念而念的境界,放开胸怀随口念去,象世俗所谓“滑口读过”那样,这又成为毛病了。病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求佛摄受的心不切。这时必须声声着实,字字靠紧,应当聚精会神,一心悲仰,句句都从心中恳切流出。然后生西的愿才能着实有凭。所以说,放不得。 功夫越做越纯的时候,心里没有渣滓,遍体轻快,异常安适,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轻安”。但是切不可一味悠游自在,自以为得;相反地,更应紧紧着力,更加勇猛,否则,不进则退,就连这既得的轻安也将失去了。应该知道,要想逆生死流而出轮回,岂可片刻松劲呢?所以说,松不得。 第四层:矜喜不得。矜就是自夸自大,喜就是欣喜。这是用功到了接近成功的时候,所容易发生的情况。绵密用功,精勤不息,忽而妄念暂销,心光发露,能够见到圣境。这时只可向真善知识密求印证,切忌逢人便说,到处宣扬。因为,你如果把这种事宣扬出去,就会引起各方面的称颂,同时,自己也会有不正确的想法,认为几经勤苦,而今终于得到了,这是多么幸运啊!若有这样的心念,那就是自矜。矜心起来,我慢心也就随着产生了。于是前功就会退堕。所以说,矜不得。 如能既不矜张,而还是勤密用功,那末,久而久之,就会自见已身趺坐在莲花上,或见三圣金容,或蒙弥陀放光摩顶,或自己列队在清净海会之中。这样境界能经历一日二日,甚至数月经年现前不散。这时切不可欣欣自喜。喜心若起,念佛的心就已不专一,不专一就散乱了。这样,即将得到的念佛三昧就会因此失去。所以说,喜不得。 以上四层,只是依言说方便,排列次第,实际上,或前后互起,或一时同现。也有人念佛很久,并没有什么出入,或念虽不久,境界却是很好的。这要看根性的利钝,业障的深浅,功行的勤怠,随人而异。总之,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发现什么境界,必须审察它的利弊,知道怎样修治,这是最要紧的。假使自己不能审知,就应当亲近真善识知。进一步说,用功固然应该求得念佛三昧,但不可着意去求,因为功到自然能证得,不是可以强求的。即使生前不能亲自证得,但只须真信切愿,老实力行,临终必能蒙佛接引,切不可自暴自弃,灰心丧志。(江昧农居士讲述,现代语译意) 译者按:江老居士是现代稀有的法门龙象,我在他所著的《金刚经讲义》中,曾获得不少法益。在本篇中,他为不同程度的净土学者解决了在修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但他只谈到四层,为着相众生强调提出了圣境,使他们有相可循,有目标可求,因为众生总是希望抓住些什么,深怕落空,若是对他们说,修三昧要修到“无所得”,就会茫然不知所以了。其实,在修学念佛三昧的过程中,不一定须要出现“趺坐莲花,面见三圣”的圣境。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净念相继,入三摩地。”见如来岂待圣境相现前?善恶无记诸念全都清净,才能入三摩地。既然全都清净了,又何来圣境?古德说:“一念不生全体现。”那所现的岂是有相的圣境?江老居士为了方便教化,所以这样开示,但我们切忌追求圣境。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求得到的是真实,岂能在虚妄中兜圈子,所以只要记住经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把定一句佛号,将心意念得一片清净,妄念不生,妄相不现,待至水到自然成渠。所以江老居士说:“念佛三昧不是可以强求的。” 念 佛 原 理 念佛一法,是断除妄念方便中的方便。念佛不使其他杂念起来,也就是转换一个念头。作观也是转换念头的一种方法,但念佛更为亲切。因为念佛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来对治向来染浊的念头;并且要使一心持续而念,这又是以纯一之念对治向来杂乱的念头。这不是特殊的方便吗? 而且佛就是觉,念念在佛,就是念念是觉。所谓“觉”,是觉悟自性本来无念,所以说,更为亲切,修学念佛的,只要能诚诚恳恳一心念去,便能做到念而无念,虽念而不觉有念。应该知道,念佛的目的,必须达到无念。无念便是归于真如。这样,不求断而自然断除,不求证而自然证到了。那不是最方便的办法吗? 念佛功夫,虽然没有做到念而无念,但只要行愿真切,依靠弥陀愿力,也能蒙佛接引往生。到了极乐,就等于阿鞞跋致(不退),就到了初住地位。假使修学其他法门,可要经历久远劫数;而现在修习念佛法门,一生就能办到,所以说是方便中的方便。 不过,行愿必须真切,要经常一心在念佛求生上,若是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尘浊的思想,这样,行愿就不真切了。所以念佛人,对于断念一层,即使不容易办到,但对于《金刚经》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两句话,务必要做到。遇到色等六尘,不可以住着不舍,不可以起心动念。不然的话,就是愿不切,行不真;这样,怎能得到佛来接引呢?因为尘浊气重,就和清净太不相应,所以佛也没有办法拯救了。 应该知道,不管善念恶念,只要一起念,那就是妄。念佛的念也是妄,不是真。为什么呢?因为真如之性本来是无念的。但由于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借念佛的净念,来对治住着于尘浊的染念。因为念佛的念,虽不是真如的本体,但却是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二者同是清净,这样就能得到相应。所以念佛的念,念念不息,就能达到无念,因此说是胜方便。 极乐世界也和娑婆世界一样,同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愿往生,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因为极乐是净幻,净幻不同于染幻。又因为极乐净土,本来就是从清净心愿所显现的,所谓“心净则土净”啊! 还应知道,弥陀来接,实则并没有来;往生西方,实则并没有去。虽然未尝去来也何妨现来现去。为什么呢?不来不去是理体,有来有去是事相;这也就是古德所说的“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决定往生是事相,实在不去是理体。理事从来是不二的,性相必须是圆融的,所以尽管不来不去,但不碍有来有去;尽管有来有去,其实是不来不去。最要紧的,就是来去要在不来不去上去体认;不来不去,要在来去上去做出。这是念佛求生的要诀。得到了这一要诀,就决定能往生见佛。(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现代语译意) 十 六 字 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是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如果学佛的人,真为生死的心不发,那末,对他所说的开示教理,都将成为戏论,不起作用了。因为世间最严重的痛苦,再没有超过生死的了。俗语说:“除死无大事,讨饭永不穷。”如果生死不能了脱,就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皮袋。这样已是痛苦不堪,更何况没有出轮回,还难免堕落。一念之差,就会堕入三恶道。古德说:“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一想到这里,能不忧心如焚?所以现在就应该痛念生死,象丧了父母那样痛心,象救头上火烧那样急迫。 同时应该想到:我有生死的痛苦,要求出离生死,一切众生也都处在生死之中,也须要出离。他们和我本来是同一体性,都是我的多生以来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若是不想普度他们,只求自利,那在情理上怎么说得过去?于心就有所不安了。况且菩提大心不发,对外不能感通诸佛,对内不能符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众生,无始以来的恩爱怎能解脱?无始以来的冤业又怎能消除?多生多劫以来的罪业难以忏去,多生多劫以来的善根难以成熟。在修行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道因缘。即使有所成就、也必堕入偏小。因此,必须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以后,应该修大行。在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最为稳当。最为圆顿的。没有任何一法能超过“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一修行方法了。 所谓信,就是信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不会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没有虚愿;而且以念佛求生的因,肯定会感得见佛往生的果,就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音必应声,影必随形。“因”是不会虚弃的,“果”是不可能随便得到的。这不须要去问佛,自己就可以相信的。况且我们的一念心性,是不断地随缘而又始终不变的,它是横遍十法界,竖穷三世间的,所以弥陀净土也在其中。既然弥陀净土就在我们的心性之中,那末,以我具有佛的心,念我心里所有的佛,那有心具的佛,不响应我具佛的心呢?《往生传》中记载的念佛人临终瑞相记述详明,难道是欺骗我们的吗? 这样相信了以后,愿意往生的心就生起了。更进一步,将净土的乐,来对比我们娑婆的苦,自然就会产生厌离的心,象厌离坑厕、厌离牢狱那样了。将娑婆的苦来遥望净土的乐,自然就会起欣乐的心。就象回归故乡,奔向定所,又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想良药,如婴儿思慈母,如避冤家持刀相迫,如堕水火急待援救。如果真能这样恳切的话,那末,一切世间事缘,都不能引转他了。 然后,以信愿的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品莲花的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的正因。就这样心心相续,念念不差,越专越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持切,久久自成片段,进入一心不乱了。能这样真诚专一地修行,若是还不能往生,那释迦如来说的便是诳语,弥陀世尊发的便成虚愿了,哪有这种道理呢?(彻悟大师语录节要现代语意译) 真 实 信 心 念佛必须具备真实信心: 一、要信得心、佛和众生都没有差别,我是没有修成的佛,弥陀是已修成的佛,觉性(心)是没有两样的。我现在虽昏迷颠倒,但觉性并没有失去;我虽多生多劫轮转六道,但觉性并不曾动摇。所以说,“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不要轻视没有开悟的人,只要他能一念回光返照,便能见到本有的觉性。 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在理性上、名义上说起来也是佛,弥陀则是究竟佛。佛性虽是一样,但在品位上就有天地之差了。如果不专念弥陀,求生极乐,必然会随着善恶业流转六道,受苦无穷。所谓“法身(觉性)流转六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 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远以来,生活在苦厄之中,但还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还是我心内的佛。既然我和佛是同一心性,自然能得到感应道交。我的苦切心愿,必能起感召作用,佛的慈悲愿力必能积极相应,就象磁石吸铁,是没有可怀疑的。 具备了以上真信的人,他所作的虽是一毫的善、一尘的福,都可以回向西方去庄严净土,更何况持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难道不足以充实净土的资粮吗?只恐信得不真,于是就沦落成为有漏了。(持戒、布施等都将成为有为法,只能作为修人天福报的资粮了、)所以,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在二六时中,助长这三种真信,切实念去,就不必另找门路了。 若是真信不能确立,娑婆事业时刻挂在心头,念佛功夫一曝十寒,心不诚笃专一,遇到五欲时,即如胶似漆地被它黏着;遭逢逆境时,又怨天尤人,衔恨结怨。这是由于净因微弱,偏重于娑婆事业,对五欲放舍不下,到了临命终时,重处偏堕,就难脱苦轮了。 因此,应该各自痛念娑婆险恶,必须早求出离。要知六道匍匐受苦,九品逍遥自在,利害相差,真有天上地下的区别,切须猛省!所以必得生极大的欣厌心,舍秽取净,不要羡慕虚名,贪着财色;不要轻易受人口头迷惑、动摇信心;不要希求快速效益;不要妄想心外有佛现前,引起种种魔事。应当经常以念佛为正行,勉力修习众善为助行;尤其应该对贪嗔习气。要刻意揩磨,使重处得轻,生处渐熟,再加以净念相继,愿行并进,自然就千稳百当了。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没有间断夹杂,不必以快念多念为殊胜;只要不缓不急,密密持念过去,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就和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样持名,可以说是事上得一心精进了。 现在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悔发愿,可是与西方还相距很远,往生没有保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没有真实信心,不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不信我是弥陀心中的众生,弥陀是我心内的佛,自然会感应道交的。于是对往生信心不足,在娑婆爱桩没有拔去,情缆还系缚坚牢;如果能将世俗恩爱,视同嚼腊,不加爱恋,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象依傍在须弥山一样,那末,就不会被世间一切缘务动摇了。 有时,或者感到精神疲懈,惑业习气现前,即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没处逃窜;又象是洪炉猛火,使无始以来的情识,销熔得净尽无余。象这样的人,现在虽还处在五浊之中,可是已浑身坐在莲花国里了,那又何必等待弥陀垂手接引,观音前来劝驾,才相信是往生了呢。(截流大师《净土警语》节要现代语译意) 修 净 正 行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弥陀要解》说:“阿弥陀佛是千千万万功德汇集起来的伟大称号。也就是说,这一称号,包含着无穷无尽的万德。因此,修净土的,就以执持名号作为正行,不必再用观想、参究等修行方法。所以念一句佛号,是最简易、最直截快便、最有成效的法门。” 由于执持不放,就能念念忆想佛的名号。然而执持有二种:一是事持,二是理持。一、事持是从事相上去修,相信西方有阿弥陀佛,但没有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只是以坚决志愿,求生极乐世界,象儿子忆念母亲一般,没有暂时忘怀。二、理持是从理上认识念佛的真实意义,相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所本来具有的,是我心所造的。于是就以自心所本有、自心所造作的洪名,作为系缚自心的境界,使得不会暂时忘怀。 “一心也有二种:一、不论事持理持,持到伏除了烦恼,以至见惑思惑相继断尽,那都是事一心。二、不论事持理持,持到心开见到本性佛,都是理一心。得到事一心以后,就不会被见、思惑所乱;得到理一心以后,就不会被空有、是非等二边所扰乱,那也就是修慧。” 憨山大师说:“修行的方法也有程序。所以对于出家僧人所修的功课方法,在家居士们不必定要拘泥仿效他们的一套。因为他们所按排的程序,是适合于他们所修持的,而在家居士,只要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就诵《阿弥陀经》一卷,拿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念完了,就对佛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早课,晚课也是—样。就这样作为每日定课。规定了以后,不可间断,不可减少,这叫做常行。 若是为末后(人生最后)一件大事,那末,做功夫更要亲切勤奋,每日除二时功课外,在日间十二小时中,单将一句佛号作为自己命根子,咬定牙关,决不放舍,就是饮食起居,行住坐卧的时候,定要使这一声佛号时时现前。假使遇到顺逆、喜怒、烦恼境界,心里不安的时候,就将这一声佛号提起一拶,即时就能见到烦恼当下消灭。因为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现在用念佛消灭烦恼,就是佛度生死苦处。若是念佛念得能消除烦恼,就可以了脱生死,更没有其他办法比它好的了。 “如果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就能在睡梦中作得主;若能在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也能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那末,临命终时,分明了了,就知道去处了。” 觉明妙行菩萨说:“修净土的方法,不出“专勤”二个字。专了不再分心于其他的事,而专心于佛;勤了就不会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灵岩十三祖印光法师说:“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他教导我们说,修有二种,一、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这样,往生西方,就能万修万人去,决不会漏掉一个。二、杂修,兼修种种法门,回向西方。虽然目的是准确的,但因心不纯一,所以很难得益。” 因此,我们一定要修念佛正行,更应重视专勤精进,力行不懈!(毛惕园著《念佛三要》摘录现代语译意) 念 佛 和 十 法 界 我们现前一念的心,原来是完全纯洁的真心,但被五欲污染成为妄心,所以说“全真成妄”;但虽被污染,而真心还是存在,所以说“全妄即真”。由于真心始终存在,所以“终日不变”。又由于妄心随着各种条件而转化,所以是“终日随缘”,不随佛界的缘而念佛,便念其它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因为凡是有心,就不能没有念,真正没有念的心体,只有到了佛的地位,才能证到,在等觉菩萨以下都是有念的。 只要有一念起来,就必然会落到十法界中去,再也不能出十法界之外的,因为十法界之外,更没有其他处所了。所以每起一念,就成为一份受生的缘。如果知道了这一道理,而不去念佛的,这种人是不会有的。为什么呢?若是这一念心能和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就是念佛法界;能和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就是念菩萨法界;以无我心和十二因缘相应,就是念缘觉法界;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就是念声闻法界;与四禅八定和上品十善相应,就是念天法界;与五戒相应,就是念人法界;若修戒善等法,并有嗔慢胜负的心,就落入修罗法界;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就堕畜生法界;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就堕饿鬼法界;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就堕地狱法界。因此,应当密自检点日常所起的念头,这些念头跟那一法界相应的多,跟哪一法界相应的猛?这样,以后安身立命的地方,就不必去问旁人了 我们现前的一念,是随着各种条件而生,但没有自性(空),所以说“缘生无性”;虽然没有自性(空),但能因各种条件的凑合而生,所以说,“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其他九界。如果从“缘生无性”这一点来说,众生和佛都是平等一空的;如果从“无性缘生”这一点来说,十法界中高低优劣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阿祈达王临终的时候,因为侍者为他拂蝇,一失手把拂子误触到王的面上,阿祈达王生起一念嗔心,就堕落为毒蛇身。一个妇人抱着小孩渡河,一不小心,把儿子投入河中;妇人因救捞孩子也同遭灭顶。由于她的一片慈心,得以上升到天上。 从以上两则故事,可以充分说明,只因一念嗔心和慈心,就有畜生和天人的区分。那末,这临终的缘生一念,又将是何等重要!可不谨慎从事吗?假使用这一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怎能不见佛往生呢?可是这一念不可能侥幸而至,必须平日存心真诚,锻炼纯熟。所以我们在这一句弥陀上,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无非为熟练这一念吧了。假使到了一念纯熟,那末,在临命终时,就只有这一念弥陀,没有其他杂念了。智者大师说:“临终在定的心,就是净土受生的心。”若是只有这一念,更没有异杂念,这不是在定的心吗?果真能够这样,不见弥陀,还见什么人呢?不生净土,还生到哪里去呢?只恐我们自信不足罢了。(彻悟大师语录节要现代语译意) 明 心 和 净 心 佛教的一切法门,主要是使人明白自心(明心见性),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主要是使人清净自心(自净其意)。 明心的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更重要的了。因为《楞严经》里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不是说明,念佛是明心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法门吗? 净心的方法中,也没有比念佛更优胜的了。因为念一声佛,就和佛相应一次,不断念佛,就和佛不断相应,比如清珠投入到浊水中,浊水就不得不清。所以佛号投入到散乱心中,乱心也不得不转而为佛了。这不是念佛为净心最好的方法吗? 信解修证,是学佛的必经程序,一句佛号含容了“解”、“修”两门,能念佛是已经了解了它的意义,那念佛就是修行。而解中就有信在其中,因为没有信心,就不会去求理解,解悟了也肯定会深信;修中也有证在其中,因为修得一分,必然证到一分,修行圆满,必然究竟证果。所以一句佛号,把信解修证,全都收摄在内了,大小乘一切经论要旨,也都包括无余了。这不是一句弥陀是修道最要的途径吗?(彻悟大师语录节要现代语译意) 修 净 切 要 念佛正要在闹处练,不论行住坐卧在嘈杂的地方,能一心不乱地念,以念佛的微少声胜过多种的噪声,环境也就清净了。这就是所谓心净即土净啊。如能在闹处练,就到处可以念佛,一天到晚虽然忙,难道没有片刻空闲的时间?为什么不挪出喝几口茶的时间,心不外驰地念佛呢?这样,劳心者可以借此养心,劳力者可以借此积蓄精力,这种有益无损的事,是任何事都不能超过它的。因此,急须起真切心,发勇猛力,世俗事情可以放下的就放下。要知人命不常,切勿留恋自误。虽然有些事是一时不可放下的,但也不要妨碍念佛。应该将念佛一事,看得非常郑重,象有极重要的事在心头一样。试想,一个人如遇爱子有危病在家,他虽在干其他的事,岂肯忘掉儿子?假使能这样念佛,自然没有杂念,也不至一曝十寒了。 但是,有的人心虽很真切,可是由于往昔罪深业重,往往为魔所烧乱。魔分内魔和外魔二种:内魔是心里有时清醒,有时昏迷,贪嗔痴爱严重,这一心才离开,那一心又起来。外魔是遇到的事情不顺利,对念佛起种种障碍作用,逼迫身心,不得安稳。遇到魔障,应该即时对佛发愿,勤求忏悔。要紧的一着,是在于念佛的心不要因为魔娆而退却。必须下定决心,不管任何严重的障缘,一声佛号总不离心。这样,魔力虽强,我们依仗万德洪名抵御,不计利害死活,只管念去,誓不退转,最后必蒙佛力暗中加彼,障缘必定消失,净缘肯定成熟。佛是不会辜负我们的,一定会满足我们的愿望的。 上面虽说,念佛要在闹中练,但初修学人,重点还应该放在闭门潜修方面。无论趺坐念、经行念、默持念、出声念,必须一心靠定佛号,字字分明;才发觉模糊不清,就要立即提起觉照,看是否落入无记,或者流于妄想,随觉随提,要将这一句佛号薰逼意根,塞断杂念、昏沉两路,这是念佛的正轨。念佛也不可急,急了难以持久;不可过缓,缓了容易昏散;也不可希望入定,因为希望心也是妄念。但是,完全不作意,放下一切,随口而念,又容易入于轻微昏沉的境界。因为念佛重在一心不乱(不要有二心 不要有昏散),临命终时,全仗这个念头进入莲胎。等到一心到了极点,不想禅定现前,而禅定自然现前了。这是功夫纯熟的时候,跟一般随口而念所得到的轻昏景象完全不同。 真如体性本来是没有念的,但不妨显示念的作用(由体起用)。由于念是从没有念的体上所起的作用,所以念就等于没有念(摄用归体)。这和波即是水,水即是波的道理是一样的。水的体性本来是没有波的,但不妨有波的作用。由于波是从没有波的水体所起的作用,所以波就等于没有波的水。所以这一念就是空假中三谛,(就念的体性说是空,就念的现象说是有,体性和现象原是统一的,所以是中。)就是事理四法界,就是唯识和唯心二观,就是实相无相涅槃妙心。这是上根理一心的念法,但是也不能离开一心靠定佛号,字字分明而念。这是正行持名的规则。 正行之外,更须广修助行: 一、礼敬三宝。把纸画木雕的佛像,看作和真佛一样,早晚礼拜,须要必恭必敬。出入要问讯,虽外出百里千里,也要象佛在眼前一样。 二、忏悔业障,由于无量劫来,身口意所造的业已很深重,能起种种障碍,所以说是业障。忏悔可以除障,使身心清净。 三、戒恶行善。只要有不好的心一起来,就立即用力念佛,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 四、割舍情爱。人们都要爱恋骨肉,贪财如命。这样,在世俗上这一边情重了,对净土那一边当然情轻了,命终的时候,神识必然归向到重的一边去。应该知道,从来妻子骨肉缘尽则散,散后都不相识,多生以来妻子骨肉今在何处,还恩爱吗?如果遇到恶因缘聚会,眷属就是冤家,不知不觉中会暗受其害。想到这里,就不容我们不看得淡薄些了。财产等物质,转眼成空,当然更应该看破了。 五、解释冤结。杀生、偷盗、邪淫等事,以及贪嗔等习气,都是结冤仇的因,如果能戒除,就不会结冤;已经结成冤仇的,应该设法解除。如眷属冤仇,狗咬蛇伤,都是由于宿世所结的冤,所以要欢喜承受,和他解结,切不可一来一往,以牙还牙,使冤仇越结越深。并须在佛前发愿:“以此念佛功德,普利一切冤家仇对,如果我得作佛,当先度此类众生。”由这一慈心愿力,可以使宿冤自然消灭,甚至可以化仇为恩。 六、发愤为雄。要把以上助行,绵绵密密,精进不懈,直至证果不罢休。(清,陈熙愿居土劝修净土节要现代语译意) 唯心净土和一相三昧 学佛的人,为了想速成念佛三昧,用摄心念佛来对治昏沉和散乱,其中以随息方法最为有效。将要静坐的时候,先想自己身在圆光之中,默观鼻端,注意出入息,每一息(一呼一吸)默念“阿弥陀佛”一声,随息长短,方便调整,不缓不急,念佛心和气息互相依傍,跟着出入,这样,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做功夫,不要使它间断,经常密密行持,直至深入禅定,息和念都忘失了,这时身心似乎跟虚空一样。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然现前,这就是唯心净土。 《宝王论》说:“修持一相三昧的,应该在行住坐卧中,把住佛念。不要忘失,即使到了昏沉瞌睡的时候,也要带着佛念去睡觉。待到一觉醒来,立即继续持念。”这就是说:佛念一刻也不能忘,不要被其它事情间断,不要为贪、嗔等烦恼间隔。如有违犯,随即忏悔。要做到不隔离这一念,不变异这一念。总之,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这样,就是得了一相三昧了。 在家菩萨奉佛持戒,逐日要为生活,做各种工作和家务,不能一心修行,可是,必须早起焚香,礼敬三宝,随意念佛。每日晚上,也要这样礼念,定为常课。倘使因要事没有时间,第二天应该对佛忏悔说明。这一法门,不会妨碍本职工作:学者不妨碍修读。农民不妨碍耕种,工人不妨碍生产,经商的不妨碍买卖。他们在早晚功课以外,还可以在日间十二小时中,偷些空闲工夫持念佛号,不管百声千声,都是功德的积累,只要存心至诚,以预期生净土为目的就是了。 修净土的人,必须下绝大决心,一定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应当考虑到无常迅速,时间是不会等待我们的。必须把念佛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如果能深信不疑,就得从今日开始,发大勇猛精进,不要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象靠着一座须弥山一样摇撼不动。专一心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用心专一,常忆常念,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象母鸡抱卵那样;常使暖气相接,这也就是“净念相继”。假使再加上智慧观照、就知道净土即是自心,也就是所谓“唯心净土”了。这是上智人修进的功夫。 这样,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即使遇到苦乐顺逆境界现前,也只是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念变异心、退惰心、杂想心,直至生命尽头,永远没有别的想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假使能这样用功,那末,多生多劫的无明、生死业障,自然会消失了,尘劳习漏,也自然会清净了。将来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行圆满,愿力资助,临命终时,必定能生到上品的。 若是念佛的人,尘垢还没有除净,恶念起来的时候,必须自己检点,是不是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人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以及由多种逆顺境界所带来的一切不善的心。当这些恶心念起来的时候,急须高声念佛,收敛恶念归于正念,不要使恶心相续,直下把它打消干净,永不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以及一切善心,应该经常保持守护,更要远离不属于清净梵行的活动,断除邪恶的律仪。鸡狗猪羊不要畜养,打猎捕鱼不应去干,必须跟随佛的德行学习,应以去恶取善为鉴戒。 真信修行的人,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时刻放在念想之中,不教失落,念念现前,念念不离心。没事时这样念,有事时也这样念,安乐时这样念,病痛时也这样念;生也这样念,死也这样念。这样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再去问人家怎样修习佛法呢?(元、虎溪尊者莲宗宝鉴节要,现代语译意。) 念佛的微妙道理 心本来是没有念的,有念起来就乖离了心的理体。但是众生无始以来,习惯于妄想、不容易遣除,现在佛怜悯我们教我们念佛,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的无上极妙法门。 众生学佛,有无量修行的方法,其中念佛法门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一路。而念佛一法又有多门,现在只要持名一法,就可以概括无量修行法门。因为持名就是持这一心,心包括千千万万修行法门,如四谛、六度……以至八万四千恒河沙数一切法门,没有不摄收在内的。 又因为佛有无量德性、无量功能,现在只用四字名号,足以概括这一切。为什么呢?那是由于“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的全体是一心,心包含着众德:如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万的名称,都是这一名所摄,包括在这一名之中。 持名有数种:一、明持,就是出声称念;二、默持,就是无声密念;三、半默持,就是微动唇舌念,也就是咒家所说的金刚持;还有,计数持和不计数持。在这些持念中,又各分事和理,不断的忆念,叫做事持;不断体究,叫做理持。 什么是忆念呢?听到佛的名号,就经常记忆经常想念,用心称念,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只这一念,没有第二念,也不为贪嗔烦恼等念头所杂乱。如《成就光明定意经》所说:“在环境寂寞中是一心,在众多烦恼中是一心,甚至在称誉毁谤、利害得失、善恶等处都是一心。”这样,在事上是做到了,但在理上还没有彻透,所得到的,只是信力,因为还没有见道,所以叫做事一心。 什么是体究呢?听到了佛的名号以后,不但经常忆念,还随念反观,体察审究,寻究根源。体究到了极点,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中间,还有二种分别:一、如(真如、佛性)智不二。能念心之外,没有佛为我所念,这是智外没有如。所念佛外,没有心能念于佛,这是如外没有智。既不是如,又不是智,所以只是一心。(而这一心是,心空真如,妙用无穷。虽妙用无穷,而性常空寂。译者注。)二、寂、照难思(不可思议)。若说是有,那末,能念的心,本体是空的,所念的佛,了不可得;若说没有,可是能念的心,灵灵不昧,所念的佛,历历分明;若说也有也没有,可是有念无念都不见;若说,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但是有念无念都存在。 不是有,所以常寂,不是没有,所以常照,不是也有也没有,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所以不寂不照,又照又寂。这一情况是言语说不清,思想搞不通的,没有办法来形容,只是一心罢了。到这里能所的情见消失了,有无的见解没有了,惟有清净本然之体,那又有什么能杂乱它呢?能见到这一真理的,叫做理一心。 由于事是依理而起,理是从事得到显现,所以事和理是交互为用,不可偏废的。然而着于事相,能念念相继,功夫是不会白费的。相反的,执理而还没有明心,又不重视实行,这就会受到落空的祸患。 心本不生,因缘聚合才生;心本不死,因缘离散而死。看来似乎有生死,原来并没有去来。从这里能理会到,就能生了随顺而来,死了安然而去,常寂常照,无忧无恼了。假使不能这样,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若是因缘还没完成,寿命还不到终了,就应加倍念佛。念佛决定会有大利益。古人说:“念佛法门是金仙氏(指佛)长生之术哩。” 生死不离一念,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意识形态,也都不离一念。现在就以这个念来念佛,那是多么切形和真实啊。如果能看破这一念的起处,那就是自性弥陀,就是祖师西来意。即使不能开悟,也能乘这一念的力往生极乐;而且这是横截生死,可以不再受轮回之苦,到了那面,见佛闻法,最后肯定是可以大悟的。 古人教人亲近明师,求善知识,其实善知识并没有什么口传心授的秘密法门,他们只是替人解粘去缚,把本来清净心上,被五欲杂秽所污染着束缚着的东西清除掉,这就是秘密。现在只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八个字,就是解粘去缚的秘密法门,就是出生死的堂堂大路。为什么呢?因为念念念佛,就会使垢秽念念脱落,念念松缚。所以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然能成三昧,更不必另有所求了。念佛法门的微妙就在这里!(莲池大师《云栖法汇》节要。现代语译意) 念 佛 与 止 观 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没有别的想念就是止(一念提起,万念止息);当念佛的时候,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就是观(听得分明,就是观得了了)。一念之中,止和观都具足了,并不是另外有止观。 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是即照而寂。(印光大师说,念极情忘,念即无念,声出于口,而入于耳,了了分明。)如果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那末,净业就必然成就,这样成就的净业,都是属于上品的。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能这样修的,都能得到这样的成就。念佛的人,可以不从止而入,执持名号,摄心专注而念,无杂无间,精进不辍吗? 执持名号,就是牢持于心,而不暂时忘失,稍有一念间断或者夹杂,那就不能叫作执持了。念念相续,没有间断,没有夹杂其他念头,那才是真精进,精进不断。就逐渐能进入一心不乱,圆满成就净业了。若是到了一心不乱,还是精进不息,就可以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就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都能现前了。不过,不可有希望得到效果的心,只应当致力于一心不乱的目标去用功。 念的时候。必须万缘放下,单单提起这一念,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要期望小的效果,不要求得速成,只一心经常地这样念去,这叫做无上深妙禅。这样用功,可使根身世界无形中随着念念转变,这不是凡心肉眼所能见到,所能觉知的,等到报尽命终,弥陀圣众忽然在前,或现异香、天乐种种灵异瑞相,世人才以为是净业成就,难道净业成就仅仅在这临终的时候吗? 还有,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直到现在,当生惭愧心;二、能够听到这一法门,当生欢喜心;三、由于无始业障,在过去多生中难得遇到这一法门,当生悲痛心;四、佛这样慈悲教化,当生感激心。这四种心中有了一个,净业就容易成就。念佛要有恒心,不可间断,时断时续,净业就不能有成功的希望。应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也不能有成。长久不勇猛就要退,勇猛不长久就不能有进步。 因此,要想净业成就,必须放下万缘,孜孜不倦地念得没有别的想念,念得了了分明,念得止观具足,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进入一心不乱。 念 佛 与 参 禅 学道没有其他伎俩,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对生疏的念佛修善要熟练,而对习热的情爱五欲则要生疏。久久纯熟,打成一片,自然会念念弥陀,头头极乐了。 近来看到学道的人,只知道贪求玄妙,不知道向根本处下死功夫,所以到了荣辱、祸患、生死临头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了,这不是佛教,或者教导他的人的错误,而是他自己的过失。 无论念佛参禅,都要一丝不留地断除生死根。什么是生死根呢?那就是我们的种种妄想,以及人我、憎爱、贪嗔痴等烦恼业。现在参禅,想顿悟断生死,应该首先自己审察酌量,是不是能一念顿除历劫以来的烦恼,象一刀截断乱丝一样?假使不能断烦恼,即使能够顿悟,也未必能出生死。对此,怎能轻忽看待呢? 应该知道,历来的诸位祖师们的顿悟,也是从多生积功渐修中得来的。所以顿悟这一着,说来似乎容易,实在是相当困难的,假使没有二三十年的死功夫,怎么能在世情热恼中,一念顿悟呢?所以要想参禅,必须正确知道自己是怎样的根器。 至于念佛一门,世人多不知其妙。都认为是浅近的法门。其实,念佛是步步踏着实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有生以来,念念妄想攀缘,处处造生死业,哪里曾有一念回光返照自心?哪里曾有一念肯断烦恼?现在如果能用妄想的心转为念佛,那就念念能断烦恼了;如果念念能断烦恼,也就是念念在出生死了;如果能坚持念佛,一念不移,一心不乱,那就比参禅更有下落了,所以说,念佛是步步踏实地的!(实地就是下落)。再进一步说,参禅一定要死尽世俗心,不容许有一念妄想;而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是转换的方法,根据我们的根器,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而以专心念佛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济贫扶困,广种福田,作为庄严佛土的助缘。在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但还应知道,先断生死的根,才能得到速效。所谓生死根,就是贪着世间种种受用,以及美色淫声,荤腥滋味,这一切都是苦本。其次,对于一切嗔怒忿恨、执着痴爱的心,和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教的法,都要尽情吐却,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阿弥陀经》两卷,念佛几千几万,或者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因为佛就是觉,假使念念不忘佛,就是念念明觉;心中如果忘了佛,便是不觉。若是念得梦中也能念,那就是常觉不昧。这个心,目前如能不昏昧,那末,临终时也不会昏昧。还应知道,这个心的不昏昧处就是下落。现今世俗的人,事务纷繁,决定没有条件参禅,只有念佛最好,不论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可以念,只是一心不乱,更没有别的巧妙办法。 参禅要离想,念佛在转想。由于众生很久很久沉浸在妄想中,要离开它,实在极为困难。现在不必离想,就将染想变为净想,这是以毒攻毒,将计就计、偷梁换柱的妙法哩。所以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那又何愁一生不了生死呢? 念佛跟参禅一样,先须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没有可放的地方,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穿着数珠,又象箭筈相拄着,中间没有一毫空隙的地方。这样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在日常生活中不杂不乱,寤寐一如。时时用心,刻刻在念,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的时节了。 念佛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第四要认得真,第五要厌苦切!(厌苦心切,则欲念自然消除,不会退屈了!),念佛人要用这五诀,单持一念。 在家念佛修行,不必拘泥陈套,不一定需要繁琐仪规,只要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礼佛后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念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这是早课,晚课也可以这样。如此日日作为定课,不可减少。这种做功课的方法,能教眷属们同修更妙。若是为了末后一着大事,那末,做功夫更要亲切。每日除早晚二时功课外,还应该在十二时中,将一句“阿弥陀佛”牢牢记住,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号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就是在饮食起居,行住坐卧中,也要将此一声佛时时现前。 若是遇到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神不安的时候,就将这一声佛提起一拶,就能看到烦恼当下消灭。人们的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现在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是在念佛时能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为什么呢?若念佛在烦恼上作得主,就能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就能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那末,临命终时,便能分明了了,自知去处了。 这件事并不难行,只要了生死的一念心切就是了,因为方法很简单,仅仅靠定一声佛,不再向其他方面去寻思求索,蓦直念去就可以了。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这不是世间五欲之乐可比的,除了念佛,更没有能超过这一直捷省事的法门了。(憨山大师《梦游集》节要现代语译意) 净 土 证 成 净土这一宗派,包含了佛的全部八种教法(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法门深远而广大,能普遍教化摄受上中下三根的学人。因为心就是土,土就是心。心外没有土,土外也没有心。所以《维摩经》说:“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土既然是心,而心又是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既然没有一物超越心量之外,那也就没有任何一宗能超出于净土之外了。因此,净土宗能高能下,可深可浅。 修行人心清净了,那末,一切土、一切处就没有不清净、没有不自在、十方世界没有不同时化为净土的。心如果不净,那即使在庄严佛土里,也会颠倒烦恼的。古德说:“心净阿鼻即为净土,心秽净土即为阿鼻。”至于“西方”,那是象征净土,就象日升于东落于西,结果得到圆成的意思。所以普贤大士以伟大的十愿,求生西方净土,来圆成佛果。 真修净土的,应该时时观照心念——或用念佛观,或用净土胜境和阿弥佛陀像作观,还可以把自身看作就是弥陀;但决不能念念攀缘住着于世俗杂务。才有念起,就立即凛然警觉,转而为空,或提起佛念化去妄念,不使相续。久久专注,努力用功,时节因缘到来,忽然能观与所观,能念与所念,顿时脱落,弥陀真性,灼然现前,亲见法身,那就是当下现生净土,花开见佛悟无生了。 如果想真正生到净土的话,正不必一定要待死后往生,就应该现生努力,当下能生,方有把握。《弥陀经》所说的“临命终时”,一般人都解作“等到气断死亡的时候。”其实,这都是依文解义,并不是佛经的精义。因为所谓“临命终时”,不是指死下来的时候,而是说:“等到生死命根终断的时候。”什么是生死命根呢?就是我们的颠倒妄想啊!所以经文在“临命终时”的下面,接下来就说:“心不颠倒,彼佛现前。”当我们用功作观或念佛用到着力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或所作的观想外,没有其他想念,这生死命根—一妄念,就将终断。到最后力极功纯,能观所观、能念所念,了不可得,湛寂灵明,就可证到净土,彼佛现前了。 到那时方知娑婆就是极乐,极乐就是娑婆,平日分东分西,说净说秽,都是白日作梦。所以说:真正生净土的,是生而无生,去而不去的。如果仍有娑婆极乐之分,净土秽土之别,正是心还没有清净,妄想还没有扫尽哩。 可惜现代人一般修净土的,眼光都向最下层看,修行是想从取巧处着手。他们异口同声说:“我们修净土宗,以生西为目的,而生西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的,是他力修行,不是禅宗自力修行,要明心见性。”如果问他:“《弥陀经》为什么说要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呢?”他们便会连说:“不须,不须!蕅益大师说过: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我们只要具真情切愿,临终自有弥陀佛来接引生西,只要能生西,就是下品下生,甚至是边地疑城,也已满足所愿了。因为既到西方,成佛不过时间快慢长短罢了,终究能得一生补处,成佛有一定希望了,这要比在娑婆沉沦六道,不知好几千万倍了。” 因为有了这一如意算盘,于是都把生西的责任,推到阿陀弥佛身上,自己不肯努力修持,勇猛精进,早晚除做二时功课外,一点也不遵照古人修持的办法,绵密提持佛号,用以打扫妄念,改造习气,净其心地,储备往生资粮。他们哪里知道,蕅益大师的话,是二句对合语,绝不可切开来断章取义。因为“信愿行”是净土宗修持的三要决,缺一不可,关于这一道理,净土大德说得很清楚:没有信固然不能生西,但没有行,就不能表示愿,更不能完成信愿,所以大师在上面说了信愿以后,接下来就郑重告诫:“品位高下须视持名之深浅。”这就是说,要上品上生,固要甚深的修持功行,就是下品下生也须有相当的修持,才能得到往生。因为修行不用力,正是信愿不真切的缘故。所以不是张三李四口里念佛而心里不净的人都能往生的。更何况大师上面的话。是针对当时以念佛求定,不思生西的人说的呢! 永明寿大师说:“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应,方见佛现前,接引生西。佛虽现前,实无来去。如月在天,千江万水,一时俱现,而月实无分。心犹水也,如心不净,犹水混浊,月虽在天,而不见影。故心颠倒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生盲不能见日。” 如照密宗的说法,阿弥陀佛兴起的无缘大慈,是没有人不接,没有众生不救的。不问什么众生,在他们命终的时候,都一视同仁,放光普照,度他们生西,只因众生障重,不能见到佛来接引,甚至因佛光强热,畏而逃避,堕入恶道,怎不可悲可叹呢! 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西,非脚踏实地努力用功不可,绝不能贪便宜怕吃苦;不然《观经》为什么教我们种种入观的方法,《弥陀经》又为什么教我们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呢? 观想或观相比较需要心细,功夫较持名念佛难,因此,晚近净土行人都只修持名。现在我们就持名念佛法门来谈一谈它的修法与奥妙。释迦文佛默察末法众生垢染深重,难以打开玄关识锁,离苦得乐。于是,从悲心中运用广大智慧,巧妙地设一念佛法门,将一粒清净佛珠——万德洪名,安放在众生妄染心中,密密转移其颠倒妄想,从切近处断其生死根株,而得心花开敷,见弥陀佛性,往生净土。因为一切唯心造,而心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贪、嗔、痴。(!!!!!!) 所以,杀、盗、淫恶业是从念而起,生死轮回就没有止息的时候了。佛乃因势利导,抓住众生不能没有念的习气,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来代替妄念,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念转为佛念,染心换为净心,从而轻而易举地往生净土,出离生死。古德说:“青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念安于妄心,妄心不得不佛。”莲池大师说:“念佛是就众生生死切近处作最亲切、最简易的转换。”我们如果不体察佛的深心和伟大的教导,认真以念佛的功行来改造自己,单靠依赖弥陀的愿力接引往生,又怎能达到目的呢?“单修——单靠弥陀愿力——生西难;双修——自己用功和佛力相应——生西易。”真是不朽的名言。 我们明白了念佛的作用,和生西的道理,就知道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确切不移、无可改变的至理名言了。上中下三根,不问哪种人,都须遵照这明确的指示,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统统摄在这一句佛号上,绵密提持不绝,自然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心转化为佛心,与西方弥陀感应道交,打成一片。所以说:“万修万人去! 念佛时,既不能操之过急,追赶次数,以致伤气耗血;也不能疏漏缓慢,让妄念有孔可钻;既不可追求一心不乱,以致妄上加妄,更不可认念佛成片为难,畏惧不前,我们果真能看破红尘,知一切是幻,丝毫没有挂念,就必定能死心蹋地地抓紧一句佛号,着力提持,而不致口念而心乱,妄想翻滚不歇了。念佛如能像推车上山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随着呼吸细细缓缓地念去(不用念珠。只以呼吸为数珠),虽下下根人也不怕念佛不能成片,心不开悟!因为念佛功夫,不在于懂得深奥玄妙的道理,而是贵在专一,心不外驰。今能一切放下,死心蹋地地一心念佛,久久功纯,妄心还怕它不融化,佛性还怕它见不到吗?所以说,念佛是三根普被的。六祖说:“下下根人有上上智。”因为下下根人虽不懂高深道理,只要能看破红尘,一切放下,专心念佛,就是上上智哩。 净宗大德嘱咐人们,不要管它是否一心不乱,只要安详、稳步、笔直念去,自然会水到渠成。大德们这样叮嘱,一是怕我们为了要求一心不乱而妄上加妄,反而误事;二是恐要求过高,胆怯众生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不敢进修;其用意并不是不要一心不乱。净宗是寓高深之理于平易实行之中,因此,上中下三根人平实念佛,都能获得成就。(元音老人《论明心见性》节要现代译语评意) 佛 法 平 等 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都是教众生破除妄念,显出自己的本心。因此,佛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别的。但是众生的根机有利有钝,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佛法中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稳妥。静坐念佛是教人返观自性的方便方法,他的要点在于把心念放在一句佛号上,心与心相契合,念与念相接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不要使地间断。如果能这样的话,就不会再有杂念进来了。这样,久久精进不退。越勤越专,越持越切,不分行住坐卧,也不觉动静闲忙,专真念去,便可一直到家,永远生在安养之中,如果在修法的时候,发觉有些定明澄彻的境界,就生心动念要保持他,执着他,那就不能进步了。 静坐合乎规定的方法,可使气血调匀,促进健康。如遇身体有病,应该适当调养,听任自然,不必勉强支持,因为修行用功并不拘泥于行住坐卧的。静坐修行的目的,是要了生死,所以应该戒除荤食,因为荤食势必杀害生命,违背慈悲的宗旨,还使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淫欲,增加无边生死;又使身后业案如山,冤债如海,偿还没有了日。这真象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有智的人,应该加以审察了。 参禅和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如果没有信心,话头把持不住,禅也参不成了。若是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至茶不知茶,饭不知饭,等到功夫成熟,根和尘同时脱落,大用现前,这和念佛人功夫成熟,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了这一境界,就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了,哪有差别存在呢?(虚云禅师法汇节要,现代语泽意) 念佛往生实证 西方来信 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乡惠庄,有一个姓郭的在家道士,是我父亲的朋友,他有三个儿子,叫天魁、天宝、天庆,道士的妻子姓胡,性情很温和,对人能谦让,邻居关系很好,村里人都称赞她的贤德。后来皈依本地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并且受了五戒,对念佛法门很相信,每日从早到晚念佛不断。 1944年夏天,她生病卧床,孙子郭怀仁到卧房去探望,刚一进门,看见有金色的人在房内,好久才隐没,祖母即吩咐孙儿说:“快叫你父亲等人来,我要往生西方了,快来为我助念。”等儿媳们环集在床前念佛时,她老人家对儿子天魁等说:“我往生西方后,会有信息告诉你们的。”不久,就在佛号声去世。 夏季正是农村抢收抢种的大忙时节,二七那天,天魁四点就下田干活,八时回家吃早饭,觉满室有很浓很浓的香气,比檀香还香。就和他妻子说:“你烧檀香了。”他妻子说:“一早忙到现在,哪有功夫去买檀香来烧。”天魁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往生二七,她曾经说过,生西方后有信息相告,现在证实了。从此信仰佛教,和他母亲一样虔诚。(1987年10月真慈记于南京灵谷寺青林丈室) 成都文殊院清定师 清定师,四川绵阳人。年幼时由舅父背负至本县某寺出家,1922年赴成都文殊院受戒,中间曾返回本县,后仍回文殊院,在佛经流通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中,被派往郊区凤凰山看守山林。1976年回文殊院,看守观音殿。 师为人诚恳老实,平易近人,不说是非。平日常持佛名和大悲咒。1986年4月,师年约80岁,患病二十多天。一日,告诉某居士说:“今天下午六点钟,我要往生,你去约几个人来替我助念。”四点钟左右,在寺内附设茶馆中找到几个居士,同时有几位僧人也前来助念,共有六七人。由觉明法师为主持往生仪式,扶师坐椅上,右手执接引幡,幡上悬挂西方三圣像。觉明法师唱念:“遇有临终人,劝念阿弥陀,是故得成此光明。”师随众人同声念佛,至六点钟,嘴唇不动,已安详舍报,到第二天下午六点钟入龛。神色不变。(张妙首谨记。1989年10月于文殊院。) 丁固元居士 丁固元,荣县人,青年时期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熊克武任四川督军时,曾担住督军署秘书。后来辞职回家。那时荣县黄书云居士倡导净土法门,创办佛学期刊,成立佛学社。丁固元在黄居士的影响下,就潜心学佛,专修净土,每日定立功课,持名念佛,十分恳切。后来预知时至,在临终前一年(1938年),向亲戚朋友发出请柬,上面写有“西归辞行”字样,并告诉亲友说,自己将于明年(1939年),某月某日往生西方。到期并无疾病,就沐浴焚香,端坐室内,分咐家属不许啼哭,只能念佛,助他归西。他在念佛声中,头部向前微倾一下,便往生了。(荣县张仲儒记) 清 居 比 丘 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和他说:“你赴快回到师父的庵里去,准备往生。”清居师没有理睬他们。 第二天晚上,二童子又来催,并说:“再不回去来不及了。”次日早晨他就雇了一辆手推独轮车,将行李什物运到法华庵,将情况告诉了师父。那时法华庵正在打佛七,他将一只银挂表送给师父,剩余的一些钱供养常住,又买些糕饼水果之类的食物与庵中念佛人结缘。 到晚上九点多,他师父叫人去看他,见他盘坐在衣具上,象是很安详的样子,双目下垂,静静地在念佛。师父又叫佛七中人前去和他助念,念到十一点钟左右,天竺庵比丘尼果圆师提灯照看他的动静,清居师那时已经往生了。十岁的小沙弥尼真慧师,站在清居师旁边助念,她亲见清居比丘往生时一点也没有痛苦,和不安的样子,是很自然地在念佛声中解脱的。她和清居师很熟悉,知道他每天诵完《金刚经》后,就一直念阿弥陀佛。像这样预知时至,安详往生的,真正是净土法门的殊胜处。(释真慈记于灵谷寺) 丁 炳 文 居 土 丁炳文,四川荣县人。住县城西门,经营药房业,过去那地方吸鸦片的人很多,他也染上了。后受族人影响,才发心学佛,由于过去吸烟的习惯每晚睡得很晚,所以他常在半夜洗脸漱口,至诚念佛后,才睡觉。1934年5月,他告诉家属说:“我某天要往生西方去了。”家属认为他随便说说,并不介意。到期生病卧床,晚间叫家属替他换新衣,抬至堂屋中坐,果然像要临终的样子他妻子这才惊讶地说:“二儿子在中学住宿读书,夜半怎能赶回送终呢?希望你等待到明天吧!”他点头答应。 第二天早晨托人去通知二儿子回家,他坐在堂屋当中,儿子媳妇们跪在他面前。他说:“你们应分跪两旁,不要跪中间,阻当我的去路。”他们便分脆两旁,同声念佛。不多时就安详而逝了。 丁炳文居士这个人,生前并没有其他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能深信、切愿、力行。他就是依靠信愿行终于得到往生净土了。佛经说,十恶之人临终十念,都能下品往生,何况他几年持名不断,怎么不满他的愿呢?知道了他往生的情况,我们学佛的人都应当好好用功念佛了。 按:这是荣县黄书云先生所记。黄老居士是近代四川一位净土宗大德,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戒行精严。他创办《荣县佛学月刊》,建立佛学社,一时受其影响而学佛的人很多,丁炳文居士就是跟他学佛而往生净土的。(菩萨戒优婆塞张妙首语译。1989年10月于文殊院。) 谷 海 涛 居 土 谷海涛,荣县人。原先学道,近年听他老师刘客舟的话改学佛,专修净业,昼夜都定有功课,坚持念佛,几个月前,他预言将于今年(1934年)农历九月初六日午后六点钟往生。初秋时候,我和他还在城南招凤山相会,见他饮食谈笑和常人一样。到九月初,他在招凤山赶建一间三面有墙的砖亭。这时,他回乡间老家去,叫儿子谷醒华监工修造。一天,醒华夜梦父亲对他说:“亭子修成后,命名生西亭,我快要往生了。”醒华醒后,心情紧张,准备回老家探望,在书桌抽屉里偶然发现父亲预先留下的手书。写的竟和梦中所说一样 醒华急忙回家,他父亲已去荣县。宜宾的亲友家告别,说自己将要前极乐世界去了。到期,只患了点小病,打算到生西亭去。后经家属劝阻,没有去。到临终时,他叫家属都念佛,送他往生。他就含笑而去了。全身冰冷以后,顶暖长达二十五小时。来吊丧的亲友们,听醒华详述情况,一时全县念佛人对往生西方都生大信心。(黄书云记1934年冬) 石经寺常扬法师 常扬法师,四川人。十六岁在四川简阳县龙泉驿(现属成都市)石经寺出家,曾任该寺书记。师中等身材,常习禅定,生活俭朴,行持精严,头顶后脑均有光泽,常劝人多念佛。 解放后,石经寺作他用,师常在文殊院及近慈寺两处挂单。1984年上半年,某天,当时师住文殊院鼓楼内,早晨去食堂排队买稀饭时,对食堂僧人说:“我只吃这一顿就不吃了。”并将剩余菜饭票全数交还食堂,端一碗稀饭回房去,稀饭放在桌上,上床吉祥卧而逝,世寿81岁。装龛后,面貌如生,前来瞻仰顶礼的四众弟子接连不断。在新都宝光寺火化,获得舍利一盘。 今年十月,三台县大佛寺常福法师对笔者谈:1984年自己还未出家,经常到文殊院礼佛。当时他视力很坏,甚至连阿弥陀佛像前那付大字楹联:“长伸手,接娑婆客相随同路;久立地,等世上人打伙偕行。”都瞧不清楚。常扬法师为朗诵,又详加解释;并劝应该多念佛,不要多费时光去钻理论,爱多闻多听,到时候自会懂得。经过他老人家一番加持,第二天,我的视力就恢复正常,至今保持良好。(张妙首谨记,1989年10月于文殊院。) 一念投诚 即登彼岸 在1987年三月里的一天,我因患感冒到“浙一医院”去诊治。为了等护士叫号就诊,就坐在长椅上看看佛学书藉《印光大师法语》。这时突然过来一个年约60多岁的男子,指着我说:“看你这个人迷信极了,到医院来还是看这种书?”我听后对他说,这不是迷信是正信、是智信。他就问:那你信佛有什么好处”我简要地告诉他:“真诚信佛念佛的人,活着的时候能平安吉祥,临终能承佛接引住生极乐世界。”他又反问“你有什么真实例子可以证明信佛念佛能往生到极乐世界?” 于是我将我婆婆俞老夫人在预知自己会在四月初八那天往生,届时果然在身无病苦情况下,坐在藤椅上念佛往生的事,简要地跟他说了。他听后,似信非信地说:“好,你住在哪里?我会去调查的。” 过了几天,也是有缘,我又在浙一医院碰到他。他一看到我,马上走到我旁边坐下,对我说:“你上次讲的的确是真的。你婆婆往生前几小时还为我小姨抱小孩哩。”在谈话过程中,才知道他原来是我厂里同事巧云大姐的丈夫,叫赵成章,婚后住在长庆街。巧云大姐是信佛的,家中供养三圣像早晚礼拜念佛,而他爱人赵成章是倾向“耶教”不相信佛教的。 后来,我得知赵成章患的是绝症,经住院后,又回到自己家里疗理。于是我就到他家去探望他,但他的爱人巧云姐却阻挡了我,叫我不要到他的卧室里去看他,理由是,赵成章回家后,经他几个朋友的所谓劝说下,正式归依了“耶苏”说是死后会上天堂,现在他胸上还挂了一个铁质小十字架哩。我听了很为他走错了一步感到可借,但既来了,就在他的房门口探望了一下。 过了不多几天,碰到巧云大姐,她高兴地对我说:“真是奇事,我那成章在临终前突然向我要平时我所念的“阿弥陀佛”圣像。我对他说,你是归耶苏的死后到天堂去,要“阿弥陀佛”圣像做什么?念佛是往生极乐世界去的,是截然不同的二条路。”他听后,却很认真祈求着说:我不要到天国去。我就是要到极乐世界去。”我就告诉他“你要去,那赶快一心念阿陀陀佛还来得及。”他听后很高兴,毫不犹豫地马上双手合十念起阿弥陀佛圣号来。我在旁边为他助念,大约念了十多分钟,成章双手先后慢慢地放下,面含笑容安详而逝。(杭州孟宗珍讲90年1月) (按)巧云大姐是个虔诚的皈依弟子,家中供养圣像早晚礼拜念佛,他丈夫成章虽信“耶苏”,但平日受到其妻念佛的熏习感受,八识田中早已默默种下安养种子,亦是他有深厚的善根因缘,能在医院里多次碰到孟宗珍善知识的弘法开导,受到法雨的滋润,所以能在临终前善根发现,断然放弃初信,合掌念佛求生净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开示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我们苦恼众生,只要能忆佛念佛,不管过去怎么样,就能如赵成章在临命终时一念投诚,蒙佛垂慈,含笑舍报。为此,敬告念佛道友应该勤念洪名,求生安养!(妙源谨记) 自知时至无病往生 我母亲原籍绍兴山江,从小家庭贫困,成家后,随父亲去宁波,住在湖西小巷,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为人善良,对贫苦的人十分同情,遇到困难的人总是尽力相助,尤其对讨饭穷人经常以饭、菜布施。 母亲生有五子二女在四十五岁那年,我父亲去世,家里事情很多,为了一心念佛,断除烦恼,她把家中经济等事都交给我大哥大嫂去管理。在1952年,母亲来杭居住,虔诚念佛一如既往,仍尽自己能力做些布施功德。那时虽已高寿,还要经常协助邻居管领小孩。1960年母亲78岁时,她忽然对我们说:“我最好在佛陀生日四月初八那天往生。”我们听了都不当一回事。在1962年,母亲80岁了,就在这年的四月初八那天,她换了一套新衫裤,吃过中饭后,将本来为她吃素专用的饭碗用开水冲洗后,交给我大哥,并开玩笑似地说:“今天是四月初八,这只饭碗还给你,免得说我不卫生。”我们听了仍不当一回事。因为那时母亲身体很好,又没有发觉有什么异样的地方。下午二时许她仍和往常一样,到邻居处代管小孩。 回来后,在傍晚前,自己坐在藤椅上合掌念佛。就在这念佛声中,安详坐化,往生极乐世界了。我和爱人早在母亲信佛念佛的感召下也皈依了佛门,过去虽也听到很多由于一心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事例,但这次是我们亲眼看到母亲是毫无痛苦,坐在藤椅上念佛安详往生极乐世界的,更想不到,我母亲早在二年前,只是希望在四月初八佛诞生日“往生”,竟能感得佛恩加被,接引往生。发愿文中所说:“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佛与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我母亲确是如愿以偿了,因此,我相信,只要真诚念佛并如《金刚经》所教导我们的。修忍辱布施行,心不住着于世间五欲境界,临终肯定能往生极乐的。(1990年1月妙源记) 心真则事实 天乐迎行人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就是识字不多不明深奥佛理的市井小民,能够深信西方,认真念佛,随时随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临终也一定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的。邓振山老居士的往生事迹就可以作证明。 开封佛协心广师从郑州带来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邓振山老居士往生前预知时至,临终时天乐鸣空的事迹。 邓振山居士出生在1902年二月初一日,一个农民的家庭。原籍在河南开封曹门关,九岁丧亲,随婶母长大,后迁郑州。成人后,做杂活及经营化妆品百货为生。1957年正式参加工作,在郑州油漆厂当工人。 童年住开封时,他常去十方院三角庙堂听法师讲经,观看师父们诵经、绕佛、做佛事,幼少即对佛教有好感。1946年在开封河南佛学社受三皈依,请回来很多铜佛菩萨像供奉,每天礼诵功课,从未间断,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居士出身艰苦,对贫病深有体会,常随份随力,发心布施,如施送膏药,眼药等药品,解除病人痛苦。冬季施棉衣给人御寒,夏季在自己家门口路边施茶水,给路人解渴。他的乐善好施精神,受到当地人民的称扬。 76年因病退休,住在郑州佛学社院内,精进用功,拜佛念经,每到深夜二时才休息。直到往生时,还手拨念珠在念佛。 他是在1989年8月17日上午7时往生的。前一日,嘱咐家人说:“我念佛快念够了,也快走了,你们要好好地遵守佛规戒律,维护正法,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今天日夜不停给我助念。”儿女们遵从他的嘱咐,围绕在床前给他助念,奇怪的是,郑州佛学社已多年没住出家人,忽然来了九位僧人,他们是印法师、真廓师、能先师、正如师、延维师、仁悟师、宏昌师、仁群师等。这几位法师顾不上休息,也立即和当地的众居士们,一同参加助念。到天明七时,邓居士在大众念佛声中西归了。 那时,郑州佛学社院内上空,忽然有鼓乐声、梵呗音声和念佛声,此声悠扬清晰,悦耳动听。真是响彻晴空。参加助念的师父和居士们,都听到这种声音。起初,还认为谁在放录音磁带,后来,感觉到那声音是来自天空,于是,大家又激动、又赞叹,真是稀有难得,人人更一心恳切念佛。这一美妙的天乐声,持续到十点半才停止。事后大家懊悔,当时只管念佛,未能及时将它用磁带录下来。 邓振山老居士只是一个普通的佛教徒,临终却能有此瑞相,这证明佛无虚愿,只要我们平时具足信愿。至诚恳切念佛行善,肯定能得往生的。邓居士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净土行人,对此可以心领神会了。(释心广 姜佛情记90年3月) 金亦相居士往生记 金亦相居士,住上海重庆南路,是医生,在医院中工作近二十年,一九七四年退休,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六日下午六时往生,终年七十六岁。 居士早岁信佛,中年丧偶,退休后长斋念佛,经常独自在家里打佛七,每天早晨三点半起床,拜佛、念佛,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休息。晚间打坐用功,常和衣而卧。病中仍坚持礼佛,直到病重,实在不能行动了才止。经常读诵大乘经典。如《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等,并以《弥陀经》、《普贤行愿品》、《净行品》、楞严咒心等为常课。生活俭约,所有余钱,都用来印送经书,买放生物,供养三宝事业等,临终尚有余款八百余元全部用作放生。 居士从来不看小说、不看戏、不看电视,他说:“我们时间不多了,修持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看这些东西。” 居士病危时,到医院检查,验血、验大小便、量血压、及用超声波,心电图等查看,一切正常,说明身无病苦。 临终前五天,严红星居士来看望时和他说:“你的病会好的。”居士说:“我已见到阿弥陀佛,我要往生了。”临终前二天,居士对他的儿子说:“今天明天,你们服侍我,后天,不要你们服侍了。”果然第三天下午六时往生了。临终前,儿子劝他念观世音菩萨。他说:“你们希望我病愈,是你们的孝心,我只是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就在念佛声中,重念一声“阿弥陀佛”泊然而寂。寂后二十六小时,全身冷透,顶门还是温暖的。经过三十四小时,四肢柔软,屈伸自如,犹如生时,根据以上预知时至等瑞相,足证往生不虚。(据居士子智光智炯记录) 聋 彭 往 生 我在杭州一家大棉布店工作时,店中有个年纪五十多岁的勤什工。他生得一付丑陋相,眼睛略吊,嘴歪流口涎,说话口齿不清,耳朵又重听,是一个面目可憎的人。在店中做倒痰孟、扫地、搞卫生等勤什事,不被人重视,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大家都叫他“聋彭”。他老伴亦为店中单身职工洗补衣服,勉强过生活。 说亦奇怪,这“聋彭”既不识字,口齿不清,但早晨在店中四楼念起《心经》和“阿弥陀佛”圣号时,我在下面却听得非常清楚,声音洪亮,句句有力。一个不识字的人竞会背诵《心经》,平时口齿不清,念起佛来却清晰有韵,当时我只是好奇而已。 1948年春,有一天老板偶然到店中呢绒部来小坐,这个“聋彭”不知那里得到消息,也紧接着来到呢绒部,见到老板马上跪在地上恭敬叩头,口中还喃喃说着:“谢谢老板收留之恩。”第二天早上、中午都不见“聋彭”人影,直到午后他老伴来到店中告诉我们说:“聋彭”昨天回家后,这个从来腊蹋不讲卫生的人,却要到保佑坊渭泉池浴室去洗浴。还换了一套新的龙头布小衫裤,临睡前叫我今晚睡在外面小间,睡前还听他在念佛。今天天亮,我推门进去却见聋彭已死了,脸上慈祥含笑,棉被盖得很整齐……。”当时大家听后,联想到他早一天突然向老板叩头感谢,去浴室洗澡,叫老伴睡在外间,无病安详而死,好像有些预兆。有的说:“这是念佛的好处。”,也有的说:“可能心肌梗塞。”我想若因急病而死,为什么面含笑容,而没有痛苦的表情呢?因此,心中一直怀疑,后来看了《歧路指归》、《临终须知》等书,才知道这是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迹象,特为之记。(杭州妙法90年3月) 最近念佛生西纪实 宁波镇海区骆驼镇四湖村王阿堂居士,业手工缝衣工作(外号快裁缝),生下二男二女,本人从少勤俭节约,因子女不孝,觉人生多苦,开始信佛。自子女成家后,他收入的工资,都投入庵寺塑佛菩萨像作功德。他虽吃素六十年,但从不知念佛求生西方。自七十二岁起,发愿坚持早晚功课,一心念佛,要求脱离娑婆世界。早日往生西方净土。他生活简单朴素,不讲究衣、食、住、行。功课后就做缝衣工作。开始时,早晚拜佛念佛各一个钟头,逐渐增加到早晚共八个小时。他做功课的佛堂,是一问朝西破旧板屋的楼上,冬夭比别处冷,夏天比别处热。而他每天清晨三点就起床礼佛,下午四时开始做功课;八年如一日,严冬炎夏,从不间断。他虽有劳保待遇,足以维持生活,但日间仍辛勤为人缝衣。所得报酬,全数作供养佛寺和布施功德。由于视力没有退化,不戴眼镜,身体亦无病痛,所以一直工作到八十岁寿终,不曾休息一天。 去年阴历九月份,他来骆驼镇各莲友处说:“今年恐要往生,请各莲友到时替我助念!”到了十二月十二日,他的女婿来我家说:“岳父身体不舒。”我于第二天就到相距五里路的田湖村去看望他。当时他说:“现在我还不会去,去时会带信给你的。”我因为不放心,不待他通知,十五日又去看他,见他睡在床上,两手合十,拚命出声念佛,神色如常,看不出有病的样子。问他有没有痛苦?他说:“我没有病。”可是,他老妻说:已三天未进食。我那时带去佛号录音磁带,他说,现在不用放。我见他神志清楚,想暂时是不会去的,就向他告辞回家,但临行,嘱咐他女儿。万一情况有变化,必需放录音助念。同时,要立即来叫我和同道们。待我回家不久。就在十六日下午四点半,他的女婿来对我说:“岳父将要往生了。请你快些去吧。” 于是,我拿了衣服随他动身。因为他是先通知别的莲友,到我处已最后一个,所以我就坐了他的自行车到他岳父家。不料这位老居士已往生了,只见满间家属都拿着香跪着念佛在送往生。当时我也跟着录音机和他们一同助念。王居士虽已气绝,但面色仍和活着时一般。据他女儿说:父亲自卧床后,除睡觉外,一直是出声念佛,念到今天下午四点钟,从没有叫过一声痛苦,至四点十五分断气。 这一晚上,我和其他两位居士,以及他的子女念佛到了下半夜二点钟后,居士的儿子、女婿将替居士洗身换衣,这时揭开盖被,大家都闻到有一股清香。居士的全身,仍是柔软微温,一些不像死了十个小时的人;送往生的都感叹得未曾有。这时我们仍大声念佛,直至衣服换好。以后轮班助念至第三天早晨去火化时为止。在火化时,有一位助念的妇女,看到有一朵白莲花从火化箱里出现。根据王居士的情况,我们只要深信佛语,切愿往生,一心念佛,精进不懈,临终是一定能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往生弥陀净土的。(镇海骆驼苏克明 1990年6月8日) 三 杂录 一心念佛 灾厄解脱 我今年70岁了,回忆在40多年前曾请杭州著名星相学者如城头巷的普天球,猫儿桥的姚祥林算过命,都说我寿限是51岁。由于我当时已阅读过战德克所作的《歧途指归》(即现在的《觉海慈航》),大有启发帮助,使我本来对人生的苦难,六道轮回无休无止,感到前途茫茫束手无策,竞找到了根本解决的妙法,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此后,就每天坚持念“十念佛”。所以对五十一岁寿限的所谓预卜,我就无所谓,并不放在心上。 解放后,一九五○年,我考入了国营大公司工作。那时工作、学习、运动都比较紧张,但我对“十念佛”仍偷偷地坚持不断,能做到“雷打不动,风吹不倒”。在1971年,也是我五十一岁那年,由于我在运动中受到障难,身体不好,心跳经常在一百次左右,痔疮又大量出血,因运动学习紧张,又不能去求医治疗,这一年的四月初三那天晚上,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个晚上。那晚,我临睡时,习惯地在床上双手合十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突然自觉心跳得非常快,像要跳出口来,胸部也感到气闷,本来宿舍的电灯光是亮着,顿时会变得黑漆一团,在我前面十多米地方鬼影幢幢跳来窜去。那时,我不知哪里来的力量,毫不恐怖畏惧,仍管自己念佛。约二分多钟后,眼前却变成全部金色晃耀,当时境相的庄严真是难以形容,此时,本来漆黑一团和乱跳乱窜的鬼影就消灭得无形无踪。在右上首又看见阿弥陀佛全身金色,右手下垂的庄严相。我却没有顶礼膜拜,仍旧合掌念佛。随着念佛声,感到心跳渐渐转慢恢复正常。当我似醒非醒时,看到自己仍是合掌,口中喃喃念着佛号,宿舍电灯仍是亮着。真是不可思议,在第二天,本来痔疮是大量出血的,这时竟不药而止,心跳亦减少到每分钟80次左右。那时,像我这样一个还没有吃素,而又没有助因,只是每天念一次十念佛的人,竟会得到佛的慈悲加被,使我这场厄难得到解脱。 在这以前,我只单纯地认为一心念佛只是死后往生极乐世界去的大愿,却不知佛的大慈大悲是无微不至,一心念佛的人在人生过程中,碰到大苦大难病灾苦厄,阿弥陀佛也会闻声感应加被,消冤解结使灾厄得到解脱。由此类推,在临终时,一心念佛,当然能承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了。真如印公大师开示:“念佛法门是万人修,万人去,万不漏一。”我现在更是深信不疑了。(杭州王介培讲90年1月) 感 应 佛说:“一切世间人们为善作恶所得的因果报应,就象影随着形一样,丝毫不会有差异的。”可是世人不信,说是虚妄的说教。孔子也有“安命”的说法。相信他的,往往加以推算,但只求福利,听到好的心生欢喜,听到灾患就心生厌恶,还以为这命是天所安排的,这是最愚痴的。要知道,死和生就象昼和夜;三世轮回就象昨天和今天所发生的事情一样,昨日所作的事情,必然会在今天发生影响。若是所做的是完美的,就能在今天产生美好的成果。反之,也是一样。举个事例来说:比如请客,所有席间餐具菜肴,无论精粗丰俭,必须色色预备齐全,那末,临时陈列出来,就—一具足了;若是稍有欠缺,就不能说是全美的了,这是一定的道理。 人生一世,“正报”寿命的长短,“依报”家产资财、功名、贫富、贵贱的差别,一丝一毫都是前世所修定。今生所受用的,不是从外而来,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世人以为依靠自己的智能技术,可以获得功名富贵,不知功名富贵并不是才智可以获得的,这是他前世修了善因,今世与才智会合才产生的。因此,得到了感到欢喜,那是愚迷的。 有时,我们应有的富贵功名被人所破坏,或占有了,于是深切怨恨这个人和这件事。其实,这是我们的福量本来不应有这些功名富贵的,被破坏的不是我们份内所应有的,被占有的是我们所欠他的。所以为失去而忧怨的,或者怨天尤人,以致结冤不解的,这是自己愚昧无知。 我们如果能听信佛教导我们的因果真理,那末,贫富得失,一切是可付之于前定,都是我自已所造作;穷达寿夭都是我业命所固定。今生所受用的一切,都是我前世所修得,原来不是任何人所可赐与的,也不是智力所能争取到的,即使是从才智取得到。那也是我分内所固有的。这样,又何必计较得失,而劳心苦虑,甚至对人妄积恩怨呢? 假使是一位明智的人,能够相信因果报应,就不必计较眼前的得失,只要趁今生现前所有,尽自己的力量,来种未来的福田,如世间的农民,选择良田来深耕细作,及时播种。这样,到了秋天成熟,肯定能得十,百倍的收获,这又是很明显的道理。但所种的田,有肥瘠的不同,佛说,供养佛法僧三宝为胜地,孝事父母为敬田,济贫拔苦为悲田。我竭诚希望有智的人们,不必计较以往的得失,但种未来的福田,如能节省无益过度的费用,节约身口上奢靡的化费,移种于三田之中,这不但能增长未来的福德庄严,就是在现世也能得身心安乐,成为第一福人了。 假使能种福于三田,再能留心于佛法,以念佛消妄想,以慈悲转贪嗔,以软和化强暴,以谦让折我慢;这样,才是大心菩萨的行径呢。果然能对此深信不疑,可以称为最胜勇猛丈夫了!(憨山大师《梦游集》节要现代语译意)(注:世是时间,“前世”包括前一天、前年。前百年……) 假 修 和 真 修 什么是假修?我们的色身本来是假的,为了求真,于是要修行,所以说:“以假修真”。因为能舍假,才能得真。如果处处执着假我,在假我上着相,不在真我上用功夫,这叫做假修。一切法门都是起源于心,心就是真我,离心外求,就不能相应,也叫做假修。心地法门教人打坐,便是修心,教人念佛,就是摄心;若是上座时,身坐心不坐,念佛时,口持而心不持,也叫做假修。应以“心地无非”(心里没有坏念杂念)为戒本,以“利他无我”(利人而不自以为我在做好事)为正行。真实地照这样修行的,就是行菩萨道;若是只知打坐念佛,专图自了,甚至骄诳妒嫉,动生烦恼,也是假修。 什么叫真修?在任何时间,任何处所,对一切事物,不着相,也不离相,(不爱着,不厌恶,也不远避),在上座时,身心俱坐,念佛时,心口同持;身心打成一片,且本“利他无我”的宗旨,发大慈大悲的心,起弘法利生之行,苦心婆心,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己更须心行不二,始终如一,这才是真修。 环 境 和 心 境 凡夫常被环境所缚、产生烦恼苦闷、忧虑不安。他们不知向自心求解脱、求快乐、找安宁,而是从事相上去寻求转变改善,或者逃避现实。有的愚迷者,不信自心,还去求神问签诗,以求得暂时的安慰。那末,怎样向自心求解脱呢?说起来很简单,只要一翻掌之际就得了。请看下面的三则故事: (一) 从前有一个商人和一个哲学家,同住在一幢房子内。一天夜里,狗叫声很厉害,二人同时被噪闹声所惊醒。商人火冒三丈,大发脾气,一面叫骂,一面用瓦片什物丢过去打狗,而哲学家以为狗这样狂吠,可能是被人打伤或身上有病,很是可怜它。过了一会,二人同去就寝。那商人因心恨狗仔上了火气,左右转侧睡不着觉,而哲学家则安然入梦,并无影响。 (二) 有一位绰号叫“哭婆”的老婆婆,雨时哭,晴天她也哭。一位老和尚问她:“老婆婆,你为什么不论晴雨都要哭呢?”她回答说:“因为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给卖伞的。天气好的日子,我就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我就想到大女儿,雨天一定不会有顾客上门。”老和尚对她说:“你应晴天时。想到大女儿的店,生意会很好,雨天时,小女儿的伞一定会有人买啊。” 从此,好哭的婆婆再也不哭了,无论晴天雨天总是笑嬉嬉的。一样事情的发生,是喜是忧,就在于你是站在那一个角度上去看“它”。 (三) 唐朝诗人李白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却见恒寂禅师在沉寂的房间内,很安静地坐在那里。李白就说:“禅师这里好热啊!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但大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李白深受感动,于是就作了一首诗:“众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 看了上面的故事,环境和心境的关系,不就明白了吗?所以智者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不过,心虽然属于自己,但要掌握它,也不是件容易事,必须研究佛理,念佛修心,才能达到你所要求的目的,永远做个自在欢乐,心情舒畅的人。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