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细心体会佛法 -> 正文阅读

[佛经]细心体会佛法

其他法师|
一、对师长智、悲功德的信心
《华严经》极其殊胜,名为“无量陀罗尼”,是总称,也就是说《华严经》能够含摄一切的经论的要义。读《华严经》的时候,就能够看到这些境界非常广大,我们很不容易领纳。我们读《般若经》的时候,似乎会感觉到很多文字都是重复的——从头到尾,都是这样的文句,都是这样的模式,其实是不同的,很深广。
华严宗的初祖——杜顺和尚,非常的了不起。他在家姓杜,所以人家就称他“杜顺和尚”。他是宰相杜如晦家族里边的族长。小的时候,隋文帝就很看中他,每个月都供养杜顺和尚。到唐太宗的时候,对他就更加尊重,把他请到皇宫里边为自己讲佛法——为皇帝讲佛法,所以给他赐了一个封号叫做“帝心”。杜顺和尚他一生专门就是研究、弘扬《华严经》,为《华严经》的初祖——所以也有人称他为“华严的和尚”。
杜顺和尚一生,有非常多的故事在流传。在有关史籍里面记载:有人生病,身体非常不好,非常疼痛,找杜顺和尚看病,杜顺和尚只要跟他面对面地坐在那里,过一会儿这个病人病就好了;有人说不出话,到了杜顺和尚那里,就能够讲得出来;有人耳朵聋了,去见了杜顺和尚,他就能够耳朵听得到声音。世间的人,对他的神通,对他的成就,都是非常地景仰,非常地佩服。有一回,杜顺和尚跟这些出家人一起过河,跟随他一起去的侍者,走到河流的中间,水也很深,忽然这个河流,水都不流了。你看这个神奇不神奇?水都不流,水都停了。他有非常大的一种神通。所以唐太宗对他都非常敬仰,把他当成佛一样看待。
刚才我说了,杜顺和尚有很多的神奇的故事,但是呢,有人知道,也有人未必知道;有人相信,也有人未必相信。他长期都在终南山修行,有很多出家人跟他一起在那里修行,后来有一天,有一位法师跟杜顺和尚说,要去朝五台山。他说,我们多少年来都是修学《华严经》——华严法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表示智慧,我们应该去朝朝山。杜顺和尚跟他讲:其实你去不去朝拜五台山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文殊菩萨就在《华严经》里头,就在心里头,你再到哪里去找菩萨呢?然后给他讲了一个偈子:“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此便是,何处觅弥陀。”杜顺和尚为这位法师讲了这样的一个偈子,这位法师还是信不过,他就离开了杜顺和尚,去朝五台山去,到五台山的时候,见到一位长者——这位长者非常地慈祥,非常地慈悲。他就问这位长者:“文殊菩萨在五台山什么地方?”这位长者反问他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位法师给他说:“我是从终南山杜顺和尚那里过来的”。这位长者一听,就回答他说:“你搞错啦,杜顺和尚他本身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就是文殊菩萨,你还到哪里去找文殊?”然后呢,这位长者又把“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此便是,何处觅弥陀”的偈子讲了一遍,就跟他来以前杜顺和尚为他说这个偈子一样,——讲完了以后,这位长者就看不到了,消失掉了。那这位法师也感觉到非常地惊奇,他就回到终南山去了,回到终南山以后,杜顺和尚已经圆寂了,往生了。这位法师非常地感慨,他又重新在那里一直在念这个偈子。
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我们究竟怎么样对佛菩萨培养信心?我们如何对善知识言教建立信心?这是很重要的。你多少年来在研究、修学佛法《华严经》,最后呢还要找,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拜菩萨。那杜顺和尚自己本身对《华严经》就是最有成就的人了,以后被人家尊为华严的初祖、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但是门下的人未必能够知道说杜顺和尚是菩萨。比如说我们在经堂当中,也有很多人,我们这二三百个人,那你谁知道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对不对?我们看不出来了,我们不晓得。菩萨、凡夫、二乘,他没有把这个字写在自己的脸上,哪个是菩萨哪个非菩萨,它本身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功夫,这种内心上面的成就,智慧慈悲的愿力、成就。
二、 认识心念、没有智慧,我们走在凡夫道上。
那么智慧要从哪里来呢?止观,止跟观,才能够发智慧。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没有真正用功,我们以一个散乱的心,以一个分别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我们学习道次第,学习《广论》,最后都有止观,止观都是很难的——止观双运,二乘人偏空,偏于一边,偏于寂静,他不能做到止观双运;那么大乘人就不一样,它一定是止观平等的,止当中有观,在观的过程当中有止,通过止观来开发智慧。开发智慧有什么好处呢?有了智慧,我们对世间一切问题、一切现象的认识、判断,就不一样,就不同于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不同于没有得到智慧以前的自己。
我们没有智慧,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很多的境界,自己过不去,不容易去接受、面对眼前的种种的境界,没有能力去面对。总是觉得:别人不理睬我,别人不尊重自己,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有很多很多的困难,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有很多的委屈,别人难以理解,常常我们会这样作意。自己想拥有的就是:世间的名誉、世间的面子、世间的地位、世间有形有相的这些成就。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在学佛法,而实际上注重的仍然还是原来的那些境界,原来那些的成就,只是换一个说法而已。
我们在佛门当中用功、修行、办道,也非常的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如果有了一点别人不表示出对自己的理解,别人尊重我们不够的地方,不够的时候,自己就会非常地烦恼。我们这些问题,就是内心当中有我执、有法执,因为内心当中有我法二执,所以他表现出来,就会非常注重我相,非常执着我相,我执跟我相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符合我相,一旦我相受到影响,受到破坏,我们就很难过了。也就是说,比如你在庙里头,人家不给你面子,人家给你不好的脸色,人家批评你,我们就不想继续学了,就不想继续去用功了,就不想去发心了。
实际上,我们在佛门里边学佛法,就是要破除这些内在的我执,外在的我相,如果我们学佛法,仍然还是注重世间上面的那一些八风:“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样种种的境界,那么世间的人,他感觉到有快乐的时候,就高兴;没有快乐的时候,就很郁闷;痛苦的时候,就非常地难过,高兴不起来;出名的时候,有名的时候,就容易高兴;没有名的时候,不出名的时候,就很不高兴;看到别人出名的时候,也不高兴。看到别人出名,为什么我们会不高兴?因为你自己想到说,别人出名,而自己不出名,他的烦恼就会起作用;有人赞叹我们的时候,就高兴;不赞叹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很痛苦。如果我们修行佛法,一直处在这样的世间相对法当中生活、思维,这个佛法怎么能够学得进去,怎么能够学得好呢?不可能的。这还是世间人生活、语言、行为的常态,这是最基本的、世间的常态,就是世间人,大家都是应该如此做的。我们学佛的人,也照这样去做,并且以此为标准,以此做好了,就认为我们的行为符合佛法,做不好啦,就觉得我们的行为不符合佛法。
那么究竟我们的行为,应该怎样去造作才符合佛法呢?才跟世间法有区别呢?比如说,我们常常在佛堂里边拜佛、念经,我们一天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可能还可以,如果一天十个小时、八个小时,我们可能就受不了。我们就会觉得:修行是不是要很注重这些外在的形式——念那么多经、磕那么多头。内心里面不知不觉就会觉得,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些仪式,去搞这些形式。实际上,念多了、念久了,你自己也不会很想去念;磕头,磕多了、磕久了,自己也不很想去磕头;缘法缘久了,自己也不会很想说,我内心到底怎么样去缘佛法。
内心里面缘佛法,跟内心里面缘世间法,是两条不同的路,就是凡道跟圣道。长期以来我们的心都是同凡夫道去相应的,不能同圣者道相应,所以一旦走入圣者道,我们就很不习惯,刚刚开始,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可能还会有一些感觉,时间一长,感性认识慢慢淡化了,退化了,没有了。就会越来越麻木,看到什么人也无所谓了,看到我们初学的人觉得很感动,很有收获,我们自己不容易会有同样的心情,不容易会有同样的心态去分享别人的喜悦跟快乐。
另外一个角度,我们看到别人很苦恼,别人很难过,别人很忙,别人很有问题,也不会有同感,也不会想要去帮助别人,尽快把这些问题处理好,尽快把这些事情做好。这就需要我们要好好去思考,好好去审思——为什么我们学得这么久,反而我们的内心会变成如此的木然、如此的麻木:不活泼、不灵活、没有力量、动不起来,不能体察入微,不能对现实生活当中种种的缘起,用心去观察,用心去领纳。
这就是说,我们虽然人在庙里,虽然说我们在学佛法,而实际上,我们心没有在庙里,我们心没有用在佛法上,我们的心依然还是在世间道,还是在凡夫道,因为我们的心,在世间凡夫的道,但是我们的身体在庙里:清净地、三宝的道场、圣者的道场,能够刚好的相对、相反;时间一长呢,就会把寺庙、把三宝、把所有的师法友,也等同于世间上面的境界。就是呆久了、住久了、接触久了,反过来,这些清净的、殊胜的境界,引生不了我们清净的殊胜的心,心发不起来。反过来呢?我们在这样一些境界当中,我们依然起的是世间心,而不是菩提心。
学道次第就是要舍世间心发菩提心。我们没有舍世间心,菩提心怎么能够发得起来?这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说菩提心跟世间心是相依共存的,这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心是无形无相的,它是一种力量、一种作用,我们内心里面起什么作用,起什么心,动什么念,我们能不能把它觉察出来——觉察得到,觉察不到?觉察得到,我们才有办法做功夫;觉察不到,我们功夫就不好做了。
无论是居士也好,法师也好;无论初学也好,久学也好,如果我们仅仅在自己的修行深浅次第上认为:我自己比较深了,我自己学得比较久了,学得比较好了,然后就高兴;觉得别人初学、比较浅,学得比较不安定,学得比较不能上轨道,就不高兴,就看不起别人,我们这种心还是世间心。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有很大的问题。
佛法是圆满的,人是有缺陷的,因为人没有成佛。怎样让我们人越来越圆满?所谓越来越圆满就是纳法成业的力量越来越强,内心佛法的力量越来越大,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能够显示佛法。所以佛法圆满不圆满,不是从外在去看待的——外在永远是圆满的:三宝具足,佛法永远是圆满的。不圆满的是我们内心,是因为人不圆满,而不是法不圆满,所以就要在人上面去做功夫、去努力改进。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初发觉不对头的时候,有障碍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学不进去的时候,还是在我们自己。外在的三宝,外在的佛法,法尔如是,永远都是圆满的,所以呢我们要在自己的心念上面去用功,去查找问题。
三、 以暇满、无常策励去发心,将佛法视作第一位。
我们得到这个暇满身,能够听到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但是非常容易失去暇满之身。我们稍不注意、稍不努力,几十年以后就没有了,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佛法才有用的——所有世间上面一切的名闻利养、富贵荣华,一点带不走,一点帮不上忙,没有用处,只有佛法有用。在我们临终的时候能不能,内心里面充满了佛法,内心里面同佛法相应,内心里面同善法相应?我们内心里面同佛法相应,这样的话我们临终,我们在后一生,在未来生命当中就会越来越好;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在生前依然计较执著,追求世间法,我们在死亡的时候,这些世间法,就会促使我们去轮回,促使我们到三恶道里头去。
暇满、无常让我们生起出离心,生起对佛法的一种希求心,生起我们真正的信心。用功用不进去,用功反反复复,退堕,就是因为对暇满、无常没有很深刻的体会,没有真正的认可。如果真正认可,其它的法类都比较好办,其它的佛法也比较好接受,如果不能意识到暇满,我们觉得什么时候都有佛法,很容易的,不会觉得佛法非常地珍贵;如果没有意识到无常,就觉得时间很多,时间本来就用不完,他无所谓;人的时间怎么会用不完呢?很快就用完了,你时间用完了,不等于说佛法会越来越多了。时间慢慢在流逝,佛法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这很简单,我们都能够感觉得到。
我们要在佛法上用得上功,就要对暇满、无常,更深刻地体会,在这方面常常去思维。常常去思惟:我真的是不是今天会死去。念死无常不是说几十年以后死去,有可能一口气不来,有可能今天,有可能过会儿就死了。时时刻刻,我们都要有这样一种心,这样一种心理上的准备,自然而然我们对佛法才会有大的一种希求心。如果觉得死亡对我们还很遥远,我们这个心就不容易发起来,我们就不容易真正对佛法产生希求。
世间上面大家在做事,在工作,都是非常地忙碌、经营,我们什么时候把这种心思用在经营佛法、经营自己真正的人生。不能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精力用在经营世间的事业,事业是我们心的体现,我们心通过身语去造作,变成了业,有事有业,就是事业。如果事业不是佛法作为主导、作为核心,有做事就有造业,事做得越多业造得越大,佛法越弱,那么我们都是世间法——甚至都是世间恶法。从世间恶法出发来做的事情,他的行为就是一种恶的业,最后感恶的果,感苦果。如果我们从佛法出发,从菩提心出发,所做的事情,这种行为就是善业,就是菩萨道——因为菩提心出发,所以行的是菩萨道,最后就能够证佛果,得到佛的果。
同样一件事业,从什么心出发是很关键,发什么心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在寺庙里边,就是学习发心——发心也是需要学习的,不是说你自然而然就能够发得起来的。我们在家的时候,你说我发心就能够发得起来,你说我这个发心:在佛堂里边念几卷经、供几杯水。。。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如果真正把佛法看得很重的话,世间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放得下: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他把王位都能够放得下。没有说放不下的东西,没有说放不下的事情,不可能的。因为所有世间上面一切的成就,同佛法比都是微不足道,都是可有可无,都是不需要的。反过来说,我们只有佛法,世间上面资身器具,才是我们的条件,用功、办道、弘法、利生的条件,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是第二位的,而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是佛法,第二位才是世间法,所以世间法和佛法,不能搞颠倒。
四、分析对学佛法的错误心态。
我们很容易在世间法的衣食住行上拼命,我们很难在佛法上拼命,比如我们用功,用到拼命的程度,不容易做到;但世间的,你去赚钱,要办一个什么事情,那都是废寝忘食、费尽心思,我们所有的能力都用尽。我们来学佛法、来实践佛法,何时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我们都是悠哉悠哉在过,怎么能够会有成就佛法?这是不可能的。这我们肯定自己有感觉。这个本身,这个心思哪个轻哪个重,我们自己都知道。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本来脑筋很好用、很聪明,很有学问,最后,脑筋也就不灵光了,人也不聪明了,这个知识越来越弱,文化越来越差。他就是这样子了,用心用错了,最后,内心没有力量了。
是怕麻烦,什么事情都是怕麻烦,稍微有些事情,自己不想去动,就是内心收得越来越紧,不能放开,不能放松,内心没有活力,这个就是学佛法学错的一种征兆,一种特征。这样学,是不对头的、不对路的。玄奘大师那种精神:宁可西行一步死,不肯东回半步生。这种毅力是多么坚韧不拔、多么坚强,是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为什么能够以自己生命为赌注,就是佛法最重要。除此以外,世间其他的都微不足道,宁可为了佛法,哪怕九死一生在所不惜,当然就容易成就。而不是说在佛法同世间法来搞平衡,这不可能有平衡,平衡不平衡,是在我们的内心能不能平衡,而不是说在世间,怎样把它平衡了;或者说,你自己不用功,它就能够平衡;或者说,你问哪个法师,怎么又能够把世间的事业做得有成就,家庭照顾得好,在学校考试又考得好,同时我们佛法又能够学得好。没有这种方法。只有说,你有没有去用功,而不是说告诉你一种方法,你即刻两个都好起来,这个也不可能的。不要说佛法跟世间法,就是一种世间法,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它不是告诉你一种方法,说你应该怎样看书,你应该怎么工作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很认真去读书,你要很认真去工作,很认真去负责、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它不仅仅在于你的方法问题,是在于你的实践问题——你有没有真正去实践。
常常遇到一些居士来请教问题,说我应该怎么做马上就会好起来,这就是对业果不通达的一个表现,当然也有可能碰巧给你碰上,这个碰巧碰上的话,也是业果,因为你过去有这种善业,所以能够感到这种乐果;也有可能,不期然的,也很倒霉的事情发生,也是一种业果:出去了,你自己走路走好好的,被车撞到了,钱包被偷走了,被人家抢劫了。。。都是有可能的。你如果从业果上面去认识,你抢走就抢走了,顶多你打一个电话报案,不会起烦恼,起烦恼也没有用。我们不从业果上面去分析,你就会很恼火了、很生气、很抱怨自己这么倒霉。实际上,你东西被抢走了,你抱怨也没有了,你起烦恼也没了,你起烦恼、你抱怨,这个境界也来临、也发生,境界也过去。同样如此,我们遇到好的境界,也可能出去拣到一百块钱,拣到一千块钱,那你高兴得不得了,那要你交给员警去,我们可能不容易做到,对不对?不容易,这个钱要交给员警,过去叫拾金不昧,拾金不昧的精神。
就是说我们这个心,很容易受到很小的事情所动摇,不是说要有很强的境界,就是很简单的境界,我们内心就不容易把握。甚至去人家家里做客,去朋友家里做客,人家招待,对你热情一点,或者说不客气一点,你内心里边都会有很大的一种反应,当然我们内心里边应该会有这种感觉了,别人对我们怎么样,应该有感觉。但是呢,感觉之后,我们怎么办?这个就是靠智慧——我们怎么做出反应。如果我们烦恼现前、烦恼当头,我们的反应,身语的表现,肯定是错的,是令别人难过、令别人难堪的,或者别人不尊重我,那我们也不高兴,脸色不好看了,甚至呢,我们还会批评、讥笑、挖苦对方,都是有可能的。那么这些,都是世间人生活的一种态度跟方式,就是这样子生活。
我们学佛法,不是这样一种生活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情况了解清楚以后,去超越更高的一种生命的层次,需要我们去提升,也就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心思用在这些方面去,这些本身都是属于世间法:无论是有钱也好,无论是没有钱也好。。。无论是有地位也好,没有地位也好。。。无论是年纪大的也好,年纪轻的也好。。。我们注重的是佛法,而不是注重于外在的这些东西,甚至说我们有讲堂也好,没有讲堂也好。。。有大殿也好,没有大殿也好。。。在庙里边也好,不在庙里边也好。。。我们所有一切,关注的是佛法,需要的是佛法。而不是说,我们来到庙的时候,佛法我很需要,出了庙以后,佛法就放一边,不要了,出了庙门以后,就觉得佛法是另外一回事。见到佛菩萨,到了佛堂,到了寺庙,你说我要好好修法;出了庙门,回到家里面,觉得我还是好好生活,是不是?那你到底要好好生活,还是要好好学法?这是不行的,这肯定不对的。
你要好好学法,在生活当中也能够体现佛法,在工作当中也能够体现佛法,在学习当中也是一样。就是我学习、我工作、我生活。。。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佛法。这样的话,久而久之,佛法才能够进入我们的内心,才能够跟我们的相续去结合,才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然不可能的事情的。不是说我来念几天经就可以的,我这个佛法就学到手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快就忘记掉了,很快就没有掉了——这不可能的。只是有一种临时的作用。实际上,它是不会长久的,长久需要发很大的心,去努力,去作决定。首先我们这一点能不能作决定呢?都是很成问题。就是佛法在自己生命当中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除此以外,其他的都是可有可无,其他的都是陪衬,都是不重要的,就是决定学法的心,决定求法的心,决定为法的心,这个就是对法真正有没有认可,我们对佛法没有真正的认可,谈什么信心呢?首先你都没有认可这个佛法是最重要的,还怎么会信呢?不可能的。信怎么能够信得起来呢?
五、 认识内心状态、身心关系,粗细心与用功。
世间的一切,根据《华严经》的教义,一体多元,一体多重,重重无尽。我们内心的状态,也是重重无尽: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种种的情绪,重重无尽:有时候高兴、有时候痛苦、有时候烦恼、有时候欢喜。。。我们高兴的时候,这些不高兴的部分,它就被隐藏起来了。。。我们不高兴的时候,我们高兴的心理,隐藏起来了。。。就是隐门跟显门。我们就要很清楚,我们这个烦恼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另外一个方面被隐藏起来;好的心理状态出现的时候,不好的就是被隐藏起来了;不好的出现的时候,好的被隐藏起来了;智慧出现的时候,无明烦恼就隐藏起来了,就没有了;无明烦恼出现的时候,智慧就跑了,不出现了,它只是藏起来了,不是真正跑了。真正跑了,就没有了,永远没有了,烦恼永远断了——只是暂时不显示了,就如我们电脑一样,里边有很多很多的病毒,暂时不显示,它一显示,就死机了,对不对?要出故障,人就出问题。
实际上内心里边,它也是一样的:像波涛一样,重重无尽。。。这就是我们人生命的状态。。。不会说我这种心理,幸福快乐感会一直持续,不可能的;你说痛苦会一直持续,也不可能,它也会过去。。。我们如何拥有智慧来获得快乐,来减少痛苦,来驱除无明?——靠佛法。如果不是佛法,无明去除不掉;如果不是靠佛法,痛苦减少不了,这是绝对的。
人的身体是五蕴和合的假体:色、受、想、行、识,简单说来,就是身心两个部位、两个方面。身心两个方面——身体,血肉之躯;心,心意识。我们的心,到底跟我们的身体,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是有联系还是没有联系?我们的人有心,动物也有心,猫,狗,它也知道,它也有意识,我们人也有意识。。。身心,它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人的身体坏了,比如你的头被人家砍了,你就死了,死人就是你心识跑走了,身体即刻就冷了,就冰凉了,就硬了,就僵化了。。。你活的时候,身体柔软,有温度;你死了之后,即刻就冰凉。。。说明身跟心是有联系的,但是完全又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我们手,你去摸一下知道,这个是硬的,这个是软的;这个是烫还是冷;这个是热,能够感觉得出来,摸一下他就马上有感觉,但是你不能靠这个手去思考,手思考不了,眼睛看东西,能够看得到,看到有经书,看到前面有佛像,看到前面某某人,耳朵能够听,手能够拿东西,他就非常方便,你提一桶水,就很容易提得动,提一个行李包,也容易提得动,但是,你用脚去提就不容易,脚就是走路的,走路可以,但是你用手来走路,就不行了。
我们的心到底在哪里呢?在身体当中的什么地方呢?过去有人说,在我们的心脏里头,心就是心脏;有些人说,心就在大脑,如果我们的心,就在心脏里头,我们心就在大脑里头,那为什么我们人,身体上面各个器官、各个部位又有它的作用。
佛教里讲,我们的心,它从世间上面谈,人的这个心是不一样的。对一个有戒有定有慧的人,他的心跟一个没有经过戒定慧熏习的人是不一样的。禅定功夫很深的人,真正用功的人,他更多的情况下是靠潜意识在起作用,也就是非常细的一种意识在起作用。比如说,无色界的有情,无色界无色,他没有身体,但他有生命——他纯粹都是一种心的一种生活,我们凡人——欲界的众生,他身心都有,他生活的状况,更多地靠的粗意识,非常粗猛的意识,就是非常容易在这些杂染的、粗重的境界上面过生活,粗重的境界上面做文章,在粗重的境界上面去缘。因为我们内心很粗,所以我们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思惟的东西也就很粗。
如果我们内心很细,比如这个人很细心、这个人很用心,他看问题就跟一个粗心大意的人看问题是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内心非常的细微,他做一个事情,就能够考虑得非常周全、考虑得很圆满,做事情很有条理,说话也很有条理,一天一天做什么,一步一步怎么做,非常的清楚,如果我们长期以来,内心都是非常混乱状态、非常的粗糙、非常的急躁、甚至非常的暴躁,这怎么能够用功呢?这用不了功,首先我们心态都很成问题,都一直在起伏动荡不安,先要把它止息下来。止息下来以后,才能够慢慢在我们细的、深细的意识当中,深细的心念里头去做功夫、去用功,只有这些很深细的,我们的心才能够同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境界去相应,这些很深细的心,它不会受到我们身体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看经本,看到佛像,它不会受到我们这个心的影响,这个身体的影响;我们走路,我们打坐,我们同人家谈话,我们内在当中的那颗自性的、清净的心,我们内心当中那种非常微细的心,如如不动的,非常清楚、非常清明,知道做什么的。。。如果不是的话,所有的身语造作,都是牵强附会的,都是没有目标的,没有宗旨的,没有理念的,都是业感的。
所谓业感呢?你碰到什么缘,碰到什么境界,碰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去随顺、去附和而已。而不是说,我们自己真正让那些混浊的心,逐步逐步的让它清明;那些粗重的心,逐步逐步让它细微;那些肤浅的心,逐步逐步让它越来越深入,能够认清我们内心当中最深处的境界,认清我们的思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细、越来越活泼、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容易同师法友相应、同三宝相应,同佛菩萨的境界相应。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5  更:2021-08-18 19:12:5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