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和责任有同一个归宿,就是心灵的安定和快乐,朝着这个目标去做每一件事。心中空虚,所以才会需要外境来填满。外境的影响也有区别,有的是刺激,有的是启发;有的增长烦恼,有的增长力量。现在一些影视节目,制作的动机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猎奇心、刺激人的五欲,却在心灵更深的层面无所作为,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有限的、短暂的,如渴饮海水,越饮越渴。不断成长自己的心灵。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够去原谅,也是对自己的解脱。 要学习,学习人生的智慧,学习认识自己的心灵。没经过学习之前,在生命的路途中,我们就像盲人夜行,什么都看不到,心怎么能安定、无畏呢?慢慢培养起生命无限的长远观念,培养起观功念恩的良好习惯,培养起和而不同的包容心胸,这些嗔心、慢心才会慢慢消除。修行不是听了一个道理就能脱胎换骨的,听懂道理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心灵成长需要一步一步去走,一点一点去改,多在善法上用功。 寺庙是一个净化心灵的环境,一个善友共聚、以法相会的处所,一个推广慈善、繁荣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的平台。佛法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习佛法,学习如何认识自我、调伏烦恼。 “无事不烧香”是民间对佛法的认识,是狭隘的偏见、误解。 出家不是一个“结局”,选择一种清静度日的生活。相反,出家是选择一个新的开始,从此之后要用全部精力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圆满自己的心灵,然后投入永无止境的服务众生的事业。 物质与精神并不是矛盾的,要破斥的是“只要物质不要精神”甚至“为了物质抛弃精神”,因为一旦离开了精神、心灵,求快乐也无处可得。而人本身有许多烦恼,贪欲永无止境,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追求物质上,就腾不出空来关注精神世界了,所以应格外注意。在生活的层面帮助,是一种帮;在心灵的层面帮助,也是一种帮。我们对于悲苦柔弱的人容易生起仁爱施与之心,对于可恼执拗的人不仅不容易生起悲心,反而会激发厌恶之心,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还没有很好的把握,慈悲与智慧还不足够的缘故。帮助他人与修行自己是相辅相成的。 佛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因上解决,从心上解决。恐怖主义、暴力伤害……都是心的教育出了问题,人不懂得善恶,不知道怎样降伏内心的贪嗔痴,正如古德所说“天下不治,由人心不明;人心不明,由圣学不讲。”所以,要大力弘扬慈悲、包容、平等、智慧的心灵教育和生命教育,用祥和取代暴戾。接纳自己,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找到自己愿意做又能做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灵,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个心灵都有自己翱翔的天空。 因为把心丢了。心永远在跟着外境跑,在后悔、期待、失望中恶性循环,却没有好好停下来把握当下这颗心。真正要练的是自己这颗脆弱的心,练车正好是一个练心的机会。锻炼身体会很累,窝在沙发里吃零食很轻松,前者“自找苦吃”,但有益于健康。锻炼心灵亦复如是,外在的挫折是让自己变强大的必经之途,做好这个心理准备,遇到一切境界都不要怕。 皈依的好处是: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家,给自己的无限生命找一个引导觉悟的老师。皈依是学佛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