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佛法是心法 -> 正文阅读 |
[佛经]佛法是心法 |
其他法师| |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发现了人生规律—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他自己遵循这一规律而成佛,又向世人揭示出这一人生规律,劝喻世人遵循这一规律,皆可成佛。 一 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唯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白、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为根本。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不虚假;如故,常不变。心性即是真如,若能觉悟,那十法界的万法即是 “一真法界”。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能生“十法界”万法,究竟如何生起?这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的道理,究竟为何?这便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之所觉悟者。梵语“佛陀”,华译“觉者”,觉,即觉悟,如睡梦觉醒。对凡夫来说,便是不觉,凡夫虽然不觉,而心性(精神)与诸佛未尝稍异。佛与众生之觉性,喻如水的湿性与波浪,实非二物。故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那么,佛陀觉悟了什么?若以通俗语言来说,便是觉悟亘古以来乃至尽未来际永恒不可改易的众生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的客观规律。这一永恒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便是我们所说的“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之铁律。 吾人于日常生活中,一念心生起(精神活动),则必定为“十法界”的万法之因,是即“缘起”,缘起即是因,因如种子,必定感果。俗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相招,法尔必然,这一规律不以任何主观力量为转移,故曰“性空”,或名“无我”。所谓“性空”,所谓“无我”,皆言“法无自性,唯念所宗”。无我、无自性,譬如一张白纸;唯念所宗,譬如你在白纸上写字作画,写个什么就是什么,画个什么就是什么。 如《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 觉林菩萨偈》) 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觉林菩萨偈》) 如是心性法则,为诸佛所觉,以之教化众生,使之驾驭这一法则,返妄归真,转染成净,断除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成就三德(般若、解脱、法身),圆证三身(法、报、化)。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正是遵循这一法则,实践这一法则,而成就佛道。 这一法则(梵称曰“达磨”)不是诸佛所创造,更不是上帝、梵天等所能创造,这一法尔如是、不可改易的法则—“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一切诸佛亦不能改易,不过是为诸佛所发现、所觉悟、所遵行,所以能够“转凡成圣”而已。所以,佛陀经常向弟子们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说“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等。佛所说法及诸祖立宗,无非是为了令沉湎在烦恼惑业苦海当中的众生,用此方法有效地驾驭“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规律,而达到出染还净、超凡入圣直至成就无上佛道而已! 由此可见,吾人信佛,不过是信仰佛陀因其觉悟而发现的真理(亦称真谛)而已,此真理亦即亘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历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却颠扑不破、不可改易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法则、谛理) 被佛陀发现了、觉悟了,并亲身躬行实践证明了,然后为我们揭示出来。你接受不接受,相信不相信,完全由你,佛陀亦不能强迫你。因此,佛教主张智信,即理智的信仰,明白其中道理的信仰,反对盲从的迷信。 二 一念心性,人人具足,缘起性空(无我)而因果相续,这是法尔如是的客观规律(法则),它不被吾人的意志所左右,不会因为你信或不信这个道理而改变其存在的事实。明白了这个意义,信仰佛教其实是信仰自心、信仰自己,不过是以佛陀为模范、为导师而已。正如有知识者谓“佛教是无神论者”,其实是有根据、有道理的。 缘起性空(无我)而因果相续,是即本文开头提到的一心能生万法。万法虽多,归纳为“十法界”,即十个范畴。人道众生仅为其中之一,即“人法界”,尚有“九法界”的事理,吾人可从佛经中得知其详。“十法界”为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以及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 前四(佛、菩萨、缘觉、声闻)为四圣法界,后六为六凡法界。以修学戒、定、慧的力量,断除见思惑(烦恼),超脱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是谓超凡入圣,须证得声闻法界最高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分段生死,即轮回中的众生,其一期期生命由生至死,不能自主,因业受报,轮回于六道,如果不遇佛法,不肯遵循“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的法则,努力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则久经长劫,莫由出离。 吾人属“人法界”有情(众生),对于“人法界”以外事物,不堪(即无力,即使会用科技手段,终亦有限)涉及,因缘果报,法尔如是。所以,除非信从佛经所说,否则便难承认或相信“人法界”范畴以外的“法界”事物了;哪里会知道“人法界”以外,尚有“九法界”的事物存在呢?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一般人(芸芸众生)的识见了,甚至误解佛为某种神灵,或认为佛教是迷信了。 一心为因,十法界为果。十法界唯一心所造,所造者即吾人日常行为(行为名之曰业,是根据梵文“羯磨”翻译的)。发端(造作)于一心,表现于身、口,心念即意;所以每一个人的行为造作,不外乎身口意三业。身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杀、曰盗、曰淫;口的行为造作有四种业:曰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即欺骗、虚假的语言;绮语即低级趣味、黄色歌曲等;恶口即粗暴骂詈;两舌即挑唆是非、离间人际关系);意的行为造作有三种业:曰贪欲、瞋恚、愚痴(贪,主要为贪色、财、名等;瞋恚,于人或事,轻则不悦,乃至忿恨;愚痴并非指没有文化、没有学问,而是指不明善恶,不信过去、未来、现在之三世因果,不信佛、法、僧三宝等)。 应注意,所谓善恶的区分,就在于这身三业、口四业和意三业,犯之曰十恶业,守之曰十善业。吾人心念复杂多端,造作行为千差万别,几乎无一相同,如同天下人之貌相无一全同者,即使是双胞胎,亦不全同。将人们造作行为统括分之,善业方面分作上中下之三品,恶业方面亦分作上中下之三品。上品十善为因,报感“天道”—“天法界”为果;中品十善为因,报感“人道”—“人法界”为果;下品十善为因,报感“阿修罗道”—“阿修罗法界”为果。梵语阿修罗,亦音译为阿素罗,此云无端正(男貌丑、女貌美),亦云无酒,此道众生,具有一定福报而瞋恨心重,好斗争,散在天、人、畜、鬼道中,所以有些佛教典籍中,亦有不另立此道而言五道众生者。以上为三善道。恶业方面,违犯程度较轻者,为下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畜生道”—“畜生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程度严重者,为中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饿鬼道”—“饿鬼法界”为果;违犯十恶业极其严重者,为上品十恶业,以此为因,报感“地狱道”—“地狱法界” 为果。是为三恶道。 三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公元1741~1810年)说:“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三乘即声闻、缘觉为小乘,菩萨为大乘,佛为无上乘—印注),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畜、鬼、狱)。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证。自等觉(等觉去佛一等,为仅次于佛的大菩萨)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吾人)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此处的依,即净土;正,即佛陀)功德,以及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苦、集、灭、道),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八定(四禅定与四空定总曰八定;四禅如上说,四空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 “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愚痴)是,反此,则为十善。” “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彻悟禅师之所以揭示“心性随缘”的人生状态,其目的是为了要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以此为龟鉴来检点自己:终天竟日所起的念头应操之在己,要“为心之师”,而“勿师于心”。这样,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缔造;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来操纵。趋吉避凶,行善积福,消除夙业,改造命运,都不在话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所以,佛教徒一向对问卜占卦之类的事情,虽然不予否认,却是不屑一顾。 佛在《大般涅经》中云:“长者!心为城主。长者!若不护心,则不护身、口;若护心者,则护身、口。以不善护是身、口故,令诸众生到三恶趣。护身、口者,则令众生得人天、涅,得名真实。”(《大般涅经》卷十七《梵行品》第八之四)古德训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意谓吾人日常之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相交涉,要防止发生邪恶行为,乃至夜晚亦须保持清醒状态);将军主帅能行令(‘主帅’喻自心,为心之师),不动干戈定太平 (是即如佛所言‘得名真实’)。” 《大般涅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般涅经》卷十四《梵行品》第八之一)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师(1861~1940)垂示曰:“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生的最佳选择,便是一切时中将自己的念头(精神活动)与“佛法界”相应。《观无量寿佛经》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是,则自然而然地遵循了“缘起性空而因果相续”的规律,便可水到渠成地成就净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教律典中云:“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呜呼!可不慎乎!每个人的行为,无论别人见或不见,无论任何时处,只要你个人神智清楚,都是要绝对地由你个人自己负责的。这是浅谈佛法的忠告。 四 佛教认为“人法界”的人道众生,无论贵贱贫富,皆不免人生过程中的种种痛苦。世上一般人或许觉得人生也有快乐,佛教认为,人生的快乐乃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那不是究竟的快乐,而是建立在痛苦基础上的快乐,是短暂的,是靠不住的。原因是,人人皆以“自己”为“我”,与他人、与环境对立。其实,一般人所执的“我”,佛教认为乃是一种错觉,是“自欺”的。佛教认为“我”应具有“ 自在” 和“ 主宰” 二义。能够自由自在、能够主宰事物(修持至破除“我执”与“法执”,境智圆融),方可符合“我”义。可是,世人于此二者(自在、主宰)皆不能做到,而执著自己为“我”,所以,佛教认为是错误的。何以言之?人们对于人生的种种痛苦,不由自主,不能抵御,这就是明显的证明。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虽多,可以概括为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佛典中述说甚详,今简要说明如下: 一、生苦:诞生时,经十月处胎,婴儿在母腹内,名曰胎狱。临产,甚至有剖腹者,母与婴俱甚痛苦。 二、老苦:随逐时光流逝,由少至壮,以渐暮年,齿发脱落,面容憔悴,筋骨衰弱,视听减退。 三、病苦:种种轻重疾病,烦扰人生,每至医院病房,触目惊心。近世又出现“艾滋病”“埃博拉”,尤为严重,令人谈之色变。 四、死苦: 神识谢体, 四大(地水火风)分离,如生龟剥壳,螃蟹落汤,临死苦痛,不可尽言。此苦人人皆畏,纵秦皇、汉武,欲求长生,终不可得。 五、爱别离苦:撇所遗财物,抛所近亲人,这是临死的爱别离;生平中,往往因为不得已而离别,也是常有的事情。 六、怨憎会苦:终日怨恨、憎恶对方,却又偏偏必须相聚在一起,不得离开。夫妇、亲子、朋友、职场以及社会关系,皆有此种情形。 七、求不得苦:要想得到的事物,往往不能实现。生平中,往往不能遂心如意,如考试落榜、求职落空等。古语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八、五阴炽盛苦:这是众苦的根源,也是众苦的结果。五阴的阴,为荫覆义,使吾人真性不能显现。阴,亦作蕴,会聚义,此五者各会为一聚,曰五蕴。 五阴(蕴)即色、受、想、行、识。色义为具有形状、颜色的物质。五阴的色,即吾人的身形体貌。受、想、行、识四阴为心性(精神)。受,即对事物的领纳。想,即领纳以后的取像(留有印象记忆)。行,即因想像而念虑不停。识,即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了别外界事物。炽盛,即此五者(色受想行识)互为助成而造作种种行为,如火益薪,倍加旺盛,造种种业,以致形成种种痛苦。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五蕴皆空。”此须以“般若”智慧观照,如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般若,即了知“性空”“无我”的智慧,非同世间聪明。 《金刚经》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幻、泡、影、露、电,是“一切有为法”的六种譬喻,此偈曰“六如偈”。 “六如”与“五阴”直接相关。因为“六如”说的是“一切有为法”,而“五阴”正是有为法的一切。所以,若以佛眼观之,一般世人沾沾津津,沉迷于六道轮回之中,其状态如梦幻、如泡影、如露电,正如宋朝姑苏景德寺法云普润大师诗曰: 世界变成如幻化,受想行起似沤泡; 法尘缘虑同观影,身似露珠垂树梢; 翻思过去事如梦,现前若电耀荒郊; 须知毕竟元空寂,只是无端与物交。 世界,即时间与空间。时间为世,空间为界。佛经言“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与当今天文科学界的说法是吻合的。天文学界说:纵然望远镜发达,所观测得知的宇宙空间也是极为有限,不过如同沧海一粟而已!又说:宇宙空间无有边际,没有中心点。“佛法界”时间与空间的情况则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微尘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蕅益大师著《大佛顶首楞严经文句》)。所以,以“得大自在”“常、乐、我、净”来形容“佛法界”的功德。然而,在“人法界”的人,由于妄想执著却产生不同的时空观。时间有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然而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现在不停留,三时皆了不可得。空间即四维、东西南北、上下。在无限的时空之中,其实有无边无际、形形色色的星球星系,在演变不停,生生灭灭,故曰如幻如化。 受阴领纳,想阴取相,行阴迁流,如同天降大雨落在地上形成的浮泡一般,刹那不停地前者变灭、后者继续。 感官接受事物为“法尘缘虑”,如同观看电影(宋时无电影,原诗观影,指人、物等所映现的影子)一般,譬喻识阴的虚妄。 色阴即由四大(四种主要元素—地、水、火、风。地大为骨肉筋爪等;水大为血汗、尿液等;火大指体温;风大指呼吸动转作用)合成的身体,危脆难保,如同朝露。 人的一生中,过去的事,回忆起来,如同梦境一般,正说明人世无常,不可停留。而现在的事,亦难把握,才说现在,已成过去。故喻“如闪电耀荒郊”,一晃即过。 末二句“ 须知毕竟元空寂,只是无端与物交”,正是凡夫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由于“我执”“法执”,不悟“自他同体”“心境一如”之真理,起惑造业,轮回无期。 呜呼!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五 释迦牟尼佛为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国境内)之太子,名悉达多,因感人生之苦而弃舍王位毅然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至三十岁时,成就佛道。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但离妄执,则如来的一切智慧现前。 《大佛顶首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百丈禅师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蕅益大师示“觑破现前一念”曰:“前际不可穷,后际不可及;现前介尔心,边际渺难测。明明法界宗,妙观胡墨墨;奋起金刚拳,打破无生国。” 由上可知,若能破执离妄、断尽烦惑,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然靠自力断惑证真、出离生死,非末世众生所能为者,此所谓龙树菩萨所言之难行道也。唯有仰靠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救度,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能俯谢娑婆、径登极乐,从而直趋无上菩提之觉岸,真解如来意。畅佛本怀,报佛深恩。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