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净慧法师| -> 《心经》那么好,要如何去运用 -> 正文阅读 |
[佛经]《心经》那么好,要如何去运用 |
净慧法师| |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从“观自在菩萨”到“是无等等咒”叫“显说般若”,用明显的道理来阐述般若的妙义。在阐述般若妙义的时候,首先是一个提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说是全经的纲领。 以下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叫三科法门,属于众生法;“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属于缘觉法;“无苦集灭道”四谛,属于声闻法;“无智亦无得”,属于菩萨乘的法。 众生、缘觉、声闻、菩萨,都以般若为修行的指导,归根结底都是要证得般若空性,所以就一路地无、一路地空,一直空下来,空到究竟。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个肯定、一个结果。 然后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究极的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四咒也是就众生法、缘觉法、声闻法、菩萨法来说的。 这个经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以上为显说般若。 最后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密说般若,把全经的意义以密语密意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果我们平时没有时间念诵《心经》的全文,那就念这个咒。 我建议大家把这二百六十个字每天最少背诵十次。有些人就是把背诵《心经》作为自己修行的课诵,周而复始地背诵,赵朴老就是把这个作为修行的法门。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一切苦包括我们内心的苦和外在的种种苦难。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按照《西游记》的说法是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他有几次遇到有生命危险的大灾大难。强盗把他绑起来,要杀他祭天,他就是靠念《心经》来解除这个灾难。 如果打坐的时候,不念佛也不数呼吸,那么就可以默念《心经》。念的时候,心里在观想,口里在念,耳朵在听,那就能够把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心经》的每一个字上。这样修行的方法,是很容易见效果的。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昨天我讲到,佛法有其真理性、实践性、正确性。佛说的法门都称为经典。经典者,不可改变。经典告诉我们的法门,都是可以照着操作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做了以后就能够得到效果。 我们学了《心经》,就一定要用《心经》。用《心经》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从思想到工作、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遇到的种种烦恼。 这种种烦恼就是苦,就是厄。厄是什么呢?厄就是套在牛马身上的笼套,套上以后就脱离不了束缚。 烦恼的意思就是逼迫。一件事情来到我们面前,想解决又解决不了,想得到又得不到,想排除又排除不掉,就在这样的两难之间,人心就如火燎一般。烦恼就是火烧心,一定难受极了。学《心经》用《心经》,就是来解除火烧心的痛苦。 昨天我还讲到,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观”、“行”、“空”。观、行的结果不但是烦恼空,想要空烦恼的心也空掉,那个时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观,有观照的意思,有观察的意思。观什么呢?观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对境生心。对境不生心,对境不起念,那就没有烦恼了。 如何观照呢?观照、观察从字面上来讲,都属于认识范畴的概念。能观是智,所观是境。 能观是智,包括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功能。器官和功能佛教叫根与识,意根指的是四种心中的“肉团心”。现代科学是把意识的功能归结于大脑,佛教的讲法是说认识的功能依托在肉团心上。这是佛教对于人体的认识和现代科学之间的一些差别。 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是六尘。法有一部分是属于主观的。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加上六根是十二处。这十二个地方是意识能够产生和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十二处。在此基础上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 为什么叫界呢?六根、六尘和六识,每个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会错乱。 比如说我们要喝水,水属色法,为味界,舌是属根身,是舌界。在喝水的过程中,感受到水的清凉,不会产生火的感觉,这是舌识界。味界、舌界、舌识界,各有界定。 喝水一定是用口来喝,不会用耳朵来喝,这也是有界定的。意识认识外在的事物的时候,六根与六识各司其职,不会错乱,这叫做界。有界定、界别、界限。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心经》里面叫做众生法。我们都是从众生法开始修。 《心经》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观五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我们生命的总体,从物质到精神都表现在五法上面,是五法的聚合体。 怎么样观察到五蕴皆空呢? 色法不会孤立的生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有条件的,不是孤立的,这是空的第一个含义。 空的第二个含义,色法也好,受想行识也好,都有不稳定性。才起一念,马上第二念又跟上来了,不稳定,表现出五蕴的无常性。 第三,色受想行识,是在运动的。昨天我讲到心的五个作用的时候,讲到等流心,一念接着一念在运动变化发展。五蕴法都是动态的,所以是空。 空的这三个含义,没有先后,是同时的。所以五蕴皆空的空,不是说这个事情没有产生以前是空,也不是产生销往以后是空,而是正在进行中当体即空。 只有这个事情当体即空,你在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有意义。当你处理问题的时候了达一切皆空,才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不会产生执着。 这样判断一定是准确的,一定不会起烦恼,一定不会有执着,一眼就把事物看得清楚。所以只有当体即空,我们运用起来才有意义。 我们在正在进行中观察空义,才能真正度一切苦厄。如果不是在正在进行中来观察空义,那就是马后炮了,没有什么意义。一切苦厄都是正在进行中的东西,不是空洞的,都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要用观的方法,了解五蕴所引生的烦恼,当下的,正在进行中的,然后用我们所了解的空性、空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 了解了空性,看问题就全面,可以避免偏差。因为有执着就一定会产生偏差,没有执着了,看问题就不会出偏差,就会把问题看得很准确。 空还有辨证的意义在里面,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说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说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二元的对立消融了,就没有所谓的精神和物质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与空在一定的意义上是等同的。 有的书上就单讲这四句话,认为佛教的大智慧与大慈悲都包含其中。空就是佛教的大智慧,是文殊菩萨的法门 ;色就是大慈悲,是普贤菩萨的法门。 这种理解更加深入地把经文内在的奥义发挥了出来,然后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修行。我们要学会用“观”字,实际上就是学会怎样正确全面辨证地看待一切问题。 然后讲第二个字:“行”。 看到了以后,要把看到的知道的事情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要在行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运用自如。如果没有达到境界,那么知与行就会脱节,产生距离。 要把知与行的距离缩短,甚至达到零距离,那就要在行字上用功夫。“行深般若”,就是要练习在最难排解的问题上,能不能照见五蕴皆空。 我们人生最难排解的问题是两个,第一是财,第二是色(男女色之色)。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能够当下排解得开,能够当下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思想和般若就少分相应了。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很勉强的,要用很大的耐心、韧劲才能够达得到。古人有云“坐怀不乱”,这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还有所谓拾金不昧,就是在财字上下功夫。中国古代人的修养也都是在这两件事上。 从古到今,起烦恼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看起来社会现象林林总总,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归结到根源上,只是财色二字。 中国的儒家,孟子讲“食色性也”,食和财有关,色就是女色,这就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在这个地方有所突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达彼岸,就是波罗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在行字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做到拾金不昧、坐怀不乱呢?除了我们当下能够用功夫,平常还要训练这个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动心。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修养上做功夫。 比如说,每天最少背诵十遍《心经》,把心经里面的经文深深地印入脑海里面,留在八识田中,这就好像我们打防疫针、种疫苗一样,碰到任何传染病都不会感染。修养功夫就是这个。念佛、拜佛、打坐、数息等等都是为了这件事,都是为了要在具体的引诱面前能够把握得住。 当然这还是佛教修养浅层次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如此,还要有甚深的禅定,获得各种各样三昧,获得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的首楞严三昧——最坚固的大定。 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我们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在行的同时,还要在认识上下功夫,就是空字。 空,在我们正式进入认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体悟到空是无常的、运动的、发展的,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存在的特性。 首先,从“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入手。唐寅的诗里面有句话:“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大家想想看,这就是空的一个方面,对空的一种理解。 我们在茶余饭后,读一读类似这样的诗,思考思考,可能在某些排解不开的事情上,就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思想境界上一下子超越了,一下子就出现一番新的境界。 希望大家在“行、观、空”三字上下功夫,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法门。最简单的法门,宗教性不是很强,说起来大家都能接受的,就是观呼吸。 这个法门最实用,这个法门随时可以提起运用。比如坐公交车的时候,眼睛一闭,观自己的呼和吸。 观呼吸的要领是“知息出入”,包括“知自习出和知息入两个部分。用功夫用得深了,就可以观三个部分:“入、住、出”。住就是入与出之间短暂停止的过程。 观呼吸能够得禅定。在功夫纯熟了以后,入息的时间拉长了,住的时间拉长了。息住以后,呼吸停止了,那就是入定的状态。当然定境没有达到四禅之前,呼吸不是完全停止,但已经不明显,很细微。 年轻人和老人,在呼吸上有差别。 年轻人入息时间长,那么就可以专门观察入息,数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数入息,周而复始。壮年人,30-45之间的,入息和出息的时间相等,那么数入息和出息都可以。年老的人出息长,那就可以数出息。 清代临济宗禅师祖源超溟的《万法归心录》卷上讲:“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一呼一吸为一息。 佛教把呼吸分为四种状态,所谓四相——风、喘、气、息。我们刚开始数呼吸的时候,肯定是喘,呼吸不匀,不绵密。前面的三个状态,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只有息的状态是我们应该保持的。 关于行,大家都可以按照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来修炼我们的身心。这种方法不仅仅是能够调摄我们的心念,也能够逐步地强化我们的体质。 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这一呼一吸,吸进去的是天地自然的清气,呼出来的是我们体内的浊气。体内的浊气与天地自然的清气在进行交流,肯定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进体质的健康,使我们的身心稳定。这个法门最适合我们在家居士来修行。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简单易行、不带宗教色彩的方法教给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让别人觉得这是一件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不是在传教。 实际这是佛教最古老的修行法。我们初学佛的人,散心杂念很严重,如何来停息呢?就是用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到这。《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发挥起来,十天半月也讲不完。不过不讲也可以,看一个字就够了:空!一个凭借一个空字,就能把佛法的要义、人生的修养,真正体悟出来。 现在我们大家都能背诵《心经》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去运用,大家就是此行不虚了。阿弥陀佛!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