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去。奇怪的是,国王如此布施了数日,珍宝一点儿都没有减少。 佛陀知道国王宿世积福,度化因缘成熟,于是变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该国。国王知道有行者远来,便出来接见,寒喧作礼后,国王问:‘你来此地,有何请求吗?可以直说,不用客气。’行者回答:‘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想跟国王化缘珍宝,建造屋宅。’国王听了,告诉行者:‘没问题!你就自取一撮珍宝吧。’行者取了一撮珍宝,走了七步,又将珠宝放回原处,国王疑惑地问他:‘你为何要放回去呢?’行者回答:‘这撮珍宝变卖后,只够我建盖房舍而已,日后要再娶妻就不够用了,所以不如不取。’国王一听,说:‘这还不简单,那你就取三撮珍宝吧。’于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宝,走了七步后,还是回头将珠宝放回原处。国王又问他:‘你为什么又不要了呢?’行者回答:‘这三撮珍宝只够我娶妻,没有剩余的钱可以购买田地、奴婢、牛马,既然无法满足我的欲望,还不如放下。’于是国王又应允他取七撮珍宝。 行者走了七步,还是又退还回去。国王再度询问原因,行者回答:‘我娶妻后会生儿育女,子女从出生到嫁娶,一切所需难可计量,所以我决定还是不要罢了!’国王听了,大方地说:‘不要担心,我将所有的珍宝都布施给你,你就不需再为将来烦忧了。’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国王的供养,但想了想还是拒绝国王的好意,准备告辞,国王疑惑地问:‘你为何不接受我的供养呢?’行者说:‘本来我是想要乞取珍宝,好令生活充裕无缺。但我深入思惟,却发现人生苦短,万物无常,若是追逐财物,贪求五欲,妄计未来,只是徒增忧苦,一日比一日烦恼,还不如放下这些贪欲,精进修行,勤求佛道。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宝了!’国王听了行者的话,心开意解,也愿意皈依佛教。 于是,佛陀恢复本貌,腾升虚空,现光明身相,为国王说了一首偈语: ‘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爱如似不爱,以苦为乐相,狂夫为所厌。’ 国王与大臣见到佛陀如此端严的光明瑞相,又听闻佛陀微妙的开示,法喜非常,纷纷求受五戒,当下即证须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三》 省思 《八大人觉经》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贪求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犹如吸毒,日蚀身心,令人难舍难离。行者当了达世间无常,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假合之身终归变灭,若执妄以为实有,究竟不得自在。唯有少欲知足,识得自性珍宝,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