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梦参老和尚| -> 梦参老和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正文阅读 |
[佛经]梦参老和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梦参老和尚| |
上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经的题目。这个经字不多,二百六十个字,义很广。般若经一共有八部:《大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天王问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这八部经有六百多卷。 咱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二百六十个字,从“观自在菩萨”到“萨婆诃”的“诃”字,一共二百六十个字。但是它的意义,包括了我刚才念的八部般若经的意义。 大家可能对《心经》读诵得很多,都有一般的理解,理解得深或理解得浅,关系不大,只要能依照经的含意去修行去做,这个就很重要。 一般而言,我们都是从文字上起观照,从观照而证到般若的甚深智能。文字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观照就是思惟,要思考它所说的含意与义理,从思考而能进入实相。实相,也叫真如,也叫法相,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这是从修得的。 这部经本来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开头的“序分”,后头也没有“流通分”,也没有说的时间、地点、条件、处所、听众,因为心经是《大般若经》中间的一部分,所以这些都没有。 “般若”是不翻的,为什么不翻呢?“尊贵不翻”。印度的佛经传到中国来之后,有五种不翻:一种是它含的义理很多,翻完了会把它的义理都移掉了不能翻全,这种多含义的不翻。第二种是我们念的咒语也不翻,叫做“秘密不翻”。“尊贵不翻”,尊重它不翻,因为翻出来,会产生混淆,般若翻智能,如此一来都是智能,聪明智能也叫做智能,但是这个智能跟那个智能完全不相同,因此尊重原意不翻。另外一种是“顺古不翻”,历来就不翻,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保存它的原意所以不翻。虽然不翻,我们有些人为了懂得它的义理,还是翻成“无上正等正觉”,那是讲解的时候翻,正式的时候不翻,这是顺古。还有“此度无不翻”,我们这里没有那个实物,像“南摩罗果”就不翻,为什么?因为没有那个果。这个“般若波罗蜜”的“般若”是“尊贵不翻”。 “般若”我们都知道是智能,这个字的含义很深,是一切智? 道种智? 一切种智? 是哪一个智呢? 是一切种智,这是佛果上究竟的智能。为什么呢? 因为下头有“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因这个智能而能达到究竟,究竟到了彼岸,到了彼岸就是成佛。这有两种,有一种像声闻二乘了脱生死、断了见之后,不是究竟到彼岸;他能够出了生死海,不随六道轮回转,这里所说的到彼岸是究竟到彼岸。 “心”字是比喻,本身就是法眼。《般若经》本来是很大份量很重,六百卷。《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一卷都还不到,但是它含的义理很多。譬如一个人的身体,心脏为主,以心为主。虽然字少,但是含义非常的广,跟《大品般若》一切般若都一样的。因此“心”字是形容词,是比喻。 “经”是通题,什么叫通题呢? 像“般若波罗蜜多”,只有此经叫“般若波罗蜜多”,其它的经就不叫“般若波罗蜜多”。但是“经”就不同了,一切都叫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以及刚刚才说完的《佛说无量寿佛经》。“经”是通题,表示常义、不变义、贯穿义,含义很多。古代中国,儒教、道教所有的文字也叫“经”,那个是形容恒常不变的意思,亘古今而不变。佛经呢?佛教取这个“经”的意思,是尊重我们此方的意见,并且这个含义也是可以通的。在印度是讲贯穿义,贯穿义是把许多的义理,穿成一个像花鬘似的;许多杂散纷散的花,把它穿在一起,就成为花鬘。 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说的题。我先简单这样说,如果深入的说,就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我们做个比方。什么叫文字般若? 就是我们念的这个文字。譬如我们驾驶的工具,或者行人的舟、过河的船,都可以,我们在此岸,它能帮忙渡到彼岸去。假如用这个文字般若,可以使我们理解它的义理,假文字来理解它的义理。理解它的义理,经过我们的思想,再加观照,把它运用一下,而后依它起行,去修行,这个观照般若就像船的驾驶一样,像我们开的车,虽然有功用,但得有一个驾驶员才能把它驶到啊! 文字般若虽然想出一个道理了,你必须得去做,去行。 实相般若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比方说,我们要到哪里去,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开车子去,这个车子工具就是文字般若。有一个好驾驶员,不会出车祸,那就是观照般若。而后,我们就能够达到目的。 这部经份量不大,要求我们能够真正的明白。大家天天诵啊,经过这么一讲,往后你坐那儿一念这部经,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是众生耳根特别利,一听,他就能记得到,看文字也许记不到,他听起来能够心领神会,是这样一个意思。 这个“般若”,刚才讲过了不翻,因为意思很多。可是我们如果为了解释方便起见,把它翻过来,那就是“智慧”。有几种的智能?如果是依照文字所产生的智能,就很肤浅了,你只是随着文字理解它的义理,那是经本上的义理,跟你自己的心,跟你的悟得,关系不太大,只能种个善根而已。如果经过你的思考,经过你去做,就是修行了,观照就是修行。为什么“色不异空”?为什么“空不异色”?经过思惟修,你就知道“色不异空”是这么一回事了;“空不异色”是反过来说。这就等于实相般若所起的用,由这个用而达到它的体,实相般若就是真空体,般若经就是显真空的。 在别的经上,“般若”的含义很多,有叫“真如”,有叫“实相”,有叫“法性”,有叫“性体”,经常讲的“自性清净心”,都是这个“般若”的含义。在《大乘起信论》专讲“如来藏性”,有的讲“如来”,如如不动的“如如”,也就是“般若”的含义。“实际”,实际理地;我们经常说“理性”啊,还讲“毕竟空”,也是这个含义。有时候讲“中道”、“中谛”,都是这个“般若”含义。对着那部经的意思来说的,同时还有个对机,哪些人听?对听的人说,使他能够明瞭。一切法都有种种的名词,因为地点的条件、时间的种种不同,经的名字也就有变化。那就是说,随着众生能够理解得到的来定个经名,有了名字才立个经文。 “波罗蜜”呢?应该说“波罗蜜多”。我们平常讲《金刚经》就说《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部《心经》它加个“多”字。“波罗”两个字就是“彼岸”,“蜜多”是“到”,彼岸到。那么“此岸”是比喻什么呢?所谓“此岸”是我们在这生死当中,在这无常的生灭当中轮转。 我们经常说烦恼很重,那就是你想从此岸到达彼岸有些个烦恼障。譬如刚才咱们说的那个船,到了中流是一样的。“涅盘”不生不灭,就证到彼岸了。从此岸证到彼岸,有些个阶位,有些个次第。 像我们初信,信心坚定的,这属于十信位,但还没入位;必须到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位。三贤位要修行一大阿僧祇劫,因为道力微弱,还降伏不住烦恼,这个烦恼是指着无明说的,尘沙无明还降伏不到,反而被烦恼降伏了,所以他离彼岸、离波罗蜜还很远,远波罗蜜。 从初地到七地菩萨,也要修一个阿僧祇劫,道力是增长很多了,这就能够降伏烦恼,连根本烦恼都能降伏,这就是近波罗蜜,跟到彼岸相近了。 从八地菩萨不动地到法云十地,还要修行一个阿僧祇劫。释迦牟尼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从三贤位到一至七地,完了,八地到十地,这三大阿僧祇劫的功行圆满了,还要百劫修相好,才能够成佛。到了八地以后,就是不动地了,他对烦恼不但降伏,都能断除,他的道力就增上了,把烦恼全部降伏,才能叫“大般若波罗蜜”,也还没达到“究竟波罗蜜”,直到成佛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 “心”字是譬喻的意思,“经”字是我们翻译的,顺我们此度的,大家容易懂。印度叫“修多罗”,它的含义就是“契机”、“契理”,跟“经”的意思相较,多出一种。能跟诸佛所说的道理相合,跟我们自己真心的心理能契合,说法能够契合一切众生,叫契机。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叫修多罗,是“契机”的含义。 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过来的呢?《心经》一共有八种翻译本,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本子,是唐三藏玄奘法师翻译的。他去北印度学了十七年,回国之后,翻译的经很多,这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一共翻了有七十三部经吧。 大家对玄奘法师的故事很清楚吧!他俗家姓陈,十三岁出家,出家后看到我们此处翻译出来的经书,很多经确定不了,他有怀疑,要亲自到印度留学,要亲自去学习。他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出国,一直到贞观十九年才回国,一共去了十七年。翻译的经典一共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心经》是这一千三百三十卷里头的一卷。 以下我们开始讲这个经的含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按照这部经的说法,从修观而得到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脱。这部经就讲到这个修行的功能,也就是般若的大用,般若的大用就是观照,从观照般若证到实相般若。观什么呢?观一切诸法,都是缘起的,没有性体的,照见诸法皆空。观照就得了成就,得了成就就自在了。我们经常讲什么事情看破了,看破了放下了,放下了就解脱了,解脱就自在了。怎么能看得破呢? 经常想,观就是想,想就是思惟修。我们一般都把“观”字当“看”字讲,但这里的“观”当“心里想”讲,观就是思惟修。我们经常要看一看,看一看是用眼睛看,这里是用心里看。看什么呢?看一切的色法、心法是真的吗?这样来看。如果你看到是假的,证得了空性,你就自在了。自在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成佛了,是这样一个含义。 “菩萨”呢? 就是“菩提萨埵”,翻“觉有情”,让一切的众生觉悟。一切的众生不明白,不明白嘛,就帮助帮助他,那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觉悟、都能明白。那么,这一位大菩萨是已经达到究竟了—观自在菩萨。他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怎么修行呢? 怎么样到这彼岸呢? 以下就讲他修行的过程。 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也就是他修行的时候,是深般若,不是浅般若。浅般若,如果是二乘人,他能见到空理了,能够得到一切智,也得到般若,这个般若是人我空,他只能够空人我执。他的空上面,真空之中见不到不空,他证到这空理就究竟了,但没有证到不空。他能破除我执,这也不容易了,断了八十八种的见惑,断了八十一品的思惑。但是,无论声闻、缘觉、全乘菩萨都共修的,所证的不同,都属于浅般若这个范畴,还不是深般若,这叫共般若,是三乘共修的。 深般若,不但见到人我空,见到空义,而且能见到假义,从空出假,能利益众生。他不但破了我执,把法执也破了,对一切法不执着,晓得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这叫不共般若,跟前头三乘所学的般若不相同。 “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就是深般若的智慧,智慧的光明照破了一切的黑暗。这“照”字含有三种智用,空观生了,破除我执上头所说的见思惑,断得干净,见到真谛;这个真谛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具的本性、本体,他能彻底的了达。了达之后,从空出假,又能见到俗谛;这个俗谛,事有千差,理无二致,但是事实上很难。他修深般若波罗蜜的这个道,而能够得到道种智,以道种智观察,能够断掉尘沙惑,这是断俗谛。先入真,而后入俗,因为以俗谛观照,能度一切众生。 如想再进一步断无明惑,得须要一切种智,这就要不着二边了。“空”是对着“有”说的,但是菩萨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是幻有,而众生不理解,众生因为有,就执持有。空是断有的,断了有而不执着,反而能利用这个有,但是必须得有善巧方便,断了尘沙惑才具足这种善巧方便。有了这种善巧方便了,就知道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金刚经》的般若义是这样说的。但是,从空出假,利益众生,不被一切的世法所挂碍,这样子,第三种的深般若就是实相般若,就达到实相义,破无明惑。 行观自在菩萨现在所行的深般若,断了无明惑,从深般若的智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 “度一切苦厄”,包括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两种。从断惑来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他都断除了。 这个身子的“色”是很多的微尘聚在一起的,叫“微尘聚”。怎么样聚的呢?缘起的,假因缘合成的。我们经常的讲“微尘”,对微尘有很多的分析。第一个微尘,例如羊毛尖上的微尘,把它剖成七份。羊毛的毛要比兔毛的粗,剖成七份的这一份,跟兔毛的微尘相等。再把兔子的毛分成七份,这叫水尘。水的微尘再分成七份,这叫做金刚尘(金的微尘)。再把它剖成七份,叫做析极微尘,等于是没有了,但是还有无表色的尘。再把这个尘剖七份,这个尘就叫做色聚尘,也叫做极微之尘,不能再分了;但这个微尘,天眼看不见了。咱们的肉眼,到兔毛之上的微尘就看不见了。咱们经常说入恒河沙的微尘,这“恒河沙微尘”就粗了,比羊毛的尘、兔毛的尘要粗了。 身的色是众微聚,这个“众微聚”指的是色聚微尘,属于色法,这个身是很多这样的微尘合成的肉体。 “心”是受、想、行、识四法。前五识是受,在后文的十八界里要详细再重讲的,叫眼、耳、鼻、舌、身,前五尘,这叫受。受以领纳为义,眼睛接受色,有的颜色你看得很舒适,有的颜色你心里头不太愿意接受,是以领纳为义。想是第六意识了,受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想就是思惟,或者想得到,想里头就有忧、有愁、有烦恼。行是第七末那识,咱们在后头还要讲的,只是简单举一举这个五蕴,识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照见五蕴皆空”,总说就是照见色法跟心法是空的,没有。为什么说空呢?没有实体,缘起的,缘起的就是性空,没有实体的东西就是空的,如果有实体就不空的,这个实体是指实相,这些个都是幻有的,幻有的就不是真有。 前头总说,观自在菩萨在他用功修行的时候,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他照见了五蕴都是空的,因为没有滞碍了。会苦厄是因为你执为境才受苦的,如果没有滞碍了、通达了,就不存在了。这是总说,前后总说,标一个标题而已。 我们先把色、受、想、行、识,略为解释一下。现象上如果不能理解它,空义没办法达到,就先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解释解释这个现象。 “色”就是种种的有形、有相、有言说,这些都是属于色。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言语属于色法,属于五表色。同时,凡是色都有造作义。色的造作就能领受,色里头就包着一个受,这个受不是后头的那个受,是牵涉着后头的那个受,受就入于色。外面客观的环境,色就是指着景色。因为色是对着心,心境是一对,但是心里头就包括受、想、行、识。 “受”有两种,有内受,有外受。外受就是后头的环境,外头的环境你领纳了之后,感觉到是苦,或者感觉到是乐。当眼对色的时候,如果你看见杀人的凶手,或者是你所不愿见的凶暴之人,或者看到虎狼,你生起恐怖感,这也是受,你感觉苦了,这是外受。内受呢?自己心里头的烦恼,产生的忧愁、欢喜、快乐、不快乐,心里的感受。 “想”是缘想,缘念过去的境界,有相的。有些个空想,无相的,自己在那儿琢磨,不合事实的,那叫做无相的想。这个想,也有一个有相的想。 “行”很复杂,行就是造业,有造善业,有造恶业。行在百法里头具足很多,徧行五、别计五、善法十一、烦恼二十六、不定四,一共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一般说是属于心所有法。平常我们经常这样子通称,大家可能不能详细理解,五十一心所有法属于百法,如果想学这些名词,要学学百法,每一个每一个有它的作用。 先来讲讲徧行五。有五种是徧行的,哪五种呢?我们先讲名词,一个作意,一个触,一个受,一个想,一个识,就是作意、触、受、想、识五种,叫徧行五。 作意,它是以警觉为性的,心还没有生起的时候,它警觉了,一动念,一作意,它就想见一件事。能够心还未起的时候,令心起念。如果心一起了,已经起了念头了,就去对境了,就去现前的境界,这就作意。你想干个什么事,或今天你想来听经,心里起了念,你就要去做了,取现前的境界,就是作意。 触呢?已经对境了,接触了,到这儿来了,听经了,对境了,接触了。 受呢?听的时候高兴、不高兴,欢喜、不欢喜,你心里头就领受你现前的境界。 想,在境上你又去想象,又取相了。根据我的语言,你心里就想:“这是什么道理?”或是“什么意思?”或是“什么相状?”就取相了,取现前的境界相。 识呢?造作业了,闻到了之后,随着你所闻到的,你起了善念,然后发愿:“我要这么做,我也要成大菩萨。”或者发愿:“我要起修”。 这五种法分别讲解的时候,好像有前后次第似的,但它生起的时候同时并起,叫做徧行,同时生起。不是说,先作意,以后才有触,以后才有受,受完才有想,想完才有,不是这个次第的。“徧行”是一起俱起,一生这个念头,念头里头就含着触、受、想、识;一作意,里头就包含着触、受、想、识,是徧行,这是行。这个对以后讲十二因缘法关系很大。五蕴法是包括着后头的一切名相,都包含在这里头。 别计五,别计五就不同了:欲、胜解、无碍、念、等持、慧。 这五个,第一个是欲,欲含着希望,希望什么呢?希望事情好一点,希望境界快乐一点,不要来烦恼。好比我们希望住家的条件,或者自备行动的车,希望好一点。 胜解呢? 能明了道理,对现前的境界相,我们能深入了解。胜解跟一般的了解不同,可以能解释成为很入理的明了,有智能了。 无碍,对这个境界,一切没有障碍,就是心灵通了,对境上通了。因为有了智能,合理合法。 念,就是思念的“念”、念佛的“念”。你过去对那个境界很熟悉,你就忆念得起。比如我们想台湾,这个境界大家都熟悉,我们台湾来的嘛,这叫忆前境,这是熟悉的境,忆念不忘,不会忘记的,这是念前境。 等持呢? 没有昏沉,没有散乱。昏沉是心沉了,散乱是心浮躁。没有昏沉,没有掉举,就是等持,令这个心专注不散,就叫等持。 慧,慧是了别,了别这一法,拣择它,是善法呢? 还是恶法呢? 恶法能止,善法能增长,这就有慧了。 但是这五种境界,生起的时候是各个起的,不是相连的,所以是别计。但是它给你的心做境界相,使你的心攀缘的时候,攀缘这些境界相,这是有善有恶的,看你攀缘的是什么。 善法有十一。第一个信,信是什么呢? 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换言之,你自己如果念佛,你很信,很高兴,很愉快,因为念佛,能够离苦得乐,而且得到究竟的乐,深信不疑,再不怀疑。咱们拜的地藏忏是坚净信菩萨所请的法,所谓“坚净信”就是对所做的事情,坚定信一定能够成功。 第二是惭,总感觉到自己不足,好像自己的道德不够,修行的功力不够,闻法的自信心没有,对佛法僧三宝常不生至诚恳切心,自己总感觉不足。或者你得了十信位,住了十住位,还是感觉不足,总是向上比,拿佛做比较;说佛是我们学习的标准,是我们的规范师,总是以佛为标准,那你自己总是惭愧的,比佛总是比不起的。乃至比大菩萨,比善知识也是比不起,最好你取与你相当的来比。 愧就是羞,羞愧,羞愧干什么呢?做一点点好事,自己很惭愧,很羞愧:“这个不该这么做,做错了。”因为这么一惭愧之后,你不会再继续做了,一是能断除。 第四种善法呢? 无贪,五欲境心生厌离。财、色、名、食、睡,人家都贪求,你心里头对这个非常的厌离,你会说这是害自己的,生厌离心。要讲发菩提心的话,你要生起了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法才能不贪恋。 第五种,无瞋,不起瞋恨心。这一个很难了,必须慈悲观修得很好,不论谁怎么违逆你,怎么迫害你,或者非礼相加在你身上,都不起瞋念,心里头很平静,也不起怨恨心。 第六种,愚痴,没有愚痴心。在事理上你自己清清楚楚、明瞭,这是有智能。 第七勤精进,你已经相信了、不怀疑了,譬如说念佛,念佛不是现在就能够修成的,想生极乐世界也好,想现生离苦得乐也好,一定得精进修行。有时候从身修,有时候从心修,反正身心共修。如果读诵大乘经典,礼佛、拜佛,这不但是身修了,口也在修了,三业精进。 第八种,轻安,远离昏暗。你在静坐修禅定的时候,或者念佛的时候,永远在轻安之中,心态非常的平静、安静,不散不昏,散就是散乱,昏就是昏沉。得了轻安,不叫定,这是定前的现象。在你的行动当中,永远是站在轻安的境界当中,修一切善法都在轻安的境界当中,不昏暗。事理明了,精进不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得到轻安的境界,能够远离昏暗。这轻安属于善法,具体来说,我们念佛的时候,有轻安境界;读经典的时候,你自己都可以体会到,这是你现前日常生活的事项;甚至包括做饭,带小孩子,因为你心里头很愉快,做这些事是在轻安当中做的。如果不是轻安,你烦躁做错事,或者生烦恼,或者对着小孩子没耐心;煮饭的时候心不在焉,把饭烧糊了,再不就是把饭煮生了。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你如果心情永远像止水那样子,平平静静的,这是你的修行,并不是说另外的。佛法不离世间法,你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能够拿这个去对照,就是行,你所做的业都是善业,所以这十一法都是善法。 第九叫做不放逸,放逸就是懈怠。对于不善的法,你心不染着,不贪恋。特别是吃东西,好像你今天那个菜很可口,肚子已经饱了,还要挟几块吃,这就是贪着。睡眠已经睡到八小时以上了,还不愿意起来,躺在那儿很舒服,已经醒了,眼睛睁很大,躺在床上就是不起来;一般小孩子还可以啦,大人的这种现象就是放逸。 第十行舍,舍就是掉举一定要制止,制止就是舍的含义。舍掉这个前境,这个境界不好,什么不好呢? 掉举。掉举心散了,一定要制心一处,这是意掉举。口掉举则是随便乱说,胡作意的乱说,没有考虑考虑这句话该不该说,往往祸从口出。身掉举呢,不该做的去做,要舍它。 十一善法,叫不害,对一切有情不伤害他们。夏天蚊子咬、叮你的,家里头脏了,看见老鼠是烦恼,用善法来遣除,念经啊,发愿啦,超度它们啦,堕到小动物的时候最苦了,如此一来,就不加害于它们。 这十一种法都是善法,这叫徧行五、别计五、善法十一。 烦恼二十六。根本烦恼有六,其它叫随烦恼,随烦恼有二十。这些都是恶的,烦恼就不好了,使你的心不安定,跟轻安恰恰相反。 六个根本烦恼是什么呢?贪、瞋、慢、无明(就是痴)、见、疑。 贪,凡是渴欲的境,心里高兴的,愿它永远不离开,贪得无厌的,特别是钱。这都不用讲了,大家都很明白。 慢,这慢包含很多,我们就讲两种吧。第一种是自己骄傲,比别人强,慢就是骄傲。第二种,本来不及人家,他也感觉比别人强,这都是属于慢。还有一种是悲怜,感觉到事事都不如人家,自己畏缩,什么都不敢向前,如此一来,自己一生都不能做什么事情,他自己特别畏缩,过慢了。 愚痴,这个大家都很了解,遇到什么事理,不能决断,定不下来,没有智能,没有智能就是愚痴,连个聪明也没有,聪明是智能很浅显的意思。 见,这个见是指邪见说的,知见不正,不是正见,他对问题的看法总是跟人家不相符合,因为他了不起,慢心也在里头,这都是连着的。 第六种是怀疑,不只好事怀疑,不好的事也怀疑,什么事都怀疑,就是疑,有疑惑之心。这是六个根本烦恼。 二十个随烦恼,我念一念就行了。忿、恨、覆过,自己做错事了还不承认,还把它掩饰,还怕人家知道。第四恼,就是纷烦恼乱。第五种是嫉,嫉妒自己得不到,别人得到了,心里放不下,还要破坏人家,忌妒会产生很多的过患。第六种是悭,悭贪不肯舍。第七种诳,欺诈诳骗。第八种是谄曲,这谄曲的现象大家都看得到,随时都看得到,讨人家喜欢,但是得有钱或是有势的,他才谄曲;不如他的,凡谄必骄,谄曲的人,见上者谄,见下者就骄,这两个是相连着的。第九是害,经常生害人家的心,这个是烦恼啊,不见得害到人家,但是他自己总放不下,总想害别人,这里当然夹着有忿或者有其它的原因,总是想害人家。第十种就是骄慢,如果自个儿有能力、有学问,或者有财富,他骄慢还有可说;他事事不如人了,还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啊,我将来也会达到那样子。”将来再说吧,这些都是骄慢,还有一种骄气。十一呢,咱们前头讲的有惭,这个讲的是无惭。十二种是无愧。十三种是掉举,掉举是心散乱,胡思乱想。十四种是昏沉。十五种是不信,没有信心,对好事他都不信,对坏事他就要干,全是相反的。十六种是懈怠。十七种是放逸。十八种是失念,这个很重要,如果能把这个保持了,好多事情都能成功。咱们玩得很快乐,在玩得很快乐时,你注意一下,这个时候有没有缘念佛、法、僧三宝的思想? 失念是把正念失掉了,还在念佛没有? 你想生极乐世界,你又不时时的念念,反而经常的失念。有时候一天睁开眼睛,正念完全失掉了;我们自己要回光返照,个人知道自己最清楚,有没有对待,要收复回来。十九种是散乱。二十种是不正知,所知道的不正确,就是邪智。 这二十法都是根据前六个根本烦恼生起的,所以叫随烦恼,随着烦恼而生起的小烦恼。一个瞋恨心,忿啊、恨啊、恼啊,都出自瞋恨心。 最后,有不定法四。“不定”的意思,不定善、不定恶。这四个,一恶作,二睡眠,三寻,四伺。 睡眠的时候,恶作,没有什么安心想做个什么大的坏事,就是有些个小动作,害人也不见得害得成,语言上说个俏皮话,或者挖苦人家,这属于恶作里头。或是在身体,人家在那边走路,你把脚往外一伸,使人绊一下子,这都叫恶作,例子很多,举不胜举。还有心里头作意,想恶作,一想恶作都算事儿,但是这还没作成。善还是恶呢?不定啊,所以叫不定。 睡眠,那是五欲境界之一,睡觉做梦所犯的一切事情不负责任的,睡觉做梦要是犯了戒,或者要是做了恶,睡觉做梦杀人,那他是做梦杀人,法律不会制裁的;说做梦杀了人,你怎么知道他做梦杀了人?睡眠里头所包含的所有一切梦境,都不定善恶,梦幻嘛,是不是? 寻,就是思、想,就是他心中所想,心中打了些妄想,想善念,也定不出它的善恶,回头打恶念,恶念没成事实,没做,没做不能算犯,必须得做。 伺呢?寻的那个心是粗的、是浮的,这个“伺”就细了,它是筹划,也是没成事实,但比前的那个细了;虽然细了,没有做,他在心里头打主意,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心里打主意。前头“寻”,完了是后头这个“伺”,是打主意、想方,想方打跳,怎么样搭个跳板去做那个事的意思。 因为这些都在受、想、行、识的“行”里头,咱们一天的一切动作,这五十一个心所有法都包括了。如果大家想知道的详细,可以看《百法明门论》,一看就详细了,有一本小册子,专讲百法的。 识,识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第七是末那,第八阿赖耶。 这是说如果把识翻过来就是般若智能,这是妙用。把前五识一转,是成所作智,看一切法。第六意识转就是妙观察智,第七识转就是平等性智,第八识转过来就是大圆镜智。这是转八识成四智,都是般若智能。 这些都是属于法性名词,讲一讲,对所谓照见五蕴皆空,能够明了,有好处的。五蕴讲完了,现在讲空。 空,这个“空”字,跟空间的这个“空”、虚空的那个“空”不一样的。这个“空”,各个经都有解释,各个经解释得不同,有的用一种,有的用两种,有的用多种,最多用到二十种。为什么有这么多种? 契合当时的机会、当时的情况,对着一般的听众、或者学习的人,所发的语言就不同了;讲某种意义的空,他就领会到了。 现在我们讲般若智、讲智空。空是什么?有一种意思是没有,空了嘛,空了就是没有。为什么没有啊?因缘所生法,自体不真实的,所以就没有,这是第一个意思。还有一种,虚空是指没有粗相。这个身体,我们看到它空了,粗相观空了,细相还有啊。有一种微妙色,像佛的色身,他是微妙色,我们是粗重的色。这个空,说空了,身体空了,不空,还有个微妙色,这个空还有这么一种含义。这是就身来说。心呢? 还有心空义。心空,怎么空呢? 心不执着了,心不着一切界,一切能舍。《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皆不可得,你还怎么生心呢!体会到这个意思,这就心空,心不着一物。 菩萨看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他度一切众生,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佛道可成。他懂得空义了,就是心不执着,一切能舍。我们讲空,往往把意思错会了,以为必须把物质消灭掉了才叫空,这个空义是错的,是断灭空。菩萨在物质上不执着,就没有了;心里没有了,不给我作障碍了,它就没有了。我不执着,心不着物,一切都能舍,舍的意思就是空义。 还有说法空义,我们经常讲法身,法身是空的。这个空义是什么呢? 这是诸法的实相体,这个空是真空。诸法是妙有,给诸法作有,这个诸法的有不是实有的,是依着空而有的,这就叫实际、实相。诸法本无体,但是诸法皆有依,依着什么呢? 空就是给诸法作实相。实相是无所不相,怎么能够无所不相,空故。如果有一相,有花就不是桌子,有桌子就不是这个表、不是钟,它是空的,也不是桌子,也不是花,都没有实体,空就是遍一切相,遍一切法,一切法的空义是这样空的。法身得嘛,法身没有,是得,得什么呢? 得无所得,无智亦无得。 因为要契合一切众生的机,所以说一切法,众生机则不能达到,这个就是般若的空义。这样的空,才能够度一切苦厄,本来也没有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有几种含义,你观过你这个身心,但见五蕴假法,也没有身,也没有心。这五蕴假法是因缘所合成的,五蕴有那么多的含义合成在一起的,分开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三界微尘聚,极细的微尘聚。 把这个道理懂了,把你的身心好好观照一下,五蕴非身非心。这样子我执不执了,不执着那个末那识,知道以末那识的八识的相分没有我,这就是我执,这叫烦恼障。烦恼障了,你法身不得显现。如果你把这个苦度了,度了,就是分段生死了了,这是照见五蕴皆空,不过,这个五蕴还没完全空,但见五蕴,不见身心,很微妙的,这个空了,就度了一半了。 一切五蕴从缘生的,五蕴法是从缘生的,缘是一切诸法生一切物,缘起法生一切物。缘起法都没得自体,所以说缘起性空。你对一切法还执着吗?生灭、垢净,都没有了,也没什么苦,也没什么集,无苦、集、灭、道,或者一无到底了。这就把法执断了,跟上头谛观身心但见五蕴,你能够断烦恼障,断烦恼障就能够度分段生死。要是知道一切五蕴是从缘生的,都没得自体,就达到自性,达到法性了,那你的法执就空了;法执一空,所知障灭了。能知之知,所观之见,一切如如,这就变易生死一切都灭尽的,就是了二死、证涅盘。 观自在菩萨在用功的时候,用深般若波罗蜜照一切法的时候,一切法不出五蕴,就是三心二法,照着空的。所谓空义,就是一切法宛然存在的,而且是观自在菩萨的深般若空的,他照一切法,一切法也空了,一切法都变成深般若,法法皆如。他不再执着一切法,就不再受一切法的束缚,不但没有苦,也没有乐,苦是对着乐说的。你想得一切乐,度一切苦才得一切乐,但是一切苦没有了,乐也不存在了。对着空才说有,对着有才说空,空不异有,有也不异空。下头再重复一下子,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种意思,下文还会讲的。这样子才度得一切苦厄。 咱们今天就讲这么一段四句话。现在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你们有什么意见没有?因为《心经》不是大经,文字不是很多,但是义理很深,大家经常念,你们也有悟的地方啊,也许比我了解的还多,你们可以谈一谈你们学习《心经》的方法。 问:先请教一个问题,可不可以站起来问问题? 答:站起来问好了。我征求一下意见,我们共同学习嘛,一个人的智能所知者有限,众人的智能就大了。或从另一方面说,你平常念《心经》、念《金刚经》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难没有?你都懂吗?不懂是怎么不懂的?有什么障碍吗?想懂不想懂呢?想懂,我们就共同的学习学习?这个很开智能啊!你不想求智能吗?真正没明瞭,如果能够念念“嗡阿惹巴扎那的的” (文殊心咒)文殊菩萨智能,入般若智能! 问:空有无碍是何义? 答:空有无碍是你自性本具有的性体。咱们在“有”上头,有碍没碍啊?都有障碍。因为在“有”有障碍,你就空不了;空不了,你在“空”也有障碍。我们认为空没障碍,你空也有障碍,为什么有障碍?你不能达到真空。你说的空是这个顽空,你的空义是没有了才叫空,就是这样子,你就必须得没有了才叫空;没有了,空还说什么呢?没有了也不叫空了,没有就叫没有啦,非空非有。等我们把《心经》学完了,你也差不多瞭解这个意思。咱们刚才讲的就是空、有、无碍,因为“有”让你执着就“碍”,碍就是障碍,出不去。前几天我讲《佛说无量寿经》,我举那个董老师的例子,因为有是实有的,实有就障碍了,出不去了,他一念相应,他就出去了,没有了,他都忘了。 哈啾!(法师打了一个喷嚏)这是有啊?还是没有啊?(众笑) 我这么样说,你也不见得能明白,要明白就开悟了,真的哟,明白就开悟了。空有无碍这个问题,佛所说的法就是这么一个法,都是空有无碍。咱们讲极乐世界、讲《佛说无量寿经》是有、是空啊?有,你去不了啊!十万亿佛国土啊!有,你怎么去啊?说空的,那有极乐世界啊?我还要生啊?生了我还要享受啊?还有那些楼台殿阁啊,是有是空?空有无碍,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个道理得要多参一参,这就叫观照般若。 多用这个智能思考,为什么要用智能呢?观自在菩萨用的是行深般若,我们用个浅般若,先观一观。我们用文字般若,从文字上我们产生问号,多问一问吧! 问:师父啊!我们每天都要诵经,比如每天在诵《心经》,不一定所有经的意思都懂啊,这样子诵经有没有用呢?是不是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 答:你明白着诵,跟你不明白着诵,两个的效果相当不同。完全明瞭了,明瞭了还要诵吗?明瞭要诵,要诵就要证得,这就叫“行”。我们虽然明瞭了,我们是从文字明瞭的,从语言上大家明瞭的,真正实在的意思你没有懂。譬如我说:“这杯水是热的。”你说:“对!这杯水是热的,刚烧开的。”其实这杯水是冷的,你得喝一喝才真正知道是冷、是热。我说是冷、是热,你都不能知道。我说空跟有是无碍的,我是说无碍的。假使说我理解无碍了,你还没理解啊,我怎么说,你还没有明白;我证得了,那你更不见得证得了。所以咱们诵的时候是假明白,你诵久了,真正明白了,那就真明白。 问:她的意思是说,经典的意思不懂,那么诵有没有用? 答:有用啊,一样的。好比我完全都不懂,我诵它,诵一诵,你自己就会懂了。 问:不懂啊,我诵很久了都不懂。 答:诵很久?你诵得还少呢!你诵几年了?我诵《金刚经》六十多年了,你没我这诵经的年岁大啊(众笑)!但是,你到一定时候,你可能浅显的懂一点了,你承认这个道理是对的,这个承认就不容易了,信而不疑,你渐渐就能入进去了。 般若的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啊!智能是光明的,是有吗?你把你的智能拿出来给我们大家看一看,谁也拿不出来啊!谁拿得出来啊?你说没有,但你很明瞭啊!你用什么来听啊? 那就是智能啊!这个有跟没有,你说不出来。是不是? 要多读啊! 好多经我也不懂,像《华严经》很多懂也不懂的。像华严三品,我从一当小和尚,一入佛学院,就是学《华严经》,到现在六十四年了,我还不大懂啊(众笑)! 还不大懂啊! 我以前念的就是念三品,《华严经》我也讲了几遍,讲一次得好几年,得四年差不多。不懂你怎么讲呢? 文字懂啊,证得了不容易啊,证得就了脱了。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上的话。《金刚经》是这么说,这就是般若义。“音声求我”,音声是我们的说话,说求佛、求地藏菩萨,我们现在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地藏经》,不是求菩萨念吗?这就是识啊。如果不用音声求,怎么能跟佛连系上呢? 这是叫你不执着而已。你不从十二身见,你又怎么能见呢? 或有人想见梦参,你不要用色身见,没有我啊,我不是啊,那他去见谁去?这该有初步,有事有理,先得了解事,后头懂得理,理事无碍了,你才说:“以音声求我不可以,离开音声求我也不可以。”得翻过一下子,我离开音声求了,可以不可以? 说我要实相般若了,那我要文字般若干什么? 你没有文字般若,没有观照般若,你怎么能证得实相般若? 不以色身见我,要以什么见呢? 你见即不见嘛!我以色身见你,我没见到,我见到的不是真理,我见到的是假的。你看到的这个身体,有一个问题,你想想看,你说你照的相片是真的、是假的? 你身体是真的,还是相片是真的? 没有一个人说相片是真的,当然是我的身体是真的,一百年后你死了,相片还保存得很好,子孙后代一看:“这是我的老祖父。”他们能见到。你说,相片是真的? 还是你的身体是真的? 这两个都是假的(众笑)。但是,他可能用它来做媒介,他一见到就说:“这是我祖父。”音声是假的,如果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里头,他是反闻闻自性,闻到自性时,声音是假的,没有闻到自性时声音还是真的啊,知道吗! 这个道理就在这里翻过来说啊。 可是,如果音声是假的,我一念地藏菩萨、念观世音菩萨,那我这声音达到了,是我求的就好一点,我就愉快了,就好一点。那是假的,以假得真啊,以假作真。因为假的里头含着真,真的就是假的,真的也是假的。说真如,真如是个名词,口里说真如、说佛性,就是佛性啊? 那不是名词吗?还是音啊! 假的,都是假的;但,以假修真。 身体是假的,是假的不错,你说它造罪,你别让它造罪嘛,你让它修福不是一样的吗? 你说身体本来是假的,修的福也是假的。修的福也是假的,比你让身体造罪的那个假的不是好得多吗? 你说享受是假的,吃苦也是假的啊! 两个你都得到,为什么你要好的,不要坏的? 这要看是在迷,还是在悟。在悟,音声是假的,色身是假的,这个人要入音声、要见身形,是行邪道,心外求啊。音声是你自心,色身也是你自心。《楞严经》不是谴责这些个,是让我们反闻闻自性,别去外头追求音声,要是这样去见了,你永远见不着如来。 中卷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上面讲的是五蕴皆空的道理,现在讲真空,真空就是般若空。怎么来显示般若的空义? 刚才念的这几句经文就是显示般若的空义。 知道色空了,五蕴法分析色空为什么是空。现在就讲般若空义。这个五蕴的空,是因为有般若观,五蕴才空的。这么一照就有智能了,“照”的意义就是智能。“蕴”,五蕴法是幻化的,是因缘生的,没有真实的。以下就讲讲般若的意思,讲般若真实的空义。 这段文很简单,但是义很深,就这几句话。 “舍利子”,是观世音菩萨跟舍利弗说的。舍利子是一个大阿罗汉,证得了无生,是佛的弟子。“舍利”翻作“秋露”,是秋露鸟的眼睛。因为舍利弗的母亲的眼睛像秋露鸟的眼睛一样,按照印度的意思就是美丽眼睛的女人。舍利弗是她生的,美丽眼睛的儿子。“弗”字就翻“子”,就是舍利子。印度人取名字,就跟我们南方有的叫阿猫、阿狗的,什么名字都有,含义是没有什么,什么因缘就取什么名字。舍利子是这一会般若义的当机众。 以下解释这段文。先讲这一句“色不异空”。 一切的色法,凡是世间万法,只要有形有相的,都是幻有的,就是说因缘所生的法,没有实性的。因缘生的是幻有,幻有的就不是真实的,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咱们看到,一切万法确实是有的,但是这个有是没有自性。因为没自性,本身就是空的,幻有就是不实的。同时,这个色本身并不能表现,色是无色,无色就是一切法本身不存在。为什么呢? 性空故,没有实体,一切都可坏性,都是坏的。但怎么又有呢? 性随缘故,真如随缘而有万法,所以万法没有自性,因为色法的性没有实体,所以是空的。 就像是海水,或什么水都可以,风一吹就起波浪,这个波不是水,却是从水而起的,又不能离开水,离开水还有波吗? 是不是? 这个“波”就喻着一切色法。水的性体是湿性,以湿为性,那么水的湿是空的。从水而起的这个波,就是色法的意思。离开水还有没有波?离开水没有波了,波即是水。所以波跟水不两样,也就是色跟空义是不两样。 “异”就是不同,“不异”就是同的意思,色跟空是同的,一切色法跟空是同的。这就是性体随缘,随缘不变的意思。性体是真实的,但是所随缘的一些幻有是因缘所生的,没有实体的。 反过来是“空不异色”,因为空才有幻有,四大造出种种色法,因为空,咱们才能建筑房子,空中能容纳一切,没有空怎么建,没有地点你怎么建,你必须要有个空地啊!这是形容空。空幻的地、水、火、风这四大是假合的、空幻的,空中没有四大假合,但是四大假合要不依着空怎么能建造呢? 因此说空跟色不异,说是空幻的一切色法,色跟空是不异的。上头是“色不异空”,现在是“空不异色”,空跟色也不是不同的。 要反过来说,上头是随缘不变的,这个就是不变随缘,把空摆在前头。空里头不见得有形相,不见得有什么名词,一切都不立的,但是这个形是从幻化有的。空中没有这所楼房,是从空中幻化,我们修了这所楼房,这楼房本身是空的,因为它是坏的,空是不坏的。 显现水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因水而起的波,因波我们知道是水,水跟波不异的。上头是波不异水,这就是水不异波;上头是“色不异空”,现在是“空不异色”。这两句话,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体,说真如大家不理解,说我们的真心性体随缘是不会变的,随缘只是随缘,随着一切幻有不是真实的,是这样一个含义。下一句“空不异色”是不变随缘,虽然是不变的,但是能够随一切缘而能生一切诸法。 这四句话咱们重新讲一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本身就是不可分的意思。“诸法无自性,缘生而有相。”一切诸法没有自体,因缘生了就有相。“我”本身不存在,因为父母的因缘,加上我们那个事,就有我这么一个人了,有这么一个人就拿了一个名字,也有这么个实体,一百年之后,或者死亡了,不存在了,这个人没有了,名字也失掉了,缘没有了,因缘散了,因缘灭了。缘灭是不是消灭呢? 没有! 它回到它的体,那个体,或者实体也可以,或是真心也可以。诸法没有自性的,是缘生而有一切相,有一切的假名。 因为没有自体,所以能够缘生幻一切色法。如果有一定体,幻不出来了,定一而不能幻其它。没有自体,不定的,而能幻一切。所以无性的那个真如的真空,能够幻生一切的幻色,幻出一切色法。 这就是说,体是因相显,相不离体,那么空和色是不二的。因色显空,因空而成立了色、建立了色。所以说,一切法是幻有的,不是真实的,那就是真空。真空之外没有幻,所有的幻都是假法。 这个道理要多思想一下,从语言上头不见得能入得进去,说了也不见得信。说真如能够随缘,随缘而能建立一切法。真如随缘的时候,万法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万法。 前头还说个“异”,这个更深入了。前头那个“异”是为什么呢? 为的是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只是用真空,真空断一切色,是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个,事理相合了,事即是理,理即是事,这就是从空幻有一切诸法。虽然有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没有自体,还是真空,所以它们两个分不开的,就加个“即”字,而不加“异”字了。 五蕴色法更深一层的解释,前头只说一个“空”字,现在要把它从空出假,从假还空,又讲了这么八句,这是深入一层。前头如果是声闻乘,这个就是菩萨乘。 如果这个比喻记不得,你就记住,真如随缘的时候,真如有随缘的得,既然随缘了,所以在《华严经》讲“法法皆如,事事皆真。”因为它本身就是真如,真如随缘的即是真如,就这么一句话。 例如说,我们随缘照一些相片,随缘了,一切因缘熟了,到哪儿去照了一些相片,这个相片是你、不是你呢? 如果拿着这个相片对照你,你不能说不是你啊! 但那是相片,不是你啊! 要多拿这个道理这么想,真如随缘了,随缘了真如就是万法;那万法因真如而起的,万法即是真如。但是真如是不变性,不变而能够随缘,那万法即是真如,反归于真如。 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千百亿化身,这个化身不是真身,化身所显的是他的真身,依真而起的。这个道理要用思惟观啊,咱们是从文字上这么说,等你观照,观照到你自己心里理解了,你才能知道。 这四句话加起来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现在把这一句“受、想、行、识”说一说。 五蕴不是色、受、想、行、识吗? 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呢? 受也如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识亦如是,“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他是举一个例,五个都可以这么样的来做一个显示,解释的意义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都是一样的。 我们再解释一下子。“佛说一切法是度一切机”,“一切机”不存在的。说“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如果有众生相就落入爱见大悲了。二乘人不敢度众生,他怕堕落,其实不会堕落,他若证得空理不会堕落的;不敢度众生,他把众生当做是真实的,把一切法看做是真实的;我是空的,法是实的,他认为五蕴法是实的;我执空掉了,但是法执不能断,他以为法是有的。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生相;如果他有执着的心,那就是法执了,就有执着了,有执着了不但度不了众生,连他自己也变成众生了,就是这个含义。 所以那些修“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 生我之后我是谁? ”乃至于禅宗的“念佛的是谁? ”都是要达到真如的理。随缘那个,我们要找那不变的。他这样参啊,参到了,知道了不变,就印得那个真如。“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 生我之后我是谁? ”究竟我是谁啊?这个道理你要自己参,假如参明白了,就真明白了。现在你听来的解释,还不能明白,就是明白了也是假明白。 所以法是要你自己去修证,像你在这儿坐着听经,谁来听经啊? 能听经的是谁? 所听的又是谁啊? 所听的法是什么? 没有能、所啊! 能没有,所也不存在啊! 把这几句话翻来覆去的多做思考,这叫般若智能。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智能,他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不是分别,是智能照,照就是觉。觉了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存在的、空的,不被它所转变,这叫用心转境。要是能明白,转得动了,那就是佛。 《楞严经》上讲:“心能转境即同如来。”要是心被境转了,就是众生。咱们现在就是心被境转,现在还是在转,我说上句话,你就随我上句话转了,我说下句话,你就随我下句话。你不随我转,你坐在那儿,信行思惟,不随境转了,你说的没有,我听的也没有,无听无说。要是达到这种境界,那就色不异空。更能够证到真实了,你即是我,我即是你,阿弥陀佛就是我,那就是色即是空,一切的境就是我心里变现的,境就是我的心,心就是境。真如随缘,成了万法,真如就在万法里头。真如还是没变的,万法幻化的景象消了,真实就显现。 我们这么一潭水很混,隔一阵子,等到水静下来,灰尘都落地了,水就清凉,一清凉就什么都显现了。咱们现在就被一切境、一切事物把我们搅得很混乱,赶紧沉静下来,心就清了。为什么要习定啊? 习定就是把你沉淀清净下来,清净下来才能明白。现在的明白是文字上面,文字上有时候还透彻不了,即使你透彻了也是假的,还没有实在的弄通,解决不掉问题。 要是你肚子很饿,你走在街上,看到那个小摊上摆着很多好吃的,你知道这个东西吃下去就饱,肚子就不饿了,但是你得吃下去啊!怎么吃呢? 拿嘴吃嘛? 不行啊,还有过程,还得给人钱啊,还得买下来才算是你的。你若没买下来就吃了,你还要吃,他又不给你,两个人又打又抢又闹的。你得买到手,等你从嘴巴里真正吃下去了,肚子就真饱了。就是说,你要是明白这种道理,得自己受用一下,真正去修,修完了,你体会到了,虽然不能一切全这么凑上了,你就达到那个心信,信完了能解,解就是明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然后再去做去行,行了之后才能证得,才能知道这个色要怎么样才不异空,要参一参啊!明明色是色啊,怎么说它是空的呢? 你不能随语言转,你自己问自己,明明是个钟啊,为什么说它是空的呢?这是色,说这个色不存在,它是空的,因缘和合的,你找找它的因缘吧! 看看它的原材料,造成它的主要是人工;若是机器造的,机器是人操作的,最初生产的那个机器是人做的。这个是因,外头这些材料是缘,因缘和合了,缘合才有,这个东西就有了;如果分离了,缺一样就不存在。你必须通过自己观察,就是观照般若。等你真正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就证得那个实相了,证得实相的时候,这个东西不存在。 首先,我们通常在东西坏了之后,没有了,才知道这个东西不存在。有的时候,还因为存在,这时一切万法都是真有的;真有的,你就迷糊了,就随它转了,但这一切都是不存在。所以要想把五蕴法观空,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我们对于财、色、名、食、睡,一样都放不下。这都是万法,都是境,这些境本来没有,你要去执着,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是你要迷啊,并不是别人加诸你,要你迷啊。这个道理可能大家就清楚了,你不喝的话,它醉不到你,是你要喝的。你能不能喝酒不醉? 那你得先把身体观空了,这个酒到了空里面,当然醉不了了,你把身体观空,不但酒迷不倒你,任何事物都迷不倒你。 这个道理并不是咱们讲了大家就能深入,我也不能使大家立即能很深入的开悟,不可能,本来大家都是开悟的。如果是上上根基的人,他一听到,不要人家解说,他自己就知道了;他在解里头就有行,在行里头就有证,信、解、行、证是一个。因为我们的根基没那么深厚,层次就多了,层次愈多愈复杂,愈复杂愈不能入。语言愈多了,说得多了,解释才能明白啊? 愈明白,道理就愈胡涂。很多问题是这样子,愈明白愈不清楚。我那天跟大家讲的说不清楚,就是这个含义。能不能把它说清楚? 能说清楚。到什么时候呢? 到你真正明瞭了,就说得清楚。 这些法要跟舍利弗说。舍利弗是智能第一,他现在就清楚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再深入,他就能清楚了。 我们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契机的。契理的不要说了,佛所说的都是契理的。怎么样契机? 契机的话,众生就能明瞭。我们根本还不明白因果,一切诸法因果我们不能够详细知道,我们不知道因果就是因缘,对于一切法都是缘起生的,我们还不能深入理解,不知道缘起生的这个有是虚妄的妄有。我们就执着身心,对自己的身心执着得不得了,乃至于由我身心发出来的都是对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我的一举一动都是对的,乃至四、五岁小孩,他妈妈或爸爸要是说着他,他不听,认为他是对的,他会听你的吗?大了更不要说了,大了都有一套。所谓一套,就是迷恋那一套、执着那一套,他执着有身体、有他的知见,知见就是心嘛。执有身心,就昧了空理,不知道色不异空的意思,也昧了空不异色的道理,这就叫凡夫。 对凡夫说一切诸法都是有的,渐渐引用方便说法,让他断绝这个有,证得空义,破除恶知恶见,才达到消灭人我执,进入了但空义;但还不能达到法空,那必须得渐渐再往前修。像舍利弗,现在就往前修,达到法空的理;懂得法空了以后,才进入中道;人空、我空、法空,这样才能进入真如、进入中道。 凡夫执着万有,把身心当做是实有的。有我,有我就有我所。咱们昨天讲的五十一个心所,都是你心里所有的,从你心里所产生的。 要是二乘的根机呢?那就不同了。二乘的根机是不了一切法的法空义,不了缘起性空义。他认为五蕴法是实有的,法是有的,我是空的,这就是声闻。缘觉呢? 他了解诸法是因缘生的,他悟到一切生长发展的缘起,像树叶为什么要落呀,为什么要生长呀,但没有达到一切诸法无自性;达到缘起,而性空的那半面还没有达到,所以叫做缘觉,觉悟的还是不彻底。 菩萨呢? 他照了一切诸法,在色与空之中,就知道空即不空而不坏诸法的法相,这叫真如随缘而不坏诸法的色相;缘生无相,随着因缘生的而没有自体。他悟到缘生无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菩萨证得的道理。 对这几种“机”,机不同故,大法也只是随着他思想历练所证得的情况,他转境也只能转到那一部分,另外的就转不动了。如果真能够彻底的转境,那就是在我执、法执上悟了中道义了,一切皆如如,那样才能达到。 这十四句话,不是咱们一次学学《心经》就能够达到这种理解,这都需要读好多部、好多部的书啊。像我们要把唯识学学通了,才知道八识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要有八识? 七识怎么来的? 你自己就问一问吧,为什么我要分别忌妒啊? 为什么我要执着我啊? 听听别人的意见不好吗? 当然,世俗话是这样说啦。这部经不是一遍、两遍的就可以通达的,将来我们讲《金刚经》可以从头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咱们前头这几句只是破妄执,“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显性了,就是性体。刚才我们只讲随缘义,这里讲不变义,就是六种“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诸法的空相。 什么是诸法的空相呢? 空有没有相呢? 有啊!是什么样子的呢? 不生不灭就是空相啊! 不垢不净也是空相啊! 不增不减也是,这“六不”就是空相。 空相是什么样呢? 空相就没有了,空相还有相吗? 有相就不空了。有,有什么相呢? 实相,真正实实在在的相。实实在在的相是什么样呢? 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生故随着诸法生,不减故随着诸法灭,应因缘而起灭,但是它是不变的。这个实相就是以前的那个一切诸相,一切诸相皆是虚妄,又见诸相非相,就见着实相。实相是什么呢?真空的实相是没有状况的,什么样子也没有,什么名词也没有,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 以下就说实相的样子,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要在这里找实相吧! 这有事有理,然后达到理事无碍。 一般说世间法—俗谛,你观看世间法的一切相,世间法的一切相就有六种。哪六种呢? 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叫做世间相。我们再观出世间相,从俗谛观是观色,从真谛观是观理,咱们说的那个性体是理性,性体就没有了。法空的真义是什么呢? 没有,根本就不说什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原来就无生还有什么生呢? 无生还有生灭吗? 一切都没有了。诸法空相,空里头、真谛里头,观理性体了,一切都没有,不但不住一切相,连名字都不立;本来就没有嘛,何必强安呢! 这是从真谛观。 真随俗故,有生了,生即无生,灭即无灭;没有什么叫垢,也没有什么叫净;没有什么叫增,也没有什么叫减。 我们有些道友提出疑问,说现在人这么多,人界增了,其它的法界就减了? 那就是不明白不增不减的道理,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多,因为我们见到的不全面,若见到全面,你就知道不增不减。因为一切色法从缘起,真空没有生啊,是缘起的,不是真空生的。色是从缘起的,色又从缘灭了,那只是因缘而已,因缘的生灭跟真空毫不相干,但是它随缘,灭也好,生也好,生灭对他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见到死,他也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他对死的观念没有了;生,也没什么欢喜。他把生灭一切诸法看作自然现象,生就生,灭就灭,随喜自然。 垢净、增减都如是,都叫有为的法相,有为有作。你达到无为无作,就是真空了,就是显真空之相。 前头是破知,这是显性,以下就破妄。因为上头把空相、有相,两个都这么说一下子。他说诸法的空相是什么呢?就是五蕴、六处、十八界。真空实相又是什么呢? 无相。诸法就是有为法,空相就是无为法。在有为法里头,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因为有生灭、垢净、增减,所以才说个“不”字啊!你要想得到,是得不到的,无得。 你所得到的是空的,眼前空花让你喜欢一下子,但是万法常如是,世间相就是这样子,永远如是,不会因为你死了,这个世间相就没有了。说我因为这法是空的,世间相也就没有了,不会的,空的是你自己的自性空了,是你不执着而已,万法仍然如是,这就是真理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是华严义了。《华严经》就是这样讲的,一切诸法,尘尘剎剎,永远如是,你随拈一法无非法界,随拈哪一法都是真理。你到这个境界,才能够达到“微尘里转大法轮,于毫端现宝王剎。”因为是空的,能容一切,好多都容得下,他把一毫端或一微尘变成真如实体。真如实体是什么呢? 没有!真空能容纳一切,而且又随缘了,随缘就有万法。 这个意思你要反反复复的参,不是一部经、两部经而已。经典愈多,愈能显示其中的意思。反正整个佛经,不是有就是空,不是空就是有,看怎么说空、怎么说有,说法不同而已。咱们讲般若,般若什么都没有,智慧嘛!光明嘛!又怎么能证得般若,怎么能显示般若? 那就是般若随缘。般若的本体是真空的,般若是智慧光明体,这跟《佛说无量寿佛经》是一样的,经经都如是说,道理也都如是说。但是这个道理得不到,也证不得啊!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前头一个真理,一个诸法随缘义,然后是破妄,因此,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直破到最后,一切皆无。这是破妄,先破五蕴法,五蕴里头有十八界、十二处,以下完全就说名相了。 五蕴的“蕴”字,有时候是用阴阳的“阴”,但“阴”字包含不了“蕴”的意思,所以就用“蕴”这个字。“蕴”是蕴藏义,蕴藏什么呢? 蕴藏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蕴藏了色法、心法,所以说个“蕴”就什么都有了。这个“蕴”有时候是覆盖义—蕴覆。又有说它是积聚义,蕴藏在一起就是积聚。 覆盖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是色也好、心也好,把你的本性覆盖住了,也就是妄想烦恼把你原来灵明清净的本性覆盖了,什么都看不到了。像一面很大的镜子久了也不摩擦,落的灰尘很重,你走到镜前替小孩子照个相,结果灰尘把光明盖覆住了。 积聚义呢? 我们这个肉身,由色、心组成的,积聚在一起。诸种因缘—地、水、火、风、空、根、识,空、根、识这三个心法,地、水、火、风四大种是色法,组成我们人身的就这七大,《楞严经》就讲七大义。由这些组成了,积聚成身之后,在这积聚里头就含着无明、尘劳、烦恼,如此一来就纠缠不清了。五蕴是随缘而有的,谁随缘了? 真如随缘,也就是真相离体,随缘而有这些相。 “处”是处所的意思。刚才有个道友问我们这个七识、八识是怎么产生的,你要注意听,这里就是讲怎么产生的。处是根和尘,根和尘就产生识,识所生的就是十二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六根再加上外头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然后根尘相遇产生了识,识就是在这十二处生的。根和尘只能说十个,眼、耳、鼻、舌、身、意,意先不要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十个,再加上意和法,这样才是十二处,主要是这十个产生意和法这两个。这一切都是这样产生的,第七、第八,乃至一切识都由十二处所生的。识以了别为义,也以含藏为义。 再说界,界就是把这三个再加起来,把根、尘、识三个合拢。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相,识是六识、七识、八识,这里只说是六识,出十八界,没说七识、八识。这六根、六尘、六识,根对尘什么作用都没有,只是相对而已;所起作用,能分别、能了别的就是识。眼识,眼看到一切色,眼根对色是没有分别的,但这个识分别出来了,知道这是红的、蓝的、白的、绿的,都是中间这个识,光是根跟尘是不起什么作用。像人如果没有识了,你跟外面怎么样接触都没有感觉。咱们要是看病、开刀打个麻醉针,把你的识麻醉了,人家怎么给你开刀,都没有痛觉,什么感觉也没有,识麻醉了。这个道理,大家应该很容易懂。 但是这些东西一相合了,十八界相合了,根、尘,你要是迷了的人,根、尘重的人全迷了。迷了的时候,你对这个色本来不迷的,没有什么,但是你迷了、着了,好的就想取,不好的、你憎恶的就想舍,迷所表现的就是这样子。真正迷了,什么都不知道,神经病、精神错乱,他什么都不知道,他那个识不起作用,丧失识性,就是他那个能分别的识没有了。怎么没有的呢? 以下还会讲的。 在真空理之中,没有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色、声、香、味、触、法,没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没什么色、声、香、味、触、法的眼界乃至意识界,什么都没有。 我们来讲讲这个“界”字,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能生义,一种界生义。例如《华严经》讲法界,这个法界的“界”就当“心”讲,能生万法。一切法就是界生的,这又是法界,法界是无界限的“界”,是生长义,但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说这个界,此疆彼界,界限,它有个分际。说色,色不是生,那么其它的一切六尘境界都是不互相混乱的,都有各自的界限,眼根不是耳根也不是鼻根,也就是各有各的界限,各人有各人的职责,各人有各人的功能,十八界都各有各的界限。 空里头不但没有五蕴,也没有六根;不但没有六根,也没有六尘。总的说来,都没有,空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把这十个都包括完了,这就是破妄。这些法都是妄法,独立时并不存在,必须和合集聚起来才存在。如果没有六尘,六根还有什么作用,你还分别个什么,什么都没有。六根、六尘有了,没有六识还是不行。所以变成和合义,和合义就是缘起生的一切诸法。但是从哪里生的呢? 从空中生的啊! 没空能生吗? 空又生在什么地方呢? 《楞严经》说:“空生大觉中”,“大觉”是什么呢? 是佛! 我们反过来说,未觉的时候生不生呢? 未觉也生,就是我们众生,众生这个名字就是众法和合生起的,叫做众生。这个是显示破妄,把外面的境界相全破了。 以下要破十二因缘,把十二因缘的流转还灭,怎么样生起,怎么样还灭,要破掉这个。前头是破五蕴,之后破十八界,后头就破十二因缘。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因缘法是缘觉的法,苦、集、灭、道是对声闻说的法。声闻是因为这个悟道的。缘觉是有佛出世,缘佛所说法的声音而悟道,另有独觉是生在无佛世自悟道,自己观察十二因缘的生灭而悟道,缘觉有这两种。 我这里写着十二因缘法,分量很多,本来讲般若经都不讲这个,略微提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对五蕴、六处、十八界都已简单说了一下。这个缘觉法根据我们过去的因、现在的因、未来的因、现在的果、未来的果,这里头复杂的情况很多,我们多说一点。假即是真、真即是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是我们常说的话。过去有二种因,现在咱们受的是过去两种因,咱们感现在的果。现在的果不是一个,是五个,大家过去可能没有这样听过—现在的五果、过去的二因。 过去的两个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什么时候起的?无始有终,什么时候把无明消了,无明就没有了。过去的无始是什么呢? 烦恼。无始的烦恼一直没有断过,烦恼的根本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没得智慧、没得般若,没有智慧就以愚痴为体,所以生烦恼。有智慧的人不生烦恼,因为诸法都是假的、空的,你何必在这空的里面找一个真的东西,不是自寻苦恼? 就是这个样子。谈情说爱,爱到不可开交的时候,倒不如一起自杀,这就是烦恼;烦恼完了又留给来生去烦恼,就永远烦烦恼恼,这么流转不息,这是痴根本。他说迷了,昏暗是它的体性,迷暗为性,叫做无明。 因为一念无明,在《起信论》讲,依不觉故生三种相—无明业相、能见相(转相)、境界相(现相)。八识是怎么生的? 就是因为愚痴昏暗而生了八识,无明生了八识,无明不觉生三相,业相,这个就是八识。转、现,转是业识的见分,现是业识的现分。第七末那就是从八识的现分分出来的,执着为我,恒生思量常为我。从无明以来,无明不觉就妄动,要想找境界相,这样就流转世间,愈转愈粗,这就是生死根本。咱们的生死根本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愚痴、昏暗,我们要明白般若智慧,把这昏暗照破,把它消失了,就行了。 咱们经常说无明缘行,昏暗了、迷了,不能停止啊,它继续的要工作。工作是什么呢?就是“行”,行就是运动义。这运动义依着过去的无明烦恼,就发动身、口、意。身、口、意又把它造的种种恶业,总说是十恶业,由身、口、意造三业,这里头也有好事叫做福业,也有坏事叫做恶业,也就是善业、不善业,都是行所造出来的,这就叫行,运动不停,从来不停。这就产生果了,就是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识”就是识体,就是我们的业识。我刚才说的三相是一个,详细分了才有业相、转相、现相,要知道八地菩萨才断现相,九地菩萨断转相,十地菩萨断无明,等觉菩萨断习气,还有习气呢!这就是迷糊的力气,因此就有这个识了。这个识是我出入胎、死亡的时候,走得最晚,其余都走了,识还不离体,眷恋这个肉体,最后才走;这八识给它定义,去后来先,它就是主人公。所以说,识是贪爱而起的。 这个识就是出入胎的识,过去的惑业所感的业力就是这个识的动力,这个动力摧促它,就成熟为果。这个果在那个时候的因,感到未来,经过变化,叫做异熟果,而且投胎了。投胎得有因缘,那个缘就是你父母。各人投的父母都不同,因为有缘嘛! 有业缘。是好缘还是恶缘呢? 不一定,恶缘也有。有时候他临死时,你把他害了或是怎样了,他起个恶愿:“好!下回我变成你的子女。”然后就来找你的麻烦,可不是来孝顺你的。这叫做现世的生命体—名色。 最初的胎相没法给它定名,就叫做“名色”。这个“色”是心相的,“名”是心法的,咱们就说它是精神。这个时候精神投胎了。投胎后,它逐渐的变化,经过七个七,这里咱们不讲,再讲就太多了。 有一部《入胎经》说,色就是它的眼、耳、鼻、舌、身、意,七天一变化。七天一变化,到七七四十九天了,渐渐的四肢才有。最初是父精母血加那个识,很淡的、一点点,什么实体都没有,像一滴水那样子,但它不是水,是混浊的;父精母血混合它的识,染识成胎。所以最初的胎就叫名色,将入胎的时候,没有名字,没有形相,它经过胎里的变化,逐渐的六根完具了,乃至于成长、成熟了,十月怀胎,满足了就生下来。 生下来之后,他就感觉到痛苦,小孩子一出生就哭,那个时候非常的痛苦,他一跟外面的风一接触就有了触,就感觉到非常的痛苦。他的眼、耳、鼻、舌、身,就要入于色、声、香、味、触、法。法是意根入的,这时候前五根入于五尘,就是六入,这就定位了。等他生下来,就知道根入于尘。对于逆境的,他就痛苦,就哭闹;顺境的,他就高兴,就不哭不闹了。虽然很小很小,他就知道了。 触就是感觉、接触,一接触事物了,意识就开始。等他出了胎之后,到二十岁之间,就知道接触事物了。一接触,他对苦乐,没有忧思,他还不知道忧愁呢!小孩子没有什么忧愁、不忧愁,就知道接触,好的他就喜欢贪爱,不好的就排除,这是刚一接触的情形。 等接触完了,他就有受。从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个就是果,就是前头所造的惑业苦果,凡是受投胎的,没有一个是乐的,一接触就是苦。受是领纳义,就是领受你接触的一切事物。这个得大一点,差不多六、七岁。现代的小孩聪明,发育得快,到了三、四岁就生起了种种的分别,好的他就要,别的他想排除,这叫受。 爱、取、有。现在我们所经过的一切境界,爱还是执着,就是看到他喜欢的就想据为己有。这在小时候还不行,得到十四、五岁渐渐发育了,这个爱完全指着情爱说的。你看六、七岁的小孩,男孩子要跟女孩子玩,女孩子要跟男孩子玩,什么原因呢? 爱啊!这是现在的因啊,它一生下来是要给未来做苦果的,因果循环永远不停,业来他就接受。 他自己十四、五岁就生起种种强盛的欲感,食色性也,中国儒教孔夫子说那是自然的。这是因为他过去的三因完了所受的五果,这个五果必定要生作用,在生作用的时候就是未来的因,也就是他现在要受的痛苦。咱们因为爱而得到,这是欢喜吗? 这是痛苦,但是他意识不到,在迷的时候以苦为乐,其实这是苦,给未来的因作强盛的欲爱。 这个时候,他就想取、想有,爱、取、有就是现在的三因。你给未来造什么果呢? 生死啊! 咱们这时是生,到没有的时候就是死了。这个因给未来的生死又造了果,生死不断,永远相续。你的寿命又好长啊,无量劫啊,无穷无尽,永远相续。咱们的分段身没有了,但是下一个分段身又来了,永远相续。什么样的分段身就不一定,到地狱去受地狱分段身,到恶鬼去受恶鬼的分段身,到畜生受畜生道的分段身,到天人受天人的分段身;要是到极乐世界去,分段身不受了,就受变易的生死了,等变易生死一了了,就究竟涅盘,永远不生不灭,才叫究竟。 其次,爱就想取、想追求,不管谁追求谁,反正一切物质你都想追求,这是爱欲特别盛,愈盛愈想追求,就驱使你对一切的境界攀缘追逐不舍,使身、口、意三业愈来愈重。这一取就给你未来的身心打下基础了,你现在追求的是什么,你未来的苦就在这里定下来;若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出世法、学佛,那我们未来的苦没有了;但是如果你是大菩萨,苦没有了,乐也没有了,无苦无乐。 我们是苦,想换成乐,好了,这个乐有一个最究竟的,就是极乐,永远的乐。你到了极乐去,你问问极乐莲池的法身大士快乐吗? 他说没有什么感觉。没了苦来比较,乐也不成为乐了。咱们在这娑婆世界讲极乐世界有多乐,但到了极乐世界,乐也不可得。咱们在这个世界感到逼迫,如果没有这些逼迫,你也不觉得苦啊!如果也不生病,什么都没有,一切干扰都没有,不生病也不老,要什么有什么,不用去追求,你业也少造一些;但是这不可能,这是幻想。 有种种执着的身、口、意三业来造,造了这就有了,有什么呢? 有了业,有未来的果又要成熟了。因为一直爱取烦恼,你做种种业,因为这个业,注定了你爱着执取,被物役被境转了,那又构成了你潜在的业力身心,构成了你未来身心的业力,所谓未来的生死果报。这个生死是未来的果,不是现在果。 你现在的爱、取、有,我们虽然执着,但是这个执着换作别的执着,比如说佛像,或者经书,或者佛、法、僧宝,这也有,有什么呢? 有未来无生死的生死,没有生死了。你可以换得到那个果,你以现在这个三业,得到未来的异果,永远的究竟成佛,看你所取的是什么。 我们的心不被境转,不被一切物质劳役你的身心。心是被你的身体拴住了,这个身体又被那个物欲拴住了,就这么辗转的脱不了。你的心为什么不得清净呢? 因为身要享受五欲,它就追求,你的心也帮忙,这就趋向于六道了。 在四生中受苦的时候,就是胎生、卵生、化生、湿生,就有天、人、畜生、恶鬼、地狱、阿修罗等六趣,六趣四生永远这样循环不断。有这些个,完了你就受生吧。生是依着你现在的业,得到未来受生的位置;看你现在的业做些什么,你将来就到了什么位置。如果我现在念阿弥陀佛,就在莲花那边受生,一生就永远不再生了;因为那边不死,不死就不再生了,就解决问题了。要悟得,要修行,懂得这十二因缘法,知道这个道理,你跟阿弥陀佛见见就知道了。 老与死为什么合成一个呢? 老必死啊! 有的人老了才得死,有的不老就死了,现在二十几岁死的人多了,没经过老。有时候他八苦交加,我说:“你可能断老苦。”他说:“为什么?”我说:“你可能早死。”他说:“为什么呢?”我说:“你做的事太绝了。”人做的事情太绝了,死得就快,他自己把寿命减短了。有没有这样的人? 咱们这里很多啊,不过你们不敢说。那么对着自己亲友,可以跟他说:“多做好事,才不会缩短你的寿命。” 车祸好像没什么因果,哪会没因果呢! 为什么人家不出车祸,你就出了? 为什么人家在那个时候就过得去,那么一剎那间你就过不去? 说炸弹没眼睛,我说炸弹有眼睛,好多人被炸弹摔出去很远,他就不死。有一个人不是被炸弹炸死的,他自己从床上滚下来就摔死了。当时炸弹把他摔出很远去,好几百步外,从空中摔下来,他不死啊;反而在床上梦颠滚了下来,就摔死了。他睡在床外头,他妻子睡在床里头,这一翻身摔了下来,就死了。生死好像也不是跟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也是不可思议,什么不可思议呢? 业果不可思议。 这十二因缘念起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这十二因缘,因什么? 缘什么?因着无明欲色,缘着父母。欲界一有,生了色、声、香、味、触,都是你所缘的境界,这就是因缘。这个因缘咱们讲了两种,一个现在的因、未来的果,一个过去的因、现在的果,叫做果中有因,因中又有果,因果循环不停。 咱们做一件事,这个是因,这个因一定要结果;如果是好事,结的是好果,现在结、未来结,永远是要结的。有没有有因无果的呢? 也有。这个有因无果的情况很多,像在过去造了很多的业,一定要结果受苦啊,但是我不孵育它,不给它生长的水土条件,果就结不成了,它就死了。我过去造很多的业,我要受苦还报的,我现在不培育它了,另外有一个好因,我培育那个生极乐世界的因;你那做恶的恶果恶因,是你们孵育它,它愈来愈大,惑愈造愈大,受报才会愈大;如果我断了惑,不造业了,于等那个果淹死了,我也就不会还报。 有因无果,就举这么个例子,如果我种下一个,不一定种下去都会成长,要是碰到天干、水土不服、人工不到,就不结果了。粮食打不成,没果啊,种是种了。有因无果是这么解释。 一般而言,有因一定有果。像我们这个业,很不容易断的,天天在孵育它,天天在贪嘛,以前在贪,现在又在贪,未来又要贪,永远在贪,永远孵育它,当然是有啊。你永远在爱呀,人家讲爱情比生命还高啊,“生命虽可贵,爱情价更高!”那就去爱吧,爱完了就把生命给搭上了,那就爱不到了,但是可给他造业了,他未来的一生就受了,这是十二因缘法。 苦、集、灭、道,叫做四圣谛。苦、集是世间的生死法,集是因,苦是果。因为你起了很多惑,造了很多的业,招记来的自然要受苦,苦就是果了。谁受苦呢? 身、心。身哪,有些人受罪代价关监牢,因为这是个身业,说身是苦。你家里就是一个牢,“家”字跟“牢”字两字都是宝字盖,都是扛起的,把你扛到里头,信吗? “牢”是个牛,“家”是个猪,牛跟猪都差不多,研究过吗? 想一想,牛跟猪差好多,牛给人家劳累一生,最后老了,人家卖了,而且挨一刀去;猪呢,就便宜了,它倒在猪圈里光睡觉,然后就挨一刀。 这些苦果是怎么来的? 就是过去招感、招记来的。这个记就是世间的因,这个苦就是你这个身心所受、所愁的苦果。这里有很多的敌恼逼迫你,想不做都不行。不想造业,谁想做坏事?但是逼迫你非造业不可。你问那个杀猪宰羊的,我跟他们谈过很多话,都懂得因果啊,我说:“你懂得因果,为什么还杀呢?”他说:“师父啊!没办法呀,不然我活不下去,我家里头…”明知道是业,还非造不可,这就是逼迫苦,自己不愿意做。你看,哪个妇女愿意当妓女,她被逼迫的,她没办法,落到那个地方。这就是愁于身心所属的是因,偿还啊,身心偿还你所招感的,你自己做的,你还债嘛。 但这无量劫来的债,还得完吗? 还不完啊。今生好一点,若生活过得愉快一点,家庭也幸福一点,来生又变成什么样子? 又随哪个因去转了? 无量的因哪! 知道这种道理了,赶快断,断什么呢? 别造因就不受果,现在先断因。菩萨是畏因,咱们众生是畏果。菩萨不敢造一点坏事,一起念马上就止住,觉知前念起,只须后念不起,不让它相续。众生不然,众生就是相续,众生他是非得发这身口七支,他在贪里头,他说:“我没做啊,我心里想啊,我不敢去做啊。”不敢去造业那也是止了,这是世间的因果。 灭、道,这个大家都懂了。道就是修,修哪一法都可以。你要是修道,你能达到灭,灭就是不生不灭。这个灭是什么呢? 咱们说是涅盘,再无生死的累赘,你把你所有的惑业都灭了,所谓制止烦恼、身口意业,一切业都灭尽,就超出世间因果。修道就证得了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了,寂静无为再不受生死了。 声闻、缘觉都讲完了,下回就该讲菩萨了,就到“无智亦无得”。还有,八识是法相宗的一部份,不但经书多,而且是一门专门的唯识学。我在这里大槪讲的时候,就把你们问的问题答复了,就这么样理解吧。要想详细学,就学学《八识规矩颂》。 下卷 无智亦无得 “无智亦无得”,单讲这一句话。前面讲的十二因缘、四谛,是二乘法;“无智亦无得”是菩萨法。不但我执空,法执也空。以下的经文,就是没有所得之相,“得”是指证的果说的,没有所证的果相。 “无智”,先讲“智”字,“智”是智慧。在前文讲过,《佛说无量寿经》也讲过。智分三种——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二乘所证的真空理,道种智是菩萨所证的理,一切种智是究竟佛果所证得的。 我们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意,转成智慧就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识就是妙观察智,一切种智里头包括了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包括这四种智慧。一切种智不是这几种就包括得完的,一共有七十多种,名词不同,意思就是“智”,总说一个字就代表了。 这是破菩萨有所入空义、中道义,说这个智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呢? 一得就生执着了。空智不可得,就是无智。 咱们前头讲不增不减,这个智慧好像是外头求来的。例如说我们从小学读到大学,乃至当了博士,好像都是求来的,世间知识都是求来的,那么佛法的知识不也是求来的吗? 一般就世俗的理解是这样认识的。但这个认识是不对的,所求的都是假法,不是真法。 真法呢? “无智”的“无”义是指着空义说的,不是说没得智慧。“智”就是我们能观的智慧,要依这能观的智慧去起修。起修之后就证果了,或三贤位、十地乃至佛果,而所证的果,不是“得”吗? 能观之智是智,所证得的是理,智、理是一对的。无智就是你能观的智不存在,无得是所证的果也是空的。如果是没有智,没智的这个“智”并不是预测,而是“智”是真智—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无智。无得就是真得,得什么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不是有一个得的相。在《金刚经》上说,佛问须菩提:“你有什么样看法呢? 你是不是认为如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须菩提就说:“不是这样子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什么证,也没有什么得,是你本来具足的,并不是外边来的。 浅显的说“无智亦无得”,意义就是这样,你要是不能体会,还可以深入一下子。这里还包括,智是菩萨所修行的,得是菩萨所证得的;无智亦无得,菩萨没有一个能修,也没有一个所修,也没有一个证得,这把菩萨法给显出。 怎么理解呢? 菩萨所行的是六度,智代表般若波罗蜜,还有布施、禅定、忍辱,用般若去代表六度。菩萨没有一个作意说:“我要修六度万行,修完了成佛果。”要是一作意,这个智就不是空智了。所以在《金刚经》上讲,佛问须菩提:“你认为你证得阿罗汉果,是不是有得呢?”也是那个含义。佛举了四果,须菩提说:“假使我要是有个得,佛就不说我是离欲阿罗汉的行者了。因为无得,我不觉得有果可得,没有这个得。” 执着有的,就用空除掉;执着空的,就用中观除掉。你要是有病的,病除了,药也就没用了。所以在《金刚经》上,佛举个例子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知道我所说的法是权巧方便,你要是得到度了,法也就没有了,不要再执着法,如果再执着法,就又成为执着了。 这个“得”就含着一种造作意。一切法成就了,有个造作之相,这就叫得。像我们想创一个事业,或者到温哥华来,自己想有栋房子,经过一些手续,自己有了一所住的房子,这就是得到了。就世间相上说是得到了,就佛法来讲,这一切诸法是不存在的,都是空的,都是缘生的,缘生没有自体的。 诸位! 一个土地、一个房子、一个国度,经常是变化的。今天属于你姓张的,明天也许姓李的,虽然没那么快,但经过几年的变化,随时都变化。就世间法说,用空来显出有。现在说你所证得的果相,到最后证得究竟成佛的时候,还是原来本有的、本具的。原来本有的是什么样子呢? 实相没有样子,语言形容不出来,你必须真正契入了,就理解了,不是用语言、用形相能表达出来的。 所以无智亦无得,说菩萨修行一切法的时候,没有一个能观之智,也没有一个所证之境,能观之智跟所证之境一槪不存在。我们经常讲布施,布施要三轮体空,没有能施的人,也没有受施者,也没有中间所施的物,是三轮体空,一切都不存在。不存在是遣执的意思,所以说无智亦无得。不但没有能观之智,也没有所证得的果德,就是这个含义。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自己修行、行道了,观想或者行六度万行,不论作什么法,有所得,这个“得”是没有什么名相可言的,你自己心里体会得到。因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一切菩萨依着般若智到了彼岸;因为无所得故才能到彼岸,有所得就到不了,有所得就有所着,“着”是执着的意思。要知道无智亦无得的含意,下文就解释了。 一切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菩提”就是觉悟,“有情”就是众生。有时是大菩萨化作众生,他依着智慧,能够到达了究竟,证得果位。为什么能得到呢? 因为无所得故。无所得而得的,是依着智慧,无所得而得到的。得到个什么呢? 底下就是得到的相。 “心无挂碍”,就是得到的。“挂碍”就是苦果,假如有挂碍了就要受苦。“挂”的意思,就像我们用网鱼或网鸟的罩子,把鱼或鸟罩到了,飞不出去了。我们被什么罩到了? 被烦恼罩到了,被无明烦恼、贪、瞋、痴、慢、疑,被这些东西给罩到了,就会起烦恼障。罩到了,不知道诸法的空义,不知道空义就“有”了,有了就到处都牵挂得到,所以你走不了啊! 咱们经常说“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呢? 看不破呀! 为什么看不破呢? 一切都有啊! 七情六欲都挂住你了,这是开阔地说,你就出不去,永远在这网里头。什么网呢? 六道轮回,辗转生死,永远不停的,这就是挂。“碍”就是障碍。什么障碍呢? 知道得愈多障碍愈大,愈是聪明人愈放不下,什么都懂就是不懂,不是真正的懂。 “挂”就是我执,因为有我,什么都要插一脚,什么都是我的,就被烦恼所障住了。“碍”是法执,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障涅磐的,有所知就是前头说的有智,“智”就是所知。这几十年来,我经常这样讲:“所知不是障,是因为知道得不究竟,不知道才障,障住了你所应该知道的。”因为无明淤塞,我们过去做了些什么,我们不知道了、糊涂了,这是有障,障住了你应该知道的,这个障就是“碍”,就叫法执。 因为我执、法执,“我”放不下,对一切境上更放不下。“我”是在对一切世间的相上说,都是因为跟我有关系、想求得,看不破、放不下,因为一切世间相都是有的、都是真的,所以打你,你才痛,病苦你也感到痛,要是有失落感了,就心痛或是身痛。主要就是你挂住了,因为不能空,不知道一切法、一切境界也是空的,都是缘起没有自性,也就是知道得不究竟,所以成为你的障碍了。 法执呢? 就是对一切法,承认“法”是有的,虽然证得我空,我没有,法是有的。也因为法是实有的,所以诸法皆空。乃至于说六波罗蜜法也是空的,不是实的,只是一个方便善巧,做一个筏喻而修行的过程,只能这样子说。因此就挂碍了,无智就没有挂碍了,心无挂碍了。知就是障碍,因为你知道得不彻底,要是佛的大圆镜智就彻底了,就没有障碍了。因为在你的过程当中,你这个智不是真智。所以心无挂碍,无有得故。若没有挂碍了,就没有苦,苦就断了。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是怎么招感来的? 恐怖是业,贪求名利,贪求财富,患得患失,恐怕得不到,得到又怕失掉。你的身、口、意三业,跟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业跟三界的果报是相应的,你造的业,业必感果,有这个业因一定感果,看你是善业还是恶业,善业感善果,恶业感恶果。因在感果的过程当中患得患失,这里头就有恐怖了。我们经常感觉害怕、有恐怖,特别是夜间或者走夜路,顾虑得很多,也就是顾虑恐怖,是因为你患得患失怕失掉。若心情开朗,看破了,放下了,就什么挂碍也没有了,无挂碍的话,恐怖也没有了。没有业就没有果,果消失了,不再造业了,什么恐怖都没有了。 其次,没有恐怖就远离颠倒。远离就是“离”的意思,“远”本身就是“离”,离开了颠倒梦想。颠倒是什么呢?是“惑”。颠倒是起惑,恐怖是业,挂碍就是苦果。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把这些都除掉了。颠倒,用比喻来说,我们的脑壳是朝上的,若倒过来脚朝天,就不对了,就叫颠倒。我们做好多的事情,胡里胡涂的,颠倒的;就是指上头说的,本来没有我,他就执着有我。所有一切有形有相的,都是假法,都是缘起的。本来这个身体是假的,把它当成实有的,一当成实有的,苦恼就产生得太多了。一当成实有的,为了满足身体要求就造业了,在造业的当中就是颠倒。本来是诸法无常的,他还执着常。 人人都知道这个身体一定要死的,但没有一个人想到“我明天该死吧?”不会这样想的,没有人这样想的。本来谁也知道寿命活不到一百年,顶多活到一百年,活一百年很少,一万个人也不见得有一个。活到一百年又怎样呢?一百年的时间很短,一百年到了,还是得死。死了,不是空啊,还有业随着你呢,看你是善业还是恶业!但是,本来是无常的,一切法都是无常的,因为颠倒了,就起惑,惑就是迷了,迷了就把无常执着为常,本来无我要执着有个我,把因缘和合的东西当成实有的。 本来是苦,世界上我们所受的全是苦,包括乐受,在你最高兴的时候,苦跟着就来了,本身含的就是苦。我们在台湾的时候,住在一个弟子家里头。他因为喝酒,把脊骨都摔断了,本来感觉到痛苦了,但是还得去应酬,结果那些亲友拉着他非喝不可,就硬灌。喝酒本来是快乐事,大家喝酒,唱唱玩玩,本来是快乐事,但是却成为苦境。乐就是苦的因,本身就是苦,这就是颠倒,把苦当成乐。有时候办酒席,今天请过来,明天请过去,大家聚会好像是乐,结果得了很多的病,本身就是苦,病从口入了。这就是颠倒,本来是苦的当成乐,本来是无常的当成常。 颠倒呢? 现在说的是身。把咱们自己的本性,把我们的佛性,把实相—自性的理体迷了,真谛迷失了,迷真逐妄就叫颠倒。我们所追求的是虚妄的,但是我们一直去追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财富得了很多,没有满足的时候,永远在追求,已经得到的又怕丢掉,这叫患得患失啊! 在洛杉矶,我那时候刚来,碰见一个也不怎么信佛的人,在闲谈间,他说自己中过一次乐透奖,得到了,高兴吧!他跟我讲,仅仅快乐了一年半。八方的亲友因他发了大财都跑来跟他借、求帮助,他自己曾经受苦很久,一下子有钱了,就大大浪费,仅仅用了一年半,就恢复原状,继续到餐馆去打工,钱没有了,但业已经造下了。所以一切事看起来是得了,后头跟着就失掉,是不由人意志而转移的,这就是颠倒。 例如身体,我们想让它干净,清洁卫生当然是要保持的,但是身体本身本来就不是干净的,怎么洗也是干净不了,你不能把肚子划开了来洗一洗,只能某一部分洗一洗,洗完了,你吃下东西它又变了,又是脏的了。九孔常流不净,本来没有什么清净的,要想追求个清净的,有了这个身体本身就是不净的。“不净”指着慧业,你所做的业都不是清净业,你一天所有的行动都不是清净的。常、乐、我、净,本来是四德,但是一颠倒它,拿不净的当净的,无常计为常,非我计为我,都是颠倒,颠倒是解释这个意思的。 “梦想”,这个好懂,大家可能都理解。如果要拿它来形容我们一天的具体事实,或者我们夜间睡觉做梦,我们白天醒着,夜间的梦,你到了白天还能醒,但白天这个梦,你永远不能醒。梦想,是你所想的都像是做梦一样,水月空花,不要当成真实的。 如果说我们用功如何转变我们的烦恼,或是克服困难? 经常有种挂碍,想把这种挂碍消失了;经常有一种恐怖感,想把这种恐怖感消失了。我能做得主了,不恐怖了,挂碍不住我了,这是醒的时候。梦里头还挂碍得住、挂碍不住呢? 醒的时候能做主,在梦中你能不能做主? 我们只有在苦难境界来了,最恐怖的境界来了,那时候你就相信念佛了,或者念佛号,或者念观世音,随念哪一声佛号,或者念一些大乘经典,那些境界马上就没有了;而且,你能够在做梦中不造三业,醒了再不害人、再不杀生。 做梦有时候梦到喝酒、吃肉,你是吃长斋的,你说:“我是吃素的,我可不能吃肉。”但在梦里头你就忘了,有这个时候吗?可能有。醒的时候自己做得主,决不干坏事;做梦就不知道了,做不了主了。 你现在醒的时候所想的也是在做梦啊! 你要是用功夫,在梦里头做得主,就昼夜一如了。佛经上经常讲“昼夜六时”,昼三时如是,夜三时还如是。现在我们这个末法,身体也不是那么健康,白天昼三时也支持不了。昼三时是十二个小时,日出四个小时,日中四个小时,日没四个小时,就是十二时。初夜、中夜、后夜,又是十二个小时,总共二十四小时。印度是用六来分,我们是用二十四小时来分。 我们自己能做得主的,属于真我的,能占几个小时? 例如说,你坐在那儿打坐念经,打佛七或打禅七,你坐在那儿念佛的时候,中间还有许多妄想,还是不属于你的;这就已经很可以了,但是你一天能用多少时间在三宝上,用在了生死上? 另外在生死上头,你用多少时间? 那你就很清楚自己的功力如何了。 总之,菩萨—菩提萨埵行菩萨道的时候,能到了无所得的境界,无智亦无得了。因为到了无所得的境界,就能够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消除挂碍、恐怖、梦想,这时候就证得究竟涅盘,也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世诸佛”,“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未来的诸佛,就是指这些行菩萨道的,证得究竟了,他是未来的诸佛。过去的诸佛已经成了,现在的诸佛正在住世,三世诸佛都是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着这个智慧,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字翻“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觉”,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还不是“得”吗? 虽然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得”是无得啊! 得即无得,是无得而得到的,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到。金刚经上,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说:“我不是这样认为的。”佛说:“对!对!如是如是!假如我是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燃灯佛就不给我授记了。”有得即不得,无得,就证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豁然大悟之后,发生很怪的事情,他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我证得的是原来的、自己本具的,没有增啊!”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菩提心,这个果菩提在佛是不增,在众生也不减。无得,也没有失,无得无失啊! 这个道理从字面上很容易讲啦,但是我们要是想在心里头契合就很不容易了。怎么契合呢? 如果你跟这个相应了,你烦恼没有了,不会有烦恼了,睡眠啊、掉举啊、昏沉啊,这些盖都没有了,你就知道这是真正得到了,真正到无所得了。如果你达不到这种目的,你还得修。对咱们来说,咱们还没到这种地步的时候,有修有证,还要一步一步的走;等到这种境界了,无修无证。如果说我们超越一下,可以吗?不可以,况且没有可超越的。 在今生证道开悟修得好,你前生修了好多生啊,你不知道啊! 所以佛在《金刚经》上也是这样说,“要是能闻到金刚般若波罗蜜,都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了。”依这个观点,认识一切法,能入佛门,都不是你一生、两生啊! 生生都入一下,入一下又失了,失了又转人身来了,又入一下,一次比一次增加一点,你就开了智慧,逐渐的成佛,是积累的啦! 到真正明白的时候,是他多生修行达到这个功力了。 就像我们读书的人,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当博士了,你当然知道得很多,但是所知道的是你所学的那一门,你学物理化学的,仅知道物理化学,对哲学就不了解了,对环保的学问也没有,对医学的学问也没有,因为你这个知是有限的。当我们得到这个无限量的不思议智,是无限量的,一通了,一切都通,而且知道得很究竟。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智亦无得”一定冠在前头,怎么后头冠到前头去呢? 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还是无智无得,因为是无所得故而有的,依着无所得故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是有所得呢? 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成不到。既没有能观之智,也没有所证之果,就是这么个含意。必须忘掉能所,有能所都不是究竟的,这叫二边。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因以上的缘故,无智亦无所得,以无所得故,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这个缘故,你应当明白,这个“知”字当明白讲,明白这个智慧到彼岸,也就是用这个智慧证得究竟,这个智慧没办法形容它。 以下说几个咒,说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是显,要来总持它,说这个意义太广了、太多了,我们不能领会得到,或者我们的智力经常要起分别心。我们读诵经的时候,如果读一部《法华经》,你要是打一个妄想点一点,恐怕一张纸都点满了,也不晓得打了好多妄想,你可以记的数目都数不出来,这些妄想就不是智慧了,你的功力被虚妄占去了。 如果持咒呢?像《心经》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四句。如果字数再少一点:“嗡、嘛、呢、叭、弥、吽。”再少一点,“嗡”一个字就可以,这就是咒。咒的含意就是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咒在经上是不翻的,这是“五不翻”之一,就是“秘密不翻”。但是大家想知道这个咒的意思,前头这个《心经》就是大明咒,它说大明咒、大神咒、无等等咒,就是说《心经》。这个《心经》也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没有说多就好,多了你承受不了,一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这就够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各个翻的不同,因为它的含意特多。能海老法师称之为:“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这个四句就是大家都成佛,你要是持这个咒,大家都成佛。有时候也翻作:“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用般若智慧到彼岸。说这个《心经》能除一切的苦难,是真实的、不虚的,信不信呢? 咒的名字很多,有陀罗尼、三昧、静虑,都是咒的含意,而不是咒的总体,都是一部份。陀罗尼,有明的,有密的。明的就是显,就是像《心经》前头的经文就是显,你去研究它吧! 密的就是后头这个“揭谛揭谛”,密的,又叫做“真言 “。密宗在我们唐代的时候是真言宗,善无畏大师就是真言宗。 但是它含具有什么意思呢?一切法都包含在这咒里头,一切法含有无量义,每一法里头含有很多义,我们只是简料取其一点而不是究竟。咒里头就含有法、义,还有一个陀罗尼,就是咒的本身,完了,还有一个“忍”,忍辱的“忍”,忍就是咒,忍就是承认、印可的意思。 没有耐力,没有干什么,持不了咒。因为你不懂啊,念一念咒,心里头想“我得明白一点啊!”那就糟糕了。最初就因为一念不觉,就要明白,愈明白就愈胡涂,愈明白就愈胡涂,胡涂到你只取计名字,起业界苦,一共有九项,这是根据好多的大乘经典都这样说。咒的另一种名称叫总持,或者叫陀罗尼。 大神咒的“大神”,“神”就是很微妙,“神”就是我们自然的心境,自然的那个心体就是“神”。捉摸不到,无形无相,就叫“神”。 “明”,就像我们这个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字。明者是光明义,用智慧来说它是见别义,见照一切昏暗,这就是“明”义。这个“明”不是一般的“明”,是“大明”。凡是这个上头都加一个“大”字,“大”字是指什么说的呢?是形容实相理体说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本具的真如心,那就是“大”,“大”就是“体”。明啊、神啊,都是“大”的用。这个体所起的不可思议的妙用,能照彻一切,神妙不可思议。 “无上”是超越的意思,再没有比它高的,是这么个意思。 “无等等”,前面一个“等”是没有相等的,没有能跟它平等的,就是这个含意。这个咒,没有一切法能跟它相类似的,乃至于相等的,更不用说超过它了。 用这个《心经》能除一切苦,那是不虚的,不是假的,是真实的,也就是度苦不虚。要是不能念全文,光持这个咒也可以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个咒我刚才说了,要翻嘛就那样翻,这是我学来的,有个老和尚是这样说。但是一般讲经的、译经的不翻,他要是翻了,给你写在后头就是了。如果你知道了,你念起来就起分别心,好多咒你知道了就起分别心。像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弥、吽”,不说它的含义,就形象来翻是白莲花,你会起疑说:“我念一天白莲花干什么?”这个白莲花含义可多了,要把白莲花讲清楚,咱们三天也讲不清楚。陀罗尼多数都不翻,也无须去翻。 现在我们随着经文大致讲一下子,我们重复一次,还有时间。 我们要是经常诵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多”字是多余的,就像我们那个“之、乎、者、也、焉、哉” 一样,是代语词,你看“金刚般若波罗蜜”没有“多”字,“大般若波罗蜜”也没有这个“多”字。所以玄奘法师翻的是真实的,他用印度的原文、原意,把它的语气都翻出来了,这个“多”字是这样的意思。 《心经》是一切智慧之心,它是大般若的心。就全经来说,这是一个总枢,开阔起来就可以开阔出一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把它收拢了四句话就可以,开阔一点是二百六十个字,这就很多了。但是我们受持起来很容易受,为什么呢? 好持啊! 你诵《心经》的时候,不要再想它的道理了,你就按这个诵好了,我所解说的道理只是它的万分之一,一万分的道理我仅仅说出一点点。如果你去持,持就是行,有信、有行、发愿,信、愿、行一定要三个具足的。生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要信、愿、行,你学一切法都得要修信、愿、行。 但是我们不要把智慧当成聪明,这个叫世智辨聪,这个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能够断惑,不被烦恼所转,不被外头的境界所转,有这种力量才叫做智慧,能认识一切诸法,达到诸法的空相。如果你想生极乐世界,你能达到空相,一定上等上生,证得无生法忍。一切诸法无生就是空相,要能证得这个空相,就证得无生法忍了,无生法忍的法是无法之法。所以一切法的本来自性是无生无灭的、不增不减的、不垢不净的,这就是般若的真义,这“六不”是般若的真义。因为有这个了,能够这样认识了,一切的惑缘、烦恼,对你来说,都脱离了,都远离了。 但是现在没办法,当你一烦恼的时候,一进佛堂,在那儿沉沉静静的先坐一下,坐这么三、五分钟,使心境沉静了,你就一句一句念,不要念快,用观想的念,一句一句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你就这么想吧:“照见五蕴皆空”。这么一句一句念啊,你那个烦恼、智慧,虽然不能像观世音菩萨照啊,你一照它也就空了。念完了你想:“我这干什么、烦恼什么?”你的照见就空了 。 文里头“远离颠倒梦想”,凡是你烦恼的时候就是颠倒梦想。经常有恐怖感,还特别害病,害了病或知道自己的病不好治,就恐怖了,缠绵了。恐怖什么呢? 怕死。你看,没死的时候,经常的想:“学佛的人求死啊,要了生脱死嘛!”真的要你死的时候,就不想死了,就是如此啊! 如果你要是有病痛的时候,你说:“这回可好了,我该走了,我可脱了这个枷锁了。”肉体就是枷锁啊。你要是有这个心情,病没有了,烦恼没有了,不论生老病死都转不动你。求不得是苦,如果你经常这样,你还求什么,你不会去求啦。“好!我正想还你债呢,你可找我来了,谢谢你啦,咱们今生了断吧,我要走了到极乐世界去,不要你缠着我,让我去不了。”这样子把那个冤家当成亲人了,“你是来成全我的道业的!”他对你的怨恨起不来了。抬杠、斗争得两方面啊,一方面放下了,另方面他就没对象了,没对象了,他的烦恼也不会太厉害了。 当你爱人贪爱的时候,你就想到五、六十岁了,你老了、样子变了,就不贪爱了,知道不? 人都是这样子。感到你要死了,说也没办法把死人抓回来,“这是我所最爱的,你不能死啊!”不能死还是得死,死了之后,你把他的尸体摆一段时间,等他腐烂,你看,你还爱不爱嘛! 有些个小说道义很深,看小说能开悟啊,可是做小说的人他可没这个境界,也就是他会做,但是还开悟不了。《红楼梦》是很好的道书,贾宝玉是个石头,林黛玉是个草,连木头都不够,木头还坚固一点,是一棵草。一打开那个书,两句话:“甄士隐、贾雨村。”最初出场的就是甄士隐、贾雨村这两个人,不知道大家看过想过没有,我一看,知道这个书没真的,真的事都隐了,假话都在这儿摆着呢。“贾雨”啊,“雨”是话啊,你别看是在下雨,他取那个音了。结果曹雪芹他明白没有? 写《红楼梦》里头的道话很多啊,他是在别的书上摘下来的,自己一点也没开悟。最后就窝窝囊囊、一事无成的死了,一生不得志,就是写他自己。 所以不论学什么法要会学,看见世间相要用般若智来观、来照一下子,看这些人在干什么,忙得不得了。特别是在纽约早晨,六、七点钟大家赶啊赶班车上班,到晚上又加班,现在都裁员了,一个人要做一个半人的工作,又不敢辞退,辞退就没饭碗了,必须得干,不知道忙什么。你们说忙什么? 忙死就好了,忙死就是达到不死了。颠倒啊,他不知道在忙什么啊,他要是知道了、有个目标,那还好呢,没有啦,就这样颠倒。 我以前也是这样子,如果烦恼了,到佛像前一坐,《地藏经》太长了,念个《金刚经》啊,或念个《弥陀经》,对着佛像念念什么都化解了,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你就出来佛堂告个行,烦恼事早忘了,不是忘了,而是你智慧开了,你知道一切诸法都是假的。 骗什么呢? 盖蔽你这个真心,你就糊里胡涂造业去吧。咱们讲三世因果,你现在做的正在造业呢,本来是果了,已经在受苦了,又造新业了,现在我们所做的是未来的果,这个果已经定了,所造的一切都是因,因就给未来定果,叫做未来的生死。 现在,大家有什么意见吗?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我们讲过两部经,一个是《佛说无量寿经》,一个是《心经》,这两部经是一样意思。《佛说无量寿经》是事上说的,《心经》完全是理上说的,我们要把这两个结合起来。事即是理,这个理是来显那个事的,事能够显理,但是理是成那个事的,你沟通一下就知道了。 有没有问题? 问:能不能讲故事? 答:有个德山宣鉴祖师,过去他在山里头修了很多年,给《金刚经》做注解,注了好多年了,注了好多,自己挑了一担子下山了,准备出版印去了。下到山底,有个卖烧饼、果子、油条的点心铺,德山祖师走到那里就问里面的老婆婆:“老婆婆啊!我买你的点心吃。”她说:“大师父!你下山了,你这上哪里去啊?”他说:“我做了一部《金刚经》的注解叫《青龙疏钞》,我要去印。”那时候没有出版社,自己要印都要用木板刻啊。老婆婆说看他给《金刚经》做的注解,还挑了这么一担这么多,她就问他:“师父啊!《金刚经》上有几句话,我可以请你开示开示吧?”他说:“妳说啊,我对《金刚经》很熟。” “《金刚经》上有这么几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老和尚!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啊?”他一听,就不知道要点哪个心了。三心都不可得,你要点心,要点哪个心?他一想啊:“我着了一部《青龙疏钞》,还不如一个老婆子。” 一赌气,回山去了,把《青龙疏钞》烧了。 我们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你用哪个心来学?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现在的现前心,你用哪个心来学? 现前起,念念不住。前念随着我语言就消失了,你用哪个心来学? 永远不住的,念念不住的,没有现在,没有现在也就没有过去,没过去也就没得未来。这个得参,个人去体会。 问:您是用哪一个心在讲? 答:无心在讲啊!我哪有心讲! 你答不出来,用无心听就好了。那个老婆子要是问我点哪个心,我点的是无心啦。 问:是不是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号? 答:一样的,看你念哪一个相应,你念哪一个得到的利益大,你就念那个。不过念咒、念经、念佛号,这三个都得到加持。念佛是仗着你念哪尊佛得到哪尊佛加持你,这是仗他力。念经呢,经是佛所教导我们的,念大乘经典你能开悟,并且念经的本身,你经常念,就渐渐入进去了,你念哪部经就能入到哪部经里头去。念咒就是总持。 但是比较起来,我们在家庭里头,要是为着方便,念佛还是好,或者念药师佛,或者念阿弥陀佛都好,如果念念久了,念纯熟了,再加点观想力。我感觉年纪大一点的,还是念佛好,念佛号得到佛的加持。而且念佛号也具足经了,也具足咒了。“阿弥陀佛”没有翻,它就是咒啊,“阿弥陀佛”不是咒吗? 也是咒啊。只要“阿弥陀佛”完了就具足一部经,“无量寿佛”又是一部经,“观无量寿佛”又是观想的,总摄起来不就是咒吗? 也是咒啦。 看你念的哪个相应,有的念《金刚经》特别相应,他可以断烦恼,用它来延年益寿。《金刚经》又称“延命真经”,好多过去的大德,经过算命的批过八字而生了恐怖感,说要死得早,他又不想死,就念《金刚经》,念了《金刚经》他就寿命延长了。 还有没有问题?对于问答,禅宗有一千七百多个公案,是机锋转语。我以前小的时候,无知的时候,也想学这一套,因为我曾在鼓山住,鼓山禅堂里头,参禅的人跟参禅的人,碰到面都是机锋转语。怎么叫机锋转语呢? 就是我说一句话,你能够给我下一个转过来,就看临时的慧。古来人是这样修好多年,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开悟,我们现在拿它来逞嘴巴皮:“你看,我多有智慧,你一问我就答出来了。”没悟啊,这样久了,就耽误了。耽误什么呢? 悟性就闭塞了。那得经过好多参啊,问你一句话,就要参参参,参到废寝忘食,变成个傻子了,就开悟快。起码你要破个参,但还距离开悟还很远的,距了生死还很远呢。 禅宗的公案,有些人愿意看,但我觉得不要看,看了就把你自己的悟门全塞住了,那是别人说的话,是别人的境界,跟你有什么关系?若你念念经,那就不是了,经的句句话都跟你有关系,就告诉你应当这么做。人家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大意?”或者他说个数字,或者说是你屙的大便—干屎橛,你怎么理解啊? 所以,有些个情况,学禅宗的人要学祖师怎么修行,不要学祖师开悟的整个答复,那都不是我们的境界,念经就不同了。 问:请问师父,能单称一尊佛号,或多尊佛号?比如说我念阿弥陀佛,我也顺便念观世音菩萨,这是称佛号的时候,单称一尊佛就好了? 答:你可以念一千声阿弥陀佛圣号,念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你要想这样念就这样念嘛!你念阿弥陀佛不是很好吗? 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老师嘛! 念了师父,徒弟的也有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都在内了。 问:有时候念阿弥陀佛,不念观世音菩萨,心里头过不去。 答:过不去就念吧!(众笑) 问:念了地藏菩萨,没念观世音菩萨又难为情。 答:自性弥陀,有没有自性观音啊?有啊。《楞严经》讲观世音菩萨,说“反闻闻自性”的,他观一切众生音乃至一切音声,闻一切音声就跟他的体相合了。所以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闻见你的声音;你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闻见了;念他老师,他还闻不见吗?所以我们不要起分别心,自性观音、自性弥陀,什么都是自性,万法都是自性,何况阿弥陀佛,何况观世音菩萨呢? 这个钟是不是自性啊? 离开了实相没有,一切诸法都是以实相而起的。你念的时候不要念自性弥陀,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我的自性;念观世音菩萨,也是我的自性;念普贤菩萨,也是我的自性;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唯心造的,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众生、一切法都是我心造的。是这样子解释,这是认识上的关系。 我们平常看来是一般的、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他心里头就有问题啊! 总之,我们学一切法的目的是为了修行,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我们就要去做。光闻慧成不了道,闻完了得修思,经过你自己的思想整理,把它变成你自己的,然后依照你自己的这个去做去修就成了,这个就成为你自己的了。念阿弥陀佛,最后你成了佛了,那你就是佛了,你也就是阿弥陀佛了,说你是释迦牟尼佛也可以,说你是药师佛也可以,反正自己加个名字就是了,含义就是这样子。 问:师父!你能不能开示一下,《心经》学完以后,要怎么样修学唯识学? 答:要学唯识学? 这牵涉就太广了。现在就好好念《心经》就得了;要学唯识学啊,就得把唯识学做个解释。这里头牵涉很多唯识学,我们解释了一下。八识,前五根的五识—眼、耳、鼻、舌、身、意,根对尘中间一定要有识,没识的话根跟尘不起作用。识就是分别、了别的意思,这个识就是智慧。 把识用到邪知、邪见上也是智慧啊,但是那个智慧变成世智辨聪,乃至很不容易回到你原来的空义。你先由这个相上头,理解到了,完了,你逐步才能达到空;如果你相上没理解到,你一下子就具体的空,你空不下来啊,这叫做邪空,观的就是邪空观,经过分析,经过研究。 第六意识就是以了别为义,它就是看什么、分析什么,咱们现在所有的作用都在六识当中。七识只有传送的功能,叫“末那”,“我”就是从末那识开始的,末那横生思量执着我,它依着八识的相分而起的。我对唯识学不是研究很透彻,可以说学得很少,我学法性的。唯识学起来,先得一步一步的,先学百法,就是五十一个心所法,再加八个心法,也就是八识。这个心所法五十一个就是归八识所有的,是它所派生出来了,都是根据第六意识所产生的。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还有六个无为。这样就叫做一百。把这个学完了之后,像《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就得学。唯识学是专门的一宗—唯识法相宗,具体说,有好多论,说起来大家的脑子就复杂了。 问:修学《心经》以后,大家如何依照《心经》去做闻、思、修? 平常当机怎么用? 答:现在大家念念《心经》好了,闻、思、修现在还太深一点,一步一步来吧。 (方广编辑部整理)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