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大安法师| -> 唯有忏悔才能消除业障 -> 正文阅读 |
[佛经]唯有忏悔才能消除业障 |
大安法师| |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省庵大师著 好,这一段是第八,忏悔业障,发菩提心。我们听到这段文句,都有点胆颤心惊,在前面“尊重己灵”已经表明我们凡夫众生有无量的业系烦恼,既然有业系烦恼就一定会有障碍,就叫“业障”。这个业障会障碍我们发菩提心,会障碍我们修菩萨行,会障碍我们证菩提果。就好像走路,路上有很多的障碍物,你要达到目的地,你一定要清扫障碍物。所以忏悔业障是一个大乘行人修行的一个重要的科目。忏悔这个词是梵文和中文结合的一个词语,在梵文叫忏摩,忏摩翻译成我们中文的意思就叫悔过,于是梵文和中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词语叫忏悔,就是改往修来的意思。改正原来的罪过,修未来的善业。有的忏悔又发露自己的罪过,就叫忏;断未来的相续心就叫悔。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忏悔?是由于要清醒地认知到,我们具有很多犯戒的业障。经典当中说:犯一个突吉罗,就要堕到地狱里边。突吉罗是在佛的戒律结罪里面最轻的一个罪相,翻译成中文叫恶作或恶口。相当于什么呢?比如吃饭的时候嚼饭有声音出来;比如穿七衣没有穿好,缠在头上、缠在颈上;比如走路,跳跳蹦蹦的,跳到白衣家去;比如爬树爬到比人还高;比如跟人家说法,白衣坐着,你站着说法;比如你坐禅诵经,你没有搭衣,包括应供没有搭衣,这些都要结突吉罗罪。那么犯了突吉罗,你要悔。这个突吉罗是最好忏悔的,甚至不要对其他的人,你只要自责:哎呀!我做错了,我自责,我怎么这样做啊!痛切地来忏悔,这个突吉罗罪就除灭了。 但是如果你犯了却不知道,不能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你不去忏。你犯的突吉罗罪,是要到哪去呢?下地狱!有个地狱叫等活地狱,在等活地狱里面待多长时间呢?就是四天王天的寿命——五百岁,相当于人间的九百万年。那你如果是犯了根本罪,四种根本罪,那是要堕在无间地狱,炎热地狱,要堕到那里去,待多长时间呢?九十二万万一千六百万年,要待那么长时间。所以就是犯一个最轻的戒,都要堕泥犁九百万年。小罪尚且获这样的果报,何况你犯了重戒、重罪,那地狱的果报,无间地狱的果报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说清楚的。鉴于这一点,我们就要去忏悔。 佛法一方面在戒律的因果方面非常严谨,同时佛陀又非常慈悲,制订了忏悔法。这种忏悔法就好像我们的衣服沾了污点,还可以把它洗干净。你前一念心造了恶,就好像乌云把太阳遮蔽了,你后一念心能够忏悔向善,就像火炬破除了黑暗。所以在佛法当中区别愚痴的人和智慧的人,愚痴的人就是“不见犯”,自己犯了戒他意识不到,这是第一。第二虽然“见犯”意识到了,他不能如法忏悔。那有智慧的人正好相反,他犯了,因为人非圣贤,焉能无过,在小乘法中没有证到阿罗汉的人,都会犯戒。在大乘法里面,你没有证到登地菩萨位,那也会犯戒。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知、能忏悔就是好人。 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够见到自己犯,犯了以后能如法忏悔,忏悔之后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愚痴的人不知道怎么忏悔,虽然犯了一点小小的罪,他都会堕到三恶道里面去;有智慧的人虽然犯了一个大罪,但是他知道忏悔,也能离开三恶道的苦。它就有这么大的悬殊。这就好像一块铁,虽然很小,但是也能沉到水里去,会沉到水里去。但如果这块铁是个钵,即使这块铁很大,但由于是个钵,也能浮在水上不沉下去。所以忏悔要发露自己的罪过,要如法地忏。 忏悔的方法分为理忏和事忏,理忏又叫实相忏,实相忏就是普贤观里边讲的:端坐念实相。知道犯的一切罪是从虚妄的心犯出的罪业,它就像白霜和露水,我们显发的实相的智慧就太阳。太阳一出来,这个白霜和露水就没有了。所以契入到自性本空,这个罪和福都是没有实体的,这就叫大忏悔,又叫无相忏悔,直接从根本上下手。 你看《维摩诘经》里面,说两个比丘,犯了根本戒。优波离尊者就按照声闻部的戒律给他依律定罪。在依律定罪的过程中,这两个比丘心里还不能解除疑虑。正好碰到维摩诘居士,就直接跟两个比丘讲,罪性本空,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等等。这一说,这两个比丘顿然把这个罪忏悔掉了,当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常常用这个公案来比喻,事相忏就像萤火虫一样,实相忏就像杲日一样。对于大根性的人,要用实相忏,就是这种方法。 那事相上的有作法忏、有取相忏,作法忏主要是在佛的制戒当中,你犯了哪个戒,在二十位僧人里面去忏,或者在四人里面忏,或者六人忏,或者对首忏。它有种种的法,根据你犯了什么罪来忏。还有一种是取相忏,《梵网经》菩萨戒讲,你犯了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至诚顶礼,诵《梵网经》,这样的忏悔一定要见相,见到好相,或者见光、见花,见佛来摩顶,这样你犯戒的罪就忏掉了,这就叫取相忏。 每个人都有业障,都需要去忏悔,而不能在这个业障面前自己就先过不去。从佛陀在世到现在,有些人业障现前,他觉得受不了就想自杀,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女人,她实在是受不了那种苦难,就想自杀。正好碰到一个比丘,就跟她讲了个比喻:一头老牛拖着车,这头老牛承受不了车的重量,它就想自杀。老牛扑在地上自杀之后,谁知道它转生还成了牛,重负的车还搁在它身上,比原来还更重了。比丘就给这个叫提韦的女人讲这个比喻。人也是一样,你在苦难当中承受不了这个苦难,你认为自杀就能解脱吗?不能解脱。你转生后,这业障的重负还要加到你身上。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业障,不可能加到别人身上去。所以走自杀的道路是不能得到解脱的。 我们面对自己的业障,怎么去解决它?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忏悔。但首先你要知道是业障,要生起大惭愧心,要有改过的这种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佛法里面有很多忏悔的方法,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那么要认知到,这里省庵大师是以一个比丘的身份来冷峻地解剖自己,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比丘都是业障深重的。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抬手举足都是常常会违反戒律的。一餐一水,餐就是煮饭,水就是煮茶,都会犯戒。为什么?那里面可能有虫啊。有虫的水你没有注意,没有过滤,你就犯戒了。 所以一天所犯的戒都是无量,更何况从生到死几十年的光景,更何况无量劫以来,那犯戒的罪更没办法说清楚了。所以《普贤行愿品》里面“忏悔业障”,首先就是一个菩萨要了解一个现象,要了解自己无量劫以来,由贪瞋痴发身口意,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这样的恶业有体积的话,尽虚空容纳不了!这是我们业障的真相。 所以省庵大师就有这样一个冷峻的解剖,并且就以五戒来说,这五戒是优婆塞受的戒,居士戒——杀、盗、淫、妄、酒,这五戒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犯,当然不能说那种粗糙的,因为每个戒的细微处,都是很多的。你的盗戒清净不清净呢?你可能不会去抢银行,不会故意去偷东西,但是你内心的贪欲心、顺手牵羊的心、占便宜的心,随时会现前。或者拿公家的电话说自己私人的事情,假公济私,或者偷税漏税,或者侵犯人家的知识产权,等等这些。或者用信封寄钞票,这些都犯了盗戒啊。或者三宝的物品,你误用了。所谓十人九犯。犯了之后,发露的人少,更多的是隐藏起来,怕别人知道。实际上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一个修行人,对自己的罪过要让别人知道;对自己好的功德,你尽量不要让别人知道,那就是阴德。就好像一棵毒草,你把它的根拔出来了,见了阳光了,毒草就死了。但如果你把这个根埋藏下去,不让别人知道,它就越来越长得深、长得坚固,就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一般世间的凡夫都是优点恨不得让别人知道,缺点所谓的隐私各方面不让别人知道,这就少露多藏。那么五戒就是优婆塞、优婆夷戒,我们都不具足啊!更何况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梵网经》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这些戒你说我们去犯它,那就更没有办法去说了。 以祖师大德赞戒律的严肃性,非常冷峻地解剖自己,省庵大师原来作过《西方发愿文》注,那是他四十一岁写的,这个时候他受戒已经十七年了,然而他对这篇文稿的署名叫后学沙弥实贤注,他都不敢称自己是比丘,而称自己叫沙弥。蕅益大师也曾经在佛面前拈阄,拈阄拈的是菩萨沙弥,他也不敢以比丘自居。那么近代的弘一律师,大家也知道他是持戒非常严谨的一个人,非常认真的一个人。然而他对自己怎么判断呢,他说自己对于菩萨戒来说,是有名无实,受了菩萨戒的名,没有菩萨戒的实。菩萨戒比声闻戒更难,声闻戒还只是规范身口七支,菩萨戒不仅是身口七支,事相上有时不拘小节,但要求你的念头,你动一个不好的念头都犯戒了。这里面的微细程度就很难了,所以有名无实。沙弥戒和比丘戒决定未得。 弘一律师说沙弥戒和比丘戒是决定没有得到。就是以五戒而言,也不敢说完全清净了,所以他就称自己是出家多分优婆塞而已,他是出家多分优婆塞,并且再三地说这是实话。可见持戒多不容易!所以很多比丘问其名称,他说我是堂堂比丘,那问他持戒的事实,他甚至连一个优婆塞都不具备,这个样子可不是非常惭愧的事情吗!名实不相符。这都是对我们出家众的一种警醒,我们要感到羞愧啊! 佛法到了今天,为什么是末法,为什么这么衰败,就在于出家众戒律的松弛,僧格的低劣,住持法道、弘扬法道的能力的衰败。所以省庵大师在这里劝诫。应当要知道,佛的戒律不受则已,你受了这个戒,一定不要去毁犯。原来我们学戒的时候都要背一个宣誓词,其中就谈到: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你要持戒,面对环境的诱惑,面对我们的烦恼习气的厚重,要把生命作一个赌注,如果在烦恼习气面前自己做了败将,就去死,一定不能堕在负处。因为犯了这个戒,你一定要堕到三恶道里面去,直接堕到阿鼻地狱去。 佛在《遗教经》里临涅槃时谆谆教诲、顾命,也是谈戒律问题,以戒为师。如果一个比丘能持清净的戒律,他就能生起种种的善法;如果不能持戒,他一切善的功德都没有了,原来得到的都会失去,没有得到的全都没有了,他的理解力、说法力、福德力都没有了。所以戒就像大地一样,大地能够生长一切万物,戒是能生长一切功德的。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谈到尸罗波罗密这一段,他有个比喻,用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穷人,他每天向天去求富贵,求了十二年,这个天就很怜悯他,就显现在他面前,说你求什么?他说我就是要富贵,我太穷了。天就给了他一个宝瓶,叫如意瓶,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个穷人得到这个宝瓶之后,他动什么念头,这个宝瓶就会出现什么,资生用具都有了。很快他就盖了豪华的住宅,家里的摆设都是七宝,穿的也非常富丽辉煌,家里的童仆如云。一下子他的族人都说,他原来很穷,怎么忽然富裕了?他就跟他一些朋友洋洋得意说,我现在有个宝物。就把宝瓶拿出来给朋友看,而且真的念头一动,什么东西都出来,金银财宝。大家都很赞叹他,你得到这个东西了不得,他一听赞叹也洋洋得意,他自己就高兴坏了,高兴的得意忘形了,就在宝瓶上跳舞,结果嘣的一下把瓶子踩破了。宝瓶一破,所有的好房子、金银财宝一下子都没有了。龙树菩萨就用这个来比喻,一个比丘、一个修行人能持戒就像得到这个宝瓶,他什么功法都有。然而一旦破戒了,这个宝瓶没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多么惊心动魄啊! 所以面对我们这些末法时期持戒不清净的出家人来说,应该自我悲悯,也要悲悯其他的比丘。那怎么办呢?受戒而又犯戒,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求哀忏悔。所以这里讲“若非”,如果不是这样,以极强的悲伤的心,身口七支非常恳切,忏悔得声泪俱下,来为自己和普为一切众生求哀忏悔。如果不能这样的话,那千生万劫堕到地狱的果报是没有办法逃脱的。唯有忏悔才能消除业障。所以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八种因缘。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