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宏海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正文阅读

[佛经]宏海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1页]

其他法师|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 [放入我的收藏夹]


(第一讲)
前言:
佛法的流传,主要是要有人来讲,有人来弘,这样才能使佛法的正义在这个世间,让更多的有缘能够得到法的利益。遥想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大法东传,大家对佛法掀起一股学佛的思潮。大家都去听法,有名的佛门大德都来弘道,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讲经说法是非常盛行,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后来由于讲的过度,慢慢忽略了真实的行持。以至于说有大事的因缘,达摩祖师东来阐述教外别传。说明那时讲经弘法成了一种弊病,就是过头了。时转至今,我们现在教内讲经弘法特别难得。这样没有人来讲没有人来弘,同修们也很难真正的领悟佛法的意趣。佛法真实最终极的目标(这样)学佛。所以说,曾经的弊病竟然成为我们现在有时候已经是不能够了。从这点来讲,可见佛法已经有一定的飘零了。所以在当今希望佛门的有识之士、大德、善知识、能够发心去讲经去弘法。我们护持佛法的同修也能够成就,护持法师讲经,护持法师说法。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各位同修,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能够在这里来共同学习稀有难得的佛法,每一次对于法的熏习,都必将是我们未来菩提道业解脱的金刚种子,功不唐捐。今天我们讲的课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么总归我们来学习佛法,在心态上首先我想说一下,有一个前提:就是虽然我们说佛法,圆融无碍,这个普度众生,但是在具体的学修方面,特别是如果说皈依三宝以后,正式到入闻思修的正规的阶梯,迈入这个次第以后呢,首先信仰,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那么闻法也要比较殷重。那么我们再来听闻佛法的这个心态上,每一次,每次参加法会也罢,来共修也罢,都要调自己的殷重的心态,恭敬和虔诚。
首先,我想至少从三个方面,第一个,以前的祖师们著作里有比喻,像有我们一个容器,来纳受这个法语甘露一样。首先这个容器不是扣着的,是开敞开放式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打开。当然,有时候我们出去刚刚去弘扬佛法的时候有好多情形,好像信仰,佛法讲的道理,因果轮回,说你必然一定要随着我这么信,它就是这样的,好像往往会被人误会有一种强加性。我觉得在这个心态上,有时候我觉得其实我们自己也许没有反思到,因为我们常是容易被自己受了一些主观的熏习,很难把他的心态变得客观起来,接纳佛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无意中自我的对立的觉得说,佛法来的比较强制。其实呢只需要我们来把自己的心态摆平,把它尽情的客观起来,就好像一个开敞的心态,接纳这个法的时候,就像一个容器一样,你不是扣着的,一定是向上敞开的。那么这个法语甘露注的时候呢,把甘露这个水,比喻佛法一样能够倒进来,能盛得住。这是首先是应该具备的第一个心态。
第二个呢就是盛得住你还不能漏。为什么说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呢?在佛法里面,就是听闻了以后,你得琢磨,如果你琢磨的时候越琢磨越对,原来如此,正合我意,那么你慢慢的对于法的心性的培养,对于修行的激情,都能够如影随形,跟进上去。否则的话,在场的时候听法,哇,听得似乎是法喜充满吧,但是一过头抛之脑后,一回到人世间,实际很难培养起来正念,何况说有“定力”。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佛法的作用在我们身心世界之中就只是昙花一现一样,在的时候有,不在的时候忘却了。就好像容器下面有漏,开了一个口子,不管你注入多少佛法这个甘露它都会流走。这是第二个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那么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是什么呢?就是来听闻佛法的时候带着成见。或者说指点江山,或者说且我试着听他讲完,然后到底看看他想做一番点评评论。当然我们学习佛法要非常理性,可是这种理性基于正知正见,就是佛法讲的“智慧”,至少像我们刚才讲的是一个客观。我们客观的这样去跟自己的身心世界跟我们的人生一世来对照,现实情形来对照,然后接纳佛法讲的真理。
那么它一定有完全吻合和对接的地方。可是一旦,如果我们心里带一种成见。有时候我们来听佛法,很多人来的时候,反正我没有信仰,我是唯物主义者,或者我是信其他的一些派别吧,学术也罢宗教也罢。那么这个时候,就好比说这个容器里面边它曾经有东西,特别是如果你带这种邪知邪见,没有带着这种清正的心来听佛法的话,那么就像容器里面有发霉的东西,或者有一些残留的一些细菌。这个时候,就是把佛法的甘露注到这个容器里边,但是很可能这个水把细菌泡了以后,它好像越来越发挥作用,整个把这一容器的水都给污染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叫“邪知邪见”!这个呢,其实是三种心态中最为麻烦的一种,所以我想今天我们来听闻佛法,乃至以后每次对佛法的熏习,调养心态非常重要。因为身为凡夫位的时候,不是说每个时期都能守住正念和正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把心态调配到跟我们法的步调一致起来才能相应。这是我想闻法的一个前提吧,我们做一个交代。
那么长久的在这种我们讲佛法,可是在主流社会的观念中,对于对佛法对于佛教其实有着诸多的误会。看到磕头的,我们有时觉得是迷信。看到庄严的殿堂,或者进去有供着佛像,如果没有佛法的熏习,或者不信佛的话,他走进去觉得阴森森的,甚至看到披剃出家像我一样这种形象出去,称之为和尚。他觉得说,或者说法师们,人都活成这样,什么也不能干,还有什么盼头。所以等等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所以有时候,对于佛教对于佛法的弘扬,我曾听到一种见解,说佛法有三多:第一个,这个老人多;第二个妇女多;第三个文盲多。就说什么呢?就说信佛的人大部分都基于这种水平,好像是万般无奈了,或者说碰壁碰的不行,没事干了才去学佛。这是长久以来对佛法的一种误解。当然在这几年,我们在弘法的过程中,还是觉得至少青年壮年这种队伍逐渐的壮大起来,对于佛教的认知,对于佛法的领悟,信众都有很大层面的拓展。
那么其实我们就理上来讲的话,我们常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为什么说这三多,其实它也有它的道理。首先为什么老人多呢?老人一辈子经过的坎坷多,跨时代,几个时代,一辈子的这种风雨,这个世态,这种人情,所以他最后以后,经过了见过了他容易放下,他容易看透。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听到佛法的这种出离心、苦呀、无常呀,他马上就能相应。为什么呢?他能有感同身受。其次呢,比如说妇女多也罢,当然这是一句戏语,可是的确佛法的这种慈悲情怀,比如说我们这个课程的主题,讲观音菩萨,他同妇女特有的心软、同情心等等这些,在世间法来讲至少有很大的这个共性。那么如果说一个文盲能够信佛,大家想想,他要有多大的善根,他什么也不懂,莫名其妙他就觉得这个对。就像蚂蚁不会写字,可是我只会吃蜂蜜,要循着蜂蜜写着这个字,把蜂蜜吃了字就写好了,佛门里面很难能可贵的一种暗合道妙。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也无可厚非。
可是从这个观点,这种认知来讲,为什么长久以来,佛法没有成为主流?当然一方面学佛需要福报、需要智慧、需要善根因缘。那么你能够接触到佛法,升起信心,至少对它感兴趣,这是一种福报,从佛门来看。可是从现实生活中,这种福报,当然,从浅层次来看,佛法现在还是很昌盛。但现在有一种尴尬的情形,现在大家喜欢在外圈绕,真正能切入佛法这种甚深的义理,圆融无碍的阐述,对于人生观宇宙观的阐述很少,大家的福越来越薄,这是其一。第二个就是刚才讲到的误会,因为好多佛法中的一些甚深行为,但是在我们没有接触的,一看来就显得很肤浅。比如说我们现在听闻到佛法,首先讲到的一个字就是“求”。这也是事实,对吧?虽然佛门中有一句话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常讲的一个范式弘法。就是说,让他学佛,那么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对于什么都有一个追求,这是人的本性。我们现在达不到无求的,在求的阶段,就要利用他这个“求”的思想属性给他慢慢让他迈入佛法。不管佛法的任何一个层面,文化也罢、艺术也罢,音乐也罢,乃至佛教造像,烧个香磕个头等等这一些都是方便。“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慢慢的在趋向上让他走进佛法这个核心义理。这个缘起性空的智慧。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庙前的香炉就好像成了一个“求”的领土了。求财的首当其冲,求官的紧随其后,当然这也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求长寿、求吉祥、求平安、求子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这些。出国顺利,事业发达,反正是试看今日佛门,怎一个“求”字了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时候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当然这种人,一般呈现都是一身正气,说你们这些佛弟子,说了佛门要看破放下,你还这么能“求”,我虽然不信佛,我都从来都不求,你们是伪佛教徒,整天带着欲望,说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等等这些大道理来进行一番评判。作为一个佛教徒是进行批评的态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想,到底是求还是不求呢?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要明了到底“求不求”。当然要求,为什么?有“求”必应。你在凡夫阶段,不管你就算求财求寿,但是我们要记住,我们提倡“求”的时候,刚才讲到真正说“先以欲勾牵”,我们看中的不是他的所“求”之物,而是他的能“求”之心。这是学佛一个最重要的第一步。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我们都一个“求”的对象,都有一个理想。我们“求”的这个心态,就是向这个理想靠近。我们什么也不“求”,其实看上去很美好像跟佛法很近,其实在行为上,也就是我们讲,从事相上现象上来讲,其实他是跟佛法越来越远。为什么?没办法走进佛。他的心是什么呀?推的,远离的。所以说真正对佛法起信起行,绝对是离不开“求”的。入无求,必从“有求”开始。求是“无求”的必由之路。
所以说诸佛菩萨,你看观音菩萨也有愿,药师佛也有十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等等这些,所以说这些无一不是在“求”。若我成佛,我要怎么怎么样,我想怎么怎么样,我的国土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些能离得开求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非常客观看待“求”,以及“求”的深浅层次和它的“偏”还是“正”的见解。记住,我们需要的是“能求之心”。它对于学佛的功能作用扩展特别大,但是不妨让他先有“所求之物”,这是一个前提。如果讲到这样的话,佛法的核心其实是,当然不是从浅层次的,从外围的来讲,从更高的甚深法义来讲,还是离不开一个“求”。甚至整个一代的佛法,信解行证就是从“求”字开始。最基本的,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呀?“有求必应”!一听到“有求必应”,我们想到南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无处不在的观世音菩萨。这是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她所给我们承诺的就是“有求必应”!也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课程《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呈现的全部内容,核心的就是要“求”。这就是为什么,老是在庙里,除了大雄宝殿,还有圆通宝殿,特别是普陀山,观音菩萨有求必应。里面挂了好多旗子呀、匾呀都在那个里面。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开始今天正式的课程,首先我们来看,今天的这个主题我们来从经题来看——《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我们现在首当其冲介绍一下,到底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何许人也。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神通妙用,为什么与这个世界有如此甚深的因缘。观音菩萨梵语字很复杂叫做“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印度话叫起来很绕口,汉译叫做“观世音”。那么在旧译里,在佛教里都知道,一个是玄奘法师,还有一个我们今天普门品的译者是鸠摩罗什法师,待会我们有一个仔细的讲解,对他的生平。那么在罗什法师之前,我们常规把它叫做“旧译”,就是之前的旧社会一样“旧译”,旧的一个时代。玄奘法师之后叫做“新译”。它是两种译的风格不一样。那么观世音菩萨在经典里面,一旦要翻译观世音菩萨,在旧译呢,都叫光世音,就是光明的“光”,世间的“世”,音声的“音”又译为“观世音”。后来在玄奘法师译里呢,才叫做“观世自在”,或“观自在”。比如说《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么密宗里也把他译为“正法金刚”、“清净金刚”、“绿度母”、“白度母”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化身,这是观音菩萨。
那么,其实观音菩萨他的这个名号,他的这个名称就显现了他的功德和威力自在。为什么呢?这个观世音呀,是偏以什么,我们有“身”“口”“意”三业,是偏以他的“语业”。那么这个“光世音”,就是“光明自在”,这个偏以他的“身业”,身体的妙用。那么这个观自在说明他的“身”“口”“意”三业,已经圆融无碍自在,甚至可以六根互用。为什么观音菩萨殿叫“圆通宝殿”。一旦他得到这种妙用的时候,他的耳朵,我们凡夫眼睛只能看东西,耳朵只可以听声音,舌头只知道什么味道。但是观音菩萨一旦进入圆通,打破这种执着障碍,分别以后可以六根清净,互相任用。比如说,耳朵就能起到眼睛、舌头的功能作用。他都可以起现行。这就是从“观自在”来讲,我们很浅显的理解的一个“自在”的内涵。
那么在唐朝之前,观世音菩萨,有时候我们去看一些老的庙宇,老的绘画什么的,观音菩萨在经典里面也有说:“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就是普陀山。他那个时候的相貌大多偏于男相,丈夫相。那么后来在唐朝之后,慢慢的因为观音菩萨他是无处不现身,他所示现的身份等等大多以女性居多,而且中国人对于母爱的崇尚,比较大家都有共性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的随着佛法的弘扬,乃至观音菩萨时时刻刻每次示现的公案,历史曾上无数次的,光观音菩萨感应灵记就有这么厚一本书。历朝历代,对于他每一次示现来度化众生,对于他慈悲呀、智慧呀、乃至点化像济公一样点化都记录了这样好厚一本。在这些记录里面,大多都是以女性的形象。比如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海岛观音,慢慢就形成了她成为一个女性的形象。那么为什么说原来叫做“光世音”,后来常容易叫做“观音菩萨”呢?这也是因为唐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开国皇帝李世民的中间重叠了一个“世”。那么在古代,皇帝的权威是绝代的,不可侵犯的,当时为了忌讳这个,所以大家习惯上就把观世音“世”字去掉,叫做观音,我们现在脱口就成为观世音菩萨,习惯就叫观音菩萨。这是她名称的由来。
那么再讲到这个观音菩萨,她为什么说能够有这样一种度众生的,刚才讲到甚深的因缘,其次无尽的神通妙用。这个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在经文中曾有过交代,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来历从三个方面:据释迦佛以前有一座如来应身叫做“宝藏如来”。这个“宝藏如来”当时有一个转龙王太子叫做“不眴”,就是说大概意思就是眼睛一下都不眨这么样的。那当时的“宝藏如来”,当时去宫里面应供,那时供养佛和他的弟子,就像释迦牟尼一样一到一个吉祥的日子,或者连续几个月几个月的请到王宫里面来应供,以给世间人培福种福田,就是增加福气的意思。那么当时这个宝藏如来到宫里的时候,不眴太子随着他的父王和母后整整三个月,殷勤的早上去请安,一日三餐去送,洒扫,佛陀的寝宫都是安排的妥妥贴贴。
后来,宝藏如来见这个太子宿世的善根特别深厚,就问他说:“你这么殷勤的来侍奉,你是为什么呀?你有什么愿望?”那么这个太子就说:“世尊,我今以大音声这次供养乃至尽形寿所有的善根,回向佛道,将来在我行菩萨道的时候,世间一切的苦难众生只要他受苦的时候,他的声音为我的天耳所闻,他受苦的情形为我的天眼所见,那么我一定马上令这些众生免除苦难,如果不这样,我就不成正觉”。他的亲教师阿弥陀佛也是发这样的誓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来说你现在如此修行发愿,给你授记名观世音,无量佛灭后也就是阿弥陀佛,将来在极乐世界后补阿弥陀佛,转为一切珍宝成就世界。那么你的名号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这就是当时宝藏菩萨如来在给观世音菩萨作为不眴太子,凡夫的时候给他授记。你的修行当如此,他的愿力如此。所以这是他寻声救苦的由来,是宿世悲愿。宿世就有这个悲愿,他可以有这个寻声救苦的功能作用。
那么第二个,为什么有这个寻声救苦的原理和本事呢?是因中修证得来的。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本经典叫做《大佛顶首顶楞严经》,我们常叫《楞严经》。楞严经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有二十五位阿罗汉菩萨等等这些修行成就的圣人,当时文殊菩萨和佛都在场,给他们说所成。就是过去他们都是怎么修成就的。我怎么得到从凡夫修成圣者,从迷转为悟,从染成为现在清净的心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十四位,我们众所周知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讲:“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现在都在极乐世界,现在是他两个上首菩萨。我身后,阿弥陀佛这边,这边就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那么第二十五位菩萨就是观音菩萨。
整整用一个章节,篇幅也很长,介绍他过去怎么从佛法修证得到现在的寻声救苦的神通妙用。那么这个我们可以着重学习一下,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在普门品里面可以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当时这个观世音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无量劫的时候,曾经供养过一位观音如来,这个观音如来教他一种修禅定的方法叫做“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当然这个词听起来非常的专业,佛教里面动不动就是三昧呀,什么禅定呀,四禅八定,世出世间等等。那么我们听不懂也无须觉得这个太专业。我们可以讲一下它的大概,我们就知道,其实观音菩萨过去修行的这个法门,在经文里面形容称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他怎么修成就的,很简单——反观,就是观照。心经里面说“照见五蕴皆空”。观照,反思现在一切的现象,然后慢慢的把这些分别执着二元对待打破。整个一代佛法它的功能作用就是在修行上,让我们消除分别。众所周知,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思维也罢,语言也罢,看待问题也罢,最最起码一定是二元的。就是有左一定有右,对不对?有上就会有下,有高就会有矮,有胖就会有瘦,善恶等等这些都是分别的。一旦落入到这样的分别状态的时候,其实就是凡夫认知世界的层面。
那么观音菩萨就是从一个凡夫,他当时是怎么修的呢?我们可以尝试听一下这个经文,然后再进行讲解。他开始他跟佛说:“初于闻中,刚开始他只是利用耳朵听声音的这个状态来进行对治修行。首先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六根,耳根呢听声音的时候,声音是怎么到来耳朵里面,耳朵是怎么知道声音的,声音的表达是怎样分别的。作为凡夫也好,反正说我耳朵不聋可以听音乐、听讲话,叫妈妈就知道是我妈,听到爸爸就知道是我爸,大部分习以为常都这样,没有反思过。可是就如同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觉得人会有生老病死一样,观音菩萨当时曾经在这个他想为什么耳朵可以听到声音?我对声音的反应,为什么呈现的状态,怎么样分别,我为什么跟声音有感觉。
他不断的反观这个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他说,最初开始修行的时候他就反观,反观“初于闻中”,刚开始反观听声音的这个功能作用,“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那么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要心急,我们可以进行讲解,其实他的道理也非常简单,就是说:当我最初听到这个世界上,那么所有的毁谤声、诅咒声、叹息声、悲哀声、或者赞叹声、歌颂声、欢笑声的时候,我们的凡夫是对这些声音是有分别。赞叹时候,我舒服,欢乐的时候我随着心情愉悦,诽谤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负面情绪会影响到我,然后说我的不是的时候,我就极其愤怒。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观音菩萨就开始觉得这种二元分别的对待一定是有我,然后有声音给我听,这种声音又是从别的地方发出来的。
他就开始反观说,最初,慢慢观着观着,心静的功夫达到一种什么程度?听到任何一切的声音以后怎样呀?“入流亡所”,就是说这种声音不像以前一样,一定得分别他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而收缩收缩,只能听到外来一种声音,它是一种“闻”性,就是说这种声音只是一种声音罢了,不去分别声音的类别和好坏。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能是知道,观察到我听声音的我的功能,能听的功能作用和外来声音的为我所听的时候它的相结合,他慢慢把心静到这个程度。一切的声音的喜怒哀乐他不去分别。在这种情况下,就慢慢的忘却了外界的声音境界,觉得动静,声音是动的,我能听的闻性是静的,动和静,动静二相,了然不声。打破二元,把它结合的融为一体,那么这个就很了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看后面说什么?“如是渐增”,慢慢越来越强,这个禅定、心静功夫越来越厉害。在这种情况下,“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現前。”这段经文大概什么意思呢?我们来想,就是说,随着自己观察力和控制力的提高,慢慢就进入一种极其寂静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话,刚才的这个水平是虽然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它还有一个动,一个静,还是对待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慢慢的收缩再收缩,只有闻性的功能作用在,和动和静的分别都没有了,不断去的让自己的新的禅定境界深入。慢慢到最后,进一步修习不已呢,外边的动静相,和我闻的闻性,能闻和所闻的动静,又把它融为一体,打破了。打破以后,才知道,原来闻属于生灭的一种状态对吧?有声音起伏,包括闻性,能闻所闻,包括动静都是一种生灭,有动就有静。那么这种情况下,生灭,有生和灭的状态的时候也不行。再进一步的禅定,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深入,突然间寂灭现前。这时经文里面是怎么形容的呢?突然超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这个话听起来很专业,超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来看,就是说,说白了就是说打成一片,就是分不清宇宙是我还是我是宇宙。整个虚空凌空影像突然间消除了对待的常规思维。那就知道说,一般的说,这里有个世界,世界有你我他。
金刚经里面讲的说,有人相,有我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大家知道这个相怎么来的?因为一旦有我的出现,那么相对我就会有你,分别就出来了。相对你和我,一定会有他,芸芸众生相就出来了,你我他就组成这个芸芸众生相。然后我们就说其中有数不清的爱恨情仇呀,这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又说此恨绵绵无绝期,相续的受着,就是时间流淌的相就出来了。这金刚经里面讲的四相,一切以我为基点。那么一旦打破我,你看,超出人我的界限以后呢,连根带水,连根带泥全部拔起以后,就诸法无我显现。观音菩萨从声音这一个现象钻牛角尖。当然,我们是比喻的,不断的反思反思反思,突然间超出常规的这种分别状态,禅定就现前了。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这种情况下,寻声救苦,宿世悲愿,再加上因中修证的功能就现前了。为什么?打破了呀,打破的话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没有分别的时候,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的声音就是我的闻性。这时候谁有痛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反应在我们现实现象上就是这样,你有求,他就会应。而且这种求和应,他不是说有刻意,丝毫的觉得,刻意的说众生有了苦了,他怎么怎么样说,非得去一定说这是一种责任一样。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然作用。一旦把我们的心性打开,像观音菩萨这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他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突然超出世出世间所有法。我们修行,其实最后也就是要入的这个境界,诸法实相。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观音菩萨,其实历史上好多大德,你比如说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半辈子,到50多岁才开悟的,在扬州高旻寺的那个禅堂。那么他到处去修学云游广结善缘,从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去朝五台,碰到文殊菩萨亲自去接等等这些都还在他的凡夫层面。后来,到了扬州高旻寺,那时候他不断的在修福。我们常说福慧福慧,福气大了以后,智慧才能显现。到了高旻寺以后呢,去禅堂里面坐禅,那么打七,打完一个七天就是什么都不做。诸位要晓得,在以前的这个禅堂里面的话就是用功夫,就跟观音菩萨不断的反思,就是反思。念佛的是谁?父母未生之前,我是谁?就参,就咬着这个东西不断的问问问,非把这个究竟给问出来不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天,止静以后坐禅的时候呢,他闭着眼睛坐,突然一睁眼睛呢,因为不是坐在一个禅堂里吗?可是他突然当时寂灭的心相应以后,突然间看到禅堂外边有人在小便,还有一条小河,对面厕所里面一个人进去小便,一个寺院的师父,外围的。那么他当时说,他怎么能看到这几例现象。第二天,他以为是产生了幻觉,在禅定中。完了以后他就去问那个师父,的确,那时候说他去厕所里面去小便。当时他就没有,就像我们现在稍微有点境界,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心里暗暗的知道说,这是有一种相应。千万不能执着,一执着,必定就是心会乱。
你看观音菩萨说什么:“如是渐增”。他不是当时就满足了,再长驱深入,“闻和能闻,空和所空,灭和所灭”都把他不断的不断的深入才能得这个究竟的这个境界。那么虚云老和尚就是没有这个,是心里知道说这是坐禅坐的一种相应。那么最后又过了几日,突然间有一次在这个行堂的,不是在禅堂里面吃茶吗,行堂的提着茶壶给他来倒水,一下子倒满了以后,那个茶把手给烫着了,咵一下,杯子打碎了。打碎了以后,怎么样呀?说了一首偈子,“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口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描述他的悟境。什么叫家破人亡呀?就是家破呀,家在哪里,就在我的色身之内,有一个我呀,人亡、人我的分别没有了,所以说山河大地是如来,超出世出世间所有了,就是这里讲的十方圆明。
包括太虚大师也是一样,他在普陀山,当时那个西岭,现在成为一个餐厅了,那个时候是一个庙。他在那里闭关的时候,因为就挨着普济寺,也是每天去读那个大般若经,读的慢慢相应了以后就打坐,打坐每天晚上打坐。有一天晚上刚刚才入坐,突然间前面的寺院早上的钟声就响了,就是说一晚上好几个小时他觉得顷刻间就没了,这也是一种相应。有一次,坐的这个相应的时候怎么样呢?到这个蒲团上打坐,那么打坐呢,突然间坐着坐着前寺的钟声又响了,一下子把他惊了,惊了以后到了忘我的时候,突然间发现什么呀,所有的万物,这种零虚影像整个打成一遍,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他在后来,《我的宗教经验》一文中,写到这种悟境,就是当时一下子突然间找不着自己了,世界和自己融为一体,不知道自己是世界,还是世界是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悟”。所以虚云老和尚在开悟以后说:“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有一句特别有名的对联叫做什么?“两手将山河大地捏扁搓圆,掐碎了遍撒虚空,浑无色相。”就是一物都没有一个可得的相。又说“一棒把千古业魔打死救活,唤醒来放入微尘,共作道场”。就是说,所有的你的六根对六尘的境界都可以作为法门来修。
就对着我为什么能听声音?你看观音菩萨这里说,闻熏闻修金刚三味,就是说我怎么会听得到声音?这个够直白,大家都能听懂,就循着这种慢慢深,原来声音是一种分别,包括我能听和声音被我所听也是一种分别。那么最后听的这种功能作用还在,它是动的,相对动还有一个静,也是一种分别。最后,静是怎么灭的?动是怎么升起来的?生灭也是一种分别,一下子打通以后才能超出世间所有法。寂灭现前,得到我们常说的有求必应的功能作用,开始所有的神通妙用显现。当然这讲的比较……当时呢这个法门就叫做什么呢?就叫做“圆通法门”。后来观音菩萨当时的这个观音如来称赞我,善得“圆通法门”,赐我名号叫做“观世音”,名声超法界。这个就是说在《楞严经》里边,讲到菩萨的名号第二个。我们刚才讲了第一个是宿世有悲愿。作为凡夫,作为一个太子的时候,只要有受苦的众生我就要去救渡。那么光有愿力不行,你得要有修证功夫。第二个就是因中修证得来的这个本领。
那么第三个是什么呀?果上利他。证果了以后,证到这个究竟的果了以后,要去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才会賜为“观世音”。观世音菩萨的度生方法,当时发愿时候这个愿力所设置的蓝图,包括他修证上的因果相应,都没有离开以名号来寻声救苦。所以我们现在一下子接触的时候说,哎呀,他的名号就响彻在法界,果上利他呀。他修成就了以后,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他方国土,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国土。所以一切的众生,都他寻声救苦,慈悲普渡。我们想想法界里边有多少的众生,观音菩萨都可以一个不落的去救渡。真正如果我们,待会讲到普门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带有人的情见的时候,你能够这样吗?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法界的一个什么?相互一大缘起的自然作用。所以我们对于佛法的甚深禅定,乃至他所体现出来的没有局限的这种发生相互的缘起。
就跟能量跟能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也是一种法界的震动、律动的作用。在这种,相互一契合,反应在我们现实世界中就是说寻声救苦。所以说,对于“观音菩萨”这个名号的由来,我们由这三点大概了解一下。第一个宿世悲愿;第二个因中修证;第三个果上利他。他将来发愿这么利益众生的。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我们现在说,“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这个名号的内涵。这是我们讲到这个标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先了解一下观音菩萨。
那么观世音菩萨,菩萨我们大家都知道,菩萨叫做“觉有情”,又叫“大修道众生”。就是不但自己要得到佛法的利益,还要让一切人都沾到佛法的法喜。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要知道,佛法里边讲到菩萨的时候,一定有两种特色:自利、利他。这样的一种修行状态称之为“菩萨”。当然,我也不能枉学,一听到说可以自利利他,就不管自己,天天跑去利他。最后,有时候学佛学的跟碰壁一样,撞南墙头破血流,人家也不领情,然后自己烦恼还一堆。所以要记住,就算菩萨,他也是还在利他在后,自利在前。一定要自利自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你才能放开手脚去利他,否则,你没有这个本事。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明了说,菩萨有深有浅,而且身为凡夫菩萨和果地菩萨。叫做“因地菩萨”和“果地菩萨”。什么意思呢?有一种菩萨,他从凡夫时候修,他的愿力很大,但是他也自己认认真真的去修因证果。每一个法门念佛也罢,礼拜也罢,读诵也罢,持咒诵经都可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叫做,也把自己的心得跟别人分享,包括,我这号称法师也来去讲法,那都是随缘。有这个因缘的时候,也不妨利他。利他的时候其实也是自利,为什么?你自己讲给人听自己也受益。但是,这都属于,从菩萨的阶位,从《华严经》里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以后十地,最后成佛果。
那么还有一种菩萨叫做“果地菩萨”,什么叫做“果地菩萨”呢?大家知道每一尊佛出世,度化众生,有一个词叫做:“主伴互为,唯资大法”。就是说跟唱戏一样的,那么你是都是成佛了,大家一块来度众生。可是这个世界只能有一尊佛,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其他你要来助这一尊佛来弘扬佛法,你一定要化现成菩萨以下乃至凡夫,所有的这些祖师,你绝不可以说两尊佛在一个世界里面,没有这么一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已成佛的菩萨为了度众生,再做菩萨就叫做“果后行因”。观音菩萨就是这种水平。为什么呢?观音菩萨早就成佛了,叫做什么呢?正法明如来。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出去参学呀,到庙里面到好多地方叫做正法讲寺。其实就是取的观音菩萨叫做正法明如来。普陀山有一个铜殿,正法讲寺那个殿就叫做正法明如来殿。那么他其实早就成佛了,为了辅佐阿弥陀佛是他的根本道场,现在在极乐世界。另外一个,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来弘法,所以示现成这样的一期菩萨来度化众生。佛门里面常用的一句话叫做:“倒驾慈航”。
所以从这点来我们就要知道,天台家有一个名字叫做:“扶习润生,扶习润生,扶惑润生”。就是什么意思呢?故意的留着一点习气和烦恼不断。为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说某某某历史上有名的大德,寒山、拾得都示现成菩萨。可是他好像,济公为什么要吃肉呢?还有喝酒,他留一点余地。为什么?如果他所显现的生活状态跟我们不一样的话,他没办法跟我们在一个空间纬数里面共存。所以他,就算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是我们现在五浊恶世,哪怕佛菩萨来示现,他一定要示现一个有毛病的人。还给别人毁誉参半的人。因为本身,染污的世界,他是从佛国净土来的话,他不可能他一个人,他自己享受着佛国净土境地,可是他示现的时候必须跟我们步调一致。菩萨里面有,不是有爱语摄、同事摄,就是大概这个原因。所以他示的扶,就是扶持的意思,扶持一点烦恼习气故意不断来润生,滋润众生就是混到这里来度众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果地菩萨”。希望我们对菩萨也有这样的一种认知。观音菩萨就是最典型的“倒驾慈航,果后行因”。
那么其实包括文殊菩萨,过去的七佛之师呀,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整个有名的其实早就久远已经成佛了。就像演习一样,又一次的剧本,又一次的示现我们这个世界。让所有的人来分享他们所证到的境界,寻声救苦。这是我们对于观音菩萨,他是典型的叫“果后行因”。已经早就成佛的叫做正法明如来,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叫做普光功德山王佛。现在在宝藏佛处名为观音,在娑婆世界还有一个名号叫施无畏者。所以我们常说的:财施、法施、无畏施。所以说我们有一个认知观世音菩萨。那么一般我们见到好多观音菩萨的形象,你比如说流传开来,很典型的一个叫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他也是有差别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他主救的是什么呀?就是说地狱道的众生,因为他受苦多,受苦重,所以他就运用这种千手千眼无碍的陀罗尼去救。
那么去救恶鬼道众生的一般叫做圣观音菩萨,圣观音;救阿修罗道,叫十一面观音,大家也见过。有一种形象是十一面,那么他的手有时候几臂的,上面托着月亮呀,太阳呀,这样的一些法器,等等这样的形象。救畜生道的是马头观音,他的三十二相里面也有这样的。救天道的众生,是如意轮观音,救人道的以准提观音为主,这是大概。当然他的分身随类,分身散影,无穷无尽。现在我们就是初浅的从经典里面经文里面有过这样的说法,这六种观音主救六道轮回的众生。这是我们对于观音菩萨名号的由来,他的名号的内涵,乃至我们现在在讲经题,观世音菩萨做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这一节的课暂时到这里,我们下一节再开始讲这个《普门品》,阿弥陀佛。
1234567下一页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7]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1  更:2021-08-18 15:56:1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