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解脱的四要 -> 正文阅读

[佛经]解脱的四要

其他法师|


前言
我们学习佛法,目的在解脱烦恼的束缚,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解脱之前必须做一些准备,就是指要打好道前基础,也称加行,是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备。就象盖房子,必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牢固,房舍会有崩塌的危险。学佛修道,必先修好加行,加行不修或修而不牢固,便无资格进入正行。邋遢修学,必多障难,难以见道证果。
大乘诸经论,都强调加行的重要性,有关于加行的内容和观修方法。如三乘修定以持戒为加行;天台止观以具五缘,诃五欲等为前方便;法相宗菩萨道位中以资粮位后,见道位前的暧、顶、忍、世第一四位为加行位等等。入门先修加行,本是佛教诸乘修道之通途。
藏传佛教直承印度晚期成熟的佛学,更是十分重视修学次第,强调道前加行的修习,有系统、严整的加行修持法。如格鲁派以净信、修四无量心、思无常、发菩提心为四共加行,以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为“三主要道”。
汉传佛教本来也重加行,天台的修学次第尤为系统。但自唐宋以来,禅、净二宗盛行。禅宗专接上根利器,不立渐次,忽略一切方便行;净土为诸宗归宿,以信愿二门为加行。禅净二宗,尤其禅宗出于应机设教的特殊方便,对大乘解脱加行的修学强调不够,没能建立严整的加行观修法仪,影响至今,难免产生诸种弊端。一些学人虽人佛门多年,却连三皈依都不能清净,拜神求巫,或则虽念佛、诵经、持咒、布施,而无出离心,生不起菩提心,贪求世间福报,器量狭小,停留于低层次的神道信仰。
或则虽然证道心切,急于打七闭关、人山住洞,而因正见、资粮不备,业障未除,久修无获,乃入魔发颠,丧身失命,实乃可惜。如此种种,皆是加行不备,因地不真,果招纤曲。鉴于此,笔者虽立愿与一切众生同得解脱之志,却由于没有生起相应功德。故多方寻访善知识,努力阅读经论,希望找到一条捷径,早日实现愿望。可是,从诸善知识的开示及阅读经论的过程中却发现,能踏上诸解脱圣者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最终获究竟解脱,必须坚固净信,有出离心、发菩提心与立清净见。以下浅略谈谈对此解脱四要的肤浅认识。
一、坚固净信
《华严经》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云: “信能欢喜人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对佛法僧三宝的正信、净信,是修学佛法的起点,进入佛道必经的门坎。没有信心或信心不坚固而修法,狐疑不定,·见异思迁,三宝的加持无法人其身心,难以得到佛法实益。 《大智度论》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故菩萨五十二位以十信为初门,天台教以起圆“信”为解、行、证的基础,即坚固净信为人佛初门。人佛门或有心接触佛教,无论受三归依与否,皆应解决信的问题,去除疑惑,生起正信,坚固净信。生起坚固正信,略有三种方便:
(一)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指能引导、帮助行者修学佛法的师友。做为善知识须了解佛法,具正知见、有德行、有修持。更要与自己有缘,对之能生起信任。 《菩提道次略论》云: “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实相、善说地、具悲悯、断疲厌。此谓为弟子者,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善知识为行者趋向解脱的眼目与导师,对学佛法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云: “喻如大树无固根,则枝干花果不能生,即生亦随萎。”此喻若不得善知识加被、指导,一切向上之果皆不得成。对亲近的善知识,必须谨慎观察选择,不能依名望,要重在实德。依止之后,对善知识应尊重恭敬,虔诚咨问法要,求其解答疑惑。
(二)听闻正法
这是正确认识佛法而生起正信的根本途径。初学者应多闻多听,参加佛学讲座或看一些引导初学者的光盘,读一些关于佛学基础的书。对佛法获得整体性的大概了解,然后再由浅人深,研读经论原典,如《四阿含》《金刚经》《楞严经》《维摩诘经》等。有余暇者应更广阅教典,将佛法与各种世间法反复研究,用心思考体会,确信佛法为无上的真理。
(三)阅读佛教史传
从佛法流传和实践的历史,认识佛教。了知佛教教理产生及经久流传的根源,了解佛教净化人心、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佛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特别应阅读有关佛法与现代文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比较研究的文章著述,认识佛法历久弥新的宝贵价值。
(四)观三宝功德
生起坚固净信,须对三宝的功德和皈依三宝的利益进行观察思惟,由正确认识三宝,生出对三宝的由衷敬信,从而以三宝为真正的皈依处。
观佛宝功德,据佛传和佛典有关记述,释迦牟尼佛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贵为太子,为求彻底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而舍弃王位妻子,出家修行,穷诸外道之所证,终于夜睹明星而证大觉。说法教化,创立教团、言传身教,有史可考。道传全球,德弥三界六道,被尊为“三界导师”。确信佛陀诸惑尽净,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超人功德。佛身相好, 《譬喻赞》云: “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从星而严饰。”
《维摩诘所说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但现在则如此,利根者,须广为开示,钝根则总略而说。悲智为佛之意德,智德能遍一切境;悲德能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确信大乘经所言归信佛、念佛、供养佛,必为佛所护念加持,得世出世间的殊胜利益。 《楞严经》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观法宝功德,依法修行。 《正摄法经》云: “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此法由佛及无数佛弟子通过禅思等修行实践所证实,真实不虚,如实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指明了彻底解决人的生死问题,超越世间法而又包含世间的伦理、政治、哲学、宗教,超越而又不离理性,是我们的人生指南,安身立命的根本。思维如是正法,是佛陀长劫追求,历尽千辛万苦,方才证得。佛法东来,凝聚着求法、翻译大法者的血汗与虔诚,来之不易,得之甚难,应当顶戴,以为究竟的归依处。思维佛法的心髓,指明众生皆有佛性,本有宝藏,只要依法修持,一定能开发出来,圆满佛果。
观僧宝功德,应观一切贤圣僧,如观音、文珠、普贤、地藏等菩萨;罗什、慧远、道宣、慧能等高僧,见道证果,梵行清净,住持佛法,堪作我们最为可靠的师友、助伴,为究竟的皈依处。 .
观三宝功德而生正信,未受三皈者,应依住持三宝受三皈法;已行三皈者,应观三宝功德而修三皈,以坚固净信,任何外缘皆不可转移。如《优婆塞或经》云: “若皈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天魔外道,若皈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依外道邪众。”三皈依不仅是人佛门的第一道门坎,初学必修,在从凡夫地至佛地的整个修行过程中亦皆不离此。大乘各种禅法,皆以修三皈依为首。这是得到三宝护持指导,如法修学、不起魔障的根本保证。
二、出离心
出离心,指远离三界生死的愿心,这必须消除对现世的贪著与后世的贪著。
现世贪著,是指对现世名闻利养,财物、眷属等的贪求,希求今生能够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丰富的衣食、名利等。要消除此贪著,应思维得人身难,观众生于六道轮回,生为人道的机会十分难得。如经上所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尘,可知人身难得,岂能贪著放逸?然而人的生死却又极其无常,经中有喻说,有人在旷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里,亏得一手攀住井里的枯藤,才不致落人井底。
井底有四条毒蛇,张口吐舌地望着他。一只老鼠正在咬枯藤,说不定就会断下来。在此危急关头,仰头见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么都忘了。甚至蜂群飞来螫,他还在甜蜜的享受中而不知螫痛。此喻是在说众生在生死长河里,由于业力所感的五蕴身随时都受着死亡的威胁。枯藤,指命根,老鼠咬的那枯藤,如无常的侵逼,一息一息地过去,命根很快就断了。无论是枯井、枯藤、鼠咬,都是说无常的苦迫;四蛇,比喻地水火风四大,四大不调合,就会生病而致于死,如毒蛇伤人;蜂蜜,如五欲的快乐,人在生死无常的苦迫中,享受少许的苦果也不管。为了解脱轮回,必须舍弃对现世的贪著。
佛在经中教诫弟子们说: “人命在呼吸间。”我们生命确实不定,我们的生活不论现在、未来总会遇到一些麻烦。面对世界,我们应该真正地警觉到生命的不定性,思考生命短暂无常,一口气上不来便与世永隔。因死亡要来,从不预先通知,使人辄不及防。尤其意外之来,有如疾风暴雨,或食未咽而死,或语未终笑而死,恒令人无可提防。经云: “明日与后世,孰先孰后,渺不可知。”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杀死我们,而我们又没有办法来保护自己,不是吗?当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品尝葡萄时,却会因一棵葡萄核卡住喉咙而死亡。据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致死性灾害是发生在家中,在某些情况下,就连吃饭用的筷子也能要人的命。无论人们在食物、衣服、维他命、健康俱乐部和医药上花多少钱,这些都无法让人们免于死,甚至它们可能成为刽子手。
有可能在吃健康补药时,却因量过多而中毒死,或可能对于本来要治人病的药起了要命的过敏反应。生命是无常的,不象衣服能破了就补,也不能因为短了就加长,要知道人有生必有死,就是圣贤大法亦难免。经云:佛之相好金刚身,亦示现无常相,况此血肉如沫之身如何能长住?圣贤虽人寂,但不同凡夫之生死,他是为示现有生必有死,所以他们的肉身也不存在。过去大德,如罗什、玄奘、窥基等,不见其身,惟存其名。又如达摩祖师,梁武帝派人来请其人宫,请不动,便用绳绑住,再用马来拉,绳子都拉断,未能移其座;又宗喀巴大师,为大威德化现,但均未逃此例而不死,何况凡夫惑业招感的烦恼炽盛之身,岂能不速速依十占三宝,时时念死无常而精进修行呢?
世间一切皆无常,我们要正确了知事物的本性,当知器世间无常为众生共业所感,看似坚实,至劫坏时,如水火风灾,即一切毁灭无余;有情世间亦无常,没有一个能幸免于死。特别是婆婆世界五浊恶世,死缘多而易遭,人寿无常,有如逝水瞬没,去日苦多,我们何时、何处、何法死?都不能知道。经云: “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所谓后世贪著,即由于今生苦多乐少,而积极修善,希望来世能生活美满愉快。如我希望来世能活得象梵天帝释或富贵达人那样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东西,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这些都是对后世的贪著。要消除此贪著,应观因果轮回苦。即观由缘起法则所规定,有生必有死,死后非如此灭,而必有生死相续,业果相续,必然被生前所造的业力所驱牵,轮回于六道之中。因为业果特别微细,如果我们未能彻底解脱轮回,任何罪业之果都会让我们重新在生死中轮回。生于善道者甚少,堕恶道者极多。如一日之中,无一刻不在三毒包围之中,而对于慈悲心念,绝难生起,尤其于仇人诋毁,不惜增盛其词,必尽其极而后快。
故经中曾譬喻说,人死后堕恶道者多如大地土,生善道少如指爪上尘。恶道众生,饿鬼恒为饥渴所迫,较人中最极贫穷者,其若更剧,且寿命长于人数百千倍;地狱而生常受烙汤炉炭,刀山剑林,锯割礁磨等剧苦,其寿命比饿鬼更多倍,畜类愚痴无知,或受人驱使鞭挞屠宰,或互相食啖,常怀惊恐怖畏。三善道中,阿修罗常为瞠恚斗争所苦,身心不得安宁;纵生为人,经住胎之迷,改头换面,忘记前世,又从头受八苦交迫,而且人间多声色名利诱引污染,造恶习易而行善难,最为危险;诸天虽乐,能往生者极少,纵能生天,寿长经劫,亦终有五衰相现。阳春白雪人下五道之时,即使贵为天帝,驴胎马腹之虞,其苦尤剧,当思世间诸苦中,轮回之苦,最深最巨,世间诸可怖畏中,轮回一事,最为可畏。怖畏轮回,当志求出离。
出离心为世间之因,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无离心或出离心不坚定,必贪着三界,纵修行尘劫,至多得长寿天之果,不可能超出生死。然发出离心,仍局于小乘,还须进一步发大乘菩提心。
三、发菩提心
发起自觉觉他,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之愿心,此名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译为道,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种子和本因,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菩萨道的本源动力。 《大日经》云: “菩提心为因。” 《集一切法三昧经》云: “一切法无有不入初发心中。”发菩提心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中最重要的一门,此心一发即人菩萨之数。更护持不令忘失,则随其所作,乃至举默动静,谈说戏笑,皆成出世间之修行,皆成究竟解脱之资粮。菩提心不发,或虽发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行、坐禅习定,皆成世间有为法,不能生出出世间果报。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云:“尝闻人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见,菩提心为大乘解脱之本。
观一切众生而发报恩心,观我与众生互相缘起,众生于我皆有大恩,理当报答。可从父母观起,思父母养育劬劳,菩提心生, “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抚育儿女长大,为衣食住而付出多少血汗?经云: “百善孝为先”就是报恩。此孝非儒家讲的传宗接代之孝,亦非衣食金钱等供养就是报恩,最上等的报恩应该是将他们安置于究竟的快乐中。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 “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物质只能与父母暂时享乐,并不能助父母度过生死的长夜。观诸世间,真正的报恩是唯有以法雨滋润父母的心田。又观六道众生,自无始以来轮回不休,莫不曾有过父母眷属的关系,皆为过去世父母。经中说: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众生于我皆有深恩,应平等报恩,誓愿普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只有这样才能报佛的深恩, 《楞严经》偈云: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悲即拔若,亦可想念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还在生死苦海中挣扎,无有依靠,一切众生莫不如是,自己悲伤难过,深发悲隐济度,拔苦与乐之愿。观众生虽出具佛性而迷昧不觉,执持邪见,不信因果,杀盗淫妄,造成诸恶业,妄受苦果。歪曲人应有的形象,空辜负难得的人身,实可悲隐,我当唤其觉悟,济其脱苦。这种大悲心,为菩提心之根在,成佛的根本,四无量心观中的悲无量心观,是专门观众生苦而增长悲心的。慈是与乐,观想众生得到安乐;悲是拔苦,想众生远离苦恼;喜是想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喜悦;舍是冤亲平等。养成慈悲喜舍的情怀,是入门者应学。
观佛果功法而发向上心,当观佛圆满开发了自性慧海得大自在、大解脱,具三明、六通、四无畏等。具有无所不知的大智慧,以无缘大悲,住无住处涅盘境,尽未来际,济度无量众生而不休息,我们应以佛为楷模,以成佛为目的,向上追求,立志臻于圆满正觉之城。
经过以上数数思维修习,对众生有了真切体会,能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视众生之乐为已乐,就能坚固起广度一切众生的悲心愿。虽能生起这样的心,但目前的事实是自己能力还不够,不要说是一切有情,就连引导一个有情的能力都没有,那么究竟谁有此能力呢?世间除了大智的佛陀才能任运度生,彻底做利生事业外,其他没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位贤者伟人能做到。所以为利一切有情,我要尽自己最快的速度获得这种佛位,以这样的思维生起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提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经的心要,是一切佛果菩提唯一的修持中心, 《人行论》说: “搅动正乳,剔出酥精华。”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维,诸佛见此最有益。”宗喀巴大师说: “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提行根本依,能转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芷。”菩提之果的成就,必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心要。因此想成就佛果,就必须发菩提心,愿见闻者依上面所讲的次第修,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四、立清净见
清净见,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空性正见。
宗喀巴大师说: “佛法的核心就是空理。”所以“佛”被称为空王,而空性智慧又被称为“佛母”。经云: “方便为父,般若为母”也就是说诸佛菩萨是从空性智慧中产生的,故称为“佛母”。迷此理者为凡夫,悟此理者则为佛。因此, “空性正见”又称为法中之王,诸法之统帅。就是我们普渡众生的这颗菩提心,只要能与空性智慧结合起来,即可成为胜义菩提心,才可称为究竟圆满的菩提心。在这颗胜义菩提心下所行的菩萨行,也因此而会变得神圣有力。如果没有这大智慧,只停留于世俗菩提心,还不到圣位。只有在空性正见的基础上,才能使菩提心变得更加的神圣和有力,可见,这个空性智慧对一个学佛者是何其重要。
(一)清净见
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两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的,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众生无始以来的妄执习气,于本无实性的法执为实有,就是“增益执”,也叫“有见”、 “常见”;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当灭,并非全无。以因缘而产生,由因缘变化而变化,故其性是空。并不是说因缘所生的法不存在,而是因因缘在不断的变化,所以是空,如果将诸法无实性理解为什么都没有,这就叫“损减执”,也叫“无见”、 “断见”。
这常、断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边,也就是“离增益、损减”执。离两边的中道正见,既不执诸法实有的空性,也不否认它的缘起存在。如实了知诸法,因缘而有,故无独立自性,而不堕“断边”。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以业的无明实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要由此清净见才以断除。若未得此见,不能有出离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烦恼。因此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心的命根,最为重要。
(二)云何树立清净见
我们在六道之中无奈地受生受死,归咎于无明的我执,亦即对“我”这个概念的误解。只要成就真正智慧,便是直接地对治缺少智慧之无明,所以便能解脱自在了。去我执法执,得生空法空,由根本智而起后得智,圆满佛果。
先谈“我”的存在方式。在一般理解中, “我”是一个实在个体,有自性、独立地存在。那我是谁?我是张三吗?若换成叫李四,我还是我,名是一种表象,可随意变化,无实在的自性,非“我”的本质。名相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假名, “我”非假名而存在。
人的身心由“五蕴”而成,即眼、耳、鼻、舌、身构成的色与受、想、行、识构成的心组成。这样“我”要么与“五蕴为一”而存在,要么与“五蕴为异”而存在,别无第三种存在形式。若“我”与“五蕴异”而存在,就是在“五蕴”之外,有一个“我”存在,即离开身心之外,有一个“我”存在,这就不是我;若我与五蕴合为一体而存在,那么不可能在五蕴外另有一个我存在,即第六蕴。那它的存在形式就可能色、受、想、行、识里存一个“我”,若这样,结果“色”里有个“我”, “我”又是身心的合一。既是身心的合一, “色”里就应有个“识”, “受”里也同样有一个“识”,这样推下去,一个“我”就有五个心识,受、想、行、识亦各有一个心识,这显然是不对。
由上可见,并没有一个实我存在,但也并非否认缘起的存在,而是将缘起视为空性的显现,如幻觉游戏,不加以执着,如若这样,便成就人无我。
有关万物之存在方式,主要是照见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依相联系而存在,并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确信法无自性,并放弃对事物的执著,也可用人无我的分析法来辩证法无我。
如《心经》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正见不只是由见空来破常见,也是由见缘起的有来破断见;又能以性空为自性而非究竟无除断见。了知因果缘起与自性二者是相辅相成,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
可知空性不是某种真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无。真正的空性,离言语相,绝心缘相,因此无法用文字研究,只能体验。只有把理论放人修行中实践才能体会到“空性”。见空性则能解脱烦恼束缚,也是究竟圆满菩提的基础。由于“空性见”让我们了解苦的客体并无自性,故不会被苦难压垮。了解主体的空性或无我,就不会局限于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见无界限,济生之境也无限。要究竟圆满生起胜义菩提心,必须对空性有所了解,只要彻见“无我”,才能有完整的菩提心。依出离心而发菩提心的菩萨,主要依此空性见才能斩断烦恼,才能放弃对“我”的执著,而真正利益众生。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最初若没有“信”就不会人佛门,所谓“信为能人”;净信而人了佛门,却仍贪著世间五欲,就无法使心趋向解脱之道,故应生起出离心;只有出离心,若没有菩提心,便仅停于二乘,就无法步人大乘解脱道,故应发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没有“空性见”,二障就无法断尽,故应起清净见。可谓信为人门之基,出离心为菩提心的前提,空性见又是出离心的保证。
因为菩提心的一个特征就是必须要生起度众生出轮回之心,如果不放弃对“我”的执著,出离心是生不起来的,同时只有在空性正见的基础上生起的菩提心才是究竟圆满的。所以这四者相辅相成,是究竟解脱不可缺一的四要。按诸经论所言,只要具备了解脱的前方便,有了资粮,达见道证果乃至成佛,并不需很长时间。现今多数学人久修不证,主要原因是资粮未备。在此,愿诸位佛子真切地坚固我们的净信,思维三界如火宅而生出离心,依于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起清净见,因圆果满至究竟解脱。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7 20:47:18  更:2021-08-17 21:59:5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