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的智慧,我们在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大乘止观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二句话:第一个,遍计本空;第二个,依他如幻。就这二句话。一个是真空,一个是妙有;一个是有所放下,一个是有所承当。放下的是你心中不平等的概念,承当的是你心中的希望跟责任,这个你要提起来,这就是大乘的空观。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有志于消灭心中的烦恼而修空观,但是怎么知道我现在是很正确的来修习大乘的空观呢? 我们也可以用结果来推断你的因地对不对。如果说你大乘的空观修了三年,或者五年,慢慢你发觉这个空观让你的感情淡薄了,那是有帮助。但是你对人事的因缘愈来愈排斥,内心当中,走入寮房不欲见人,那我敢保证你这个空观错了。大乘的空观,在调伏心中的不平等之后,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利益的心,一定更有承当力,就是依他如幻这一部分是加强了。 如果你修了大乘空观以后,你对于承当佛陀的事业更加地退却,那我敢保证你因地的时候,那个空观的抉择是小乘的空观,你自己要注意,这就是一个警告的讯号出现。因为你有这个结果,就是你有这个因地。我们一个初心的菩萨,我们可以不采取行动,这个没有人会怪你,度化众生要有因缘,不能强求。但是你心中不能没有那个意乐,你不能没有那种准备,不能没有这样的作意。你说你一辈子都没有做任何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个都可以理解,度化众生要等待因缘。但是如果说你连这种心情都没有,那你就完蛋了,你整个大乘善根失掉了,顶多是小乘善根。 所以我们经常要用佛法的思想来“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用大乘的教法来调整自己,看我们是不是很正确地走在大乘的道上。 我总是觉得一个人修行,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不要糊里糊涂到处跑。你经常要了解你现在是什么相貌,虽然我们不能够马上调整自己,但是你了解自己,你就知道应该怎么调整,你就有希望。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调整,但是我至少有一个方向。所以这个地方,《摄论》就是很详细地把大乘佛法的一个功德相,从知见到修行,很详细地呈现给大家作参考,给你自己一个修正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