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济群法师| ->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 正文阅读

[佛经]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济群法师|


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人长期受唯物论教育的影响,缺乏信仰生活和心灵归宿。年轻时忙于工作和家庭,可能还没多少感觉;老来无所事事,精神生活显得格外贫乏。所以,全社会都在呼吁关爱“空巢老人”。这固然值得提倡,但我觉得,比儿女不在身边更可怕的,是内心的空空荡荡,无所依靠。事实上,这是任何陪伴都无法弥补的空白。因为陪伴只能让人得到暂时的慰藉,用亲情来转移或稀释死之将至的恐惧。
和衰老相比,那个同时逼近的死亡,更是让人困惑、茫然、避之唯恐不及的话题。在我们的默认设定中,死亡就是这期生命的终结和消失。但人死真的如灯灭吗?到底有没有一个未知的世界?怎样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阶段?如何为此做好准备?包括以怎样的心态接纳衰老,面对疾病,都是我们需要共同学习的。
书院是一个修学团体,为学员提供有效的引导和良好的氛围。而慈善工作的定位,重点是加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为大家提供践行菩提心的平台。通过利益大众来促进修学,通过深化修学来更好地利益大众。这是智慧和慈悲的修习,相辅相成,彼此增上。关于这次培训,我看了慈善委所做的PPT,总体来说比较完整,代表着义工们长期以来的探索,值得随喜。我就在此基础上和大家谈一谈。
一、临终助念与三级修学
通常,我们是将临终助念作为利他的慈善行。事实上,它和三级修学也有着密切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生起并强化念死之心。在《道次第》中,念死既是重要的前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正行。从下士道的对三宝生起皈依求救之心,到中士道的生起出离轮回之心,再到上士道的断除我执,发愿利他,可以说,念死贯穿着整个菩提道的修行。
但我们平时的念死往往停留在理论上:死亡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道理似乎都知道,但真能提起念死之心吗?其实并不容易。我们明知道人必有一死,可除了拿来说一说,未必有多少感觉,更难生起紧迫感。而参与临终关怀和助念,需要零距离地直面死亡,这种冲击是实实在在的,是在活生生地为我们诠释法义,提醒我们:这一刻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西藏帕绷喀大师有一首《心匙》,是关于如念死的长诗,也是对如何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修的详细引导。我在讲解《道次第》时特别引用过,希望大家经常念一念,会是一记当头棒喝。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还有明天,而且是明日复明日,所以会在学佛的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忆念五欲六尘,追逐镜花水月。但终有一天,死亡比明天来得更快——突然间,就必须马上走了——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准备好了吗?这辈子努力追求的一切,哪一样可以带走?如果能够真切地提起念死之心,我们自然会精进修行,自然会把三宝作为唯一的依怙。因为在那一刻,亲人、事业、财富,没有什么是抓得住,也没有什么是帮得上的。
对于念死的修行来说,临终助念就是让闻思落地的实际演练,是有效而有力的助缘。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修习利他心。在生命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我们以慈悲心参与助念,不仅在给予临终者(或亡者)今生所能得到的最后帮助,而且这种帮助将直接影响到这个生命的未来走向。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这件事实在是意义重大。人生路上,很多选择会影响到一生的命运。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生死关头的选择。它是结束,但更是新的起点,而且关系到未来生命的去向。
从实践效果来看,且不说亡者和所在家庭得到的利益(相关事例见书院网站的临终关怀栏目),就助念者而言,也往往因为参与这一慈善活动,在修学上变得更加精进,在心行上变得更加调柔。同时,还会增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可见利他和自利确实是统一的,当我们发心利他的时候,自己首先会成为受益者。这个心发得越真切,越到位,受益相应也就越大。
二、认识死亡真相
如何做好临终助念?这就必须对死亡有所了解,知道什么阶段会遇到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如何对临终者(或亡者)进行引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被回避的,所以我们很少能得到如何看待死亡的教育,更不知道怎样帮助那些挣扎在生死关头的人。问题是,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结局,回避只能搁置而不是解决问题。而佛教的重点,就是从认识生死到超越轮回,走向解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文化的空白。
佛教认为,一期生命有四个阶段。一是生有,即投生的刹那;二是本有,即这期生命中除生死之外的整个过程;三是死有,即死亡的刹那;四是中有,即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之间的中阴身。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部分。其实简单地说,中有就是过渡时期,就像辞职以后,老工作已经失去、新工作尚未找到的闲置阶段。至于接下来能开始什么样的工作,固然和能力等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能否在过渡阶段把握机遇,扭转命运。
中有,又称中阴,佛典中有很多相关记载。《瑜伽师地论》说:“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中阴的寿命以七天为一周期。如果在此期间出现投生因缘,将从中有进入生有,开始下一期生命。但投生不是一厢情愿的,能否投生,投生到哪里,取决于这个因缘是否成熟。有的人善业特别强,或恶业特别强,可能很快就会投生。如果无缘投生,七天后,中阴会死而复生一次,并继续寻找机会。但最多七个周期,即四十九天内,就会找到投生之处。
临终助念所做的,就是帮助对方在临终前提起并保持正念,进而在中有阶段准确抉择,转变随业流转的命运轨迹,乃至有机会往生净土。那么,投生主要是由哪几种力量决定的呢?
第一是随重,取决于业力的轻重。在投生时,哪种业力最重,就会去向何方。就像一棵树倒下时,哪根枝桠最大,树就会往哪边倾斜。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每个众生都曾造作恶业,也曾修习善业,此时,这些业力就决定了生命的未来去向。重的业报受完之后,依次再受轻的业报。
第二是随习,取决于平时的串习。这是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喜欢什么,就会选择什么,并感召相应的生命轨道。尤其对那些没有大善大恶的人,习气的力量会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三是随念,取决于临终时的心念。类似通常所说的临场发挥。比如某人平时表现不错,但临命终时遭遇违缘,生起极大嗔心,可能就会堕落畜生道或地狱道。反之,因为助念的善缘,使对方临终时生起善心,就可能导向善道,乃至往生净土。所以说,临终一念非常重要。就像我们面前有很多船,这条船是生天的,这条船是去人道的,这条船是去地狱的……你踏上哪条船,就会被带向哪里。很可能,“一念之差”就带来了不同的生命走向。因为这一念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所以作用特别大。现在很多人临终时真是悲惨,要不就是儿女为利益发生争执,反目为仇;要不就是家人哭哭啼啼,徒增爱执;要不就是在医院插满仪器,折磨到死……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临终一念”,又会被带向哪里?
所以在临终关怀中,心理引导特别重要。近年来,台湾等地开始倡导安宁疗护,对一些得了不治之症、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心理帮助,让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心有所依,得到善终。这不仅是给临终者的福利,也是对患者家属的安慰和引导。在这方面,佛教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佛教三大语系乃至各个宗派,对生死问题都有着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见和行并非出自玄想,而是佛菩萨或祖师大德通过修行亲证的,且被一代代佛弟子效仿并验证,是切实可行的。其次,大乘行者以慈悲济世为己任,对亡者施以援手,令其离苦得乐,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此外,佛教的净土法门就是以念佛往生为修行重点,在千百年的传承中,祖师辈出,在理论体系和实修引导方面留下了大量教言,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信众基础。
三、心理引导
死亡之所以可怕,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对生的留恋,不愿意放下现在拥有的一切;二是对死亡的恐惧,不知道未来去向哪里。舍不得,却不得不舍;不想死,又不得不死。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年轻时还可以用“人死如灯灭”搪塞一下,但死亡真正现前时,真的无所畏惧吗?事实上,我们会看到各种表现的惊恐、不安、沮丧……不害怕的,或者是无知者无畏,或者只是麻木而已。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临终者进行引导,才能让他的心不再惶惑,找到归宿?
首先,需要让临终者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春去秋来,四季更迭,人生也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轮回中。在自己之前,无数人死去了;在自己之后,还会有无数人接着死去。可以说,生就注定了死的结果。这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任何人都无法幸免。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我要死了”,而是怎么死,怎么开始新的生命里程。
其次,需要帮助临终者解除去向哪里的恐慌。我们准备介入临终关怀前,要对受助者有所了解,尤其是他曾做过哪些善行义举,有什么值得赞赏的品德。这样就能引导他通过对善行的回忆生起善心,进而安住在善念中。哪怕这些善行非常微小,我们也要设法激发并加以正向引导,令他对未来建立信心,对善趣心生意乐。戒律中也说到,修行者临终时,应该根据他平日的行持,有针对性地称扬赞叹。比如对方是修苦行的,或是诵经、持戒、说法、禅修、经营僧事的,都要根据他的修行功德加以赞叹,令其“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律中还记载,按照印度习俗,不论僧俗,至临终前,在旁守护的亲友都要在他根识未坏时,为他宣读今生所修善行,令病者内心欢喜,正念不乱,得生善处。
第三,需要帮助临终者确立生命的终极归宿。如果临终者已有佛教信仰,或虽无信仰但有好感,我们可以引导他去了解西方净土的庄严,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和四十八愿,让临终者相信,只要专心忆念阿弥陀佛,心心相印,就能蒙佛加被。人在临命终时,就像在水里挣扎到身心俱疲,一心只想抓住什么作为依靠,更容易生起依止心。哪怕之前没什么信仰,此刻因为对未来充满恐惧,只要如法、善巧地加以引导,也可能对阿弥陀佛生起真信切愿,紧紧抓住这句佛号,与弥陀的大悲心相应,被弥陀的大愿力摄受。
具备以上心理基础之后,需要祈请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十方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受,让临终者消除恐惧,并提醒他:你的生命即将死亡,阿弥陀佛才是唯一的依靠,你必须至诚忆念,一心皈投。接着告诉临终者,在中阴身投胎过程中,会显现各种境相。你喜欢什么,它就显现什么。但这些境界往往来自贪嗔痴的串习,可能和地狱相应,可能和饿鬼道相应,也可能和畜生道相应。所以千万不能随境而转,必须安住在佛号上,专心忆念弥陀。
目前,书院的临终助念主要针对学员家属,他们尚未进入三级修学,因此以忆念弥陀圣号、发愿往生西方为主。如果针对书院学员,可以通过念诵“三皈依”,安住在三宝的功德中。此外还要提醒临终者,勿忘曾经发起的菩提心誓言,安住在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中,自觉觉他,决不退转。
四、助念的相关事项
助念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对方临终前介入,另一种是在去世后参与。如果是前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变化等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根据病人的状况,再结合助念者的自身条件妥善安排,以免后继乏力或难以承担。因为这是一项常规慈善活动,必须根据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来承担,否则是很难长远的。
对于临终者来说,往往是身苦和心苦交织。而且在很多时候,心苦可能远远超过身苦。尤其是那些患有绝症的人,在得知病情后,多数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加重病情,并陷入身苦和心苦不断互推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引导。众生都是贪生畏死的,??除了一心生西的修行人,对其他人不必直接从往生切入,而是可以??从消除业障、减轻病苦的角度宣导念佛利益。
比如有的人特别害怕死亡,你告诉他赶快念佛往生,他自然会心生抵触。不妨先告诉他,念佛可以蒙佛护佑,消灾延寿。等他接受之后,再酌情告诉他,如果你的死期没到,念佛可以使你长寿;如果死期到了,念佛可以让你往生极乐。总之,不论生也好,死也好,念佛都能带来殊胜的利益。
同时还要设法劝导家属,让他们和临终者一起念佛。对临终者来说,这不仅是同甘共苦的慰籍,更是并肩作战的力量。这些安排一方面可以减少助念负担,使义工们不至透支;另一方面也能教化家属,成为他们接触佛法的契机。因为平时对老病死的漠视,很多家属都没有相关的心理准备。一旦家人身患重病乃至临终,多半都乱了方寸,不知该做些什么。在这样的时候,只要如理如法地加以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容易让对方接受的。
到实地参加助念时,我们还要注意外在形象和交流方式。首先要考量所去的场所,看看以什么身份出现、穿什么衣服,对方更容易接受,不一定都穿平等装或院服。在语言沟通过程中,也要视实际情况调整。比如称呼,是用佛门称谓,还是用社会上通行的。对于学佛者,可以用佛法自由沟通;但对于没学佛的,就要尽量淡化宗教色彩,从心理层面关怀。此外,还要根据对方是否做好死亡准备进行交流,在尽量不触碰敏感话题的前提下,逐渐将对方带入需要引导的语境。
此外,助念环境也很重要,应该洒扫整洁,供有庄严的佛像,尺寸视场合而定,让临终者对佛菩萨具有感性认识,由此生起虔诚、恭敬、依赖之心。香、花、灯、水、果等供具可酌情安排,如果在公共场所,尽量低调些,以免带来违缘。
助念时的声调、音量高低、节奏快慢等,都要尊重对方的习惯,不要一厢情愿地进行。尤其对处于弥留之际的人,务必要仔细观察,根据对方的体力和接受程度妥善安排,千万不要让临终者或家属心生烦恼。如果在受助者去世后参与,先要根据参与义工的人数、精力等因素,初步决定助念时间。比如是8小时或更久,是否日夜连续进行等,然后再安排轮班顺序。通常可以四人一组,否则可能力量不足。在人员安排上也要注意搭配,以有助念经验的义工带动新人。同时引导并鼓励家属参与,因为这是对亲人最后的帮助,不要因错失机会而追悔。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念佛机一起来念。
助念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终者和参与者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信愿行中,信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助念之前,先要宣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功德,让大家对阿弥陀佛生起至诚皈依之心,对西方净土生起无限向往之心。以这样的信心来念,才能念得真切,念得到位,念得有力量。否则的话,对阿弥陀佛似信非信,对西方净土可去可不去,即使随众在念着,又有什么力量呢?同样,如果念三皈依,也是先要宣示三宝功德。当心调整到位了,声声佛号才能成为解脱的资粮。
五、往生的助缘
除了助念,还有一些在亡者去世后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很多家庭在操办丧事时,大办荤席,杀生害命,还以为这样有排场。殊不知,这些杀业将给自己和亡者带来极大损害。这就要善巧地和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杀生过患,了解什么才是对亡者真正有益的,引导他们把这些铺张浪费的钱拿来广行善事,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尤其在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最为关键。因为中阴身可能尚未投胎,尚未确定去处,在此期间所做的功德或许马上就能兑现,成为何去何从的直接推动力。
我们所熟悉的盂兰盆会,起源就是目连尊者对去世母亲的救度。尊者之母因生前造业太重,死后堕入饿鬼道。尊者虽是佛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却无力救度母亲,只能祈求佛陀帮助。佛陀让他在七月十五的僧团自恣日,以百味饮食供僧,以此功德令其母离苦得乐。所谓自恣日,是僧团从四月十五开始,经过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精进修行,将于此日圆满。是以人天赞叹,诸佛欢喜。所以,这一天斋僧的功德特别大。《盂兰盆经》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也是对亡者真正的利益。
《地藏菩萨本愿经》告诉我们:“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所谓广造众善,或是放生物命、助印经书、供养三宝;或是去寺院打普佛,让出家人在早晚上殿时将功德回向亡者;或是以亡者的名义救济贫苦、参与慈善等。总之要尽快去做,而且是带着纯正的利他心做,然后把功德回向亡者。经中还记载,地藏菩萨在因地时,得知母亲在地狱等诸恶道受苦,起大悲心,在十方诸佛前至诚发愿:“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就是著名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当他发起这个大愿时,其母即刻度脱苦难。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重视助念,还要了解什么是对亡者有益的,才能众缘和合,送他们走好今生的最后一程。
六、结束语
参与助念是菩提心的实践,也是让我们提前预习死亡这门重要的人生功课,引导我们通过这一因缘,生起真切的念死之心,生起“当勤精进如救头燃”的紧迫感,生起对三宝的归投依赖之心,是自利利他的良机!如果单纯把助念视为慈善,不和自身修学联系起来,就容易产生疲惫感,或是在遭遇挫折后退心。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那么助念就不仅是利他善行,也是让自身心行得到成长的契机。这样的话,我们会珍惜每一次助念机会,而不是心生疲厌;我们会感恩亡者的生命示现,而不是当做任务来完成。
心态调整到位了,进一步了解助念的各种相关事项,包括怎样心理引导,怎样如法助念等。更重要的是,在每次参与助念后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让助念成为一次菩提心的共修。祈愿所有众生都能在三宝慈光的护佑下,蒙佛加被,离苦得乐。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7 20:47:17  更:2021-08-17 21:17:2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