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普贤观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普贤菩萨,这个普贤是什么意思?体性周遍叫普,随缘成德谓之贤。所以他等于是称性起修,依止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发动的整个功德,是体性周遍而且是随缘成德。 这个菩萨白告佛陀说,我过去曾经亲近恒河沙的如来,在如来的座下而成为法王子,正如《华严经》说的,“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所以他是位居等觉,来帮助十方诸佛弘扬教法。那么他在整个弘扬教法的定位是什么呢?“十方如来教其弟子”,只要这个弟子具足菩萨种性,这个菩萨一定教他,一定要修学普贤行。 这个“普贤行”我们讲一下。普贤我们前面说过,体性周遍、随缘成德。这个普贤行,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是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乃至于普皆回向。 “普贤行”的一个特点,简单地讲就是时空无尽。你看,“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无有穷尽”,这是一个空间的无尽;第二个,“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时间的无尽。 我们一般依止识。你看修行的依止很重要,如果你依止的是生灭心,你可以在净律学佛院发心,可以在净律寺发心,但是到其他的地方不一定发起这个心。我们的发心是有时空障碍的,要在某一种特殊的因缘你才能够发起心,那就不是普贤行了。普贤行是在空间上没有障碍,在时间上也没有障碍,这叫时空无尽。 当然这个地方的特点,你就是要依止不生灭心。你依止的心不能够说是依止根尘碰撞以后产生的识,那就完了。因为根尘每一次的碰撞产生的识都不一样,你看你昨天的心情跟今天不一样。你昨天的心情跟今天心情会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嘛。那你要依止这个心发心那就完了,昨天的心已经觅之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诃责生灭心。所以他是以不生灭心为因,而产生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妙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