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 正文阅读

[佛经]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其他法师|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这是宇宙人生亘古不变的必然规律。所以佛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希望我们能对这个变化、短暂、不实的世间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虽然如是,我们人类还是竭尽所能,千方百计用尽各种方法,追求寿命永享,天长地久;可是无论再新的科学、再高的技术,亦不可能打破宇宙的自然规律。
近年世界各地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乃至近日接二连三的飞机堕毁事件,如马航、复航、阿航失事,导致严重伤亡的惨况,一次再次地提醒着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永恒的、不变的;既然意外或灾害都是无可难免的,那么,如何才能在减低人为错误因素的同时,尽量保障宝贵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是否能让我们对人生的“无常”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一、灾难到底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怎么样的启示?
在宇宙规律的自然法则下,人间的灾难既然是无法逃避的,那么当天灾人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以下几点可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忍耐哀伤与同感他人
看到媒体公布的受灾死亡人数逐渐增加,或看到电视画面里的受灾现场,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次心灵的震动。我们可以感受到无数哀伤的人群,也在电视机前暗暗的哀伤——我们正默默地从这些灾难中学习忍耐哀伤,学习同感他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从灾难中,让我们发挥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爱心与同情,让彼此间更加珍惜和友爱。在我们远远地付出哀伤、甚至是伸出援手以作赈济的时候,也分担了受难者面临的苦难,并且在哀伤中学习安慰和期盼、豁达与智能。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目睹灾难中受难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让我们感到一家人能活着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突然的灾难,给我们一个厘清“对自己最重要的事物”的机会。在安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早就忘却了珍惜,忘却了每天一个拥抱,一句关怀的问侯;可是灾难一旦来临,让我们顿时清醒起来了,提示我们生命是如此的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身边人的生命。每当灾难降临,可以发现很多家庭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很多朋友的联系也距离拉近了。因为逝去的人而令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人、身边的人;这也许就是“祸兮福所倚”的道理——就像一句谚语所说:“上天取去我们看为宝贵的东西,那是因为他要另外赐给我们更宝贵的。”
3、舍弃渺小的烦恼与困惑
在灾难带来的生死震撼前面,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困扰自己的那些小事情、小困惑突然都变得不值一提了呢?我们还好好的活着,这就是莫大的幸福——与那些哀失性命、失去至爱亲人的大悲痛、大不幸相比,那些“考试焦虑”、“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感到孤独”的小伤感、小情绪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很多时候,灾难的发生,可以升华我们的承受能力,教我们学会真正的坚强。所以,我们不妨试着用同感灾难的心情,转移自己情绪的重心,跳出自己长久以来被困的狭小心事,看看它们有多么渺小。所以,灾难教会我们鄙视自己的脆弱,向灾难中的人们学习更多的坚强。
4、从心灵出发有效的援助
任何灾难发生之后,每个人所能贡献的虽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对于灾难来说,都是一种弥补与援助。由于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受过专业救护训练的人员,毕竟无法冲到前线去救人,只能从遥远的地方用真诚的心念提供小小的帮助;但事实上对于灾难来说,心理上的波及面,往往比生理、物理上的还要大,所以我们的贡献,要从心灵出发,只要对于这场灾难的重建是良性的,都无妨去做,例如捐钱、捐物资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帮助;而从心灵出发的助人行为,无论帮助的大小,都是一次有效的支持。灾难有时不仅教会我们团结,还能教会我们将身比己、将心比心,有效地去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如谚语所谓“施比受更有福”,这确是不移的事实。
二、无常的真正意义何在?
唐朝永嘉玄觉禅师曾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尽管目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无常是终有一天会到来的,因为这是生命的实相!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它、认识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此才能深入体悟佛法的真义,获得真正的解脱与自在。既然“无常”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那么无常的意义何在?
(一)“相续无常”和“刹那无常”
“无常”,在佛教中作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之一,指一切有为法,即种种因缘所生的万物,无论是物质的“色法”,还是精神的“心法”,都是生灭变化,不可常住的。从时间的角度,可分为“相续无常”和“刹那无常”。相续无常,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过程中,必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与其生前与灭后相比来看,似乎具有某种稳定性,这尤以人的生死最为明显,这也是人们普遍能体验到的一种“无常”。而刹那无常,是指在刹那之间也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从理论上说,这是对时间无限分割的必然结论;从现实中来说,则往往被人所忽略,但若仔细省察,也不难发现,如观察我们自己的念头时,会发现似乎有一束意念正在迅速飞逝,没有片刻的停留;当今科学对“微观粒子”运动速度的观测结果,也可以从某个角度证明物质世界的刹那生灭。
(二)《阿含经》中佛陀有关“无常、苦、空、无我”的开示
1、色即无常,此即是苦
由此可见,正因为无常的客观存在,所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状态,其实是处于一种逼迫、束缚之中。依佛法而言,人的身心世界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成,而这五蕴的本质也是无常的、空的,所以佛陀说:“色即无常,此即是苦。”(《五蕴皆空经》)。有关佛陀对“无常”的开示,在《阿含经》中多有记载。如《杂阿含经》第474经中,佛陀告诉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佛陀之所以如此教示弟子,目的就是希望策发他们的出离心,从而为获得真正的解脱做准备。从历史上看,的确不乏因无常而发出离心的修道者。如佛陀本人未出家前身为悉达多太子,曾出游四门因见人生、老、病、死而发心舍俗求道;安世高为安息国太子,幼以孝行见称,因其父亡而“深厌名器”,将王位让位给叔父,出家修行等等。
2、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
因体悟无常而出离并最终解脱的一个修行关键,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不再贪爱与追逐。一个修行人最初的出离心,可能只是对未来道路的一个初步选择,获得解脱的路途仍然遥远。若要从根本上破除对世界及自我已习惯了的爱执,就必须确切认识到,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即生,缘散即灭,其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有的只是万缘的生灭,而缘亦待缘,是故毕竟皆空。“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杂阿含》第11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阿杂含》第335经)。
因此,从无常、苦、空,而得出了“无我”;实证“无我”就是解脱的关键所在。因为“无常”并不直接地带来痛苦,必须还要与以万法为实有的观念相结合,或与“我”相联系才会产生这种效果。所谓因我而有爱,因爱而有取,因取而有执,因执而有种种的苦恼;而这也就是有情生命之所以流转的循环过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人之苦恼的根源就在于“爱”与“取”,诚如佛陀所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说四十二章经》)
3、如实观无常
是故,如果我们要超越爱执及其必然带来的忧悲苦恼,那么就要如实地认识世界、认识万物的本质。这个过程也就是修行解脱的道路。所以佛陀不仅处处说无常,而且时时教人如实观无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杂阿含》第80经)。而在佛教的观法之中,“四念处”的“观心无常”(其余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可作为无常观或其延展;“观心无常”简单地说就是“内观心识念念起灭,刹那不住,无一常住不变之念,以对治误认受、想、行、识及世俗心理活动为实常不变的执着”,以观心无常的慧力,可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
另外,如《佛说八大人觉经》就明白指出:“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我们这个心无始以来,执着我们的身体,始终得不到解脱,这个执着就是障碍,障蔽我们的真性。什么是真性?真性一个是佛性,一个是法性。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因为我们执着色、受、想、行、识为实有,所以我们无法出离,因此现在就要起观照,观照五蕴无我,从诸法无常的苦、空中体证无我,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也就达到了“涅盘”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常与无常的不生不灭的、超凡入圣的境地。
4、色、空不二的、立于中道的圆满教法
那么,从修行境界上说,圣人与同处世间的凡夫有何分别呢?佛教认为,对凡夫来说,“受乐时增贪,受苦时增瞋,受不苦不乐时增痴,不仅身受苦乐,心亦沉溺于苦乐中并增长三毒”;对于圣人来说,“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杂阿含》第470经)。可见,身受虽同,心受却异,关键在于圣人彻悟了诸法之虚妄不实,于是不会有任何的执着与挂碍,因而没有丝毫的烦恼与束缚,这就是菩萨的心境。
“菩萨”,简单地说,是指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悟的人。菩萨发心,往往因为不仅感受到自身所受诸苦的煎迫,更扩而大之对众生生起的深切的怜悯与同情,从而产生了普渡有情的广大愿心。对于初发心,未断我执的菩萨来说,就必须要精进不懈地坚持六度万行,以达到利乐有情、令彼离苦得乐的目的。而《金刚经》中却一再强调,菩萨不仅要有广大彻骨的悲心,同时更要有对空性——无我的体认,圆融二者即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称得上是真正的菩萨。所以,对于一个够资格的菩萨来说,随顺愿力与因缘而度化众生,是永无休竭的任务。
结语
由此可见,佛陀的教法,其实是色、空不二的、立于中道的圆满教法,也就是即在无常中体验真常,从而超越常与无常;所以佛法修行的目的,并不是消积、避世,而是在摆脱无常的世间的当下,远离贪爱、执着与不正见,转五浊恶世为和乐清净的国土。如此的话,就能在无常中见真常,于苦难中见实相,于烦恼中现清凉。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7 20:47:17  更:2021-08-17 20:58:2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