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134.晏子赎越石父:以礼待人才能结交知心朋友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
【释义】晏子,即晏婴,齐国自丞相。晏子把越石父赎了出来。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齐相晏婴出使晋国,路过中牟地方,看见一个人头戴破帽子,反穿皮袄,身背饲草,正坐在路边休息。
晏婴问了他几句话,知道他叫越石父,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便把拉车的马解下来,用这匹马把越石父赎买下来,并与他一起坐车回国。回到相府,晏子没跟越石父告辞就进了自己的房门。越石父很生气,要求与晏婴断绝关系。晏婴派人对越石父说:“我不曾与你结交,谈和绝交?你当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见了才把你赎买回来,我对待你还算可以吧?你怎么可以恩将仇报,说什么绝交?”
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士人在不是知己的人面前蒙受委屈,在知己面前扬眉吐气,所以君子不因为自己对人有功就轻薄人。我曾做了别人三年奴仆,那些人不是我的知己,现在你赎出了我,我把你当成知己。先前您坐车,不同我打招呼,我以为是你一时疏忽。现在您又不向我告辞就直接入屋门,这与把我看做奴仆是一样的。你不能对我以礼相待,我还不如去做别人的奴仆。”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回话,走出来,请求和越石父见礼。晏子说:“以前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现在理解了客人的内心。我听人说过,考察他人行为的人不助长人家的过失,体察他人实情的人不讥笑人家的言辞。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抛弃我吗?我诚心改正错误的行为。”晏子命令人把厅堂打扫干净,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说:“我听说过,最高的尊敬不讲究形式,用尊敬的礼节款待人不会遭到拒绝。先生以礼待我,我实在不敢当。”
后来,晏子把越石父奉为上宾。
【成长心语】
一个人帮助了别人,不能居功自矜,轻薄别人。如果与受助人有着长期的交往关系,就应该彻底放弃助人后的恩德意识,不以恩德伤礼遇,始终给对方以人格的尊重。越石父在原来的主人面前能经受住为人奴仆的痛苦而毫无怨恨,却受不了晏婴的一点怠慢,是因为他感到患难逢知己,对晏婴有着高得多的感情要求。可见,人们在生疏的、或者相敌对的关系中,会有很大的忍耐性,可以承受住一定的委屈、打击和伤害;但在亲近的关系中,在知己面前,其感情的承受力极为脆弱,经不起稍多的委屈和伤害。所以,我们只有时刻以礼待人才能结交到知心朋友,而且帮助别人也不能以恩人自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