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疾病的道路: 生命起源的模拟实验
奥巴林的《生命起源》出版之后,生命起源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年轻的毕业生斯坦利·米勒根据奥巴林的假说和他的老师尤里提出的原始大气成分的资料,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实验——原始大气模拟实验。他把甲烷、氨、水蒸气、氢气的混合气体装在一个封闭的装置内,让它们循环流经一个模拟太阳紫外辐射的电唬经过一个星期的昼夜连续放电之后,他用纸上色层法分析这些溶液,发现除了那些简单物质以外,还有甘氨酸和丙氨酸等11种氨基酸出现,其中有4种氨基酸存在于天然蛋白质中,米勒实验揭示了简单分子变成复杂分子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几十亿年前原始地球上合成有机物的生动景象。
艾贝尔森继续了米勒的工作。他用由不同气体以不同方式组合的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类似的实验。他发现,只要开始时所用的分子中有碳、氢、氧、氮等原子,就能形成在蛋白质中普遍存在的那些氨基酸。1959年,德国科学家格罗特和维森霍夫设计了一个用紫外线代替放电的实验。他们也得到了氨基酸。1961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奥洛把氧化氢加到实验开始时的混合物中,得到了很多种氨基酸,还有一些短链的肽。此外,还制成了一些嘌呤,特别是核酸的重要成分——腺嘌呤。1962年,奥洛又用甲醛作为原料之一,制成了核糖和脱氧核糖。1963年,波南佩鲁马也做了同米勒相似的实验。他用电子作能源,制成了腺嘌呤。接着,他同马里纳、萨根一起,进一步把腺嘌呤加到核糖溶液里,在紫外线作用下,制成了腺嘌呤和核糖分子结合而成的腺嘌呤核苷。
近年来,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已全部通过人工模拟自然条件的方法合成。中国科学家利用火花放电方法,合成了胱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等几种氨基酸。1965年,中国成功地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些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生命起源的理论,开创了探索生命起源的新阶段。
优生学的创立
优生学是运用遗传学原理来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一门学科。是由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把他表兄查理·达尔文的进化概念扩充到改良人种的研究上而创建的。高尔顿自幼聪颖,22岁即获得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兴趣广泛,博学多识,先后创立了生物统计学、人类遗传学,并用数学方法研究人类遗传,对从事各种职业的300人的家谱及其他情况进行调查,采取统计方法计算人口数量,着重研究人类身体和精神上的复杂遗传现象,提出在当时很少有人接受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遗传的这一观点,并受到达尔文的大加赞赏和承认。
高尔顿在深入研究、详细调查、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于1883年提出优生学的概念,正式创立了优生学说。他的主要观点是:人类要繁荣昌盛,一代胜过一代,就必须促使有优良或健全素质的人口增加,使有不良素质的人口减少,以改进人类的遗传素质。
优生学又分为消极优生学和积极优生学,前者目的在于寻找各种方法,以减少产生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后者则是设法增加或维持产生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实践上,人们通过调查,查明遗传素质的人节制生育,以尽可能防止遗传素质的人节制生育,以尽可能防止遗传缺陷产生的原因和遗传疾病传递的机制,并相应地采取适当措施,鼓励具有优良的遗传素质的人生育后代,劝说具有有害的遗传缺陷的出现,减少患遗传疾病婴儿的诞生,阻遏致病基因的扩散,以逐步改善人类的素质。根据高尔顿的建议,伦敦大学于1904年建立优生研究所,并开设了优生学讲座。
人体解剖图首次绘出
1490年,意大利艺术家、科学家达·芬奇第一个用精湛的绘画艺术绘出人体解剖图。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科学家。他冲破中世纪宗教信仰统治,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认识自然,他为了获得真实、系统的人体解剖学资料,不顾教会的反对与制止,冒着受迫害的威胁解剖了30多具尸体,前后绘制出将近1000幅解剖图。并随手写了许多解剖学札记,为此后医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达·芬奇用高超的绘画艺术,对人体各个年龄,各个局部结构作了极为真实细致的描述。第一个正确描述了子宫形态结构和胎儿在子宫中的通常位置。首次绘出人体骨骼图和心脏瓣膜图。第一个发现上颌窦和心室内连锁带。
达·芬奇在绘画解剖图中,完全以尸体为标本,坚持实际真实的原则。
他说:“许多人认为有权非难我,说我的论证反对了处于崇高地位若干人士的权威。没看出我的论据乃是出于朴素而真实的实验,这种实验才是真正的导师。”他的素描艺术特别翔实,特别逼真。令人惊讶的是从作品中可看出心、脑、肺、子宫与肌肉的微细结构。他所描绘的解剖图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世界医学解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人格测验法的建立
人格测验又称个性测验,是评定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技术,在临床上作为心理诊断的一个方法。
1921年,瑞士的精神科医生洛夏首创投射性试验。他受到从事美术工作的父亲的启发,想了解病人精神障碍时对感觉有何影响,于是,他用图画来测验病人,促使病人的内心活动投射出来,从而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这些图片是用墨迹制成的,又叫墨迹测验。他在纸上涂墨迹,未干时对折,形成浓淡不一,完全对称的墨迹图。他从成千幅图画中选取出10张,其中3张为水墨迹图,7张为彩色图,并按顺序把这些图逐一给病人看,让病人讲出在图上看到什么,加以记录,最后进行分析评定。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这是适于成人和儿童的良好的人格投射测验方法,对于诊断异常人格有一定价值,因而曾风行一时,至今仍被认为是传统的心理测验方法之一。
1943年,美国的哈特卫和墨金利编制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简称MMPI)。此表采用问卷测验法,共有566个采用自我叙述语形式的题目,被试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作“是”与“否”的回答,若不能判定时则不作答。
这是目前各国广泛应用的一种量表。此表除用于临床诊断外,还可作为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价。它已成为精神科、内科及心理卫生界良好的筛选工具。
后来,英国的艾森克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该卷由4个量表构成: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EPQ分为大人和小孩使用的两套问卷,小孩量表有97项,大人量表有101项,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测试后根据各量表的计算标准评分,并参照相应的常模来解释。EPQ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病研究所有关人格研究的测定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应用广泛。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的探明
美国医学教授迈克尔·布朗与约瑟夫·戈尔斯坦长期合作,提出胆固醇代谢规律,为探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共同荣获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体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酯等。这些脂质只有与球蛋白结合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循环利用。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临床证明,主要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祸首。那么,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是什么因素决定的呢?1981年,布朗和戈尔斯坦经过研究终于探明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肝脏细胞和肝外其他组织细胞膜上有一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这种受体的功能是帮助吸收血液中的胆固醇粒子,调节体内脂蛋白的吸收和降解,控制血浆胆固醇水平。当人体各型细胞细胞膜上缺少这种受体时,低密度脂蛋白便不能正常地进入细胞而被利用。这样,留在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就会增多,从而引起高胆固醇症,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因。
同年,这两位学者还发表了胆固醇代谢规律的研究成果。胆固醇被肝脏产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带入血流。这些低密度脂蛋白分子内的胆固醇颗粒被包裹起来而挤进细胞内,被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附着于细胞膜受体凹陷处。胆固醇进入细胞后,便激活细胞内的胆固醇贮存系统,从而抑制细胞本身合成胆固醇的机能,并停止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受体合成受反馈调节,即当细胞吸收胆固醇不足时,又重新产生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这种受体担负着清除血液中75%的胆固醇的使命。这两位学者还指出:遗传基因、饮食和内分泌三者相互作用,参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调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减少,动脉壁里胆固醇过多的积聚,可造成内膜局部隆起,形如粥状,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种病变是多年形成的,除遗传因素外,大量食用脂肪,及高血压、神经高度紧张和吸烟等,都是重要原因。
1981年,他们研究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一是促进脂蛋白受体的产生,二是提高血浆胆固醇的运转效率。从而,开创了征服动脉粥样硬化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