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疾病的道路: 乙肝疫苗研制成功
乙型肝炎亦称血清性肝炎,通常通过输血、针头注射等途径传播,亦可经胃肠道传播,与肝癌有密切关系,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早在1964年,医学家们就从澳大利亚居民的血清中发现了乙型肝炎抗原。1970年又从含乙型肝炎的血清中发现了乙肝病毒。它是直径为42毫微米的球状体,由外壳和内核组成,抗原就是其外壳的成分。
为了征服乙型肝炎,医学家们进行了各种防治工作。从70年代后期开始了乙肝疫苗的研制。1979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布罗肖特利用基因工作,将分离出的可表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DNA片段插入到大肠杆菌的质粒中,使其扩增及表达,从而得到大量的此种DNA基因组,为乙肝疫苗的制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981年,美国医学科学家默克、夏皮和多尔米研制出乙肝疫苗,并成功地进行了最后试验。美国食物和药物管理局肯定了这一成果。
中国乙肝疫苗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12月,由中国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作研制成功乙型肝炎血源疫苗。1988年12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和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作,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功高纯度、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并成功地用于人体。
血液净化法的发明
1988年,美国纽约医院科麦尔医学中心戈登博士等人发明了一种控制胆固醇的新方法——血液净化法,即将胆固醇增高症患者的血液,抽出来经过净化,将其中过多的胆固醇和血脂消除后,再注入人体。其具体做法是:先让患者静静地躺在床上,将静脉血抽出来,经过一个高速离心机将红细胞、白细胞、血浆分离开。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都存在于血浆中,所以只要将血浆通过一只装有许多带孔小珠的玻璃瓶,小珠表面涂有一层专门吸咐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的药物。净化一次可消除血浆中80%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最后,将净化了的血浆和红细胞、白细胞混和输回患者静脉内。
整个工作可在电子计算机精密控制下进行,净化一次只需3小时。
戈登博士指出:血液净化法还有希望使原先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人病情逆转,因为用净化法不断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使那些已沉积在血管壁中的脂蛋白又重新溶解在血液中,从而恢复正常。虽然血液净化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在净化过程中会增加感染机会,还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等,但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不仅可治疗胆固醇增多症,而且还可治疗多种血液疾玻据报道,前苏联用它治疗败血症已获成功。
高热疗法的发明
1887年,奥地利病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耀雷格向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由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发起了挑战。当时,尽管对此症有一些非特异性治疗方法,如用碘汞剂、铋剂及大剂量“六○六”综合治疗,然而总不能使患者摆脱死亡的危险。
耀雷格在治疗研究中发现,每当精神病人感染了传染性疾病(如丹毒、斑疹伤寒等)发高烧之后,病人的精神状态反而大大改善。由此,他发明了利用各种途径引起高热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如给病人注射结核菌素、葡萄球菌、链球菌、斑疹伤寒疫苗等,结果在临床上获得了明显的疗效。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在未成年患者中获得永久性疗效,而在成年人中复发的比例仍很高。
耀雷格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决心考虑新的办法。恰遇奥地利某一地区流行疟疾,他自告奋勇来到该地区,住进当地一所精神病院中,一方面治疗疟疾,一方面继续研究麻痹性痴呆。在开始的3个多月时间里,他废寝忘食,几乎完全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关心他的人责怪他自讨苦吃,甚至还有的人以为他潜伏着精神玻然而,在耀雷格看来,这正是研究疟疾和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的大好时机。他在实践中同样发现,在得了疟疾的精神病人中,每当高烧过后,精神状态必有所改善,于是又增添了往病者身上接种病原体的决心。
1917年6月14日,耀雷格首次把从一个隔日发作的疟疾患者身上抽出的血注射到另一个进行性麻痹病人身上,结果病人获得痊愈。又过了2年,即1919年,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此法进行了大范围治疗,并从理论上作了解释。他用此法治愈了许多进行性麻痹症患者,使他们迅速地恢复了工作能力。
高热疗法在抗菌素发明之前是唯一能够治疗麻痹性痴呆的有效方法。由于这一历史性成就,耀雷格在70岁高龄时,即在1927年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放射疗法的发明
1895年11月8日,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于符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发明了X射线,为放射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矗12月22日,他将荧光板改为照象干板,给妻子拍摄了戴有戒指的手的骨胳照片,成为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照片。
从此,开拓了放射疗法的新途径。首先制成了X射线机,用以透视身体检查病变。后随着各种射线的发现,放射疗法更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治病,特别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消除肿瘤需要足够强的放射线,制造射线发射装置是关键。第一台发射放射线的装置,用了25万伏的高压电。1936,一台100万伏特的放射线发射装置在英国投入使用,它是只有一只X射管,重达12吨的庞然大物。后来用直线加速器代替了这个笨重的装置。现在使用的同步加速器和磁电感应加速器比直线加速器的加速能力大了15倍。随着放射装置的改进,运用X射线的透视范围也由原来的骨科检查推广到了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等人体系统,并形成了以X射线透视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放射学。
在放射学发展过程中,法国的阿·贝克列尔和西卡尔、德国的德尔、美国的贝克和丹迪、意大利的里德尔以及葡萄牙的埃·莫尼兹等人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电休克疗法的发明
电休克疗法是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它是用电休克治疗机将适量的电流通过病人的头部而引起全身抽搐,以达到治疗目的。它主要用于治疗忧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如躁郁症患者的怪癖和偏执,躁狂症患者的怪癖和偏执,躁狂症患者的大吵大闹和精神分裂症及精神错乱者的各种症状等。
首先使用这种方法治病的是意大利人塞尔列提和比尼。1936年,他们首先用动物进行试验,1938年开始用人做试验。他们为了治疗癫痫病,采取向大脑通电流的办法。这个轰动一时的精神病治疗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立即传遍了全世界。
针刺疗法的发明
针刺疗法是应用各种特制针具刺激于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针刺疗法起源于中国。它的前身是砭石疗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后又逐渐出现荆棘刺、骨针、竹针、木针等,以后发展用象牙、金、银和黄铜制针。
最初,人体外某一部位无意被碰破或刺伤,结果却使原有某种疾病减轻,甚至痊愈;或患有某种病痛的人,通过手按摩、捶拍病痛部位,使病痛缓解、好转。经过多次观察、反复实验,发现用一种器具刺激人的某些体表部位有治病作用,这样就产生了针刺疗法。
中国周代(前11世纪)后,开始出现金属制针。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针刺疗法已很普及。针刺疗法适应症很广泛,治病效果迅速而显著,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作用,能够促进气血运动,消除“壅滞”,加强或缓和身体的力量,从而达到预防或控制疾病的目的。针刺疗法安全、可靠、副作用小,而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可配合其他方法治疗。
针刺疗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发明。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针刺疗法首先向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传播,后来又传到东欧许多国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
化学麻醉药物的发明
在古代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等,已积累了许多麻醉法的经验。主要应用植物性麻醉物(曼陀罗花、鸦片、大麻叶等),亦有用神经干机械性压迫、饮酒、放血等方法,使病人失去知觉而进行手术的。这些方法的麻醉效果都不能令人满意。当时流行有“手术刀和疼痛是不可分离的伴侣”的说法。外科医生在进行手术时,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唯一的办法是尽快地做完手术。拿破仑军队的著名外科医生让·多米尼克·拉里在莫斯科军营里,曾于24小时之内,为200人做完了截肢手术。
19世纪,化学的发展,促进了麻醉药物的研究与应用。1798年,英国化学家H·戴维发现了氧化亚氮(■N2O)具有镇痛和令人发笑作用。1839年,化学家斯考芬证实吸入多量氧化亚氮可使人呈现醉态,甚至失去知觉。某些牙科医生在做拔牙手术时首先使用这种化合物,以减轻牙齿疾病患者的痛苦。1842年,美国医生朗格在做外科手术时,第一次采用了使用乙醚进行全身麻醉的方法。1846年,美国人莫顿和沃伦在用乙醚对病人实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完成了切除颈上肿瘤的手术。后来,这种手术方法迅速传遍美国,而且,又传到了欧洲。
在乙醚之后,人们又开始使用氯仿。英国爱丁堡大学妇产科教授辛普森于1813年研制出氯仿麻醉药,并于1834年获得使用氯仿麻醉药的完美方法。
外科手术中的局部麻醉是在1888年由奥地利眼科医生科列尔首先用可卡因实现的。后来,作为改进措施,于1902年增加了肾上腺素,随后到1904年,则用毒性较小的奴佛卡因取代了可卡因。此后,全身麻醉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研制出了周围持续麻醉术可以代替全身麻醉,特别是用于产妇分娩时,把麻醉药注射到脊髓的硬脊膜上,那里有通向手术区的神经,从而可使手术区麻醉得既彻底,又不波及其他部位。1962年在德国生物化学家菲舍尔实现了佛罗那的合成之后,开始推广静脉麻醉法。除了巴比妥酸剂(即佛罗那)外,1903年以后还研制出了安米妥、戊巴比妥纳以及戊硫巴比妥等静脉麻醉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