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景不胜收: 绿色的太阳光
在海边,人们有时可以看见绿色的太阳光。
一位绿色太阳光的目击者曾经这样描述:“在1923年~1924年间,我在亚得里亚海上见到绿色太阳光近百次。在黄昏时候,如果地平线十分清楚,海上没有雾,我几乎总能看到出现绿色太阳光。绿色太阳光常常在太阳的上缘刚在海上消失时出现。它像一个樱桃大小的火球,闪耀着翡翠般的、明亮的光辉。”
1979年7月,波兰快艇运动员乌尔班奇克,率领“晨星”号帆船从旧金山向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方向驶去。在途中,船上的人们数次看见绿色太阳光。
绿色太阳光在埃及和亚得里亚海沿岸、地中海海上常常出现。在加里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黑海,以及墨西哥、智利沿海也出现过。
其实,古埃及人早就知道绿色太阳光了。存于金字塔的图画里就画有向四周发射绿色太阳光的太阳。
绿色的太阳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前苏联天文学家季霍夫科学地解释了这一自然现象。
大家知道,在地球外围有一层大气层。这一大气层和地球一样呈曲面状,相当于一个透镜。当位于地平线附近的太阳光,通过这个“透镜”时,由于折射作用,太阳圆面好像向上下方向拉长,太阳被分散呈彩环状,上缘是蓝色和绿色光,下缘是黄色和红色光。此时,如整个太阳在地平线上,它的亮光会遮住色彩不艳的光环;如在日落的时候,蓝光会在空中散射。这样只留下了绿色太阳光。
虹的形成
夏天雨后,乌云渐渐散去,太阳又重新露出红彤彤的脸,天空中会出现一条半圆形的彩练,像一座拱桥飞架在天际。这就是人称“空中彩桥”的虹。
它的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夺目,形状是那样的优美自然。许多诗人曾为它写下动人的诗篇:“一片灵台月照明,万丈辞艳飞长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远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虹”的记载。说明古人已注意到虹。
那么,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阿拉伯人的传说里,虹是光明神哥沙赫的弓。当哥沙赫休息时,就把自己的弓——虹,挂在云端。显然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我国古代的哲人学者却已知道虹的大致形成原因。公元前3世纪的庄子说:“阳炙阴为虹。”这话的大意是:阳光烤水气而出现虹。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引用与他同时代科学家孙彦光的话说:“虹,日中雨影也,日照之,则有之。”南宋的朱熹也在《朱子语类》中说得更具体:“虹非能止雨也,雨气至是已薄,是日色散射雨气也。”当然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他们的说法还不是那么准确。
现在科学已揭开了虹的奥秘。原来太阳光尽管看起来是白色的,可却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构成的。如果我们把一束太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在三棱镜后面就可以看到这7种颜色。这是因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之后,各种颜色被分离出来。要是我们手头没有三棱镜,也可以做这么个小实验:在一个墙壁的前面,放置一个有水的脸盆;再取一块镜子,用手拿着,将它斜放在水面,并调整角度,使太阳光反射到墙壁上,这样在墙上就可以看到各种美丽的颜色。
虹的形成道理,跟这差不多。在下雨之后,空气中有好多的水滴,这些水滴像三棱镜一样,当阳光照射在上面时,经过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被分离成各种颜色,于是,在雨幕或雾幕上就形成了人们看到的外红内紫带状排列的虹。
有时,在虹的外围伴随着一条色彩较暗、色带排列为内红外紫的“副虹”,人们称它为“霓”。由于它是阳光经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所致,多了一次反射,因此,色彩没有虹那么鲜艳。
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空气中的水滴越大,虹越鲜艳;水滴越小,虹色越淡。在雾滴里形成的虹则为淡色。
灿烂的彩霞
早晨或傍晚,天空经常布满灿烂的彩霞。彩霞是怎么形成的呢?
天空中的颜色是阳光在大气中的散射现象引起的。我们所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上是经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在早晨或傍晚时,太阳光斜向穿过大气层,通过大气层的路径最长。光线的短波部分,即蓝光、紫光在传播途径中大量散射掉了,而红、橙色的长波部分散射得不多,能够照射到大气下层,并把天空和云彩染成一片金光灿烂的色彩。
蔚蓝色的天空
晴朗的天空,通常都是蔚蓝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大气中悬浮着许多微小的尘埃、水滴、冰晶等。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要受到这些微粒的散射。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单色光组成的,而不同颜色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散射的强弱不同,其中,太阳光线中的短波光部分(即蓝、青、紫光)散射作用要比长波光部分(即红、橙、黄光)要强烈得多。于是这些被散射的蓝、青、紫光散布在整个大气层中。人眼对紫光不太敏感,所以天空看起来呈现出蔚蓝色只有一昼一夜的地方地球上有没有一年只有一昼一夜的地方?
答案是肯定的,在北极和南极一年就是一昼一夜。
为什么在北极和南极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知道,地球公转有一个特点:斜着身子转动,地轴与公转的轨道面不是呈90°角,而是呈66°33′的夹角。而且,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在春分的时候,太阳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此时南北极所受的光照范围相同。而过了春分,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上,以至在秋分之前(即从3月下旬至9月下旬),太阳老是在北极的低空上兜圈子,此时北极地区都是白天,称为“极昼”。到了秋分,太阳又直射在赤道上,南北两极所受的光照相同。
而过了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以至在春分之前(即从9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北极地区都是晚上,称为“极夜”。
南极与北极恰恰相反。在春分至秋分的半年时间为晚上,即“极夜”,而从秋分至春分半年时间为白天,即“极昼”。
在“极夜”期间,太阳光照不到极地,当然,此间南极或北极相当寒冷。
即使在“极昼”,由于太阳升得很低,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黄昏时的太阳一样,斜悬在天边,太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热量被削弱,因此,南极或北极,在“极昼”时,也仍然是冰天雪地。
如果在“极昼”期间到南极或北极旅游,那么,就可以看到奇特的日出奇观:太阳升上地平线之后,循着螺旋形的轨道缓慢上升,上升到一定位置后,再慢慢落入地平线。太阳始终斜斜地挂在地平线附近。
如果在“极夜”期间去遨游,则可以看到:那里的天空是明亮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在月光和星光的照射下,冰雪显得格外美丽。当月亮半圆时候,一天天升起来,并且终日不落,满月的时候升得最高。苏东坡要是到那儿玩一趟,也就不必发出“明月几时有”的感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