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景不胜收: “天下第一奇观”——石林
“千峰竞秀,拔地擎天”,远望如林,近视为石,千姿百态,令人着迷,这就是云南省路南县城东30里处的石林。石林胜景,是大自然中一大奇迹,难怪它赢得了“天下第一奇观”的美誉。
石林面积约45万亩,最精萃的部分辟为游览区,约1200亩。在这参差不齐的莽莽“峰海”中,到处是陡峭嶙峋的奇崖异石。平地拔起的石峰、石柱、石屏、石笋,纵横交错,蔚然成林。矮的数米,高的十数米至数十米,甚至超过百米,其状如塔、如楼、如倚天宝剑、如器物鸟兽、如雨后春笋、如蘑菇云、如文人武士、如少女村姑..一石一形,神态殊异。每个石峰,都有自己的美妙传说,迷离的画境,尽可使游者浮想联翩,呆然神往!有的地方,林笋夹道,曲径通幽,一泓碧水,倒映云天,石桥栏杆迂回其间,如临瑶池仙境。有的地方有天然石榻、石枕、棋桌、茶几,长桥似虹,绿柳如帷,异常清静幽雅,如置身云外天台。如登高环视远近石林,则莽莽苍苍,似千军万马,握剑戟刀枪,正待命出征。“望峰亭”是观赏石林全貌最理想的地方,这儿高出“林”间草坪30余米,居高临下,“林”景尽收眼底。游目骋怀,仿佛在画中看画,令人心旷神怡。
地上的景色,已使人为之颠倒,地下的洞景,更加使人入迷。据《云南通志》记载“下有伏流(俗称阴河),清冷如雪。曩者旅游,自溶洞钢梯下视,流水哗哗,凉风习习,奥妙幽深,如临水晶宫阙。”可惜今已填塞溶洞,仅设一吸管,将伏流变作生活用水,好景不在了。
石林,是传说中撒尼族姑娘阿诗玛的故乡。现在有座亭亭玉立的阿诗玛石峰,是最为游人流连的地方。关于它的由来,从来就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但是神话归神话,石林的“诞生”还得从它的地质基础说起。石林是岩溶地貌中的一种石灰岩特有形态。据地质地理学家研究,在距今27000万年~3亿年前的古生代二叠纪,整个西南地区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这里沉积了很厚的石灰岩层,以后随海底上升而成为陆地。经地壳不断运动,把岩石挤压成无数裂隙,再经日晒雨淋,岩石不断溶解,至距今约200万年时,石柱状岩石便逐渐溶蚀成今天瑰丽的石林奇景。这里的石林是全国石林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方。
冰洞奇观
冰洞只有在高海拔的冰川发育的地方才有。冰洞是十分瑰丽的,见过的人,都称它为“水晶宫殿”。
1975年3月中旬的一天,我国珠峰一名科考队员决定去游览一下在东绒布河流入绒布冰川的一个冰洞。
洞口不大,很像一个古城的拱门,他没费多大劲就走了进去。走了几步,冰洞里就黑得看不清路了。他掏出手电筒照着脚下前进。“啪哧”一声,他的头碰断了倒挂在洞顶上的一个冰钟乳。他顾不得抚摸被砸疼的头皮,赶忙用手电照一下头顶。真可怕,还有一支尖尖的冰钟乳只差10厘米就要扎到眼睛了。他用手臂把它打断。由于只顾上面,而脚下的冰面却是坎坷不平又十分光滑,一挥手臂,身体失去平衡,仰面摔了一跤。
手电筒被甩得老远。幸亏它还亮着,不然在这漆黑的冰洞中很难再找见。
他爬起来,拾起手电,拍掉身上的冰渣,继续前进。脚底下的冰笋渐渐增多,被他咔嚓咔嚓踩断了无数的笋尖。时间久了,脚腕有些酸痛。加上冰洞里千篇一律的东西,头上悬着冰钟乳,脚下立着冰笋,他渐渐地失去了兴趣,简直有点抱怨这冰洞之行了。
正当他下不了决心是进还是退时,手电光照到一块巨大的石壁。石壁被一层层薄薄的冰壳包裹着,闪着暗绿色的光,仿佛从冰川上掉下的闸门,把冰洞闸断了。
他转身走了几步,但又不死心,又转回来朝石壁走去。到了石壁,他大吃一惊。原来,冰洞到此并未到尽头,贴近石壁的右侧,冰洞拐了个90度的转弯。再往前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被水流冲涮成的一个大冰洞。
他跳进洞穴的入口,同时把手电的光束向洞中扫了一遍。手电的光亮,使一座漆黑的洞穴变成了一座光怪陆离、精致玲珑的水晶宫殿:高大的冰柱,有一米多粗,细的也有人腰那么粗,顶着洞顶,柱子上雕刻着美丽的花纹,闪着猫眼宝石般的光彩;洞顶悬挂下来的冰钟乳,有的像红透了的冰糖葫芦,有的像琉璃大吊灯;脚下的冰笋和冰丘,更是千姿百态,有的像笋尖,有的像苍松,有的像虎足,美不胜收;洞壁上有鱼鳞状、波涛状、蜂窝状、旋涡状的花纹,任何能工巧匠见了,也要兴叹不已;他正欣赏这童话般奇幻的冰洞时,忽然好像有一阵阵叮叮咚咚的声音,时隐时现,悠扬悦耳。原来这是地底下水流的声音。
冰川现在封冻着,怎么底下还会有流水呢?其实,冰川一年四季经常处于消融状态。冰川消融可以分为冰下、冰内、冰面3种消融方式。冰内和冰面消融在夏季表现得特别显著;冰下消融则一年四季都在进行,热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尽管每年只能融化6.5毫米的冰层,但毕竟在融化。这就是那叮叮咚咚流水声的秘密。
当然,这瑰丽的冰洞不是冰下流水雕刻的,它是冰川上冰面和冰内消融而汇聚的强大水流孜孜不倦、成年累月地雕刻而成。
古巴的山洞
古巴是个山洞极多的岛国,全国大约有1000多个山洞,这些石灰岩构成的洞穴,景色都非常美丽。
古巴西北部的圣托马斯山洞体系,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山洞体系。其中的圣托马斯山洞最为奇特。它的5个洞穴,由总长15公里的天然地下通道连成一体。它的入口在圣托马斯河的河床上,洞上是各种各样的怪石,洞内是蜿蜒曲折的道路。入洞100米后,豁然开朗,这里是一座高大的“厅堂”。“厅堂”中矗立着几根巨大的石柱,千百条洁白的石钟乳从洞顶垂下,四壁布满浮雕般的图案,可以说,人工永远不会创造出这种天然的奇观。
再往前走,山洞上下交错,相互连通,迷宫一般。第二层的山洞纵深约有1000多米,洞内有许多天然形成的石桌和石凳。第三层除千姿百态的石钟乳和石笋之外,它的洞壁是由红白色的结晶体构成,洞底是一条深不可测的地下河。一束阳光从洞顶的裂缝中穿过,照得洞内的流水时隐时现。沿河行走,如临深渊。再穿过三公里长的地下通道之后,才能走出洞来。迎面是一片寂静的松林,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太阳的温暖了!
壮观的钱塘潮
我国浙江省的钱塘江口的大潮,是世界著名的涌潮之一。
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江身窄,因此,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时,受到狭窄江岸的约束,就形成涌潮。这时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形成种种惊心动魄的奇观。
每年农历8月出现的秋潮最为壮丽,起潮时,伴着隐隐雷声似的潮水,波涛从海中向钱塘江涌来。猛然间,波平如镜的河面被波浪震裂,一层层的巨浪排成一线奔腾而来。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一道10多米高的水墙,在轰鸣声中,喷珠吐雾地涌到大堤前,把白玉般的水墙抛上大堤,激起几丈高的浪花。刹那间,涌潮又怒吼着,呼啸着,卷起阵阵狂风,翻滚着向西而去。有时由于南北两岸地势不同,海潮涨入江口后分成两股。当这两股水流重新在江口相撞时,激起的水柱冲天,响声如山崩地裂。许多游人都争相前来观看壮丽的钱塘潮。
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也叫科隆群岛,孤悬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中,是厄瓜多尔的领土。它由9个大岛和众多的小岛、礁石群所组成,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散布在大约46000平方公里的洋面上。1835年9~10月,著名的英国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者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到过此岛。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他发现这里的动植物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同一种类的鸟,在不同岛上生息,外形就有很大差别。他认为,这就是动植物进化史的物证,为他以后提出“生物进化论”打下了基矗回国以后,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详细介绍了考察该岛的情况,阐述了岛上的一些奇异风情,使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名传扬开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群岛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岛上矗立着达尔文半身铜象纪念碑,并把他在岛上研究过鸣鸟的岛改名为达尔文岛。由于群岛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有“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的自然财富”的荣誉。
加拉帕戈斯群岛作为一组奇岛,到底有些什么奇特的地方?从纬度位置来看,群岛位于北纬1°40′~南纬1°25′之间,赤道穿过群岛北部,这里应该是高温多雨、生物繁茂的热带雨林景象,而登上岛屿以后,人们首先感到的是气候寒冷干燥。举目望去,沿海岸一带低地稀稀落落地分布着仙人掌和灌木丛,山地有高大的树木,而叶片很小的灌木丛、高大的仙人掌等都是干旱地区的植被。岛上还有南极动物企鹅,可谓是赤道上的寒带风光。在单调的自然风光中,岛上却有种类繁多的珍奇动物,热带和寒带动物在岛上共同生存。这里有成千上万的海龟,身长多在1米以上,体重达250公斤左右,可以驮负2个人,要七八个人才能抬动。龟的寿命可达400年,它们匍匐在岸边草丛中,以仙人掌和树叶为主食。“加拉帕戈斯”,在西班牙语中就是“海龟”的意思。海龟是卵生的,母龟一胎可产卵八九枚,产后就埋进土里。
海龟肉味鲜美,因而常遭人捕捉,以致原来有十几万只的海龟,迄今只剩下约8000只。除海龟外,岛上企鹅和热带大蜥蜴并存共处,实属地球上的罕见现象。岛上的企鹅与南极企鹅相比,长得较为矮小,但样子并无差别,现有几千只。大蜥蜴在岛上的数量很多,体长1米,不仅有陆生的,也有海生的。
海生蜥蜴的大本营在最西端的弗南迪纳岛,常常成百只地簇拥在海边,看起来像是一条条龙。雄蜥蜴不时从鼻孔里喷出水花,像是龙在喷烟吐雾,守卫着大本营,警戒着随时可能来犯之敌。海生蜥蜴的背上长着一排长刺,有时剑拔弩张,威风凛凛。岛上还有能爬树的海狮以及海豹、海獭,不会飞的鹈鹕、信天翁、火烈鸟等等,甚至还能发现其他许多地方已经绝迹的动物和具有某些特征的新动物。
加拉帕戈斯群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特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南美大陆西岸的南太平洋有一股秘鲁寒流,这是一支强大的冷洋流。它将高纬度的冷海水输送到赤道海域,而加拉帕戈斯群岛离南美西岸不远,正处在冷洋流的通道上,受到冷水的包围,致使它的气温偏低。冷水面又使低层空气非常稳定,难以形成降水。所以,群岛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候变得比较寒冷干燥,出现了赤道上的寒带风光。其独特的地理景观和罕见的动物资源,使岛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为游人向往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