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饕餮和饕餮纹究竟是什么?
人们常将凶恶贪婪的人喻为饕餮,朋友之间有时也把那些贪吃的人戏称之“饕餮”。饕餮是什么呢?
青铜器上有一种常见的纹饰——饕餮纹。在商至西周的器物上它常作为主题纹饰,并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逐渐失去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和器足上的装饰。饕餮纹神秘怪异,狞厉可怖。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郭沫若在《彝器形象学试探》中说:“古盖有此神话,而今失传。”根据现存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饕餮有这样几种说法:一、《左传。文公十八年》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谓之饕餮。”这里,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的外号。今人袁珂在这一说法的基础上,认为缙云氏“不才子”即是蚩尤,殷周鼎彝所著饕餮图形是蚩尤的形象。
二、《吕氏春秋。恃君》云:“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其民麋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据此,饕餮和穷奇当是北方两个落后民族的族名。三、认为是一种动物。然而,究竟是哪一种,又众说纷纭。《山海经》曾提到狍鸮. 《北次二经》曰:“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郭璞注《山海经》以为狍鸮就是饕餮。《神异经》则提出一个牛身人面的东西,说:“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以后,被看作是饕餮的动物还有:牛、羊、虎、鹿、山魈,等等。
在第三种说法中,人们较多地倾向于这是一种凶恶的野兽,是和“吃人”联系在一起的。还有的认为前两说可能是第三说在意义上的引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肯定,饕餮是一种动物,虽然究竟是哪一种尚无定论;也正由于此,饕餮纹一般就称之为兽面纹。
传说夏铸九鼎,《左传。宣公三年》谈到夏朝在鼎上刻有图像:“昔夏之方有德也(杜预注云:禹之世),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但《左传》及当时其他诸子都没讲出鼎上是什么样的图像,惟有《吕氏春秋》记录了五种:周鼎著饕餮,著象,著倕,著鼠,著穷。象、倕、鼠、穷,它们各是什么,含义如何,本文不论。
至于“周鼎著饕餮”,一般都认为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饕餮纹。
对于饕餮纹含义的理解,一是直接依据《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先识》:“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大意是:鼎上刻绘饕餮这样一个有首无身的形象,是为了说明报应的道理,因为你看,饕餮残害人,但吃人还来不及咽下去,就自身残亡了。因此饕餮纹就具有告诫之意,它要人们戒贪,因为贪得无厌会招致毁灭自己的报应。另一种理解是根据《左传》。《左传》提到饕餮为舜所放逐,“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也就是说,饕餮纹有抵御魑魅魍魉的辟邪功用。
近来,李泽厚从青铜器时代的文化背景出发,对饕餮和饕餮纹作了新的阐释。李泽厚基本同意饕餮纹是牛头纹。但此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解放后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调查中,发现牛头常被高挂在树梢,作为巫术宗教仪典的主要标志,对该民族部落具有极为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护功能。饕餮纹就是与此类似的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它具有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像,对异氏族、部落起威惧恐吓作用,对本氏族、部落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符号在幻想中会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总之,“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美的历程》)
饕餮纹又叫兽面纹,顾名思义,这种图案纹饰是“有首无身”,比如,李泽厚认为是牛头。但有人反对这种意见,认为饕餮图形并非“无身”,只是它的全部身体都已图案化了而以首为主,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尾和足,甚至可以找到背上的肉翅。究竟如何,有待于专家、学者进一步探索。
(潇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