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马援所立的铜柱在哪里?
东汉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并在其地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历代文人的诗赋中常提到这一历史古迹。庾信《哀江南赋》云:“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宋之问《韶州诗》:“珠崖天外郡,铜柱海南标。”张籍《送南客》:“夜市连铜柱,巢居独象州。”等等,都是指此事。然而铜柱到底立在哪里,值得考察。
查《中国地名大辞典》,有“铜柱滩”条,其位置在四川省涪陵县东,并引《太平寰宇记》云:“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铜柱,故名。相传马援欲铸铜柱于此。”这里所记令人生疑,马援征交趾立铜柱,为何却在四川境内?《湘西土司纪略》第三章有《溪州铜柱记》一篇,记湖南溪州有铜柱,位置在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古丈县附近。这是五代十国时楚国马希范平定溪州少数民族首领彭士愁的叛乱之后设盟时立的铜柱。(见《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范自谓是汉马援的后代,于是有人认为马援立的铜柱在溪州。
《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唐天宝七年(公元748 年),唐玄宗命何履光带兵平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复立马援铜柱,其位置在今云南省广南县东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邻界处。后来也有人认为马援立的铜柱亦在此地。
《中国地名大辞典》“镇南关”条云:“关外三十里有坡垒驿,为汉马援立铜柱处。”镇南关即今与越南交界处的友谊关。据此,铜柱当在越南境内谅山附近。
《明史。广西土司列传》记载,明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思明州土官黄广成遣使人贡,言其辖地南有马援所立铜柱,元末动乱时,越南人兴兵北犯,越过铜柱向北推进200 余里。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陈诚、吕让到安南,让他们遵守铜柱所标之边界,归还侵占中国思明州的领土,安南态度执顽,久议不决。考思明州,其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境。铜柱的位置大概在今友谊关以东、宁明以南地区,或者即是坡垒驿。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一引《岭表录》云,爱州军宁县境内有马援所立的铜柱。唐代韦公干任爱州刺史,欲将铜柱锥碎熔炼,卖与商人。当地居民认为铜柱是神物,不得毁坏,于是群起反对,并上诉于唐安南都护韩约。韩约致书与韦公干加以制止。考唐代爱州即今越南清化,军宁在清化稍北,铜柱的位置大抵在清化以北约北纬二十度处。
又据《新唐书。环王传》云,环王本为林邑国,“其南大浦有五铜柱,山形若绮盖,西重岩,东涯海,汉马援所置也”。环王之南还有西屠夷国,其地有一种马留人,相传马援征交趾时有愿意留下居住的10户人,到隋朝末年繁衍至300余人,皆姓马。《太平寰宇记》卷一七六引屈璆《道理记》亦云林邑大浦口有马援所立的五铜柱。唐时,安南部护府的最南边界在罗伏州之南,相当于今越南横山、班杜一线,即北纬18°处。《旧唐书。马总传》还记载说,马总,唐元和年间为安南都护,“于汉所立铜柱之处,以铜一千五百斤特铸二柱,刻书唐德,以继伏波之迹”。马总立的铜柱和马援立的铜柱位置相同,如果它们都在环王国境内,那末其位置必在北纬18°以南地区。
查《汉书。马援传》,马援“进击九真贼征侧余党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娇南悉平。”此处李贤注引《广州记》云:“援到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而汉时最南极界在日南郡的最南边界,相当于今越南的绥和弓山一线还要往南一些,即北纬12°至13°之间地区。《太平寰宇记》卷一七一还详记了铜柱在日南郡以南的具体里程,云“日南郡又南行四百余里至林邑国,又南行两千余里有西屠夷国,援至其国立二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夷分境,以纪汉德之盛”。这里所述里程是不准确的。因汉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若按从日南郡南行两千余里计算、铜柱的位置恐怕要在越南的最南端金瓯半岛上了。总之,马援立的铜柱到底在哪里?是2 铜柱还是5 铜柱?都需进一步考察。(永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