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的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1000多年来人们对此猜测种种,成了一大疑案。1984年夏,笔者专程去陕西乾县参观了武则天的陵墓。
武则天陵墓坐落在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县梁山上。乾陵是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同葬的陵墓,高约30余米,做踞平原之上。墓道沿梁山逐级下降,距梁山南百余米处,左右有两座小土山,俗称“奶头山”。由墓道往下走,两旁排列有真人大小的石雕群像。武则天碑和唐高宗碑并列一处,竖立在近朱雀门的地势宽广之处,两碑各高六米左右。两面为“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碑文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看上去并非无字,上面密密麻麻刻有好多文字,但仔细观察,则是宋、金以来人们的题识,估计是他们不耐“无字”之憾而添补的。由于日晒风化,字迹大多模糊不清。但不管怎样,它并没有说清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的用意。看来要真正搞清这个问题,还得追溯到武则天执政年代,以及人们对她一生的评价。武则天从655 年做皇后开始参决政事,到705 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50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21年。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她的评价素有分歧:有人因她“知人善任”,赞赏她的智慧;有人以她做事果敢,钦佩她的勇气;也有人根据她“阴鸷好杀”,咒骂她的残暴;还有人因她内多男宠,痛斥她的荒淫。后人对她立“无字碑”的用意,也是根据评价其功过的倾向而推测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其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其表现在:第一,扶植新兴地主阶级,打击豪门世族。她通过发展科举制度,大量吸收新兴地主进入政治舞台,抑制和削弱豪门对政坛的垄断。第二,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和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第三,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故“累朝得多士之用”。第四,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理想和才干的人,在统治期间做过许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的全盛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功绩难以用文字表达。
有人则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太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骗取高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据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
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期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她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因此,武则天上台是“历史的一次逆转”,她是无颜为自己立传的,只能用“无字碑”来敷衍搪塞。
还有人认为,“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人,立‘无字碑”立得真聪明,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同时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时期,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复杂的局势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也赞叹不己。
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逝世当年已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世评说。
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人出了难题,至今人们仍争论不休,难断其故。(谢宝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