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木兰诗》产生于何时、何地?
木兰代父从军的事迹受到历代人民群众的景仰。对于木兰其人其事传说甚多,孰是孰非,有待辨说。
《木兰诗》是我国一首优秀的古代民歌。有无花木兰其人?众说纷纭。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木兰诗》)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题木兰庙》)诗句,怀疑故事纯出幻想,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宋《太平寰宇记》载:黄冈县(今湖北黄冈县)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乡。因而有人说花木兰是黄州人,也有的说是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人。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朱,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也有的认为,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和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用“木兰”作地名,但都不足以证明真有花木兰其人。从全诗看,木兰系少女名字。不然,岂有面对天子表姓略名之理?又岂有自述家世中,先言“阿爷无大儿”,即讲“木兰无长兄”之理?
有的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健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实,经许多无名作者的润色,民间诗人的传唱,后又经过各族人民的流传,成为有系统的故事诗,而花木兰则是人民从现实生活中塑造的典型化了的人物。《木兰诗》产生于什么年代呢?《古文苑》题曰:“唐人木兰诗”;《文苑英华》认为唐代韦元甫作。有人认为,《古文苑》世传为唐人所藏,宋代孙洙得之佛寺经龛。“唐人木兰诗”云云,可能是整理者看旧注不加分析的主观臆断。从现藏资料看,《木兰诗》篇目曾收入南朝陈光大二年僧智匠所编《古今乐录》,因此《木兰诗》不可能产生于南北朝以后的唐代。胡适之《白话文学史》、陆侃如《诗史》、张为麟《木兰诗时代辨疑》,则认为《木兰诗》是北朝之作。目之为北朝的民歌,大致不错。
《木兰诗》产生的地点,有人认为,诗中之燕山就是古燕州之燕山,蓟北之燕山;黑山,一说是今天十三陵一带的天寿山,一说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的杀虎山。有人认为“文走诗飞”,诗歌本身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能作那样具体的解释,更不能作为确定其产生地点的根据;黑山、燕山应泛指我国北方的山名。也有人认为,北魏王朝长期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诗中所指的黑山、燕山都在北方,因此推知《木兰诗》产生的地点,可能在晋北和蒙古、河套一带。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有人认为《木兰诗》不过描写一个代父从军的孝女,没有什么时代意义;木兰不过是故事中的悲惨主角,够不上什么英雄人物;木兰只是一个儿女情长的闺秀,缺乏劳动人民素质。有的则认为,如《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据史书记载:公元402 年至492 年90年间北魏与柔然(即蠕蠕)大的战役就有20次。柔然“作害中国故久”,掠夺大量的人口和牲畜,北魏“急病除恶”,总是以防御为主。为了防御柔然的频繁入侵,北魏曾修筑长城2000余里。《木兰诗》故事的历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御柔然入侵的反掠夺战争。诗中的木兰,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作者不仅歌颂了她的爱国热忱,也通过弃官还乡表现了她不羡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女扮男装显示出她的智慧,热爱织作表现了她的勤劳,10年征战显示了她的英勇,不怕危难表现了她的坚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指出:“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的高洁道德。”“北魏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的全部士族诗人。”
(陈鸿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