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礼仪知识 -> 谈话的礼仪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礼仪知识 谈话的礼仪 [第821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20] 本页[821] 下一页[822] 尾页[118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礼仪知识: 谈话的礼仪
在商务交往中,对商务人员的口才有很高的要求。商务人员不一定要伶牙俐齿,妙语连珠,但必须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在克己敬人、“寸土必争”的前提下,在谈话之中保持自己应有的风度,始终以礼待人。有道是,“有‘礼’走遍天下”,在谈话之中也是如此。 平心而论,要符合上面那些要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过不要紧,系统地学习掌握一些谈话的技巧,对商务人员在商务交往之中搞好人际关系,定然大有帮助。 谈话的技巧,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且需要针对不同的人与事,来加以灵活地运用。 例如,当有一位朋友不邀而至,贸然闯进了您的写字间,而您实在难用很长的时间与之周旋时,如果直接告之对方“来的不是时候”,或对之爱搭不理,都很可能得罪人。 其实,只要用委婉一些的语言,一样可以暗示对方应尽早离去,而且还不至于使其难堪。可以在见面之初,一面真诚地对其表示欢迎,一面婉言相告:“我本来要去参加公司的例会,可您这位稀客驾到,我岂敢怠慢。所以专门告假五分钟,特来跟您叙一叙。”这句话的“话外音”,乃是暗示对方:“只能谈五分钟时间”,但因说得不失敬意,在对方的耳中就要中听多了。 又如,一位来企业参观的外商,若突然向您问起了我方的产量,产值一类原本不宜问到的问题,告之以“无可奉告”固然能行,却也有可能使对方无地自容。 此时此刻,完全可以运用适当的谈话技巧,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达“无可奉告”之意。比方说:“董事会让我们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有多大生产能力,就生产多少”。“能卖出去多少产品,就能创造多大产值”。 “一年和另一年创造的产值,往往不尽相同”。面对这种照顾对方情绪的“所答非所问”,对方但凡识相,定会知难而退。 下面,就介绍一些商界人士皆应运用自如的说话技巧。 其一,寒暄与问候。 寒暄者,应酬之语是也。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应用的情景都比较相似,都是作为交谈的“开场白”来被使用的。从这个意义讲,二者之间的界限常常难以确定。 寒暄的主要的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良好的铺垫。 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极其无礼的。 当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应当跟对方寒暄。若只向他点点头,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会被理解为不想与之深谈,不愿与之结交。 碰上熟人,也应当跟他寒暄一两句。若视若不见,不置一辞,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 在不同时候,适用的寒暄语各有特点。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能认识你”。“见到您非常荣幸”。 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 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 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好久没见了”、“又见面了”,也可以讲:“您气色不错”、“您的发型真棒”,“您的小孙女好可爱呀”、“今天的风真大”、“上班去吗?” 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它却不能不具备简洁、友好与尊重的特征。 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式化,像写八股文。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一个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另一个则道:“岂敢,岂敢广搞得像演出古装戏一样,就大可不必了。 寒暄语应带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来了”,“瞧你那德性”,“喂,你又长膘了”,等等,自然均应禁用。 问候,多见于熟人之间打招呼。西方人爱说:“嗨”中国人则爱问“去哪儿”、“忙什么”、“身体怎么样”、“家人都好吧?” 在商务活动中,也有人为了节省时间,而将寒暄与问候合二为一,以一句“您好”,来一了百了。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人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质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间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也有一句与“吃过饭没有”异曲同工的问候语:“牲口好吗?”您可别生气,人家这样问候您,绝不是拿您当牲口,而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在以游牧为生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商界人士应以“您好”、 “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 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朋友吹了没有”,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其二,称赞与感谢。 什么样的人最招人喜欢?答案是有的:懂得赞美别人的人,最是招人喜欢。 什么样的人最有礼貌?答案也是有的:得到他人帮助后,知道及时表示感谢的人最有礼貌。 称赞与感谢,都有一定的技巧。如下加遵守,自行其事,不但可能会显得虚伪,而且还可能会词不达意,招致误解。 比如,赞美旁人:“您今天穿的这件衣服,比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好看多了”,或是“去年您拍的那张照片,看上去您多么年轻呀”,都是用“词”不当的典型例子。前者有可能被理解为指责对方“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太差劲,不会穿衣服;后者则有可能被理解为是在向对方暗示:您老得真快!您现在看上去可一点儿也不年轻了。您说,讲这种废话是不是还不如免开尊口呢? 赞美别人,应有感而发,诚挚中肯。因为它与拍马屁,阿谀奉承,终究是有所区别的。 赞美别人的第一要则,就是要实事求是,力戒虚情假意,乱给别人戴高帽子。夸奖一位不到40岁的女士“显得真年轻”,还说得过去;要用它来恭维一位气色不佳的80岁的老太太,就过于做作了。离开真诚二字,赞美将毫无意义。 有位西方学者说:面对一位真正美丽的姑娘,才能夸她“漂亮”。面对相貌平平的姑娘,称道她“气质甚好”,方为得体。而“很有教养”一类的赞语,则只能用来对长相实在无可称道的姑娘讲。 他的话讲得虽然有些率直,但却道出赞美别人的第二要则:需要因人而异。男士喜欢别人称道他幽默风趣,很有风度。女士渴望别人注意自己年轻、漂亮。老年人乐于别人欣赏自己知识丰富,身体保养好。孩子们爱听别人表扬自己聪明,懂事。适当地道出他人内心之中渴望获得的赞赏,适得其所,善莫大焉。这种“理解”,最受欢迎。 赞美别人的第三要则,是话要说得自自然然,不露痕迹,不要听起来过于生硬,更不能“一视同仁,千篇一律”。 当着一位先生的夫人之面,突然对后者来上一句:“您很有教养”,会让人摸不清头脑。可要是明明知道这位先生的领带是其夫人“钦定”的,再夸上一句:“某先生,您这条领带真棒!”那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收益”。 个别人乐于赞美异性,轮到面对同性时,却金口难开,“惜墨如金”。这种人,难有挚交密友。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不要“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应当少夸奖自己,多赞美别人。除了必须进行的自我评价之外,猛夸自己,认定自己一贯正确,举世无双,是极不理智的做法。 “谢谢”!这句话虽则只有两个字,但如运用得当,却会让人觉得意境深远,魅力无穷。 在必要之时,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关心、照顾、支持、鼓励、帮助,表示必要的感谢,不仅是一名商界人士应当具备的教养,而且也是对对方为自己而“付出”的最直接的肯定。这种做法,不是虚情假意,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在这方面,“讷于言而敏于行”,弄不好会导致交往对象的伤感、失望和深深的抱怨。 感谢,也是一种赞美!对它运用得当,可以表示对他人的恩惠领情不忘,知恩图报,而不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之辈。在今后“下一轮”的双边交往中,商界人士必定会因为自己不吝惜这么简短的一句话,而赢得更好的回报。 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商务人员认认真真地对他人说一声“谢谢”的机会非常之多: 受到他人夸奖的时候,应当说“谢谢”。这既是礼貌,也是一种自信。旁人称道自己的衣服很漂亮、英语讲得很流利时,说声“谢谢”最是得体。反之,要是答以“瞎说”、“不怎么地”、“哪里、哪里”、“谁说的”、“少来这一套”,便相形见绌多了。 获赠礼品与受到款待时,别忘了郑重其事地道谢。这句短语,是肯定,也是鼓舞,是对对方最高的评价。 得到领导、同事、朋友、邻居们明里暗里的关照后,一定要去当面说一声“谢谢”。 在公共场合,得到了陌生人的帮助,也应该当即致以谢意。 在具体操作中,感谢他人有一些常规可以遵循。在方式方法上,有口头道谢、书面道谢、托人道谢、打电活道谢之分。一般地讲,当面口头道谢效果最佳。专门写信道谢,如获赠礼品、赴宴后这样做,也有很好的效果。打电话道谢,时效性强一些,且不易受干扰。托人道谢,除非是人家出面,效果就差一些了。 感谢他人,还有场合方面的考虑。有些应酬性的感谢可当众表达,不过要显示认真而庄重的话,最好“专程而来”,应于他人不在场之际表达此意。 表示感谢时,通常应当加上被感谢者的称呼。例如:“马小姐,我专门宋跟您说一声‘谢谢”,。“许总,多谢了”。越是这样,显得越是正式。 表示感谢,有时还有必要随便提一下致谢的理由。比如:“易先生,谢谢上次您在制作广告方面的帮助”,免得对方感到空洞,或茫然不知所措”。 表示感谢,最重要的莫过于要真心实意。为使被感谢者体验—点,务必要作得认真、诚恳、大方。话要说清楚,要直截不要连一个“谢”字都讲得含混不清。表情要加以配合:要正视对方双目,面带微笑。必要时,还须专门与对方握手致意。 表示感谢时,所谢的是一个人,自然不宜不予突出。所谢的若是多人,可统而言之“谢谢大家”,也可一一具体到个人,逐个言谢。 三,祝贺与慰问。 祝贺,就是向他人道喜。每当亲朋好友在工作与生活上取得了进展,或是恰逢节日喜庆之时,对其致以热烈且富有感情色彩的吉语佳言,会使对方的心情更为舒畅,双方的关系更为密切。 祝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口头祝贺、电话祝贺、书信祝贺、传真祝福、贺卡祝贺、贺电祝贺、点播祝贺、赠礼祝贺、设宴祝贺等等,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多数情况下,几种方式也可以同时并用。 祝贺的时机,也需要审慎地选择。对商界人士来说,适逢亲朋好友们结婚、生育、乔迁、获奖、晋职、晋级、过生日、出国深造、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之时,应当及时向其表示自己为对方而高兴。不然,就有疏远双方关系、心存不满或妒嫉之嫌。碰上节日,出于礼貌,向亲朋好友们道贺,也是必要的。 对于关系单位的开业、扩店、周年纪念、业务佳绩,予以祝贺,亦为“义不容辞”。 一般说来,口头祝贺,是商界人士用到的机会最多的一种祝贺方式。口头祝贺,在总体上的礼仪性要求,是要简洁、热情、友善、包含感情色彩,是要区分对象,回避对方之所忌。 匝常,口头上的祝贺都以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例如,“恭喜,恭喜”、“我真为您而高兴”,就是国人常用的道贺之语。“事业成功”、“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阖家平安”、“心想事成”、“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大家也人人耳熟能详,百听不厌。 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刻,道贺之语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在祝贺同行开业时,“事业兴旺”、“大展宏图”、“日新月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恐怕是对方最爱听的话。 在祝贺生日时,除了“生日快乐”可广泛使用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种老寿星爱听的祝词,就不宜对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来讲。 对新婚夫妇,使用“天长地久”、“比翼齐飞”、“白头偕老”、“百年好合”、“互敬互爱”、“早生贵子”之类的祝贺语,能使对方更加陶醉在幸福与憧憬之中,多多益善。 有些话本意不错,但可能犯一些人的忌讳,故宜加以回避。例如,乘飞机者,不喜欢祝他“一路顺风”,——因为这对飞机飞行有碍、香港人不爱听别人祝他“快乐”,——爱讨“口彩”的他们,往往把“快乐”听成了与之发音一样的“快落”,那样岂不是太不吉利了。 若明知一位小姐才疏学浅,事业上难有重大进展,那么就不该祝她“事业有成”,免得让人家“感时花溅泪”。代之以“生活幸福美满”,大概才能让对方芳心大悦。 如果说适时而得体的祝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密切感情,促进友谊的话,那么,一句恰当的慰问语,也可以把商界人士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及时地传达给自己的交往对象,像“雪里送炭”一样温暖对方孤寂和伤感的心灵。 慰问,就是在他人遭遇重大变故,如患病、负伤、失恋、丧子、丧偶、婚姻裂变、极感痛苦忧伤,或破产、关厂、失业、休学、研究受阻、市场开拓失败,遭受困难挫折之时,对其进行安慰与问候,使其稍安勿躁,稳定情绪,宽心放眼,去除或减轻哀伤。在适当的时机,还可给予对方一定的支持与鼓励。 慰问,首先要表现得“患难与共”。不论是表情、神态,还是动作、语言,都应当真诚地显示出慰问者的“同舟共济”之心,体贴关心之意。 例如,在慰问逝者的亲属、探视伤病员、安慰失恋者时,应表情凝重,语调深沉舒缓,语言饱含关心与同情之意。若是嘻嘻哈哈、喜眉笑眼,语调尖锐、油滑,语言随意、放肆、轻浮,就会给人以“彼方悲伤之日,即是我方开心之时”的幸灾乐祸的感觉。 当然,也不宜矫枉过正,表现过分。若是一见面就表现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未语,泪先流”,搞得被慰问者伤心落泪,恶化其情绪,亦属不当之举。 其次,慰问语的重点是关心,体贴与疏导。 对生活困难者,可询问其具体的难题,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 对工作受挫者,应鼓励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支持其再接再厉,奋起直追。 对失恋者,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免谈此事,尤其不宜评论对方原先的那个“他”或“她”。也可以劝慰其“天涯何处无芳草”,或“大丈夫何患无妻”。 对于颓废之人,则可以多二些激励。告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最后,慰问语应选择得适当。 不要嘲讽、指责对方。说什么:“当初我也碰上过这事,但我可不这样”,“瞧瞧,我原先说什么来着,“不听好人言,吃苦在眼前”,都很没有水平。 明明一位小姐对某位先生的“暗恋”前程渺茫,就不应在对为之出谋划策,鼓励其“成功就在于最后的坚持之中”。 慰问时,与被慰问者进行一些交流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对对方的“伤心往事”刨根问底,人家要是不讲,就不该再三“咨询”,非逼得人家“一吐为快”。 其四,争执与论辩。 在商务交往中,特别是在某些正式的场合,为了捍卫民族利益或单位利益,有时免不了要同交往对象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争论某些问题,辨别谁是谁非。这也是人们所说的争执与论辩,通常它也称作争辩。 即使是势在必行,义不容情,进行必要的争辩时,也须先礼后兵,礼让三分。 商务礼仪认为,在进行争辩时,应考虑的头等大事,是它有没有实际意义。 一般来说,为公事而进行争辩是必要的,为私事进行的争辩则意义不大。为大事应当进行争辩,并且应当据理力争;为小事则宜求同存异,不必非“争”不可。 还须静思三个细节性问题:一是自己争辩胜利后,对自己是利大还是弊大?不妨“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二是自己争辩的欲望,是出自理智抑或情感,若为情感而冲冠一怒,则毫无必要。三是自己对争辩对手有无敌意或成见?如果有,则务必克制、冷静,不要血气方刚,火上浇油,“浮想联翩”,不能自已。 在进行争辩时,应当注意的第二件大事,是务必切记对事不对人,勿忘常存敬人之心。 “两国交兵,各为其主”。有道是:“商场无父子”,在利益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辩,实属自然。因此切勿“一不作,二不休”,翻脸不认人。“你对我不仁,休怪我无义”。一上场就揭老底。算总账,口出恶言,想置人于死地。 争辩不是争吵,更不是恶妇骂街,所以在争执辩论的过程中,依旧要文明礼貌,要始终如一地尊重交往对象,维护其自尊心,要晓之以“礼”,动之以情。 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明白了这一道理,在争辩时,就应对对手口下留情,常存理解与同情之心,常常设身处地地替对手想一想。有理不在言多,有礼嘴上留情。依靠揭发隐私,说人家“腋臭”,骂人家“口臭”,而不是依靠真才实学暂居上风者,绝不是英雄好汉。 争辩之中,需要注意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应当有备而宋,慎重应战。简言之,就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争辩问题时,可以先声夺人,也可以后发制人。但不论“出场”在先在后,都应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语气要自然、果断。这是维护自尊与自信的需要。有理不在高,“发言”快慢相间,舒缓有致,便不怒而威。哪怕一时讲错了话,当时也不要改口。过上一会儿,再重复一遍正确的表述,就等于“自觉更正”了。 二是说理要简单、明了。没有必要东拉西扯,高谈阔沦,“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那样往往会显得自己空虚和怯场。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能用最简单的话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才算高人。反之,把最简单的事讲得复杂得不得了,不是有意捣乱,就是没学问。 三是要多摆事实,以“例”服人。在争辩中,“摆事实,讲道理”,常被联系到一块儿,实在是大有道理的。当对方指责我方商品一再涨价,表示不能接受,非要“砍”下去一截的时刻,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跟对方来一个“亲兄弟,明算账”,把原材料涨价、成本增加等使自己不堪重负的“账单”,一一开列出来。 在具体争辩的操作中,处于上风的人,通常都是那些善于抓住对手要害,“一招制敌”的人。 要想在争辩之中,从对手的陈述中抓住“要害”,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大体上可以采用四种争辩的方法。一是证明对手的论据是不真实,不准确,不能够支持其论点的。二是证明对手的思路,即论证的过程,有失偏颇,存在漏洞。三是证明对方的观点有百害而无一益,或者至少是害大于益。四是通过对比,说服对方。 有一次,美国领导人在会晤一位我国领导人时,粗暴地指责中国政府践踏人权,不充许自由移民。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当时这位中国的领导人并没有与之争来争去,而是棉里藏针,只问了对方一句话,便使之无地自容。他的问话是:“自由移民?可以呀。去你们美国一千万人,去西欧一千万人,日本也去它几百万人,马上就办,怎么样?”他如此高明地一语中的,实际上就是活用了前面所提到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 其五,规劝与批评。 规劝,亦即在交谈中,对他人郑重其事地加以劝告,劝说其改变立场,改正错误。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规劝与批评大体上具有许多方面的共性,因为批评就是对他人的缺点提出意见。 它们都是至交与诤友之所为。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得罪人”甚至想“看一出好戏”的人来说,他们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它们都是就事论事的。善解人意的人都清楚,“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但“千里长堤,溃于蚁穴”。遇事而进言,乃友人之本分。 它们都是对“过失者”的一种关心与负责任的督促。指出他人的缺点与错误,找出其薄弱环节,意在使之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人处世。这是对“过失者”最大的关心,最大的爱护,也是对其最负责任的表现。 注重说话技巧的商界人士,在规劝与批评他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表达上要温言细语,勿失尊重。有人笃信“良言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一上来就对别人猛下“虎狼之药”,在批评规劝时,什么话难听,就非跟人家说这些话不可。 例如,他们在批评别人时,总爱无师自通地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张口闭口“瞧你这德性”,“叫我说你什么好”,“真不想再理你”之类的套话,滚滚而至。经常一开头,就让被批评者心不服,气不顺,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进行合作。到后来,还有可能使被批评者“奋起反击”,反唇相讥,结果双方势同水火,终于酿成一场大战,反目为仇。 碰到这种情况,批评者可能会说被批评者“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被批评者也可能会指责对方“你算老几?”这种情况的产生,关键在于批评者下“狠药”、开“苦口”的方法不得当。 人需要尊重,在批评规劝他人时也别忘下这一点。明智一些的话,在批评规劝他人时,完全可以把同一种意思表达得中听一些。别忘记,良药未必都要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不成。把规劝批评别人的话,讲得动听一些,利己又利人,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是尽可能不要当众规劝批评别人。树有皮,人有脸。当众批评规劝别人,尤其是以那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士为批评对象的话,难免会让其自尊心备受伤害。当着部下的面训斥一名部门经理,当着孩子的面批评他的父亲,都会让后者长时间地“抬不起头来”,或许还会因此而对批评者心存怨恨。 不但在规劝批评他人时不要讲粗话、怪话、难听的话,而且尽量不要当众斥责他人,其原因都是为了尊重被批评者,而不使之难堪。 除非绝对必要,不要在会议上,写字间内当众批评他人。如果有条件,可找对方单独交谈,而不在他人面前交淡,哪怕就是规劝批评的话语说得重一些,也易于为对方所接受。 还须说明的是,在外人面前规劝同事、批评下属,有时会有“借题发挥”、“指桑骂槐”之嫌。 第三,规劝与批评需要一分为二。著名公关专家、美国人卡耐基曾说:“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他的批评,我们的心里时常就好受得多。”他的话确实非常实在。 规劝与批评需要一分为二,就是要求商务人员,不能将批评对象“照死里整”、“一棍子打死”。规劝批评别人时,先肯定,后否定,在肯定的基础上局部地否定,既顾全了被批评者的自尊心,又往往使之有台阶好下,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擅长此道者,批评他人之前,还大都爱进行一番自我批评。在批评下属前,自己先承担一定责任;规劝年轻人时,表示自己当初也曾“年轻过”;比起标榜自己“一贯正确”来,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其六,拒绝与道歉。 拒绝,就是不接受。在语言方面来说,拒绝既可能是不接受他人的建议、意见或批评,也可能是不接受他人的恩惠或赠予的礼品。从本质上讲,拒绝亦即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间接性否定。 在商务交往中,有时尽管拒绝他人会使双方一时有些尴尬难堪,但“长痛不如短痛”,“当断不断,自受其乱”,需要拒绝时,就应将此意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他人邀请自己赴宴,能去就答应下来,不能去就不要勉强。不要当面作“欢欣鼓舞”状地接受了下来,届时又不出席,并且不了了之。 拒绝,既然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一种间接的否定,那么在有必要拒绝他人时,就应考虑不要把话说绝,别让别人感到难为情。 通常,拒绝应当机立断,不可含含糊糊,态度暧昧。别人求助于自己,而这个忙不能帮时,就该当场明说。当时拍了胸脯,此后却一拖再拖,东躲西藏,最后才说没办法。既误事,又害人,非正派的商界人士之所为,因为这等于骗人。 从语言技巧上说,拒绝有直接拒绝、婉言拒绝、沉默拒绝、回避拒绝等四种方法。 直接拒绝,就是将拒绝之意当场明讲。采取此法时,重要的是应当避免态度生硬,说话难听。在一般情况下,直接拒绝别人,需要把拒绝的原因讲明白。可能的话,还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谢意,表示自己对其好意心领神会,借以表明自己通情达理。有时,还可为之向对方致歉。 有人对拒绝的借口不屑一顾,实在不够理智。若是外商在商务交往中送了现金,按规定不能接受,但总不能不近人情地质问对方“用心安在”。不妨采用婉转的语气,来拒绝馈赠,如可以说:“某先生,实在要感谢您的美意,但我公司规定,在商务活动中不能接受他人赠送的礼金。对不起了,您的钱我不能收”。这样对方就不好强人所难了。 婉言拒绝,就是用温和曲折的语言,去表达拒绝之本意。与直接拒绝相比,它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在更大程度上,顾全了被拒绝者的尊严。 一位男士送内衣给一位关系一般的小姐,这非同寻常。但反唇相讥:“这是给你妈买的吧?”便似泼妇了。不如婉言相拒,说:“它很漂亮。只不过这种式样的我男朋友给我买过好几件了,留着送你女朋友吧”。这么说,既暗示了自己已经“名花有主”,又提醒对方注意分寸,不过总算不难听。 沉默拒绝,就是在面对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暂时中止“发言”,一言不发。当他人的问题很棘手甚至具有挑衅、侮辱的意味,“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未必勇也。不妨以静制动,一言不发,静观其变。这种不说“不”字的拒绝,所表达出的无可奉告之意,常常会产生极强的心理上的威慑力,令对方不得不在这一问题上“遁去”。 沉默拒绝法虽则效果明显,但若运用不当,难免会“伤人”。因此商界人士还可以尝试避而不答,“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即回避拒绝法,来拒绝他人。 回避拒绝,就是避实就虚,对对方不说“是”,也不说“否”,只是搁置此事,转而议论其他事情。遇上他人过分的要求或难答的问题时,均可相机一试此法。 有道是“知错就改”,人不怕犯错误,却怕不承认过失,明知故犯。在人际交往中,倘若自己的言行有失礼不当之处,或是打扰、麻烦、妨碍了别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及时要向对方道歉。 例如,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当众错怪了部下,就应当胸襟坦荡一些,在确定自己错了之后,绝不能文过饰非,将错就错,一错再错,而应当马上以适当的方式向部下真心实意地道歉。这样才会被原谅,才称得上是强者。 道歉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冰释前嫌,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恶感,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为自己留住知己,赢得朋友。 来源:中国建筑行业网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20] 本页[821] 下一页[822] 尾页[118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