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发明电话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发明电话 [第88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7] 本页[88] 下一页[8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发明电话
这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幕。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美国百年纪念展览会”上,陈列着一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好像一股导线系着个哑铃。几乎没有一个人对这个东西产生兴趣,尽管在其他展品前常常挤满了人,可在陈列展出的一个多月里,竟没有观众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巴西皇帝佩德罗来参观,不知怎么搞的,竟鬼使神差般地看到了这个东西,并好奇地拿起了它。 忽然,佩德罗惊叫了起来:“哎呀,我的天!它说话了。”原来,这东西就是贝尔刚发明的电话,佩德罗拿起电话,便听到了接线员问候的声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皇帝当然不会知道电话是什么东西,这就难怪他要大惊狂呼了。 电话虽然是贝尔发明的,可在他之前,已有不少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了。 德国人赖斯早在1861年就表演过他设计的电话机。赖斯是法兰克福大学的助教,他用猪肠作受话机的薄膜,造了一台粗糙的电话,到法兰克福物理学会上作了表演。不料,到会的权威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游戏。赖斯失望之余,决定把电话机拿到别的国家去表演,以争取支持。不幸患病于途中去世,时年仅40岁。 1874年,英国人格雷用一台比赖斯先进的电话机在华盛顿进行了表演。恼人的是,他的表演也没有得到支持,当时权威的电子技术刊物《电报人》评论说,用电传送人的语音“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不过是一种科学玩具而已”。格雷在失望之余,中止了研究。 就在这时,贝尔出现了。 贝尔是一个善于动脑思考问题和有坚定意志的发明家。他从小就很爱动,喜欢拆装一些玩具或者解剖小动物,十六七岁时,他还设计过使用起来很省劲的水车。后来,他考入了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又进了伦敦大学研究声学。以后他又来到美国,入了美国籍,在波士顿大学任语音学教授。当时,电报刚发明不久,人们对电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印象,贝尔也怀着浓厚了兴趣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 1875年6月2日,贝尔仍像往日一样从事“多工电报”即一根电线上同时传送几份电报的研究。他让助手华特生看管发送机,让电磁铁一个接一个地振动起来。他自己在隔壁房间,把接收机放在耳边听,逐一地调整它们的弹簧。 突然,贝尔从接收机中听到一阵“哗哗 ”的轻微噪声。他先是一愣,随即就冲进发送机房喊道:“你在干什么?什么也不要动,先让我来看看。”华特生告诉他,是发送机里的一个弹簧突然不振动了,用劲扳动它,电路还是不能断开,而磁化了的钢条却在磁铁前振动着。 这个偶然发生的现象,触动了贝尔的灵感,如果能制造出一种可随声音强弱而变化强度的电流,然后使这个波动电流通过导线传到另一端的接收机上,再通过薄膜的振动,把这种电信号还原成声信号,人们不就可以通过导线通话了吗? 贝尔根据这个设想,开始和助手华特生一起研究电话机。他们把自己的住所当成实验室,把电线从房间的一头拉到另一头,在电线的两端装上仪器。他们对着各自一头的仪器喊话,可是要么听不到声音,要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走廊传来的,从来没有从仪器里传过来。好在他们的邻居很耐心,允许他们把电线拉过自己的房间,而且长时间地忍受着他们毫无结果的喊叫。 终于,事情有了转机。在经过不断地改进之后,贝尔的电话机趋于成熟了。说起来,人类利用电话机进行的第一次通话实在是很有趣的,因为那竟是一声求援的呼声。 1876年3月10日,他们和往常一样开始了试验。贝尔在往电池中加入硫酸时,不小心让硫酸溅到了腿上,顿时像被火烫了似的,疼痛异常,不禁呼喊起来:“华特生,你快来呀!”谁知远远隔开几个房间的华特生竟真的在电话机里听到了贝尔的呼救声,连忙奔了过来。他奔过来后的第一个动作不是救贝尔,而是紧紧地拥抱着贝尔,祝贺试验终于成功。 贝尔制成的“电磁式电话机”,基本原理与现代电话是样的:说话人口中传出的声波使话筒里的铝膜发生振动,铝膜又使电话线中产生变化电流,在听筒那端,这种变化电流还原成振动声波,传到接话人的耳中。 早期的电磁式电话机,都要自带手摇发电机和蓄电地,而且一部电话只能和一个用户通话,实际就是专线电话。到了 19世纪末期,人们创造了“共电式电话机”,千家万户共同使用电话局里的电源。同时,人们又研究出了 “电话交换机”,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总机”。后来,又产生了不需要通过接线员,便可以自动拨号通话的自动式电话机。到了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电子式自动电话机,这种电话机在使用时,还能与第三者交谈,开创了多头通话的先例。 1922年8月2日,贝尔去世了,定于8月7日举行葬礼。美国人为了纪念贝尔,在这一天特地停止使用电话,使全美国所有的电话机都变成了“哑巴”,让大家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没有贝尔发明电话机,人们将会感到有多大的不便! 赫兹与波波夫、马可尼 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发明的电话,开创了电学通讯的新纪元,但人们并不满足,因为它们都离不开导线,致使它们无法满足所有的通讯要求。如在沙漠地带、沼泽地和原始森林地区,根本就无法架设电报和电话线路。特别是对日益发展的海上交通运输需要,它们就更显得无能为力了。 人们是多么希望能把有线电简化成无线电,省去电线电缆,使讯息能长出一双无形的翅膀,飞过高山、越过大海啊。由于赫兹的著名实验,这个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 1885年,27岁的德国青年赫兹应聘到卡鲁斯工业学院担任物理学教授。次年秋季的一天,赫兹在实验室内做火花放电实验,一个奇异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每当放电线圈放电时,在附近几米外的另一个开口的绝缘线中竟会迸发出一束小火花。这立即使他想起了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跳跃的小火花是不是意味着电磁波在天空间传播呢? 赫兹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间漆黑的实验室里,将检波器放在离电磁波发生器10米左右的地方。当发生器通电后,适当调节检波器的方向,检波器的两个小铜球之间就会迸发出一束很小的蓝色火花。这说明发生器发射出来的电磁波,确确实实被检波器接收到了。 但赫兹没有进一步去探索电磁波的应用,反而否定了电磁波有为人类服务的可能,断言说电磁波“没有什么用处”。可是,有两位年轻人,却从赫兹实验的小火花中,看到了它实际应用的广阔前景,并信心百倍地投入了利用电磁波来进行通讯的研究工作中去。 其中一位是俄国的波波夫。 1889年春天,当时在一所军事学校里教书的波波夫,在参加一次理化协会的例会时,看到了赫兹实验的表演。波波夫并不同意赫兹“电磁波无用”的观点,他认为,将来电彼也可能像光波一样,在空中传播出去。为此他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在36岁时制造出一台无线电接收器。 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在彼得堡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期间,向代表们表演了这台仪器。在表演的过程中,它成功地接受到了由雷电产生的电磁波。紧接着,波波夫又加以改进,研制了一套可以真正用于通讯目的的发射机和接收机。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在250米的距离内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份无线电报,并由接收机上的一个莫尔斯记录器记录了下来。电文是“海因利茨·赫兹”。波波夫就是这样以最好的形式肯定了这位发现电磁波的先驱的功绩。 几乎在和波波夫同时,意大利青年工程师马可尼也对赫兹的实验产生了兴趣,也在摸索一条无线电通讯的道路。 马可尼想,假如加强电磁波的发射能力,也许能增大它的传播距离。他在自家的菜园子里完成了几百米距离的无线电通信后,又连续干了10年,终于在1895年完成了2OOO米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在这次实验中,他试验了采用接地天线的方法,来加强电磁波的发射能力。 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通讯后,要求意大利政府资助。但当时的政府对于技术发明很不重视,马可尼的要求被拒绝了。于是,马可尼不得不求助于比较注重技术发明的英国。英国海军部十分重视他的发明,认为无线电通讯技术一旦成功,但可解决英国舰队的指挥调动难题,便大力资助马可尼的研究。 不久,马可尼在一次公开表演中,成功地进行了12公里距离的通讯。1899年3月,他又出色地完成了英国和法国海岸间相隔45公里的无线电通讯。 现在,他要向更宏伟的目标进军了。马可尼大胆地提出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计划。许多人对此很怀疑:在通过大西洋3700公里的遥远距离之后,电磁波是否还能收到? 马可尼在1901年12月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他在英国的康沃尔建立了一个装备有大功率发射机和先进天线设备的发射台;然后带着一名助手来到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圣约翰斯,那是预定的接收地点。他们首先安装起信号接收装置,然后用氢气把天线高高吊起。突然氢气球爆炸了,整个计划出现了夭折的危险。 约定的时候到了,在英国康沃尔的发射台,从12月5日起,开始连续使用60米高的天线发射无线电波。加拿大这里却是乱成一团,直到12月12日,马可尼才急中生智想出用大风筝把天线升到了121米的高空。马上,他们收到了英国发出的事先商定好的莫尔斯电码“S”。 这消息马上传遍了欧美各地,各家报纸都以特大标题登载:电波征服了地球!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报发明成功!” 马可尼虽然在公开实验无线电通讯上稍晚于波波夫,但他在发展提高无线电通讯的距离方面,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此,他在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时他才35岁。 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 自动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步进制电话交换机、纵横制电话交换机、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等几个重大的转折点。下面回顾一下自动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史。 1889年,美国人史端乔发明了一种自动电话交换系统,使得人工电话局中的话务员“失业”了。 据说,史端乔原来是美国堪萨斯城一家殡仪馆的老板,专门承办丧葬业务。他发现每当有人去世,用户打电话给他的殡仪馆时,人工电话局的话务员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电话接到另一家殡仪馆里,使他丢掉了许多生意。十分光火的史端乔决心发明一种不要话务员人工接续的电话交换机。他成功了。1892年,使用他发明的称为选择器的设备而制成的第一部自动电话机,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拉波特城安装使用,这种交换机也就以史端乔的名字命名了。 史端乔发明的自动电话机,是靠用户拨一位又一位的电话号码,直接控制交换机中的选择器一步一步动作,最终把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的电话机接通的。因此,它被称为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在自动交换技术发展过程中,两位瑞典人帕尔姆格伦和贝塔兰德树起了又一座丰碑。1919年,他们发明的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取得了专利。 纵横制电话交换机由话路接续设备和公共控制设备两部分组成。话路接续设备的作用,类似于前面介绍过的人工电话交换机中的塞绳,完成通话接续和信号接续的任务。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中的话路接续设备叫纵横接线器,它利用了数学中的纵横坐标原理。当把本来断开的2号纵线和3号横线交叉点M闭合时,接在2号纵线和3号横线两端的两部电话机就接通了。至于公共控制设备,它主要完成人工电话交换机中话务员承担的工作,包括发现有用户在打电话,记住用户拨的电话号码,控制接线器接通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的话机,以及在通话完毕后拆线等。公共控制设备的核心部件是记发器和标志器。具体工作过程如下:主叫用户拿起手机时,公共控制设备立即发现该用户要打电话;随着主叫用户拨号,记发器收下并记住了被叫用户的电话号码,转发给标志器;标志器控制话路接续设备相应交叉点的接点闭合,将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接通;接通被叫用户后,交换机还将向被叫用户发出振铃信号 (同时向被叫用户发振铃回音信号,就是在拨完电话号码后听到的那种“嘟——嘟——”的断续音);通话完了后,再使纵横接线器的接点断开,也就是拆线。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到,公共控制设备的“智商”还真不低,模仿话务员工作可以称得上惟妙惟肖呢! 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中,纵横接线器的交叉接点是由贵金属制成的,靠电磁铁控制实现纵横交叉接点的闭合;公开控制设备中的记发器和标志器等也都是由电磁元件 (电磁继电器)制成的。和人工接续相比,电磁元件的工作速度当然是快多了。 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公共控制设备,对数字话音信号进行控制的自动交换设备——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于1970年问世了。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诞生,使电话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标志着当代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 有心的读者会问,这种交换机为什么叫数字电话交换机呢?下面就来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电话是利用送话机把人的讲话声变换成话音电流在电话线中传送,经过交换机的接续,在被叫用户的电话机受话器中话音电流再还原成讲话声的。人的讲话声是连续变化的声波,经送话器进行声一电变换后,产生的电信号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话音信号,在电话线路中传送的和通过一般交换机的电信号也都是连续变化的。而对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来说,通过它交换接续的是数字话音信号。数字信号完全不同于模拟信号,它的特点是大小被限制在几个数值之内,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了的。例如,它可以是由一系列有电流和无电流组成的间断的信号;有电流相应于二进制数中的“1”,无电流相应于二进制数中的“0”。电报通信中应用的莫尔斯电码,实质上就是数字信号。 为什么说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出现,使电话交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是因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具有一系列其他交换机无法相比的优点。 首先,在程控数字交换机中,话路接续设备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大大节省了交换机房的面积,如1万门电话的程控数字交换机只有几十个机架,而同样容量的纵横制交换机要有几百个机架。同时,程控数字交换机由于甩掉了继电器和纵横接线器,还节省了大量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 第二个优点,是程控数字交换机中所有的电话接续中完成的步骤,都是由计算机软件(程序和数据)控制的,通过设计程序、修改数据,就可以灵活地扩充交换机的功能,而不像人工交换机或步进制、纵横制交换机那样,交换机制造好后功能就很难改变了。程控电话的一些新业务,如缩位编号、热线服务等,都是靠灵活多样的计算机程序控制实现的。一直难以解决的电话计费问题,在程控交换机中也迎刃而解了。交换机中的计算机,能记住用户每次通话的起止时间,并按一定费率计算出通话费用,自动打印单据,作为向用户收费的依据。 第三个优点,或许是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最富有生命力的优点。是它和光纤通信系统以及微波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结合,不仅可向用户传送高质量的话音,而且可提供电报、数据、传真等非话业务(电话之外的通信业务),逐步向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过渡。人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无形的信箱 现在,我国大中城市的电话普及率已经很高,俗称“大哥大”的无线移动电话也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了。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电话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莫大方便。但是,不知你想过没有,电话对于发话人和受话人来说,哪一个更方便? 让我们来看一些统计数字。 一个人每天收到的电话中不重要的比例平均占三分之二,即使是重要的电话,其中平均有75%是不要求立即答复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很快答复的。有30%的电话是在受话人正在进行其他工作而不便于接电话时打来的。而且,有一半以上的电话不可能一次就找到受话人。所以,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你正在办公室聚精会神地工作,突然电话铃响了,你只得接电话 (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电话有着无可争辩的优先权),但对方要找的人不是你,而是你的一位同事,于是你只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叫人,如找不着还要向对方解释。有时打来的电话是找你的,然而只是朋友间互相聊聊,问候一下而已,或者是通知你明天去办什么事。一天中如有十几个这样的电话,那么你的工作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虽然从信息交流的角度讲,电话对发话人和受话人都有方便,但从统计的角度看,电话对发话人更方便些。对受话人来说,有时还会造成麻烦。人们往往因受各种不必要电话的干扰而妨碍正常工作。难怪有些生意繁忙的经理也很少随身携带移动电话,为的就是不愿被各种各样的不必要的电话缠住。 相比于电话,寄信似乎是一种落后的通信方式。寄信首先要写信,把要说的话组织成文章写下来,装入信封,写上邮政编码和收信人地址、姓名,然后去邮局买邮票贴上,投进邮箱,经过邮电局的处理,最后由邮递员把信件投入收信人的信箱。收信人开启信箱,取出信件阅读。这一过程,少则一天,多则好几天。但是同电话可能会给受话人带来麻烦相比,寄信有一个优越性:它可以让收信人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收到信息,然后从容地予以答复或不予答复。 能不能把寄信的这个优点与电话的方便、快捷结合起来呢?能!这就是近年出现的,而且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的“语音信箱”。语音信箱的使用十分方便,只需知道某人的语音信箱号码,就可以通过电话将语言信息“投入”他的信箱中。此人随时可通过电话,得知人们留在他的语音信箱中的话语。有了语音信箱,不必要电话带来的烦恼就能避免,人们可以在每天的一个固定时间,例如中午或晚上,开启“语音信箱”,集中处理各种信息,从而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世界上第一只语音信箱于1988年问世,发展极其迅速。1993年我国上海首先向用户开放语音信箱业务后,北京、广州等地也相继开设了语音信箱。现在,语音信箱已经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 语音信箱的作用原理是:通过电话机、电话线路和电话局的自动交换系统及语音自动处理系统用录音的方式将发信人的声音语言信息记录下来 (这如同发信人使用笔和纸将信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投入邮箱),再在收信人认为必要的时候通过电话机、电话线路和电话局的自动交换系统将保存在语音自动处理系统的声音语言信息重放出去,传递给收信人 (这与收信人开启信箱取出信件进行阅读相仿)。所有语音信箱全部集中设在电话局内的语音自动处理系统之中。它既不占用户的任何地方,又能帮助用户以最简便的方式和最合适的时候接收外界传给他的信息,真可说是寓虚于实而胜于实。 要想有自己的语音信箱十分方便,只需向电话局申请租用,取得相应的语音信箱号码和密码即可。语音信箱的号码是公开的,你可以把它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和同事同学。密码相当于开信箱的钥匙,只有知道密码才能“开启”语音信箱,故只能你自己掌握,这个钥匙不仅不会遗失,而且可以在必要时予以更改。所有知道你语音信箱号码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通过电话输入密码,“开启”你的语音信箱,听取存在信箱中的各方留言。你还可以在某人的“信函”上加上自己的意见投入其他人的语音信箱。 语音信箱是一位全天候的电话秘书,它可以同信多投,即一次录入的话语,自动交换系统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投入多个人的语音信箱之中。一位公司经理可以通过语音信箱一次向分散在各处的下属布置任务,还可以在一个时间开启语音信箱,一起处理下属留在语音信箱中的工作汇报。 语音信箱还是一位全方位的业务员,企业的语音信箱可以在发信人使用它时播出一段问候语,然后播放一段电话广告,介绍本企业的产品,发信人 (顾客)也能留下自己的各种要求。这样既不会干扰正常工作,又能让顾客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得到“热情接待”。 此外,接打语音信箱电话的极少会出现占线状况,它的接通率大大提高于普通电话。语音信箱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软件和组件构成声讯服务系统,如众所周知的168声讯服务系统,电话银行等,可以预期,语音信息将成为现代社会受欢迎的通信方式之一。 三 极管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喇比博士评价说,在电子管的发明中,特别是三极管的发明“具有空前的最大的发明那样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电气时代,如果没有三极管的发明,将是一句空话。在1858年8月5日,英国和美国第一次通过大西洋海底电缆通信的时候,美国总统的包含150个字的祝词竟用了30个小时才发完,那时没有三极管放大电路,而现在可以用7秒钟的时间发送完大英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若没有三极管的发明,我们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就会大大推迟。 虽然,今天电子管已经基本淘汰,连分立的晶体管也逐渐被集成电路所代替。但是,了解电子管的发明史对我们现在还有一定的意义。 说起电子管的发明,开始只是“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一件偶然所为。1877年,受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后,发现点燃一定时间后,灯炮上对着灯丝的地方,常常发黑,这是灯丝蒸发的原因。于是,爱迪生在灯丝的周围放上了一块金属板,没想到,在金属板上产生了电流,这是灯丝由于受热,在真空中发射出的电子,爱迪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他没有意识到他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管,他发表了这个发现,后来叫做爱迪生效应。 到了1904年,英国的弗莱明对这种现象发生了兴趣,他工作在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对电学造诣极深,他认为这是一种热电子流。1895年,弗莱明受聘在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做顾问,在改进检波器的时候,他利用这种现象发明了二极管。当时正是无线电通信发展的时代,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用于无线电的检彼,提高了效率。 1906年,福斯特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发明了三极管,三极管是在阴极和阳极的中间放上一个有窟窿的栅极,这样只要在栅极上施以很小的电压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从阴极流向阳极的电流。所以三极管可以对电信号进行放大,这就给无线电信号插上了翅膀,从此以后,再也不怕路途遥远,信号不清了。 电子管发明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耗电高、体积大、价格贵、寿命短、易破碎。这些缺点促使人们进一步地去研究解决。1911年,弗立兹曾制成了第一个硅整流器,它的作用和电子管的二极管的作用一样,于是人们就想,能不能在这里面再插入一个电极,做成晶体的三极管。 1938年,德国的希尔胥等人在一片溴化钾的晶片中,成功地安装了一个栅极。可惜他们的三极管的工作频率很低,不能实用。看来,在晶体管上安一个栅极并不那么容易,成功的希望有赖于固体物理的研究。 从1931年到1939年,许多物理学家对半导体理论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德国的肖基特和英国的莫特提出的“扩散理论”,使晶体管的基础理论已经就绪,关键是如何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1945年,贝尔实验室决定成立固体物理研究室。一名叫肖克利的理论物理学家进入了这个实验室。他根据莫特——肖尔基的理论,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的预言。后来,在巴丁的改进下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只晶体管。这一天是1947年10月23日。 真正的批量生产的晶体管于1945年才出现,一开始性能极不稳定,但是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新的电子器件不断出现。60年代人们发明了集成电路,第一块集成电路是在不到1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几十个晶体管的小小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的集成电路就发展到了几万个晶体管。80年代的一块芯片上就有上百万或上亿个晶体管,形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晶体管之间的连线的粗细仅4~6微米。芯片的生产要求更高的技术和清洁,未来的计算机将更小型化,一个手掌大小的计算机就会比现在最好的巨型计算机的功能更强。 在晶体管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不能仅靠个人的力量,合作的精神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与集体的合作能力是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 无线寻呼 无论你是在家里休息,在单位里工作,还是在商店里购物,在剧场里看戏,只要你随身带着一个形似火柴盒大小的物件,别人若有紧急事要找你,或有重要的信息要告诉你,随时都能将你找到。这个小物件,就是当今风靡全球的无线寻呼机。你平时把你的无线寻呼机号码和无线寻呼服务中心的电话号码告诉同你有关的人,或者把这些号码印在你的名片上发出去。当有人要找你时,他就可先用电话拨通无线寻呼服务中心,然后报出你的寻呼机号码,并告之有关的信息,无线寻呼服务中心即刻就能在茫茫人海中将你找到,当然,你身边必须带着这个无线寻呼机。 无线寻呼机一般称为BB机,又有人说应该称它为PB机,也有人说应该称为BP机。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因为它们都是无线寻呼机的某种英文名称的词头缩写。更有不少人称之为“拷机”,其中“拷”是英文“呼叫”(call)的音译。最近十几年来,世界上使用这种无线寻呼机的人数以每年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在我国,也有近2000个城市和地区开通了无线寻呼的服务,无线寻呼机的拥有者更是多得无法统计。 早期的无线寻呼机在收到信息后只能发出一定的声响,持机人想了解是谁在找他,如何联络,有何事情,必须打电话到寻呼服务中心询问,所以那时称它“袖珍电铃”。以后出现的无线寻呼机不仅能发出声响,而且能在一个小小的显示屏上显示出一串数字和字母。这串数字,是寻你的那个人的联系电话号码,而字母,则代表着那个人的姓氏和性别。据此,你可大致估摸出是谁在找你,但找你有什么事,就只能按显示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联系了。 如今,无线寻呼机在造型和报信的声响方面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了,式样新颖、小巧玲珑的迷你型寻呼机层出不穷,而且机内存储有多种悦耳的音乐,可让用户随意挑选,作为报信时的声响。不少无线寻呼机内安装有微型震动器,能把用声响报信改换成用震动报信,以免在开会等场合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最近几年出现的中文寻呼机可以把简单的文字信息直接显示出来。如果有人需向你通报某个信息,可以把这个信息表示成简短的文字,直接告诉寻呼服务中心,寻呼服务中心的话务员立即将这些文字输入计算机,经寻呼系统处理后转发给你,这时你的无线寻呼机上就会显示出这段文字,让你马上得知这一信息,这就省去了回电联系询问的麻烦。 还有一种称为数字增强机的寻呼机,它虽然不能像中文寻呼机那样直接显示中文,但寻呼中心为这种寻呼机的用户设置了一个“语音信箱”。对于那些不要求每个用户马上就给予回音的信息,可以先放在这个“语音信箱”中。用户可随时打电话到寻呼中心查询自己的语音信箱里有些什么留言,是谁的留言。 不少寻呼服务中心还把天气预报、当日新闻、金融行情乃至体育比赛的战况等公共信息传给每个无线寻呼机用户。 为了更快、更方便地进行寻呼,最近又出现了无需话务员操作的自动寻呼服务。比如小李要找老王,他可先在电话机上按下寻呼中心的电话号码,不必对方应答,便可接着按下老王的无线寻呼号码,寻呼中心接到这一连串号码后,就能自动查出小李所用的电话机的号码,并立即显示在老王的寻呼机上。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避免了口音不清而造成的差错。当然,这种寻呼服务只能由电话局开办的寻呼中心来提供,因为这里要用到电话网络系统的查号功能。 无线寻呼机还可以充当“随身小秘书”的角色。最新的中文无线寻呼机可以容纳上千种中文字符,你的私人通信录尽可存储其中。你的工作日程安排也可通过寻呼服务中心记录在你的无线寻呼机中,如果你安排某日某时该做一件事,到那时寻呼服务中心便会自动提醒你去办这件事情。 那么无线寻呼服务中心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及时地把信息传到你的身边呢?原来一个无线寻呼机如同一架袖珍收音机,它能在移动的情况下接受由无线电波传送的信息,寻呼服务中心就是用无线电波把信息传给你的。 但有些大城市有好多寻呼甲心,为什么它们只把信息传给自己的用户而不会“串门”呢?原来无线寻呼机不像收音机那样能接收多个波段、不同电台的播音,它只能收到一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不同的无线寻呼中心使用不同的频率,这样就把各自的用户分开了。 但一个无线寻呼服务中心有成千上万个用户,怎样才能把信息传给指定的用户而不传给别人呢?这时,每个无线寻呼机的号码就起作用了。无线寻呼中心把它每个用户的寻呼机号码通过编码器编制成一组相应的无线电信号,这是一种数字脉冲信号。也就是说,这种信号只有两个变化状态,一个用0表示,一个用1表示。这种信号的特点是相当稳定,不怕干扰。因此用数字脉冲信号代表有信息传输起来相当准确,不会出错。当有人需与无线寻呼机持有人联系时,他向寻呼中心报出的寻呼机号码立即被转换成相应于这个号码的特定数字脉冲信号,由一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载着通过发射设备发射出去。虽然这个寻呼中心所有用户的寻呼机都能接收这个频率的无线电波,但是只有号码响应于这个数字脉冲信号的寻呼机才会发生反应。不但寻呼机号码是转换成数字脉冲信号发送的,而且由寻呼中心转发的所有信息,包括有关的英文字母和中文字符,都是先转换成数字脉冲信号再发送的。 用数字脉冲信号进行信息传递的技术称为数字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由于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应用十分广泛,在无线寻呼服务中的应用只是它的一个小应用。 目前,一般的寻呼机只能在方圆几十至上百平方千米的一个城市范围内使用。如果你的无线寻呼机本来是在北京地区使用的,一旦你出差到深圳去,人们就无法寻呼到你。为了克服这个局限,现在为数不少城市的寻呼中心已开始实现各个城市间的联网寻呼,这称为跨省市“漫游”服务。本地的寻呼中心同某一外地的寻呼中心联网后,如果本地有一个传呼机用户出差到外地,而这时本地又有人需与他联系,本地的寻呼中心就可把寻呼信息通过网络传给外地的寻呼中心,并将他寻呼到。 目前已有不少寻呼中心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联网寻呼,并且正在扩大联网范围,以达到全国联网的目标。届时,你无论在祖国哪个城市,都可以收到各地朋友、同事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本地的电话向全国各地寻呼。全国联网寻呼不仅方便,而且还可以节省长途电话费用。 通过全球性无线寻呼网,你即使到了国外,祖国的亲人也能方便快速地寻找呼唤到你,而且并不需要知道你在什么国家,什么城市。 无线寻呼机在发展中日趋完善、成熟。其价格低廉、方便实用,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青睐。无论你走到哪里,只需备上一只无线寻呼机,就不必担心失去联络,贻误大事。 通讯卫星 在古代,人们为落后的通信方式而苦恼。我们的祖先曾用“十里烽火台”来报警,用“驿车”、“驿马”来传递信息。要想收到一封千里之外的平安家信,往往要等上几十天、甚至几个月,难怪诗人杜甫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感叹了。 而今天,晚上我们坐在家里,从电视机里收看国际新闻,便能对世界上当天发生的大事了如指掌。这颇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味道。 人类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应该归功于通信卫星。 20世纪是无线电通信时代。无线电通信是用电波传送信号的。在无线电波的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和微波五个波段中,超短波(波长10~1米)和微波 (波长1米以下)具有传输信息容量大、稳定可靠等显著优点,因此适于远距离通信。 不过,超短波和微波也有缺点,它们只能在“视距”范围内直线传播。也就是说,只有在能看见天线发射塔的地方,才能接收到它们发射出来的电波;而一旦发射塔被高山阻隔或处于地平线之下,电波就裹足不前了。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只能传送方圆六七十千米,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让优秀的信使——超短波和微波传播得更远,人们给它们建立起“驿站”——每隔50千米左右建造起一个中继通信站。每个中继通信站都有收信机、发信机和天线铁塔。电波通过中继通信站的接力,便可向远方传播开来。 在地面上建造中继站最大的问题是造价昂贵。要把北京的电视节目传送到上海,须建造十几个中继站。此外,海面上无法建造中继站,洲际通信只能望洋兴叹。 需要寻找理想的“驿站”。人们首先想到了飞机,飞机在万米以上的高空翱翔,若把中继通信站建立在它的上面,就等于把发射塔建到几万米的高度。这样,电波覆盖地面的面积大多了。但是,飞机终归要返回地面,在空中扎不了“根”。 人们又想到了月亮。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用它作“驿站”,可以向半个地球反射回波。1946年,美国人进行了雷达接收月球表面回波试验。结果是,由于月亮本身要吸收电波的一部分能量,加之干扰大,回波信号很弱且不清晰。再有,月亮距地球38万多千米,电波往返路程约77万千米,会使信息延误两秒半钟。看来,月亮“驿站”也很不理想。 人造卫星上天后,人们寄希望于它。1960年8月美国发射用镀铝塑料薄膜制成的气球信号“回声”1号,1963年3月又发射“西福特”卫星把偶极子带施放在高空上,用以反射通信卫星。与月亮一样,气球卫星、偶极子带均属无源通信卫星,它们不能补偿电波的空间损耗,所以实用价值不大。 从1958年起,曾先后发射过一些不同类型的有源通信卫星。与无源通信卫星不同,有源通信卫星内部具有产生无线电波的能源,它接收到微弱的电波信号后,再把它变成大功率的信号发回地面。不过这些卫星在天空中都不是“固定”的,地面接收天线要随时跟踪卫星的行迹。 直到1963年7月,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终于为超短波和微波找到了最理想的“驿站”。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第一个特点是高,它距地面35860千米。高,当然地球上能“看见”它的区域就大了,也就是电波的覆盖面积大了。一颗同步卫星覆盖面积为1亿7千万平方千米,约为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覆盖面积大,意味着通信距离远。在覆盖区内,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也无论是海上还是山谷,都能够进行通信。如果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均布三至四颗通信卫星,便可实现除南、北两极之外的全球通信了。 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另一个特点是固定。它位于地球赤道的上空,以每秒3.07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相等。从地面上看去,它好像“挂”在空中一样,所以又称为“定点卫星”,其轨道又称为“静止轨道”。由于“定点”和“静止”,地面站的天线就不必跟踪它而整天摇头摆尾了。 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是异常迅速的,从1945年英国科学家克拉克提出向地球同步轨道发射卫星进行全球通信的设想,到1963年同步卫星首次进行实验性通信,前后不过20年。特别是近15年来,通信卫星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无论是在通信容量方面,还是在转发器辐射功率及卫星使用寿命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今天,借助于通信卫星,人们能够和远隔重洋的亲人通话、通电报;从电视上观看世界新闻、体育比赛;传输报纸整个版面,传送各种数据资料;医生给万里之遥的病人诊断,部队的将领指挥千里之外的战争……总之,通信卫星给人类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明信片的问候 1865年10月,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人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当他到邮局邮寄时,却找不到这么合适的大信封,邮局工作人员便教他把收信人的地址、姓名与在画片背面寄出。此事被德国邮政总长司蒂芬知道了,认为这种简化的通信方式值得推广,就向政府建议印发一种个需信封的硬卡纸。但德国政府认为这种公开的信函不会被人们采用,所以就把这项建议搁置下来。 1865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次代表人会上,不少代表指出,封套信件在日常应用时有种种不便之处。例如,写一封信,又要备信笺,又要装信封,又要封口、贴邮票,最后才能发信,显得手续有些繁琐。当时,有一个名叫耿里赫·斯坦法恩的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三年时间过去了,未能付诸实现。 1869年,奥地利的一个名叫埃孟努依尔·盖尔曼的博士发表文章,建议把明信片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同时,他也提出一封明信片的字数应限制在20个词以内。他称这种明信片为“邮递电报”。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盖尔曼博士的建议,但明信片的字数没有进行限制。据说一个叫瓦立德哈尔的奥地利人,曾在一张明信片上写了185行,共6852个单词。 1869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政局正式开始发行。这种稻草黄色的预付邮资明信片,上面印着一张邮票。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由于明信片使用方便,深受人们欢迎,德国政府在1870年7月也正式发行。紧接着,英、美、法、瑞士等国的明信片也相继问世。我国第一套明信片由清政府发行于1896年。目前,明信片已风靡全球。 今天,明信片正成为最热门的收藏品之一。据统计,美国和西欧有 100万人乐此不疲。新成立的收藏家协会也层出不穷。1979年,西欧举办了300多次明信片展览会,前往参观的人达几十万之多。 明信片种类浩繁,至少有1000万种,题材包罗万象。除了周年纪念卡外,还有艺术展览、重要会议、各行业印发的宣传卡。第一张摄影明信片是1889年巴黎博览会发行的,图案是崭新的埃菲尔铁塔。目前,专题收集更加吸引人。巴黎有一位收藏家珍藏了1500张1914年以前发行的愚人节卡片。 光通讯的发明 近代光通信的出现比无线电通信还早。波波夫发送与接收第一封无线电报是在1896年,而早在1880年,美国电话发明家贝尔就已经研究并成功地发送与接收了光电话。1881年,贝尔宣读了一篇题为《关于利用光线进行声音的产生与复制》的论文,报导了他的光电话装置。 1930年至1932年间,日本在东京的日本电气公司与每日新闻社之间实现了3.6公里的光通信,但在大雾大雨天气里效果很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电话发展成为红外线电话,因为红外线肉眼看不见,更有利于保密。 光通信虽然出现得很早,但它在近代科技发展中却远没有无线电通信发展那样迅速而广泛,这主要是因为早期光通信系统没有找到像无线电波那样的相干光频电磁波,因而通信质量不高。 激光出现以后,光通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激光像普通无线电波一样,可以进行调制和解调,可以把各种信号载到光波上发射出去而实现光通信。60年代,有的实验室用氦—氖气体激光器做了传输电视信号和20路电话的实验。也有的公司制成了语言信道试验性通信系统,最大传输距离为60米。到80年代初激光通信已进入应用发展阶段。 激光通信的主要障碍是气候因素的影响和大气层内信号的衰减。光导纤维的出现,使人们成功地解决了激光大气传输问题,使激光通信走上了稳步发展阶段。其实,利用细长纤维导管传输光线和图像的概念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提出过。例如,1854年,英国的丁铎尔在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光线能够沿盛水的弯曲管道进行反射而传输,以后他用实验证实了这个想法,但由于条件限制,当时没能深入研究。1927年,英国的贝尔德首次利用光全反射现象制成了石英纤维可解析图像,并且获得了两项专利。1951年,荷兰和英国开始进行柔软纤维镜的研制。1953年,荷兰人范赫尔把一种折射率为1.47的塑料涂在玻璃纤维上,形成比玻璃纤维芯折射率低的套层,得到了光学绝缘的单根纤维。但由于塑料套层不均匀,光能量损失太大。 利用光导纤维进行激光通信的设想是美籍华人高焜博士于 1966年首次明确提出来的。为此他获得了1979年5月由瑞士国王颁发的国际伊利申通信奖金。光纤通信引起了各国普遍注意,美、日、西德等国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制工作。 1968年,日本两家公司联合宣布研制成了一种新型无套层光纤,它能聚焦和成像,称作聚焦纤维。同期,美国宣布制成液体纤维,它是利用石英毛细管充以高透明液构成的。这两种光纤的光耗损很难降低,所以实用价值不大。这一时期,美国在提高材料质量上下功夫,康宁公司于1970年用高纯石英首次研制成功耗损率为每公里20分贝的套层光纤,使通信光纤研究跃进了一大步。一根光纤可以传输150万路电话和2万套电视。 实际上光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光导纤维,而是由许多光导纤维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光缆。一根直径为1厘米的光缆,里面有近百根光导纤维。光缆和电缆一样可以架在空中,埋入地下,也可以铺设在海底,它的出现使激光通信进入实际应用阶段。1976年日本在大阪附近的奈良县开始筹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用光缆实现光通信的实验区,到1978年7月已拥有300个用户。 如果把光通信用于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就是宇宙激光通信。宇宙空间没有大气或尘埃,激光在那里传输时比在大气中的衰减小得多,因而激光用于宇宙通信既优越又经济,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无线电广播的发明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无线电广播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广播技术的发明过程是很复杂的,它是多种重要发明汇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大型技术。 无线电的基本发明是德国人赫兹的功绩。1889年,赫兹发现,在火花线圈的两端加上高电压使它发生火花,这时便从火花射出电波,可以使远处的线圈产生电流,无线电的基础就是电波的利用。 有记载的首次成功的无线电广播是在1906年的圣诞节之夜,美国的费森登使用功率为1千瓦、频率为50赫的交流发电机,借助麦克风进行调制、播发讲话和音乐,许多地区,包括海上的船只都可清楚地收听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国家进行无线电广播试验。大战期间,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出现一些地区性广播节目。正规的定时广播是从1920年开始的。两年后,在美国约有600个广播台,100万听众。在英国,马可尼公司进一步试验,并于1922年5月在伦敦创办了著名的ZLD广播台。 无线电广播技术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进展方向是使用波长的不断缩短。在20年代,所使用的波长是长波和中波。许多国家完全依赖于中波。由于传播距离有限,不得不建立许多中继站。有些国家除中波外还利用长波,因为使用功率强大的发射机发射的长波,可以覆盖全国。 地面波传播理论使人们以为只有长波才能远距离传播,而波长在200米以下的短波,由于传播距离极短,不会有什么用处。可是,大批无线电业余爱好者由于在长波波段的活动受到限制,一心想在较短波长的波段内创造奇迹。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那些入了迷的业余爱好者积极探索用短波通信的可能性。他们日以继夜地在家中安装无线电装置进行试验探索。1921年12月,在从美国到英国的试验中,利用200米波获得成功,从此短波长广播成为长距离广播的主要方式。 与长波相比,短波传播可以做到有较强的方向性,因而用较低的功率就可以发射较远的距离。所以200米波广播试验成功后,对短波的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荷兰的年轻工程师冯·贝茨利尔于1925年4月建造了一个波长约为30米的发射机,在5月13日的试验中,在印度尼西亚收到了这个发射机发射的信号。两个月后,在荷兰和印尼之间建立了短波无线电联系。 后来还发现,用特制的高频发射管制造的发射机可以向世界范围发射信号。1927年6月1日,荷兰女皇利用这种发射机向东、西印度群岛发表了广播讲话,这是第一个“世界广播系统”。从此,在长距离广播中,短波取代了长波。 利用波长更短的微波进行通信的研究早在20年代就开始了。1920年研制成功的巴克豪森板栅振荡器可以有效地发射40厘米的微波,引起了人们对微波的兴趣。1929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微波进行通信。1931年3月,克拉维尔和他的同事在加来和多佛尔之间40公里的距离上进行试验,证明了微波通信的高质量、独立、灵活和经济。1933年,他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40年代发现微波在对流层中的散射现象后,发展起微波超视距通信,它的特点是距离远、容量大、保密性好、适合于军事通信,但也有可靠性差和所需发射功率大等缺点。 信号装置 在广阔的原野上依靠看得见的信号进行通信是很古老的,从阿伽门农征服威廉这样一些军事指挥官,都曾使用烽火台打信号,传递胜利的消息。1588年,当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逼近边境时,英国以同样的方法报警。在近一个世纪之后,正是英王詹姆士二世任英国海军的最高统帅时,发明了军舰与军舰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早期的海军信号装置。 现代概念的电报是拿破仑战争的产物,在此战争中,法国人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在各个部队之间的快速通信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1792年,法国革命委员会批准了专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光电报”。它是一个叫克洛德·夏普的工程师想出来的。克洛德·夏普是法国革命的热情支持者,他和他的兄弟伊尼亚斯曾发明一种传递消息的系统,这种系统包括一根直立的杆子,杆子的顶端固定着一根横杆,横杆的两端各吊一个安装在支点上的较小的悬臂。夏普发明了一种“代码”,使这些臂处在不同的位置时代表不同的单词或字母。他提出,每隔约十英里的距离就立一根这样的杆子,每一台这样的信号机都用配有望远镜的官员来控制。他从邻近的信号装置获得消息,并将其沿路线传递下去。1793年,夏普发明了工程电报机,并奉令在巴黎和利尔之间建立起由一个一个的信号站连接成的通信路线。第一条消息——宣布俘虏勒凯努瓦——便是通过这条路线于1794年8月传到的。 到18世纪末,在巴黎、布雷斯特和斯特拉斯堡之间的通信路线已建立起来——后来夏普在法国建立的通信网长达3000英里。英国海军部照搬这种系统,建立了从伦敦到迪尔和朴次茅斯的电报线路 (在风纪检查处的地图上随处可见的“电报山”,在那时初次开始修建)。在美国的波士顿地区也建立了一个类似的通信系统。 在理想的条件下,一则短的消息从伦敦传到迪尔只要一分钟,非常迅速。但是夏普的系统非常浪费人力,而且容易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甚至在尚未发明电报之前,它已经开始被废弃了。然而他的信号暗码却被许多国家的海军和童子军保留了下来。使用旗子作通信的媒介,铁路上使用的通信系统就是直接从他的这种想法发展起来的。夏普本人则因为这种发明的创举受到大量的诽谤,据说在1805年,他在一次抑郁症发作时自杀了。 电传打字电报机 研制电传打字电报机的前驱者克里德(1871~1957年),出生在加拿大诺瓦斯科夏的坎索附近。坎索的出名,是因为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最终通到那儿。克里德年轻时是那儿的一个报务员。他年轻时操作的机器,是用三个穿孔杆将莫尔斯电码打在一条纸带上:一个打点,一个打短横,一个打空。在纸带上凿孔是用锤子敲打穿孔杆。对克里德来说,这是一种相当费力的工作;他决心简化这个工序。 待克里德于1897年旅行到格拉斯哥并为《格拉斯哥先驱报》工作时,他在用五先令租来的一间小屋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电传打字电报机;他是在索奇霍尔街用 15先令买来的一台巴洛克打字机上进行实验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克里德把这台打字机看作吉祥之物,毕生珍惜。 克里德设计的第一台仪器,旨在缩短将字母编成莫尔斯电码并将电码打在纸带上的过程;操作人员一按打字机的键,机器就对字母进行自动编码。英国邮局在1902年买了12台这种仪器。但是在此后的20年左右,他很难说服人们接受他的发明,其原因大概是它虽然比现存的机器快,可是它的引进会使许多使用旧机器的熟练工人失业。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自从克鲁姆于1907年制造出了一台样机以来,一直在独立地研究电传打字机的美国莫克鲁姆公司,终于制造出了一台机器。与此同时,德国的西门子—哈尔斯克公司也研制出了一台电传打字机。这两种机器都采用一种基于五单位二进制码排列的新系统;五单位二进制码排列是鲍多特和一个新西兰农民默里研究成功的。五个键排成一行,垂直地横跨于纸带之上;可使所有的五个键或任何一个键在纸带上作记号。例如,如果第一、第四和第五个键在纸带上作记号,便构成字母B的编码。当这一行符号通过发射机的头部时,发射机便向接收机发出适当的电脉冲,然后由接收机将字母解码并印出来。这种电码至今还在使用。 《每日邮报》于1912年采用克里德的系统来同时发行此报的地方版。 克里德个子高大,具有强烈的清教徒的宗教信仰;雇员们在为他工作之前必须保证绝对戒酒。1930年3月8日,他在59岁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公司的经理职务,因为他的雇员们坚持在星期天要到运动场上去玩。在放弃此职后,克里德继续搞发明。他最著名的发明是浮动机场或海面机场;他最不成功的发明是不能洗掉的染发剂,仅用来染过一次自己的胡子,染得五颜六色,洗也洗不掉。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7] 本页[88] 下一页[8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