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走进医药房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走进医药房 [第83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2] 本页[83] 下一页[84]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走进医药房
治疗药物 医学实践,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件误打误撞的事,医学史上的成功只是碰巧而已。某些流行的药物 (例如奎宁和水杨酸)是有效的,但是,在尚未建立到底是什么东西引起疾病的学说之前,用合理的方法来探讨有疗效的药物一直收效甚微。巴斯德发现某些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个发现为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线索,但是这个线索并不好利用。例如,我们可以用加热的办法或使用石炭酸来杀死试管里的微生物,但是除了外用之外,这些方法和药剂都不能在病人身上使用。 艾立希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首次努力基于微生物可以染色的知识:如果染料为微生物所吸收,碰巧某种染料的毒性很大,是致命的,那么问题就解决了。然而不幸的是,他并没有找到这种染料,至少可以说,没有找到一种染料能治疗感染的小鼠。因此,五年以后,他又开始试验另外外一种方法。 那时候的医生常使用剂量较大的毒药来治病。艾立希开始寻找一种方法来生产没有毒的砷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以用来杀死引起梅毒 (当时的一种常见病)的螺旋体。他的592号化合物对患梅毒的小鼠有效。他的同事决定试制一种更纯的更易溶的变体。人们在1910年发现,这种变体(他称为606)用于人类是奏效的。“洒尔佛散”(即606)在五年内把英国和法国的梅毒发病率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它是第一种按科学道理生产的药物。 艾立希发明的化学疗法这门技术,从这个良好的开端缓缓地向前发展,直到1932年没有长足进展。尔后的发展又回复到艾立希原来的想法,即染料可以成为治疗的基础上去了。米奇和克拉雷两个德国人决心要找到一种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药物。他们竭力制造偶氮染料的化学衍生物,最后制成了一种(他们称为4145),送给了正在进行动物实验的多马克。结果证明,“百浪多息”这种最早的磺胺药物对人类有效。 人们经常谈起导致下一步重大进展的偶然事情,虽然连发明者本人都记不清它的详情细节。1928年伦敦圣玛利医院的细菌学家亚力山大·弗莱明,发现霉菌 (可能是另外一个研究人员引进的)开始在他培养某种细菌的肉冻上生长,在霉菌生长的地方细菌都不见了。弗莱明于1929年5月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然而却未提及这项惊人的重大发现。这项发现被忽视了,十年后弗洛里和钱恩才重新开始研究这个题目,并找到了一种生产纯青霉素(这种霉菌的产物)的方法。从那时以来,洒尔佛散、百浪多息、青霉素以及从它们发展起来的各种药物,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是一种治疗跌打损伤的特效药,它不仅在国内久负盛名,而且在国际上也被视为珍品。 云南白药原来是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的,叫“曲焕章白药”。曲焕章是云南人,1878年出生,7岁时父母双亡,童年生活十分悲惨。在他16岁时,为了谋生,他干起了卖布的营生。有一天他到集市上去卖布由于缺乏营养,疲劳过度,昏倒在街头,幸亏一位赶集的乡村医生把他救活。曲焕章得救后,感于医生的救死扶伤精神,于是就拜这位医生为师,从此弃商学医。 有一次,曲焕章上山采药,在昏暗的夜色中看到草丛中卧着一只庞然大物,他激起一块大石头,悄悄走近,猛然砸去。这个庞然大物被砸中后不再动弹。他走近一看,原来是只老虎。他怕老虎不死,又用挖药工具猛击虎头,直打到他确信老虎必死无疑才住手。这时夜色已深,就赶紧下山回家。第二天早晨,曲焕章叫了几个村民,打算上山把死老虎抬下来,但他们到老虎处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老虎早已不见踪影。原来,这只老虎并没被打死,苏醒之后带伤跑掉了。曲焕章十分懊悔。因为老虎浑身是宝,其肉其骨都是名贵药材。老虎得而复失,实在令人不甘心,于是曲焕章带着村民跟踪查找,顺着血迹追踪老虎。 跟踪中,发现好多处血迹旁都有老虎嚼剩下的野生植物。这一情景引起了曲焕章的注意,他想:难道这种植物能够止血愈伤,老虎靠吃它而保全了性命?果真如此,这种植物就有可能制成药来治疗人的外伤。想到这里,曲焕章立即停止了对老虎的追踪,开始集中全力研究起这种野生植物来。 曲焕章把这种植物一棵不漏地收集起来,带回家里进行试验。经过试验证明,这种植物果然对治疗跌打损伤具有奇效。他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治疗效果,而是决心把这种植物进行精制,使之成为具有更高疗效的药品。 曲焕章用了整整10年时间,对这种植物进行反复筛选、研制,终于在1908年研制成功了“曲焕章白药”,并投入生产。这年他正好30岁。曲焕章以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工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避孕药的发明 控制人口问题,曾在很长的社会历史时期被看作是不道德和不可能的事。维多利亚女王曾经说过:“上帝的意志是不可违背的。如果他决定要我们生育许多孩子,我们就只有尽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上有用的人和社会上的模范人物。”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控制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也都采取了一些控制生育的方法和工具,但其效果并不理想。 1702年,英国一位叫马顿的人发表文章,曾提到过一种用来防止性交感染的的用药物浸渍过的亚麻布套,但他拒绝透露浸渍物的成分,说透露出来 “会鼓励淫荡行为”。 1916年,美国人玛格丽特·桑格在布鲁克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育控制咨询中心,积极推行计划生育,但纽约警察局认为有伤风化,便强行关闭了这个中心,还把桑格夫人投入了监狱。 但桑格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1927年,她组织了第一个世界人口讨论会。1948年,她发起了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1951年,她拜访了马萨诸塞州的平卡斯博士,鼓励他研制一种口服避孕药,并先行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 平卡斯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决定研究某些激素的避孕作用。他们经过了许多挫折和失败,发现有一种叫做“炔诺由”的激素,是一种有效的妇女避孕药。但这种药容易产生副作用,会使服药妇女子宫出血。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又在这种避孕药中加进了雌激素。 1955年,避孕药的研制终于取得了成功。从那时以来,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不同的避孕药片。通过进行广泛的试验,证明这些避孕药是有效的。它们都通过抑制受孕所需的某些激素的释放而发生作用。调查证明,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每年只有千分之一的人受孕。 麻醉药 相传,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术的是我国汉代杰出名医华佗。 据《后汉书》记载,华佗能够施行腹腔内手术,例如胃肠道手术。事前让病人调服一种称为“麻沸散”的麻醉药物,会暂时失去知觉,接受手术时丝毫不感到痛苦。有一次,华佗给一个剧烈腹痛的人看病,病人两脚屈起,手按肚子,不断呻吟。华佗诊治后认为这是一种肠痈症。由于看病太晚,吃药、钱灸都已无济于事,只能开刀把溃烂坏死的肠子除掉。于是他给病人服了“麻沸散”,使病人失去知觉,立即作由剖腹手术,割去溃烂的部分,用线缝好伤口,涂上药膏,不久伤口愈合,不到两个月完全恢复了健康。 今天,虽说“麻沸散”这个麻醉药已经失传,但是,从历代传下的历史资料看,有关华佗使用“麻沸散”施行麻醉的事,并不像讹传。现代麻醉药中有一种叫东茛菪硷者,正好是中药麻醉药物洋金花的主要成分。那么,洋金花是不是华佗使用的“麻沸散”呢?还值得进一步考证。 18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在现代医学麻醉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次有趣的事情: 戴维这位鼎鼎有名的英国大化学家,向医学界推荐了一种鲜为人知的麻醉药。有一次,一连几天戴维被牙痛折磨得难以忍受。一天,当他来到一间化学实验室里,奇迹发生了。戴维的牙痛消失了。他感到惊讶,这是怎么回事呀! 当他走出实验室时,阵阵牙痛又“东山再起”。 于是他重新走进这间实验室,牙痛又消失了。毫无疑问,这间实验室里的某种化学物品具有神奇的止痛作用。他开始审视这间屋子,屋子里的确弥散着一种化学气体。 “氧化亚氮!”几乎所有屋子里的人都高兴地叫出声来。 戴维不愧是有科学头脑的学者,他又细心地反复进出了好几次,而且将氧化亚氮这种化学物品止牙痛的效果与过程,一一详细地记录下来,并郑重其事地向医学界推荐这个药品,建议将它在外科手术中用来止痛麻醉。 但是这个建议并没有让人重视,氧化亚氮这个麻醉剂失去了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仅仅是“昙花一现”便让人遗忘了。 氧化亚氮在沉默中整整40年以后,不知什么缘故,阴差阳错地却被一位美国化学家考尔顿重新注意到。他发现这种化学物品被人吸入后,开始人会出现一阵子莫名其妙的兴奋,甚至哈哈大笑,不能自控,随即又会让人昏昏欲睡。考尔顿的研究重点偏离了正确方向。他认为与其说它有止痛麻醉作用,倒不如说它具有出众的“催眠作用”。恰恰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上大力推崇所谓的催眠术。考尔顿来劲了,他想借助氧化亚氮发笔小财。于1844年11月,他开始了这项别出心裁的经营。 考尔顿携带着氧化亚氮,风尘仆仆地来到美国东北部的哈特福德城,贴上不少五彩缤纷的宣传广告。上面写着诱人的话语: “你想解除忧伤与烦恼吗?来深深地吸上几口氧化亚氮吧!” 你想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吗?氧化亚氮可以帮助您!” 考尔顿和他的同伙人大声嚷襄道: “来吧!来吧!花上一角五分钱,你可以尝试当一回神仙!” 一个毛头小子,兴致勃勃地冲开围观的人群挤到了考尔顿的面前: “我来试一下!”说着,朝考尔顿手里丢上一角五分钱。 考尔顿打开盛放氧化亚氮的罐子,气体直朝这个小伙子鼻子里钻去。人们拭目以待地看着他的神情变化,究竟能不能催眠呀?突然,由于吸入药物数量不足,反而引起兴奋。他从似睡未睡的状态中一跃而起,哈哈大笑不止,大叫大闹地冲进人群,向那些姑娘、小孩子追逐,并且重重地摔了一跤,腿上流出殷红的鲜血……人群大乱,朝着考尔顿哄笑着。一场表演匆匆收场。考尔顿无颜地卷起物品匆匆逃离。氧化亚氮又多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雅号“笑气”。 考尔顿灰溜溜回到寓所不敢出门,第二天突然听到“呯!呯!”的敲门声: “考尔顿先生在吗?”一个男子的声音。 “先生您是……”考尔顿打开门,迷惑不解地看着这位中年来客。 “我想同您合作,进一步研究氧化亚氮的止痛作用。” 原来,在考尔顿那场不体面的表演时,观众中有位男子,就是这个来访者,他名叫威尔士,一位美国牙科医生。他看了表演想到或许这玩意儿有止痛作用,这个想法竟然又回到当年戴维的老路上来了。 一次友谊的合作开始了。 谁来当病人呢?威尔士正好自己有颗病牙要拔除,他的助手担任拔牙医师,考尔顿成了麻醉师。威尔士连续吸进好几口“笑气”,进入了半睡状态,他的助手用拔牙钳干净利落地拔下了病牙! “痛吗?”考尔顿焦急地问道。 “不痛!太妙了,我宣布从今起拔牙可以不痛了。”威尔士兴奋地叫道。接着,威尔士采用“笑气”麻醉,连续为十几个病人拔牙,效果令人鼓舞。于是他信心百倍,准备进行一次公开的试验。 1845年元旦刚过不久,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医院宽大的阶梯教室里,挤满了大批医学生和不少著名医生。他们都想亲眼看看威尔士的表演。一位牙病病人被请到教室前边的讲台上,安稳地坐上椅子。威尔士取出“笑气”让他吸入,然后为他拔牙。谁知道由于吸入量不够,急于求成,反而弄巧成拙,病人在拔牙过程中大叫疼痛。于是,教室里顿时哄笑四起,威尔士被当作骗子赶出医院。他的处境比考尔顿还狼狈不堪。 “笑气”真的不行吗?并非如此,看来是麻醉效力还不够大。是不是还有更出色的的麻醉药呢?医学家们对寻找麻醉药有了浓厚的兴趣。 摩顿,这位威尔士的助手,在看到威尔士的失败后,寻找新麻醉药的念头油然而生。他记起了另一位化学家讲起过的一件事: 这位化学家与人玩牌。他们一边打牌,一边给炉灯添加酒精照明。不知谁拿错了瓶,将另一瓶药液倒入了燃炉中。顿时屋子里弥漫着一股诱人的清香,让人感到舒适。不一会,这位化学家与其他打牌人,一个个都昏昏睡去,好久才醒来,过后一瞧,那瓶药液上标着标醒目的名称:乙醚。 摩顿吸取了威尔士失败的经验教训。他不鲁莽行事,而是一次次地在狗身上做试验,私下又试用于不少病人,到了万无一失的时候,才向医学界公开。 1846年10月16日,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还是在赶走威尔士的那所医院里,摩顿要在这里向世界宣布他的成功创举。时光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作为这次手术的主刀医生华伦医生已等得有些不耐烦了,那位患有下腭部血管瘤的病人也在东张西望,可是摩顿不见人影。 “准又是个骗子,还不是像威尔士一样蒙人。”有人在冷言。 “我想他大概有别的约会吧。”华伦医生居然冒出这样一句话。 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认为摩顿临场胆怯,不会再来。华伦医生也准备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为病人开刀。而病人呢?惊慌地躲到一角。 “且慢!”摩顿哄亮的声音顿时惊动了全场。只见他从容不迫地开始用乙醚为病人施行麻醉。手术室里弥散着阵阵乙酸的清香。当华伦医生一刀下去时,病人毫无知觉。 “成功了!”全场所有的人高兴地呼叫着。 成功了!手术无痛的年代真的来临了。 戴维、考尔顿、威尔士以及摩顿,在人类寻找麻醉药的艰难征途上都作出过贡献,尤其是摩顿用乙醚获得巨大成功,为麻醉术的崛起创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从此以后麻醉术进入了崭新的时代,许多出类拔萃的麻醉药物,许多引人入胜的麻醉技术不断涌现。请看: ——1847年,英国医生辛普逊和他的同伴邓肯和基思,找到了另一个更优于乙醚的麻醉药:氯仿。 ——1892年,德国的斯乔里契,首先倡用可卡因作局部麻醉的麻醉剂。 ——1970年,中国医生成功地采用中药洋金花,即曼陀罗花为主药,进行中西结合复合麻醉,让“麻沸散”重放光彩。 ——本世纪70年代,在中国又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麻醉热潮,针刺麻醉显神威。一根或几根细小的银针,扎在人体某些特定穴位上,居然可以开刀不痛,让外国人赞叹不已。 …… 现在,麻醉药品种已不下几百种:全身麻醉药乙醚、“笑气”傲然以“老祖宗”自居。而后起之秀,氯仿、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硫贲妥钠、氯胺酮,以及局部麻醉药普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更是各显神通。 目前,麻醉技术种类也不少: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局部麻醉、脊椎麻醉、硬膜外麻醉、中药麻醉、针刺麻醉等,不胜枚举。 磺胺药 消灭病菌的“武器”是什么?是形形色色的抗菌药物。在人类漫长的医学史上,已出现过许许多多抗菌药物,每种药物的出现都是来之不易,医学家或化学家为之倾注了无数的心血。磺胺药也不例外。 从20世纪初期起,欧洲的科学家们已开始热衷于从许多化学物质,尤其是从一些染料中寻找抗菌药物。 1932年,德国有位名叫杜马克的化学家投入了这种寻找药物的行列。开始,他用苯胺染料作试验,许多细菌一旦被这种染料染上后,很快死去,效果出奇的好,但是他将这种染料制成药剂,用到感染有细菌的动物身上去,杀菌作用却大大地削弱了! 杜马克并没有灰心,经过反复的选择,他选中了一种红色的染料——百浪多息。 再进行实验。杜马克找来一批健康活泼的小白鼠,在助手们的帮助下,给每只小白鼠的肚子里注进去一些凶残的溶血性链球菌。杜马克为了对照用药与不用药的不同结果,他将这批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任其发展,另一组给它们注射百浪多息。结果,那些没有注药的小白鼠一个个死了;而让人惊讶的是,注射过药液的小白鼠到了本该死去的时间却没有死掉,有的竟死里逃生,几个小时过去后,重新变得活跃起来。 “百浪多息这种红色的染料竟然可以杀死令人害怕的溶血性链球菌!”消息不胫而走,震惊了欧洲的医学界。 经过小白鼠的实验证实了百浪多息的力量,但是究竟是这种红色染料中的什么化学物质在起着杀菌的作用呢?杜马克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工作。他将百浪多息经过一次次的提炼与处理,最后得到一种白色的粉末,这就是磺胺。。杜马克断定真正发挥杀菌作用的是磺胺。 杜马克为了进一步证实磺胺的药理作用,再次选用狗来作实验。一条名叫爱利的狗被选上。它的肚子里先被注射进不少溶血性链球菌。没有过上几个小时,原先“汪!汪!”直叫的爱利发起高烧,不饮不食,卧倒在地上伸出火红的舌头,困难地大口喘气,而且病情还在不断地加重。 接着,这种磺胺被用到了爱利的身上。奇迹出现了。濒于死亡的这条狗,开始活动,发烧也退了,并开始吃东西了。 “爱利得救了!”杜马克的女助手高兴得大声嚷嚷。 杜马克充满信心地一次次反复地在狗、兔身上作实验,并且获得了一次次的成功。磺胺药显示出它神奇的效力。不少医学家也开始模仿杜马克的实验工作,同样得到了成功的结果。 事有凑巧,杜马克采用磺胺药治疗的第一例病人,竟然是他自己的小女儿艾莉莎。 活泼可爱的艾莉莎逗人喜爱。一天在玩耍时她不慎刺破了手指,谁知那种可恶的链球菌也悄悄地进入到了艾莉莎的身体里,并且在血液里不断繁殖。 艾莉莎当天晚上就病倒了,不但手指红肿发热,而且还发起高烧。杜马克请来当地最有名的医生,用上了不少名贵的药物,病情未见好转。病人不停地发抖,人也开始昏昏沉沉了。 “细菌到了血里,成为溶血性球菌败血症,很难有救了。”许多医生都叹息地说。可爱的艾莉莎就要这样死去吗?望着她那苍白无光的小脸,看着她那痛苦求助的眼神,杜马克的心碎了。 “不是有磺胺药吗?”不知谁在提醒。 “对!用磺胺药。”杜马克顿时从迷茫中醒悟过来,既然这种药可以治好小白鼠、兔和狗,为什么不能在艾莉莎身上试一下呢? 杜马克立即从实验室取来磺胺药,果断地用到艾莉莎身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的杜马克感到时间是那么的慢,多么的难熬呀!守候在身旁的杜马克,一晚未睡,眼睁睁地看着艾莉莎。第二天清晨,天边刚刚发亮时,艾莉莎从昏睡中醒来了。 “爸爸!我觉得好多了。”艾莉莎轻轻地说了一句。 “真的吗?”杜马克兴奋地问道。 测量一下体温,发烧消退了。杜马克居然用磺胺治好了艾莉莎的病,这也是医学史上用磺胺药治好的第一个病人。 那么,磺胺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耐呢?原来,无论哪种细菌,在生长与繁殖过程中,需要许多物质的帮助。其中有一种叫做氨基芳香酸的物质具有促使细菌生长的作用。说也正巧,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与磺胺非常相像。因此当病人应用磺胺药物后,细菌不能分辨究竟哪个是磺胺,哪个是氨基芳香酸。结果细菌摄入到它们体内的不再全是氨基芳香酸,还有许多磺胺被误认为是氨基芳香酸而摄入,于是适得其反,细菌生长繁殖受到阻止,而且抑制了细菌的为非作歹,使其早早夭折。 1935~1944年是磺胺药物的兴盛时代,当时有大批磺胺药物问世,例如磺胺噻唑、磺胺嘧啶、二甲基胺嘧啶等,有效地治疗了许许多多各种细菌感染病人。 但是由于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异军突起,一度光彩夺目的磷胺药顿然失色,所以1945~1954年这个阶段,磷胺药物的发展处于低潮期。当时仅有磺胺异恶唑、磺胺二甲基异嘧啶等个别药物在临床上应用。 近二三十年,磷胺药物又进入再盛时期,重放光彩。许多毒性小,副作用少,容易吸收,效果好以及作用时间长的新颖磺胺药物相继问世,例如磷胺甲基异恶唑、碘胺苯吡唑等。在群芳荟萃之中,要数磺胺甲基异恶唑与甲氧苄氨嘧啶合制成的复方新诺明片效果更好,应用更广泛。 不管怎样,磺胺药至今仍不失其光彩,与抗生素一起,成为当代最主要的两种并驾齐驱的抗菌药物,让世界瞩目。 1939年杜马克因发明了磺胺药,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当他接到授奖通知时,却被当时法西斯纳粹政权的盖世太保逮捕了,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希特勒政府拒绝和诺贝尔奖发生任何关系,于是杜马克被迫取消接受这个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重新想到磺胺药的发明者杜马克,他这才风尘仆仆地赶到斯德哥尔摩,正式领取了这个迟到的诺贝尔奖。 干扰素 干扰素这个名称,对不少人来说是陌生的,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也跻身到我们这本书里来?别着急,让我详细从头说起,干扰素这玩意儿还挺有些来历哩!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利杰克斯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一幅1619年荷兰画师的郁金香静物画。奇怪!为什么要画一幅得了病的郁金香呢?那是因为这种花特别漂亮。你很难想象当时对病态郁金香的狂热了。一个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到牛、猪、羊,甚至成吨谷物,上千磅奶酪。其实,这种病态郁金香是由一种当时还不知道的病原体造成的,结果,因祸得福,病态郁金香反而身价百倍。 1892年,俄国人伊万诺夫斯基,曾研究一种使烟叶生斑点的烟草花叶病。他认为一定是某种细菌在烟叶上为非作歹,于是用一种过滤器来捕捉这种细菌,结果一事无成,他责怪过滤器有毛病。压根儿没有想到细菌以外的其他病原体。 1897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他断定,肇事的罪魁祸首不是细菌,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菌过滤器不能捕捉到,而是一种体积非常小的病原体。他给这种病原体用拉丁文取了一个大名,叫做Vinws,原意是毒。后来人们称这种病原体为病毒。 现在已经知道,病毒确实非常小。例如黄热病病毒的直径只有1/50微米,而1微米只1/1000毫米,普通病毒的大小只有一般细菌的1/1000,难怪伊万诺夫斯基让它“漏网”了。 为什么费这些口舌将病毒介绍一番呢?原来,本文的“主角”——干扰素的来历,与病毒有着密切的关系。 1899年古巴流行黄热病。细菌学家里德带领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到古巴去调查病因。当他们排除了其他传染途径以后,目光集中到一种伊蚊身上,因为这些黄热病病人都被伊蚊叮咬过。于是一位叫拉齐尔的医生,有意识地让叮咬过黄热病病人的伊蚊来咬自己,结果也患上这种病。拉齐尔医生死了。死因证明伊蚊是传播某种病原体的媒介。这种病原体就是病毒。由于这一悲痛事件,在当时掀起了一个研究病毒的学术高潮。 也就在这个时期,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一种病毒尽管侵犯过人体,但是由于外界或人体等环境因素,这种病毒会发生变化,结果即便是同一种病毒也会产生致病力强弱不同的毒性群体,医学上叫做毒株。而同一病毒的不同毒株彼比之间有对抗与干扰现象。另外,又有人发现把含有被病毒侵犯植物的某种毒汁液注入到动物体内,结果在动物体内产生特殊的反应。这些现象朦胧地告诉人们,病毒与病毒之间或同一病毒的不同毒株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互相干扰的情况,利用这种情况也许可以防治病毒疾病。这个现象的启示。始终印在许多医学家的脑海里。 50年之后,在当时的医学界普遍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一种病毒感染某些细胞后,会对另一种病毒的繁殖起着干扰作用。1957年英国人埃萨克斯,及瑞士人林特曼,进行了一次举世闻名的实验,既证实了这种现象,并且找到了产生这种干扰现象的“主人”——干扰素。 埃萨克斯的实验室窗儿明亮。一天,他取来了一管流行性感冒病毒,放在本生灯的火焰上烤热加温,将这些病毒都一一杀灭,让它们都失去传染的活性。然后,埃萨克斯取来一种物质,叫作鸡胚绒毛尿囊膜块,是鸡胚胎里的一种东西。将灭活的流行性感冒病放在这种膜上,一起放入37℃的孵箱里孵化几个小时,取出后将这些膜块去掉,另外再放入新鲜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块,仍然放入这个孵化箱内,孵化到第二天取出,接着,埃萨克斯又取来一些致病力较强的活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放在从孵箱内取出的膜块上,希望这些活的病毒对膜块细胞发动“功击”,结果发现,不但没有攻击力,而且这些活的病毒繁殖被明显地阻止,纷纷夭折。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埃萨克斯自信地问他的助手们。 “病毒之间有干扰。”有人回答说。 “对了,这清楚地说明,灭活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作用于膜块细胞后,细胞产生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这种物质干扰了以后再放上去的活的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长繁殖。”埃萨克斯作了结论性的发言。 无与伦比的实验让医学界折服,埃萨克斯以其卓越的成就发现了干扰素,从此,天然的干扰素开始问世。 区区干扰素值得大吹大擂吗?别看它其貌不扬,本领还不小哩! ——能在数小时之内发挥极好的治疗作用,抑制病毒繁殖。许多病毒性疾病,例如肝炎、带状疮疹、流行性感冒等,都可得到预防与治疗。 ——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特别是阻止和减慢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可以用于各种肿瘤病人的治疗。 ——能提高和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也就是提高抵抗力。由于这种抵抗力的提高,既能防止癌症的发生,又能对付病毒感染等其他疾病。 特别要提出,干扰素本身是人体内自然产生的抗病物质,所以没有什么副作用。 你看,干扰素有如此大的本领,能对付病毒感染、恶性肿瘤。这都是当今医学界为此伤透脑筋的难题。你说,是不是要对干扰素刮目相看啦。 据几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事遗传工程学研究的锡托斯联合企业总经理法尔莱计算,目前生产1千克干扰素,需要花费500亿美元,也就是每克干扰素的生产成本约5000万元,每毫克为5万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干扰素的生产也十分复杂。主要是采用病毒作用于人的白细胞或其他的人细胞诱生出干扰素,然后经过适当的纯化步骤制作而成。由于要采人血或细胞培养,所以成本比较高,而且来源也十分困难,不可能大量生产。毫无疑问,这种制造天然干扰素的途径是行不通的。 近10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尝试生物工程技术,也就是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造干扰素。原来,干扰素的蛋白质结构成分已被科学家掌握,基因工程就是指:在试管里把一定的基因按照人们设计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再把它放到生物体中生产出人们需要的蛋白质结构,这样,生产成本可以显著降低。 现代制作方法大致如此:把极微量的干扰素基因提取出来,并经过一系列的基因操作,把重组的干扰素基因放回到一种名叫大肠杆菌的细菌体上,让细菌来大量生产干扰素。这种生产技术1980年获得成功,我国也于1982年试制成功。 消毒剂 如果你跌了一跤,擦破了手或膝盖,人们会告诉你把伤口洗净,涂上碘酒或者其它消毒剂,杀死可能入侵伤口的细菌,这样伤口也许会很快愈合。否则细菌侵入伤口,危害甚大。这个卫生常识是利斯特第一次告诉人们的。 约瑟夫·利斯特出生于英国一个教徒之家,父亲是贩酒商人,也是业余科学家。他鼓励孩子们热爱知识,尤其是自然史,在父亲言传身教下,利斯特从小就立下志向:决心做一个外科医生。 利斯特在伦敦大学学习时,他观看了以三氯甲烷为麻醉剂的英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手术,手术虽然成功了,但伤口却不易愈合,常有病人死亡。利斯特下决心找出死亡的原因。 毕业后,利斯特陆续在几家大医院行医数年,得到名医的指导,医术大有提高,并一直留心观察病人伤口愈合情况。他发现,死亡都是在伤口开刀之后发生的。那些虽然骨头断裂而皮肤完整的病人一般都会痊愈。他想,伤口腐烂,一定是来自空气的感染。 1865年,在得知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灭菌的成果之后,他认为灭菌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原来,巴斯德已经证实疾病是由细菌传染的,人的周围无处没有细菌,而且细菌遇到尘土和脏物便会大量繁殖。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病房不干净,医生穿着平时的服装,手术前不洗手,医疗器械、纱布都不消毒,谁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伤口感染的原因。利斯特深信保护伤口,不使细菌侵入将大有益于伤口的愈合。 开始他用一种叫碳酸的烈性消毒剂,给一个断了腿的病人动手术,手术前,他用碳酸洗手,洗医疗器械,并用这一消毒剂喷洒空气和伤口;手术结束时,他小心翼翼地用消毒的绷带、纱布包扎伤口,每次换药都用碳酸消毒。这一来,病人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利斯特在做别的手术时也采用了这些措施,结果感染致死的数字大大下降。 利斯特的实践即已证明了消毒灭菌的重要意义,其他医生也就闻风而动,开始向他学习。全世界的医院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洁运动”,手术室也制定了严格的清洁规定。 后来,利斯特发现碳酸太强,易烧伤病人的皮肤,于是他加进了油和水混合使用。他又发现如果病人周围的一切都能用肥皂洗干净并保持清洁,就没有必要再使用碳酸这样强的消毒剂。他还发现高温可以杀菌,于是他在沸水或火焰上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约瑟夫·利斯特在伦敦度过了晚年。他在医学刊物上发表文章,总结消毒灭菌方面的经验;他创立了英国预防医学会。1893年,他被封为男爵,他还主持了英国皇家学会,他用自己的医术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青霉素 1876年,英国的物理学家丁达尔,往试管里装上了肉汤,放了数日后,发现在汤的表面长出来许多青霉,而下面,则是清清的汤,肉汤并没有变臭。 丁达尔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他没有放过这个现象,他认为这是霉菌和细菌的生存竞争。最后,霉菌战胜了。可是他把这一重大的发现发表在自己常发表论文的物理杂志上,因此没有引起生物学家的注意。 1928年,伦敦大学的细菌学家弗洛里也偶然地发现了这件事情。他是在培养皿用肉羹汁来培养细菌的,后来因为事情忙,他很久没有来实验室。一天,他发现培养皿里中长出了霉,在霉的附近没有找到细菌,培养细菌的实验失败了,但这件事引起了他的深思,他意识到,这是空气中的青霉菌飘落在培养皿中造成的,他想从培养液中提取浓缩的青毒素,但没有成功。1929年,他公布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希望大家一起来做这种工作。 他邀请了一大批热心的合作者,在他的领导下,艰苦的工作着,每天要洗刷几百个瓶子,配制上十吨的培养液,还要接种、分离、干燥……数不清的事情要去做。最后他们终于分离出霉菌分泌出的青霉素,其杀菌能力是空前的,把它加水稀释百万倍后,仍然有杀菌作用。用这种液体注射到老鼠体内,什么不良影响也没产生,从而可以肯定这种药物对动物无害。 一天,弗洛里助手的手化脓,弗洛里想了想说,我这里有一种现成的药,保证能使你的病治好,片刻后他手里拿着一根蘸着药物的玻璃棒,在助手的手上涂了涂说:“明天就好。” 第二天助手带着神秘的神色跑来问道:“教授,这是什么药,一次就痊愈了,好灵的药。” “是青霉素分泌物!” 1941年,一个病人,因感染已濒临死亡,弗洛里对他使用青霉素,第一次,用1/5的青霉素分泌物进行静脉注射,此后,每3个小时注射一次克。24小时后,患者的病情好转,第3天,意识已清楚,第5天,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但是到了第6天的时候,青霉素分泌物已经用完,患者的病情再度恶化,终于死亡。 当青霉素分泌物积攒了一汤匙的时候,他们又选了一个病人进行临床实验,这是一个15岁的少年,经过治疗,周后出院,但是,后来病情复发,青霉素分泌物没有了,这个孩子重复了第一个患者的命运死了。 两次实验的失败说明了,没有充足的药物准备是不行的,此后,第3个第4个病人的治疗都得到成功。 此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法西斯经常的大规模空袭下,英国没有办法大规模地生产青霉素,最后他们只好到了当时还没有参战的美国,并得到了美国政府经济上的支持,才开始大规模地生产青霉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青霉素救治了无数的病人,人们把青霉素、原子弹、雷达并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发明。 1945年,弗洛里、弗莱明和钱恩三人因青霉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贺词中把青霉素的发明称为“现代医学上最有价值的贡献”,并强调指出他们是为共同目标而协作的模范。 链霉素 链霉素是美国的瓦库斯曼于1945年发明的。20世纪初结核是医学上的一个大难题。1882年发现了这种病,此后,肺结核病曾断送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瓦库斯曼 1888年出生在俄国乌克兰的普里路卡,他家以务农为主,22岁随家人迁到美国,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专门从事土壤细菌学的研究,自19世纪末以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土壤微生物进行过周密、精细的研究。1924年他所在的研究所接到一个结核病协会提出的任务:“进入土壤里的结核菌哪里去了?” 在当时,肺病是一种不治之症,病人吐出的痰传染性很强,人人谈此变色,但是也发现当结核菌进到土壤里后,就会被一种不知名的“杀手”消灭掉,这是为什么? 瓦库斯曼将这件任务交给一个学生,经过3年的研究,确认结核病进入土壤中,最终完全消失不存在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结核病的病原菌有什么关系,是否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杀死了,是哪一种,这些微生物对人类的医疗事业起什么作用? 土壤里的微生物成千上万,寻找起来并不容易。1939年瓦库斯曼的研究室里,到处都是取自土壤的霉菌和微生物,在一块土壤里有上千种微生物,而它们的生活习惯和条件又不相同,研究人员要一一分离进行单独培养,又要一一进行对结核病菌的杀菌实验。一年过去了,经过实验的微生物已经超过了2000种,1941年达到5000种。 1942年瓦库斯曼终于培养出新的药物,通过动物实验,确有青霉素所设有的疗效,正当研究所的人兴高采烈的时候,经过实验的动物相继死去,实验动物的死亡,说明新的药物有毒。 几个月后进行临床实验,在个别病例中发现了耳聋,但是这是当时一种最好的药物了,被称为链霉素。 在20世纪被宣布为不治之症的结核病,被征服了,瓦库斯曼把使用中的副作用及注意的问题公开发表,从此后链霉素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1952年瓦库斯曼获诺贝尔奖。 维生素的出现 1893年,年轻的荷兰医生爱克曼住在爪哇时,当地忽然流行一种可怕的疾病——脚气病。爱克曼用了许多药物来治疗这种危险的病,但都不能见效。爱克曼苦思冥想,继续探索治疗脚气病的方法。 一天,他在屋里翻阅了半天资料,感到有点气闷,就走出门外散步,走过鸡窝时,他发现有几只鸡也有脚气病。经过仔细观察,原来它们发病的原因,是吃了脚气病人剩下的白米饭。后来,这几只鸡的脚气却奇怪地消失了。爱克曼心头一喜,立即查找其中的奥妙,发现这灵丹妙药不是别的,而是作为鸡食的米糠。 他高兴极了,让脚气病患者每天吃白米饭时,里边掺些米糠,许多人很快痊愈了,当时,爱克曼虽然找到了治脚气病的方法,但并没有搞清米糠里含有什么物质。直到1912年,波兰科学家封克才揭开了这个谜。他从米糠中分解出一种药用物质,他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维他命,即维生素。 以后,科学家又在新鲜的白菜、柠檬等菜果里找到另外一种维生素,能治愈一些只吃玉米的国家里发生的一种糙皮病。现在,世界上发现的维生素有数十种。 维生维对人和动物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健康有极重要的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种疾病,如上面提到的脚气病,就是缺乏维生素B造成的。缺乏维生素A,能引起夜盲症或 1干眼症;缺乏维生素B能引起贫血、口角炎、皮肤炎等;缺乏维生素C,能 2引起牙龈出血、皮下出血和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能引起儿童佝搂病;缺乏维生素E,会影响生殖能力;缺乏维生素P,微血管会变脆容易出血;皮肤变得粗糙,是由于维生素PP不足;而维生素K,能促进凝血酶的生成而使血液凝固,在外科和妇产科中用来防止出血。维生素一般由食物中取得,存在于动物的肝、肾、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奶品、粗粮、糠麸等物质里。 1929年,丹表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出现了一位整天摆弄小鸡的人,他就是后来发现维生素K的生物化学家亨里克·达姆。他的小鸡得了一种怪病,肌肉和皮下都有出血现象,倘若用针轻轻在小鸡的皮上刺一下,它就会流血不止而死去,达姆想找到一种有效的止血药。 那时候,人们已发现和提取了维生素 A、 、B 、C 。达母认识到人D和动物止不住血也是缺乏某种维生素所致。他先后花了 5年时间,用各种饲料作实验,但都没有成功。1934年夏天,达姆开始用猪肝和麻油饲养病鸡,收到了好的效果。于是,他肯定猪肝和麻油中含有一种具有凝血作用的维生素,这就是维生素K,但随后用猪肝和麻油来提取维生素K却没有成功。 达姆发现,农家的鸡不喂猪肝和麻油,并不得出血症,是不是在饲料中含有维生素K呢?1939年,达姆转而用各种青菜作实验,终于从紫苜蓿中提取了维生素K。 与此同时,美国生物化学家爱德·多伊西也从腐败的鱼肉中取出了维生素K。人们把从植物中提取的命名为维生素K,把从动物中提取的叫维生素 1K,后来又用化学方法合成了维生素K。由于达姆和多伊西发现和提取了维 2 3生素K,他俩共同获得了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胰岛素诞生 胰岛素即是人体里产生的一种内分泌物质,又是医生们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武器”。神秘的胰岛素被科学家发现与人工工合成还是本世纪20年代的事。 在有关的医学著作中,几乎都有关于糖尿病的介绍,希腊语糖尿病为 “Diabetes Millitus”。 Diabetes原意是“流动在弯管中”,象征着这个病人尿多。1675年,英国有位名叫威廉的医生,详细介绍了这种病人不但尿多,而且还有尿甜的特征后,才在病名后又加上一个希腊字 Mellitus,意思是“甜蜜”。这样, Diabetes Mellitus就成为沿用至今的糖尿病的外文名称。 糖尿病真可谓是一种奇怪的疾病。威廉医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描述了糖尿病病人尿甜情况,他说: “有人说,有的人吃了饮料仍能从小便中解出饮料,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就我所知道,解出的尿液不但与吃进的饮料大有不同,而且与另外的饮料也有差别,味道很甜,像加过蜜糖似的。” 我国古代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症”,例如唐朝初期的医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渴而饮水,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症也。”充分说明,这些病人老是感到口干想喝,排尿特多,而排出的尿呢,其甜无比。 事实也果真如此。不管哪位医生,哪本医书,几乎都是篇一律地写着糖尿病的最具有普遍性的症状:“三多一少”。 ——多饮:尿量增多,体内水份减少,口渴万分,迫不得已要大量饮水。 ——多尿:尿里糖份增加,会促使利尿,于是尿量增多,一昼夜可以排尿几千毫升。 ——多食:大量糖份随尿液白白流失,如此地浪费,使身体内能量不够,于是饥饿难忍,十分贪食。 ——体重减少:尽管吃得多,但糖份仍源源不断从尿中流失,身体始终处于饥饿状态,人就日渐消瘦。 威廉医生在上述学术报告的结尾又说: “为什么糖尿病病人的尿液像糖般甜呢?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足见,17世纪时人类对糖尿病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 俗话说:“债有头,冤有主”,人总不会无缘无故患糖尿病吧!在糠尿病这场“闹剧”中,“主角”是谁呢? 有趣的是,古代医生怎么会想到去品尝糖尿病病人的尿液呢?有人说是蚂蚁群集在病人的尿液周围,又有人说是苍蝇在叮病人的尿液,才给人以启示。关于这个问题的缘故,目前已无法查证,不过将糖尿病与今天我们故事中的“债头”、“冤主”——胰岛素联系起来,的确是苍蝇叮尿的启示。 19世纪后期,欧洲的一些医学家正热衷于研究人体各脏器的生理功能。他们有的仔细地解剖肠胃,有的反复地探索肝、胆、胰的功能……1889年,在德国斯特拉堡医院里,医生梅林和俄国病理学家明科夫斯基,为了进一步研究人体胰腺的消化功能,正从各个动物实验角度探索。有的实验狗干脆被完整地将胰腺除掉,从中发现胰腺分泌的消化液的确会给人体的消化功能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同年,春季的一个傍晚,梅林医生完成了一天的实验,走出屋子散步。无意之中他发现有许多苍蝇“嗡嗡”地叮围着一滩狗尿,而旁边还有一滩狗尿上却一个苍蝇也没有。他迷惑不解地蹲下来,仔细地观察。由于他的到来苍蝇一哄而散,但仍然在不远处飞着,仿佛仍放不下这滩具有吸引力的尿液。 “快来看呀!为什么苍蝇会叮这滩狗尿?”梅林招呼他的合作伙伴明科夫斯基。 “奇怪!这滩尿里肯定有吸引苍蝇的东西。”明科夫斯基喃喃自语。 “那么测量一下这滩尿的成分,或许会发现什么。”明科夫斯基又说。 当测定到这滩尿的含糖量多少时,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叫起来: 噢唷!原来是糖尿,难怪苍蝇叮呀!” 毫无疑问,肯定有哪一条狗得了糖尿病。经过检查,竟然让他们大吃一惊,恰恰是那条被完整切除掉胰腺的实验狗得了糖尿病。它的尿招聚成群的苍蝇。这个发现使他们欣喜若狂,立即意识到人类的糖尿病发生与胰腺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不解之缘。 苍蝇叮尿的启示,揭开了人类研究胰腺功能的新篇章。从此,不少科学家煞费苦心地转入这项课题的研究。 解剖学家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胰腺,生长在人体胃后下方,长约12~15厘米,宽3~4厘米,厚1.5~2.5厘米,重量约为60~100克,长条形状,正好被十二指肠怀抱着。胰腺分为头部、体部与尾部,主持日常工作的是分布在这三个部分里的两大“部门”: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会分泌胰液,通过专门的导管——胰管,将胰液输送到肠腔里去帮助消化工作,它每天分泌约1000~2000毫升胰液。内分泌部又名胰岛,成年人胰腺内的胰岛数量可达20~180万个,每个都是一组细胞团,分散定居在胰腺的各个部分,好像分散在江湖中的岛屿,故得名胰岛。这些细胞会分泌内分泌物质,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 所有的医学家都一致认为,胰腺与糖尿病有关系,问题的关键必定存在于胰岛中。可以肯定地说,胰岛中的某种细胞会分泌一种什么物质,它可以阻止糖尿病的发生。被切除胰腺的狗体中没有了这种物质,于是糖尿病接踵而至。 科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罗辑推理,有时是非常正确的,请看: 1916年,苏格兰医生沙比—谢弗提出,胰岛产生的抗糖尿病物质,可叫其为Insulin译音是英苏林。这个拉丁文,意思是“岛”字。这就成为后来胰岛素的正式名称。 但是,要从小到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胰岛细胞中分离出胰岛素谈何容易?开始,医学家们直接从胰腺组织中提取胰岛素,结果一事无成。因为胰腺分泌的胰液中有许多酶,会破坏胰岛素,虽然用尽办法想把它们分离开来,还是不行。 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丁在多伦多大学麦克劳德教授的帮助下,开闯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先将胰腺里的胰管结扎掉,于是胰腺的外分泌“部门”工作停止,原先胰液中的许多酶类物质也就不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再去提取胰岛素,居然获得了成功。 “终于找到了!”班丁高兴地叫道。 “找到了!”实验室里的同事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呼。 班丁找到了胰岛素,他称其为 Isletin,即“岛素”。现在医学界普遍采用的还是沙比—谢弗所取的名称,从此胰岛素登入医学界大堂。 1923班丁接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而那位麦克劳德教授,虽然未直接参与此项研究,但由于让班丁使用他的实验室,也接受了诺贝尔奖。 为了胰岛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还有一位科学家,他便是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有人称他是“揭示蛋白质分子结构之父。”要说桑格阐明蛋白质分子结构,他研究的第一样东西便是胰岛素。1956年为此他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其分子结构又是什么摸样呢? 桑格和他的助手塔丕从 1945年开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研究。整整花了10年的功夫,一条叫A链,上面有21个氨基酸,另一条叫B链,上面有30个氨基酸。 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广义地讲,为揭示蛋白质分子结构,桑格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狭义地讲,由于知道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作为药物使用,不必再直接从动物胰腺组织中去提取,而且有可能开拓人工合成的途径。 中国人,聪明的中国人接受了这根“接力棒”。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从牛胰岛素分子结构为突破点,经过6年零9个月的奋战,进行了 200步的化学合成,于1965年 9月17日成功地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胰岛素,让世界惊奇! 胰岛素终于被人类发现与人工合成,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功用呢? 上边不是说到胰岛吗?它里边鳞次般地地排列着许多细胞,其中有一种叫乙细胞,也叫做β细胞,专门负责生产胰岛素。这种乙细胞合起来总的重量也只有1克左右,占整个胰腺重量的六十分之一,因此,要测定每个乙细胞的胰岛素产量是困难的。现在已经知道,每克胰腺组织内约含有1~2个单位胰岛素,胰岛素每日进入血液的总量约25~50单位。同时也知道,一单位胰岛素相当于45微克标准纯胰岛素的功效。” 胰岛素有什么功用呢?最重要的就是参与人体内的糖代谢,即调节与帮助糖份的合成和使用,胰岛素可以使血液中的糖份进入肝脏、肌肉等“糖库”中,如果由于某些遗传、肥胖、发炎、血管硬化、外伤等因素造成的胰岛素产量减少,糖份就无法进入“糖库”于是糖尿病就乘虚而生。这也就难怪,为什么许多糖尿病病人需要采用胰岛素这种药物治疗。其次,胰岛素还可以帮助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进行新陈代谢。 阿斯匹林 阿斯匹林能止痛和退烧,特别是能去风湿热,它可能已成为最著名和用得最广的药物。它的确切名称应叫乙酰水杨酸。天然的乙酰水杨酸是在某些植物和树皮中发现的,因此,它的疗效人们已知道了数百年之久。1899年,德雷塞把合成的阿斯匹林引进到医学中。由于它是酸性的,现在加中性盐谷氨酸钙使其稳定。 阿斯匹林通过降低体温,特别是通过对人体的“恒温控制器”(位于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下丘脑)的作用以减轻发烧的病症。在发烧时,下丘脑会增加身体产生的热量。在服用阿斯匹林后,这种热量的产生仍然保持,但是通过出汗和血液流速的改变使身体的热量散失骤增。阿斯匹林也通过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减轻疼痛 (例如头痛)。阿斯匹林的机制尚未完全弄清楚,但是知道这种药物对大脑的一部分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风湿病(患这种病的人结缔组织受到破坏,而且发生炎症)可用阿斯匹林来治疗。据说,发炎时结缔组织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的分子;阿斯匹林就是通过抑制这些分子而起作用的。 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阿斯匹林还可能有其它的用途。它能跟天然化合物前列腺素相互作用。前列腺素是劳动中释放出来的,会引起肌肉收缩。也许阿斯匹林还能用来防止不希望的流产。近来对心脏病患者的临床实验表明,在他们有控制地服用了一些阿斯匹林之后,病情有所好转。 虽基较之于吗啡等麻醉药,阿斯匹林的镇痛作用较弱,但是比起同类药物它有价格便宜、容易使用、副作用小等好处因此,人们滥用阿斯匹林,仅美国一年就消耗三千万磅以上不管什么失调都服用阿斯匹林。过量的阿斯匹林会引起溃疡气喘和出血。几种阿斯匹林的衍生物具有同样的疗效,但是阿斯匹林用作主要的家用镇痛药这一点看来还不会改变。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2] 本页[83] 下一页[84]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