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驰名世界的瓷器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驰名世界的瓷器 [第68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67] 本页[68] 下一页[6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驰名世界的瓷器
瓷器是我国独创的发明之一。我国瓷器的历史,最早可以推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它是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明的。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并且使用陶器。当时的陶器是用粘土经手工捏制以后,在陶窑里大约五六百摄氏度的下烧成的,因此质地粗松。 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对于陶土的粘性和可塑性,对于火的利用和控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在制造陶器的过程中,已经懂得了采用精细淘洗过的陶土作胎。制胎不仅有手制、模制,有的还用轮制。器皿的外部不仅砑光,有的还绘有红色和黑色等图饰,考古家们把它叫做“彩陶”。有一种质地坚致、胎薄、纯黑、近乎半透明的陶器最引人注意,叫做“蛋壳陶”。这些陶器之所以质地坚致,是和当时陶窑结构的进步分不开的。河南庙底沟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窑,已经出现了火口、火道、火膛、火室等结构。这种窑通风和热量扩散比较好,制成温度比较高,火候控制也比较容易,因此当时陶器不仅质地致密,而且器种增多,既有一般的红陶、灰陶,又有制作比较精细的白陶和黑陶。 瓷器虽然和陶器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它们的烧制过程极其相似。可以认为,制瓷工艺是渊源于制陶工艺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代,出现了用瓷土做原料,经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烧成的刻纹白陶和压印几何体纹饰的硬陶,这就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自1953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安徽屯溪、江苏丹徒、陕西西安和扶风等地,发现了许多商周时期的釉陶或青釉器皿,品种很多,有尊、碗、瓶、罐、豆等,它们具有光泽,质地坚硬,扣之作金石声。由于这些敷釉器皿的外观或成分等方面兼具有陶和瓷的某些特点,所以人们叫它做 “釉陶”,“原始青瓷”或“原始瓷器”。 所谓“瓷器”,它的坯料是由高岭土(也叫瓷土)、正长石和石英混合而成的,胎的表面施有玻璃质釉,在12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成品的吸水率很低,烧结后的器皿质地坚硬。为了鉴别和深入研究以上这些带釉出士品的质地情况,有关单位对安阳殷墟出土窑器作了化学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原始瓷器的坯料是由高岭土一类的原料制成的。还可以看出,原始瓷器和陶器不同,它的胎中所含的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相对地增加了,而碱性氧化物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等却相对地减少了,这种人为的增加和减少,导致了原始瓷器烧成温度的提高,就是胎体熔化温度升高了,达到了1000摄氏度左右。在这样高温下烧结的原始瓷器,由于表面施有一层薄薄的青色玻璃质釉,所以它的吸水率降低了。据分析,安阳小屯出土的原始瓷器,吸水率的平均数大约只有十分之四,由此看来,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出现,恰好标志着我国陶瓷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高岭土的采用,釉的发明和发展,以及烧成温度的提高,都为瓷器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然而,由于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加工制造过程还不很精细,胎和釉的配料还不很准确,温度控制和火候掌握还不够熟炼,所以和后来瓷器相比,技术比较差,因此叫它“原始瓷器”。 1924年,在河南信阳擂鼓台曾经发现了汉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的早期青瓷。近年来,又在逝江上虞一带出土了东汉后期的青瓷。解放以后,从遍及我国南北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东汉、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器皿。其中,在南京石门发现三国时期吴赤乌四年 (公元241年)的青瓷琖和砚,在南京光华门外赵土岗的墓里发现赤乌十四年 (公元251年)的越窑上虞袁宜所作青瓷水注,在江苏宜兴周处(公元240~299年)墓发现了西晋元康七年 (公元297年)的艾青瓷器。这些青瓷,胎质细腻坚致,通体施有颜色浓绿的厚釉,已经超出了早期原始青瓷施釉薄颜色淡绿的阶段。此外,在浙江上虞帐子山还发掘出两条东汉龙窑,长度有10米以上,据研究这种窑的烧成温度已能达1250摄氏度。根据这些有确实年代可考的出土文物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东汉到六朝时期,已经发明了瓷器,并且比较成熟地掌握了瓷器生产。而且在制釉方面,向前发展的迹象更加突出。 瓷器所以引人注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坯体上施有一种或几种不同颜色的釉药。所谓晋有“缥瓷”(青白色瓷),唐有“千峰翠色”,柴周有“雨过天青”,吴越有“秘色”,宋代有粉青、翠青、乌金、玳瑁和杂彩,元代有青花釉里红,……这些美名都是对我国历代在制釉方面既有新的发展、又有独特风格的赞扬。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发明了釉药。首先被烧制出来的是青釉,也就是氧化钙作为熔剂的石灰釉。它是我国传统的瓷釉之一。釉和坯同样是由矿物料制成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氧化铝、硼酸盐或磷酸盐等。在古代,釉呈色剂 (也叫着色剂)有铁、铜、钴、锰、金、锑以及其他金属元素。所谓汉代多色釉,就是氧化铅釉。关于“呈色剂”,只就铁的呈色作用来说明铁的氧化物有两种:一种是氧化亚铁,呈绿色;一种是三氧化二铁,呈黑褐或赤色。釉中的铁如果用还原焰烧炼,就能变成氧化亚铁;如果用氧化焰烧炼,就能变成三氧化二铁。据分析,在瓷釉中,如果氧化亚铁的含量达到千分之八,烧出来的瓷器就出现淡绿色,如果含量大于千分之八并且不断增加,绿色就由淡变浓。如果铁的成分太多,那也不好,超过百分之五,不仅还原发生困难,而且颜色渐呈暗褐色,甚至近似于黑色了。由于造瓷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所以到了唐代,越窑(在今浙江绍兴、余姚一带)的美丽的“千峰翠色”瓷,就是由工人掌握胎中恰当的氧化亚铁成分(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而获得的。当时掌握这一技术是很不容易的,不仅配制釉药量要准确,含铁的成分要适当,而且还必须严格掌握窑里的温度和通风情况,使瓷器在还原焰中烧成。 在传统的技术经验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后世制作青瓷的技术更加提高,产品更加精妙。 在釉药的发明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发展。1976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地区发掘西周都市遗址时,发现了四种不同形式的玻璃珠和管状绿色玻璃项链。在这以前,也曾经从湖南长沙、河南辉县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过一些白色、翠绿色、深绿色的玻璃或釉玻璃制品,色泽美观,大都半透明。据分析,它们是一些含量比较高的铅玻璃。可见,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技术同铅釉的发明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历史渊源也是由来已久的。 我国白釉瓷器,萌芽于南北朝时期,比较成功地烧成于隋代。到了唐代,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的白瓷已经发展成为青、白二大瓷系中的主流之一。唐代著名白瓷窑除了邢窑之外,江西景德镇瓷窑也是名列前茅的。1958年,在景德镇胜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据研究,白瓷胎含氧化钙比较多,烧成温度已经达到了1200℃,瓷器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的深远意义,在于为后来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上又有新的提高,我国瓷业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向来被称为造瓷技术完全成熟的时期。在工艺过程方面,有了明细的分工,有专管火候、配料、制胎和施釉等工种。这种生产上的明确分工,既标志着瓷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专门技术的提高。定窑、汝窑、官窑、龙泉哥窑、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这五大窑和其他名窑的作品,在釉色和花纹图案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例如龙泉哥窑运用不同的受热膨胀系数烧成的“百圾碎”,龙泉弟窑的“粉青”,定窑的莹白、甜白、牙白和绣花、刻花、印花,官窑的“紫口铁足”,景德镇的月白(影青),建窑的“乌黑兔毫”、“鹧鸪斑”,磁州窑的黑釉刻花以及杂彩等瓷器,都是负有盛名为世所珍的佳品。 在宋代的许多名窑中,应当重点指出的是现今河南禹县的钧窑窑变 (经过窑烧釉药起化学变化),它以盛烧红、蓝色釉和衍生的紫色瓷器著称,五光十色,异军突起,打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据分析,钧窑釉的红色是由还原铜的呈色作用产生的。铜和铁的呈色原理十分相近。在钧窑红釉的成分中,含氧化铜大约0.33%。虽然釉中的其他微量金属元素也可能起呈色作用,但是,宋代劳动人民懂得利用铜盐的呈色作用、通过控制火焰的办法来得到几种釉色的技术,是难能可贵的。 宋代瓷窑结构的革新也值得重视。就北宋的龙泉窑来说,它是龙式窑,依山建筑,窑腔庞大,一窑可以放置墩170多排,每排容1300多件,估计一次可以烧两万到两万五千件。窑的中部作弧形,可以降低焰的流速,火势从前向后移去,窑温可以全部被利用,成品的釉色一致,老嫩差异很小。这时候北方烧瓷由烧柴的直火窑改进成为烧炭的倒火焰式窑,也大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 元代北方还有用铜红呈色、色泽别致的釉里红瓷器,而景德镇工匠把它提高,并且制作成为一种用粘土矿作颜釉下彩的青花瓷器。 明代烧瓷技术比前代又有所前进,它的巨大成就首先表现在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这种细腻莹彻的白釉,由于所含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特别高,同时熔剂含量又很低,所以釉色透亮明快,纯白如牛乳色。白釉质量的提高,为一道釉和彩瓷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彩瓷先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图案,再上釉后入窑烧制的,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窑烧成好了的瓷器上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做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所谓青花瓷器,它是一种白地蓝花的作品,也是明代瓷器生产的主流之一。据分析,在它的釉料中,含有氧化钴青料,这种青料的色调,随着温度的高低和火焰的性质情况而有很大的变化。如果瓷器不是在还原焰中烧成,那么青料中的钴便不会显现美丽的蓝色;温度太高或太低,也会使青花大大减色。因此,就必须严格地掌握火焰的性质和配制釉药的准确性。在这方面,明代劳动人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明代青花瓷器质地优美,畅销中外。 明代的另一项重要成就,就是铜红呈色的一道釉瓷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瓷器的丰富多彩,就一道釉瓷来说,永乐年间有鲜红、翠青,宣德年间有宝石红,弘治年间有娇黄,正德年间有孔雀丝、回青。嘉靖年间有孔雀蓝。其中鲜红、宝石红等铜红釉成品格外优异。铜红釉虽是从宋代的钧窑窑变开始的,但是经过元代的继续发展,到了明代,已经很成功地烧成了色调别致的釉里红的鲜红和宝石红。这是由于在烧炼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还原焰技术,又能够把氧化铜转变成游离状态的铜,使它均匀地分散于釉药中,并且把金属钢转化为胶体状态,这种成就不是偶然得到的。 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我国造瓷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如成化年间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就是名驰中外的杰作。所谓斗彩,就是在烧成青花资器上加红、黄、绿、紫等彩料,经炉火烧炼而成的。所谓五彩,不一定是五种颜色,而是包括红彩在内的多彩瓷器。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造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在一道釉方面,康熙年间烧制的天蓝、翠青、碧青、苹果绿、娇黄、吹红、吹紫、吹绿最好,乾隆年间生产的各种宋釉、五彩最好,而雍正年间的胭脂水、油绿、天青以及仿汝、仿官、仿钧、仿龙泉等仿古瓷器,都能准确配料,恰如其分地掌握好火候,使器皿在烧成的时候和原样无异。 在红釉方面,康熙年间的鲜红、郎窑红和乾隆年间的仿宣德霁红以及矾红、釉里红等,都是继承并发展了明代造瓷技术之后所取得的新成果。 在彩瓷方面,康熙年间的素三彩、五彩和雍正、乾隆年间的粉彩,珐琅彩等,都是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都是属于釉上彩。所谓粉彩,就是在色料中加入铅粉或在色料上面另外涂上铅粉制成的,利用控制温度的办法,使它在烧成的时候釉面呈现不同的色泽。由于浓淡协调,光泽柔和,能表现出明暗分明的立体感,所以很受人们欢迎。珐琅彩也是用粉彩的手法制造的,瓷胎画珐琅,它和粉彩瓷器在胎质、形态、款式、图样、风格等方面都是精美无比的。 在清代的青花釉中,所含的氧化钙和铁的成分都比较高,因此胎、釉的色调常常是白里泛青,这是我国清代瓷器色泽上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技术上来说,青釉中的青色,来源于胎、釉中含有的氧化亚铁成分。根据分析得知,它的釉中所含的氧化亚铁成分,在总铁量中已经点90%以上。 为了减少瓷胎变形,清代采用了过量的高岭土配比作胎的技术。根据物理性能测定,由于原料淘洗加工极其精细,石英颗粒比前代细小,而且分布均匀在烧炼温度适当而又稳定,行且能够在准确控制烧炼时间的条件下,瓷胎中有一种外国人叫“莫来石”的含铝硅酸盐晶体发育很好,所以瓷器的白度和透光性更好,清代雍正年间的彩釉白度已经超过了 75%,烧成温度已经达到了1310摄氏度。在这样高温下烧成的瓷器,胎、釉自然更加坚硬优美,根据显微结构分析,瓷质已经达到了现代硬瓷的各项标准。 瓷器是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的发明最早。远在唐代,我国的瓷器和条叶、丝绸都大量地经过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向国外销售,从来没有间断过。 同时也将瓷器制作技术传遍世界,使其发扬光大。公元11世纪,我国造瓷技术传到了波斯喇吉斯,后来又传到了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15世纪后半叶,中国造瓷技术又传播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从此以后,欧洲的造瓷技术才得到迅速的发展。 古代的漆器 漆器和瓷器一佯,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坚牢耐用,外表光泽美观,体质轻巧,不但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用于工业的各部门。我国出口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各种漆器,至今还受到各国的欢迎。国产漆又名大漆,是我国原产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树的一种生理分泌物,主要成分是漆酚。从漆树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称作生漆。生漆在日光下边搅边晒脱水以后,就成了深色粘稠状的流体,称作熟漆。 我们现在知道,把漆液涂饰在各种器物表面以后,在它所含的漆酶或加热的作用下,漆汁中的漆酚发生化学作用,结果在器物表面形成薄膜,就是漆层。如果在漆液中加入各种颜料或染料,就会形成彩色漆层,使漆器格外美观。 我国古代制漆器的时候,常常要在漆里掺入桐油等干性植物油。在制造彩色漆器的时候,也用桐油和各种颜料或染料构成的油彩加绘各种花纹图案。因此,形成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漆器工艺。桐油是我国特产的应用得比较广的干性植物油。它是从油桐树种子中榨出来的,主要成分是桐油酸C H·COOH。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了桐油成膜的性能,并且把它和漆液合 1729用,这在化学技术史上也是一个卓越的创举。 尽管漆器制造所依据的比学原理只是在本世纪才最终弄清,然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无意识地应用这种原理发明了漆器,认识到漆膜的性能和成膜的条件。从文献记载上看,我国漆器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虞夏时期。战国时期成书的《韩非子·十过篇》曾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禹贡·夏书》更把漆列为贡品之一:“济河惟兖州,……厥贡漆丝。”这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兴起,我国就有了把漆用在食器、祭器上的记载了。记载中说到的祭器墨外朱内,这是色漆的开端,后世的漆器也多是这样。 按漆液从漆树中自然分泌出以后,经日晒形成黑色发光的漆膜,是容易被观察到的。我国古代聪明的劳动人民把这种自然现象加以人工利用,从漆树中有意识地引出更多的漆液,把它刷在用具上,就成为原始的漆器。加入红色颜料,就成为原始的色漆。因此,上述记载必是历代相传下来的事实记录。这种记载已经由近年来考古发掘证实了。例如本世纪50年代曾经在江苏吴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上有漆绘黑陶罐,和《韩非子》记载的时代正相吻合。在公元前14到12世纪的安阳殷墟遗址中也出土红色雕花木器印痕,是现存最古的漆器纹饰。 战国时期(公元前5~3世纪)已经设有官营的漆林,由专门官员掌管。 《史记·老庄列传》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战国时期的工匠还初步认识到漆膜对器物的防腐保护性能。《考工记》中说:“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从西周到战国这段时间里,用漆涂饰的车辆、兵器把柄、日用几案、盘、奁以及乐器、棺椁等物有大量出土。从出土实物分析,知道这时多用木胎、皮胎来夹纻胎(用麻布)等胎型。为了防腐,后来有些木建筑和金属器物表面也涂饰漆层,许多漆器上都绘有各种彩色花纹图案。按照明代制漆器艺人黄砀的说法,“盖取其坚牢于质,光彩于文也。” 战国漆器彩绘中包括红、黄、蓝、白、黑五色和各种复色,所用颜料大概是朱砂、石黄、雄黄、雌黄、红土、白土等矿物颜料和蓝靛等植物性染料。 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油漆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且遍及全国各地区,各地都有出土漆器史记·滑稽列传》中更有关于“荫室”的记载,荫室是制漆时候的特殊专用房间,因为漆酚在阴湿环境下容易聚合成膜,干后又不容易裂纹,荫室的设置正是为此提供条件。汉代出土漆器有勺、盘、案、奁、盆、耳杯、枕、棺椁等,内胎多是木、麻二种,麻胎的称夹纻。漆器上还饰以金银铜箍,叫做“扣器”,是一种奢侈品。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讲到各种漆器的时候指出:“富者银口黄耳,金纻玉钟;中者舒玉纻器,金错蜀杯。”又说:“夫一文(纹)杯得铜杯十。”就是说一件纹饰膝杯等于十件铜杯,而金银扣器自然要比这还贵重。 从出土的汉代年铭器上,可以考查出它的制作年代、地点和工匠名,还反映出漆工作坊里的劳动分工相当繁细,这为了解当时油漆技术操作过程提供了宝贵资料。汉代官营漆器作坊中,有素工 (作内胎)、髹工、上工(漆工)、黄涂工(在铜制附饰品上鎏金),画工(描绘油彩花纹)、 工(刻铭文)、清工 (最后修整)、造工(管全面的工师)等工种。官中有护工卒史、丞、椽、令史等。除官工外,民间漆工经营也相当发达。《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亚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和民谚”家有百株桐,一世永无穷”,是一样的意思。近年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初的代表作。 我国的漆器和髹漆技术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公元十七十八世纪以来欧洲各国仿制我国的漆器成功。当时法国的罗贝尔·马丁 (公元1706~1765年)一家的漆器闻名于欧洲大陆,以后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漆业相继兴起。最初的制品风格仍旧脱胎于我国,就是欧洲人所谓中欧混合体的“罗柯柯”艺术风格。像瓷器一样。世界各国的漆器也受惠于我们祖先的发明。 和漆器一起,我国的桐油也从公元16世纪被葡萄牙人输入欧洲。在这以前,从公元13世纪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年)的游记中已经知道了桐油。由于桐油的干性比亚麻仁油强,所以19世纪后半叶我国桐油运到美国后,便用来代替亚麻仁油制造油漆。1902年美国才开始种植桐树。 富含哲理的欹器 欹是中国古字,倾斜的意思,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盛水的陶器。有一天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鲁桓公庙中,他看到在案上摆着一个黑色的尖底陶器,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孔子虽然以博学多才著称,但他提倡“不耻下问”,于是他谦虚地问守庙人。 守庙人说:“这个叫欹器,是一个劝戒人不要自满的器具,空着的时候,站不住,水倒到一半就能站立起来,水满了又会倾倒。” 孔子听到后,立即让他的弟子去盛水来试一下,果然,“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看了以后,非常感叹地说:“唉!哪有自满而不栽跟头的!”孔子的弟子也说:“谁还敢骄傲呢!” 后来,孔子走到哪里,都以欹器为例来劝戒人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于是欹器作为一个座右铭样的器具在宫廷里流传开了,并且一直流传到汉代,大约在三国的时候,由于战乱,欹器失传。但是,人们仍在不断地创制新的欹器。 欹器的来源,可以从1953年,在西安东郊发现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半坡遗址说起,在这遗址中发掘出一种尖底、口小的陶器水罐,在水罐的腹部中央偏下有两个系绳用的环耳。据考古分析这是用来打水的器皿。用绳子吊起空罐子的时候,罐子是倾斜的,放入水中水很容易进入罐中,但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水罐就会自动的立起来,如果水盛满了,将盛水的罐子提起来,水罐又会倾斜把一部分水倒出来,剩下半罐水时就又直立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原来,这个罐子的罐壁的厚度不同,它的一侧的厚度特别大,重心偏向一边,站不住,倒进一些水后,重心回到正中,罐子站住了,水装满了,重心又偏向另一边,所以罐子又倒了。 这说明古人也会巧妙地使用重心变化的原理。在历史上关于欹器的记载很多,从三皇五帝到宋代都有欹器的记载,但是,到底欹器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还无从考证。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67] 本页[68] 下一页[6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