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印花术的发明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印花术的发明 [第57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56] 本页[57] 下一页[58]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印花术的发明
最初,人们是靠手工用笔把图案画到织物上的。这样做是十分麻烦的,如果能直接把花纹图案配上颜色,一下子搬上衣服,那该多方便。 早在商周时代,我国的士大夫就盛行用印章。如写信、发布命令、公文来往都得盖上印章。到了战国时代,不知是谁受此启发,开始把图案刻到一种凸出来的木板上,然后蘸上染料往衣服或布料上“盖图章”。这也许就是最早的印花法吧! 到秦汉时期,人们感到有些花纹用凸版印不好看,又仿照印章的阴文,创造了凹板印花技术。但是,无论用凸板还是凹板印花,都得像刻图章那样,一刀一刀刻好图案,才能蘸上染料印花。这多麻烦啊。更不方便的是,花版不可能很大,一次只能印一小块花样,每次还得对准。所以,那时印花工艺既费工又费时。质量虽不好,但也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戴。长期以来,印花技术一直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到了近代古老的印花技术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历史的脚步在催促印染技术来一番革命。吸墨水滚筒的启示 18世纪初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纺织业也跟着兴盛起来。英国出品的各种布匹远销世界各地。但是纯手工操作的印花方法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纺织厂工程师贝尔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解决英国纺织业的头等难题。多次的失败使他无计可施。突然,一件偶然性的小事,竟使他茅塞顿开。 1886年的秋季,有一天贝尔陪老板到纺织同业公会去洽谈一笔生意。一清早,他们就坐马车来到公会。生意谈得很顺利,当即拍板签订了合同,在签字时,贝尔手里的鹅毛笔蘸墨水太多了,竟有一滴洒在了合同纸上。贝尔赶紧取来吸墨水滚筒滚了两下,把墨水吸干,然后顺手把滚筒放在一张白纸上。滚筒晃了两下,白纸上留下了清晰的黑墨水印。就在这一瞬间,贝尔发明的心弦被墨水滚筒拨动了。他突然一跃而起,高叫“有了!有了!”原来贝尔想,如果把图案刻在圆形金属滚筒上,让它蘸上染料,然后再在布上一圈圈地转,图案花纹不能接连不断地印在布料上了吗? 贝尔立即请来技师们,先制作一套木头模型进行试验。从试验中不断吸取经验,作出改进,最后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印花机器。这台机器用一个马达带动,主要部件是3个滚洞,一个刻有花纹,一个涂擦染料,还有一个负责传送布料。新机器开动了,印花布像瀑布般倾泻出来,一下子提高生产效率10多倍。西蒙和平版网印 贝尔的印花机解决了印花的速度问题,但是在质量上还比较差,许多科学家就在提高印花质量上动开了脑筋。 西蒙是英国印染厂的一个普通工程师,他在工作实践中,深感贝尔的印花机速度虽快,但印花的精美程度要比手工操作的镂板印花逊色。能否想个法子将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做到既快又好呢?看来问题的关键是花版材料。几个月过去了,西蒙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各种实验,都未能成功。他选用铁皮,铁皮雕刻困难,改用硬纸板,质地又太脆,易折易断……为了解决制版材料,真是伤透了西蒙的脑筋。他经常上街东游西逛,想找到一种适合作花版的材料。 一天,他逛到东方艺术品商店,发现一幅极其精美的中国丝绸,料子很薄,而所织的图案又极为优美。西蒙欣赏它时,突然来了灵感,能否让丝绸和纸板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全新的镂刻花版呢?可丝绸怎样和纸板结合呢?又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西蒙想出一个用桐油纸板和网状丝绸结合的办法。纸用桐油浸泡后牢度大幅度增加,把它贴在网状丝绸上面,纸板可以雕刻,丝绸则以柔克刚,增加花版的柔韧性。两者相辅相成,岂不妙哉! 不久,平版网印机诞生了。它既轻便、又灵活,用来印被单、印花布,又快又好。这种1901年诞生的印花机直到本世纪60年代,还在印染厂为人类效力。斯托克厂的改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进入了本世纪60年代,离西蒙发明平版网印机足足有55个年头了。这时,印染工艺又有了新的发明。 1962年春天,荷兰一家名叫斯托克的工厂会议室里正在举行董事会,会议的议题是如何提高产量,摆脱工厂的经济困境。 会议一开始,董事长兼总经理就点了总工程师的名:“托尼先生,请您说说如何增加产量,让工厂摆脱经济困境吧。”托尼思考了一会儿后说:“办法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增加印花机,另一个是革新印染技术,改造印花机,使它运转得更快。”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最后董事长作结论说:“增加印花机,得增加工人,还得增加投资,这是本厂目前无法做到的。唯一可行的是改造印花机,希望通过新技术来提高产量。这个任务就交给托尼先生完成吧。” 董事会一散,托尼就马不停蹄来到实验室召开会议讨论。工程师斯诺认为:平版网印机用了50多年了,机速每分种只有10米。改用辊筒,160千克的辊筒太笨重,换花样十分不便,而且印花质量不好。出路只有革新目前使用的平板网印机。 话是这么说,但究竟怎样革新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8个月过去了,一点没进展。董事长十分恼火,竟下令限在3个月内想出革新措施,否则要唯托尼是问。 托尼没办法,只好来到生产第一线听取工人们的意见,一个工人提出: “我看这并不难,把印花网板装在辊筒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这真是“苦思无良策,兼听有灼见”。 受此启发,托尼马上召开技术会议,工程师们决定把平版印花机和辊筒印花机结合在一起,做成金属圆网印花机。新机器不仅在质量上胜过平版网印机,而且提高速度几十倍。古为今用——转移印花的发明 您玩过印花纸那玩意儿吗? 它是一个有趣的玩意,印花纸上早已画好虫兽花草等图案。你只要花几角钱,到店里买几张印花纸,用水把它润湿,再复盖到白纸上,轻轻地按压一下,小心地把印花纸揭开,那栩栩如生的花纹图纹那转移到白纸上去了。 印花纸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发明。想不到这个简单的玩意儿,到了现代会引发一项印花新技术——转移印花的面世。 故事发生在本世纪50年代,法国马休勒尔公司的技术研究室。 马休勒尔公司是当今法国的一家大公司,主要经营纺织品。公司下属好几家工厂和研究室,印染厂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印染厂印花技术上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用哪种印花技术,都必须先把染料溶解在如水、苯等溶剂中,因此,印花时染料会随着溶剂渗出来,这样印出的花纹就有模糊的感觉。如果花纹很细,那简单就无法印染。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解决。 有一天,马休勒尔公司一位不知名的技术员在巴黎街头闲逛。经过华人聚居区街头时,看到华侨孩子在玩印花纸。这玩意儿是如此巧妙,一下子给了这个技术人员启迪:是不是也能照此办理,将花纹转移到布料上呢? 不过这么做还存在染料在溶剂中的扩散的问题。应该发明一种染色牢固,又不随溶剂扩散的新染料才好。 整个公司研究室立即动员起来,公司也作也承诺:谁能解决上述问题,将获得10万法郎的高额奖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奖金刺激下,人人动足脑筋。很快有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提出一条建议:不要用水、苯等溶剂来溶解染料,而改用一种特制的胶水,问题岂不迎刃而解了吗? 不久,一种树脂型胶水问世了。把各种染料跟它拌和起来,按设计图案先印在纸上,然后把布垫在图案纸下面,用压烫机一烫,印花纸上的花纹图案就转移到布等织物上了。这个方法使用方便,效率又高,而且能印出特别精细的花样。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转移印花技术可以在家庭里使用。只要家庭主妇购来现成的转移图案纸,压在白布上,用家用电熨斗一烫,就可方便地印出各种花样来了。 转移印花技术,真是一项古为今用的发明。中国人的两大发明——扎染和蜡染 在印染技术上,中国人有两项独特的技艺是别国所没有的,那就是扎染和蜡染印花。 扎染印花的发明约在东汉时期。据说:有个县官下乡去办事,无意中发现一个人穿着一件有奇特花纹的衣服,非织非印。这引起了县官的好奇心,于是他问老百姓,这种奇特的花布是哪里来的? 老百姓告诉县官说,在不远处的一个镇上,住着一位叫小娟的姑娘,她跟父亲开了一爿染布店,只有她知道怎样造出这样的奇特的布,别人是不知道的。县官便立即派人找来小娟姑娘,询问她是怎样将绢绸花纹弄得如此怪异的。 因为是“青天大老爷”查问,小娟姑娘不敢再隐瞒了,只好告诉他自己发明新印染方法的经过。 有一天在染绢绸时,一不小心将一块还捆住的绸子掉到了染缸里。小娟生怕父亲责骂,便赶紧捞了起来,拿进自己房内慢慢地解开查看,扎得紧的地方,没有染到颜色,未扎的地方染上了颜色。让人感兴趣的是,颜色的深浅随扎紧的程度而变化。聪明的小娟姑娘受此启发,在征得父亲同意后,经过试验,竟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扎染印花法。用扎染法染出的绸布花样变幻莫测,深受人们欢迎。 小娟姑娘发明的扎染印花技术大体上是这样的:按一定花纹的要求,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绳索,将织物按需要或松或紧、或多或少捆扎起来,然后浸泡到染缸里,经过一段时间,一块新颖奇特的花绸布就脱颖而出了。 县官听说以后,很赞赏小娟姑娘的聪明能干,并立即让她印染一些绸料,进贡给皇帝。皇帝一见大喜,便把这个县官连升三级,而小娟家的印染铺,便成了皇家的专用店铺了。 以后,扎染技术得到逐步改进和革新,成了中国印染技术上的一大发明。 蜡染的发明也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故事也是发生在汉代。在河南省少林寺附近的嵩山脚下有个小镇,镇上住着一位50开外的老人,开个小染坊谋生。老人有16岁的小女儿,名叫巧珍。 巧珍姑娘人如其名,心灵手巧,可惜读不起书,只好跟父亲写字画花。她画的花活灵活现,深得邻里们喜欢,因此常常有人请她画枕套花样、鞋面花样等。巧珍姑娘心地善良,对来求她画花样的人,总是有求必应。 有一天晚上,小染坊生意繁忙,父女俩只好点起蜡烛开夜工。巧珍把一匹匹布解开,有条不紊地丢进染缸……父女俩正干得甚欢时,突然一阵风吹倒了蜡烛,巧珍赶紧去关上门和窗,再点起蜡烛干活。 第二天,巧珍发现一匹昨晚染的布上有几个明显的白点,白点上依稀还有烛油痕迹。这不是要赔给人家了吗?她的父亲心里一急,顺手便给女儿一个耳光,怪她做事不小心。巧珍感到十分委屈,又感到可惜,她便没法补救。 白点是哪里来的?原来昨晚蜡烛吹倒后,几滴烛油洒在了布上,使这里不能浸上染液而造成的。于是巧珍想,把沾有烛油的布放在沸水里煮一下,由于烛油熔点低,不就能随水漂去,再用染料一染,不就补救上了吗? 沿此思路,巧珍得到了蜡染技术发明的飞跃。她想,有烛蜡的地方不能染上染料,那我干脆用笔蘸蜡液在布上画花、画小鸟……然后再染色,等染过后再用水煮脱蜡,这花和小鸟之类的图案不就油然而生了吗? 她先剪一小块白布做试验,果然灵光,栩栩如生的图样在布上分外好看。她马上把想法讲给父亲听,又把试做的布样给父亲看,她父亲一看连声叫好。就这样,中国的蜡染工艺就破天荒地诞生了。 蜡染在今天大致是这样的:用蜂蜡配上少量矿蜡,加热熔成蜡油,然后用特制的蜡刀做笔,蘸上蜡液在白布上画出种种图案,接着用靛蓝染色,再煮沸除蜡,这就成了蓝底白色独具特色的蜡染布料。还可以先在白布上涂上一层蜡,然后将画在纸上的图案贴在蜡上,用小刀依样刻出花纹,然后沉入染缸染色。这样,花纹又是一种风格。 后来,蜡染技术从中原传到西南地区。由于它特别适宜麻布的印染,因此几代后,地处西南的贵州成了我国蜡染中心。贵州黄果树的蜡染工艺品至今仍深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 扎染印花和蜡染印花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两大发明,在世界印染发明史上占有光荣的一页。前面讲的这两个故事虽是传说,但说明这两项发明都和古代劳动妇女紧密相关。这是女性的骄傲。服装家族 古装一览 无论东方或西方,原始时代人的服装都是极其简单的。最初纯粹是为了防冻、防晒等生理基本需要。冬天用兽皮,夏天用树叶,缀合在一起披在身上,就算是服装了。缝制也十分粗糙。 原始社会解体后,随着布和丝绸的发明,服装也才真正发明出来。而我国劳动人民在服装发明上,可称得上是先驱者。 据说黄帝在统一黄河两岸的各部落后,曾规定服装要实行上衣下裳的制度。上半身的称衣,一律是黑色的,下面的称裳,一律是黄色的。黑色上衣代表天,黄色下裳象征地。这就是如今人们称服装为衣裳的典故。 其实我国古代服装不只是上衣和下裳的这么两种。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又出现了裘、袍、裼、袞、襦、裙、裈、袴、 、帽等等服装。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服装上的发明。 袍是冬天穿的长襖,比较宽大,内铺乱棉,可罩在一般衣服外面,腰部用带束缚。它是平民百姓的御寒服装。 裘是毛皮制成御寒的高级服装。 裼是套在裘外面的罩衣。古人在行礼、会见宾客时不能穿毛茸茸的裘,而必须罩上裼,以示敬意。裼的颜色通常与裘的颜色匹配,即采用皮毛相似的颜色。 袞是天子和最高级官吏的礼服,上面绣有若干条卷曲形的龙。以后袞成为皇帝专用的礼服,所以在民间也叫龙袍。 襦和裙是妇女的服装,襦为短上衣,裙即为下裳。在古时,男女服装没有严格区别,男人也穿襦裙。到了唐床以后,襦裙才成为妇女的专用服装。 袴是套裤,没有裤裆,冬天穿在有裆的裤子裈外面挡风御寒。 襣裈相当于今天的短裤叉,一般是劳动人民穿的,所以又叫犊鼻裈。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服装上的发明,它本着实用、美观、方便等原则,设计制作而成。中国不愧为一大文明古国。 西服的来历 西服顾名思义,是西方人穿的服装,它是有别于东方人民的服装。它是怎么发明的呢? 大家知道,古代西方人的服装也和东方人一样,是一种比较粗糙简陋的长袍。 至于今天风行世界的西服,据说是法国一个叫菲利普的贵族从渔民和马车夫那里学来的。 有一年秋天,天高气爽,碧蓝的天空中飘荡着几朵白云,满山的红叶像红地毯那样与湛蓝与天空比美相映。这天,年轻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结伴而行,踏上了秋游的路途。 他们从巴黎出发,沿塞纳河逆流而上,再在卢瓦尔河里顺流而下,品尝了南特葡萄酒后来到了奎纳绎尔。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成为西服的发祥地了。 奎纳泽尔是座海滨城市,这里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鱼的渔民。由于风光秀丽,这里还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前来度假,旅游业特别兴旺。来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项娱乐是随渔民出海钓鱼。菲利普一行也乐于此道,来奎纳泽尔不久,他们便请渔夫驾船出港,到海上钓鱼取乐去了。 鱼一旦上钓,要将钓竿往后一拉,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子的贵族服装很不方便,有时拉力过猛,甚至把扣子也挣脱了。可他看到渔民却行动自如,于是,他仔细观察渔民穿的衣服,发现他们的衣服是敞领、少扣子的。这种样式的衣服,在进行海上捕鱼作业时十分便利。就是说,敞领对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于大口地喘气;扣子少更便于用力,在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开。 菲利普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对于穿着打扮,倒有些才能。他从渔夫衣服那里得到了启发,回到巴黎后,马上找来一班裁缝共同研究,力图设计出一种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观的服装来。 不久,一种时新的服装问世了。它与渔夫的服装相似,敞领,少扣,但又比渔夫的衣服挺括,既便于用力,又能保持传统服装的庄重。新服装很快传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以后又流行到整个西方世界。它的样式与今天的西装基本上相似。西服探源 菲利普及其助手发明了西服,但西服后来还进行了好几次较大的改进。 大家知道,现在的西服后襟往往是开叉的,这是一个名叫约翰的英国马车夫发明的。 约翰是伦敦一家贵族的马车夫。他性格开朗,常喜欢开点玩笑,大家都很喜欢他。 当时,贵族们为了炫耀他们的门庭,表示贵族的派头,马车夫都得有一定的打扮,衣服是纯羊毛呢料缝制的西装,烫得笔挺,袖口还要缀上几道金丝边。更有趣的是,当时马车夫的西装都是前襟短,后襟长大约40厘米的,而且赶马车时要挺直腰板,两眼正视前方,表现出一种威严来。 从当马车夫的第一天起,约翰就讨厌马车夫的西装。这倒不是什么别的原因,而是后襟长的西服,在上马下马时感到十分不方便,出门一次就得洗烫一次,为此常常在到家时遇到老婆的唠叨。 有一次,约翰在动手洗衣服时偶然想起,如果设法改进一下衣服式样,上下马时,也许会好一些。于是,他根据马背这种“特殊地形”,想到若能让后襟分开,那不就能不再坐绉西装了吗?这可真是个好主意。 说干就干,约翰立即把妻子叫到跟前,让她把自己衣服的后襟剪开,形成一叉。改好后穿上一试,果然合适。 当时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骑马时后襟分开在马背两侧,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因此不久,西服后襟开叉就成为常例,不开叉反倒是不合规范的了。 这是西装后襟的改进。 再说说西装袖口的纽扣的来历。 200多年前,在今天的德国土地上有过一个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国出了一位名叫腓德烈二世的国王。他野心勃勃,接位不久就兵锋四指,入侵西里西亚,征服弗里西亚,瓜分了波兰…… 腓德烈二世的赫赫战功靠的是他那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他十分注意军队的平时训练,这支部队严整的军容风纪闻名欧洲。为此,这位国王常常津津乐道自己是个军事“天才”。 有一天,腓德烈二世在打了一次大胜仗后,下令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式。 在金色阳光的沐浴下,普鲁士的士兵们穿着呢制军服,皮鞋擦得锃亮,他们排得整整齐齐,个个精神抖擞地挺着胸脯。接受皇帝陛下的检阅。 在大臣们陪同下,腓德烈二世走过了一排又一排队伍。士兵们“皇帝万岁”的欢呼声让他心满意足,他高兴地点头招手。 忽然,他在一个士兵面前停了下来,让他把袖子伸出来。他发现士兵的袖子口上很脏,油迹闪闪,简直是“光可鉴人”。他又检查了几个士兵,发现情况也差不多。于是,他十分生气地训斥他们,责问士兵们为什么如此不注意卫生,影响军威? 一个军官连忙向前报告:“皇帝陛下,士兵们很辛苦,他们要行军,要打仗,就必然要出汗。额角流下的汗会挡住视线,这时往往来不及取手帕,只好用衣袖去擦汗。所以,请陛下原谅他们。” 腓德烈二世听了报告觉得很有道理,便捺住火气。回到皇宫,他沉思着,士兵用袖子擦汗固然很有道理,便捺住火气。回到皇宫,他沉思着,士兵用袖子擦汗固然情有可原,但普鲁士军队是全世界最勇敢善战的军队,也应该是最讲文明卫生的军队,要想个办法不让士兵用袖子擦汗。 经过一番研究,他想出一个防止士兵用袖子擦汗的好办法:在军服袖子口上缝上几颗金属纽扣,这样如果再用袖子擦汗就会划破脸,至少也会很难受的。 皇帝一声令下,普鲁士士兵军装的袖子口很快都钉上了金属纽扣,袖口再也不脏了。这个办法很快在欧洲各国军队服装中推广开了。 后来,老百姓看到军人袖口有扣子,显得美观大方,便纷纷仿效。因此,西装的袖口也开始钉上一排扣子了。 经过两次改革,西装的样式更加完美了。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56] 本页[57] 下一页[58]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