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徐光启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徐光启 [第478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477] 本页[478] 下一页[47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徐光启
科场失意 徐光启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他还是一位沟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梁启超在剖析中国学术史发展进程时,曾经深刻指出:“明末有一场大公案,为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笔特笔者,曰欧洲历算学之输入。”又说:“要而言之,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如果说“第一次”接触的代表人物是玄奘的话,那么, “第二次”接触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1562年4月出生于一个商人兼地主家庭里。年幼时,家道业已衰落。父亲徐思诚,一贯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常以助人为乐,悠闲地学习阴阳、医术、星相占候及佛、道之说。母亲钱氏,是位贤惠的“儒家女”,勤于早晚不停地纺纱,并经常给徐光启讲述当年倭寇之患的故事,加之评论当时主事官员的得失成败。 徐光启的童年是贫困而丰富,平静但不寂寞的。他曾在龙华寺读书,传说有一天馆师外出,他与同学玩耍且各言其志。有的说:“我欲为富翁”,有的说:“我欲为道士”,徐光启则说:“是皆不足为也。论为人,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一世。”由此可见,他从小就怀有大志。8岁时,有一次,他曾顽皮地爬到塔端,一不留神跌到塔顶的铁盘里,正当人们感到惊慌时,他却很快地爬起并且为被他惊走的鹳鸟所吸引,又好奇地去寻找鸟蛋,早已忘却了危险。还有一次,他爬到高塔去捉鸽子也摔到地上,当人们被吓得大叫的时候,他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手中的鸽子,若无其事,透过这些小事,不难发现徐光启小时就有着好奇、勇敢的个性和对自然界的浓厚兴趣,这些正是他日后致力于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 徐光启生存的年代,正值明代王朝急剧衰败和崩溃的前夜。此时,欧洲正处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后期,先后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文学家、探险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徐光启长大成人后,因家庭环境不好,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科场中求取功名。当时,这对读书人来讲,是所谓最公平、最具吸引力、也是最被看重的一条路。参加这种科举考试的目的是要取得“进士”资格,以便获得朝廷委任高级官职的机会。徐光启20岁时正式递补为可以领俸米的“廪膳生员”,第二年即开始参加乡试。明朝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叫做“大比”。他曾先后五次参加乡试,不料,每次都以落榜告终。仅此,整整耗费了他15年的宝贵光阴,而屡试不中对徐光启的折磨和打击也是十分沉重的。这期间,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在家乡和广东、广西等地设馆教书。 1596年,徐光启在广东韶州教书时,有一天信步走到护城河西,他早就听说有位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住在这里。他走进利玛窦的屋舍,看到中堂墙上供奉的天主画像,神情栩栩如生,不由得肃然起敬。又见到屋内陈列着许多从欧洲带来的各式钟表、天文算术仪器、三棱镜、西洋乐器及欧洲名城的建筑图画等,越发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当时,因利玛窦已移往南昌,这里由另一位意大利神父郭居静主持。他亲切地接待徐光启,话题无非是围绕屋内的东西——科学与宗教。这次会见,使徐光启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的科学与宗教,尤其是郭居静的谈吐留给他极深的印象,更令他希冀早日见到名闻遐迩的利玛窦。 研究西洋科学 1597年,35岁的徐光启,千里迢迢从广西桂林到北京赶考,这是第六次。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考上了,并以第一名中举。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焦竑,他对焦竑的知遇之恩,无疑是万分感激的。中了举人,在科举任用考试中,等于只是通过了地方初试,只能获得中下级的官职;要想成为可进受爵禄的“进士”,还须通过中央的考试,即“礼部会试”。徐光启抱着极大希望,先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又都落榜了。 1600年春在南京,徐光启初次见到利玛窦,二人谈论得十分投机,他热情称颂利玛窦:“以为此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同时,对天主教的印象更为深刻。1603年在郭居静、罗如望两位教士主持下,他加入了天主教。 1604年,在他42岁时,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了进士。又经殿试,他考了第52名,列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当皇帝点翰林时,他又被点上第四,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总计他在科场的经历,举人考了6次,进士考了3次才考中,一共花费了23年的时间,真可谓大器晚成。 徐光启在北京接受一连串考试时,常去会见业已在北京4年的利玛窦。到翰林院供职时,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徐光启正式迈入了吸收西洋文化的学习里程。他对利玛窦十分推崇和赞许,曾说自己“生平善疑”,只有利玛窦能消除他对各种问题的疑惑。他认为利玛窦学问渊博,“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所谓“修身事天”即指他要传的宗教,“格物穷理”则指的是科学。为了便于学习,他在利玛窦的教堂旁边,租了一间屋子。他学习西洋科学的范围很广,天文、历法、火器、数学等,凡是利玛窦掌握的、实用的科学知识,他都认真地学习。徐光启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喜欢作笔记。凡有参考价值的东西,都随手记下来。他发现利玛窦早先所著和所印的中文书籍,很受读书人重视。为了让中国的士大夫了解西洋人是如何地在尽心研究学术,是怎样地寻求确实的理由去证明一些理论,他向利玛窦提出了翻译科学著作的建议,对此,利玛窦十分赞同。经过商议,他们决定从《几何原本》入手,因为这本书中的理论和证明,十分明了,可以使中国读书人一新耳目。 1606年秋天,年已45岁的徐光启,开始和55岁的利玛窦合作译书。他每天到利玛窦的住处,都要工作三四个小时,一边学习,一边翻译,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即使一个词的翻译,为了准确,他也要反复推敲。“几何”这个词,就是他根据英语的音和义翻译出来的。费了一年多的工夫,经过三次易稿,徐光启终于用明畅的文笔译完前六卷。本来,他要求利玛窦继续译完全书,但因利玛窦忙于传教工作,只得暂告一段落。于是,两人各作了一篇序,便将译好的六卷刻板付印。徐光启在 《序》中指出:这种“度数”之学,在我国三代以前本来很发达,可是全被秦始皇烧毁。而汉朝以来的人, “多任意揣摩,如盲人射的,虚发无效,或依拟形似。如持萤烛象,得首失尾”。大多成了半调子。他认为这本 《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用它可以“补缀唐虞三代之缺典遗义”,把失传的古学补起来。徐光启对此书寄予厚望,他在《序》之后写的《几何原本杂议》中提出:“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强调该书“能令学者去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他还预测“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这充分反映出他要以西洋科学赋予中国古学以新的生命,使失传的古学复活,使误传的古学去伪存真,还其本来面目的高度热忱。 《几何原本》作为徐光启潜心研究西洋科学的第一个具体成果,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在这之后,他和利玛窦又合著了《测量法义》一卷,自己又写了《测量异同》、《勾股义》各一卷,成为《几何原本》的接续之作。在这些著作中,他明确指出勾股法则是治河、治水要取得成功的不可偏废的法宝,应把这些测量技术推广到治水、治田上面去,从中足以看出他的聪明睿智和科学头脑。由于徐光启大量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大门由此打开了! 《农政全书》和 《时宪历》 徐光启在大量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还特别关心农事,十分热爱农业科学。他在许多反映个人政见的文章中,始终认为很多问题的解决办法,归根结底都要靠兴农事、行垦荒才行。他对农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且亲自耕作、实验,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上升为理论。 比如甘薯,当时由菲律宾传入中国,只在福建沿海少数地区种植。许多人相信古来传统的风土之说,认为什么地方生长什么作物是固定的。徐光启最反对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他请人从福建引入甘薯种子,在上海和江南一带多次试种,经反复试验,终获成功。他还试种女贞、乌臼。女贞树可以取白蜡,乌臼可以榨取臼油造蜡烛,还可以染发、造纸。同时进行过西洋种葡萄法以及新种接木的实验,养桑蚕,留意各种农事的方法。他全面研究过棉花的品种、选种、种子贮藏和播前处理、播种时期、施肥等技术问题。他还研究在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水稻,均获得成功。徐光启在农事上,除了自己躬身试验以外,还十分注意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有心得就随时作笔记。多年来,积累了丰富有用的资料,为他日后编著《农政全书》奠定良好基础。 1612年,他请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讲述,自己笔记,编译完《泰西水法》六卷。这本书介绍了17世纪初欧洲一些水力学原理,包括西洋的水利器具及水库工程方面的知识。他推荐用书中方法可以做到:“江河之水、井泉之水、雨雪之水,无不可资为用,(而且)用力约而收效广。”译成这本书,也是他计划搞西北垦荒实验的前奏,因为在他看来,垦荒的先决工作就是要解决水利灌溉问题。 1613年,他称病引退到天津,开辟了一个有800亩麦田的实验农场,作为他搞“西北治田”实验的基地。他除了结合中国传统方法的优点实验西洋水利法以外,还继续试种别人认为风土不宜的作物,收获颇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实验过西洋制药水的方法。他虚心向洋人学习“西国用药法”——“药露”。为此,他让上海的家人到各方搜集需要的中药药种,自家种植,他自己也在天津种。 1625年,徐光启退隐之后,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增订、批改以前所辑《农书》上,经过勤奋钻研,日夜笔耕,终于在1627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的初稿。全书共60卷,50多万字,引录了229种历代文献。这部书是集各书之大成,再加上他在北京、天津、上海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编辑而成。全书分为12章,即: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农政全书》的主要内容是由三方面材料构成的。第一,是我国历代的农业文献,包括他翻译的《泰西水法》;第二,是各地老农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它是徐光启长期同农民一起积累的结晶;第三,是他自己对农业的专门论述,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而且最为精彩。比如,在除蝗虫一节中,写了作者在多年的农业实践中,痛感蝗虫对庄稼危害巨大,为此曾花费7年时间调查蝗灾,翻阅我国自春秋以来历史上111次大蝗灾的记载,并观察蝗虫由子变蝻,由蝻成蝗的过程,最后提出了从灭卵入手治蝗的科学主张。 《农政全书》是我国较早的农业百科全书。它是研究我国农业史最重要、量珍贵的参考资料。300年来,这部书不但在国内一再出版发行,而且在国外也备受青睐。 徐光启融会中西科学,取得的另一突出成绩,表现在研究天文历法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修订历法。 1629年,他在67岁时,奉崇祯皇帝之命督修历法。当时明朝推行的“大统历”乃太祖洪武年所定,实际上就是元朝郭守敬所订定的授时历。当郭守敬在世时,它就曾发生过错误,推算日月食已经不准确了,加之后世因循守旧,当然一错再错。后来,虽然多次有人提议改革历法,均未被采纳。1629年5月的日食,掌管观察天象的钦天监推算又发生明显错误,对此,崇祯皇帝十分震怒,于是便根据礼部奏疏,准由徐光启督领修历事。9月13日又下谕给徐光启,指示其修历原则:“西法不妨兼收,诸家务取而参合,用人必求其当,制象必核其精”;要他“阐千古之历元,成一朝之巨典”。徐光启接谕今后,即在北京设立“历局”,组织人力,开始了规模宏大、集思广益的修历工作。 徐光启虽以古稀之龄从事修历工作,可是他并未选择捷径,而是采用了最困难、最麻烦、也最具远大眼光的方法,即不但要建立新历法,还要述说其所以然,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此,他把修历的重点工作放在译书上面。他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由此看出,他对吸收西洋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在修历中,徐光启还非常重视国内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曾把自汉朝以来68次修改历法以及293次日食预报与实际发生日食的误差,做了认真统计和研究。他还大胆引进了欧洲的时辰钟和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对天象进行精密观测,精心绘制了一幅《全天球恒星图》。这些研究。可以说已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他经常登上观象台观测。一次。为了测算冬至的时刻,在测验天文仪器时,不小心从台上失足坠下,腰和膝部都受了伤。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工作,不遗余力。 1631年正月,他第一次向皇帝进呈译好的历书;8月,第二次进呈历书;转年4月,第三次进呈历书。1633年,71岁的徐光启未及修完《崇祯历书》,便卧病不起了。他在去世的前几天,特地向皇帝推荐另一位学者——山东参政李天经接掌历局,以完成未竟事业。当年11月8日,这位勤劳俭朴、刻苦钻研、功盖华夏、献身科学事业的著名学者,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旅程。 徐光启精心研订的这部历法,直到清兵入关后,才正式公布使用,定名为《时宪历》,即是我们俗称的“阴历”。事实上,中国的阴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应当指出的是,在我国历代改历工作中,只有徐光启这次采用了西方阳历的基本观念,作为一切推算的根基。这在中国,等于是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可见,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前无古人、史无前例的。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477] 本页[478] 下一页[47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