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动物世界  昆虫群落 -> 正文阅读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动物世界  昆虫群落 [第306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05] 本页[306] 下一页[307]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动物世界  昆虫群落

  雷雨前蚊子特别多

  雷雨前蚊子特别多,其原因之一是蚊子趋化性问题,另一个原因是蚊子趋向的化学物质大量存在。雷雨前,天气炎热,空气中水蒸汽含量大,天气既闷又热。当然,天气闷热并不一定都有雷雨。由于天气闷热,人的皮肤上会分泌出许多含有乳酸、氨基酸以及胺等化合物的汗液,这些物质因天气闷热不能迅速挥发掉。而这些物质所散发的气味,又是蚊子所适应的,也就是说蚊子对这些气味有趋向性。一方面有大量的化学气味存在,另一方面蚊子对这些气味有趋向性;因此,蚊子就被诱集而追随气味叮人。

  同样,人们也可根据蚊子的趋向性,利用蚊香、避蚊剂等来驱赶蚊子,防止被蚊子叮咬。

  雄蚊子不咬人

  蚊子是害虫,能传播多种疾病,这是一种常识。然而,当你被蚊子叮咬了的时候,有人会风趣地说:咬你的是母蚊子。也就是说,似乎雄性蚊子并不咬人吸血似的。真是这样吗?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蚊子的嘴 (口器)后再下结论吧。首先,先把叮咬我们的蚊子小心地捉住,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这时你会看到,它的头部有两根类似金鱼藻似的触角,触角的毛稀疏。再仔细观察它的口器,它的口器像一根针一样。若细看,这根针是由6根尖细的口针组成,其中有两根是上颚,两根是下颚,还有舌和唇各一根。当吸血时,下颚先刺入皮肤,其它口针随着伸进伤口,一直伸到血管吸食人血。如果你再捉几只吸血的蚊子,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口器和触角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原来它们都是雌蚊——母蚊子。

  看来,你恐怕在吸食人血的蚊子中是捉不到雄蚊子的。这时,你可以用涂上肥皂水的脸盆或者用捕虫网到草丛中兜捉一些蚊子,然后用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触角和口器。这时你就会看到除了有和上述结构相同的蚊子外,还有另一种蚊子。它的触角上长着许多密集的长毛,就像是根小鸡毛掸子一样。再观察一下它的嘴,你会发现它的下颚短小而细弱。这样细弱的下颚是无法刺入人的皮肤的,因此也就无法吸食人血。这就是雄蚊。所以一般来说,雄蚊不咬人,不能吸食人血。

  为什么雌蚊要吸血呢?原来,交尾后的雌蚊,若不吸血,卵是不能发育成熟的。雌蚊在交尾后,每吸一次血,就飞到水面上产一次卵。经过数次产卵,雌蚊便会死去。也有的雌蚊可在室内越冬。

  雄蚊的营养一般来自花蜜、植物汁液和露水等,它们的寿命很短,一般只有6~7天。大多数雄蚊在与雌蚊交尾后,很快就会死去。

  蚕最爱吃桑叶

  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蚕是一种把桑叶转变成蚕丝的活机器。蚕一生中的幼虫期并不很长,却消耗着大量的鲜嫩桑叶。蚕为什么爱吃桑叶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桑叶。桑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原来生活在湿热地带,是常绿植物;后来引入温带,逐步变成了落叶植物。我国南北广大地区都有桑树,叶片长得又大又茂盛,其果实桑椹是人们喜食的一种果品。桑叶同其他植物的叶一样,都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是蚕等昆虫身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此外,各种植物叶都具有其特有的气味与味道。这些气味是叶片内化学物质所发散出来的。桑叶具有青叶醛和青叶醇的气味。

  蚕等昆虫是靠它的嗅觉和味觉器官来辨认食物气味的。蚕并不都是只吃桑叶的。据报道,榆叶、无花果叶、生菜叶等近20多种植物叶都是它的食物。但是人们在长期饲养的实践中,得知桑是最为容易得到大量叶片的植物,因而长期以桑叶喂蚕。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食用桑叶,蚕逐渐形成了最习惯食用桑叶的特殊食性,并且把这种习性遗传给了后代。蚕的后代们靠其敏锐的嗅觉与味觉器官追寻桑叶散发出的醇、醛气味。因此蚕就表现出最习惯、最适应吃桑叶的习性了。

  粉蝶在菜地飞舞

  粉蝶是粉蝶科蝶类的总称。我们常见的粉蝶多为菜粉蝶。菜粉蝶是一种体形较小的蝴蝶,我们经常在白菜地、萝卜地里看到菜粉蝶在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这棵菜叶上停停,一会儿又飞到那棵菜上落一落,就好像是跳舞跳累了要歇息一会儿似的。为什么粉蝶习惯在菜地里飞舞呢?

  这还要从粉蝶的生活习性谈起。菜粉蝶的幼虫是专门为害甘蓝 (又叫洋白菜、元白菜)、大白菜、萝卜叶等蔬菜的,菜叶常常被咬得千疮百孔。但这确实是菜粉蝶的美餐。粉蝶的幼虫十分习食菜叶,它们也就在菜叶上产卵。这是粉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既然这是一种进化适应,菜粉蝶又是怎样知道哪儿是菜地的呢?

  原来,像白菜、萝卜、甘蓝等蔬菜都含有一种叫芥子油的化学物质,这种气味能被菜粉蝶的触角“闻”到。当它们“闻”到芥子油的气味时,就会毫不犹豫地飞去,并在菜叶上忙忙碌碌地产卵。有人作过这样的实验,把浸过白菜汁的纸放在田野里,过一段时间引来了菜粉蝶;被引来的菜粉蝶毫不迟疑地在纸上产了卵。也有人作过另一个实验,把菜粉蝶的触角剪掉后放飞,发现它就会毫无选择地在任何叶子上产卵。也就是说,蔬菜散发出的气味吸引着菜粉蝶来到菜地里产卵。

  雄蚕吐丝多

  白胖胖的蚕宝宝着实惹人喜爱。这不仅仅是它洁白干净,更重要的是它能将桑叶转化为洁白的蚕丝。养蚕人喜欢多养雄蚕,是因为雄蚕比雌蚕产丝量多,而消耗的桑叶又比雌蚕少。为什么雄蚕吃的少却吐丝多呢?

  这还要从蚕的特性说起。雄蛾在成虫期生活的时间比雌蛾短,它们一般在与雌蛾交尾后就会死亡。而雌蛾在交尾后,要产出大量的卵。无论是雄蛾还是雌蛾,都是不吃也不喝的,靠体内积累的物质维持生命。雄蛾体内积累的物质少,雌蛾体内积累的物质多;因为雄蛾交尾后即死去,而雌蛾在较长时间里产卵延续种族。

  雄蚕生殖腺发育所需物质的量较少,不像雌蚕需在体内贮存卵粒所需的物质;因而雄蚕能将较多的物质转化为丝吐出作茧。

  现在我国一些养蚕的地区,在蚕化蛹前将蚕保幼激素喷洒在桑叶上,使蚕幼虫期延长,长得又胖又大,使茧大丝多,提高了蚕丝的产量。

  秋天马蜂不螫人

  马蜂螫人,这是人所共知的。可是在秋天有的人捉来一只马蜂,放在手上玩,难道他真不怕马蜂螫吗?

  原来,无论是马蜂还是蜜蜂,之所以螫人,都是因为它腹部末端有螫刺。然而这螫刺是由产卵器转化而来的。在蜂群的社会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之分。蜂王、工蜂是雌性,具有产卵器,也就是螫刺,只不过是用来作自卫的武器。雄蜂没有产卵器,也就无螫刺。春夏之际,百花盛开,工蜂们忙忙碌碌采蜜和花粉。这样,在自然界中到处飞舞的都是工蜂,它们都有自卫的武器,招惹了它自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了。然而,到了秋天,雄蜂也飞出巢和蜂王追逐交配,若你捉住一只雄蜂,它也就不会螫你了。

  怎样来区别是雌马蜂还是雄马蜂呢?很简单,看看它头部的颜色:脸焦黄的是雌蜂,是会螫人的;脸苍白的雄蜂,它无螫刺,不能螫人。当然,若你认得不准,误捉了一只雌蜂,它是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蜂王 (蚁后)寿命长

  蜜蜂、蚂蚁都是过社会生活的昆虫。因此有人称它们为集群昆虫或社会昆虫。一群蜂中只有一只蜂王,一群蚁中只有一只蚁后。蜂王或蚁后是蜂群或蚁群中唯一能产卵来延续后代的个体,因此有人说,蜂王 (或蚁后)是活的产卵机器。

  就拿蜂王来说吧。由于在蜂群这个昆虫社会中,仅有蜂王是可以产卵延续后代的。工蜂就用特殊的食物来喂养它,这种物质就是蜂王浆。这样蜂王长的肥肥胖胖。由于王浆营养丰富,使蜂王能产极多的卵,这对维持强大的蜂群是十分有益的。蜂王很少飞出蜂巢,因而遇到敌害的机会很少,偶受外敌侵袭,工蜂就会竭力保护它,使它不受伤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特殊的作用,使蜂王长得比工蜂大,体长约为工蜂的两倍,体重约为工蜂的2.8倍。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蜂王寿命一般可达五、六年,甚至十几年。

  在蚂蚁的社会中,蚁后也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待遇,因而它的寿命可长达10年以上。

  苍蝇叮过的糖

  苍蝇食性极广,从粪便到人类的食品。可以说是无所不食了,苍蝇叮咬过的东西一般总是留下一些湿物在上面,只不过由于物品的不同,我们一般看不太清楚。比较清楚的是,每当苍蝇叮食一块水果糖或其他糖的时候,总是使被叮过的糖留下湿乎乎的一片。为什么呢?

  苍蝇是舐吸式口器,它吃食的东西只能是液体。当它吃食品时,先从口吻里吐出一些液体,把食物溶解,然后再舐吸;再有,当它吃饱时,还会从口吻里吐出一些已吸食进去的食物。无论是没有吃东西之前还是吃饱了之后,苍蝇都吐出一些液体,这些液体使糖溶解。因此就显出湿乎乎的样子来。

  苍蝇总爱搓脚

  苍蝇忙忙碌碌,从这儿飞到那儿,传播着病菌。可是,每当它停下来的时候,总是那么匆匆忙忙地把脚搓来搓去,好像它十分爱干净似的。为什么苍蝇一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呢?

  原来,昆虫的各种感觉器官并不像人或其他动物那样。例如尝味的味觉器官。人和一些动物是用舌头来尝味的。味觉器官在舌头上。然而昆虫的味觉器官就不同了,它们有的用解角尝味,有的用口器尝味,有的用足尝味,还有的用产卵器等尝味。据研究苍蝇是用足来尝味道的。

  苍蝇极为贪食,又很活跃,干的、湿的、脏的、干净的,无所不去,无处不停。这样一来,它的脚上自然免不了要沾上许多东西。脚上沾了许多东西后,自然会影响它品尝食物。这样,它就形成一停下来,总是把脚搓来搓去的习性,从而清理脚上沾着的东西,常保味觉器的敏锐性。

  苍蝇不会生病

  苍蝇习惯呆在粪便、腐败的动植物和垃圾等脏东西上生活。这些脏东西布满了大量形形色色的细菌。苍蝇吃在这里、拉在这里,它为什么不会生病呢?

  原来,病菌之所以致病是有一定条件的。除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外,专一性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这就好像狼吃兔子,狼不吃草相似。我们把狼比作病菌,兔子比作某种能受病菌侵染致病的动物,而把草比作苍蝇。苍蝇在脏的地方,把大量的病菌吃到肠道内,沾挂在身上。据报道,一只苍蝇身上竟带有600多万个病菌。这些病菌可在苍蝇体内生活,以致繁殖。但是由于在长期历史进化的过程中,苍蝇与病菌都形成了一种适应。因此,虽然苍蝇专门呆在脏地方,也不会生病,只是携带病菌而已。正因为苍蝇带菌不生病,近年有人利用密闭法养殖苍蝇,利用蝇蛆来做禽畜的动物性饲料,为禽畜提供了一种新的饲料源。苍蝇也有了有益于人类的作为。

  昆虫刚蜕过皮特别软

  昆虫的皮肤与人的皮肤不同,它的皮肤只能是长大,数量不能增加。在虫体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皮细胞逐渐长大,同时由体内不断向皮细胞转运蜡质和几丁质蛋白等建造皮细胞所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皮细胞中积累,随虫体的增大而增多。当虫体长到一定程度后,几丁质蛋白等逐步骨化,皮肤变硬,并且也不能继续增大。这时,虫体内开始分泌蜕皮激素,虫体在旧皮下面重新分化出新的皮细胞,并逐步由蜕皮腺分泌出一些液体溶解旧皮的内表皮层。

  蜕皮后,虫体表皮细胞相对来说小一些,表皮内蜡质与几丁质蛋白含量也少,未表现出骨化特征,因而是软的。

  待昆虫继续生长,表皮细胞个体不断长大,蜡质与几丁质蛋白积累增多,表皮就又由于几丁质蛋白骨化而变硬。

  小昆虫也要蜕皮

  昆虫的幼虫每长到一定的时期,就要蜕一次皮。每蜕一次皮,幼虫就长大了一些,这就是幼虫的龄期。经过若干次蜕皮后,幼虫进入蛹期或成虫期。幼虫为什么不能一直长大,而要蜕皮呢?

  原来,幼虫的体壁有一层坚硬的表皮。表皮是保护幼虫身体的。但这层表皮缺乏足够的延展性;也就是说不能随虫体长大而长大。这就和小孩穿的衣服有些相像,小孩一岁一岁大了,身体长高了,身体粗壮了,但衣服却不能长大变肥,因而只有换上新的大一些衣服。幼虫长到一定程度后,旧表皮已不能适应它去继续生长了,在其体内蜕皮激素的控制下,旧表皮下开始长出一层新表皮来。在新表皮和旧表皮之间,由蜕皮腺分泌出许多液体,充满其间,使旧表皮比较容易蜕落。

  对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来说,幼虫最后一次蜕皮后,进入蛹期;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最后一次蜕皮后,就进入了成虫期。

  蚂蚁不会迷路

  蚂蚁是集群昆虫,过的是群体生活,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大多数蚂蚁的家是在地面以下的,在那里它们不易找到丰富的食物。

  当天气晴暖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一队队蚂蚁在地面上忙碌地爬行。若仔细观察,或你在它前方撒上一些面包屑时,你就会看到:当它们抵达食物所在地时,就开始搬运你为它们准备的美味了。若一只蚂蚁搬不动时,就会有两只、三只、或更多的蚂蚁一起上来,共同搬运。当它们得到食物后,除了充饥外,还会顺着它们的来路秩序井然地爬回它们的家里,将食物拖回贮存,供以后美餐。如果中途不发生意外的话,它们一般都能安全地回到家里。难道蚂蚁能认识路吗?它们就不会有迷路的时候吗?

  据实验证明,蚂蚁不但视觉极为敏锐,它们还可依靠嗅觉来辨认归途。不信,你可试一试,在它们取食的路上,你用手指划一些线,看它们是否能沿来路顺利地回家。

  蚂蚁会打仗

  有时你在观察一群蚂蚁搬食或运土,若有另一群蚂蚁与它们相遇时,常常会看到,两群蚂蚁竟然大动干戈、互相厮杀,战斗好不激烈。为什么蚂蚁会打仗呢?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蚂蚁与另一窝的蚂蚁放在一起,当它们的触角一接触,就立刻厮杀起来。但如果把同一窝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时,它们不但不厮杀,反而表现得十分友好。原来,不同窝的蚂蚁身上有着不同的气味。而蚂蚁的嗅觉又极敏锐。当它们一量嗅出对方不是自己家族的成员时,在本能的驱使下,就会通过厮杀“保卫”自己的家园。如果把异窝蚂蚁放在一起,把其中一窝用水洗掉它们身上的特殊气味,两军大战就会因没有气味而避免。若是把同窝蚂蚁中一只的身上喷些香水,把它再放回蚂蚁群中,虽是自己“人”,但因气味的不同也会被驱逐出境或被打死。这是蚂蚁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集群适应。

  马陆有臭气

  马陆与蜈蚣一样同属多足纲,但与蜈蚣有许多不同之处。马陆的身体呈圆筒状,触角短,体节是25~100多节,体长2毫米~300毫米。除第2、3、4节各为一对步足外,之后的各体节均有步足两对,比蜈蚣的步足多得多,所以又叫“千足虫”。受到触碰立即蜷缩成球,静止不动,这叫装死,迷惑敌害。片刻之后慢慢展开,迅速逃走。行走时两侧步足同时起步,一节节向店传递,犹如波浪。行进速度极缓慢,这点与蜈蚣大不相同,习集群游行,栖居在落叶、石下、树穴洞中,潮湿场所,蜷曲身体静卧。大马陆在雨天之前,大批从洞中爬出结队而行,又被称为“雨公虫”,以绿色植物,真菌菌丝,细菌为食。约有3000多种,如大马陆、球马陆、土 等。

  它们常咬食亩圃中的幼苗,危害蔬菜、树木的幼根。雨季时,马陆夜间活动,也对人有害,据记载1958年南京大学在山区办农场,大量群集的马陆窜入厨房、宿舍,爬上床,放出臭气,使人不得安宁;日本郊外一铁路因聚积大量马陆,使轨道上沾满粘液而臭气熏天,结果阻断了交通。

  放出臭气是马陆的自卫方式,因为它臭,鸟兽都不愿接近它。臭气是由它的臭腺分泌毒液散发而成。臭腺长在躯干部,从第4节开始的步足基部,每节1对。毒液中含有氢氰酸,非洲等地的土著人,用它做毒箭,射杀野兽。

  蚂蚁埋尸

  一只蚂蚁死在窝里,几只同窝的蚂蚁把它拖出窝外,走了一段路,它们把尸体放在地上,然后把尸体埋起来。蚂蚁为什么千千万万代遗留下来这种

  “土葬”方式一直是个谜。

  蚂蚁过着群居生活,它们个体之间怎样互相说话、互相联系呢?原来它们是用嗅觉说话的。

  蚂蚁头上有两种触角,这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不同的气味。

  当一只蚂蚁碰到一块食物,就会拖运回窝里,如果这块食物过重,它会回巢报信,回巢后用触角碰碰巢里的蚂蚁的触角,告诉它外边有食物。这时一群蚂蚁会跟随报信的蚂蚁出洞,像一队士兵一样,排成纵队,一直走到食物的周围。原来报信的蚂蚁在回窝的路上从肛门里排出一种外激素,边走边排放,这种外激素起了“路标”的作用,因此从窝里出来的蚂蚁闻到外激素的气味就顺着“路标”找到食物。大家一起搬运食物返回窝里去,蚂蚁的这种外激素能起到路标的作用,传递信息,科学家就把它叫做“示踪信息素”。

  蚂蚁靠嗅觉来说话,有时也会发生误会。一只蚂蚁死在窝内,发出难闻的臭味,这种尸臭会使蚂蚁再闻不到其他嗅觉信息,同伴们一闻到尸臭就要把尸体抬出寓外埋葬掉。如果一只活蚂蚁身上沾染了浓厚的尸臭,同伴们也会把它拖出去活埋,因为蚂蚁只能辨别香臭而不辨死活。

  土壤里的昆虫怕太阳

  昆虫的生活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高空,也有的生活在地面以下的土壤中。生活在土里的昆虫或昆虫的幼虫,它们大多数是以植物的根或地下茎为食,是极为严重的农业害虫。如果你把它们挖出来。它们就会毫不迟疑地又往土里钻。如果不让它们钻回土里,而是把它们放在强烈的太阳光下曝晒,它们一定生活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死亡,为什么它们这样怕太阳晒呢?

  这与昆虫的表皮有直接的关系。

  昆虫的表皮外面有一层很薄的蜡层。蜡层不透水,既可防止外界水分渗入,又可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对昆虫有着极其重要的保护作用。从生物本身来讲,无论动物还是植物,失水是致命的危险。昆虫也不例外,体内失水过多就会死亡。

  生活在土里的昆虫,由于在土壤里钻来钻去,体表原本极薄的蜡层,被土壤擦来擦去破坏了,经太阳一晒,水分很快的从体内向外散失蒸发掉了。这样,水分散失过多,它就活不成了。而当它们在土里生活时又阴又湿,水分就不容易散失,也就不会干死。因此,生活在土里的昆虫最怕太阳晒。

  不是所有的昆虫都能变蛹

  在观察和研究昆虫发育的过程中,或是消灭害虫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昆虫在其发育过程中,要变成蛹。但也有的昆虫则不能变成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昆虫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是昆虫对生活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昆虫的变态。昆虫变态的类型比较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有些昆虫,像蚕、蚊子、苍蝇、蝶和蛾等,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就是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昆虫,其幼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与成虫完全不同。如大家熟悉的苍蝇,其幼虫是生活在粪坑内的蛆,而经蛹期羽化出的成体却是到处飞来飞去,传播疾病的苍蝇。正因为其生活周期中要经过蛹期,我们消灭苍蝇的活动中,挖蛹灭蝇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像苍蝇一样,凡是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都必然能变成蛹。也就是说,蛹期是完全变态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还有一些昆虫,像蝗虫、蟋蟀、蜻蜓等,它们的一生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3个时期,这就是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没有蛹期。在不完全变态昆虫中,其生长发育也不尽完全相同。因此又分为渐变态和半变态两类形式。

  渐变态昆虫,其幼虫的形态与成虫差别不大,卵孵化成为幼虫后,幼虫就与成虫十分相像,只是个体小一些。幼虫渐渐长大,就开始蜕皮。每蜕一次皮,个体就长大一些。经几次阅皮后,其翅芽也逐渐长大,器官和组织逐渐成熟。在经过最后一次蜕皮,就长大成为成熟的成虫。像我们熟悉的蝗虫,它们就是这种渐变态的类型。渐变态昆虫的幼虫称为若虫。

  半变态昆虫,其幼虫与成虫差别较大,生活习性也不一样。像蜻蜓,其幼虫生活在水里,有气管鳃和翅芽,习食蝌蚪等。当蜻蜓的幼虫最后一次蜕皮成为成虫时,其气管鳃消失,翅长成,并且由水生转向陆生。性习食蚊虫。半变态昆虫的幼虫称为稚虫。

  由于完全变态昆虫有蛹期,不完全变态昆虫没有蛹期,所以有的昆虫就能变成蛹,有的则不能。

  特别臭的“臭大姐”

  “臭大姐”很臭,这是常识,也正因为它臭,人们才给它这么一个雅号,

  “臭大姐”是蝽象的别名。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半翅目昆虫。“臭大姐”的名声不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臭,而是因为它们中绝大多数是为害农作物、蔬菜、果树和森林的害虫。

  “臭大姐”为什么特别臭呢?

  原来“臭大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臭腺。臭腺的开口在其胸部,位于后胸腹面,靠近中足基节处。当“臭大姐”受到惊扰时。它体内的臭腺就能分泌出挥发性的臭虫酸来,臭虫酸经臭腺孔弥漫到空气中,使四周臭不可闻。

  臭大姐的“臭气弹”并不是什么进攻性的武器,而只是自卫和抵御敌害的烟雾,这是长期适应的结果。它一旦遇到敌害向它进攻,便立即施放臭气进行自卫,使敌害闻到臭味而不敢进犯,自己则乘机逃之夭夭。

  “臭大姐”中也并不都名声不好,也有的名字蛮好听的,如中药材中的九香虫和小九香虫,它们均是蝽科昆虫,主治肝胃气痛、腰膝酸痛等症。

  臭虫耐饥寒

  臭虫吸食人血,骚扰人类,是重要的害虫之一,臭虫的寿命一年左右,但可以几个月不吸血,饿得只剩下两张皮了还能活着。臭虫不但能忍饥挨饿,寒冷的冬天也冻不死它。为什么它能忍饥耐寒呢?

  原来这和臭虫的生活习性有关。臭虫常年生活在墙缝、床缝和家具缝隙中,夜晚出来活动,吸食人、鸡、兔等的血液。在漫长的年代中,由于臭虫栖息的场所并不能时常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取得食物更为困难。久而久之,臭虫的消化系统和生活习性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因而也就延续了下来。

  臭虫在低温条件下,发育生长很慢,甚至停止,生理代谢依靠其活动时期的积累缓慢地进行。这样在冬季仅仅用体内储存的养分,来维持最低的生命活动。当环境温度变暖时,它们就又四处活动。吸食人与动物的血液,进行生长与繁殖。

  臭虫繁殖很快。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500个左右,一年之中臭虫可繁殖3~6代。臭虫在13℃的环境之中就开始活动,因而即便在冬季,若室内温暖它就会四处活动吸血繁殖。

  臭虫很贪吃,每次吸血可长达10~15分钟,吸血量可超过它自身体重的1~2倍。臭虫吸血时能分泌一种具有刺激性的物质,使人感到奇痒难忍。臭虫一生要蜕皮5次,每蜕一次皮前至少要吸食血液一次。这样才能完成其生理变化的需要。

  臭虫习惯阴暗怕声响,只要略有声响,就立即爬走躲藏起来。据研究,臭虫每分钟能爬行1米以上,因此,当你被咬后开灯捉拿它时,早已无影无踪了。但噪声大的地方,它一般是不去光顾的。

  由于人们长年进行着消灭臭虫的工作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现在一般来说已不大常见有臭虫了。

  昆虫结茧时不吃喝

  全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蛹期,蛾类等昆虫的蛹期是在茧中度过的。当这类昆虫进入蛹期前,不吃也不喝,忙忙碌碌地吐丝作茧,慢慢地将自己“自缚”在茧中。昆虫结茧时这样忙碌地工作,却不吃不喝,为什么不会死呢?

  昆虫吐丝作茧是其本能。在吐丝作茧前,幼虫大量食用叶子等食物,这些物质除一部分作为幼虫所需的能量被消耗掉外,大部分被贮存在体内。因此,在化蛹前,昆虫幼虫的食量极大;若是害虫,此时危害也是极大的。有时,一只老熟幼虫,一天所消耗食物的重量往往会超过其自身的重量。这些食物经消化吸收后,一小部分作为自身活动所需的能量被消耗掉,而大部分则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贮藏在体内,因而此时的昆虫虫体生长极迅速。当进入吐丝结茧时,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昆虫准备进入蛹期,进行器官的发育和分化,完成变态过程,这一时期从本能上来讲,昆虫只能消耗体内贮藏的能量来完成叶丝作茧的工作。并且其体内的一部分器官组织已开始进入分化状态,旧的器官已逐步分解和转变,已不再能进行摄食工作。因此这一时期,昆虫既不吃也不喝,幼虫期积累的能量,不但可供蛹期组织器官分化作用;同时有些种类的成体也是靠幼虫期积累的能量来生活,以至繁殖后代。

  昆虫这种吐丝作茧的本能,是其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御敌及应付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红虫在清晨时最红

  红虫是一类低等小型的甲壳纲动物,广布于全世界,约有400多种,体长1~2毫米,一般不超过1毫米,养金鱼的人常到小河里捞来红虫喂鱼,它含有鱼类必需的全部氨基酸,是水产养殖业的优良饵料,因此自古就叫鱼虫。

  红虫身体侧扁,卵圆形,极少数是圆柱形的,头胸甲形成壳瓣,如蛤蜊的贝壳,腹缘裂开,背缘向后延伸形成针状壳刺,头部在壳瓣之外。头的腹侧有复眼一对,两相连合,黑色,有肌肉控制而时时转动,另外还有单眼,都只能感受光的强弱。第一触角小不分节,其中有触毛和嗅毛,第二触角粗壮,有分节的分枝,所以又称枝角类。触角节上有强大的游泳刚毛是游泳器官,划水时,时划时停如在水中跳,故又名水蚤,胸部有4~6对胸肢,成为摄食器官,它们从水中滤取酵母菌等各种细菌,一只红虫一昼夜可滤取2~7万个细菌。它们的壳瓣腹缘裂缝及其刚毛等结构可以阻挡大的颗粒进入壳瓣内,胸肢自后向前拨动本流,每分钟200~600次,拨得越快吃到的细菌越多。胸部的背侧上方为心脏,下面是很大的育儿囊。

  它们生活在各种静水和流速小的溪流里,大多栖居在暂时性的浅水池沼、坑塘、沟洼等小型水域,在温带地区,多出现在晚春和初秋,大量繁殖时使水呈棕红色,所以称之为红虫。为什么水体中红虫大量繁殖时,使水呈红色呢?原来红虫血浆中含血红素,因而身体呈红色。血素越多,身体越红。血红素含量与水中含氧量成反比,当红虫大量繁殖,水中的氧被消耗,即含氧量下降,红虫体内脂肪体等结构产生更多的血红素,以获得更多氧气,这时一个个红虫都是红通通的,水也就被映得通红。那么为什么清晨时红虫最红呢?同上面的道理一样,红虫颜色越红,说明水中含氧量越低,因为水中植物经过一夜没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不放氧还消耗水中的氧,因此清晨时水体中含氧量最低,红虫也就最红。

  水产养殖中,含氧量的多少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红虫的颜色就可以大致知道水中的含氧量是否缺乏,以便及时增氧。红虫本身也能增氧,是由于其大触角和胸肢的拨动,促使氧在水中的溶解量增加,据实验,一升水中含有50头红虫类就使溶氧量将近增加一倍。氧的增加,使水体污染物氧化,从而使水得到净化。另外,红虫也取食由动植物尸体和动物粪便的碎屑以及分解物形成的小颗粒,这些颗粒统称为腐屑,它们被不停地拨动水流的胸肢滤取,起到清除污物的作用。可见小小的红虫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毛囊虫寄生于人的鼻子尖

  毛囊虫的大名是蠕形螨,和蜱同属蜱螨目。它与蜱不同之处是体极细长,像极小的蚯蚓,因而称之蠕形。长约0.1~0.4毫米,乳白色、半透明身体分三部,即:颚体 (假头)、足体、末体。颚体平时藏入口前腔内,足体有4对足,足尖有锚状叉形爪,幼虫期有3对足,末体指状。全身有明显环形皮纹。

  已知蠕形螨有120多种和亚种,最常见的为38种,其中只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寄生人体,其它种类均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体表或内脏中,从而引起皮炎和动物的内脏病变等。

  毛囊蠕形螨寄生于人体的头皮、乳头、面部、胸、臂等处的毛囊内。以其颚体朝向毛囊底部各足紧贴毛囊上皮,一个毛囊内常有6个以上虫体群居,多时可达18个。成虫和若虫多分布于毛囊皮脂腺管的上端,卵和幼虫以及部分成虫在毛囊皮脂腺管内和皮脂腺内。皮脂蠕形螨常单个寄生在皮脂腺和毛囊中,致病力较低。它们刺吸人体细胞和皮脂腺分泌物,少数取吸角蛋白。由于嗜习吸食人体皮脂,所以在皮脂腺丰富的颜面部感染率高,尤以鼻尖最高,为69.7%、鼻翼为68.3%,颏56.8%外耳道38.5%。它们的寄生引起毛囊虫皮炎,在鼻尖、鼻翼两侧出现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并有散在集簇的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红色丘疹,即形成酒糟鼻,严重时可累及额、颏、颊及眼周皮肤,以至躯干、上肢,出现散在性红色斑丘疹,在婴儿背部湿疹状红斑疹。

  毛囊虫是怎么传播的,目前了解很少。据报导毛囊虫在白天可出现在面部皮肤表面,可通过接触而传播,如婴儿通过与有毛囊虫寄生的母亲的密切接触和喂养而感染上毛囊虫。

  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蜗牛的头部有两对能伸缩的触角,人们把它们比作牛角,其实与牛角的功能不同,它不是武器而是感觉器官,前面一对小触角有嗅觉功能,后面一对大触角有触觉和视觉功能,对蜗牛了解外界情况太重要了,没有触觉,它将到处碰壁,没有嗅觉,它将找不到食物,当休息时,触角翻转缩入壳内。当它爬行时,触角首先伸出,大的长触角就像盲人的探路杖,当大触角接触到障碍物时,就立即改变前进方向。大触角顶端各有一眼,也叫眼触角,眼是浅杯形的,杯壁由许多排列整齐的视细胞形成,叫视网膜,视细胞底部连着视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集合成视神经,通到脑。但视力很差,弱光下能看到约6厘米远,强光下则只能看到0.4~0.5厘米远,从而能分辨白天和夜晚,这是和它生活在阴暗处,以及只在黄昏或夜间出来活动相适应的。

  小触角在口触唇附近,也叫唇触角,有嗅觉作用,若受损伤,它就难以找到食物。在口周围的背、腹、侧触唇的突起上,都富有触觉作用。正因为触角的种种作用,所以蜗牛总是“先出来触角,后出来头”。

  蚯蚓体表常是湿润的

  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如果体表是干燥的话就无法钻上,而且蚯蚓是通过体表呼吸的,体表没有水分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蚯蚓的皮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体表液体的溶解氧进行交换,若体表干燥,就会窒息死亡。平时,由于土壤潮湿,或皮肤粘液腺分泌粘液,以及在环毛蚓自第12与第13节间起,每节的节间在背中央均有一个背孔,由此可喷出体腔液,保持体表湿润。那么,是不是土壤越湿,溶解的氧就越多呢?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大雨后,大量蚯蚓爬出洞来?因为土壤里有许多空隙,平时有水吸附在土粒周围,空气充满在空隙里,大雨后,土壤空隙里注满了水,排挤了空气,造成水中溶氧量减少,于是蚯蚓纷纷出洞。雨后出洞的蚯蚓,因天晴日出,尚未来得及爬回洞穴,就干死了。蚯蚓的抗旱能力是很脆弱的。据实验,将蚯蚓置于缺氧环境中30小时,常可排出二氧化碳,说明蚯蚓也可进行厌氧呼吸。

  陆栖蚯蚓的耐水能力怎样呢?因不同种而有很大差别。有的能耐几天,有的可达一月之久,因此可把蚯蚓投入鱼池喂鱼。水栖蚯蚓有的具丝状鳃作为呼吸器官。

  蛾子和蝶类的活动

  昆虫的活动规律是多种多样的,就昆虫日夜活动这一规律来说,可分为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两类。无论是日出性昆虫还是夜出性昆虫,之所以有这种或那种规律,是和其光感受器官有着直接关系的。

  一般来说,昆虫的感光器官是单眼和复眼。据研究,昆虫的单眼主要功能是感光,一般对颜色与形状并不感知。而复眼不仅是感受光,而且能辨别颜色和图形。

  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的复眼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眼组成的。例如,苍蝇的复眼是由4000多个小眼组成,龙虱的复眼有9000个小眼,蜻蜓的复眼由28000个小眼并集成的,蝶蛾类复眼有12000~17000个小眼;然而也有少者,蚊子的复眼由50个左右小眼组成,工蚁的复眼仅由        只小眼组成;12奇怪的是蜜蜂,在同一种蜜蜂中,工蜂的复眼有6300个小眼,蜂王的复眼有4900个小眼,而雄蜂的复眼竟有13090个小眼。这些小眼结构,在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是极不相同的。由于小眼结构的不同,组成的复眼对物体光线的成像也是不一样的。

  蝶类复眼成像的特点是:每个小眼只接受直接射入这个小眼内的光线,光线在小眼的视杆细胞上形成该光线的一个光点的像。而其他方向斜射光线均被色素细胞吸收而不能在小眼内的视杆细胞上成像。因此,物体光线在复眼内形成的像是由每只小眼形成的一个个光点像拼凑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像。这种像被称为并列像。这种复眼被称为并列像眼。由于并列像眼的每只小眼只接受直接进入该小眼内的光线,故射入的光线强度必然要强;而夜晚光线与白天相比,强度要弱得多,具有并列像眼的昆虫如蝶看不见物体,这就决定了它白天活动的习性。

  蛾类复眼的成像与蝶类不同,其特点是:由于小眼比蝶类相对延长,视杆远离晶锥;视杆与晶锥之间有透明的介质相连,晶锥周围色素细胞内的色素可随光的强弱而上下移动。这些特征使每个小眼的视杆不但可接受直接射入这个小眼内的光线,同时还可以接受若干邻近小眼侧射或反射进来的光线。这样,在一个小眼视杆上形成了互相重叠的像。因此,物体光线在蛾复眼内形成的像是由每只小眼多次感受光而形成一个物体完整重叠像的。这种复眼称为重叠像眼。由于是重复接受光线成像,蛾类能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看到物体。这是蛾类夜晚活动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受到极强光线照射,而这极强光线是直接射入你的眼睛,你若不闭眼睛的话,你会感到你的眼睛只看到一片白,这种白色无边无沿,而你的眼睛同时也会看不到任何物体。这种现象在雪地中常见,故称为雪盲。这里的关键是“盲”。盲也就是看不见,无视觉效果。好在人眼有眼睑和瞳孔,可用来调节进光量并避开强光。而蛾子的复眼中的两个小眼既无眼睑也无瞳孔,无法抑制和调节进入眼的光量。在白天光比夜晚强若干倍,蛾类眼的成像系统重复受光而重叠成像,实际上强光刺激造成了类似“雪盲”现象,反而使蛾子在白天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蛾子白天不能活动的第二个原因。

  蝶蛾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眼结构及对光的适应,逐步形成了这种生活习性,并一代一代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下来。

  据推测,蛾子在夜晚飞向灯光可能是上述各种原因的综合。即当蛾子在远离强光时,接受到射入的光线而成像;但当它飞近强光时,由于“盲”的现象发生,使其毫无办法地遭到了灭顶之灾。

  小蚕习光,大蚕习暗

  昆虫和光的关系密切,有些昆虫趋于在日光下活动,有些昆虫趋于灯光,还有些昆虫则回避各种光线。

  在养蚕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小蚕习惯亮光,大蚕习惯暗,这是为什么呢?

  蚕对光的趋性,各龄是不同的,但对太阳的直射光线都是回避的。蚁蚕对散射光和灯光有较强的趋向性,至一龄末期就开始渐渐减弱。蚕儿习光与否,实际上并不是光线的作用,而是蚕长期在野外生活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蚕在其生活中,食桑叶。蚕的嗅觉相当敏锐,不仅仅能闻出是否是桑叶,还能区别桑叶的鲜嫩程度。幼蚕由于体小,消化与咀嚼不如大蚕,特别适食嫩叶,嫩叶多在树尖和枝尖,此处受光照也强。因而形成了习光的趋性。大蚕食量逐渐增加,其身体结构能适应不太鲜嫩的桑叶,并且由于体内需积累营养,它们的食量增加,仅食用嫩叶已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处于桑树中部和枝条中部的叶已能满足蚕体的需要,此处与树尖,枝尖相比,光线较暗,故形成了适暗的趋性。据实验表明,蚕体对光的趋向性不如对食物那么明显,而对桑叶的趋向性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证明,蚕体对过熟和干燥的桑叶是不适应的,同时证明桑叶发出的气味是蚕取食的标准。各龄蚕对各种鲜嫩程度的桑叶是凭其嗅觉严格区别的。

  有的昆虫能远走高飞

  雨过天晴,常可看见蜻蜓结队飞行,在泉边或花丛中,常可见彩蝶飞舞。据报道,曾有人在远离陆地2000公里的大西洋上空看到过飞翔的蝶群。还有人不止一次地报道过,某种蝶不远万里从北美大陆迁飞到墨西哥。也有人报道说,菜粉蝶、金龟子每小时飞行7~11公里,牛虻每小时飞行20~50公里。密蜂每小时飞行10~20公里。天蛾每小时飞行54公里。粘虫能以每小时20~4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7~8个小时,蝗虫在大发生的时候,可成群在一公里的高空以每小时 15~3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两三天之久。就是小小的蚜虫,每小时也能飞行两公里左右,其飞行高度在400米左右,也有人曾在3970米的高度捕捉到过它。蜻蜓的飞行技术应属是高超的了。它可以以每小时4~10公里的速度飞行,并且是时上时下,时而悬定在空中,时而绕其翅尖作“8”字形盘旋,时而作倒退的飞行,技艺之精湛无与伦比,为什么这些昆虫能如此远走高飞呢?

  原来昆虫有宽大,轻巧而结实的翅。昆虫的翅就像一架大风筝似的。宽大的翅上铺着薄而透明的翅膜,翅膜上面布满翅脉,翅脉形成蛛网般的翅室。这样就增强了翅的强度。

  昆虫的翅是由其胸部背板侧缘向外扩展而来,着生在胸部两侧近背面处。昆虫在飞翔时,翅主要是上下运动。并伴随着前后倾斜运动。

  翅的上下拍击运动主要是依靠背纵肌和背腹肌的交替收缩的作用。当背腹肌收缩,背纵肌呈松弛状态时,背板被往下拉,翅基部被带着往下,翅面随着向上举。反之,当背纵肌收缩,背腹肌处于松弛状态时,背板上拱,翅基被往上带,翅面因而下落。

  在翅上下拍击的同时,由于前上侧肌和后上侧肌的交替收缩,使翅产生倾斜运动。上下拍击活动和倾斜活动是同时进行的。就是说,翅上举时,翅前缘向后上方划动;翅下落时,翅的前缘向前下方划动;翅上下拍击一次,翅面就沿其纵轴扭转一次。这种运动,似乎和人们摇扇子相差无几。

  昆虫翅的上下拍击和前后扭转运动使虫体周围产生定向气流,虫体前方和上方形成低压区,而在虫体下方和后方形成高压区,利于昆虫前进和向上。

  昆虫翅的合理结构和翅的拍击与扭转运动,使昆虫得以快速地远走高飞。

  另外,有些昆虫在长途飞行的路途上,它们有时仅是张开双翅,无须摆动翅膀,借风与气流将身体托起,巧妙地利用风势滑翔着漂洋过海。

  牛虻爱追游泳的人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平时你很少见到牛虻。然而,无论你在游泳池还是在池塘河湖里游泳时,牛虻却追着你,瞅准了就叮你一口。越是游泳人集中的地方,你挨叮的机会越多。为什么游泳池会有这么多的牛虻呢?

  原来,牛虻的成虫是以吸食人畜血液为生,因而血通过皮肤散发出来的一些气味(多种氨酸和胺混合后产生的)对于牛虻来说特别有吸引力。牛虻的嗅觉特别敏锐,只要有一些这种气味它们便能从很远的地方嗅到,当人们在游泳池游泳时,由于激烈的运动,血管扩张,体温也有所升高,这种气味的物质散发的量就大一些,气味就浓一些。又由于游泳池人比较多,体表大部分暴露,增加了气味的浓度和散发速度。牛虻敏锐的嗅觉必然对此气味感觉的也就强些。再加上牛虻一般都生活在水畔,就很容易随着人所散发的气味而集中到游泳池来追逐游泳的人,饱餐人血了。

  蝴蝶飞行时没有声音

  苍蝇、蚊子飞过的时候总是可以听到嗡嗡声。尤其是夜深人静,当蚊子向你飞来,真好似一架轰炸机,拖带着刺耳的轰鸣向你袭来。而你在溪边或花丛中见到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飞行时却无声无息。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苍蝇、蚊子会鸣叫,蝴蝶不会鸣叫的缘故。据科学家研究表明,苍蝇、蚊子、蝴蝶都没有鸣器,因而也都不会鸣叫。那为什么苍蝇、蚊子飞过来时能听到声音呢?

  原来,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它们的翅振动引起的,在空气中传播的振动波对耳朵的作用。我们的耳朵能觉察到每秒16~20000次振动的波,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波我们就感觉不到声音。

  我们可以用一扇子,先是慢慢的扇动,你不会听到什么声音;当你扇动得很快时,就会听到唿唿的风声了。

  昆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也是这种道理。据人们研究:苍蝇飞行时每秒振翅147~220次,伊蚊每秒振翅587次,有的摇蚊每秒振翅1000次,蜜蜂每秒振翅180~203次;然而凤蝶等每秒振翅仅有4~10次。正因如此,蚊蝇等飞行时,振翅的频率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被感觉到,我们就听到了它们飞行时的声音;而蝴蝶飞行振翅的频率低,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我们不能感觉到,我们也就听不到它们飞行的声音了。

  清晨蝴蝶飞不动

  夏日清晨,当你来至昔日彩蝶飞舞的泉边或花丛时,竟然看不到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若是你等到风和日暖的午间,它们又会像昔日一样,在花丛间、泉水边舞动着美丽的翅膀。若是你有幸清晨在花枝上看到一只漂亮的凤蝶,你可以很容易地就能捉到它;若是你想让它起舞,你大概会看到一个十足蹩脚的“演员”。它的翅好像有千斤之重,无论怎么努力,就是飞不起来。为什么蝴蝶飞不起来呢?

  这还要从温度说起。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温度密切相关。生物的体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产生的热能,另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环境的温度,即辐射热。这些辐射热对于生命活动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某些动物体温的重要来源。

  从动物的情况来看,世上的动物有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两大类。变温动物的体温不恒定,再加上体表又没有良好的保温结构,体内产生的热很容易散失。它们的体温,基本上取决于环境给予的热。蝶类等昆虫就是属于变温动物。

  既然蝴蝶是变温运动,它们的体温也就随着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因此,它们的活动也就直接受外界温度的支配。温度适宜时,它们就翩翩起舞了。一般来说,昆虫活动的最适宜温度在25~35℃。清晨气温较低,蝴蝶活动所需的体温不够,因而活动迟缓。即便你去捕捉虽已威胁到它的生命安全,它想逃跑也是“力不从温”,体温不适,只好坐以待毙了。

  蚕吐出洁白的丝

  家蚕习食桑叶,柞蚕习食麻栎叶,蓖麻蚕习食蓖麻叶。但这并不是说蚕不吃别的植物叶。不管怎么说,蚕吃的鲜嫩叶子都是绿色的,然而它们吐出的丝却都是白色。为什么呢?

  首先来看一下叶子的成份。鲜桑叶等叶子中大部分是水,此外还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纤维素、有机酸等。还有植物制造养分的“机器”——叶绿素。叶绿素的颜色使叶子呈现绿色。

  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矿物质等是蚕体内形成蚕丝的原料。而蚕丝中,其主要成份是蛋白质。

  蚕吃进桑叶后,叶子在蚕的消化道里,经消化液中各种酶的分解,叶子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矿物质被蚕吸收;而纤维素、被破坏分解的叶绿素等吸收不了的物质被排出体外,变成了黑色的蚕沙。

  在蚕体内,被吸收的物质又经一系列的变化,成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氨基酸。然后,再通过丝腺,使这些氨基酸合成为丝素、丝胶等蛋白质。

  桑叶经过这么一系列的分解消化,而后又被蚕体合成为洁白的蚕丝。而叶子中的绿色在被分解破坏后,已随蚕沙排出体外。

  叫个没完的蝉

  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真吵人。但是,蝉只有雄性的才会鸣叫。雌蝉听到雄蝉的叫声,便会赶来同雄性交尾。因此,蝉叫起着传宗接代的作用。雄蝉的发音器官位于腹部,雌蝉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蝉是长寿的昆虫,它最少能活4~5年,有的能活10多年。它的一生主要是在地下度过的。雌蝉把卵产在树干和树枝上,然后就了此一生。冬天过去了,卵变成幼虫,然后钻进土里,蝉的幼虫在地下吃树木的嫩根长大,在地下生活好几年后才爬到地面上来,轻轻地脱去壳,变成蝉。雄蝉很快开始了求爱的鸣叫。它们在地上生活的时间很短,一般为1—3星期。蝉是危害园林的坏蛋,成虫吸食植物汁液,而幼虫在地下吃树木的嫩根。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05] 本页[306] 下一页[307]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危机
星际桥梁
会说话得天下
中国名山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动物乐园
百家讲坛
生活常识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3 01:23:31  更:2021-07-03 04:06:3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