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远距离兵器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远距离兵器 [第198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97] 本页[198] 下一页[19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远距离兵器
1.弓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弓可分为“直弓”和“弯弓”两大类。“直弓”是将一根笔直的木条或竹片安上弦;“弯弓”是把已经有很大弯曲度的弧型材料再按相反的方向弯曲并装弦,使它更富有弹性。此外根据制作方法,弓又可分为“单体弓”、 “强化弓”、“合成弓”三种。“单体弓”是指单纯把一种弓体材料弯曲安弦而制成的弓。“强化弓”则用绳类将弓体缠绕加固,增加弓的弹力。“合成弓”是用动物角、骨或用竹子等合制而成的,这种弓弹力足,威力大,射程远,但制作比较复杂,弓还有大小长短之分,通常使用的大弓与成人身长相等,短弓多为骑兵使用。在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多用短弓,而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用长弓。据说当时中原一带的人们把这些使用大弓的民族称为“夷”,有趣的是分解开“夷”这个字便是“大”和“弓”。 弓箭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抛射兵器。它的发源地尚不能确切断定,因为世界上许多民族在他们的早期阶段都使用过弓箭。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是旧石器时代的一枚石镞,即石头磨制的箭头,距今约28000年。这枚石镞是用燧石加工而成的,长2.8厘米左右,前锋锐利,做工精细。据推测,这还不是我国最古老的箭头,我国祖先使用弓箭应该推回到3万年以前。原始社会早期的弓箭,制作简单,形状粗陋。弓身用竹片木条弯曲,拴上弓弦,即“弦木为弧”。再把木棍或竹竿削尖当作箭,所谓“剡木为矢”,这就制成弓箭。那时用它狩猎已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既可以远距离射杀野兽,同时又避免近身捕猎遭受猛兽的威胁和伤害。后来人们又用石片或兽骨磨制成箭镞,安装在箭头上,大大提高了杀伤效果,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猎获更多的禽兽。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不仅箭镞有了更为尖硬锐利的铜镞,而且弓的形制更加富有弹力。商代的弓,其拊部向射手一侧明显凹陷,当拉弦释弓时,弓体向相反方向拘曲,比原始的单体弓更为强劲,可在张弦后保持较强的弹性,大大延伸了射程。 弓箭用于人类战争的确切年代尚不十分清楚。但到春秋时代,弓箭已成为军队中重要的远射兵器。在此之前,据《周礼·夏官》《考工记》记载,周代国家军工部门就有专门掌管弓箭制做、分发的机构。那时的弓分为六种:王弓、弧弓、夹弓、唐弓、庚弓、大弓。其中王弓、弧弓专门用来守城或车战;唐弓、大弓用作练兵习射;夹弓、庚弓用于狩猎。同时对于各种弓的选材、制作都有严格的规程。比如制做上好的弓,需要选用木作弓干,另外还有弓两侧装饰的角,缠绕弓身的丝线和外面粘着的动物筋,以及涂的胶和漆,都需要精心配制选择。古代制弓技艺还十分讲究取材的季节,加工制做的气候等等,所以制造一具良弓往往需要花费工匠几年的功夫。战国时期弓的制作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序,曾在长沙的一座楚墓中,出土过一些保存较好的战国弓。其中有一件弓全长140厘米,弓体最宽处4.5厘米,厚5厘米,弓两侧装有角质弭。弓身是用竹子制成,中间一段用四根竹片叠成,外面粘有呈胶质薄片状动物筋,并在弓体外缠丝涂漆。这种弓虽然算是普通的弓,但所使用的干、角、筋、胶、丝、漆六材俱全,算是古代一种复合弓。后来弓的变化都是体现在选材和制作上,基本式样没有多大变化。 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贵族将门之子从小就学习射箭。“射”作为一种技艺是公卿大夫必须通晓的 “六艺”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礼仪,而且在民间风俗中也以它为礼节。哪家生个男孩,门口便挂一张弓,期待男孩长大后,勇武有力,能弓善射。东周时期有一位名叫“养繇基”的小将,自幼习射,少年便精通射技,百发百中,被人们称为“神箭养叔。” 汉代时,制作弓箭更加利于实战,造出许多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各种弓箭。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等。不仅弓力强劲而且装饰有铜箍、玉角,十分精致美观。人们视射技既是一门战术又是一门艺术,有人形容吕布射箭“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古代典籍里,不少文人重笔泼墨描写了生动逼真的弓箭战斗场面。《前汉演义》中描述,汉文帝时,周亚夫迎战吴楚兵“前驱发出弓弩手,连环迭射,后队发出刀牌手,严密加防”。又有:敌兵“群镞齐飞,争注汉军”;汉高祖“冒矢督战,毫无惧色”。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曾以其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威震边关,使匈奴不敢进犯。据说,李广使用的箭名叫“大黄箭”,常有“强弓四射,箭如飞蝗”之说。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一次,李广巡视山麓,遥见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急忙张弓搭箭射中虎射。可是那虎居然静卧不动,走近一看,原是一块貌似猛虎的大石头。箭透进石中约有数寸,外面只露出箭羽。经此一箭,李广名声更大,众人皆传李广具有神力,故箭能穿石。射箭虽然讲求技巧,但臂力是首要条件。古时弓力以“石”为计算单位(1石=94斤)。三国时,有名的蜀将黄忠虽年逾花甲,仍不服老。一次,蜀国点将,欲破魏国名将张鄧。军师诸葛亮认为只有张飞能抵过张鄧。黄忠则曰:“某虽老,两臂尚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鄧匹夫耶?”说着取下架上大刀,抡动如飞,壁上的硬弓连拽折两张,可谓“老当益壮”。南北朝弓的拉力增大。据《梁书》记载:“羊侃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弓。” 唐代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用作步战,角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是狩猎用弓和皇朝禁卫军用弓。唐宋以后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趋单一化,大致可分为常用弓和练习弓。前者注重射击的准确度,后者练习张弓的臂力,所以练习用的是“大弓”和“长弓”。明朝特别重视弓的选材与制作,一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别来自许多地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视弓的制作和使用。因为在古代战争中,“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可以弓箭为利器,“先下手为强”。自火器问世之后,弓箭仍以它轻巧灵便、射中率高之长而继续服役军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时至今日,我们在体育竞技场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风姿。 2.矢 古代人称箭为“矢”。箭头叫“镞”或“镝”。各种弓弩都使用矢,可以说,矢与弓是同时代的产物。最早的矢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带铜镞的箭,全长85厘米,并有皮革制的箭袋。由于箭在战争中如同子弹,有去无回,消耗量大,即使有了铜镞箭也不可能大量应用,仍以石镞和骨镞箭为主。箭虽然只有箭镞、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但古人制作时非常讲究各部分的尺寸、形状、比例、选材等。单就箭镞来看,殷墟出土的铜镞有四种:一是薄匕式,类似匕首的锋部,镞中有脊,两侧分叶,外缘带刃,两刃向前聚成锋并向后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连接箭杆的铤。二是三棱式,这种镞呈长条形,有三刃棱,上有尖锋,下出铤。三是圆锥式,镞头短而体轻,上锐下圆,形似圆锥。四是平头式,形如圆柱,镞头平而无锋,仅可撞击不能射杀,是专门用做习射时的“志矢”。在实践中证明“三棱式镞”最适用,其优点是:制作简便,镞体坚固,镞锋锐利,穿透力强。还因镞体近似流线型,故箭飞行时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证了箭射出后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又具有较强的杀伤性能。所以,到战国末年,三棱铜镞以其优势逐步取代了各式铜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陕西秦俑坑出土的铜镞数以万计,三棱铜镞占99.85%,足以说明先秦时期已由多种镞型趋于单一形式的三棱镞。 箭杆古代称“梃干”,一般用竹或木两种材料制做。古时候,人们把用竹制做的箭杆称为箭;把木制的称为“矢”。根据古代植物资源的分布,我国东南地区多用竹制箭杆;东北、西北地区多用桦木、杨木、柳木;华北地区则多用萑柳。另外箭羽对于箭的飞行速度及命中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对箭羽的选择及用量的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羽毛太多,会减慢箭的飞行速度,射程缩短;羽毛过少,飞行时箭身不平衡,影响准确度,因此必须有恰当的比例。《考工记》中论述了一种检测方法:将箭杆投入水中,根据其沉浮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的比例。箭羽以翢翎最好,其次是角鹰羽、鸱枭,最差是雁鹅羽,遇风易斜窜。但由于上好的箭羽来源少,宋代人发明了风羽箭,即在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凹进空槽的气流保持箭在飞行中的稳定性,这种设想非常科学。另外还有用硬纸做的纸羽箭,或短小的无翎箭。大弩上使用的长箭则是铁片制成的铁羽箭。 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箭,是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制的。此箭全长67厘米,有三棱铜镞、竹杆,带三根尾羽。镞和羽都经缠丝涂漆与箭杆相固定。为增大箭的杀伤效力,后汉时耿恭发明了“毒箭”。三国时,关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乱箭阻击,右臂中一弩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遂请华伦医治。神医华伦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叫“附子”,其茎、叶、根均有毒。那时少数民族习用的弓弩箭头多带剧毒,中箭者,皮肉烂,烂到五脏而死。可见毒箭的致残、致死率是很高的。随着金铠铁甲的出现,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晋代多用钢铁箭镞。唐代箭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两种用于战斗。用于战斗的箭镞用钢制成,刃部较长,能穿透坚甲。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叫“鸣镝”。据《前汉演义》描述,这种箭出自匈奴国太子冒顿之手。冒顿为争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为所欲为,便发明了一种骨箭,上面穿孔,发射时有声,称为“鸣镝”,由他专用。遂传令部众:“汝等看我鸣镝所射,便当一齐射箭,不得有违,违者立斩!”此后,冒顿常率部众外出狩猎,只要他鸣镝一发,部众万矢齐攒,稍有延迟,立毙刀下。众人甚是畏惧,不敢怠慢。一日,冒顿牵出自己心爱的好马,用鸣镝射马,部下亦争相竞射,冒顿见状喜笑颜开,遍加奖赏。然而冒顿并不因此而满意,又先后用鸣镝射杀自己的爱妻,射杀了国王头曼的好马,部众闻声急射,稍有迟疑者,立即丧命。从此,只要呜镝一响,众箭飞至,无一敢违。冒顿认为时机已成熟,这一日,请国王一同出猎,自己随在马后,用鸣镝对准头曼射去,部众随声同射,匈奴国王头曼毙于乱箭之下,冒顿弑父自立为王。明清时的“鸣镝”是在箭镞上加了一个用骨或兽角制成的小哨。箭的发展,是随弓弩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强弓大弩的出现,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贯穿力,所以对箭镞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3.抛石机 当世界上第一门火炮在中国诞生之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重型武器之一就是这种抛掷石弹的石砲——抛石机。所以古代的“砲”字偏旁是“石”而不是“火”。又叫抛车、发石车等,总之是用来攻守城堡,以石头当炮弹的远程抛射武器。 据唐代的一部兵书《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记载,抛石机通身用木料制成,砲架上方横置一个可以转动的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起杠杆作用。只有一根木杆的称为“单梢”,设多根木杆的叫“多梢”,梢越多,可以抛射的石弹就越重、越远。古代砲梢最多可达13梢。梢所选用的木料需要经过特殊加工,使之既坚固又富有弹性。另外由于抛石机是运用杠杆原理制造的,所以砲梢的长度及力臂和阻力臂的比例都要精心测算,一般砲梢长约2.5~2.8丈。梢的一端系有“皮窝”,内装石弹,另一端系砲索,长约数丈,小型砲的砲索在 1~10条不等,大型砲多达百条以上,每根砲由 1~2人拉拽。抛掷石弹时,先由一人瞄准定放,拉索人同时猛拽砲索,当砲梢系索一端猛落的同时,另一端的皮窝迅速甩起。石弹借惯性猛地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据《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石弹出现更早,也就是先有“弹”后有“机”。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经过打制加工过的石块,就是原始人使用的 “石弹”,不过那时只用于抛掷。“砲”问世以后,成为战争中的重型武器。三国时,各国君臣都十分重视抛车的制造和使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军运用一种可以自由移动的抛车,击毁袁军的橹楼及战车,这种威力强大的抛车被称为“霹雳车”。当时的抛车多数是将砲架固定在地面上或底座埋在地下施放,机动性差,安装费时费力。后来为了便于移动,在砲架下面安装了车轮。又因为砲架笨重,要随时变换抛射方向,仍是十分麻烦的事情。为此,人们发明了“旋风抛车”。这种抛车的砲栓能够水平移动和旋转,可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又称为“旋风砲”。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将砲安装在车上的“拍车”,或将砲安装在船上的“拍船”,可以随军机动作用,成为当时的重武器。隋朝末年,魏公李密命令护军将军监造抛车,一次制造了300架,称为 “将军砲”。 唐宋以后,抛车的品种日渐增多,抛车的形制比过去加大,使用更为普遍,成为“军中之利器”。757年,史思明围攻太原,李光弼就是用抛车击退史军的。那时,抛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轻型抛车,由两人施放,石弹重半斤,用于迎敌作战;中型抛车在单梢、双梢、旋风、虎蹲等,用40~100人拉砲索,可发射25斤重的石弹,射程达80步;重型抛车有五梢、七梢砲,要150~250人拉砲索,发70~100斤重的石弹,射程可达50步。这种重型砲十分笨重,使用时须固定砲架,多用于攻守城池。1126年,金兵攻汴京 (今河南开封)时,“一夜安砲五千余座”,迫使守城兵士退居城下,几乎无法抵挡这砲林石雨,据说,元兵攻京师龙德宫时,利用宋宫中太湖石假山岩当石弹,每城角设100多门大至十三梢的巨砲,昼夜轰击,抛出的石弹几乎把城镇平。那时蒙古人很注重发展抛石机,专门成立了“砲军”,在攻城时集中使用,其作用相当于近代的炮兵,在攻城战斗中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1273年(元世祖至元十年),元军攻打襄阳,使用一种巨型抛石机,可发射150斤重的石弹。据说这种抛石机是一名叫“亦思马音”的西域人制造的,所以人们称它“回回砲”,或叫“襄阳砲”、“西域砲”。据《元史》描述,这种砲“机发时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另外,这种砲不用人拉砲索,而是在梢端绑一块巨大的石块,在砲架上安装铁钩,钩住砲杆,放砲时,只要把钩拉开,石块立即下坠,将砲梢压下,同时百十斤重的石弹猛然抛出。这种构想,节省人力,使用方便,威力巨大,不能不说是抛石机的一项重大改革。 抛石机长久使用的是石头制做的砲弹,后来出现过一些带毒烟、毒药的化学弹、烟幕弹,以及燃烧弹,这类砲弹不必像石弹那样靠重力去击毁敌人,而是利用毒气、毒药、烟火的作用熏杀敌人,可以说这是古代化学战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爆炸性”的砲弹是“泥弹”,用泥团制成弹丸,装入小型砲的弹袋里,弹射出去立即“炸”个粉碎,即可以击杀敌人,又不至于像石弹那样落入敌手再反射回来。 在抛石机长期的实践经历中,砲的射击瞄准方法到宋代发生了转折性的变革,由直接瞄准法变为间接瞄准法。宋代以前,砲手们操作抛石机时,都是先将砲座对准目标,由“定砲人”目测距离,判定方位决定方位角和砲梢的高低。需要向高处仰射时,就将砲的前脚垫高;如向低处俯射时,便将砲后脚垫高。待瞄准定位完毕,把石弹放入砲杆后面的弹窠内。然后,根据目标远近确定拽砲索人数,远则人多,近则人少。每个拽砲人都握住砲索,依照统一口令,同时猛拽砲索,后面弹窠内的石弹腾空飞起,射向目标。这时 “定砲人”观察弹着点,修正偏向,再次瞄准射击,直至击中目标,这种与敌人面对面的瞄准射击方法在古代算是方便易行的了,但有两大缺点:一是容易暴露自己的砲位,被敌砲反击;二是在守城战斗中,狭小的城墙上摆不开许多砲,况且一门砲要用数十人乃至上百人拽放,占地很大,同时又妨碍其他兵士作战。为改变这种状况,1126年,我国古代著名的砲兵专家陈规在德安守备战中,首创了战砲间接瞄准法,即把砲架在城墙内,使城外敌人无法看到。各砲的“定砲人”站在城上,用口令指挥城下各砲施放。这种间接瞄准法是世界砲兵史上一项伟大的创举。西方人直到近代才懂使用砲的间接瞄准方法,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00多年前就成功地创造并使用了这种方法。 明代以后,火炮成为主要的攻守武器,抛车逐渐退出了战场,至清代已完全被火器淘汰。 除了弓箭、抛石机以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杂形的抛射兵器。这些兵器多用于防身自卫,其发射距离近,杀伤力有限,一般不用来大量装备军队。 弓箭、抛石机统属古代的抛射兵器。它们是人类最早懂得运用机械能和释放能发明创造的冷兵器,以达到远距离杀伤敌人的目的。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羿射九日”、“纪昌学射”,传奇般地表达了人们赋于弓箭的神力,以及人类利用弓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向往和信念。恩格斯曾经把弓箭的发明看作人类进入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他指出:“弓、弦、箭已经是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他还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抛射兵器在冷兵器时代是较先进的一种兵器。它能在较远的距离发射并击中目标,具有其他冷兵器无法比拟的杀伤威力,因而在火器未问世之前,尤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97] 本页[198] 下一页[19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