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对联知识 -> 古典文学的解构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对联知识 古典文学的解构 [第15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对联知识: 古典文学的解构
第5章 集句联:古典文学的解构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历代文学家十分重视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全诗32句,其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句,直接摘自《诗经》,融入全诗,非常自然。这种直接移植现成诗句的大胆尝试,使曹操事实上成为中国解构主义文学的鼻祖。 这种类似“抄袭”的现象,在古代比较宽容,而且经典著作大家都知道它的出处。但确实有必要予以明确规范,以利健康发展。因此就有必须注明出处的集句诗、集句联这类特殊文体的出现。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云:“荆公(王安石)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之者。” 元朝郭豫亨《梅花字字香》七律100首,均集自“古今诗人梅花杰作”,每句都标明原作者姓名,故自称“见吾此作,如见古人,岂不逾于掩人之善,矜己之能者乎?” 集一首诗,至少要4句,又要受原始文本体裁的限制,主题不易明确,难度较大。相比之下,集句联不受原始文本体裁的限制,无论诗词曲赋,骈文散文,都可根据主题需要,自由选用。当然,应该在一定范围内选句,形成特色。由于集句联浓缩经典,寓意丰富,青出于蓝,既利用现成名句,又无抄袭之嫌,因此颇受古今联家青睐。可以说:集句联是古典文学解构文本之精华。 何谓解构? 本书采用“解构”一词,并非为了赶时髦,而是感到正合适。解构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相当于我国“文革”年代,早已过时。但是,为了研究“最佳对联结构”,在理论上自然会涉及对联的“结构”(structure),“解构”(deconstruction)和“重构”(reconstruction)。文学文本的解构与重构,犹如原子核的裂变与聚变,化合物的分解与合成,物质的氧化与还原。用“解构文本”来说明楹联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广义上是指对联结构是在“解构”古典文学文本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狭义上是指集句联。除此而外,并无深义。但也得向读者扼要说明“解构主义”的来历。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1967年出版了《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语音与现象》三本书。其中《论文字学》(Grammatologie)一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此书在1974年由美国批评家斯皮瓦克女士译成英语问世后,立即风靡欧美,几乎波及每一个文化领域。虽誉毁参半,而影响至巨。 据说,解构主义动摇了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构架,“颠覆”了传统价值观。但我们比较感兴趣的只是德里达的“文字学”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断言: 语言学对象并非由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共同组成;而是由口说的词单独组成。 但正如德里达所说: 如果书写是指铭刻,特别是可以永久保存的符号制作(这是书写概念唯一不可或缺的内核),那么一般地说,书写就涵盖了语言符号的全部领域……。在出现书写可能性之前之外,制作观念本身,从而语言符号专断性观念本身,是不可想象的。 语言第一,文字第二,是西方语言学的传统观点。法国人敢于提出文字第一,语言第二的理论,不能不使一向把形、声、意三者全部纳入“文字学”领域的中国人引为知音。 德里达和其他解构主义文论家将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推向极端,他们把一切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看作一个大的语言符号系统,声称每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相反,均与其他文本相关,都是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拼接。德国解构批评家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甚至将迄今为止的文学视为一个大的“抄袭系统”,认为“任何文学文本,不过是从以前的文本中衍生出来的副文本,严格说来,都是改头换面的抄袭”,“文学结构的变化应看作一个开放的,始终不会完成的转换过程,即过去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和思考的不断演化和延伸”(章国锋《解构主义:文本和意义的颠复》,《中华读书报》,1996年11月6日) 如果我们不被这些惊世骇俗的偏颇之辞迷惑,解读其合理内核,其中包含的思想是深刻的,辩证的,新术语也是可以利用的。楹联确是诗体“解构”的产物。集句联确实是原始文本的“改写”与“拼接”。但是我们认为这也是“创作”,不是“抄袭”。 诗体的解构 我国古典文学,大体上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大类。韵文须押韵,骈文须对仗。韵文、骈文均有规范的句式和声律结构,故称格律文学。散文虽无任何约束,但也很重视布局的错落有致,行文的典丽流畅,声调的抑扬顿挫。这些品格都与韵文、骈文素养有关。 在古典文学中,有无声律结构是区别格律文学与非格律文学的主要标志。在格律文学中,不同的声律结构又是区别诗词曲赋骈文对联等不同文体的主要标志。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骊,到唐诗、宋词、元曲、清联,不断流变,不断创新,形成多种文体,多种结构,多种格律。也可以说是诗体不断解构,不断重构的过程。 在文学史上,以盛唐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线,诗体经历了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 从周秦到盛唐,是诗体的建构过程。表现为句式字数的增加和格律化的完成。句式,从二言开始,到汉代已达七言。《文心雕龙·章句》云:“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齐梁以后,致力于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四声的发现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句式结构规范化的进程。到了唐代,律诗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 从盛唐到清代,是诗体的解构过程。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长短句”。于是“诗”解构为“词”。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于是“诗”解构为“联”。 下面举例说明这两种解构过程。 (1)“诗”解构为“词”,是为了满足配乐的需要。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云:“词称诗余,相传创于李白”。又云“律绝莫盛于唐,然律绝莫盛而词兴。而词者,则律绝之解散辞体,如(李白)《菩萨蛮》,合五言七言而成;而《忆秦娥》长短句错落,则裁之于七言,或有余,或不足,皆以协和其调也,遂为词家之祖焉”。 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一词牌从七言诗句和五言诗句演化而来。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一词牌从七言诗句和七言诗句的前四字和后三字演化而来。 (2)“诗”解构为“联”,是为了公开标志的需要。孟蜀桃符“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公开标志的是新年祝福。只有诗文中的对仗美,才能满足公开标志的需要。 下面举山西晋祠唐碑亭联为例,说明“诗”解构为“联”,及其“互文性”。 ●山西晋祠唐碑亭联 文章千古事 此联摘自清朱彝尊《晋祠唐太宗碑题壁》五言律诗中的颔联。 朱彝尊《晋祠唐太宗碑题壁》 步屣深林晚,春池赏不稀。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朱彝尊诗中此联又出自杜甫《偶题》和《重经昭陵》两首诗。 杜甫《偶题》(上海古籍版《全唐诗》第567页)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借殊列,名声岂浪垂。 杜甫《重经昭陵》(《全唐诗》第547页)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据李富顺《晋祠唐碑亭对联并非唐太宗所撰》一文称:“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这副对联后经书法家德年砚香书写,晋阳书院学官沈巍皆题跋,成了至今仍蜚声中外、文书俱佳的雅联”。(2005年10月28日《中国楹联报》)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古典文学文本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是解构主义术语。别小看这十四个字集句联,涉及朱彝尊《晋祠唐太宗碑题壁》,杜甫《偶题》和《重经昭陵》三个文本。杜甫的诗句,被解构为朱彝尊《晋祠唐太宗碑题壁》,朱彝尊的诗又被后人解构为《晋祠唐碑亭联》。于是,杜甫的名句分别由不同文本同时流传下来,杜甫原诗也受到人们进一步的关注。 集句联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云: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按“风定花犹落”,南朝陈谢贞八岁时《春日闲居》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王安石集句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可谓青出于蓝。 集句联有:集诗句,集词句,集骈句,集散句,或兼而集之。总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为上乘,否则难成佳构。 集诗句 ●林则徐题北京陶然亭(《楹联续话》卷二) 似闻陶令开三径 陶然亭地处北京城南,辽金时期是金中都城区,溪流纵横,犹如江南水乡。康熙34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在野凫潭畔元代古刹慈悲庵内建造一亭,以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诗意,取名“陶然”,因由江藻所建,又称“江亭”。康熙43年(1704)改建为敞轩。林则徐(1785-1850)于道光2年(1822),在北京任翰林院编修期间题此联。原件已散失,1989年由黄苗子重书。 此联集苏东坡、秦太虚诗句,对仗雅切,与陶然亭景色相映成趣。梁章钜评曰:“亭中楹帖当推此为第一”。 苏轼《李伯时画其弟亮工归隐宅图》: 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 把“近闻”改为“似闻”字,以虚代实,借陶渊明的田园思想,赞美陶然亭的景色,十分高明。 秦观《处州水南庵》二首之一 竹柏萧森溪水南,道人为作小圆庵。市区收罢鱼豚税,来与弥陀共一龛。 原诗末句潇洒、幽默,却是陶然亭的真实写照。 ●左宗棠题饮和池(《对联话》卷一) 空潭泻春,若其天放 此联集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句。本来就是四言诗,经慧眼挑选、剪接,顿成佳联。“明艳绝底”原为“明漪绝底”。 7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15疏野:惟心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13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味。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彭玉麟题泰山万仙楼(《对联话》卷一)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 此联集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两句(“寻仙”改为“寻山”),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句,杜甫《登楼》句。吴恭亨评曰“集成语天然如铸”。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湖南衡阳人。咸丰三年(1853年)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屡有建树,官至兵部尚书,卒谥刚直。据《清朝野史大观》卷十称:“刚直微时尝游泰山”题此联。时间应在1853年前,其间经历了1840-42年鸦片战争,酝酿着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万方多难,民不聊生,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信手拈来,天然如铸,可谓集句联之大手笔。集句联可以超越时空,古为今用,时代不同,感情相通。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观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蝶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 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佚名题酒家楼(《楹联丛话》卷十一) 劝君更尽一杯酒 此联集王维《渭城曲》、李白《将进酒》诗句。用名人名句标志酒家楼的性质与功能,宣扬了中华诗文化和酒文化,不是广告,胜似广告。梁章钜评曰:“可谓工绝”。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是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钲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原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杭州涌金门外藕香居茶室(《楹联丛话》卷十二) 若把西湖比西子 此联集苏轼诗句,对偶天成,珠联璧合,雅切西湖茶室。前诗作于宋神宗熙宁6年(1073年),时任杭州通判。后诗作于哲宗元祐5年(1090年),时任杭州知府。两诗相隔17年,两句如此巧合,十分难得,惜集句者姓氏已失传。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其二》(《苏轼诗集》中华版,第430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苏轼诗集》中华版,第1696页)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董观桥杭州住宅门联(《楹联丛话》卷十二) 圣代即今多雨露 此联集高适、苏轼诗句,歌颂当今时代,赞美当地湖山,作为外地人新居门联,非常得体。高适诗“圣代即今多雨露”句,具有积极乐观意义,不能简单地视为“颂圣”之辞。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苏轼诗集》中华版,第341页)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扬州灯门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隐居通议》云:贾似道镇扬州日,上元张灯,客有摘古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余尝以为,此必药州廖莹中手笔。(《楹联三话》卷上)。又张伯驹《素月楼联语》(第431页)云:闽人林震以“天下三分明月夜”对“扬州十里小红楼”。 此联集唐徐凝诗、宋汪存词句。只两句,道尽扬州元宵风光。 徐凝《忆扬州》(《全唐诗》上海古籍版,第1199页) 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汪存《步蟾宫》(《全宋词》中华版,第642页) 玉京此去春犹浅,正雪絮、马头零乱。姮娥剪就绿云裳,待来步蟾宫与换。明年二月桃花岸,棹双桨、浪平烟暖。扬州十里小红楼,尽卷上珠帘一半。 ●孙蕡集杜甫、白居易句。 秋水为神玉为骨 朱竹垞《静志居诗话》:南海仲孙蕡诗,五古远师汉魏,近体诗亦不失唐音,集句对尤工。若“秋水为伸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张伯驹《素月楼联语》第432页) 杜甫《徐卿二子歌》: 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大儿九龄色清澈,秋水为神玉为骨。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卑微休! 白居易《长恨歌》片段: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吴梅村京师故宅旧联 旁人错比扬雄宅 《楹联丛话》卷六引《藤荫杂记》云:伍文简公(襄)旧宅赐额“兰藻尚存”。沈东田芳伯及祝茝堂、曹剑亭俱曾居此。相传为吴梅村故宅,汤西厓少宰亦寓焉。前后皆名流也。 杜甫《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茆,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目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李商隐《过郑广文旧居》 宋玉平生恨有余,远循三触吊三闾。可怜留着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 ●石延年对李贺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云: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人以为劲敌。(《历代诗话》中华版,第277页)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林刘郎秋风客,夜间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石延年(994-1941)字曼卿,工诗善书,。此联与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同为不朽之作。 集词句 词的句式丰富多样,为联家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集词联犹如佳人媲美,顾盼生情,婀娜多姿。1931年叶恭绰为邵锐《纳词楹帖》作序云:“同光以还,后有集词为联语着……比岁梁任公善集词为联赠人,人争欲得之。都所集当至二百,然犹未极广博也。”,可知集词为联始于同治光绪年间。近代最有名的是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号任公,清光绪举人,维新派领袖,曾主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作有《饮冰室合集》。1924年,梁启超在夫人卧病半年后去世的日子里,在手头仅有《宋六十家词》,《四印斋词》,《疆村丛书》的情况下,集成对联二三百副,但收录在《饮冰室诗话》中的仅49副。李人凤《梁启超集句联》(《对联》2001年新7卷2号)载有49副。梁羽生《名联趣话》(543-561)载有32副。 ●梁启超赠徐志摩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1924年4、5月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陪同泰戈尔一行游览了杭州西湖,瞻仰了北京法源寺。梁启超云:“此联极能表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记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别有会心。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 据梅达《梁启超佳联赠徐志摩》一文称:“在二、三十年代,北京宣武门外的法源寺遍种丁香树,丁香之盛在海内外闻名遐迩,所谓“香雪海”的美誉盖出于此。自清代以来的诗人、士子、学者、画家等,多爱在此寓居吟赏。一些诗人也常常于花期内举行丁香雅集。那天,诗人徐志摩陶醉于丁香之美,竟在树下吟诵,做诗一夜。”(《世界图书》1994年第8期) 此联集吴文英(梦窗)《高阳台》、姜夔(白石)《点绛唇》、陈允平(西麓)《秋霁》、李祁(萧远)《西江月》、洪咨夔(平斋)《眼儿媚》、陈与义(简斋)《临江仙》等六家宋词,既保存了词的风格,又记录了文坛韵事,可以欣赏,可以传世。 下面附录原词,可见作者选词、选句之用心。 临流可奈清癯 吴文英《高阳台》(《全宋词》第2922页)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栏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余。自销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倚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癯。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此词写西湖春愁。仅取“临流可奈清癯”,巧妙地隐喻“陪泰戈尔游西湖”这个主题。此句也有“湖平似镜”,“顾影自怜”的含义。 第四桥边 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全宋词》第2171页):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此词原写太湖秋色。因为西湖苏堤有六桥,借用“第四桥边”,非常合适。 呼棹过环碧 陈允平《秋霁》平湖秋月(《全宋词》第3102页): 千顷玻璃,远送目斜阳,渐下林阒。题叶人归,采菱舟散,望中水天一色。碾空桂魄。玉绳低转云无迹。有素鸥,闲伴夜深,呼棹过环碧。相思万里,顿隔蝉媛,几回琼台,同住鸾翼。对西风、凭谁问取,人间那得有今夕。应笑广寒宫窄。露冷烟淡,还看数点残星,两行新雁,倚楼横笛。 此词写平湖秋月,取“呼棹过环碧”,点明在西湖船上,使“临流可奈清癯”有了下落。“呼棹过环碧”中两个动词,顿使人物和景色活起来,留下游西湖的无穷韵味。 此意平生飞动 李祁《西江月》(《全宋词》第911页) 云观三山清露,长生万鬣青松。琼璈珠珥下秋空。一笑满天鸾凤。雾鬓新妆绀绿,霞衣旧备柔红。更邀豪俊驭南风。此意平生飞动。 用“此意平生飞动”赞扬徐志摩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这也是全联的立意所在。 海棠影下 洪咨夔《眼儿媚》(《全宋词》第2468页)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游丝下上,流莺来往,无限销魂。绮窗深静人归晚,金鸭水沉温。海棠影下,立尽黄昏。 二、三年代北京法源寺以丁香闻名。如今仍以丁香为盛,但在悯忠阁前也有两棵很老的西府海棠。 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简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全宋词》第1070页)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水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用“吹笛到天明”,落实“做诗做个通宵”细节,更富有诗意。 ●梁启超集宋词 春欲暮,思无穷,应笑我早生华发 此联赵崇璠《更漏子》句,苏轼《念奴娇》句;牛希济《生查子》句。 春欲暮,思无穷 赵崇璠《更漏子》 玉搔头,金约臂。娇重不胜残醉。留粉黛,晕胭脂。浅寒生玉肌。待归来,浑未准。疑杀那回书信。春又好,思无穷。卷廉花露浓。 联中将“春又好”改为“春欲暮”,但并非独立的三言句。例如: 王炎《蝶恋花》 柳暗西湖春欲暮。无数青丝,不系行人住。一点心情千万绪,落话寂寂风吹雨。唤起声中人独睡,千里明驼,不踏山间路。漫道遣愁除是醉?醉还易醒愁难去。 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艣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语已多。情未了 牛希济《生查子》(《名联谈趣》第509页)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问何人会解连环(出处不明)。 ●许棫题嘉定花神庙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 花神庙联主题是花神。此联妙在将花神隐去,只写春色和春梦。颇有“谁收春色将归去”(韩愈)和“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写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写及时行乐。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年华消逝,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留下一个悬念。 此联借用词曲语言,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无论作何种解读,都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写花神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集句联用解构方式,最直接、最凝练地再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下面附录集句出处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 王诜《忆故人》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良辰美景奈何天 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版,1994年,第47-48页) 《皁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芳草地(有二首) 张榘《浪淘沙》(《全宋词》第2877-2678页) 雨过暮天南。高下青峦。小楼燕子话春寒。多少夕阳芳草地,雾掩烟漫。别恨正相关。心上眉间。离歌一曲间悲欢。后夜月明何处梦,钟阜容山。 陈允平《玉楼春》(《全宋词》第3120页) 粉销香减红兰泪。总是文君初别意。春风织就闷情怀,夜月砌成愁况未。迢迢归梦频东里。堪恨洛阳花渐已。斜阳日日自相思,三十六陂芳草地。 我醉欲眠(有二首) 李纲《水调歌头》(《全宋词》第902页) 如意始身退,此事古难谐。中年醉饮,多病闲去正当才。长爱兰亭公子,弋钓溪山娱适,甘旨及朋侪。衰疾卧江海,鸥鸟莫惊猜。酒初熟,招我友,共一杯。碧天云卷,高挂明月照人怀。我醉欲眠君去,醉醒君如有意,依旧抱琴来。尚有一壶九,当为君开。 赵以夫《虞美人》(《全宋词》第2674页) 天凉来傍荷花饮。携手看云锦。城头玉漏已三更。耳畔微闻新雁几声声。兰膏影里春山秀。九立还成皱。酒阑天外月华流。我醉欲眠卿且去来休。 碧澥倾春,黄金买夜 梁栋《念奴娇》春梦(《全宋词》第3375页) 一场春梦,待从头、说与旁人听著。罨画溪山红锦障,舞燕歌莺台阁。碧海倾春,黄金买夜,犹道看承薄。雕香剪玉,今生今世盟约。须信欢乐过情,闲嗔冷妒。一阵东风恶。韵白娇红消瘦尽,江北江南零落。骨朽心存,恩深缘浅,忍把罗衣著。蓬莱何处,云涛天际冥漠。 寒食清明都过了(有四首,说明互文性) 吕渭老《极相思》(《全宋词》第1124页) 西园斗草归迟。隔叶啭黄鹂。阑干醉倚,秋千背立,数遍佳期。寒食清明都过了,趁如今,芍药蔷薇。衩衣吟露,归舟揽月,方解开眉。 黄机《临江仙》(《全宋词》第2543页) 寒食清明都过了,客中无计留春。东风吹雨更愁人。系舟芳草岸,始新是官身。怅望故园烟水阔,几时匹马駸駸。别肠何止似车轮。殢天天不管,转作两眉颦。 葛长庚《酹江月》春日(《全宋词》第2584页) 桃花开尽,正溪南溪北,春风春雨。寒食清明都过了,愁杀一声杜宇。醉跨蹇驴,踏翻芳草,满满斟鹦鹉。游仙梦觉,不知身在何处。因甚青鸟不来,一年春事,捻指都如许。人在白云流水外,多少莺啼燕语。遣兴成诗,烹茶解酒,日落蔷薇坞。玉龙嘶断,乱鸦惊起无数。 陈德武《满江红》(《全宋词》第3461页) 记得年时,离筵上、把梅花折。还经尽、江南烟雨,淮阳风雪。寒食清明都过了,看看又到端阳节。倚阑干屈指数流光,经年别。心一寸、肠千结。千里梦、三更月。□晓来寒透,不堪愁绝。羞见慈乌啼反哺,厌闻乳燕调新舌。睹禽物、愈觉倍伤情,归心切。 杜鹃道,不如归去(原文子规道、不如归去) 张涅《祝英台近》(《全宋词》第3263页) 一翻风,连夜雨。收拾做春暮。艳冷香销,莺燕惨无语。晓来绿水桥边,青门陌上,不忍见、落红无数。怎分付。独倚红药栏边,伤春甚情绪。若取留春,欲去何处。也知春亦多情,依依欲住。子规道、不如归去。 少住为佳(原文且住为佳) 辛弃疾《玉蝴蝶》追别杜叔高(《全宋词》第1921页) 古道行人来去,香红满树,风雨残花。望断青山,高处都被云遮。客重来、风流觞咏,春已去、光景桑麻。苦无多。一条垂柳,两个啼鸦。人家。疏疏翠竹,阴阴绿树,浅浅寒沙。醉兀篮舆,夜来豪饮太狂些。到如今都齐醒却,只依旧、无奈愁何。试听呵。寒食近也,且住为佳。 ●赠金陵某大姓 波暖尘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 《楹联丛话》卷六云:道光初,金陵有某大姓,葺治水榭。有客为集宋词句作楹联赠之者。 波暖尘香(出处待查) 姜夔《翠楼吟》(《全宋词》第2184页)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此,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消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毛滂《踏莎行》早春即事 阶影红迟,柳苞黄遍。纤云弄日阴晴半。重帘不卷篆香横,小花初破春丛浅。凤绣犹重,鸭炉长暖。屏山翠入江南远。醉轻梦短枕闲倚,绿窗窈窕风光转。 吴文英《高阳台》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栏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燕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余。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倚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癯?飞红若到西湖底,搅崔谰、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 集骈句 集句不仅以诗词为对象,而也有集经典名句的。由于经典名著多用骈句,自然合律,故成佳构。 ●杜小舫题苏州沧浪亭联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此联集《孟子》《论语》句,题苏州沧浪亭正合适。见林衡甫《楹联续录》。 《孟子·离娄》: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清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过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十三经注疏》第2719页)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问仁。曰:“仁者先难而获,可谓仁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十三经注疏》第2479页) ●叶季韶集句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一云:闽县季韶舍人(仪昌)太仓孙少彭太守(寿铭)俱喜集格言作对。此联集《道德经》句,《陆宣公奏疏》语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有关段落 其推诚也,在彰信,在任人。彰信不务于尽言,所贵乎出言则可复;任人不可以无择,所贵乎已择则不疑。言而必诚,然后可以求人之听命;任而勿贰,然后可以责人之成功。诚信一亏,则百事无不纰谬;疑贰一起,则群下莫不忧虞。是故,言或乖宜,可引过以改其言,而不可苟也;任或乖当,可求贤以代其任,而不可疑也。如此,则推诚之义孚矣。 此段议论,即“疑人莫用,用人莫疑”之所由出。“诚信”为我国传统道德,至今仍在提倡。《奏疏》多用骈句,加强了文本的可读性,文学性。 陆贽,字敬舆,嘉兴人。年十八登进士第,又中弘辞。唐德宗时为翰林学士,甚见亲任,时号“内相”。从幸奉天日,诏书旁午,皆出贽手。其《奏疏》为后世所宗,清雍正赞为“体国经世之谟,安上治民之略”。 集散句 散文中有骈句,有散句。散文中的散句,是真正的散句。 ●集《论语》句(梁章钜《巧对录》卷一) 居敬而行简 《论语·雍也》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解:“可使南面”,可以当诸侯。“仲弓”,冉雍字。“问子桑伯子”,问孔子:子桑伯子能否当诸侯?“可也简”,因其宽略,可以当诸侯。“大简”,太简。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解:“问君子”,问孔子,怎样才算君子。“如斯而已乎?”,就这么简单吗?“尧舜其犹病诸”,尧舜都难以做到的。 ●集《孟子》《论语》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注解:“就有道而正焉”,向有道德有才艺的人请教。好学,不仅学知识,还要学做人。 《孟子·公孙丑》(公孙丑问)曰:“敢闻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欤?”(孟子答)“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问)“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孟子答)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注解:“不动心”,不妄动心。“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疏曰:“但有不善之言,便更不复求其心之有善”。孟子以为不可。“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疏曰:“其心之不善,则所出辞气必不善”。孟子以为可。“持其志无暴其气”,注曰:“志所向,气随之。正持其志,无乱其气”。“壹”,闭塞。“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走路颠扑,因为气闭塞而不能自持,心慌意乱。 ●陶云汀题上海豫园一笠亭(《楹联丛话》卷六)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此联集王羲之《兰亭集序》句。 《兰亭集序》开头部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文观止》卷七) ●有客题江山船(《楹联三话》卷下)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梁章钜云:浙水江山船最为著名。船之后舱借有渔妇,率以艳妆对客。客必称之谓“同年嫂”(渔妇皆桐庐、严州人,故相呼“桐严嫂”讹为“同年嫂”)。 又云:此联以《兰亭序》对《玉茗词》颇有风趣。此联相传已久,至今往来吴越江乡者能道之。 按:《兰亭集序》句见前联。汤显祖自题居所为“玉茗堂”,故称《牡丹亭》为《玉茗词》。所集均为名句 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皁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扬州平山堂联(林衡甫《楹联续录》)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徐文达云:“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处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跋云:“此岳阳楼楹联也。昔人有移书金陵四松庵壁间者,谓两地风景绝似,咸赏其工妙,此间风帆沙鸟,云烟开敛,所谓占胜蜀冈,一目千里,诚淮东第一观也。岳阳,余不曾往游,以视金陵四松庵,殆奄有其胜焉。落成后,山僧以联请,爰书此联以应之”。 此联集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苏轼《放鹤亭记》句。(以上四记请参阅《古文观止》) 按:《放鹤亭记》“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句中无“处”字(一作“当”字)。“处”字是添加的。“处”仄声对“其”平声正合适,但声调不如“当”响亮。“当”字虽为平声,因在句首,又为虚字,无伤大雅。 散句入联,有可能“颠覆”楹联文体,必须慎用。例如下面所举集句联,虽有同边自对,但未考虑不规则重字的破坏作用,十分遗憾。例如: ●龙湫祈雨(陆容《菽园杂记》卷六) 雨三日不止,求之欤,与之欤 《菽园杂记》云:“乡人取龙湫祈雨后,送水还湫。有作文者集古句一联”。此联犯不规则重字。上联两“之”字对两“乎”字,但下联“之”字对“止”字,似不妥。 此联集苏轼《喜余亭记》、《论语·学而》、《礼记·中庸》、《孟子·梁惠王》句,少有变动。 苏轼《喜余亭记》“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改为“雨三日不止” 《论语·学而》:”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 《礼记·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 《孟子·梁惠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熊赐履集句联(《楹联新话》卷一) 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幼,老幼在宥 此联亦大量犯同不规则重字:老/先,老/下,老/忧,幼/后,幼/下,幼/乐,及/忧,及/乐。 如上所述,古典文学“解构”过程,也就是楹联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集句对象多为诗词曲赋骈文,集句联结构仍保留了格律文学的基本性质。即使对象为散文,亦应选择符合格律的句式,必要时稍作个别改动(以只减不增为原则)。总之,“解构”是在一定系统内进行的。楹联在格律文学系统内完成了解构与重构,所以仍属于格律文学。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