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文史常识 -> 成语探源札记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文史常识 成语探源札记 [第116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15] 本页[116] 下一页[117] 尾页[1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文史常识: 成语探源札记
作者:闫利军 成语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表达运用起来,不但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含义丰富,能起到强烈的修辞作用。在我国,很多历史故事、诸子寓言、神话传说后来都形成了成语,像完璧归赵、叶公好龙、精卫填海,不但家喻户晓,而且屡见于典籍。中华的成语,是民族文化的菁华所在。 在“成语”这个词之前,有“成文”、“成言”的说法,如汉代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这里的“成文”指的是文章,或者更大。唐代刘知幾《史通·申左》:“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这里“成文”就是指一部书了。确切出现“成语”一词,大约是在元代刘祁的《归潜志》:“故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承接这种说法的有很多,像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强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而清代任泰学《质疑·经义》中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成语之意同现在的几乎一致了,只不过我们现在用的成语还包括蔡邕先生看不上的“有类俳优”的“连偶俗语”。 既然成语是历史的产物,那就必然有一个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雅到俗的趋势。世界上很多文明的发展,都有过中断或消亡的惨痛经历,不如中华文明这样持续、久长,因而他们的“成语”无论形式、内容还是数量,都远不如我们。这是我们很值得自豪的文化特色。从这一点上说,掌握中华民族的常用成语,就差不多是了解了大部分民族文化。这个说法应该不算过分。从前的一部蒙书《幼学琼林》,几乎就是“成语琼林”,不但涉及经史子集的众多基础知识,而且语句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韵律铿锵,简直是一部古代成语词典。 不过骄傲归骄傲,也有一些问题要引起我们注意。十五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阅读书写方式逐渐式微,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和疏离。表现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误解误读,这里面又以成语的误用为主要的问题。很多专业人士,比如新闻工作者也经常犯这方面的错误,他们做的是传播工作,对受众有很大的指引作用,尚且如此,那么大众的误解误读就可以想见了。因此,要正本清源,给读者正确、准确的文化信息刻不容缓,而且搞文字工作的人要首先负起这责任。进一步讲,负这责任的,不止是新闻工作者,还有大型工具书的编纂者们。他们的工作,是确立标准和典范,是某种程度的源头工作。如果源头不清不明,流传下来的就可想而知了。兹举平日随手札记一二,非为炫学逞才,读者明察。 成语“赤手空拳”。 很多工具书像《辞海》《汉语大词典》等都说是元曲里最早出现,这就不够“清明”。因为我们在不只一处元明著作里见到这词语,则知它在当时已经很常用了。再往前看,有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三十·缴奏奉使复命十事》:“防秋在即,赤手空弮何以应敌?”似乎有一点线索,但是“弮”和“拳”有什么联系呢?还要往前看,《汉书·司马迁传》:“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注:“李奇曰:‘弮,弩弓也。’师古曰:‘弮音丘权反。又音眷。读者乃以拳击之拳,大谬矣。拳则屈指,不当言张。陵时矢尽,故张弩之空弓,非是手拳也。’”又《汉书·李陵传》:“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注:“文颖曰:‘拳,弓弩拳也。’师古曰:‘拳字与絭同,音去权反。又音眷。’”又《广韵·愿韵》:“絭,弦也。”晋·潘岳《闲居赋》:“谿子巨黍,异絭同机。”走了这么远的路,至此才明白,“赤手空拳”原来是“赤手空弮”,是很悲壮的一个故事。司马迁还为这故事的主人公李陵受了腐刑。 成语“犁庭扫闾(穴)”。 《辞海》:“谓犁平其庭院以为田,扫荡其闾里以为墟,比喻灭亡其国。《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乍一看文通字顺,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这里的庭应该指龙庭,是古代匈奴祭祀天神的处所,也是匈奴统治者的军政中心。扬雄在《谏不受单于朝书》里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皇帝派兵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在那里设置郡县,像治理全国其他郡县一样。这样讲,才能充分体现出这成语的力量气势来。陈毅《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诗:“雄师百万下江东,辞庙仓皇是蒋凶。丧尽人心终不悔,犁庭扫穴事最公。” 不过,以上的问题并不影响我们使用这些成语,因为我们还大致知道它们的含义。可是有一些成语的字和音的错误竟然也出现在大型工具书里,这就脱不了误人子弟的干系了。 比如成语“蓬筚生(增)辉”。 有的工具书作“蓬荜生(增)辉”,如《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海》“蓬荜”:“蓬门荜户。指穷人住的房子。《晋书·皇甫谧传赞》:‘士安好逸,栖心蓬荜。’”《汉语大词典》“蓬荜”引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自序》:“藜藿有八珍之甘,而蓬荜有藻棁之乐也。”但是《汉语规范字典》《汉语规范词典》《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培训手册》里却是“蓬筚增辉”、“蓬门筚户”。为什么不用“荜”呢? 查《辞海》“荜”:“同‘筚’。《史记·楚世家》:‘筚路蓝蒌。’《左传·宣公十二年》作‘筚路蓝缕’。参见‘蓬荜’。”又“蓬户瓮牖”引《礼记·儒行》:“荜门闺窬,蓬户瓮牖。”而在“荜”字下未见“荜门闺窬”;“筚”字下有“筚门闺窦:穷人的住处。《左传·襄公十年》:‘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杜预注:‘筚门,柴门;闺窦,小户,穿壁为户,上锐下方,状如圭也。’亦作‘筚门闺窬’。《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闺窬,蓬户甕牖。’”不仅“筚、荜”共存,而且“瓮、甕”互见。 最后查《礼记·儒行》作“筚”。至此“真相大白”:原来“蓬筚生(增)辉”是从“筚门闺窬,蓬户瓮牖”简略而来;后来到了晋代开始有人误写作“蓬荜”,讹传至今。虽然两者现在可以通用,但是正本清源,应该是“蓬筚生(增)辉”。《汉语规范字典》《汉语规范词典》《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培训手册》里的写法是对的。如果编书的人当初仔细核对一下,就不会让后人费这么大周章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成语寻源的难度有多大。虽然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可以电脑检索,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但是有些典籍(恐怕是很多)还没有进入信息库,有的进了却不能方便快捷地使用。还有很多古籍在传承过程中被篡改,或者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而亡佚了,导致一些成语索解为难,只好用后来的意思暂时代替。但有的成语明明有确切的出处,而我们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看到,做了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注解,这却是要及时修正的。 比如成语“卧薪尝胆”。很多工具书,如《辞海》《汉语大词典》都引《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是这里只有“尝胆”,没有“卧薪”。查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这里有“寝薪”的意思,但是没有用例。后来渐渐流行起来,南朝梁武帝萧衍就很爱用“卧薪”,比如《移京邑檄》:“岂可卧薪引火,坐观倾覆!”又《即位告天文》:“匡救无术,卧薪待燃。”再后来唐朝李商隐用过“坐薪”,如《为濮阳公檄刘稹文》:“望此用人,由兹保族,是亦坐薪言泰,巢幕云安。”而最后把这两个词语连起来运用的,则是宋人。岳珂(1183~1240)就把它同勾践联系起来,如《上吴畏斋荆帅启》:“卧薪自励,谁为勾践之盛心?”比岳珂更早的有富弼(1004~1083)《辞枢密副使》:“亦愿陛下思夷狄轻辱中原之耻,卧薪尝胆,不忘修政。”有人把这话直接记到苏轼(1037~1101)身上,是不准确的。还有的引用《宋史·胡宏(1102~1161)传》,也不如富弼早。真正把这成语硬安到勾践头上的,是那个以武学生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等而被下大理狱的华岳(? ~1221),他在《治安药石·军国大计和议》里说:“越王句践困辱于会稽之栖,卧薪尝胆十有八年,未尝汲汲于兵以求快意。”经过一番梳理,总算弄清楚“卧薪尝胆”的来历了。虽然麻烦些,但是这样交代给读者,庶几于心无愧也。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15] 本页[116] 下一页[117] 尾页[1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