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百家讲坛 -> 第六至九讲 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 -> 正文阅读

[其它杂谈]百家讲坛  第六至九讲 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 [第3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百家讲坛: 第六至九讲 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

就在多尔衮已经坐到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位置的时候,皇太极不幸于1643年9月21日病逝,突然之间就死了。我们可以说,多尔衮终于可以卷土重来了,他要再一次争夺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权,也就是皇帝之位。

  说起来这个皇太极他死得也是太突然了,白天还在办公,晚上突然就死了,什么原因引发他突然去世呢?据我分析,主要是富贵病。也就是说,由于皇太极吃得太好而造成了身宽体胖,最后呢?皇太极的死应该是中风而死。

  一般来讲,中风都是血太稠了,也就是我们讲的吃得太好了。也难怪,中国的东北地区净出产什么人参啊、鹿茸啊,这种全世界最高级的补品,再加上当时的满洲人,特别爱吃肉食,这就造成了,满洲人的食物结构单一,再加上皇太极是皇上,他的好吃的就更多了,这就没有办法导致他不胖,你想让他不胖那是太困难了,你想让他不中风很难,像得富贵病而导致死亡,皇太极是大清王朝的第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像后面典型的就是他的重孙子—雍正,那纯粹是好吃的吃多了撑死的。不然的话怎么能够就做了十几年的皇帝,也太短了。

  皇太极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五十来岁正当年的时候会突然死了,这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皇太极死得太突然,造成了他没有留下遗言,最重要的一句话他没有留下,他死了之后谁来当皇帝,或者说他也没有留下一个遗言,新皇帝是如何地选举。所有大臣也没有想到,那么在这个时候,在皇太极没有任何交待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依据的是什么呢?就只能依据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时期的遗言来操作下一任皇帝的产生办法。

  中国历代帝王的产生办法无非两种,一种是父死子继,老子死了,儿子接班;另外一种呢,就是兄终弟及。无非就是这么两种,我们建立在这两种考虑之上。我们说当时皇太极死了以后,最有可能争夺皇位的主要有四个人,哪四个人呢?这四个人里面有三个都是皇太极的儿子。我们来看看,皇太极生前一共有十一个儿子,在这十一个儿子当中有三个死于皇太极之前,也就是夭折了。那留下来的呢有八个,在这八个儿子当中,到皇太极去世那天为止,他的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的豪格三十五岁,他的侧妃、庶妃颜扎氏所生的辅国公叶布舒十六岁,侧妃叶赫那拉氏所生的承泽郡王硕塞也是十六岁,还有就是庶妃纳喇氏所生的镇国公高塞六岁,庶妃伊尔根觉罗氏所生的辅国公常舒也是六岁,另外还有一个小孩啊,说不好他就是庶妃生的,但历史上没记。只有这孩子,他妈是谁我也不清楚,叫韬塞,四岁。此外,还有两个人,一个就是永福宫的庄妃,庄妃生的就是福临,五岁,另外一个就是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所生的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二岁。在上述八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人可圈可点,一个就是肃亲王豪格,他虽然说是侧妃生的,但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年龄最大,三十五岁,第二个呢?就是福临,福临当时才五岁,但是他的妈妈庄妃是最受皇太极宠的。还有一位呢,就是两岁的博穆博果尔,他的妈妈是所有的妃子中地位最高的,要比庄妃高三个级别。因此我们说,从理论上讲,当时有权力、有资格能继承皇位的,皇太极的儿子主要有上述三人。除了他们之外,按照兄终弟及,这也是皇帝继位的一种方式啊,多尔衮也是最有资格的,当时的人们都看好谁呢?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有的人看好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有的人看好皇太极的同父异母兄弟多尔衮,谁都没有想过福临是最佳人选。博穆博果尔就更别提了,他的妈妈曾经嫁过两任丈夫,皇太极毕竟是她的第二任丈夫,生下来的孩子继位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各方的较量。一方是豪格,另外一面多尔衮,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双方他们各自的优势。到当时为止,肃亲王豪格的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正值英年。豪格1609年出生,是皇太极的长子,当年是三十五岁。可以说,正值壮年,从年龄上来说,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这是第一。

  第二,他的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就是弯弓射箭的本事,特别的准啊。而且呢,多谋略。

  第三,功勋卓著。豪格一生久经战阵,早在努尔哈赤期间就曾经参与两次攻打蒙古的战役,因功被封为贝勒,在皇太极继位为大汗、后来又改称皇帝以后,豪格就亲自参与或者亲自指挥了九次伐明的战役,还有三次攻打蒙古的战役、一次打朝鲜的战役。在这众多的战役中,其中的一次让他难以忘怀,就是在那次战役中,他和多尔衮两个人一块儿出去,结果呢,多尔衮抢了头功,争取到了林丹汗遗孀苏秦太后来降,然后又不费一枪一弹的使得林丹汗的儿子来降,不仅如此,多尔衮还拿到了那枚非常宝贵的传国玉玺,这次战役我们前面讲过,那是一次攻打蒙古的战役。就是在那次战役上,豪格和多尔衮共同参与的那次战役上,他让人家多尔衮扬名立万。不管怎么说,豪格这个人久经战阵,前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到1643年9月为止,前前后后参与了十五次战役。可以说是久经战阵。皇太极继位为皇帝以后,让他管理户部,封他为肃亲王,与几位叔叔平起平坐。当时与几位叔叔平起平坐的只有他一个人,这是第三。那么第四呢,他有三个旗的支持,也就是三旗效忠,三旗,两黄旗那是皇太极自己掌管,皇太极死了以后自然就应该归下一任皇帝,如果豪格是下一任皇帝的话,那么这两黄旗就应该归豪格管,两个旗啊,那么第三个旗哪儿来的呢?这第三个旗,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蓝旗。

  有的人说,不对啊,这正蓝旗不是莽古尔泰的吗?对啊,莽古尔泰出生于1586年,他比皇太极还大呢,大六岁呢,但是这个人,人品不好,前面我们讲过,曾经自己手刃自己的生母,所以后来皇太极继位为大汗以后,他想加强自己的实力,他怎么办呢?得先拿有砟的开刀。所以,在1632年的时候,他就设计杀掉了自己的哥哥莽古尔泰。然后把自己哥哥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夺到自己的手里,这是二十一个牛录。这样呢,就大大加强了他的实力,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皇太极手上有了三个旗、六十一个牛录的支持。我们要注意,我们所说的多少个牛录,仍然以满洲八旗的牛录计算,我们不计算后来成立的这个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和打胜八旗。在1643年的时候,在争夺汗位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什么发言权呢。这里就是我们讲到的第四个,三旗效忠,皇太极死了,这三个旗,尤其是两黄旗肯定得支持豪格。这是我们介绍的肃亲王豪格的优势。

  那多尔衮的优势又是哪些呢?

  睿亲王多尔衮现在掌握着镶白旗,镶白旗一共有三十个牛录。十七年前的时候多尔衮曾经参与过大汗的斗争,结果失败了,十七年过去了,这个时候的多尔衮,他可不想让自己再度失败。他认为,自己与别人相比有五大优点,你豪格有四个优势,我有五个优势。他认为第一个优势就是正值英年。这一点与豪格没有什么区别,他当年三十二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是皇太极的弟弟,完全可以接任皇帝。

  第二,受父钟爱。历史上记载,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就是多尔衮和多铎这两个孩子。历史上曾经记载,说努尔哈赤临终之前曾留下遗言,说九阿哥,这指的是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就是应该立他为大汗,但是呢,由代善来做摄政王这么个意思,但是代善鉴于当时的那种形势,选择了支持皇太极,而抛弃了多尔衮。这是第二。他曾经受到他父亲的钟爱,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

  第三,兄弟齐心。这一点豪格不能比。豪格不能跟他比的是什么呢?多尔衮是兄弟三人,这兄弟三人指的是他的哥哥阿济格、他的弟弟多铎,这兄弟三人掌管着两个白旗。其中的镶白旗是他多尔衮和他的哥哥阿济格两个人平分的,应该是一个人十五个牛录,而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一个人就掌管着三十五个牛录,正白旗,这三十五个牛录的正白旗是所有八旗中势力最强大的,只有这个旗达到了三十五个牛录,别的都是二十多个,十几个,还有一个是三十三个牛录,也不如他。所以至此,我们应该看到,多尔衮与豪格相比,多尔衮此时已经有三个人的支持,加上两白旗六十五个牛录,你豪格是什么?三个旗六十一牛录,一个人,我的实力应该远远地强过于你。

  第四,功勋卓著。关于这一点,我们前面的讲座中经常讲到,我们净讲多尔衮如何如何能征善战,这里我们就不说了,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多尔衮与豪格相比,在功勋卓著这个方面,多尔衮自己认为,他要比豪格强一些,豪格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豪格应该比多尔衮差一点。

  第五,经验丰富。多尔衮有着十七年前争夺汗位失败的教训。这十七年间,多尔衮没长别的,净长心眼了,所以他被人称为睿亲王。这十七年他经常会总结自己十七年前是如何失败的,所以,与年轻气盛、虽然年龄比他大的豪格相比,他的智慧是豪格远远不可以比拟的,豪格虽然比他大两岁,但是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他不会参与这些事,所以,在这个方面应该说他要差一些。

  双方的优势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问题是是否要按照努尔哈赤时期那个汗谕留下的遗言来进行操作,来选举新的皇帝,新的皇帝不是父死子继,或者是兄终弟及,而是大家选。不过,说到大家选这个东西问题上,我觉得大清朝之所以能够延续那么多长的时间,比如说中间出现了康乾盛世,和这个是很有关系的。

  我们中国很多政权都是什么,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肯定是长子,不管这个长子好不好他也要当皇帝,兄终弟及不管这个弟弟好不好也要当,而大清朝呢他是什么,选,选一个合适的人选。如果没有优秀的就选一个妥协的,如果有一个优秀的就选一个优秀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值得借鉴的。那他进行选举,什么人才有资格参与这场选举呢?按照努尔哈赤的汗谕规定是主旗贝勒才有选举权,就是领导八旗的这些人,八旗的领导者才有权利选举,但是后来皇太极时期他不用贝勒这个词了,贝勒这个词被固定的用于支持满洲的蒙古人手里。管他们的贵族叫贝勒,而满洲自己的贵族则改了称呼叫亲王和郡王。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当时的满洲贵族有资格选举的就是七个人,这七个人呢,有四位亲王、三位郡王。

  这四位亲王是礼亲王代善,当年六十多岁;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四十四岁;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肃亲王豪格接近三十五岁。此外还有三位郡王,一位是英郡王,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一位就是豫郡王,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还有一位是颖郡王,礼亲王代善的孙子阿达礼。在这七个人当中,我们知道多尔衮已经赢得了自己的亲兄弟三人的支持,外加两个旗、六十五个牛录,而豪格也得到了三个旗和自己一个人的支持,这样去掉了四个人,我们知道,现在决定命运的时候到了,命运操纵在另外三个人的手里。

  三个人,三个想法,我们就从最年轻、最气盛、最能够善于表达自己感觉的阿达礼开始说起。那颖郡王阿达礼,他是代善的孙子,他的父亲是代善的三儿子,叫萨哈林。提起萨哈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知道这个人是皇太极能够担任大汗的一个大功臣。在努尔哈赤死后,如果没有萨哈林和萨哈林的哥哥岳讬全力以赴的支持,皇太极根本就当不上那个大汗。也就是说,皇太极担任了大汗,全有赖于萨哈林所赐,皇太极非常清楚这一点,那个时候的皇太极可不是一个过河拆桥的人,所以,皇太极对于萨哈林非常好,非常信任。但是,不幸得很,萨哈林在皇太极继位为大汗后不久就死了。他死了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想,更多的可能是什么,恨铁不成钢的原因,皇太极一直看不上萨哈林的这个儿子阿达礼!他就觉得你不行,你比你爸爸差远了。

  他可能是觉得太亲的缘故,所以就经常地教训阿达礼。结果阿达礼就产生了一种浓厚的逆反心理。你越教训我,我越不听你,我越恨你,最后就造成一种什么,两个人就跟仇人见面一般分外眼红,他曾经在多次各种不同的场合宣称,一旦将来皇太极死了,我一定拥护多尔衮当皇帝。他从来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我拥护多尔衮,多尔衮好,这两个人走到一起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这边是四个人三个旗了,但是,他的优势占尽了吗?还没有,还不敢说。

  我们看一看另外两个人,郑亲王济尔哈朗。对于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个人我们似乎很陌生,这个人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奇的第六个儿子。我说到这儿,有人想起,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奇的长子不是叫阿敏吗?对啊,阿敏是满洲八旗中第二大旗,镶蓝旗的头儿,他手下应该有三十三个牛录。后来呢?皇太极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所以呢,在1629年就下令说这个阿敏你有十六大罪状。我就不明白了,他们这些人一说谁谁有多少罪状的时候能罗列出来好多好多,也不知怎么那么多罪状,罗列出来十六大罪状,说你得下台,我得给你关进监狱去,结果这个阿敏就被软禁起来了,也没死,就关进一个屋子里头,有吃有喝,十一年之后才死,1640年才死。那么他把镶蓝旗也夺到自己手了,正蓝旗他夺到自己手里以后,皇太极让自己担任了正蓝旗的头儿,镶蓝旗夺到自己手里以后他没办法,八个旗自己直接领导四个旗,他觉得不太合适,会引起别人的非议,那样的话肯定四个旗联合起来把他宰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他一想,这个旗我交给谁呢?他就想交给济尔哈朗,为什么交给济尔哈朗呢?济尔哈朗这个人表面上我们说他是叔尔哈奇的儿子,但是,他是在舒尔哈奇死了以后从小就被寄养在努尔哈赤家的,他比皇太极小七岁,所以他是跟着皇太极两个人一块儿长大的,这两个人是一块儿的玩伴,所以皇太极把阿敏除去以后,马上就把阿敏的三十三个牛录转送给了济尔哈朗,济尔哈朗也没什么功,转眼之间就当上了郑亲王,还领导三十三个牛录,一个旗。我昨天什么都不是,我今天四大亲王之一,一个第二大的旗归我了?摇摇晃晃,这多舒服,谁给的?皇太极给的啊,所以,人你不能知恩不报不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是基于这种想法,他就认为,将来的皇位继承人谁都想,我就一个条件,得是皇太极的儿子。他非常清楚,将来的皇上谁都有可能当,就是我不可能当皇上,为什么?我地位特殊,我是那家的孩子在这家长大的,双方对我都不信任,我只能做什么呢?在你们这个摇摇欲坠不平等的天平上在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搁在哪边,哪边就沉了,我就起这个作用,权衡利弊,在最关键的时刻才能显出我的本事来,平常我也不发言。现在呢,我们可以看到,郑亲王济尔哈朗老谋深算,老奸巨滑,他的主意到现在我们没有判定清楚。现在我们来看看礼亲王代善。

  说起礼亲王代善,这个人我们讲过多次,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而努尔哈赤的长子早就被努尔哈赤自己杀掉,所以代善实际上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大阿哥。在十七年前,他就曾经参与过汗位争夺战,甚至更早一点,他还曾经担任汗位继承人。但是,由于自己不注意小节,最后让人家抓住了把柄,被人家陷害,自己一家什么也没捞着,而且在皇太极继位以后,自己这家老的老,小的小,现在已经不成样子了,自己已经六十多岁,自己最欣赏的两个儿子,长子岳讬死了,三子萨哈林死了,二子硕讬自己不喜欢,四子满达海还小呢,哎呀这代人是没戏了。第三代人阿达礼和罗洛浑虽然不甘为人后,但是总让皇太极瞧不起,皇太极借故找茬教育教育他们,也不知道他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支持,还是想杀杀我们两红旗的锐气。现在,对于两红旗的首领代善来说,他自己的心已经老了,人六十多岁老不老咱不敢说,心已经老了,他什么想法都没有,他并不想在未来的皇位争夺战中施展施展,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发挥我们最重要的才能。以我的资力,以我们两红旗的实力,我们支持谁,谁就会取得胜利。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多尔衮在未来的皇位争夺战中,似乎已经是占据了优势,占尽了优势,在七个人中他得到了四个人的支持,在八个旗中他得到了两个多旗的支持,这两个旗是两白旗,这个多指的是两黄旗和蓝旗中的一些人。为什么呢?在长期的征战中,他和别人形成了深厚的友谊,那么我们说,还有两个人,态度不明朗。这两个人,一个郑亲王济尔哈朗,一个礼亲王代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多尔衮应该是具有优势,但为什么其结果多尔衮没有取胜呢?是不是庄妃在这里面做了什么文章呢?

  说起庄妃,我们知道,她很早就与皇太极结婚了!在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布木布泰为庄妃。1638年,庄妃为皇太极生了个儿子叫福临,福临降生前两天他最喜欢的女人生的那个孩子刚死,所以他给孩子起名叫福临。1643年,皇太极去世的时候,福临五岁,此时的庄妃做梦她都想,哎呀,母以子贵,我什么时候让我的儿子继承皇位呢?哪儿那么容易啊?皇太极八个儿子,有五个都比自己的儿子大。

  这五个人是豪格三十五岁,叶布舒和硕塞十六岁,高塞和常舒六岁,自己的儿子在八个儿子当中排第六,这是年龄上。从位置上,比自己的儿子小的那两岁的博穆博果尔,他的妈妈比自己要高三个等级,哎哟,哪儿就轮到我的儿子当皇上?所以这个时候,说实话,庄妃也就是想想,也就是做梦的时候想想,哎呀,这个皇上要是我儿子多好啊?当时,她知道这纯纯粹粹是一个梦。她知道,这个形势不由她决定。豪格、多尔衮哪个是好惹的。谁会心甘情愿把权力交给她啊?所以,她的想法此时我们说不足为奇,但是,讲到这儿,我们就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大清朝的皇位争夺战,虽然说很激烈,但是并不悲惨,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应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我们要清楚,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一点,在大清朝所有的人中都清楚。而这个少数民族满洲人,他的前身女真人曾经建立过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金,结果那个政权在中原没有占据多久就被消灭。这是满洲人及其前身女真人建立的第二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政权,它正在梦寐以求地统一中国,这才是摆在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面前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多尔衮对这点非常清楚,豪格对这点也非常清楚。

  第二,在1643年这个时候,大明王朝已经危在旦夕,大顺政权、大西政权先后建立,对明王朝形成了绝对的威胁,双方的决战在即。在这个时候,大清王朝正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最佳时期,任何时候豪格和多尔衮都可以决裂,但是唯有1643年这个时候,两个人不能决裂。因为他们知道,胜利就在前面。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就知道,这场争夺必将是激烈,但是不悲惨。他们绝对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绝对不会犯一个王朝末期才能出现的事情、才能出现的错误。这个王朝刚刚建立,他们不可能像明王朝后期那样,出现那种腐败现象。

  我们首先来看,豪格这个主动出击者的劣势。主动出击者豪格的劣势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真正的支持者少,在有决定权的七个人中间,豪格只赢得了自己的一票,其他那六票或者明目张胆地支持多尔衮,或者是模棱两可地不予表态。

  第二,两黄旗目的不纯,两黄旗表面上支持他,与其说支持豪格,不如说是为了保护两黄旗自身的优势,满洲人向来以黄色为尊,谁当了皇帝,谁属下的那两个旗就会叫成黄旗,另外两个旗就得换了颜色,如果你换了别的色就不会受人尊重,你拿的钱都不一样多。你的地位、身份一切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两黄旗之所以支持豪格,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从这种程度上,两黄旗并不是在支持豪格,而是在支持自己,如果有人能够想一个办法,我上台,你们两黄旗的位置不变的话,那么两个黄旗很有可能立即就宣布,那我放弃对他的支持,我就支持你。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两黄旗的最终想法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就是说,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那皇太极的儿子自然就会掌握两黄旗,那我支持谁都可以。所以,我们表面上看,两黄旗那么坚定,实际上两黄旗并不是铁板一块,这是我们讲的第二。

  第三,严重缺乏经验。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他前面走的路都由皇太极给他铺垫好了,所以豪格的一生是平坦的,他没有经历过任何斗心眼的事。战争、打仗,赳赳武夫方面,豪格是很好的一把手,但是与人斗心眼,豪格没量,在这个方面他明显地比他的叔叔多尔衮要差。斗心眼这方面完全不行。

  那么第四,他缺乏军队的支持。豪格参加了大大小小十五场战役,但是这些战役很多情况下他都是挂一个名,真正打得怎么样还是多尔衮,真正立功的还是人家多尔衮,所以在军队的支持方面,他自己也清楚,他不如多尔衮更能赢得人心。

  综上所述,豪格在未来的皇位争夺战中不会轻易取胜,随时有失败的危险。9月26日这一天是农历的8月14日,中秋节的前一天。黎明,豪格为首的黄旗率先动手,他们知道,笨鸟先飞。所以先下手的为强,后下手的遭殃,他们采取了主动出击,先声夺人的战术。豪格不会成功,这是历史已经注定了的。问题在于他为什么失败?会不会出现下面这种可能,没有儿子的多尔衮与已经给皇太极生了儿子的庄妃,两个人联起手来打败豪格呢?可是多尔衮也没有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豪格与多尔衮两败俱伤的情况呢?会不会出现下面这一种可能,多尔衮为了庄妃这个美人而主动放弃了江山呢?

  皇太极死后不久,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这八个人呢,诸位,这八个人那是两黄旗中的杰出人物,这八个人,一起就集合,带领着好几十个,也是三旗的各个牛录的首领,直奔豪格家,企图策划豪格为帝。在豪格的授意下,上述八个人歃血为盟,结成八拜之交,八个人,同称兄弟。在豪格的授意之下,这八个人前脚出了豪格的家门,后脚就跑到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家,他们清楚,如果有人能支持豪格的话,那就非郑亲王济尔哈朗莫属了。这八个人到了济尔哈朗家,济尔哈朗对他们热情寒喧之后,表示我肯定会支持皇上的儿子的,你们放心,不过呢,还要争取多尔衮的同意。这八个人一看,没戏,算了,走吧,这八个人就出来了。

  他们的动向我们放下不提,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多尔衮这边。谁都清楚,这是战争之前的最后一夜,现在已经到了9月25日深夜。在9月25日深夜,在多尔衮家也上演了类似的一幕,阿济格,多尔衮的哥哥,比他大好几岁的哥哥,多铎,多尔衮的弟弟,和两白旗的所有高级官员,高级将领,还有极个别的,居然是两黄旗的官员,还有一个蓝旗的官员都齐集在多尔衮家,都给多尔衮跪着,明天你一定要当皇上,我们求您了。这里面居然还有礼亲王代善的孙子阿达礼。多尔衮的哥哥都给多尔衮跪下了,你明天无论如何得争取当皇上,咱们这个时候该到了当仁不让的时候了。双方各不相让,形势极为紧张,清政权处在危急之中,随时有发生混战、发生内讧的危险。如果处理不得当,什么大清朝,可能就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浪花而已,就烟消云散了。再没有比多尔衮更想当皇上的了,他太想当皇帝了,但是多尔衮毕竟是一位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不愧为一个“睿”字。他知道,我要当皇帝,但是绝对不能到了双方打起来的地步。但是当他得知值得一算计,哦,我三个旗,加阿达礼四个旗,我四比三啊,即使那边都跟他们,我也是绝对优势,大家别哭了,咱们明天早晨在崇政殿集合,开会。

  我们说第二天早晨,9月26日凌晨,一行七人陆陆续续就进入了会场,这个会场在今天沈阳故宫的崇政殿的东厢房。正房得停尸体,在东厢房。一行七人鱼贯而入,多尔衮走在最后一位,走在最后的位置上。当他临进门之前,突然之间一回身,他看到了索尼。看到索尼以后他问索尼,哎,我说老弟,你们昨天晚上商量得怎么样啊?打算推举谁当皇上啊?你们两黄旗有甚么打算?索尼冷冷地说,先皇有儿子在,谁也别想立别人,只要不立先皇的儿子,我们两黄旗就集体反水,你看着办吧。多尔衮一听,马上就回答说,好啊。您听出来吗?索尼话中有话啊,他已经给自己留了后手,先皇有儿子在,头一天八拜之交呢,那个时候是非豪格不可的,现在变成非儿子不可了。好啊,多尔衮心放回了他该待的地儿,进到了会场之内。

  进到会场以后,多尔衮主持会议。会议在即将开始的一刹那,他刚要说话,还没说话呢,那么这个时候,豪格一派的两个人就站了出来,一个人是鳌拜,一个人是索尼,两个人跨前一步说,立皇子。多尔衮眼着看着他们说,靠边站,这是亲王和郡王我们七个人在开会,你算是什么东西?滚出去,这里没有你说话的地方,出去。就把这两个人给撵出门了。这个时候多尔衮说,礼亲王,您岁数最大,您资历最老,这里只有您过了六十多岁,您主持会议吧,礼亲王说那我就主持会议?好,坐在主席台前,双方发言吧。到底还是多尔衮的弟弟,与多尔衮是兄弟同心,一笔写不出俩多字,一个叫多尔衮,一个叫多铎,那是兄弟齐心。多铎到底还是年轻气盛,人家都没发言,他自己第一个就上前发言,立我哥哥。这就得我哥哥当皇上,我哥哥那年就应该当就没当,这回轮也得轮到我哥哥了,谁有什么反对意见,朝我说,就得我哥哥当皇上。多尔衮说,别,你别那么说,咱们开会,你先待会儿说行不行?多铎说,你不想当那就立我,当年太祖遗诏里头,好几个人都能当皇上,里面也说了我了,我也可以当皇上,你要不当我当,反正这个皇上得咱家人当。多尔衮说下去下去,光你在太祖遗诏里啊?肃亲王也在太祖遗诏里,肃亲王指的是豪格,你、我、肃亲王都在太祖遗诏,咱们都有权,咱们是平等的,你下去,别瞎说。多尔衮这个时候直接就把矛头指向郑亲王,我说郑亲王,您是什么想法啊?郑亲王说,我主张立皇子,多尔衮说,礼亲王,您呢?我也主张立豪格。这个时候,多铎又说了,别,要么立我们两个人,我们两个人不立那就立您,您当皇上吧,礼亲王,您当皇上我给您跪着,皇上万岁。他净给捣乱,结果他这一捣乱不要紧,礼亲王说,别别别别立我,我都六十多岁了,先皇五十岁就死了,我六十岁,五十岁死了让六十岁的人当皇上,你见过吗,我老了,我就给你们主持会议。别的,我就问结果,我不问经过,谁也别说我。

  这个时候,礼亲王说你要非问我,我告诉你,我就主张立豪格,他这一说我主张立豪格,阿达礼不说话了,礼亲王说立豪格,礼亲王的孙子没说话,当时豪格一愣,哎,我这儿有三旗,两红旗也支持我,五旗了?八旗五比三,剩下郑亲王也主张立我,六个了,这个时候您想您要是豪格的话,您读过几本书,简单的尧舜禹的故事您知道,这个时候您要是豪格,您下一句会说什么呢?您肯定会谦虚地说,别立我呀,我福少德薄,不行不行,你们还是另选高明吧,你们千万别立我,立谁都成,就是别立我。

  这个时候多铎又说了,谁想立你,本来你这一辈子就说一句实话,就是福少德薄,就不应该立你,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谁想立你啊?弄一大红脸,您想您要是豪格的话,您是不是也得脸红?这个福少德薄是您说的吧,人家也同意,人家也说您福少德薄吧,多铎还说,你不信问问大家,大家都同意你的观点,你就是不应该当皇上,你就是福少德薄。在那个时候,豪格特生气,就坐在一边不说话。在这个时候,两白旗不相让,但是我们说门外的两黄旗的人一看自己的主子受了委屈,马上跨前一步,我们吃先帝的,喝先帝的,使先帝的,用先帝的,先帝对我们不薄,今天咱们就得说出个子午卯酉来,如果不立先皇的儿子,我们今天就血溅崇政殿。在这种情况下,礼亲王代善张嘴说话了,我老了,你们立谁都行,这个会我不主持了,我谁都同意,回家了啊。你们选完了皇上告诉我一声,我给皇上磕头去。人家礼亲王走了。礼亲王这一走,阿济格也走了。阿济格,多尔衮的哥哥说,我就这一句话,除了立我们家哥们儿我谁都不同意,我这话搁这儿走了,他也走了。多铎一想,我不能走,我还得跟这儿看着,我还得在这儿搅场呢,我还得看结果呢,我要是一走了,剩我哥哥一个人,指不定谁拿一刀子一捅下去我这个哥哥死了就完了,不行,所以我得在这儿看着。所以多铎没有走。

  这个时候,老谋深算的济尔哈朗说了一句话,我看咱们这样吧,豪格说他不愿意为皇上,他说他福少德薄,大家也同意这种观点,那他就甭当了。但是呢,大家的意思我看是非得立先皇的儿子了,先皇的儿子有八个,除去豪格那七个,我看咱就立福临好不好?立五岁的福临好不好?睿亲王,您的意见呢?多尔衮的意见我们先暂且不提,现在的问题是,这个郑亲王打的什么如意算盘?他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他首先想到的是化险为夷,要拿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人来。那么双方都认可的人既不能是豪格也不能是多尔衮,提他们两个谁都不合适。现在提一个小孩,双方都能接受。在这所有的小孩当中,您考虑一下也是,只有正宫的这两个人有资格,只有是贵妃、妃子才有资格,庶妃、普通的偏妃不能算,就两个孩子啊,一个是庄妃的,一个是懿靖大贵妃的。懿靖大贵妃那个虽然说规格上比较高,毕竟嫁过两个男人,让人听着不好听,不如庄妃,庄妃她毕竟是原装的啊,十二岁就一直跟了皇太极,而且是皇太极最为宠信的。提她的儿子,双方能接受,蒙古人能接受,满洲人能接受,我也能接受。所以,这是当时郑亲王的想法,他还想,我提出来的,我有拥立之功,所以他一想,我提出这个,肯定他们都得同意。

  结果您猜怎么样,他还真想对了。多尔衮一张嘴就说,我同意您这个观点,这个肃亲王他说他福少德薄,我也觉得是这样,他不适合当皇上,您提出福临当皇上比较合适,名字也好听,福临。但岁数比较小,这样吧,由郑亲王和我两个人监国、辅政。等孩子大了,等皇上大了以后再还政于他,大家还有问题吗?多铎他一想,这是我哥哥说的,那就算了,豪格一想,福少德薄这是我自己说的啊?哎,这是我弟弟,没意见,没意见就散了,给皇上磕头去,准备准备给新皇上磕头吧,散会,散会,这个会就散了。郑亲王的想法我们清楚,问题在于多尔衮是怎么想的呢?他为什么不称帝呢?他不称帝为什么又支持福临呢?他为什么非得让福临当皇上呢?难道他真的跟福临的妈妈庄妃有什么关系?还一个问题,他如何面对这众多的反对者呢?

  这多尔衮不称帝有很多原因,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客观方面,他的兵力不足。我们刚才算了,多尔衮两白旗六十五个牛录,豪格,三个旗加在一块儿不就六十一个牛录吗?足了,足什么啊?您算一算,六十五个,六十一个,最后双方都打完了的时候,很有可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政治上让郑亲王济尔哈朗或者礼亲王代善这帮老家伙们夺得了,那我就吃亏吃大了,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我不去做。所以这是他的第一个想法。

  再说,我的野心那大了去了,统一满洲八旗,当皇帝,这是最小的一个目标,灭大明朝,灭李自成,灭张献忠,灭这个,灭那个,统一整个中国,这才是我心中装的事。我哪能在这种情况下跟他火拼,太傻了,这是他的第一点。客观方面,兵力不足;主观方面就是目光敏锐,志向高远。

  在这方面我们说,他心中装的,我一定要超过我的父亲努尔哈赤,也要超过我的哥哥皇太极,我要把这个江山迅速地平定下来,我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最终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任务。我现在的任务是攻打北京,迁都,灭明朝,灭李自成。当一切功成名就以后,这个皇上我不是随时想当就当吗?那么小一个皇上,我想灭他还不容易?

  我们再返过头来看看当时的大明朝。大明朝灭亡了,崇祯帝上吊了,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明朝已经灭亡的情况下,那几个遗子遗孙,那前后立了好几个王还掐,我是正宗你不是正宗,不去跟别人打,反而内讧,你说这样的朝代,它能坚持几年?

  我们返过头来再说李自成,再说张献忠。两个人一前一后称了帝,张献忠已经进了四川,李自成也想进四川,两个人居然在四川打起来了,放着后面大清朝的追兵不打,两拨人掐起来了。您说,这样的人真的能当皇上?您说就在当时的情况下,崇祯帝、李自成、张献忠、多尔衮,这几个人您去查一查,这几个人相差不到十岁,您去看看,这些人谁能够有多尔衮的算计?谁能够把天下大事装在自己的心里?所以我们说,多尔衮他的雄心壮志太大了,所以他不急于当这个皇帝,正是不急于当皇帝的,成就了一世的英名伟业,想当皇帝的,前脚当了皇帝,第二脚就死了。

  1644年,李自成当了皇帝,1645年,李自成就死了;1644年,张献忠当了皇帝,1646年就被射杀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不急于当皇帝,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我们不是说多尔衮这个人早就有聪明,有计算。不当皇帝对于多尔衮来讲只是他的中策和下策,这绝对不是多尔衮上上策的决定,也绝不是多尔衮内心早已经想好的。

  现在我们要回答的是,多尔衮为什么要立福临为帝,他为什么同意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意见,去立福临为帝呢?应该说原因有如下两个:

  第一,是以退为进,摄政称王。一提到多尔衮立福临,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误会,马上就会把全部注意力盯到一个什么问题上,多尔衮别跟庄妃有一腿吧?肯定是,要不然干嘛支持他。诸位且不想,立福临不是多尔衮提出的,那是郑亲王济尔哈朗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时候您要说,多尔衮跟福临的妈妈庄妃有点什么不清不白的关系,我不大同意。没有证据证明,他们这个时候有什么花边新闻,没有,最起码这个时候他们之间,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什么也没有。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他的想法太简单了,既然他当皇帝我不愿意,我当他不愿意,咱们各退一步的条件下,咱们就得选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这个合适的人选最好是一个小孩子,而福临恰恰又小,但福临这个人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提他就同意,为什么?他也清楚福临的特殊地位,确立福临,双方都没问题,这是一个小孩子,我能当摄政王,而且确立福临还能争取满蒙之间的团结,这是太当务之急了,只要争取了满蒙之间的团结,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我们还要灭掉大明朝呢。所以这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一种选择。

  第二,也就是支持立福临的第二个原因—避免内讧,顾全大局。

  这个刚才我们说了。首先这个大局是什么呢?就是满洲人的团结。在这个问题上,他绝对不可以让豪格当皇上,自己也不能当皇上。豪格当了皇上那会怎么算计他啊?死无葬身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很好,让年幼的扶正,我既可以达到满洲人内部的团结,也可以达到满蒙的团结,我就可以灭掉大明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接受了济尔哈朗的意见。济尔哈朗他更高兴啊,他提出让福临当皇上,他就是有他的想法,他可以沾光。原来我们这个家族,努尔哈赤他们家哥俩儿,我们这支在这个朝廷中什么地位都没有,任人宰割,这回,从此以后,我们舒尔哈齐一支的人崛起了,我们说话算数了,我们可以也当辅政王了。这个江山有我们这家的一半了,我从此以后可以扩充我这个蓝旗的势力。他也想着他那支子呢,他代表着他们那个家族,所以他也高兴。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立福临为帝,不但达到了整个满洲人的团结,而且还达成了满蒙的团结。下一步的任务是,如何处置当初拥立多尔衮的人和当初拥立豪格的人,也就是处置双方的反对者呢?

  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处死阿达礼和他的伯父硕托。硕托是礼亲王代善的二儿子,阿达礼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这两个人在9月26日的皇位争夺战中一直坚定地站在多尔衮的一边的。那多尔衮在新皇帝继位以后,第一件事就处死这两个人,怎么回事?怎么能够这样做呢?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

  他说这两个人看到新的皇上不是多尔衮,就想发动政变。杀掉豪格和新皇帝,强行拥立多尔衮为帝。结果被他们的家长礼亲王代善发现,代善大义灭亲,马上向多尔衮告发,代善向多尔衮告发了自己的儿孙两辈之后,把这两个人押到了多尔衮那儿,多尔衮下令,将这两个人处死。

  事情真的会这样吗?这是历史上的记载,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对这段历史表示怀疑,而这段历史也恰恰是清宫内部众多疑案中的一个,就是阿达礼之死,这是一个谜,关于他们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们将来讲完了二十四臣之后再去考证吧。

  不管怎么说,硕托和阿达礼是死了。但是后来的历史也记载,多尔衮很后悔,很后悔硕托和阿达礼的死,多尔衮做了很多补偿措施。比如说,硕托的幼子,多尔衮给弄到自己家去,多尔衮没有儿子,所以就抚养了硕托的儿子,但是硕托的儿子实际上是他的孙子辈,到自己家领养,交由自己的妻妾们看管、照顾,而且照顾得很好。又比如说他让阿达礼的弟弟来接任阿达礼的一切职位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对硕托和阿达礼之死表示深深地怀疑,多尔衮为什么如此做?有没有多尔衮借这件事除去正红旗,除去两红旗的势力,削弱两红旗的势力来报多年前那场仇恨?自己本来应该当大汗,结果被代善出卖,有没有这种可能?我们将来再去考证。这是第一,多尔衮的第一招。

  多尔衮的第二招就是分化、瓦解两黄旗大臣。说到两黄旗大臣,我们又想起了当年那八位全力以赴支持豪格的那八位,歃血为盟那八位。那八位是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多尔衮面对这八个人首先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首先就是拜音图家族叛变,表示再也不支持豪格,坚定地跟多尔衮站在一起,而且拜音图的弟弟巩阿岱马上揭发郑亲王,说济尔哈朗说您坏话,说您什么什么,结果,多尔衮找到郑亲王济尔哈朗兴师问罪。济尔哈朗表示是我说的,我说了不利于满洲人团结的话,我对不住诸位,我甘愿受罚,这是五千两银子给您,这个摄政王的位置我也不干了,我确实不对,我活这么大岁数,比你还大十三岁,这事老哥哥我做得很不好,不当了。他就回家,不当摄政王了。多尔衮一想,你不当摄政王正好,让我弟弟多铎当摄政王。多铎跟多尔衮这回亲哥俩当摄政王,这是拜音图叛变的结果。

  紧接着拜音图叛变以后,何洛会也随之叛变。何洛会这个人很坏,他不但叛变,叛变就叛变得了,还揭发别人,还揭发自己八个人中间的拜把子兄弟,揭发不只一个人,揭发俩,他说谁呢?图赖、图尔格两个人说他坏话,结果,图赖、图尔格被削职为民。这个何洛会马上升官发财,这两个人一叛变,那六个人顿时就大乱。这个时候,多尔衮与这两个人一密议,你们这八个人中那六个人谁惜命啊,这两个人说谁谁谁惜命。结果转眼之间把他们弄到监狱里,把最惜命的这两个人谭泰和冷僧机关进监狱,使用酷刑,没两天,这俩人叛变。当初支持豪格的八个人,转眼之间还剩下了四个。

  第三,收拾豪格。皇太极死了,但是新皇帝就位以后,这个皇位争夺战中双方都在啊。豪格也活得好好的,多尔衮也活得好好的,这两个人都在,他们的矛盾没有消除。在这种情况之下,多尔衮在收拾瓦解了豪格手下这八个大臣之后,开始对豪格下手。

  先是这何洛会揭发豪格与他手下的图赖、图尔格等人说坏话。他说什么呢?这个豪格确实说了,说我看了汉人的相书了,我现在也会相面了,我一看,这多尔衮是个命短福薄之人,他活不长久。后来的历史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他确实很命短,活不长久。他这个人不应该当辅政王。我还看了看这个破法,怎么破呢?他啊,什么别当,官也别当,好饭也别吃,就跟家吃粗茶淡饭,就能活长久。要是现在这样下去,指不定哪天就得死。当时豪格说的也不知道他是真看了相书还是假看了相书,但是他就这么说。说了以后,何洛会就揭发了,揭发以后,多尔衮就把豪格叫来了,这个是你说的?你太不顾及八旗的团结了,我再大再小也是你叔叔,你怎么能做这种事,是不是你说的?是。都是大丈夫,那你说怎么办,豪格当时就说,哎,有什么怎么办的,你不就想把我弄死吗,我就自杀完了,给我一把刀我自杀。当时多尔衮说,这可是你说的,他说我说的,大丈夫,自己说话算数,诸位大臣有什么意见?代善说,该杀,济尔哈朗说该杀,阿济格和多铎等人都说该杀。所有的大臣都说你该死,那你死吧。哎哟,这个时候,豪格真的准备自杀的时候,会场上冒出一小孩来,我哥哥要死我也死,你们当皇上得了,这皇上我还不干了。

  六岁的小皇上出来了,你要杀我哥哥,你先杀掉我。哎哟,豪格好感动啊,有你小皇上一句话,将来我肝脑涂地,我再不说死的事。多尔衮,我以后再不跟你较劲,我就为我这弟弟,就为他这么懂事。皇上不干啊,哭啊,闹啊你说不杀了,不杀了,那他也哭啊,闹了一整天,最后算是保住了豪格的性命,但是废为普通人。虽然是普通人,不当官了,兵还你带,你的兵还是你带,但是你不是官,你可以指挥他们作战,作战完回来你是草民,人家该拿多少钱拿多少钱,你没钱,就一个普通老百姓。此后,豪格真的对多尔衮是百依百顺,但并不证明他心里面是服气的,他就为小皇上,我不给我弟弟添乱。最后多尔衮说,这样吧,你去四川,给我打仗去,结果什么职位都不是的豪格,到了四川平定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而且豪格自己亲自射杀了张献忠,这么大的功劳,回到北京以后,一分钱奖金没拿。豪格没有丝毫的怨言,就这样多尔衮都没饶过豪格。1648年,找个借口,说豪格乱保非人,将其下狱。皇上说不杀就不杀,关监狱。监狱里的刑罚啊,很厉害,咱们就不说了。最后豪格是精神分裂而死,完全疯了。

  所以,不过半年的时间,多尔衮就当上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摄政王。此时,再加上多铎,再加上阿济格的支持,这个时候的多尔衮,我们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摄政王。

  这个时候的多尔衮,没有特殊情况应该公开大胆地去追求庄妃了吧?他可以毫无顾忌地与庄妃发展点什么关系了吧。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局面可谓是风云突变。当时,中国境内的三大军事政治集团,大明、大顺、大清之间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对于多尔衮来说,江山和美人之间他到底会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呢?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危机
星际桥梁
会说话得天下
中国名山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动物乐园
百家讲坛
生活常识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3 01:23:31  更:2021-07-03 03:32:2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