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百家讲坛 ->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同治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百家讲坛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同治 [第8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百家讲坛: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同治
一位六龄顽童,成为咸丰帝惟一的皇位继承人;一场宫廷政变,使皇太后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傀儡皇帝,听命于垂帘听政的母后;放荡生活,断送了十九岁的年轻生命。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掌控朝政四十八年?她究竟是来自哪里?又有着怎样的身世?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咸丰二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封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被进封为懿嫔。咸丰六年,二十二岁的那拉氏生子载淳,母以子贵,由懿嫔升为懿妃,第二年又升为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病死热河,载淳继承皇位,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破除祖制,实行了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控制了国家大权,开始了她对清朝长达48年的统治,作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她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女人,对她的历史评价,世人早有评说。而对她的身世后人众说纷纭,有的说她生于北京,有的说她出生于甘肃兰州,有的说她出生于浙江乍浦,有的说她出生于安徽芜湖,有的说她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也有的说她出生于山西长治。慈禧到底是出生在哪里?还是要从她的身世说起。 同治帝载淳,咸丰六年生于紫禁城的储秀宫,生母为懿嫔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直逼京师。五岁的载淳随皇父咸丰、皇母懿贵妃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十一年七月,内外交困的咸丰帝,怀着无限遗恨溘然早逝。咸丰临终前,作出一个皇权与臣权互相制衡的精心安排,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太子执政,定年号“祺祥”。 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忻发动了“辛酉政变”,废除了“祺祥”年号,六岁的载淳即位,改元“同治”,意寓两宫太后同时治理天下之意,慈禧与慈安两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其实真正执掌国政的是慈禧太后。同治六岁登极,十八岁才亲政,只“亲政”两年,就患病死去,终年只有十九岁,他是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 今天我讲清朝的第十个皇帝同治,同治皇帝名载淳,六岁登极,在位十三年,十九岁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是有幸啊?还是不幸啊?我说同治他有幸的,怎么说他有幸呢?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没有兄弟跟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丧父,六岁父亲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宝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乐。大家想想看,六岁的孩子,周岁才五岁,放到那座上,那幼儿园的孩子,老师给他讲故事,他还淘气他还动呢,他不能动,大臣的奏章他哪懂,他根本不懂啊,奏呈国家大事,任命官员,那你也得坐着,你不能动,这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和折磨。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关系不好,经常受到训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他想娶的不行,不想娶的,指配给你。第五大不幸,才十九岁呀,就一命黄泉了。 同治死之前,我先把他这几年的生活简单说一下,同治他六岁登极之后,因为皇太后垂帘听政了,他也得做做样子,还要念书,念书老师当然就管得比较严了,管得严了,有陪读伴读,因为他一个小孩念书很寂寞,就有伴读,这伴读名义上是陪着他读,一块切磋学问,往往为同治代为受过,他这个同治小孩,他上课违反纪律呀,老师就要斥责或者惩罚他,因为老师你又不能惩罚皇帝,你斥责皇帝也不行,你给小皇帝指定一段书要背,那老师见了小皇帝还要跪着,你能斥责小皇帝吗?怎么办?就斥责伴读,这叫杀鸡给猴看。斥责还不行,他违反纪律很严重了,那要讲体罚,那也不能体罚皇帝,就体罚这个伴读。所以那两个伴读呢,就变成给同治代为受过了,但是同治他小啊!惩罚了那两个伴读,他觉得挺好玩,他没有吸取教训,他老师的日记记载,说他困的时候,他就在那儿打盹,他有了精神的时候,他就闹,今天话叫小动作,就是不好好念书,所以同治小时候不好好念书,老师也着急,但是也没有办法,到同治十二年亲政,同治十一年,十七岁了,他看奏章还困难,批阅奏章批不了,他老师专有一门课就讲奏章,什么意思分析,批的时候怎么批,专门一门课,他到了十七岁了还不会。 同治皇帝的母亲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她实际上掌控朝廷大权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治皇帝他的第一个老师就是他的母亲慈禧太后,所以讲同治就必然要牵涉到他的母亲慈禧太后,而讲慈禧太后又必然牵涉到慈禧的家庭和身世,因为不了解慈禧的家庭身世,就不大容易了解慈禧的性格、慈禧的心态、慈禧的心计、慈禧的谋略,以及她对同治的影响和她对清朝历史、中国历史的影响,所以我想讲同治之先,先要讲同治生母身世的异说。 慈禧的曾祖父叫吉郎阿,在户部做官,后来户部有了钱粮的亏空,吉郎阿受到牵连,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景瑞在刑部做官,是刑部山东司的郎中,相当于一个部的司局级的官员,她的祖父因为她的曾祖父欠了户部钱粮的亏空,所以她祖父就被革职了,慈禧的父亲惠征在吏部做官,做一个叫做笔帖式,就是一个文秘、翻译这么一个文官,八品一个小官。慈禧的外祖父叫惠显,做过副都统。从她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她的外祖父可以看出,慈禧的家庭是一个满洲的官宦世家,这个对慈禧后来的生涯有很大影响。大家都知道,慈禧是满洲人,隶属于满洲镶蓝旗,慈禧出生在什么地方?产生了很多异说,因为慈禧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官宦世家,她出生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大清国的皇太后,掌控皇朝大权四十八年,所以她出生的时候,没有留下文献的记载,于是各种说法就出来了。 第一种说法,就是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这种说法根据就是,甘肃的布政使衙门有一个笔帖式,说这个笔帖式就是慈禧的父亲惠征,因此慈禧就出生在甘肃兰州,还说兰州八旗驻地有一个地方叫马坊门今永昌路179号院,很具体呀,这历史学家就进行考证了,不错,慈禧的父亲做过笔帖式,但是这个时候慈禧出生的时候,慈禧的父亲是在吏部衙门做笔帖式,没有在甘肃布政使衙门做笔帖式,所以这个说法,就值得考虑了,这是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因为《人民日报》影响大,很多人就纷纷议论,说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根据是什么呢,当地的老人传说,说慈禧小时候就在我们这儿,还留下了很多的故事,还说惠征做过一个官,这个官叫“骁骑校”,是一个小的武官,这个官就在浙江的乍浦,因为浙江乍浦是八旗的一个驻防地,那史学家要查一下了,查证这个时候慈禧的父亲还是在北京做官,在吏部做笔帖式,这里面就有差异了。第一,笔帖式是文官,骁骑校是武官,这两个不大搭界,第二官品也不搭界,因为笔帖式是八品,骁骑校官品比这个高一点,不搭界,最主要的是第三,一身不能二任。你不能既在北京吏部做官,又不在浙江乍浦做官,在当时是没有这种例子的,所以分析来分析去,浙江乍浦是慈禧的出生地,也还值得考虑。 第三,就是安徽芜湖说,这种说法就是慈禧的父亲惠征曾经做过一个官,就是安徽的“徽宁池太广道”,“徽”是徽州府,“宁”是宁国府,“池”是池州府,“太”是太平府,“广”是广德州,所以叫做“徽宁池太广道”,一个道员。又说慈禧会唱南方小曲,那正好生在安徽呀,有个电影叫《火烧圆明园》,那里演慈禧在圆明园里唱一支小曲,被咸丰听到了,咸丰听了以后如痴如醉,于是就喜欢上慈禧了,这个也值得考虑,要说慈禧会唱南方小曲,就是南方人,就值得考虑了,他北方人有的人会唱黄梅戏,那是不是他就是安徽人了,不能以这个来做结论。最主要的历史学者查了档案和文献,慈禧的父亲惠征做安徽的“徽宁池太广道”的时候,是在咸丰二年,可是慈禧在咸丰元年就入宫了,这时候慈禧已经十六七岁了,你要说慈禧生在这个地方,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这是第三。 第四说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这个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经做过归绥道的道员,“归”就是归化,“绥”就是绥远,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说的很具体了,说现在的呼和浩特市有一条街,叫“落凤街”,慈禧当年就出生在这条街,所以这条街叫“落凤街”,说慈禧她爸爸做官的时候,就住在八旗的衙门的这条街,所以慈禧生在这儿,而且说得很具体,说城边有一条小河,慈禧小时候还在河边玩耍,那就查历史了,慈禧出生在道光十五年,她爸爸惠征做归绥道道员的时候,这个时候慈禧已经15岁了,所以她不可能出生在这儿。那还有人说了,慈禧的外祖父曾经做过副都统,副都统的衙门就在今呼和浩特,那是不是她妈妈回娘家生的慈禧呀,这分析起来也不大合理,第一呢,因为从北京到现在的呼和浩特,路途遥远,不可能一个女的怀孕从北京坐车再赶到娘家去生孩子,第二按照当时的礼法,女人生孩子不能在娘家,应该在婆家,所以说种种的现象分析起来看,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你说她小时候在她外婆家住过,或者她爸爸做道员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这个有可能,那说他出生在这个地方,显然不对。 第五种说法,说慈禧出生于今山西长治,当时叫潞安府,就是今天的长治市。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了,说慈禧不是满族人,是汉人,她父亲也不是惠征,是一个人王增昌,慈禧出生在这村呢,就是长治西坡村,很具体。理由有三,第一是王家有家谱,说从乾隆一直修到现在,家谱上写的,说慈禧的名字叫王小慊,说王小慊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但是有一条这个家谱不是原来的家谱,是后来抄的,所以真实性就值得考虑,第二就是说西坡村的村边上,山脚下有一个坟,这个坟是慈禧她母亲的坟。第三,坟前头还有个碑,这个碑早年是木头的,后来又换成石头的,你看有石碑为证,她妈妈的坟为证,还有家谱为证,就说慈禧是长治西坡村人,她父亲还有名有姓。说后来这个王家穷了,就把慈禧卖了,小时候卖了,卖给哪儿了呢?卖给还是这个县,叫上秦村,宋四元家,所以慈禧又改姓宋,名字叫龄娥,叫宋龄娥。 后来这个宋家又遭难了,把这个龄娥又卖了,卖给谁了呢?卖给了当时做道员的惠征,惠征买了凌娥这个小丫头之后,有一天这个惠征的夫人偶然发现这个女孩子两个脚各长了一个瘊子,说这个孩子有福相,就认作干女儿,就让她姓叶赫那拉氏,选宫女呢,她就参加选宫女就选到宫里头,宋家也提出证据来了。第一就说刨这个炕,在炕上发现一封信,这个信是慈禧亲笔信,写给宋家的,感谢宋家养育之恩。第二呢,这村还有一个院,现在还做纪念,叫做“娘娘院”,第三,这个慈禧的侄的裔孙现在还活着呢,就说我奶奶那时候跟我说过,说孩子,慈禧娘家就是咱们家,这故事编得是很生动啊。为了这个事情,山西长治一些人,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和证实这件事情,并且呢,在长治还成立了慈禧童年研究会,研究慈禧童年的生活和长治的关系,他们一块签名,就说我们共同的意见,慈禧就出生在我们长治,而且派人到北京来,开座谈会,来说这个问题,当地的人很热情了,因为慈禧是个名人,都争着名人是自己地方的,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就是慈禧的出生地,我前面讲有五种异说。 第六种说法就是北京。本来前些年没有问题,慈禧就是北京的旗人,近些年才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比较重要的有前面讲的五种说法,那慈禧出生在北京根据是什么呢?官书记载,《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它全文这么说的:“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咸丰元年,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尚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这是官方正式的记载,第一慈禧姓叶赫那拉氏,第二她的父亲叫惠征,官最高做到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慈禧的出生时间是道光十五年,进宫的时间是咸丰元年,道光一共三十年,应该是十六岁进宫,进宫之后封为贵人,之后进封懿嫔,生了同治,就进了妃,又进了贵妃,咸丰十年逃难到了承德。咸丰十一年,咸丰死了,儿子做了皇帝她就进了皇太后。这是文献的记载。 那档案的记载呢?档案的记载就是咸丰五年,慈禧的亲妹妹选秀女,皇宫里头档案有选秀女这个名单,档案叫做排单,这排单上清清楚楚写着,慈禧这个妹妹选中秀女给了谁呢?就给了醇郡王奕譞,就是给奕忻的弟弟做侧福晋,她属那个旗呢?要写上啊,属满洲镶蓝旗,家住在哪儿呢?住在劈柴胡同,那她妹妹是满洲镶蓝旗,她应该是满洲镶蓝旗,她妹妹的父亲是惠征,她的父亲也是惠征,她妹妹住在劈柴胡同,按说她也应该在劈柴胡同,但是,慈禧选秀女这个排单到现在没有发现,这样学者就初步认定,慈禧满洲镶蓝旗,北京人,出生在劈柴胡同。大家知道,顺治入关之后,北京京师八旗是分城居住,那满洲镶蓝旗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住在宣武门以里,西单阜成门以南,大体上这一片。我查了一下,乾隆的时候,满洲镶蓝旗都统衙门,在华嘉寺,到民国初年做了调查,满洲镶蓝旗都统衙门在华嘉寺胡同14号,我小时候就在那附近住,华嘉胡同和劈柴胡同离得很近,这个范围大体上是当时满洲镶蓝旗驻军的地方,因为慈禧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世代在北京做官,她在北京应当有祖业、有住房,这个房子呢,在劈柴胡同,劈柴胡同几号?现在考证不清楚了,前一段我看劈柴胡同没了,都拆了,盖房了。 可是还有一说,说慈禧的娘家不在劈柴胡同,我看了一本书说在东城方家园,慈禧她弟弟叫照祥,照祥的母亲出殡,就是慈禧的母亲出殡,规模很大,沿街搭棚,观众如堵,每一座棚价值千金,慈禧的母亲出殡,《翁同龢日记》有记载,其他的书也有记载,那么慈禧出生的地方是在西城劈柴胡同?还在东城方家园?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讲了,留给专家学者他们研究去吧,反正有一条,你慈禧是北京人,这个学界意见一致,由于慈禧选秀女的时候,那个排单没有留下,所以好多具体事情呢,就不得而知,因此,慈禧的身世出生的地点,应当说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但是,史学界,清史界大体认同,慈禧是满洲镶蓝旗人,她父亲是惠征,她出生在北京,可能就在西单北辟才胡同,我看有的书上说,西四辟才胡同,那可能外地人写的,对北京不太熟悉,西单牌楼北劈柴胡同,离那西四牌楼还比较远,在当时来说是很远的,现在当然很近了,所以应当是西单牌楼北劈柴胡同。 北京满洲镶蓝旗惠征家出了一个慈禧,做了大清国的皇太后,实际执掌朝政达半个世纪,而且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做了大清国的第十任皇帝,这的确是个重要的事情,慈禧的丈夫咸丰死了之后,儿子登极做了皇帝,她垂帘听政,但是,有一条就是咸丰断气之日,就是朝廷酝酿宫廷政变之时,这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历史上叫做“辛酉政变”,因为这一年是咸丰十一年,我们中国的农历是辛酉年,所以把这次政变叫“辛酉政变”。这个“辛酉政变”是清朝历史上,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变,我上一讲讲过,咸丰十一年,有三个错,错、错、错!第三个错,就是错定了顾命大臣,从而引出了一个后果,就是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情日渐加重,皇位继承人载淳年方六岁,无法掌权理政。因此,用何人、以何种方式辅佐幼帝,一时成为头等大事。咸丰帝再三权衡,于临终的前一天,宣布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太子执掌朝政。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对肃顺等人辅政极不甘心。于是,她凭借其特殊地位,利用官僚亲贵们对肃顺等人的夙怨和种种不满,内联慈安皇太后,外联恭亲王奕忻,积极采取反肃顺行动。于是,两股反肃顺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宫廷政变随之爆发了。 这场政变,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忻是如何策划实施的?肃顺等顾命八大臣的命运又将怎样?下周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清十二帝疑案——同 治(中)》。 同治(中) 一名六龄顽童,成为咸丰帝惟一的皇位继承人;一场宫廷政变,使皇太后登上了政治舞台。咸丰帝临终,做出皇权与臣权相互制衡的精心安排;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手篡权,顾命八大臣反成阶下囚。傀儡皇帝,听命于垂帘听政的母后,太后“抱子坐龙庭”,独揽朝廷大权。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情日渐加重,惟一的皇位继承人载淳年方六岁,无法掌权理政。因此,用何人、以何种方式辅佐幼帝,一时成为头等大事。咸丰帝再三权衡,于临终的前一天,宣布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佐载淳执政。新皇帝尚未登极,肃顺等八大臣就开始执掌大权,包揽一切政务。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对肃顺等人辅政极不甘心。于是,她利用官僚亲贵们对肃顺等人的夙怨和种种不满,内联慈安皇太后,外联恭亲王奕訢,积极采取反肃顺行动。于是,两股反肃顺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宫廷政变,在咸丰断气之日,就已在酝酿之中。 恭亲王奕訢以奔丧为名赶到热河,与两宫太后秘密商定了夺权的计划,然后返京布置,暗中做政变的准备。自进宫之日就想着出人头地的慈禧太后,在热河的这段日子并未沉浸在悲痛中,而是积极寻求夺权的对策。顾命八大臣自以为已经掌握实权,忙于料理咸丰的丧事,为慈禧和奕訢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一方面,奕訢回北京逐步控制了京城的军权。另一方面,慈禧在热河与八大臣周旋,并借机带着载淳提前赶回京城。八大臣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刀光剑影、将致他们于死地的政变,一步步向他们逼近了。 辛酉政变的成功,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变成了现实,随后,她又削弱了恭亲王奕訢的权势,开始了皇太后临朝执政、独掌大权的时期。被砍头被关押的顾命八大臣都曾是辅佐咸丰帝的亲信大臣,在朝廷中可谓呼风唤雨,为何会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一个出身于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为什么能取得这场政变的胜利,从此执掌朝政近半个世纪,她是靠什么稳固了自己独裁统治的根基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展现发生在同治朝的风风雨雨。《百家讲坛》11月6日播出,敬请关注。 北京满洲镶蓝旗惠征家出了一个慈禧,做了大清国的皇太后,实际执掌朝政达半个世纪,而且她的亲生儿子同治做了大清国的第十任皇帝,这的确是个重要的事情,慈禧的丈夫咸丰死了之后,儿子登极做了皇帝,她垂帘听政,但是,有一条就是咸丰断气之日,就是朝廷酝酿宫廷政变之时,这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历史上叫做“辛酉政变”,因为这一年是咸丰十一年,我们中国的农历是辛酉年,所以把这次政变叫“辛酉政变”。这个“辛酉政变”是清朝历史上,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政变。 辛酉政变前,朝廷主要有三股政治势力,第一股就是顾命八大臣,也叫赞襄政务大臣,他们主要是在承德,在避暑山庄,第二股政治势力,就是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包括他的几个兄弟,包括一些朝臣,这股政治势力重点在北京,第三一股政治势力,就是帝后,就是两宫太后加上同治皇帝,辛酉政变主要是这三股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这场斗争呢,就是帝后势力和恭亲王他们这个帝胤势力结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大臣势力。 事情要从咸丰死这天说起,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咸丰死了,死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咸丰死之前做了三件事,第一,指定他独生子同治做皇太子,以后继承皇位。第二,就是任命了八个大臣,当时叫赞襄政务八大臣,就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他弟弟大学士肃顺,底下就是景寿,是咸丰的妹夫,额驸、御前大臣,还有四个军机大臣,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还有第三,他有两枚印章,就是“御赏”和“同道堂”,“御赏”章让慈安掌握,“同道堂”的章归同治掌握,同治年幼归慈禧掌握。皇帝发布诏谕的时候,必须盖上这两枚章才能生效,这样就起到一个互相牵制作用。这三条很重要,七月十七他就死了,第二天,七月十八,就尊两个皇后,就是尊慈禧和慈安做太后,就是两宫太后,因为原来是皇后,儿子当了皇帝,她就作为太后,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圣母皇太后”,大家注意,凡是亲生的母亲封太后都叫“圣母皇太后”,不是亲生的母亲叫“皇母皇太后”,有这么一个差别,所以慈安叫“皇母皇太后”,慈禧叫“圣母皇太后”。 从咸丰十七日死,到七月底十多天,主要就做了这两件事情,那顾命八大臣做什么呢?这时候第一办丧事,第二就是处理一些日常的军机事务,但是政变已经在酝酿,怎么酝酿呢?就是恭亲王奕訢在北京要求到承德奔丧,八大臣不同意,北京事情很重要,你不要来了,奕訢就又申请,说我的亲哥哥故去了,我要去奔丧,几次申请,后来同意了,你不让他弟弟来给他哥哥奔丧也不合理,就同意了,八月初一,奕訢赶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在咸丰灵前痛哭哀悼,祭奠之后,就要求见两宫太后,八大臣不同意,说叔嫂见面有所不便,奕訢提出来,请八大臣一块见,两宫太后也急于见奕訢,说你们说不便,你们一块陪着共同见,八大臣一想,人家家里头的事情,我八大臣是朝臣你参加见面是什么意思?就退步了,就退让,说是奕訢可以单独见他的侄子同治,和他两个嫂子,就是两宫太后,见了之后,两宫太后和奕訢秘密谈了两个多小时,就在这两个小时之间,把这次宫廷政变的决心、计划、步骤做了安排。 《我的前半生》说,他听说,溥仪听说,说奕訢是化妆成了喇嘛见了两宫太后,总之是经过很多曲折,不容易见的。这一次见面就把“辛酉政变”的计划定下来了,这时候奕訢是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慈安二十五岁,奕訢见了两宫太后之后没有走,在承德停留了六天,这六天奕訢是政治上很成熟,也很有心计,对顾命八大臣,毕恭毕敬,表现非常谦和,心情很悲痛,要跟他们一起渡过大丧的国家的难关,麻痹了八大臣,六天之后,奕訢就赶回北京。 八月初五,就任命醇郡王奕譞,就是七阿哥任正黄旗汉军都统,就是在北京要掌握军队的实权,第二天初六,御史董元醇就上了一个奏章,这个奏章主要意思两条,第一条就要两宫太后亲自理政,等皇帝长大之后再归政,第二条就是要简派一个到两个亲王辅政,这就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辅政的一个前奏,这个奏折上了以后,因为从北京还要到承德,八月十一,就讨论董元醇的奏折,两宫太后、同治、加上八大臣,讨论董元醇的奏折,这时候奕訢在北京了,八大臣不同意,慈禧和慈安就坚持要批董元醇的奏折,争吵很厉害,说肃顺“声震殿堂”,有的书记载因为争吵很厉害,同治吓得直哭,而且尿了裤子,不欢而散。八大臣准备特别是载垣、端华准备用不理朝政,就是我不听政了,来相要挟。 经过几天,八大臣考虑表面上做了让步,缓冲一下,可以这样子,意思是等回了北京再说,回了北京皇帝发了丧之后,他们掌握了实权怎么做都可以。到了八月十八日,就宣布咸丰的灵驾九月二十三起驾,二十九到北京。这个八大臣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咸丰七月十七号就死了,九月二十三号才开始运这个灵,你中间时间很长了,就给奕訢他们做政变一个准备的时间,九月初四发生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慈禧就说,说郑亲王端华你这个事情太多,忙不过来,也别累坏了,端华就说,那这个步军统领我不做了,行在统领我还做,就是在承德这个步军统领他还做,北京的这个步军统领他就不做了,慈禧接着茬就说:“那就让奕譞做吧”。于是奕譞就做了北京的步军统领,整个北京城的卫戍部队,完全在奕譞控制下,不久又任命奕譞做善捕营,管善捕营的事情,抓人的,就把军权和警卫权交给了奕譞,这是九月初四。 九月二十三,咸丰的灵驾从承德起运,这里面又发生重大事情,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就是说孩子他太小,同治才六岁呀,你要一面走一面哭,从承德跟着灵柩回来,说这孩子让他先回去,只陪灵驾一天,完了就直接回北京,到北京之后,再迎接这灵驾,八大臣也觉得有理,那就让同治先回去吧,同治六岁呀,说他妈妈得陪着,这样两宫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驾之后,就陪了一天,然后又从小道,迅速赶回北京。咸丰灵驾起驾以后,赶上天下雨,道路泥泞,到北京的时间就推期,一直到了十月初三,咸丰的灵柩才运到北京,这里面就有文章可做了,两宫太后和同治九月二十三起驾,九月二十四就从小道迅速往北京赶,九月二十九到了北京,当天接见恭亲王奕訢,第二天三十号发动政变。 政变的谕旨事先拟好了,那两枚章“御赏”和“同道堂”的章就在她们手里头,先盖上御赏章,又盖上同道堂章,谕旨生效了。你八大臣你可以拟定谕旨,但是你不盖章不能生效,这一生效呢,任命了新的军机大臣。三十日,九月三十日,宣布免去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大学士肃顺、御前大臣景寿,还有那四个军机大臣的职务,他们不干,说我们还没有草拟谕旨。现在公布了,都盖了章了,新的军机大臣就入宫办事了,就派了奕譞,他是步军统领啊,他又管善捕营事,到了密云,这个时候肃顺还跟着灵柩,夜里头正睡得很香,打着呼噜睡觉的时候,突然就进了屋子,就把他给逮捕了,肃顺不服,不服你也不行,抓了之后,就押到北京,到了牢房一看,那个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已经被抓进来了。 第二天,十月初一,宣布恭亲王奕訢是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十月初六,还有谕旨也盖上御赏和同道堂章,宣布赐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尽,派员到了宗仁府空的屋子里头,亲自监视这两个亲王自尽,把端华的亲弟弟肃顺大学士处斩,押着要斩的时候,肃顺不服,咆哮谩骂不服,刽子手用铁柄打他,把两个腿的胫骨打折了跪下了,完了就斩首。景寿因为是咸丰的妹夫,革职还保留一份俸禄,那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其中穆荫还发往军台效力,到十一月初一,慈禧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左边站的就是恭亲王奕訢,右面站的是醇郡王奕譞,就是六阿哥和七阿哥,“辛酉政变”以慈禧,以两宫皇太后和奕訢的胜利,以顾命八大臣的失败而结束。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能够胜利?这一次政变做得是干净利落。 “辛酉政变”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原因很多,我主要想说四点: 第一争取民心。英法联军打到北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没有的,洋鬼子打到北京,占了天坛,进入皇宫,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过的,而且把圆明园烧了,怎么交待?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第一条说这个就是由于当时在事大臣的责任,因为端华他们诱擒了巴夏礼,事态扩大,他们才打到北京,因为他们误导了咸丰皇帝,所以他才到承德避暑山庄,咸丰想回来,他们还阻挠不让回来,所有历史责任,一律加到顾命八大臣的头上,这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当时的官心、军心、民心的不满,一律都倾泻到八大臣头上,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八大臣成了替罪羔羊。 有时候我想,如果八大臣回到北京,把丧事办完了之后,也可能把奕訢他们惩办了,《北京条约》就是你奕訢签订的,所有责任就加到你奕訢头上,然后杀了你奕訢以谢天下,所以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紧紧抓住了官心、民心、军心的不满,把这些不满引导到八大臣身上,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 我举一个例子,当时两个集团,朝廷一个是承德集团,一个北京集团,承德集团主要是八大臣,我都说过了,那北京集团主要是谁呢?王公贵族以奕訢、奕譞为代表。朝廷里面一个叫文祥,文祥是军机大臣,他和奕訢关系好,当时咸丰要逃难到承德的时候,文祥不同意,文祥说应该在北京,肃顺他们不满意,所以五个军机大臣四个到了承德,就把文祥留在北京,五个军机大臣四个都是顾命大臣,就把文祥甩开了丢在北京,文祥肯定不满意。第二是桂良,桂良是奕訢的岳父,到承德的时候,没让桂良去,把桂良留在北京。第三个是宝鋆,政变之后做了军机大臣,宝鋆是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是肃顺兼着,他们逃跑之前要钱,装修这个避暑山庄,宝鋆说没有钱,说现在各个方面都很困难,装修从缓,就没让保军到承德,把他留在北京。第四个是翁心存,就是翁同龢的父亲,他对肃顺不满,有一个事情跟肃顺有冲突,肃顺把翁心存降五级,留在北京。还有一个叫贾桢,是皇帝的老师,他说我不去,贾桢是山东人,进士,很有骨气。历史记载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说贾桢“日危坐”,正襟危坐,日危坐天安门,阻拦夷人进入皇宫,他在天安门前正襟危坐,阻挡英法联军进入皇宫,很有骨气,他是有身份的人,是皇帝的老师,你像文祥、桂良,宝鋆,翁心存,贾桢,地位很高,和社会名流都站在奕訢一边,他们都对八大臣很不满意,这就形成了奕訢这个集团的力量,所以惩办了八大臣,北京的这个集团以奕訢为首的北京集团,可以说是拍手称快。 第二就是掌握皇权。八大臣以为他们掌握了实际权力,但是在当时的帝制社会里,最主要权力是同治,同治虽然才六岁,但是那两枚图章在他妈妈手里,一个“御赏”,一个“同道堂”,朝廷里头其他的大臣拟好谕旨之后,盖上章就可以生效,你军机大臣也好,大学士也好,六部尚书也好,盖上章就可以罢免了,盖上章就可以任命,两宫太后和奕訢紧紧地抓住这个皇权,利用这个皇权,一举粉碎了八大臣集团。 第三抢占先机。就是先发制人,八大臣集团肯定他们也有想法,他还正在办理丧事呢,还在麻痹,这边已经做好政变准备了,肃顺陪着灵柩还在路上呢,就把你给抓了,抓完了之后,很快迅雷不及掩耳,把三个最主要的两个自尽,一个处斩,其他五位革职。 第四破釜沉舟。这一场宫廷斗争可以说是你死我活,八大臣集团把丧事处理完了之后,必然要对付以奕訢为首的集团,和两宫太后,有的书记载,说慈禧在承德听说肃顺向咸丰皇帝建议,就是说汉武帝的时候,那个钩弋夫人的故事,“杀其母而立其子”。这故事是这样的,就是《汉书·外戚传》讲了一个故事,就汉武帝非常宠爱的一个夫人就是钩弋夫人叫赵婕妤,汉武帝晚年要立谁呢?要立钩弋夫人的儿子做太子继承皇位,他怕钩弋夫人将来专权,叫做“主幼母少”,主就是小皇帝年龄太幼,夫人又年轻,必然出现太后专政的局面,先把钩弋夫人杀了,立她的儿子做太子继承皇位,这就是汉昭帝,谁辅政呢?就是大将军霍光,大家都很熟悉了,肃顺用了这个典故提醒咸丰,就是立同治皇帝,把他母亲杀了,免得皇后专权,有的书这样记载,所以咸丰一死,慈禧战战兢兢,不知道哪天就被杀了,完了让她儿子来做皇帝,所以这场政变对慈禧对奕訢都是可以说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所以慈禧,慈安也同意了,和奕訢可以说是破釜沉舟。 这场政变的结果,就是两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做议政王、军机大臣,历史又重演了,顺治当年的时候,六岁登极,母后皇太后就是孝庄,皇叔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历史又重演了,几乎完全相似,但是,有两点不同,第一点当年的孝庄太后没有在台前,而是在幕后,用太后训政懿旨的名义,来辅佐他的儿子顺治。慈禧相反,慈禧在台前“垂帘听政”,这是第一。第二点不同,睿亲王多尔衮当时摄政,只是七年,他死了之后,顺治就亲政了,恭亲王奕訢不是,一直到同治死他还是议政王军机大臣,所以同治在位十三年,几乎就没有亲政,“辛酉政变”之后就出现了这么个局面,清朝的体制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垂帘听政”,这是清朝历史上没有过的,后来又演变成皇太后专权,演变成慈禧专权,实际掌握朝政四十二年,影响清朝的历史,影响中国近代的历史,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下一讲,我就要讲同治的新政,同治重修圆明园和同治死因之谜。 同治(下) 一个处于社会动荡之间的王朝,新兴洋务求强;封建保守的顽疾,却使新政浅尝辄止,丧失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六岁登极的小皇帝,十九年的短暂人生,放荡的生活断送了年轻的生命。 同治之死是因为天花?还是梅毒? 新政之举是功绩?还是败笔? “辛酉政变”之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统治。同治朝的13年间,国内正好处在“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之间。国际处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因此,是一次难得的国内国际条件都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更是激发了中国人“要维新,要求强”的强烈愿望。 面对陌生的西方世界,清政府终于放下架子首次派官员出洋考察,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总理衙门”成立了,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也诞生了,并且派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西方科学。这些梳着长辫,第一次跨出国门的中国少年,他们的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他们的人生命运又将怎样? 六岁就已登极的同治皇帝,由于母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到了十八岁才刚刚亲政,他想能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也想讨得母后慈禧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熟料,他的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的一场轩然大波。 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展现发生在同治朝的风风雨雨。《百家讲坛》11月13日播出,敬请关注。 上一讲我们讲了咸丰死了之后,他6岁的儿子同治继承皇位,在同治继承皇位之后,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就是辛酉政变,在这个之前,为了把顺治的母亲说清楚,我们又介绍一下慈禧的身世和关于慈禧身世的异说,今天我们这一讲,还继续讲同治,我想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同治新政,第二个讲同治重修圆明园,第三个讲同治死因疑案。 “辛酉政变”之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统治。同治朝的13年间,国内正好处在“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之间。国际处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因此,是一次难得的国内国际条件都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更是激发了中国人“要维新,要求强”的强烈愿望。 因为鸦片战争失败了,定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失败了,定了《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先进的中国人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两次都失败了?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要维新,要改革。这个时候,同治还小,没有亲政,内就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外就是恭亲王奕訢,这个时候他是议政王兼军机大臣。 同治新政主要做了这么几件大事,第一设立总理各国衙门,这个衙门的全称叫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就是“总理衙门”,这个机构的设立,不仅是清朝历史上,而且是中国历史上首创。原来处理外国的事情,分在礼部的一部分来做,或者在理藩院下面有一部分在做,主要还是周边的一些国家,正式成立一个中央的国家机构,管理外事工作,还兼有军机处的职能,这是重大的一个制度上的一个创革,总理事务衙门管的事情很宽,外交事务,对外的经济贸易事务,兴办一些新的学堂,兴办一些新的兵工厂,都归总理事务衙门来管,这个机构的总的负责人,当时是恭亲王奕訢,其他还有大学士军机大臣,部的尚书侍郎等重要官员组成,可见这个机构之重要,有了这个机构,后来外国驻清朝的使馆,清朝派到其他外国的使馆,就统一有了一个管理的机构。 第二就是出洋考察,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那个法显和玄奘到西天,那西天也是印度,没有出亚洲啊,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意义很重大,但是郑和没有到欧洲,清朝正式的政府派官员到西方进行考察,是从同治开始,派一个人出去看一看嘛,回来跟他报告一下,到底西方是个什么样子,奕訢奏请了两宫太后同意,就决定选派人出洋考察,报名谁也不报,出洋考察?当年有个苏武,到了匈奴那儿就回不来了,谁敢去呀,但是有一个人叫斌椿,这个人63岁了,他说我去,家里人也阻拦,说你都63岁了,这把老骨头你扔到外面怎么办?他还是执意要去。这样呢,从同文馆派了三个学生,因为他们会外语,再加上他儿子,他儿子因为他父亲岁数大了,路上好照顾,一共5个人,出国考察,到了法国的马赛港,他们在海外停留了110天,看了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看了凯旋门,看了英国的议会大楼,看了欧洲的高等学校,看了很多新奇的东西,机器印刷,工厂,火车,电报,摄影机,这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还见了外国的舰船,兵工厂,回来之后,就向周围的人介绍他在西方的见闻,回来之后,奕訢也很高兴,奕訢也间接地知道了一些外国的情况,从此,就打开了一扇窗户,就是清朝同西方,就是清朝通过这扇窗户来看西方,这么一扇窗户,有了这次出洋考察之后。 接着就是第三件事情,就是培养洋务人才,过去北京也有一个机构培养语言,主要是蒙古语、朝鲜语,主要是亚洲这些国家的语言,因为你跟西方开放了,西方在北京建立使领馆,清朝又要派到国外建立使馆,就需要外语人才,这样奕訢就奏请两宫太后批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就招学生,学生不参加,学外语有什么用,不是我们今天,我读四书五经,可以考举人、考进士可以做官,我干嘛要学英语、法语、德语?学外语很多人不参加,奕訢想了个办法,凡是到同文馆学习的免学费,房费饭钱由政府出,有些人还不参加,考试月考、季考、年考都合格的,给奖金172两银子,在当时很大的数了,一个知县才五六十两银子,这样就招了一批学生,在同文馆学习,后来在广州在其他的地方也照办,这就培养了我们国家早期的外语人才。 面对陌生的西方世界,清政府终于放下架子首次派官员出洋考察,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总理衙门”成立了,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也诞生了,并且派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西方科学。这些留着长辫,第一次跨出国门的中国少年,他们的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他们的人生命运又将怎样? 现在派留学生都抢着去,公费的那就抢着去,自费的也是不得了,那个时候不行,就是决定要派留学生出国,没有人报名,第一个出去留学的叫容闳,因为当时他是在澳门,跟着一个美国人这么出去的,出去以后在那儿先学中学,后来到耶鲁大学读书,读了四年,拿到学位回来,回来他就想办学用不上,后来他就跟着曾国藩当幕僚,就屡次跟曾国藩建议要派留学生出国。曾国藩多次想提这个建议,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终于有一次曾国藩就得到一个机会,就上奏提出要制定一个章程,派留学生出国。奕訢这个人是比较开放,他同意,又奏请两宫太后批准,就正式招生,派学生出国,学生招不来。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詹天佑。那有人就动员他父亲,说让詹天佑出国,他父亲说不行,说我还准备让他将来读书科举考试呢,这个人就说你考进士也未必能考上,考上了也还不如出国学习去,他父亲还是不同意,他说这样,你要是让你儿子出国去留洋读书,我把我的女儿许配给你这个儿子,他父亲说那也行,又是公费,儿子又得了个儿媳妇,就同意了,就这么艰难地招生。 正招的过程里有人又反对,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反对,朝廷的大员上奏折反对,闹得沸沸扬扬,已经报名的人又撤了,我们不去了,最后总共凑了120个人。这样朝廷呢,就派官到美国去管理这事,第一批是三十个学生,因为年龄都比较小,是12到16岁,第一批坐轮船到了美国之后,美国的新闻界轰动,中国12岁到16岁的男孩子梳着辫子,他们感觉很奇怪,但是一接触美国反映很好,说这些孩子聪明伶俐,很有礼貌。那怎么安排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呢,容闳他们就跟美国人商量,美国的医生、律师、教师等等就把这些孩子请到他们家里住,这样,一些美国人生活上还可以照顾这些孩子,都比较小嘛,12到16岁,第一批30,一共先后派了4批,120个学生。 这些小孩到美国以后很新奇,吃西餐,原来是穿着清朝衣服,他觉得不方便,有的小孩就换成西服了,他要运动踢球,弄个辫子也不方便呢,开始有人把辫子缠上,后来个别的学生干脆把辫子剪了,有的小孩觉得美国人跳舞很新鲜,跟着学跳舞,也跟着打球运动,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当时清朝管这些留学生的官员,这个人叫陈兰彬,他一看这得了啊,他就正式写了一个报告,说这些留学生在美国,把祖宗的礼法都丢了,这样培养出来之后,回国不但不能建设,还会对社会有害,这个奏章到了奕訢那儿,奕訢说事情大了,你要把辫子剪了,这事情大了,就报到两宫太后那儿,两宫太后一看,就下令:召回。就把这四批留学生,一律召回,最短的才去了1年多,大部分都没有学成就都回来了。虽然没有完全学成,但是这120个人,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看到了西方的文明,眼界开阔,阅历也丰富了,这些人,后来就成为我们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商界的骨干和精英。 第五洋务求强,清朝的官员社会的名流,经过鸦片战争的失败,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已经认识到,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应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这样就兴起了一个办洋务的一个热潮,一个是买就是从西方买军舰,买大炮,引进,一个是造,就是制造军舰、大炮、枪支,自己要炼钢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江南制造总局,后来上海的近代工业的基础就是这个时候奠定的,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福建的造船厂开始就是同治新政时候奠定的,汉阳制造局,后来的汉阳兵工厂,后来汉阳的武汉的钢铁事业,它的起点就在同治新政的时候,所以同治这个时期,通过设立总理各国衙门,通过派员出国考察,通过开办新式的学堂,通过派出国留学生,通过建工厂开矿山,所以这短短的时间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但是,这个机遇这个事情没有完全坚持下去,我以后还要讲到这个问题,清朝类似的机遇有五次都丧失了,所以最后清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同治新政因为同治这个时期他不亲政,主要还是两宫太后,特别是恭亲王奕訢在那儿主持,那同治自己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就讲下面要讲的同治亲政以后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重修圆明园。 六岁就已登极的同治皇帝,由于母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到了十八岁才刚刚亲政,他想能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也想讨得母后慈禧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熟料,他的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的一场轩然大波。 同治十二年,这一年他才18岁,亲政了,本来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按照清朝祖宗的惯例,同治应该14岁亲政,但是慈禧她不放心,她要垂帘所以把同治的大婚和亲政的时间都推后了,推到18岁不能再推了,所以同治12年,18岁,这一年他亲政了。同治亲政,太后就退帘,你就不能垂帘听政了,这一年慈禧才39岁,还很年轻,那她做什么呢?她就想到当年她在圆明园的生活了,所以她想退帘之后,和两宫太后还住圆明园,但是圆明园这个“天地一家春”被英法联军给烧毁了,同治既为了孝敬他这个皇太后,又为了自己想做一点事情,所以同治12年亲政之后,他就决定要重修圆明园,圆明园经过英法联军的焚毁,大部分建筑被烧了,可以说,成为一片焦土,那圆明园的恢复,银子不是三十万、五十万,也不是三百万、五百万,要数以千万计的银子才可以恢复圆明园。这个时候没有钱呢,太平天国事情刚刚结束,捻军的事情也刚刚平定,又办洋务,建工厂,开矿山,买军舰,制枪炮,都需要钱,还有赔款啊,给西方殖民者赔款,所以朝臣里就有议论。 同治说修,发了一个上谕,说要重修圆明园,让京城内外大小官员“量力助修”,捐钱,说得好听,“量力助修”,那不捐行吗!奕訢呢,本来就不大赞成,皇帝说了,两宫太后也暗示要修,所以奕訢就先捐了银子,两万两,奕訢又指示户部拨库银两万两,各地的大小官员也捐吧,捐了三十万两银子,这点银子对修圆明园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我看康熙乾隆的时候,皇宫修一座宫殿,那还是翻修,大约需要银子五十万两,就是一个宫殿要五十万两,那同治这时候修了圆明园,需要多少呢,他们粗算了一下,大约需要三千多间房子。这样有一个官员、一个御史就上了奏章,说经济比较拮据,暂缓修园,同治火了就把他给罢官了,还有一个御史叫游百川,他也上了奏章,建议缓修圆明园,同治看了这个奏章之后,生气了,罢官,把这个官也罢了,那别人就不敢出面了。 奕訢看着这个问题的严重,奕訢就联合了十个人,三个王,三个大学士,三个军机大臣,加上皇帝的老师,十个人联衔上书。前面说点冠冕堂皇的话了,总的意思就是暂时缓修圆明园,大家注意,三个王,三个大学士,三个军机大臣,还加上皇帝的老师,非同小可,同治是刚亲政,还有点孩子气,要把这十个大臣全革职,这个事情就到了两宫太后那儿,两宫太后一看这事情麻烦了,皇帝和十个大臣僵起来了,两宫太后就出面了,出面了呢,就把大臣和同治召在一起,让同治跪下,两宫太后,主要是慈禧,一面哭,一面说,说十年以来,全仗着恭亲王,挽救这个局面,没有恭亲王有我们孤儿寡母的今天这个局面吗?你怎么能下令把这些恭亲王、醇亲王这些大臣都革职了呢!皇上啊,你要收回成命,让同治跪着一面哭一面说。 满洲的王爷、大学士、军机大臣、皇帝的老师等等都在场,同治就说了一句话,我不修了还不行吗,就是同治罢免这十个大员的谕旨没有下发,宣布停止圆明园的重修,那也得给皇帝一个台阶下,改成修理三海,就是中南海,西苑,那工程就很小了,这件事情前后闹腾了一年,同治亲政之后我算了算,零碎事情不算,主要事情就这一件,还没有做成,同治个性很强,可能像他妈妈慈禧,窝了一肚子火,其他事情又不愉快,有人说他就是微服出行,第二年,就是同治13年,同治得病就死了。 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治到底怎么死的?应当说是一个历史疑案,到了18岁他就要亲政了,亲政了办了一件事:重修圆明园还没办好,心情也不高兴。家里头也不高兴啊,孩子大了,要给儿子娶媳妇了,选谁呀,秀女都来了,慈安和慈禧意见不一致,慈禧看好一个,凤秀的女儿,她看好了,慈安就看好了另外一个,叫阿鲁特氏,看好那个女孩子,俩人意见交换了以后,也还意见不一致,慈安觉得这个女孩子好,慈禧觉得那个女孩子好,那不能娶两个皇后,就让同治来你看一看,同治呢,就同意那个阿鲁特氏,就是慈安选的那个,他妈妈不高兴,我给你选的皇后你不同意,那个东太后不是你亲妈呀,她选的你同意了,慈禧这个人嫉妒心又比较强,这样子吧,你选这个做皇后,阿鲁特氏,那个做慧妃,做一个皇妃,就同时娶了,又加了几个妃和嫔。 这个慈禧性格是有点特别,她就很反对同治跟这个皇后好,皇后到同治那儿,她就经常敲打,皇后和同治不住在一块,她就高兴,有一段时间呢,同治和皇后就分别居住,但是大家知道,这时候同治他小啊,他才18岁,所以,同治和他母亲在这个事情上,是关系不太好,这个小皇后也很为难,亲近了皇帝,婆婆不高兴,婆婆高兴了,你疏远了皇帝,他也不好啊,两面为难。同治13年,同治就死了,这小皇后那当然是非常悲痛了,哭得死去活来的,而且据说这时候皇后怀孕了,几天几夜痛哭不思饮食,丈夫死了,跟婆婆关系又不好,这日子就很难过了,吞金自杀,又救活了,还是哭,她父亲崇绮官是尚书,就跟慈禧奏报这事,说她整天这么哭,又不吃饭怎么办?慈禧说了一句话:“随大行皇帝去吧。” 什么叫“大行皇帝”?就皇帝死了之后,正式入土之前,他已经死了,叫大行皇帝,小皇后她爸一听就明白了,就是让他女儿殉葬啊,小皇后的爸爸就跟女儿把这原话说了,同治死了74天之后,小皇后暴崩,有的书说就是自尽了,这么一个皇后被逼死了。 我们还是说同治,同治家庭不幸,跟他母亲关系又不好,就得病了,同治十三年得病了,19岁,第一种说法是天花,根据就是正史记载说是天花,《医案》,清宫太医的《医案》说是天花,宫里就挂这个红帘避邪,官员呢穿花的衣服,天花嘛,穿花的衣服,当时的讲究叫前三后四,就是穿七天花衣服,据说这个天花高潮的时候是七天,但是同治是规定12天,就是穿花衣服12天,从大光明殿请痘神娘娘,进了皇宫,把它供奉起来求神保佑,两宫太后也是祈求祖先来保佑同治,但是还没有救过来就死了,这是第一种说法,《翁同龢日记》也说了,因为他去看同治,有痘,长的有痘。 第二种说法就是死于梅毒,因为同治是微服出去,有人说到前门外八大胡同,我看那个书说不是到那儿,因为那个地方太招眼,到崇文门里,崇文门有几家私院,太监引导他去。这样呢,就招上病了。《翁同龢日记》里写,他看到同治病重的时候,长了脓包,挤的脓挤了一盅,还有一次挤了半碗,就流脓,大一点疮口烂得像小碗那么大,我不懂医学了。所以有人就认为,同治是死于梅毒。因为官方不能这么记载,有人说这个《医案》是改了,按照慈禧的口吻,就是天花这么来记载,下药也这么记载。 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就是天花加梅毒,就是他得了天花了,又有梅毒,两个并发,或者是先得了梅毒又得了天花。总之,两个病并发,所以既有天花的症状,长了水痘,麻点,麻子的脓包,也有梅毒的特征,两种病加在一起,最后不治死了。现在正史的记载,清史界通行的记载,就是按照官方的记载,按照《实录》官方的记载,就是同治死于天花。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供学者们去研究,他们做结论。目前,清史讲到同治的时候,死亡的原因就是官方的说法,死于天花,同治死之前,两宫太后,召见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等。官员名字一大长串了,宣布立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就是光绪,继承咸丰的皇位,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平辈,都是“载”字辈,所以他继承的是咸丰。奕譞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当时叩头痛哭,事情就这么定了。接着就是光绪继位,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下一讲,我们就讲光绪。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