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百家讲坛 ->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清十二帝疑案 皇太极 -> 正文阅读

[其它杂谈]百家讲坛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清十二帝疑案 皇太极 [第18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百家讲坛: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清十二帝疑案 皇太极

  公元1626年9月,六十八岁的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因宁远战败,深受炮伤,未留遗诏,含恨而逝。在不见刀光剑影的继位争斗中,身处不利地位的皇太极,却力克群雄,终于继承先父遗位,成为大清的第二任皇帝。

  是皇太极先后纠正了先父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完善了后金的政府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

  是皇太极确定统一华夏的宏伟目标,是他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是皇太极命令军队建造当时最先进,最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

  是皇太极用计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炮,使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他究竟有着怎样的智谋,竟然得以扭转劣势,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皇太极文治武功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大清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回望他金戈铁马、文治武功的传奇一生。精彩内容,尽在《百家讲坛》!

  今天讲努尔哈赤的继位者,清朝的第二个皇帝,皇太极,皇太极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35岁登极,在位17年,享年52岁。皇太极的一生可以分作三个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天聪朝时期,和崇德朝时期,今天我按照皇太极的人生轨迹分作五个题目来讲。

  一,少年励志,登上大位。皇太极小时候和女真少年一样,五六岁就练习骑马射箭,七八岁就驰骋山林,弯弓射猎,所以他就练就了强壮的身体,和娴熟的技艺。当时女真人出去打仗的时候,这些孩子们“欢欣雀跃,泣请随行”。通俗地说,哭着、喊着要跟着去打仗。皇太极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他是文武兼长。他很有幸,他7岁的时候,努尔哈赤主持创制了满文,并且开始推行。所以皇太极是满洲少年当中第一批学习满文的。因为他刻苦学习,后来皇太极是精通满文。他还很有幸,在努尔哈赤的衙门里面,有一位浙江籍的汉人,叫龚正陆,负责汉文文件的起草和机要工作。他向龚正陆学习汉文,所以皇太极小时候,既通满文,又略通汉语。朝鲜有一本书里说,说胡将中,就是努尔哈赤这些子弟将领中,惟独皇太极识字,就是说皇太极既精通满文,又粗通汉语、汉文。这在当时的女真青少年当中,皇太极可以说是佼佼者。不仅如此,皇太极从7岁开始,就管理家务,他父亲把这个事情交给他,史书这样记载,说:“努尔哈赤委以一切家政,不烦指示,即能赞理,巨细悉当”。就是皇太极从7岁开始管理家务,这个话可能有所夸张,但是协助他父亲管理家务应当是事实。努尔哈赤的家庭是很复杂的家庭,皇太极他的母亲和庶母有16位,兄弟16位,姐妹8位,还有内外朝臣。大家知道《红楼梦》里头的王熙凤,管理贾府是非常复杂的,努尔哈赤这个大家庭的管理也是极其复杂的,皇太极在从小参与管理家政的过程当中,他培养了管理的经验。

  皇太极从20岁就跟着他父亲出兵打仗,勇敢善战,到24岁的时候他就做了主旗贝勒,就是主管一个旗。25岁的时候,皇太极就位列四大和硕贝勒,地位仅次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所以皇太极在他16个兄弟当中已经是出类拔萃。

  一、幼年丧母。皇太极的母亲是叶赫那拉氏,14岁嫁给努尔哈赤,这一年努尔哈赤30岁,生了皇太极之后,皇太极虚岁12岁的时候他母亲病死。这么点儿一个小孩子,失去他母亲的抚养和照顾,是他很不利的一个条件。二、父亲太忙,母亲故去了不能照顾他,父亲可以多关照。但是,努尔哈赤起兵之后,东伐西讨,南征北战,强敌四逼,内外困难,可以说努尔哈赤非常之忙,日理万机,没有时间来很好照顾少年的皇太极。三、外公仇家,皇太极的外公是叶赫贝勒,他的外公死了之后,他的两个舅舅,就是布斋和那林布禄,作为叶赫的贝勒,在讲努尔哈赤的时候,我提过,就是叶赫贝勒布斋和那林布禄纠合了哈达、辉发、乌拉等九部联军进攻努尔哈赤的建州,努尔哈赤当时形势非常之危急。但是,布斋骑着马进攻的时候,马被这个木桩绊倒,他从马上栽下。建州兵正在撤退的时候,一个战士叫武谈,回过身来一个箭步就骑到了布斋的身上,一刀把布斋砍死,布斋的弟弟那林布禄,惊吓落马。有的书说,布斋死了以后,把布斋的尸体劈成两半,一半归还叶赫,另一半留在建州。从此,叶赫和建州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皇太极的母亲临死之前,想要见他娘家母亲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通知这事情,叶赫贝勒不许,因为两家是仇家,努尔哈赤非常生气,后来打下叶赫之后,努尔哈赤大开杀戒,进行报复。皇太极的外公是仇家,对他继承大位是不利的。四、排行居中。努尔哈赤16个儿子,皇太极排第八。年长有好处,早一点跟他父亲出兵打仗,立下赫赫战功;年幼也有好处,女真有个习俗,就是幼子继承制,皇太极是不长不幼,恰恰居中,这是不利条件。五、没有同胞。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他的五哥莽古尔泰,有弟弟德格类,还有妹妹莽古济。他的幼弟多尔衮有哥哥阿济格,还有弟弟多铎。皇太极是就自己,同胞兄弟没有,就缺少一个互相支持他一种力量。六、母未封后。就是皇太极的母亲生前的时候,没有做大福晋,也就是说没有做皇后,那么皇太极就不是嫡子,又不是长子,嫡子、长子继承有有利的条件,他不是。那皇太极母亲封为皇后,是他母亲死了之后,皇太极自己做了皇帝才追封他母亲为皇后的。上面我讲了这六个不利条件,都是不利于皇太极继承大位。

  努尔哈赤有16儿子,当时位列四大贝勒的,就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就是争夺大位最有希望的就这四个人。皇太极怎么在这四个兄弟当中,能够突出,夺得了皇位,他就有很多的心智和谋略。大贝勒代善年纪长军功多,为人厚道,但是有问题。就是天命六年,有一个小福晋叫德因泽向努尔哈赤讦告,说是大福晋派人送吃的给代善,代善接受了,而且吃了。又派人给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接受了,但是没吃,这是一。二、大福晋经常在深夜出了宫苑,含义很深。第三、在宴会和聚会的时候,大福晋盛装艳饰,同大贝勒是眉来眼去,这三件事情不得了,告到努尔哈赤面前,努尔哈赤说派人调查,调查的结果属实。努尔哈赤很为难,修理了大福晋理由是什么,处理大贝勒,代善的理由是什么?家丑不可外扬,这些事情是隐隐约约、说不清道不明。努尔哈赤想了一个办法,以大福晋私藏金银财宝为名,就把大福晋给修理了,这件事情既修理了大福晋,代善又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威信大降。

  还有一件事情,代善他的前妻的儿子,跟后妻关系不好,代善就要杀了他这个儿子,叫硕讬。努尔哈赤不同意,反复地调查,调查清楚了就是代善的这个后妻中间挑拨,很不高兴,代善为了讨好他父亲,就把他的后妻杀了。努尔哈赤说,说你要杀死你亲生的儿子,你还杀死你的后妻,这种人怎么可以做国君呢?这两件事情代善威信下降,就没有条件也没有资格来争夺大位。二贝勒阿敏,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舒尔哈齐的儿子,舒尔哈齐有了问题,努尔哈赤把他圈起来,后来忧愤而死,这个事情和阿敏也还有关系。努尔哈赤宽大,没有处理阿敏。他后来做了第二大贝勒,阿敏又和富察氏有关系,底下我还讲到富察氏,既是侄子又有问题,也没有资格来争夺这个大位。三大贝勒莽古尔泰,莽古尔泰他母亲犯了罪,莽古尔泰亲手把他母亲富察氏杀了,莽古尔泰这种行为,他做一个统兵大将,勇敢、坚强是可以的,但是做一个国君是不可以的。这样四个大的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都失去了争夺大位的资格和条件,就剩了皇太极了。

  皇太极下面还有弟弟,就是多尔衮和多铎。他父亲临终的那年,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女真有幼子继承的这种传统,他们的母亲就是阿巴亥,大妃阿巴亥。皇太极和其他几个贝勒商量了之后,就趁着努尔哈赤刚死的时候,说先父有遗言,要大妃殉葬。大妃不同意,说我还有孩子呢,我有三个儿子,那两个都很小,皇太极说这是父亲的遗言,在这种情况下,大妃阿巴亥,就自缢而死,也有说用弓弦勒死的。大妃一死,她的儿子多尔衮才15岁,那个儿子多铎才13岁,失去母亲的支持也不可能同皇太极争夺大位。这样努尔哈赤死了之后,代善的儿子叫岳託和萨哈廉找到代善跟他父亲说:四大贝勒,就是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态:是吾心也。我也赞成,在家商量,第二天开诸贝勒会议,因为努尔哈赤规定,新的大汗要贝勒会议讨论选举,还可以罢免。这样在贝勒会议上代善首先提出来,说经过商量了,由皇太极来继承大位,大贝勒提出来之后,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等等也都赞成,这样皇太极就在努尔哈赤之后继承了大位,这是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调整政策,整合图新。皇太极继承他父亲的大位之后,一方面要巩固他父亲的基业,另一方面要调整政策,纠正他父亲晚年犯下的一系列的错误,具体来说,皇太极主要做了四件事情:第一,汉族。努尔哈赤晚年他对汉族有一种歧视的政策,上一讲我讲过,努尔哈赤是含恨起兵,七大恨告天,对汉族有一种歧视。努尔哈赤对汉人,特别是辽河以西的汉人,强迫迁到辽河以东,他们扶老携幼,叫苦连天,到了辽河以东怎么办?和辽河以东的人,我给归结为四同:粮食同吃,房屋同住,耕牛同用,土地同耕,这社会秩序大乱。对汉官,努尔哈赤规定,原来辽东的汉官到八旗贝勒下,自己的马不能骑,自己的牛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汉官死了之后,他的妻子年纪大的,给贝勒家做奴仆,那妻女年轻的,就做贝勒家的妻妾。皇太极没这样做,皇太极通过两次考试,选拔了428名汉族的儒生,让他们做秀才,从中又选了16个人做举人,免除他们奴仆的身份,还给予奖励,这里头一部分人后来到了文馆参加了皇太极政权的任职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汉儒实行两次考试,选拔了428名秀才,发挥他们作用,皇太极这样调整政策的结果,史书记载八个字,叫做:“民心大悦,仁声远播”。这话可能夸张了,但是说明皇太极这样调整政策,符合民心,得到汉族人民的认同。

  二,蒙古。努尔哈赤的时候实行抚绥蒙古的政策,皇太极继承了他父亲的政策,又有所发展。譬如说联姻,编旗,编蒙古八旗,重教,重喇嘛教,赏赐、救济等等。我特别说一下联姻,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册封一后四妃,正宫皇后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皇后的侄女,西宫麟趾宫贵妃那木钟,原来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囊囊福晋,她投降之后皇太极娶了,就变成他的妃子,生了一个儿子就叫博穆博果尔,下一讲到顺治里头还专讲这个事情。东次宫,衍庆宫,巴特马·璪,也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西次宫,永福宫庄妃,是皇后的侄女,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就是顺治皇帝的生身母亲,到顺治的时候还要讲这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皇太极一后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都算,娶异民族的一后四妃可以说空前绝后。皇太极为什么这样做?主要就是通过联姻,加强满蒙联盟。

  三,满洲。努尔哈赤兴起之后女真人,后来吸收了汉人、朝鲜人、蒙古人、达斡尔人,锡伯人等等。那到这个时候,怎么样反映民族共同体的新面目,怎么样凝聚满洲自己的力量?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我先讲一个故事,就是据历史记载,蒙古一个人放羊,发现了一只羊三天不吃草,用羊蹄子老刨一个地方,这个牧羊人很奇怪,就是在羊蹄刨的地方挖出一块玉玺,用汉文写着篆字,叫“制诰之宝”,这个玉玺据说从汉朝时候就传下来了,到元顺帝北逃的时候,后来就丢了。挖出来之后就献给了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林丹汗死之前就把这个玉玺给了他的苏泰太后和他儿子额哲,苏泰太后额哲把这个就献给皇太极。皇太极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统万年之瑞”,天赐之宝。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公元1635年11月22日,皇太极正式下令,把族名定为满洲。他说:“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这个族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典册上,现在,发展到大约有一千万人。皇太极通过这个就把满族的共同体形成的标志改成满洲,整合了整个满洲自己内部的力量凝聚到一起。

  四,国号。努尔哈赤的时候国号叫“后金”,也叫“大金”。皇太极得到了刚才说的一统万年之瑞非常之高兴,到天聪十年,就是崇德元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有一个重大的举动,就是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这一天在盛京笃恭殿举行隆重盛大的典礼,在这个典礼上大贝勒代善用满文宣读表文,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用蒙古文宣读表文,汉人孔有德用汉文宣读表文。这就意味着这个时候的皇太极不仅是满洲人的皇帝,也不仅是蒙古人的皇帝,而且是汉族人的皇帝,是大清国所有臣民的皇帝。在这里面我补充一个故事,就是为什么叫大清?当年努尔哈赤落难,骑着一匹大青马逃难,后边清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就是追赶,马跑得太累了,这个大青马就累死了。努尔哈赤非常伤心,就对这个大青马说,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这国号就叫“大青”,那这个“青”和“清”是谐音了,这是一个传说故事,大家不必当真,至于清朝为什么叫“大清”,这个“清”字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不讨论了。

  三,四向用兵,开拓疆域。皇太极对外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用兵,开拓疆域,进图发展。一,向东用兵,两征朝鲜。朝鲜曾经同明朝联合三次出兵攻打建州,血洗建州山寨,特别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州受到明朝和朝鲜双方面军队的打击,朝鲜派了一万多军队。皇太极继承大位之后,天聪元年,派二大贝勒阿敏统帅三万军队渡过了鸭绿江打朝鲜,攻占了平壤,朝鲜国王李倧逃到了江华岛。不久朝鲜国王投降,阿敏和朝鲜国王李倧结下了“兄弟之盟”,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举行登极大典,朝鲜使臣在沈阳,大家都行三跪九叩大礼,朝鲜使臣立而不跪,清朝的官员让他跪,他不跪,按着他跪,爬起来还不跪,衣服都撕扯破了。大典之后皇太极大怒,朝鲜和明朝结好,出兵打我,现在我要讨伐你,皇太极亲自统帅大军过了鸭绿江,一直打到朝鲜的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就逃到了南汉山城,皇太极率着军队来包围南汉山城,李倧把他的妻子、儿女、重要的大臣都送到了江华岛,但是朝鲜军队抵挡不住,皇太极又派多尔衮通过船渡海到了江华岛,把朝鲜国王的王妃、子女、大臣都俘虏了。但是,多尔衮善待他们,以礼相待,李倧一看不行了,投降。就在汉城汉江的东岸一个叫三田渡的地方举行受降典礼,清朝和朝鲜在这个典礼上结下了“君臣之盟”,朝鲜承认清的国号,称臣,朝鲜国王由清朝皇帝册封,这一仗皇太极亲自出兵到朝鲜,结果清朝和朝鲜结下了君臣之盟,皇太极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结果:一、朝鲜原来依违于明清之间,现在倾向了清朝;二、朝鲜变成了清的后方基地;三、朝鲜解决了,皇太极帅兵西征,免去了东顾之忧。

  二、向西用兵,三征察哈尔。蒙古察哈尔部同明朝定有盟约,共同对付金,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自称是全蒙古的大汗,皇太极亲自带兵同林丹汗作战,兵到了兴安岭,林丹汗西撤。皇太极又第二次征察哈尔,到了大同宣府一带,林丹汗西逃青海。第三次是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统兵征讨察哈尔,皇太极的军队到了黄河托里图一个地方,是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滩,死了。

  公元1626年9月,六十八岁的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因宁远战败,深受炮伤,未留遗诏,含恨而逝。在不见刀光剑影的继位争斗中,身处不利地位的皇太极,却力克群雄,终于继承先父遗位,成为大清的第二任皇帝。

  是皇太极先后纠正了先父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完善了后金的政府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

  是皇太极确定统一华夏的宏伟目标,是他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是皇太极命令军队建造当时最先进,最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

  是皇太极用计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炮,使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他究竟有着怎样的智谋,竟然得以扭转劣势,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皇太极文治武功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大清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回望他金戈铁马、文治武功的传奇一生。精彩内容,尽在《百家讲坛》!

  今天继续讲《清十二帝疑案之皇太极》

  三、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第一次是天聪三年,第二次天聪八年,第三次崇德元年,第四次崇德三年,第五次崇德七年。我重点讲两次,就是第三次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派阿济格统帅军队绕过蒙古,突破长城,到了北京周围。主要骚扰京畿地区,良乡、涿州、通县、顺义、密云、平谷、怀柔,史书记载,阿济格的军队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撤退的时候,到了长城的冷口,阿济格率领他的军队,据谭迁的《国榷》记载,叫做:“艳服乘骑,高奏凯还”,穿着绚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一面奏着音乐凯旋过冷口回去,俘获人畜17万,排几十里地,过了四天才过去,临过冷口之前把树上树皮劈了,留下白茬儿,写上四个大字:“各官免送”,其得意忘形之状,四个字可以看出来,就是“各官免送”可以看出来,明朝的军队高起潛等,尾随而不敢击。清朝军队过了冷口之后,奏报杀了三个人,还是老百姓。第四次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统帅军队从沈阳出发,绕道蒙古突破长城,到了京东,沿着运河往南打,一直打到济南,攻克了济南府的府城,连克一府、三州、五十五县,明朝的德王被清朝俘虏了,明朝山东的布政使、巡抚、知府都被清军杀了,这一次多尔衮俘获了人畜,46万,大家想一想从盛京沈阳到济南府两千多里地,特别是长城以里,完全是明朝的天下,孤军深入,攻占了济南府,连破一府、三州、五十五县。撤退的时候,沿着运河撤退的时候,因为他俘获的人、畜、财宝、金银几十里地络绎不绝,这样从长城口回去的。可见,明军之腐败,皇太极五次或亲自,或派兵攻入中原,一方面就皇太极做军事家来说,表现他的胆识谋略,另一方面也给中原人民,屠城、掠夺、蹂躏造成了涂炭和灾难。

  四、向北用兵,两征索伦。黑龙江地区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黑龙江的上游、中游、下游都归附了清朝,我这里举一个上游的例子,上游主要是索伦部,索伦部一个首领叫博穆博果尔对皇太极不是很服气。皇太极就决定出兵要把黑龙江上游地区完全归附,第一次出兵得失相当,第二次出兵可以看出皇太极的谋略。他采用“声南击北”的一个策略,就是南面出兵来打,派了一小股精锐的蒙古骑兵后面,抄他后路,他想我往南打的时候,你必定往北逃,逃到齐洛台的地方,就是今俄国赤塔,就把博穆博果尔捉获。到这个时候皇太极实际控制的地域黑龙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皇太极经过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四个方面用兵,两代人的努力,到了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初三,皇太极正式宣告,说:“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就是说清朝实际控制疆域东起鄂霍茨克海,西到青海,南临长城,北跨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东北到库页岛,面积大约500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当时实际控制的面积大约相仿,这个意义很重大,后来清军入关就没有时间再往北用兵了,顺治、康熙的雅克萨之战都是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基础上,我们今天东北的版图基本上是皇太极、努尔哈赤时期奠定的。

  四、善于学习,长于谋略。

  一、善于学习。善于学习是皇太极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心智高下,事业成败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想举文化政治军事三个例子。先举文化的例子,皇太极自己精通满文,略通汉文,他下令巴克什达海等翻译汉文的书籍,譬如说历史类,《金史》、《通鉴》;经书类,《论语》、《孟子》,军事类《素书》、《六韬》;小说类《三国演义》《水浒传》,皇太极是愿意听别人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自己也看《三国》,皇太极的实录里面记载有五十多处说他学习的事,朝鲜一个使臣,他接见他,他跟朝鲜使臣讲,关公和黄忠交战易马尚义的故事。在皇太极的推动下,满族的官员很快地加强学习汉族的文化,大大提升了满族的文化素养。政治方面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的时候,主要学习蒙古的政权的范式,皇太极主要学习中原明朝政权结构的范式,他设立了文馆,相当于后来的翰林院,设立了内三院,就是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相当于内阁。建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原来八旗包揽一切,现在行政的事务主要归六部,军事的事务重点归八旗的都统,八旗的固山额真,就是军事事务重点归八旗。还设立两个衙门,就是都察院和理藩院,都察院主要管监察,理藩院主要管民族事务,特别是蒙古事务,还有朝鲜事务,这样皇太极在中央政权机构就建立了三院六部二衙门。三、我举一个军事上的例子,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就是红衣大炮,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吃了亏,有人说被炮打伤了,皇太极不服气,在宁锦之战当中又吃了亏,皇太极非常生气,说:“昔太祖皇帝攻宁远不克,今我攻宁锦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皇太极从战败当中总结一条经验,就是明军有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清军没有,他就要制造红衣大炮,明朝的红衣大炮主要通过澳门从国外进口的,他没有这个条件,只有五年,从1626年到天聪五年1631年,只有五年的时间,就在沈阳仿造成功了红衣大炮,皇太极用这批红衣大炮围城打援,发挥了巨大威力,并且组建了重军,叫“乌真超哈”,后来改成了汉军,从此明军有的先进武器,清军有。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朝没有,在力量对比上,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皇太极不仅善于学习,而且长于谋略。

  我举三个例子,一设反间计,害袁崇焕。皇太极他们父子在辽西打宁远战败,打锦州战败,再打宁远还战败,袁崇焕守的这个宁远成为皇太极进攻山海关的一个主要军事障碍,军事上除不掉,怎么办?就是用计谋,我刚才讲的皇太极是五入中原,第一次就是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统帅军队绕过袁崇焕的防区,从蒙古间道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接打到北京。袁崇焕这个时候是在山海关附近,得到军报,日夜兼驰,率领九千骑兵,叫“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到了广渠门外,崇祯皇帝不许进城。十二月初一,旧历隆冬寒天,官兵露宿,兵没有粮,马没有草,同皇太极的军队作战,袁崇焕身上中的箭,像刺猬皮一样,但是打败了皇太极的军队进攻。皇太极惯用调虎离山、围城打援的计谋,把袁崇焕调到北京,完了就用了一个计谋,就是三国演义“蒋干盗书”那计谋。这个计谋原来不知道,后来修《明史》看了满文档案,才知道这个记载,《清太宗实录》有记载,说:“高鸿中,鲍承先尊上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就是皇太极抓了明朝太监囚起来,让他的两个将领高鸿中和鲍承先,旁边,中间隔一层破笠墙,大声说,说咱们小声说别让别人听见,说作战的时候,看得“上”,皇太极,和袁崇焕的人有一种秘密的约定,千万千万不能说,咱们小声,实际大声说。那两个太监假装睡着了,听到了,第二天就把太监放了,放了太监就回到皇宫了,就告诉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以议兵饷为名,让袁崇焕进城。城门是关着的,袁崇焕怎么进城?把他装到一个筐子里头,袁崇焕是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装到一个筐子里头,用绳子吊到城上,完了到了皇宫平台,崇祯没有议饷,下令袁崇焕逮捕,第二年,八月就在西市将袁崇焕磔死,千刀万剐。皇太极是不费一兵一卒,不用一枪一炮,借着崇祯皇帝的手杀了袁崇焕,这叫做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所以,《明史·袁崇焕传》说:“自袁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我举第二个例子,皇太极对祖大寿。祖大寿是明朝的总兵,袁崇焕死了之后,明朝辽东防线最杰出的将领就是祖大寿,皇太极打祖大寿战不胜,怎么办呢?祖大寿守大凌河城,皇太极派军包围了,围困,长期围困。城里没有吃的杀马,马杀完了,没有吃的,杀弱兵和残兵,没有烧的马骨和人骨做柴禾。祖大寿没有办法了,要投降,跟你皇太极讲条件,说是我的家眷都在锦州,我要投降了,明朝会把我家眷都杀了,我建议这样,就是我假装突围,你们就追,我到了锦州之后,把我的家眷整顿好了之后,你们打锦州,咱们里应外合,这样锦州你也打下来了,这样我的家眷也保住了,这不很好吗?皇太极犹豫,他手下的贝勒将领不同意,说是祖大寿有诈,诈降,皇太极他熟悉《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有个是七擒七纵孟获,皇太极说可以,就乘着一个雾天就攻打大凌河城,祖大寿乘着雾带着一批人就突围,这边又放炮又呐喊没有真抓,祖大寿就逃了,逃到了锦州,皇太极就派人秘密联络,说我要打了,我是外攻你内应,锦州不就打下来吗,祖大寿就不理这茬了,就是假投降。后来又打松锦之战,又把祖大寿包围了,到最后局面非常悲惨,祖大寿又投降。这个时候皇太极手下将领说要把祖大寿杀了,第一你欺君,你说你投降,你不投降。皇太极说不能杀,说他要入关,好比是一个盲人走路,祖大寿投降之后,就是有人给我领路,祖大寿和他的兄弟,祖家兵就投降了,皇太极对他们做了一个安置,今北京祖家街就是原来祖大寿入北京之后的住处,死了之后那儿的祠堂,从这里头可以看出来皇太极的胸怀和谋略,和崇祯皇帝可以做一个尖锐地对比,皇太极把自己的敌人招降了,变成自己的将领,崇祯皇帝把自己忠心耿耿的将领杀了,自毁长城,所以明清最后两个结果一兴一亡,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三个例子,松锦大战,巧用兵法。当时辽河以东全是清朝的,辽河以西就剩了几个城了,一个是锦州,一个是宁远。皇太极,我先围锦州,他的谋略第一叫“围城打援”,我围你锦州城,你明朝必然来救,救的时候打援。锦州被围,军报到了北京,崇祯皇帝下令要救援,派洪承畴做总督,统帅八个总兵,十三万军队,四万匹战马来救锦州,皇太极第一计成了,我围城打援你来援。第二计,“断敌粮道”,十三万军队往前走,皇太极把他粮道给断了,你不是从宁远运粮,我把粮道断了,13万军队三天没有吃的,整个官兵意志涣散,有人提出就退回到宁远来找粮,退的时候,恰好高桥设伏,设了伏兵,吴三桂总兵最后剩了二十个人,逃到了宁远,可见之狼狈。四,“瓮中捉鳖”,洪承畴率了一万多军队没有办法,就龟缩到松山城是一个瓮城,皇太极就把松山包围,用里应外合的办法就把城打下了,捉住了洪承畴。五、劝敌投降,捉了洪承畴怎么办?好多将领说把他杀了,皇太极说不行,不能杀,要劝他投降,皇太极亲自劝降,把自己穿的皮衣服给洪承畴披上了,洪承畴一比,崇祯皇帝对将领什么样,皇太极对将领怎么样?他说了一句话,真天子也,投降了。后来洪承畴为清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洪承畴、范文程是其他将领所不能替代的。皇太极完全用谋略取得了松山大战的胜利,这一仗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明朝十三万五军队全军覆没,努尔哈赤兴兵以来,同明朝有三次大战,第一次萨尔浒大战,结果明朝由军事进攻变成军事退却,努尔哈赤由军事退却变成军事进攻。第二、沈辽大战,努尔哈赤占领了沈阳和辽阳,标志着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结束。第三次就是松锦大战。松锦大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清朝在辽西统治的确立,并且为不久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奠下了基础。

  这个时候中国的天庭上有四颗明星,一、崇祯皇帝,二、农民军首领李自成,三、察哈尔林丹汗,四、清太宗皇太极,四种力量各自代表不同的民族和群体利益,就是皇太极、崇祯、李自成、林丹汗各代表自己民族或者群体的利益,四种力量斗争的结果,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滩,时年42岁,崇祯帝煤山自缢,陪着他的就是太监王承恩,崇祯才34岁,李自成做了一天皇帝,死在湖北九宫山,时年39岁,李自成、崇祯帝、林丹汗他们的基业都归到了皇太极和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名下,最后,变成了大清的基业。

  五、不善己合,盛年离世。我在上一讲讲努尔哈赤的时候提到,努尔哈赤之所以成功,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什么叫“己合”,就是心理平衡、生理平衡,皇太极英雄豪杰,铁骨峥峥,但是,他有两个弱点,性格上的弱点,就是太爱生气,过于重情。

  一、太爱生气。皇太极是个性情中的人物,爱哭爱生气。举一个例子,皇太极派军队包围锦州,长期围困,时间太长了,围的兵就有点懈怠,换防的时候就回家了,正好明朝插一个空子就把粮食偷偷运到锦州。皇太极发现之后就大怒,换防进城的军队,皇太极下令一律不许进城。这些军队在城外,没有吃的、没有烧的、没有帐篷,露宿。后来哀求、求饶,皇太极对有关的贝勒做了处分。 说你们可以回家,这个气还没消,回家之后不许入署办公,官员们就又求饶,说好话,皇太极说可以入署办公,但是不许进大清门,不进大清门很多事情不能请示、不能决定。前后半个月的时间,皇太极作为一个大清皇帝,把大清门关了,不许他的各部官员办公,进大清门。皇太极我说两个字叫“罢朝”,朝廷的“朝”,皇太极你太爱生气了,你防守疏忽了一点,该处分谁处分谁,该杀谁杀谁,该撤谁撤谁,你不能罢朝了,把大清门都关了,六部衙门都关了,都不办公了,气性太大,气大伤身,这是一。

  二、过于重情。举一个例子,皇太极的爱妃就是关雎宫的宸妃海兰珠病了,这个时候皇太极正在松山前线指挥。皇太极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预备车驾,立即返回,返回路上一点多钟,沈阳又来报了,说海兰珠病重,日夜兼程往回赶,夜里头赶到皇宫,海兰珠死了。死了伤心也是人之常情,皇太极就哭,白天哭,晚上哭,不吃饭不喝水,送葬,在城外五里地殡葬,皇太极亲自哭,沿途哭着去,送完葬以后住帐篷里头。朝鲜人记载,说:“汗大加悲痛,归路哭泣不止矣”。一个皇帝呀,妃子死了,从城外沿途不停地哭,一直哭到皇宫,回来之后,送饭吃不吃,送水喝不喝,觉也不睡,过于哀伤得了病了,病得很严重昏过去了,宫里头乱作一团,找萨满,求神,求医求药,就算抢救过来了。从此,皇太极得了重病,可能是中风了吧,隔了一年皇太极就死了,52岁,我说皇太极是太爱生气,过于重情,不能制怒,也不能以理制情,自戕身体,过早死了,如果皇太极多活八年,也不过60岁嘛。那么,坐在北京金銮殿上的不是顺治,而是皇太极,统一中原的不是多尔衮,而是皇太极,皇太极死后的谥号就不是清太宗了,清初叫做三祖一宗,他父亲努尔哈赤是太祖,他儿子顺治是世祖,他孙子康熙是圣祖,他自己是太宗,因为他临死留下了两大遗憾,一储位未定,二大勋未集,就是没有迁都北京、统一中原,这个遗憾留给他儿子顺治去解决,下一讲我讲清朝第三个皇帝清入关以后第一个皇帝顺治,谢谢大家。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7] 本页[18] 下一页[19]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危机
星际桥梁
会说话得天下
中国名山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动物乐园
百家讲坛
生活常识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3 01:23:31  更:2021-07-03 02:53:4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