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经典故事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 历史名将:戚继光 -> 正文阅读 |
[经典故事]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名将:戚继光 [第42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41] 本页[42] 下一页[43] 尾页[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7~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叉、钯、棍、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祖辈均系明代将领,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父戚景通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严明,曾任都指挥使。戚继光自幼生长在将门,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军事生活的熏染,很早就抱有忠心保国之志。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他以祖父辈为榜样,“留心韬略,奋迹武闱”,决心为保卫海疆做出贡献。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王朝为抵御蒙古鞑靼部南袭京城,把蓟州(今天津蓟县,当时指山海关至居庸关一线)列为边镇,由山东、河南抽调官兵戍防。戚继光曾一连5年,每年都有一段时间率领本部人马到这一带执行戍务。在此期间,他曾两次上书明廷,献备敌方略。 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备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地区倭患严重,戚继光调浙江,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率军抵抗倭寇。他见旧军素质不良,“兵无节制,卒鲜经练,士心不附,军令不知”,作战不力,即向上司提出“招募新兵,亲行训练”的建议后至义乌招募农民、矿工3000余人,组成新军,称“戚家军”。这支军队经过严格训练,成为熟悉军纪、法度,熟练手中兵器,能够奋勇作战的队伍。继光还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改造了队列体制,创造了鸳鸯阵法,使长短兵器配合作战,用火器、弓箭掩护,在抗倭作战中发挥了巨大威胁力。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皆,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 次年夏,奉命进剿猖獗于福建沿海的倭寇。当时横屿岛(今宁德东)是倭寇在闽北的巢穴,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他周密部署,选择退潮之机,命将士轻装进剿,携草盖淤泥铺路,出敌不意登岛,歼倭2600余。乘胜捣毁倭寇盘踞牛田(今福建南)和林墩(今莆田南)的巢穴。因功升都督佥事。 四十二年四月,奉命率兵万余急赴福建,与俞大猷、刘显部联合进攻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今莆田东南),斩倭2200余,升福建总兵。同年冬,倭寇万余围攻仙游(今属福建)。次年二月,他率军数千驰救,以计惑敌,稳住倭寇,等待援军到达后,采取内外配合、各个击破的战法,解仙游之围,乘胜追歼逃倭数千。此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抗倭战场,至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 隆庆二年(1568),明廷特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军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安全。在作战训练中,戚家军使用了飞刀、飞枪、飞箭及火箭车等先进武器。后来他受人排挤,于万历十一年(1583)调广东。不久,被诬陷夺职,回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故。 后记 戚继光在40多年的戎马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堪称一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谈兵者遵用焉”。 《纪效新书》有两种:一为十八卷本,一为十四卷本。 一、十八卷本 一般认为十八卷本的《纪效新书》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前后,是戚继光早年在东南沿海抗倭时所作。 十八卷本每卷一篇,篇名分别为:《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 戚继光主张重视古法,通晓古法;而又竭力反对迷信古法,墨守古法。同时,戚继光还注意吸收他同时代人的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卷十二中就收录了御倭名将俞大猷的《剑经》,卷十四还收录了当时各个拳派的拳击方法。 为了使士兵容易弄懂和乐于接受,戚继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书的内容传播快,收效也快。在卷三《临阵连坐军法篇》开头便讲:“凡临阵的好汉,只有数人。每斩获首级常是数十百人丛来报功,再不想你一起人退为报功,使众兵相望,误认是败走,大家都走了。况一个贼首,数十人来报,若斩数十贼首,就该数百人来报!不知这一阵上,能有几个数百人,反是自误了性命!此临阵第一禁约。”在第四卷中又说:“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道理令人信服,行文通俗明白,本来是严厉的军法禁令,却能让人感到如聆谆谆之教。 戚继光在书中提出“练将为重,而练兵次之。夫有得彀之将,而后有得彀之兵。练将譬如治本,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练将是治军的根本,只有练出良将,才能练出精兵,而练将最重要的是练将德。将德最重要的是心术要正,要有不二之心。他还提出,要得到良将,就应广泛罗织人才。采取读书加实践的办法,加以培养训练。 至于练兵,他提出首先要注重选兵,即士兵的家庭出身和思想品质。他说:“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他认为“乡野愚钝之人”“诚信易于感孚,忾气易于振作”(《纪效新书·原选兵》)。实际上要求以朴实、勇敢的农民为兵源。这既能保证军纪易于维持,训练能见实效,又利于建立较好的军民关系,得到百姓的大力支持。 戚继光主张从实战出发进行练兵。在训练中,他坚决反对搞“花架子”,认为那是“无益之艺”。他说:“设使平日所习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指兵器)熟便得一件之利。”他讽刺当时明军陋习说:“奈今所学所习,通是一个虚套。”“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纪效新书·或问篇》)因此,他不单纯要求士卒学好单兵动作、个人技艺,更要求练好队列教练、战术动作。他说“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跳动。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纪效新书·或问篇》)。 二、十四卷本 十四卷本是戚继光晚年写成的,约成书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四卷本共分十二篇,即《束伍》、《耳目》、《手足》、《比较》、《营阵》、《行阵》、《野营》、《实战》、《胆气》、《守哨》、《舟师》、《练将》。它吸收了《练兵实纪》“胆气”、“练将”等内容与原《纪效新书》(十八卷本)主要内容相结合,使他的治军理论更加完善和深刻,特别是在水兵和火器运用及各种兵器协同作战方面,增加了新的内容,表明戚继光军事思想已由单兵种冷兵器作战向多兵种协同火器作战为主转变。这部书比十八卷本内容更系统、逻辑性更强,就其学术价值而言,在十八卷《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之上。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41] 本页[42] 下一页[43] 尾页[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经典故事 最新文章 |
互助与关爱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
意林成功故事 |
外国文学故事 |
动物感动录 |
世界民间故事 |
世界上下五千年 |
红尘之恋 |
世界民间故事 |
意林成功故事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