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诗词散文 -> 唐诗鉴赏辞典 -> 罗隐诗鉴赏 -> 正文阅读 |
[诗词散文]唐诗鉴赏辞典 罗隐诗鉴赏 [第144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43] 本页[144] 下一页[145] 尾页[18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唐诗鉴赏辞典: 罗隐诗鉴赏
生平简介 罗隐(833—909),唐著名文学家 。本名横,字 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县)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 ,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为避战乱而返归故乡,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鏐 ,钱鏐很赏识他的才华 ,光启三年 (887),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天祐三年(906),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不久病卒,终年七十七岁,是唐代享有高龄的诗人之一。 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言绝句,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 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传世。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罗隐诗鉴赏 这首诗以《雪》为题 ,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 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丰年 ”,本来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 一场瑞雪即便能够促进来年庄稼的丰收,百姓的景况又会怎么样呢?他们饥寒交迫的处境能得到些许的改善吗?唐朝末年,沉重的赋税徭役把人民逼上了绝路,广大百姓的命运是不能以一场丰收来获得彻底改变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等诗句,就是黎民悲惨命运的写照。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农民是没有任何美妙前景可以展望的,他们的前面处处是“饥寒交迫”和“死亡” 的路标,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飘缈的未来,而是严酷的现实!如何医治“眼前疮”才是他们所真正关心的。一场大雪的降落,给富人带来的自然是赏雪的雅兴,因为丰年是属于他们的;而对穷人来说,则不啻是降落了一场灾难。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在暴风雪袭来的寒夜,他们无处栖身,就只能成为“冻死骨”而陈尸街头旷野。面对一场瑞雪,富者高兴贫者愁,这是多么悬殊的感情差别呵! 《雪》的可贵之处,不仅主题思想深刻,而且构思新颖,不同于历代咏雪诗中借咏而颂扬“皇家的瑞气”的俗套,另外,诗中对为富不仁者的讥刺之情也历历如绘,可触可感。开头“ 尽道丰年瑞 ”的“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次句的反问,是诗人进一步给“尽道”者所出的一道难题。三四句虽然好似信笔点染,轻描淡写,但其中所包含的讥刺之情更加冰腾跃如,给人造成强烈的冷隽感。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 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 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 一笑君王便著绯! 罗隐诗鉴赏 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之后,唐僖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急忙逃往四川。一路上,有个耍猴的艺人也随同前往。这人驯猴有方,他驯养的猴子乖巧异常,能够按照礼仪的规定,像大臣一样地站班朝见皇帝。因此,这个耍猴人就博取了僖宗李儇的欢心,下令赏赐他以朱绂。于是,这个艺人便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一跃而当上了大官。罗隐有感于此事,写下了这首政治讽刺诗,诗中,诗人把自己屡试不第的不幸遭遇与耍猴人的平步青云的事实同时提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压抑贤才、重用庸才的不合理性,同时,也抨击了封建皇帝的昏庸腐败和不理国政的荒唐之举 。它宛如一幅辛辣的讽刺漫画, 悬挂于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至今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选材典型,是这首诗歌重要的艺术特色。在唐朝末年,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已经到了极点,统治者的丑行真是比比皆是,闻不胜闻。但是诗人没有面面俱到地罗列封建帝王的劣迹,而是选取了耍猴者获宠邀恩这样一个既典型又带普遍意义的材料入诗,把嘲讽的对象贬得体无完肤,窘态毕露,收到引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喜剧效果。 其次,对比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也使诗歌增色不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对比分为正对与反对两种,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正对是以并 列的事物相比较,反对则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物互相映衬。这首诗中,诗人以自己的屡试不中,仕进无门与耍猴人凭雕虫小技而腾达于仕途的绝然相反的两种事实互相映衬,对比鲜明,从而巧妙地把诗人的愤懑之情表达出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七 夕 罗 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 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 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 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 惆怅佳期又一年。 罗隐诗鉴赏 七夕,阴历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渡过银河与织女为一年一度相会。这天晚上,民间陈列瓜果,穿针乞巧。这首诗就是写七夕的。首联 :“络角星河菡萏 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角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络 是网络,当指雾气网络在角宿上。星河,天上的银河,是分离牛郎织女的。菡萏天,是荷花盛开的天气。大概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 次联:“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这里就要写七夕的诗而言。玑:小珠。三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李商隐《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这是制作结 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簇是指丛聚成团,把香罗几重叠起来缝制圆顶帐子,正是丛聚成团,故称簇。窈窕,状美好。“排窈窕”,既指安排得很好 ,也指安排好织女,窈窕也指女子的美好。 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 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婵娟 ,美好,指织女星。 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相对照。二联专写人间 ,不提七夕 ,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三联又是对照写法 ,“香 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 。“铜壶漏报” 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笑 ”,与第四 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不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吗?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但这首诗题为《七夕 》,应以写牛郎织女 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吧?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金陵夜泊 罗 隐 冷烟轻霭傍衰丛, 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 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 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 思量应在月明中。 罗隐诗鉴赏 金陵,是六朝帝王之都,这里曾演出过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穿城流过的秦淮河是目睹这些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历史迈入晚唐,天荒地老,昔日擅六代豪华的秦淮河,在兵火余劫之后,呈现出寒水烟笼,萧瑟冷落的衰败景象。在一个秋色迷离的傍晚,十上不第、传食诸侯、因人成事的诗人罗隐,泊舟秦淮,目击眼前衰景,白云苍狗的尘寰之感涌上心头,他写下这首吊古悲今的伤心之诗。 冷烟、薄霭、衰丛,诗一开始就以愁惨之墨,描绘出一幅惨淡的秦淮秋暝图。在这令人惆怅的伤心之夜,一只旅船缓缓地向河岸靠去。首联在写景叙事中点出“夜泊金陵”诗题。其中“断蓬”二字用得极巧妙,秋蓬根断,随风飘荡,来去无所,正喻诗人身不由己的飘泊生涯 ,而“蓬”音与船篷之“篷”相同, 驻蓬,犹言驻篷,即泊船,故“蓬”字用,在一石二鸟,既叙事,又写情,富于形象。 中间两联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夜色初临,河岸上刚点燃的几处酒店夜火,惊起了水边草丛中栖息的征雁,传来阵阵凄唳的鸣叫和鸟翅扑打声。旅船靠岸,风帆下落,盘旋在桅杆四周的昏鸦纷纷惊叫着高飞躲避。啊,昔日歌吹动地,灯火彻夜的秦淮河,如今竟成了征雁寒鸦的世界!在这阒寂的秋夜中,远处大江的涛声显得格外清楚、格外急促。秋阴遮盖下的山上,那摇落的树干一枝枝孤零零地伸向朦胧的夜空,仿佛正在倾听那急促的涛声挟带着三百年金陵王气,消逝在远方的夜空。 秦淮河啊!秦淮河,自古以来,你伴着这虎踞龙蹯的金陵,审视着人间的沧桑变化,那些曾经在你身边风流一世的六代人物,如今都在哪里?在白日喧嚣的阳光下,人们难以寻找他们的踪迹,想来在这清冷的月光下,他们的精灵正和你一起,静听着寂寞的潮水拍打眼前这座空城,凝视着月色朦朦的大地吧。 在金陵这块土地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怀古之作,刘禹锡的《 金陵怀古 》、杜牧的《夜泊秦淮》等诗,千古为人咏唱不衰,这些作品将诗人心中那一股故国萧条悲叹之感融入金陵山水,它们与金陵同在。罗隐这首《金陵夜泊》,显然受前辈诗人风格熏染 ,但它 能够在被白居易称为“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的刘禹锡《石头城》之后,跻身金陵怀古诗精英之列,这不仅得力于为人激赏的“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的名句,更在“ 罗隐一生身 ”的个性特色,即“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而终不离乎一身”(《桐江诗话》)。正因为罗隐身当末世 ,所以他有深 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意识 ;正因为他处于军阀混战, 兵火遍地的乱世,所以他的生命价值感更加激烈;又因为他一生坎坷、感遇辄发,为人忌恨,所以他对人生的凄凉体会更深。这些充满人世忧愁的情感熔铸在诗歌意象中,使全诗意境悲凉凄清。 诗人选择了若干与自己悲凉身世可能建立同构关系的意象,来表现其潦倒落魄之情,在这样一种创作思想支配下,昔日繁华富贵的金陵,在诗中就以冷月寒烟、空山急浪围绕笼盖的面目出现,充斥其中的是枯树衰草,征雁暮鸦,升腾在夜空中的是那些为悲剧命运哀泣的六朝亡灵。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幻想意象交织反射出诗人凄苦的心态。 罗隐诗固多讥刺,但在辛辣尖刻的讽刺和强烈的抨击中,也处处流露出乱世中不得志的伤感和种种忧患,说他是讽刺诗人固然可以,也可以说他是感伤诗人,此诗即可证明。 筹笔驿 罗 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 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 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罗隐诗鉴赏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 讨尽良筹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 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 ”,因为上句已用 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 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象李商隐诗里说的: “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三联 :“千里山河 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 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 蜀国千里山河 ,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 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 ,主要是指诸葛亮, 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末联归结到筹笔驿 :“唯余岩下多情 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 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这首诗先想到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尽良筹”,这就跟筹笔驿的规划军事结合。 既然是“尽良筹 ”,怎么他的出师有利有不利?这就 开出二联,归于时运 ,时来才有利,运去就难办了。 三联归到运去 ,于是孺子抛弃山河,谯周主张归降。 归结到岩下水的多情。这里把诸葛亮规划的胜利和挫折归于时运 。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真不黍, 关张无命欲何如?”也认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于关张无命,不能帮助他北伐,也归结命运。温庭筠《经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他称蜀国为下国 ,称魏国为中原,含有上国的意思。 下国和中原对抗,含有大小强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说“中原逐鹿不由人 ”,即认为偏处西南的弱小的下国 要跟中原强大的魏国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国来统一中原,也非人力能达,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归之于时运或天命了。这样的看法胜过两篇《筹笔驿》的看法。 就写筹笔驿说,李商隐诗的开头 :“猿鸟犹疑畏 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何焯批:“起二句即目前所见,觉武侯英灵奕奕如在 。”看到筹笔驿上的猿鸟还 像在畏筒书,风云长期在保护营栅,极力写出诸葛亮的英灵如在。这个开头是既切题又推尊诸葛亮,写得非常有力,不是罗隐的多情永傍驿流所能比的。 董仲舒 罗 隐 灾变儒生不合闻, 谩将刀笔指乾坤。 偶然留得阴阳术, 闭却南门又北门。 罗隐诗鉴赏 这首诗是批评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 。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里说 :“灾者,天谴也;异 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想用天 的灾异来压制皇权,要皇帝有所戒惧,不要为非作歹。 他在《贤良策对一》里说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这样说,在限 制皇权方面有一定作用,不宜完全否决。作者认为儒生不应该讲灾变来压皇权,泛泛地用文字来指说天地的灾变为谴责君主。在封建社会里,没有力量来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董仲舒用灾异来告戒君主,是有它的积极性的 ,虽然君主也可以把灾异归到大臣身上, 来打击大臣。作者这样说,实际上是在巩固皇权,反对臣下用灾异来限制皇权 。谩:通慢,泛说的意思。 下联 :“偶然留得阴阳术 ,闭却南门又北门。” 《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治国(侯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师古曰:“谓若闭南门,禁举火,及开北门 ,水洒人之类是也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这里说,董仲舒认为天旱或多雨,是阴阳失调 所造成的。认为雨是阴,旱是阳 ;求雨要把阳关闭, 放开阴。因为南门是阳,所以要关闭,北门是阴,所以要开。火是阳,所以禁止举火。水是阴,所以用水洒人。这里指斥他用调整阴阳的方法来求雨,把南门关闭。到了雨水过多时,又关闭北门来开南门。这样指斥他的行为可笑是对的。 董仲舒这种阴阳术,《 董仲舒传 》里作了揭露: “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 。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 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这里讲他言灾异碰壁,从此不敢再讲灾异,这是揭露他讲阴阳术的荒谬。但班固也说 :“掇 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若干篇。”认为他的《贤良对策》借灾异来限制君主胡作非为部分,还是加以留存,载在传里。这样的看法,比罗隐开头的话高明。 就诗说,后两句点出董仲舒的阴阳术,是“闭却南门又北门 。”只把具体的做法写出来 ,不加评论,让读者自己去评判,而可笑之意自见,这是高明的艺术手法。 京中七日立春 罗 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 近水游鱼迸冰出。 罗隐诗鉴赏 作者是晚唐文坛上的一位奇才,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但因为他性好讽刺公卿,痛恨社会政治的昏暗,因而长期羁留京师。尽管他“十二三年就试期”,但仍是“五湖烟月奈相违”(《感弄猴人赐朱绂》)。他至少参加了十四年的考试,仍是榜上无名;因而愤愤更名,改罗璜为罗隐。他滞住长安,大概想起隋代著名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因而在“ 京中七日立 春”之时,便慨然而作。 据载,薛道衡聘陈,南陈的君臣都知道薛是有隋一代最著名的诗人,因而盼望他能当场作诗。于是他在“人日”(正月初七),便挥笔而作了。当他写了首句“入春才七日”时 ,人们掩口而笑,并窃窃私语, 觉得这实在不像诗句 ;而他写下“离家已二年”时, 人们便都不敢再轻觑了!而他写完“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时,君臣便大加称赏,觉得南陈文人,人可与匹敌。 罗隐此作,却比薛道衡的诗更为怪诞,一上来便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读起来简直有点开玩笑,觉 得这哪像诗呢?但仔细一想,却比薛诗写得更佳。薛诗是屈指一算,虽“入春才七日 ”,但已是“离家已 二年”了 ,隐隐透出思归之情。而罗诗的七个数字, 却表明他是一日一日地数,一天一天地算。写出了他羁驻异地,实在痛苦难熬;给人以度日如年之感。而次句的“万木生芽是今日 ”,不仅包罗了薛诗的“思 发在花前”之意,且比薛“思归”更早,早到了万木刚刚生芽之时 !薛诗的“人归落雁后”,写出了“人 不如雁”之思,的确写得不错,而罗诗却写作“远天归雁拂云飞”,不仅写出了群雁同归的得意洋洋之状,也有力地衬出自己无翅可展的苦肠。这就比薛诗的意韵更浓郁,也更加形象化。末句的“近水游鱼迸冰出” 则离开薛诗而另辟新径,更是即景生情的佳句,表现出诗人急不可待的归隐之意 。诗人在《下第作》中, 早就说过:“年年模样一般般,何似东归把钓竿。”在《寄黔中王从事》诗中也说 :“今日举场君莫问,生 涯牢落鬓萧疏 。”而在《曲江春感》中,他要“一船 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他要坚决归隐,再 也不受统治者所设考场的欺骗了!读了这末句“游鱼迸冰出”之情景,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人归隐情真,巴不得要马上离京师而赴五湖归钓的情态。 此诗的主要特点是:归隐情切,含而不露,语言浅近,蕴意却深。罗隐的诗 ,大都写得“峭直可喜”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录》)而此诗却达到了“峭直”与“蕴藉”的统一。 赠妓云英 罗 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诗鉴赏 罗隐一生怀才不遇。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唐才子传》),却屡次科场失意。此后转徙依托于节镇幕府,十分潦倒。罗隐当初以寒士身份赴举,路过钟陵县(今江西进贤,结识了当地乐营中一个颇有才思的歌妓云英。约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过钟陵,又与云英不期而遇。见她仍隶名乐籍,未脱风尘 ,罗隐不胜感慨 。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叫道: “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罗隐便写了这首诗赠她。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 ,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 。“钟 陵”句回忆往事。十二年前,作者还是一个英俊少年,正意气风发;歌妓云英也正值妙龄,色艺双全 。“酒 逢知己千杯少 ”,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甚洽,都 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显然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人近中年了。 首句写“别”,第二句则写“ 逢 ”。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相传汉代赵飞燕身轻能作掌上舞(《飞燕外传》),于是后人多用“ 掌上身”来形 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妙。从“十余春”后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推想她当年是何等美丽出众了。 如果说此处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 ,那么, 第三句“君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 ,“我未成名”显然又回到这 话题上来了 。“我未成名”由“君未嫁”举出,转得 自然高超。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适合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君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 、反诘之词代替回答,促使读者去深思。 它蕴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 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君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如人”么?这显然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 )。反过来又意味着 :“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君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读者也就可以体味到了。此句读来深沉悲切,一语百情,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 ”,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 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叹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高傲之气 。“俱是”二字蕴 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叹,即使费辞亦难讨好。 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言少意多。 从文字风格看,此诗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亦谐亦庄,耐人寻味。 黄 河 罗 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 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 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罗隐诗鉴赏 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 ,而是借事寓 意,抨击和讥嘲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污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 ,也无济于事。 接着又用“天意难明”四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 ,如刘禹锡《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 里沙 ”。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聘想 象,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 ,是因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 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 ),必是运用“曲”的手段,即不正 当的手段。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察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奔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 ,所以作者说它 “才出昆仑便不清 ”。这也是有寓意的 。“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污浊了一样。 五、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 :“使 河如带,泰山若砺 。”翻译出来就是:要到黄河象衣 带那么狭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 )。第六句说的是汉代 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地。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有寓意。上句是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恰巧,唐代开国皇帝也叫“高祖”),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象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象衣带时才肯放手。 下句又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极的周围。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 。(他们 既然占据了“ 北斗 ”,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 ),只要经他们的援引,自然飘飘 直上,不须费力了。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传说“黄河千年一清 ,至圣之君以为大瑞”(见 王嘉《拾遗记·高辛》),所以诗人说,三千年(应是一千年)黄河才澄清一次,谁还能够等得着呢?于是笔锋一转,不无揶揄地说:既然如此,就不劳驾您预告这种好消息了!换句话说,黄河很难澄清,朝廷上的乌烟瘴气同样也是改变不了的。这是对唐王朝表示绝望的话。此后,罗隐返回家乡杭州,在钱镠幕下做官,再不到长安考试了。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构思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他指,手法也颇为高明。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见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 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论”。 西 施 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诗鉴赏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女人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 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自有时”表示 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耽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这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 ,越王并不宠爱女色, 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读来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皇帝仓皇出 逃四川,至光启元年( 885 )才返回京城 。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 ,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 ,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劝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自 遣 罗 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诗鉴赏 罗隐仕途坎坷 ,十举进士而不第 ,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丧情绪 ,其 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略,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特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初看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状,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 。次句不说“多愁多 恨”太无聊 ,而说“亦悠悠”。悠悠,不尽,意谓太 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 ,不特是趁韵而已。 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 得即高歌失即休 ”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仅指出这一点仍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突出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曲》相比较,便不难看到 。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 ,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 、及时努力的意 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 ,“今 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并不雷同。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迭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突出了首句的意思 :“今朝有 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 ,“明日 愁来明日愁 ”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 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属名词 ,后“愁”字乃动词, 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迭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 鹦 鹉 罗 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 语得分明出转难。 罗隐诗鉴赏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 》,是托物 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发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 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 ,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故鹦鹉亦称“陇客”。诗人 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抚它:且莫感慨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可惜。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的 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晰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 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惹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鏐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宠幸,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鏐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 ,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 却耐人寻味。 金钱花 罗 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将。 罗隐诗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娇美可爱 。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 在咏花。 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 ,诗人就极口 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 。“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写出金钱 花柔弱美妙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呢!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瞩目。 “依依相伴向秋光 ”,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 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 ,就象情投意合的伴侣, 卿卿我我,亲密无间,给人以悦目怡心、美不胜收之感。金黄色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 ,色泽鲜丽, 娇艳动人。作者把金钱花写得楚楚动人 ,可亲可爱。 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然一读下文,便知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面两句议论:“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权贵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挖掘砍光了!这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揭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魅力。 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 ,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 ,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 罗隐的诗,笔锋犀利泼辣,善于把冷隽的讽剌与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别具一格。此诗就表现出这个特色。 柳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 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诗鉴赏 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论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这一切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写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因而较之一般的送别诗,这首咏柳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创新。 诗题曰“柳”,即是咏柳,因而通篇用赋,但又有比兴。它的比兴手法用得灵活巧妙,若即若离,亦比亦兴。首句即景兴起,赋而兴,以送别带出柳:晴和的春日,灞水桥边,一批又一批的离人,折柳送别。 次句写柳条依拂,相偎相倚,比喻显豁,又兴起后两句的感慨 。“相偎相倚”,写出春风中垂柳婀娜姿态, 更使人想见青年男女临别时亲昵、难舍的情景。他们别情依依,不胜春意缠绵。然而他们不象亲友,更不类夫妻,似乎是热恋的情侣,还仿佛彼此明白别后再无会期,要享尽这临别前的每刻春光,实际上这是倡女送别相好客人。后二句,感慨飞絮无定和柳条缠人,赋柳而喻人 ,点出暮春季节,点破送别双方的身份。 诗人以“飞絮无定 ”,暗喻这种女子自身的命运归宿 都掌握不了,又以“ 垂丝绊路人 ”,指出她们不能、也不理解那些过路客人的心情,用缠绵的情丝是留不住的。“争”通“怎”,末句一作“争把长条绊得人”,语意略同 ,更直截点出她们是青楼倡女。总起来说, 诗意是在调侃这些身不由己的倡女,可怜她们徒然地卖弄风情,然而诗人的态度是同情委婉的,有一种难名的感叹在其中。 在唐代,士子和倡女是繁华都市中的两种比较活跃的阶层。他们之间的等级地位有别,却有种种联系,许多韵事;更有某种共同命运,类似遭遇。《琵琶行》里那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长安名妓和身为“江州司马”的长安才子白居易 ,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类似遭遇和命运。在这首《柳》中,罗隐有意无意地在嘲弄他人邂逅离别之中,又流露一种自我解嘲的苦涩情调。诗人虽然感慨倡女身不由己,但他也懂得自己的命运同样身不由己 ,前途“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赠妓云英》)。所以在那飞絮无定、柳丝缠人的意象中,寄托的不仅是倡女自家与所别路人的命运遭遇 ,而是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天涯沦落人” 的不幸,是一种对人生甘苦的深沉的感叹。 这首诗句句赋柳,而句句比人,暗喻贴切,用意明显,同时由比而兴,引出议论 。所以赋柳,喻人, 描写,议论,笔到意到,浑然一体,发人兴味。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罗隐诗鉴赏 诗题一作《魏城逢故人》。诗中提到锦江、绵州、绵谷三个地名。锦江在四川成都市的南面;由成都向东北方向行进 ,首先到达绵州(今四川绵阳县);再 继续东北行,便可到达绵谷(今四川广元县 )。诗题 中的“ 蔡氏昆仲 ”,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这首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留念之情。 首联以赋体叙事 ,字里行间流露喜悦惊讶之情。 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 ”,又是在极适于游玩的季 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 处不遮楼 ”,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 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 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依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深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春游锦城时, 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恋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 。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 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 ”。诗人为之 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盖。“碍马”、“遮楼”,不说有人 ,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炼含 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境界。 颈联写辞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 在离人眼里,锦江之山好象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啊,真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爱,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 ,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 说今天因为怀想您们,回头再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 、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 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限。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齐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蜂 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诗鉴赏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 ,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 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叹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域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 、形容词—— “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 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 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 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 :“为谁辛苦”? “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 ,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怜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 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浅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 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嘲。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 ,但“寓意”就不那么肤浅和确定。如此诗, 大抵作者从蜂的“ 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 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 ,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辛苦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 好了歌 ”);一种是“ 运锄耕劚侵星起”而 “到头禾黍属他人 ”。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 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了。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43] 本页[144] 下一页[145] 尾页[18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诗词散文 最新文章 |
苏利·普吕多姆诗选 |
唐诗鉴赏辞典 |
宋词鉴赏辞典 |
苏洵集 |
乡关何处 |
周国平自选集 |
孙犁散文集 |
李白 |
陆文夫散文 |
毕淑敏散文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