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诗词散文 -> 陆文夫散文 -> 为读者想 -> 正文阅读 |
[诗词散文]陆文夫散文 为读者想 [第91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90] 本页[91] 下一页[92] 尾页[9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陆文夫散文: 为读者想
因为读过和写过一点小说,所以常常想到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读小说? 或曰:“这个问题属于读者心理学的范围。” 也好,反正现在也不怕有人把心理学都斥之为唯心主义。其实,一个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就象一个厨师,哪有厨师只管自己烧菜,不管食客的口胃?否则,你烧得起劲,他难以下咽,新书都睡在书架上,就等于饭菜都都倒在泔脚桶里。 读者层 人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这“人们”二字是指读者而言。读者很广泛,有老、中、青,有工、农、兵,其中还有不同文化程度,各种各样的经历、爱好与兴趣。所以说,一个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广大”二字也是形容其多而已,决不是妇孺皆知,老少咸宜。说白居易的诗老媪能解,我总觉得那老媪不是一般的村妇;或者是那村妇见官害怕,才不得不频频点头。事后也许会说:“那官家嘴里咕哩咕哩的什么东西?” 一个作品,哪怕是伟大的作品,总是在某一个或某一些读者层中受到赞扬和欢迎。据我的知,在农村里土生土长而有阅读能力的人,读《阿Q正传》不如读《小二黑结婚》来得起劲。这不是说赵树理比鲁迅还要伟大,只是说明读者层的不同。 由于读者层的不同,一个作者要通过实践,逐步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善于对哪一个读者层发言。在艺术的厅堂里,大多数的人都只有一个座位,至于这个座位是前排、边厢、加座,那倒无所谓。只有把厅堂挤得满满,才算得上是盛况空前。分属于各个读者层的人才会大声叫好,“文艺繁荣了!”如果有人违章越座,结果大概会被捡票员请回去;如果有人手执丈八长矛,大声吆喝:“统统向前,那后座只值两毛钱!”结果是厅堂里发生混乱、碰撞、甚至发生流血事件。人们逃之夭夭,所剩无几,读者把头向厅堂里一伸:“唷,空的!” 所谓一席座位,那是指作品的个性与特色而言的。没有个性与特色的作品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曾经存在过,但谁也记不清是在哪里。这不是说每个作品都要不朽,而是说酸、甜、苦、辣、咸总要有点味儿。什么味儿都没有,只能叫作是淡而无味,各种口味的人都不爱吃,各个读者层都不欢迎。如果你的作品是辣的,辣得四川人高兴,行了,你可以问心无愧。至于上海人反对,别慌,因为除掉“四川酒家”之外,还有“上海老正兴”,你不是独家经营,也不能包打天下。何况上海人也不都反对辣椒,要不然就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以为上海的辣椒都是被四川人买回去的。问题是否辣得四川人也受不了,甜得上海人也发腻,那倒是要认真对待的。 一个作者,要在艺术的厅堂中争得一席地位,那也是谈何容易!也许努力了一辈子只能是站在里面或是站在外面。但有意识的努力总比下意识的摆动要好些,是否有结果,也不能保证,因为作品的个性与特色也非随手拈来,不像加辣椒和加白糖那么容易,它是被作者的生活、思想、爱好、习性所决定的。只能顺理成章,不能故意追求;故意追求一种什么味儿,结果会发出一种怪味。你当然可以坚持,说怪味也是一种味,但这种味可以自奉,却难以待客。所以读者和批评家也不要过早地用一种特色去论定某个人的作品,作者也不要过早地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有些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而称著于文坛。这是少数。大多数的情况都是有一段艰难的摸索和练习的过程。摸索中的作品有的没有发表,有的发表了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要使作品俱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无非是要求作者认清自己的生活、思想的特点在哪里,从而有意识地用己之所长,避己之所短。且不说这所长和所短会随着生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要确定自己长在何处,也非一朝一夕。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的作家都在不断地变法,努力在限制和反限制中摸索着前进。有进有退,有时是螺旋式的上升,有时是跳跃式地前进。最后才九九归一。这和违章越座不同,他不是抢位置,而是找位置,抢 是违章,找是充许的。那捡票员还应该拿个电筒照着,帮助他尽快地能找到自己的座位。不过,这一切寻找与摸索都应当有个客观的标准,那就是你的读者是否欢迎。也许你还有其它方面的特长未被发现,也许你可以面对几个读者层,所以也不要以一次的成功而自定终身。要多方面去探求,有一个大体的目标,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在一种可靠的基础上发现了自己之后,便须坚持下去。我们常会受一种好作品的诱惑,从而跃跃欲试,身不由己。结果是他那样写很好,你那样写就倒霉。最好是在看到好作品激动过一阵之后,取它一点东西,七变八变,投上自己的榫头。前人称之为取各家之所长而自成一家。即使不能成一家,个性也会鲜明些。仅取一家之长,不免流于摸仿,谈不上什么特色。从整个文艺来看,每一个读者(观众)层都应当有一大批人为他们服务。前些时放映电影《三笑》,不少人都有非议。你也不能说那些非议都没有道理,因为它了代表了一层人的意见。可是却有那么多的观众去买票,你有什么办法?禁止和封锁的办法过去都用过了,只能是带来爆炸性的后果。唯一的办法是有谁能写出个《四笑》来,笑得比它更欢畅,更有意义。艺术不能排斥,只能代替,而评论与指导等等,只有在可比的情况下才有实际的意义。现在,我们有很大的读者层没人为他们服务,不知道是否是因为“那后座只值两毛钱!”说句不确当的话,即使只值两毛钱吧,在我们国家的现阶段,也是出得起两毛钱的人很多,出得起两块钱的人很少啊! 有点空闲 “人们为什么要读小说?”以上只说了人们二字,为什么要读小说呢? 答曰:“消遣。” “什么,简直是诲蔑!” 别火,我这是指一般的读者在一般的情况下而言的。 “那也不能叫作消遣呀!” 是啊,我写下这两个字也是出于不得已。原来伟大的作家们沤心沥血,竟是供人消遣的?可是……应该叫作什么呢?工作吗,不行,工作时间不能看小说。教育吗,也不行,上课看小说老师是要没收的。通常的情况是:“我最近有点空闲,弄本小说来看看。”好了,叫消遣也罢,叫娱乐也罢,文雅点,叫美的享受也罢,总之是填空闲的。 一提到闲字,就容易触动某根神经,什么“有闲阶级”,“帮闲文人”等等。其实,这些事儿都已经过去了。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有休息的权利。现在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休息一天;将来每天工作六小时,每周休息两天,看来,这“闲”字在人们的生活中将占更大的比例。如何使闲暇的时间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将是一个很大社会问题。君不见有许多为非作歹的事情,往往是在闲得无聊的时候发生的?读者讲看小说是为了消遣,作者也不要生气,因为消遣的办法很多,他能够拿起一本小说来看看,总算是对你看得起。他看得起你,你更应该看得起他,写什么,怎么写,语言的生动,情节的开展,都要从读者的要求和他当时的心理状态加以考虑。短篇小说开头的两分钟,长篇小说的第一节如果不能把读者抓住的话,对不起,他可能去找人下象棋,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和消遣,谁也不能说它比看你小说要低级。当然,光靠小说的开头也没有用,作者在什么地方松下来,读者就会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最好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抽空把自己退居到读者的地位,或者是设想有几个读者站在你面前,观察他们在什么地方微笑,什么地方叹息,什么地方紧张而又激动,什么地方需要一点休息;什么地方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了,要从简;什么地方他们很想知道,要详细。什么地方应该顺其心意而发展,什么地方又要出其所料用奇笔;什么地方可以娓娓而谈,什么地方应该一口气到底……从而疏密相间,有舍有取,有起有伏,并且注意文字的音节。这么一来,那些冗长的叙述,那些叫人昏昏欲睡的东西便可排出笔尖。当然,这些话说起来便当,做起来很不容易。读者一口气到底,作者肯定是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有时候力不从心,只好抱歉。 或曰:“你这是迎合读者的心理!” 对,迎合读者的心理又有何罪?试看花布的设计者,新产品的制造者,都在千方百计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他们的迎合有功,为什么作者的迎合就有罪?不能把迎合读者的心理解释为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如果有迎合低级趣味的事儿发生,那也不能归罪于作者的迎合,而应该归罪于作者自己的心理。因为这里所谓的趣味,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格调而言的,前面已经说过,这些都是被作者的生活、思想和爱好所决定的。作者的趣味有多高,作品的趣味就有多高。掩饰或表露是可以的,随便升降是不行的。至于有人为了追求“票房价值”,违心地写一些东西,那不能叫作迎合,不如叫作投机还恰当点。回顾三十年来,在我们的国家里,这样的投机案件好像还未曾见过,还找不出一本堪称低级趣昧的东西,毫无趣味的东西倒是不少的!至于将来能否产生,却也很难保证,而且要预见到这种可能。这只能激励有志之士来进行紧张的竟争,不能光靠斗争。适当的批判也是必要的,但要十分小心,因为“低级趣味”这四个字的含义不太明确,误解也很多,容易扩大化。 对读者来说,确实也有个趣味高低的问题,或者说是欣赏水平的高低的问题。这应当充许读者有选择的自由,有个相互比较的过程,有个欣赏能力提高的过程,来不得提耳面命。记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过一本小说《怎么办?》,小说一开头,虚设了一个类似侦探小说的故事,然后把笔一转,把那些爱看惊险小说的人骂了一顿,说他们的欣赏趣味如何低级等等,骂完以后再转入正文。看来这个办法也无用,事实证明惊险小说至今并未绝迹,而且也不能绝迹。为何?因为愿意挨骂的人不多,愿作消遣的人不少,何况一个人的文艺欣赏水平总是由低到高。没有平地就不见高山,我们总希望人人都能登泰山而小天下,却容易忘记千仞之壁乃拔地而起也。 有点意思 读者讲看小说是为了消遣,我们必须对这一特点加以注意。可是(世事复杂之处,常在“可是”二字),如果你写的东西仅仅是供他们消遣,那你不仅放弃了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且还要挨骂。不仅是挨批评家的骂(可以略而不计),恰恰是要挨那些为了消遣的读者的骂。他们可能是先读后骂,可能是边读边骂,可能是隔了若干年以后才骂。这里只讲先读后骂。骂道:“最近有点空闲,弄本小说来看看,嘘,一本无聊的书!” 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读者又是何人?情况千差万别,很难一一论定。只能舍两头而取其中间。假设这本书还有点情节,有点趣味,要不然的话这位读者也不会把它看到底。又假设这位读者不止看过一本小说,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笔者据此而问道:“你既然把它看到了底,而且也消遣过了,为什么还不满意?” 读者笑笑:“看看也可以,就是没有多大的意思。” 这是一句平心静气的话,原来这看小说和打朴克不同,他于消遣之中还要得到一点意思! 到底什么叫有意思,读者不会用一套理论来表达清楚,他们常用一种直感来论事: “这本书有意思,很独特。” “这本书有意思,很深刻。” 仔细想来,这两句经常听到的读者评语也很有意思。所谓独特,是表明小说使读者了解到他所不知的事物;所谓深刻,是表明小说使读者理解到了事物的本质。要求对客观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这是人类的本能,是千百万年来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锻炼而成的。如果没有这一点,人类就不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了解与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很多,小说这种手段之所以存在,因为它是以形象、情节、人物的命运等引人入胜,在惊奇、激动、欢乐、悲伤等等的感情起伏之中,使人们跟随着(想象中的参予)书中的人物,不知不觉地了解与理解了社会和自然。这种了解与理解的过程不吃力,有兴趣,是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进行的,只有吸引力,没有强制性。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而且还读得入了迷,读得茶饭不思,晚上不睡,由消遣而变成受罪的缘故。人们理解与了解客观世界,不管其是否自觉,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小说作为一种手段,当然也起这种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教育作用,社会功能等等。 说来也奇怪,读者不大肯承认小说的教育作用。很少有人是为了受教育才拿起一本小说来的。当然,也有少数人受了别人的推荐,说某某小说有教育作用,书中的某某人物值得学习,或者认为看小说对做作文很有帮助等等。但是当他拿起一本小说来时,立即被书中的人物所吸引,而把受教育和做作文等等忘在一边。甚至当他发现书中有一大段话是在教育他时,他就会从艺术的境界中飘浮出来,放下小说,或者是很不耐烦地掀过一页。并非说作者不能在小说中站出来讲话,不能对事物进行评议。能,但必须是艺术的语言,必须在恰当的地方和恰当的时候,即当读者被纷纭复杂的事物紧紧攫住,你抽绪而出,并有所见地,讲出了读者已经感觉到但还讲不出的事理。对于这种形式的“教育”读者并不反感,而且觉得“过瘾”,还有点敬佩。究其原因也是读者不感到这是什么教育,而是作者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一起探索着向前。小说的教育作用是在不被读者发觉,不被读者承认的情况下发生的,直至读完小说之后,或者是过了较长的时间之后,读者才承认某某小说对他很有启发,或者承认某小说使他的人生观和生活道路等都有了改变。这就是潜移默化。有时候也不默化,而是激化,仰天长啸,拍案而起等就是激化的表现。潜移倒是真的,而且潜伏期很长,年轻时看过一本《西游记》,直到胡子白了的时候还有一点“猴性”残留在心底。小说的社会功能不是直接的。它是先作用于读者,读者再作用于社会。作者的设想和读者的感受二者并不相等,因为读者都是有文化,有见解的人,他们会加,会减,会补充发展,会曲射扭折。潜移默化的情况比化学变化还复杂,无法用结构式来加以表现。作者当然会用倾向性把这种变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也不能完全加以控制。一个作品对社会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往往并未预计到;某些地方所起的副作用也往往是始料之所未及。因为读者是能动的,社会也是变化着的。作品只是个火种,它掉在干柴上才能引起熊熊的烈火,掉在冷水里只能是吱溜一声熄灭。火种不等于烈火,干柴也很难自燃。一个作品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有时候并不完全在于作品的本身,而在于这个火种是否落在干柴上,抑或是落在油池里。粉碎“四人帮”之后,出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好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你也不能讲它在艺术上如何尽善尽美。但它却是火种落在油池里,火光与浓烟便滚滚而起。所以,光从艺术的本身来看问题,你就无法解释它的社会作用;光从社会作用来看问题,又无法解释艺术本身的规律。艺术对社会的作用,是多种因素的统一,而且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能只看眼前的实利。伟大的作品有时就像理论科学一样,好像无所用,但却无所不能用。一部《阿Q正传》,有些读者层看不懂,可是却被看懂了的人用到了今天。看样子还得世世代代用下去。曲高者和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曲必有众和。所以在谈到小说的社会功能时,必须着眼于人(读者)。如果说作家真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话,那也就是说:作品是管灵魂的。一个灵魂高尚纯洁,疾恶如仇,从善如流的人,他能做出什么可歌可泣的事情?在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他自己做还是他的子孙做?你怎能加以限制和规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什么写历史,写现在,写中心等等,都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想法,是把文艺的社会作用看着是一种物理的作用,即作品以什么力作用于读者,读者就以什么力作用于社会。因而热衷于搞“定向爆破”,这种“定向爆破”搞得多了,也真会产生一种物理作用,叫有一作用必有一反作用,读者不看了! 1979.12.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90] 本页[91] 下一页[92] 尾页[9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诗词散文 最新文章 |
苏利·普吕多姆诗选 |
唐诗鉴赏辞典 |
宋词鉴赏辞典 |
苏洵集 |
乡关何处 |
周国平自选集 |
孙犁散文集 |
李白 |
陆文夫散文 |
毕淑敏散文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