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诗词散文 -> 陆文夫散文 -> 一代人的回归 -> 正文阅读 |
[诗词散文]陆文夫散文 一代人的回归 [第77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6] 本页[77] 下一页[78] 尾页[9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陆文夫散文: 一代人的回归
四届文代会是解放以来文艺工作者一次空前的大检阅,是一支历经了数不清的苦难、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文艺大军的重新会师。 我们的这支文艺大军如果允许作一个粗略的的分析的话,大体上是由四个时代,四种年龄的人组成的。 一是三十年代的老将,是和鲁迅同时代的人,如今都是七十以上的高龄。二是四十年代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战士,如今也已年近花甲。三是五十年代解放以后第一批的文学青年,如今也是五十上下的年纪。四是七十年代、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大批涌现出来的青年,年龄都是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从时间和年龄上来看,我们缺少了一代人,缺少了六十年代走上文坛,如今四十左右的一代人。并非说六十年代没有人走上文坛,但是不多,成不了一个方面军。也有人在六十年代就开始创作,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粉碎“四人帮”后一跃而起,加入了青年的行列,可算是迟开的蔷薇。 我们的四届文代会本来应该是五世同堂,现在只能是四代相聚,我们损失了十多年的时间,损失了一代人。这对我们的文学事业造成了很多困难,目前普遍地感到缺少“壮丁”。 我们这四代人,是四个方面军,在新的长征中要互相支援,协同作战。三十年代的老将要运筹于纬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四十年代的中将要承上启下,谋划战略与战术的问题;五十年代的末将要攻城略地;七十年代的小将要冲锋陷阵,负责炸凋堡探地雷。 这四个方面军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困为我对第三方面军的情况比较了解,借此机会提出一点看法和意见: 所谓的第三方面军是指五十年代走向文坛,解放后的第一代文学青年,如今的年纪也不小了,大都在五十上下的年纪。这个方面军的人数是很可观的,大家还都记得,解放初期各方面的工作蒸蒸日上,文学也是一样,突然间涌现出一大批文学青年,有的搞创作,有的搞理论,有的搞编辑,都有一定的战斗能力。从五二年到五六年,逐年增加,异军突起。到了一九五七年的春天,当时的中国作家协会、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共同召开了一次“全国青年创作者代表大会”,周总理、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到会讲话,所有在京的老作家全部到会讲了话,有许多著名的老作家还自始至终地参加了分组讨论会,对当时的青年文学创作者的影响是很大的。前些时我在整理残存的稿件时,发现了一份当时会议的分组名单,统计了一下,当时参加会议的共有六百五十六人,再中加上因事因病,因会议的名额所限而未能参加者,我估计,五十年代走向文坛而初露头角者,不下千人。现在活跃在中国文坛上五十岁左右的作家和诗人,大多数是那个会议的参加者。所以有人说,五七年以前,那是个人材辈出的时代,“那时天公真抖擞,不具一格降人材。”文艺这一行,归根结蒂是个人材问题,为什么那个时候会人材辈出,后来就人材间出,再后来就根本不出呢?这个问题有待于理论家和领导文艺工作的同志去加以探讨。我只是说,五十年代出现的千人大军,其遭遇是十分不幸的。青年文学创作者代表大会的参加者,有百分之七十都成了右派、中右、反革命分子。文艺界被错划的右派之中,三分之二是出在五十年代的文学青年里。这些右派的“质量”不高,数量却是可观的,因为这些人当时都是十八、二十几岁,血气方刚,热情天真,不仅是思想容易解放,嘴吧也很解放,笔头子也很解放,鸣放一番,写个大字报什么的,一抓就准。抓住他们当右派,无须经高层领导人审批,一个小单位的领导人说了便可以。 抓他们当右派还有个好处,这些人都是无权无势的,打了他们不会伤筋动骨,又可以完成指标,何乐而不为。这么一来,这支千人大军便溃不成军了,剩下的也是时起时落,逃得过三月三,逃不过六月六。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幸运者,到最后是否幸运,这里暂且不提,要提的是这支千人大军现在哪里?不错,有一部分人回来了,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经常见到他们的作品,比过去都有长进,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叫人看了高兴。可是,这只是少数,加起来也不足一百人。还有那九百呢,极少数的人死了,绝大部分还键在,绝大部分的人都已平反,可是绝大部分的人却没有在文学上发出声音。有的下决心不干了,有的想干,但因为荒疏已久,眼高手低,一时间写不出来。有的跃跃欲试,妻子儿女坚决反对,文学太危险了,解放以后哪一次运动不是从文艺界开始的,包括肃清反革命分子运动在内。有的现在已经成了专门人材,整天忙着起草报告、写总结,忙得没有一点空隙。这一支被打散了的文艺大军所以不能重新归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问题也有实际问。因此要做思想工作也要做实际工作,要做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去。据我了解,这些人也并非是心如死灰,二十多年来虽然遭受了各种苦难,还是念念不忘于文艺。他们在这二十多年间积累了大量的生活,思考了很多的问题,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理解都比以前更深,更广,一旦拿起笔来,不仅是意气不减当年,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编辑部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偶尔收到一篇稿子,一看便知道是出于老手,一查,原来在五七年之前曾经发表过作品的。 一支部队被打散了之后,要重整雄风无非是两种办法,一是召回旧部,一是召募析兵,用召回的旧部为核心来扩召募新兵。我们文艺界的情况和科技界不同,和表演艺术家也不同,并非是青黄不接,也不是后继无人。科学家离不开实验室,表演艺术家离不开舞台,作家离不开生活。由于“四人帮”和极左路线的危害,科学家离开了实验室,表演艺术家离开了舞台,至使业务荒疏,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情况十分严重。作家则不然,他们被“四人帮”赶到了生活的最底层,和广大的人民打成了一片。如果我们能忘却了眼泪和痛苦的话,那就可以说,中外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有那么多的文学家,那么长的时间和人民滚在一起,那么熟悉人民的生活和疾苦,了解他们的希望和企求。即使有些文学家是长期地被隔离和监禁,我觉得那也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更尖锐复杂的生活。只要思想解放,我觉得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是指日可待的。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召旧部,扩新兵,当年陈毅元帅曾经写过:“此去泉台召旧部,挥师十万斩阎罗!”那是多么的慷慨悲凉,气壮山河。今天我们能不能喊出:“此去基层召旧部,挥笔十万斩极左!” 已经散失了的人要召回来,当然也不会全部都召得回来,历史和时间都会对人进行筛选;即使已经召了回来的人,也逃不出未来的筛选,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培养和使用的问题。 一般地讲,五十年代的文学青年大部分是准备不足,读过大学的人很少,留过洋的全无,大部分是中小学的程度,由于种种原因,偶尔走上创作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学习,当然也有一些进步,但是比起老一辈的作家来实在是差得很远。三十年代的作家大多是学问家,能创作,能翻译,能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知识是很广博的。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来得及学习,解放以后匆匆忙忙地写了几篇东西,然后便受批判,下放劳动、劳改,或者是调离了文学工作的岗位,风风雨雨地过了二十多年。一个作家在文化方面的修养,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成为作家之前就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就已经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一种是写了一些作品之后,有计划、长时间地进行知识领域里的探求。虽然说是活到老学到老,可是一般的基础工作都是在五十岁之前完成的。人们说:“八十不算老,七十不稀奇,六十小弟弟。”这都是一种鼓励老人的说法,其实,每一个人都逃不脱自然的规律,八十岁学打拳的人,总是敌不过那些十八岁学打拳的。 我们这一代,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开始创作之前的基础不厚,开始创作之后没有来得及补课,甚至反而倒退。因此,我们的学习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十分迫切。一提到学习就容易想到办个读书班,开个学习会什么的。这种办法,对搞创作的人来说都不大切合实际。因为各人的需要存在着千差万别,而且都是在创作和生活的间隙里进行的。我们并不需要去参加读书班,最最需要的却是书。三十年代的作家很多都是学问家,也是藏书家,或者说总是有不少的书籍。我们很可怜,本来的书就很少,文化大革命期间抄的抄了,卖的卖了,烧的烧了,现在真可谓是手无寸铁,只有几堆报纸和杂志放在床底下面。现在,许多名著都在重印,许多类书也在重版,可是我们只能是望书兴叹,想买而没有钱。我们这些人的工资原来就不高,二十多年来非但没有提升,很多人都受到了降薪、降级的处分,现在虽然恢复了,但也只恢复到当时的水平。当年是二十来岁,光杆一人,或是刚刚结婚。现在是有儿有女,有的人快要抱孙子,穷得相当可以了,哪有余钱来卖书?照理说,作家买书应该靠稿费,可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粉碎“四人帮”已经三年多了,各个方面都在拨乱反正,唯独这个“三名三高”反不过来。物价涨了,书价也涨了,可那稿费却只有五十年代的三分之一。王蒙写了个短篇小说,题为《最宝贵的》,拿了十五块钱稿费。由此可见,最宝贵的也只值十五块钱。而且是一次付清,没有版权,到处可以翻印。他印你的书分文不给,你买他的书分文不少,不知道这是属于哪一类的价值规律?现在有人怕出版社重印自己的旧作,印了没收入,却要花钱去买书送人,因出书而负债累累。这倒是恢复了我们的老传统,叫作“毁家刻经”,那时候出一本书是要倾家荡产的!我讲这些话实在是难以启口,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有点清高,君子何必曰利?唉,实在也是没有办法呀,古人到了我们这么大的年纪已经是学富五车了。那时的书少,又都是竹板刻的,五车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的书多,铅字也小,五车书就了不起!我们不想那么多,有一车也就够了。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真的有了一车书倒又出了问题:放在哪里?这一代人大部分刚从劳动、劳改之处回来,有的还寄住在亲戚家中,有的两三代人挤在一起,别说是放书的地方了,连放人的地方都成问题。因此,适当而又即时地解决住房,对于作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住房对作家来说不仅仅是生活资料,而且是生产资料。作家、作家,他是在家里工作的,一个作家就是一爿生产精神产品的工厂,哪有开工厂不给厂房的?杜甫当年茅屋为秋风所破,高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好像他的住居条件也十分困难。不过,根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的考证,据说那茅屋也是了不起的,屋上有三重茅,这就不是一般性的。想起来那茅屋的建筑面积也不下于一百平方米吧。我们不要那么多,有个工作室就行了,放张写字台,放两个书架子。 古代的文化人强调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创作的源泉无非是来自直接的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行万里路不仅可以增加生活的体验,还可以扩大视野,不至于使人坐井观天。我们过去下放劳动,体验生活等等,都是局限在一个村庄,一个车间里,看上去是深入生活了,其实这种深入是有局限的,只能说明你是深入到了生活的底层,不能说明你对生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是辨证的,一时一地的生活,要放在广阔的背景下来评判,才能对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过去的生活,深是深了,恐怕是太狭了一点。生在北方的人没有见过长江,生在南方的人没有见过黄河,见过太晤士河的人更加没有。出国有些困难,在国内走走还是可以的,只要不去批评人家是游山玩水,游山玩有何不可,否则的话,那些漂亮的山水诗文又是从哪里来的?你在那里摇头晃脑地朗诵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可你连黄河见也没有见过,惭愧。 我们这一代人,深深地感到失去的时间太多了,而且失去的正是精力充沛的壮年时期,要想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把现存的时间一个抵两个用,一点儿也不能浪费。 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使得我们喜出望外,也使得我们不安与焦急。 1978年,四届文代会前夕。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6] 本页[77] 下一页[78] 尾页[9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诗词散文 最新文章 |
苏利·普吕多姆诗选 |
唐诗鉴赏辞典 |
宋词鉴赏辞典 |
苏洵集 |
乡关何处 |
周国平自选集 |
孙犁散文集 |
李白 |
陆文夫散文 |
毕淑敏散文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